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人物巴比康
① 海底两万里康赛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康赛尔是法国著名科幻作家凡尔纳的小说三部曲之一《海底两万里》中的人物,他是阿龙纳斯教授的仆人,生性沉稳,他从不大惊小怪。总是那么气定神闲,为人随和,从不着急上火——至少你看不出他着急上火。他精通分类理论,遇到什么总是认认真真或者说一本正经地把它们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说得井井有条。但是对那些东西的名字却一无所知,可以说他是个分类狂。
2、原著简介
《海底两万里》(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是“凡尔纳三部曲”(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的第二部。主要讲述了生物学家彼埃尔·阿龙纳斯及其仆人康塞尔和捕鲸手尼德·兰一起随“鹦鹉螺号”(Nautilus,或音译为“诺第留斯号”)潜水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书中主人公尼摩是个不明国籍身份的神秘人物,这艘潜艇异常坚固,利用海洋提供能源。阿龙纳斯了解到尼摩仍与大陆保持联系,用海底沉船里的千百万金银来支援陆地上人们的正义斗争。
3、作者简介
儒勒·加布里埃尔·凡尔纳(Jules Gabriel Verne,1828.2.8~1905.3.24),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凡尔纳1828年生于法国南特,1848年赴巴黎学习法律,1863年起他开始发表科学幻想冒险小说。1863年长篇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正式发售,从此一举成名,此后便开始从事写作职业,一直到1905年3月24日于亚眠逝世。
② 巴比隆的人物由来
希腊有一位以念力闻名的斗士,名叫波吕德特斯,慕名求师的人多的可以塞满整个地中海,但他到底只收了两个徒弟,一个是巴比隆,一个是普奥斯,波吕德特斯说他们有念力的天份。 巴比隆喜欢蝴蝶,非常非常喜欢。他最常说的话题就是蝴蝶。但每次普奥斯问他为什么,他却总轻描淡写:“因为它们漂亮。”
也许是因为在同一师门下,巴比隆和普奥斯的关系一直很好。训练后,巴比隆总会拉普奥斯一起去山上看蝶,巴比隆说山上的蝶美。准确的说,应该是说一开始是这样。后来,这竟变成了两个人的习惯。每次训练结束,两人就很默契地相视一笑,然后不约而同地向山上走去。
山上的蝶的确很美。红的像霞,蓝的像天,白的像雪……就像漫山遍野纷飞的娇艳花瓣一样,华美而神丽……巴比隆总坐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上,微笑着看着它们,云动风起,有时甚至给人一种错觉——他们本应是一体的。
③ 科幻电影12猴子里称呼主角布鲁斯.威力斯为巴比的那个声音是谁
看过好几遍 很久前了
细节忘了很多了
你说那个应该是 他牙上的一个和未来交流的装置
在他之前也有一个人被指派这个任务,那个人没完成背叛了,在地球,总会给他一些提示 应该说的是那个人的声音,最后他把那个牙挖掉了
④ 为什么罗梭是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中心人物
罗梭(1812年—1867年)是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中心人物。他从20年代就开始室外写生,1847年他离开巴黎,定居在巴比松村,经常整天逗留在树林中,研究树木的形态和结构,探索树木的画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代表作品有《橡树》和《枫丹白露森林的黄昏》等。
⑤ 巴比隆的人物设定
地妖星·蝴蝶
出身地:奥地利
宿敌:白羊座黄金圣斗士”穆“
实力:号称凌驾于”冥界三巨头之上“的实力
赞赏的人:星矢、穆
圣斗士星矢STORY冥斗士证明官方实力资料设定:
实力得到冥界三巨头的赞赏,据说实力凌驾于冥界三巨头之上的实力和念力。
巴比隆曾经评价星矢和穆:星矢,你还不错嘛,你可以走了或者说我想赌赌你的运气,是不是遇到下一个冥斗士之前运气就已经用光了吧“。评价穆:「在穆躲避自己的最大奥义冥蝶群集后说的话」穆,你到底不是一般的圣斗士啊。「被打败后」号称念力最强的穆果然有一套。 必杀技:
丑陋喷发Ugly Eruption
柔软丝线Silky Thread
冥蝶群集Fairy Thronging
根据对手的强大程度可以进化自己的身体,变成冥界的妖蝶。他同时是念力的高手,在巨蟹宫与穆激战,但最後被穆「未受伤」打败。但是仍以冥蝶形态监视着死去的圣斗士与冥斗士的战斗。
⑥ 巴比松风景画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巴比松风景画派以17世纪荷兰风景画和当代英国的风景画为榜样,同时注重户外写生,他们的风景画的最大特点就是真实地描绘客观景物。这一派的主罢画家有:罗梭、狄亚兹、特罗容、杜比尼、杜普雷,柯罗和米勒等。其中柯罗和米勒虽然属这一画派之列,但是他俩的艺术成就,并不是这个画派所能概括的。
⑦ 康赛尔是哪部名著的人物
康塞尔是法国著名科幻作家凡尔纳的小说三部曲《海底两万里》中的人物。
⑧ 巴比松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最早一批的画家中,有被誉为“风景画中的贝多芬”的杜勃莱,有专画橡树“精神气质”的卢梭,有在“画船”上描写河上的天光水色的杜比尼。有专画乡村土地上的牛羊群的特罗扬,以及表现大自然诗意的柯罗和表现农村风情朴素美的米勒。
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年)
出生在诺曼底省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种过田。
23岁时到巴黎师从于画家德拉罗什,米勒在巴黎贫困潦倒。後来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这时他已35岁,一住就是27年之久。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常常由于没钱买颜料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以后相继创作了《拾麦穗》和《晚钟》等名作。
亨利·卢梭(Theodore
Rousseau
1812-1867)是十九世纪法国巴比松风景画派画家,他的作品比较奇特。他秉有诗人的气质,他可不是表现晨光暮色时的幽密的梦境,而是抉发大自然要蕴藏的生气,文艺复兴期的多那太罗早曾发过这种宏愿,他为要追求体质的与精神的生命印象,曾陷于极度的苦恼。卢梭所欲阐发的,并非是人类的生命,而是自然界的生命。他的代表作中,有《枫丹白露之夕》.。1835年,40岁的柯罗来到巴比松与米勒、卢梭、杜比尼会合。
美术史上著名的巴比松画派诞生了。柯罗,巴比松画派中的一员,开创了西方现实主义风景画的先河。
康斯坦·特罗扬(1810~1865)所描绘的圣克鲁与塞佛尔的风景画还显得比较肤浅。在1841年的沙龙中,
特罗扬第一次展出了一幅主题性油画《托比与天使》。他所画的都是具体的、真实的农村生活一角,如《暴风雨将临》,运用明亮的金黄色、绿色和银灰色,让近景的宁静和远处的肃杀景象对立起来。这也许是特罗扬所乐意寻求的风景个性特罗扬的风景画上的自然景色的语言比较含蓄:《去耕作的牛群》,渲染了晨曦与朝霞的对比;在《赶集》(1859年作,现藏苏联艾尔米塔日博物馆)中,阳光透过浓雾,让自然处在朦胧之中。
柯罗Corot,Camille(1796~1875)法国画家。1796年7月16日生于巴黎,1875年2月22日卒于同地。一生坚持旅行写
生。擅长风景画和人物肖像。作品大多采用灰色调子,画面上朦胧的光线,宁静的池塘水面,中景部分则点缀几个牧人或少女,极富浪漫主义特色。被认为是法国19世纪中期最出色的风景画家。他虽和巴比松画派关系密切,但其绘画风格并不属于这个流派。他的创作手法对后来的印象主义有一定影响。在存世的近3000幅作品中,代表作是《罗马竞技场》、《沙特尔大教堂》、《孟特芳丹的回忆》、《杜埃的钟楼》等。
查里·法兰斯瓦·杜比尼(1817-1878).
出生于法国一个艺术世家,从小跟随父亲学画,巴比松画派代表人物。以描绘法国自然风光和田园乡村生活为主,善长于对自然光影的描绘,成为较早的印象派先行者,喜欢描绘风景中融入河流的场景。
⑨ 《海底两万里》中阿龙纳斯,龙摩,尼德兰和康赛尔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阿龙纳斯:他是一个博古通今的生物学家,乘潜艇在水下航行使他饱览了海洋里的各种动植物。他十分热爱大自然,为人温和善良且十分好学,他的好奇心及好学心都十分强,一旦碰到从未碰到过的事,他便会虚心学习以便获得新知识。
龙摩:他是个有正义感的反抗英雄,他对民族压迫和殖民主义极端痛恨,向往民主与自由。是一个有博爱之心的勇士,有着为人类献身的崇高精神。
尼德兰:是一个野性十足的鱼叉手,一个比较原始的人。他也会赞叹极地的美,但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自由,他脾气暴躁,受不了被监禁,也受不了在鹦鹉螺号上的与世孤立的生活,总是计划逃脱。
康塞尔:忠实,生性沉稳,他从不大惊小怪。总以第三人称和教授说话。总是那么气定神闲,为人随和,从不着急上火,遇到什么总是认认真真或者说一本正经地把它们分类,但是对那些东西的名字却一无所知,可以说他是个分类狂。
《海底两万里》(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凡尔纳三部曲”(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的第二部。全书共2卷47章。
小说主要讲述了博物学家阿龙纳斯、其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一起随鹦鹉螺号潜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
作者简介:
儒勒·凡尔纳,19世纪法国作家,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1828年生于法国南特,1848年赴巴黎学习法律。1863年因长篇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而一举成名,此后开始从事写作,其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代表作为凡尔纳三部曲和《气球上的五星期》《八十天环游地球》等。
创作背景:
波兰人民反对沙皇独裁统治的起义遭到残酷镇压是凡尔纳创作《海底两万里》的一个导火索。他在小说中塑造了尼摩船长这个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高大形象,赋予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以此来表达对现实的批判。
⑩ 凡尔纳的哪些预言实现了
1874年,儒勒·凡尔纳在他的科幻小说《神秘岛》中预言,水将成为未来人类的能源,水会变成未来的“煤”。百多年后,日本科学家朝实现这个预言迈出了第一步,他们用一种名为二氧化钛的物质和几缕阳光,首次将水分离成氢和氧。
氢是一种优质而清洁的能源,获取氢有很多方法,但使用阳光和水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方式,这种方式效率高、无污染,它使人们对未来能源和环境的前景充满信心。
从某种程度上说,法国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预言了20世纪宇航科技的诸多成就,只不过他的这些预言是以科幻小说来表达的。凡尔纳生于法国南特,从小对航海有浓厚兴趣,系统地研读过数理化专著,1865年发表的《从地球到月球》,及1870年发表的续集《环绕月球》,这两本小说几乎是现代“阿波罗”登月工程的原始性预演。
《从地球到月球》及它的续集,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巴尔的摩城大炮俱乐部主席巴比康提议向月球发射一颗炮弹。法国探险家米歇尔·阿当建议造一颗名为“哥伦比亚”的空心炮弹,并乘坐它到月球去。巴比康、米歇尔和尼丘尔船长在炮弹里装了温度计、气压表、月理图和枪支弹药,又随身带上两只狗和几只鸡,乘坐由270米长的大炮发射的炮弹出发,但在途中遇到流星而偏离轨道,在离月球4500千米处绕月飞行。三位探险家利用绕月飞行的机会,仔细观测了月球的面貌,最后因炮弹速度越来越快而脱离了月球的引力范围,从而进入了地球的引力圈,终于溅落在太平洋。三位月球探险家被美国军舰救起受到美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1877年,凡尔纳又发表了一篇星际旅行小说《太阳系历险记》。在凡尔纳笔下,一颗彗星突然与地球相撞,地中海附近的36位居民被带到彗星上,从此开始了太阳系的漫游。在上尉塞尔瓦达克带领下,战胜了重重困难,途经了土星、木星等天体,终于在两年后趁彗星与地球再相遇的机会,重返地球。经过近一个世纪之后,人们惊奇地发现,儒勒·凡尔纳小说中的主人公飞向月球的出发地坦帕城,竟然距今天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不远。
在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前的50年,凡尔纳就“发明”了直升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