概念突破科幻小说
⑴ 求一本:中外科幻小说的名字:是本硬皮5000+页以上的经典外国科幻合集 收录基本是70/80年代以前的科幻小说
三叶草在行动
主角因眼疾,躲过了三叶草的大偷袭
正常人看到三叶草的都瞎了
然后就是各种生存了
同样风格的生存小说个人以知还有以下部分
鲁滨孙漂流记
神秘岛
那年假期
哈尔罗杰历险记
火星公主
还有一篇说是一个人去山洞
然后去到了地底的未来世界
名字记不得了
⑵ 世界著名硬科幻小说
【释义】
硬科幻: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心理学、医学等科学为基础的,以严格技术推演和发展道路预测,以描写极其可能实现的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科幻作品称为硬科幻。与之对应的有软科幻。有科幻界人士也曾试图重置这个定义:硬科幻是以科技或科学猜想推动情节的。
【代表人物】
【区别】
所谓软科幻就是将畅想中可能的未来/过去科技为背景,重点关注人文、生活的科幻作品;硬科幻是要求立足现有科学技术成果进行完备推演的可能未来/过去科技,对人类形态、社会生存、自然环境的重大影响和交互作为重点的科幻作品.
具有理工背景的科幻作家,通常比较注重科学根据,对科幻因素的描述与解释也较为详尽,令读者不禁信以为真,这便是所谓硬科幻一派,而其中最硬(请注意「硬」在此并非指「生硬」)的非「机关布景派」莫属。反之,一位科幻作家若是没受过理工方面的训练,在描写科技内容时便会避重就轻,而尽量以故事情节、寓意与人物性格取胜,他们的作品自然而然属于「软科幻」。像星际之门,特别是星际之门SG1中的前几个季度,便属于硬科幻。而其后续作品SGA,包括SG1的后面几个季度,硬科幻的程度越来越低,逐渐变为了软科幻。
【世界著名小说】
《我,机器人I, Robot》(1950)
“具有理工背景的科幻作家,通常比较注重科学根据,对科幻因素的描述与解释也较为详尽,令读者不禁信以为真,这便是所谓硬科幻一派,而其中最硬的则非「机关布景派」莫属(请注意「硬」在此并没有「生硬」的涵义)。反之,一位科幻作家若是没受过理工方面的训练,在描写科技内容时便会避重就轻,而尽量以故事情节、寓意与人物性格取胜,他们的作品自然而然属于「软科幻」。 ”所谓软科幻就是以关注人文为重点的科幻作品,硬科幻是以科学技术为重点的科幻作品。
《海底两万里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1870)
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是科幻小说的先驱,他的这部小说问世60年后,“科幻小说”这个词才正式出现在公众文化中。《海底两万里》是儒勒·凡尔纳最具预见性的作品,其中的潜艇战、水肺潜水甚至泰瑟枪之后都成为现实。美国建造的世界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的名字“鹦鹉螺号”就源自《海底两万里》。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是科幻小说的先驱,他的这部小说问世60年后,“科幻小说”这个词才正式出现在公众文化中。《海底两万里》是儒勒·凡尔纳最具预见性的作品,其中的潜艇战、水肺潜水甚至泰瑟枪之后都成为现实。美国建造的世界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的名字“鹦鹉螺号”就源自《海底两万里》。
《时间机器The Time Machine》(1895)
H·G·威尔斯H.G. Wells的这本小说有点自我剽窃的意味—那台机器的操作原理似乎是直接从《顽固的亚尔古英雄The Chronic Argonauts》中搬过来的。H·G·威尔斯的这篇短篇小说出版于1888年,比《时间机器》出版时间早七年。尽管如此,《时间机器》仍是部出色的科幻作品,因为这部小说传播了这样的理念:时光旅行可以靠科学技术手段实现,而不是像早期的穿越故事那样依赖于魔法。近几十年中物理学家们争先恐后进行理论上时光机器的研究,就证明《时间机器》关于四维宇宙中时光旅行的描写极具预见性。
《震荡波骑士The Shockwave Rider》(1975)
赛博朋克小说的开山之作,比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发表《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还要早九年,甚至赛博朋克cyberpunk这个词也是在这部小说发表五年后才出现。虽然,《震荡波骑士》中没有描写一个虚拟现实的华丽网络空间,但小说中的电脑黑客在全球计算机网络上释放了一个可以自我复制的程序,约翰·布鲁勒尔John Brunner把这个程序叫做“蠕虫”。1982年,施乐帕克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他们在分布式计算领域所作的工作和约翰·布鲁勒尔小说中的描述惊人地相似。1988年第一个现实中的蠕虫病毒在互联网上出现并迅速扩散,感染了数千台电脑。
《天堂的喷泉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1979)
阿瑟·C·克拉克Arthur C. Clark的这本小说描写了“太空升降机”—从位于10000公里高处的地球轨道上,将一条缆索放到地面上。通过这条缆索,人们乘坐特殊的缆车或升降机进入宇宙空间。如果这样的“太空升降机”有一天成为现实的话,其预见性可以和《海底两万里》中的鹦鹉螺号潜艇媲美了。阿瑟·C·克拉克没有发明出太空升降机的实物,不过他进行了严谨的演算,证明太空升降机是可行的。他甚至预测出碳纤维将是制造升降机缆索的理想材料。二十年后,这一预测成为现实,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首次将太空升降机研究付诸行动时,碳纳米管成为核心材料。
《赛亭星Cyteen》(1988)
C.J.切瑞C.J. Cherryh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严酷的星球,那里的定居者和地球居民关系恶劣。《赛亭星》的矛盾主线是推动克隆人超越基因复制品限制的尝试。故事中科学家通过创造类似的童年经历,试图塑造他们社会中最有价值公民的性格。切瑞通过这部作品,巧妙地探讨了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孰重孰轻的争论。
《火星三部曲The Mars Trilogy》(1992-1996)
作者金·斯坦利·罗宾逊Kim Stanley Robinson把故事中对火星的殖民化开始于2026年,200年后结束,那时火星的地形改造基本完成,人类迈出了走进星际空间的第一步。火星三部曲着重描写火星殖民者的日常生活细节,并且密切关注火星的地理环境,仿佛我们中的每个人都会登上这个红色星球一样。
《钻石年代The Diamond Age》(1995)
故事情节是一个下等民小女孩偶然间获得了一本世界上最前进的绘本启蒙书,这本书在各种情况下一直指导小女孩的成长。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塑造这本启蒙书和小女孩生活的整个世界时,借鉴了埃里克·德雷克斯勒Eric Drexler关于分子纳米技术的一些观念,那就是微型机械过特定时间就会创造新奇迹。
《彩虹尽头Rainbows End》(2006)
第一次读这本小说时,主要内容中远超现实的科技让读者感觉作者弗诺·文奇Vernor Vinge把故事背景设定在2025年似乎过度乐观。“隐形眼镜”佩戴者的周围覆盖着网络上的数字信息—“网衣”。个人社交网络资料可能出现在他们的头边,完整的景象也可能被投射到幻想的世界,在汽车或飞机上喷涂怪物或龙的图案。不过现实世界的科技发展速度远比我当时想象的迅猛。
《炽热Incandescence》(2008)
格雷格·伊根Greg Egan把年代设定为:遥远的未来,背景:跨星系的文明—这部作品似乎无可争议地属于太空歌剧的范畴,不过格雷格·伊根之前还写过一本广义相对论和天体物理学的启蒙小说。故事情节大多发生在工业革命前诡异的世界,文中的角色需要尽快发现某些先进的物理学原理,否则他们就会有大灾难。
⑶ 科幻小说中有哪些常见的概念
整个星系只有两颗星球,就是一颗恒星和一颗行星(艾瑞姆),整个星系周边都是星云,方圆六千万光年以内一颗其他星星都没有,艾瑞姆虽然已经将技术发展到了极致,但一颗恒星和一颗行星的能量根本无法支撑其冲到六千万光年以外,整个艾瑞姆都是高压下的集权统治以维持整个文明的生存。
⑷ 科幻小说的概念
概况简介
科幻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它的情节不可能发生在人们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础是有关人类或宇宙起源的某种设想,有关科技领域(包括假设性的科技领域)的某种虚构出来的新发现。在当代的西方世界,科幻小说是最受人欢迎的通俗读物之一,其影响和销售量,仅次于惊险小说和侦探小说。
科幻小说与一般的传统小说不同,其特殊性在于它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但它又是一种文艺创作,并不担负着传播科学知识的任务。
从抒写幻想的方式来看,它应归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的范畴。一些优秀的科幻小说也像优秀的浪漫主义作品一样,扎根于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某些杰出的科幻小说,往往能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参考价值的预见。有时,某些科学发明尚未出现,科幻小说里则已经进行生动的描绘,如潜水艇、机器人、宇宙航行等。
当代西方的科幻小说,涉及到许多尖端的科研项目,当然也经常出现似是而非的假科学。因此,科幻小说常常遭受到科技界人士的鄙视和指责。
⑸ 有哪些堪称伟大的科幻小说
推荐四部: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丹.西蒙斯的《海伯利安》系列,威尔森的《时间回旋》三部曲和刘慈欣的《三体》。辛苦搜集的答案,望采纳。
1、阿西莫夫和他的《基地》系列,是人类科幻史的巅峰,没有之一。这个俄国出生,美国生活的犹太神人,一生写了467部作品。这位大奇葩的作品涵盖了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的所有十个类型: 000总论;100 哲学;200宗教 ; 300社会科学;400 语言学;500自然科学; 600技术科学;700 美术;800文学; 900历史、地理。他被誉为美国“国家的资源与自然的奇迹”,不是过誉。 连拉登都借用了基地的名字,说明他也是个基地迷。
阿西莫夫用12本书,向读者娓娓动听地讲述了来自银河帝国、来自第一基地、第二基地以及来自那个“骡”的跌宕曲折的故事。小说从年轻人盖尔.多尼克拜访数学家哈里?谢顿的旅程开始。谢顿以自己的数学天赋,从一组模糊的公式中开拓出了心理史学这门精密的统计科学,它专门处理人类群体对特定的社会和经济刺激所产生的反应(是不是有点大数据那本书的感觉?)。谢顿利用心理史学预言了万年古国银河帝国将在三百年后灭亡,之后将有持续三万年的“黑暗时代”,而他能将黑暗时代缩短为一千年(其实结合三体这有什么区别和意义?)。川陀(可以理解为银河帝国首府)与谢顿达成某种妥协,给了他一颗银河边缘无人问津的小星球端点星去完成他拯救人类的计划:编纂《银河网络全书》。端点星便是基地。
阿西莫夫这套小说,影响和改变了很多人的一生。其中包括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他7岁就通读了《基地》系列。有兴趣可以去查克鲁格曼的书评。我反正没找到拉登对于《基地》的书评。要是想让我用简单的话说明这套书为何如此牛逼,请宽恕我没有这么牛逼,还是请自己去看书吧。总之,每个人看同样的书,都看到不同东西,但很多人,都被这套书改变了人生。
2、丹.西蒙斯的《海伯利安》书名其实出自约翰·济慈的同名长诗Hyperion。这是一部太空歌剧经典、一部最浩瀚壮美的星际史诗:末日将临,宇宙中烽烟四起,七位一同前往海伯利安(Hyperion)星上时冢(Time tombs)的朝圣者,在路上分享彼此过去的故事,并试图拯救宇宙。
作者丹·西蒙斯凭借首部科幻小说《海伯利安》,就荣获了世界科幻最高奖项之一的雨果奖。这部恢弘的科幻小说,或者说哲学小说,诗歌小说,读完后的震惊不亚于护士给我换了最粗大的、给猪注射用的针头:神父的故事讲述信仰的崩塌与重建。杜雷神父将自己如同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形象那样钉在特斯拉树上,七年来在雷电和十字形的双重作用下不断毁灭与再生,以此抗争十字形带来的永生与愚昧;上校的故事是一场血与火的恋歌;诗人的故事浪漫而哀婉持续千年;教授的故事有点像《星际穿越》讲的是父女之爱;侦探的故事讲述谋杀与追踪、阴谋与爱情、技术内核与霸主联盟、人工智能与人类,拉米亚与乔尼在冲向荆魔神神殿最后路途遭遇的阻击;领事的故事讲述领事祖父母,霸联与身为茂依约星球“原住民”希莉时空交错的爱情故事。
3、“十月的一个夜晚,泰勒站在自家的后院里观望夜空,却见到群星都失去了光亮,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平坦坦、空荡荡的黑色屏障。泰勒与他的好友杰森、黛安一道,亲眼目睹了这惊人的一幕。而这也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太阳如今不再是硕大无朋的天体,而成了一个稀松平常的圆碟而已;月亮也失踪不见了,可潮汐作用依在。随着泰勒、杰森和黛安渐渐年长,太空探测器揭开一个诡异无比的真相:黑色的屏障并非天然生成,而是由外星人留下的巨大不明器物引起的。屏障外面的时间流逝比里面快得多:地球上一年,屏障外就过去了一亿年。照这种速度,太阳的寂亡即将在地球上的四十年之后发生。在末日的阴影下,泰勒与双胞胎渐渐长大,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杰森成为顶尖科学家,用先进科技展开探索;黛安归向宗教,在神学中寻找心灵慰藉;泰勒选择成为了济世救人的医生,却不知道这在世界毁灭时还有什么意义”——这是书背上关于第一部《时间回旋》内容最简单的介绍。
在《时空回旋》结束时,主角泰勒和黛安正在穿越神秘的外星种族修建于印度洋的巨型拱门,正是这些外星人用一种时间泡泡的东西罩住了整个地球,使得地球外面的时间流逝要比地球上快数亿倍。在拱门的另一端是一个崭新的星球,等到地球人的太阳系寂亡后,它将是地球人天堂般的避难所。
假想智慧生物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存在?地球是否能躲过太阳毁灭的厄运?人类意识如果连上网络有什么命运?在茫茫宇宙中地球文明扮演了什么角色?所有人探求的结果,都掩藏在以时间为核心的三部小说里。好多人认为后面两部《时间轴》和《时间漩涡》远不如第一步宏大和震惊。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不过后来很长时间以后,我还能回忆起后面两部小说讲述的异星生活和揭开智慧生物有智慧无意识真相后的唏嘘。大概,在宇宙史观上,科幻小说的伟大制作都是相通的。
4、虽然,大家都说《三体》在文学性上稍欠。这是国内科幻小说的通病。但《三体》在构建自己一个完整的概念和格局上,就是《基地》也并没有太多超越。无论是对黑暗森林体系的阐述,还是末日情境下人类社会的反应的描述,以及人性在超越生死存亡的价值和意义书写上,《三体》都是中国和世界科幻小说难以超越的丰碑。
写《三体》的刘慈欣,圈内人亲切称“大刘”。这个发电厂的工程师,好比《倚天屠龙记》里的扫地僧般,不出世,但被无数人崇拜,直至最近,被整个互联网界膜拜。今年初夏的明道大会,把这个神人请上神台,才当着人类讲述了他的科学观、哲学观、宇宙观。
作为第一部的《三体》,讲述工程师叶文洁怀着对文革迫害的报复,把地球的坐标暴露给太空,带来的三体人对地球的末日威胁;作为第二部的《黑暗森林》,讲述整个地球人对于末日的反应,以及几百年间人类社会对于即将到来毁灭的对抗,面壁人和破壁人的博弈;作为第三部的《死神永生》,则讲述人类负隅顽抗后依然面对毁灭的结局,以及道德与理性在末日的不同选择。
“我需要一块二向箔,清理用。”这就是人类文明乃至整个太阳系的终结,整个三维宇宙毁灭进程的一个小节。“我毁灭你,根本与你无关”。这是高等文明对地球文明的蔑视。看完三体后,你总可以对自己所坚持的认识与信仰来个扫描,对比浩瀚的宇宙与苍茫的历史,你究竟他妈算个什么东西!因此,我得瑟的时候想想,就得瑟不起来;我难过的时候想想,也就没啥好难过的。这是我作为个体,从《三体》中得到最大的收获。
⑹ 有没有比三体好看的科幻小说
刘慈欣所有的作品,阿西莫夫系列,江波系列……脑洞都没有《双宇》大,已深陷不可自拔……
个人感觉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双宇》这部科幻小说很有争议,很多人把它归为玄幻小说类,其实,《双宇》不但是科幻小说,而且科学内核非常硬,没错,它是一部硬核科幻小说。
不过嘛,《双宇》的硬和一般人能够理解的硬是两个概念,如果你用普通科幻小说的标准去评价,你不会得出这个结论。
这里就不得不说明一下了,或许龙齿刀在写《双宇》之前,就已经想好了,一定要写一部不同于所有科幻小说的科幻小说。可要做到这点谈何容易,科幻小说从西方发源到全面开花,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基本已经形成了固化思维,想要打破这种固化思维太难了。
也许,这就是超越时代局限性的后果,每个时代必然有它的局限性,正因为《双宇》的科学内核太超前了,以至于作者都说,这个世界上能看懂《双宇》的人,不超过十个,而其中的七个可能还是疯子。
《双宇》的科学内核超越了这个时代,因此很多人根本看不懂,能看下去的基本都是在读故事,而那些想从故事里体验科幻内核的人,就开始贬低《双宇》,说什么脑洞还行但属于不入流的科幻小说,又或者说什么没有科学内涵,场面不够鸿大。在我看来,这些评价直观但不客观,片面却不全面,当一个人完全没有读懂一部作品的时候,他能说出这些话纯属正常。
既然要打破定式模式,《双宇》除了情节元素和科学内核另辟蹊径外,在故事构架上也别出心裁,《双宇》没有主角,每一部的主角都在换,看似完全不搭调的故事,却是作者的有意为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打破传统小说的既定模式,用很多人的故事讲一个故事,这种写法非常新颖颠覆。
当然,只要是颠覆的东西一定会被吐槽,这是人类社会的固有规律,打破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尚且不易,打破他的习惯更加困难,以至于作者在书中说了这样一句话:“言下之意,双宇在这个时代可能没有真正的读者,但我还是坚持把它写了下来,就算是为4000年后你们的后代而写。虽然时间漫长,不过和宇宙比起来,这就是个眨眼的功夫,无所谓了。”
我不清楚这句话是一种预测还是作者的无奈,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作者从一开始就把《双宇》定义为科幻小说,但这部科幻小说属于未来的人。这个初衷就让人震撼,我觉得也是一种另类吧。
综上所述,《双宇》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伟大的作品,它超越的不是经典小说,而是整个时代,你品,你细品。
⑺ 有没有详细介绍新概念武器的军事科幻小说
大刘的《球状闪电》和《全频带阻塞干扰》,后者所指并非武器而已
⑻ 求科幻小说,主角终达长生(不死),异能练武皆可,最好有星球概念,不要无限流
《吞噬星空》《神魔养殖场》我就记着这两部科幻的,还不错!
⑼ 对于科幻小说来说,有哪些经常用的名词和概念这类东西
通用:曲率航行,激光,离子炮,能量炮弹,光速,空间(空间折叠,空间穿梭等)超光速,虫洞,星门,超距通讯,各种文明
星体之类的:小行星,矮星,恒星,蓝巨星(恒星一种),白矮星,中子星,黑洞,星系,河系,(后面的基本用不上)星系群,星系团,超星系团,超星星团复合体
科技文明:曲率引擎
异兽文明:各种器官(曲率航行器官,防御器官等)
(纯粹自己总结,不喜勿喷)
⑽ 中外著名的科幻小说有哪些
《希望星》
科幻小说,科幻巨制
作者:老母!
未来高等文明科技,比肩漫威,中国元素色彩,真正的中国科幻小说!
未来宇宙,列强争霸,科技升级,人类以科技一次次突破,追求创世主的境界!
每次科技升级,人性膨胀,必然带来毁灭的战争!
希望星!人类最后的救赎!
人造希望星计划,一群努力的人,一个伟大的国度,共创辉煌!
开启人类最后的救赎,也是模拟追寻创世主的科技!
本书不是穿越小说!
本书不过多码字,不追求过多字数。
写给看的懂的人!
欢迎留言评论!
喜欢看打怪升级无脑小说的人,请不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