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小说集珊瑚岛上的死光
① 珊瑚岛上的死光的作者简介
童恩正(1935—1997),湖南宁乡人。考古专业。先后在峨眉电影制片厂、四川大学、美国匹茨堡等多所大学任职教授,中国科学文艺委员会主任委员。1960年开始科幻小说及科普创作。其作品《珊瑚岛上的死光》,被评为中国科幻小说重文学流派代表作,多次获奖。
② 珊瑚岛上的死光的影片评价
影片将科学幻想小说搬上银幕,这对中国电影艺术创作实践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
它围绕具有科幻色彩的中心事件——保卫和掠夺“高效激光科技成果”而展开,用重彩浓笔描绘了科学领域内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塑造了赵谦和马太两位华裔科学家的形象,既歌颂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同时也揭露了一伙骗子窃取他人科学发明成果的卑劣行径。
③ 珊瑚岛上的死光这部书的作者是谁
珊瑚岛上的死光,科幻小说名,作者童恩正,为中国科幻小说文学流派代表作;另有同名电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80年,剧情为:科学家陈天虹由于发明“高效能原子电池”而卷入了某大国财团的世界经济争霸,他坚持发明要带回祖国,但他乘坐的飞机遭受“晴空闪电”在太平洋上空坠海。常年旅居大洋荒岛上的华裔科学家马太博士拯救了陈天虹的生命。激光武器本来是阿基米德的纯真幻想,为了防止它成为世界毁灭者,两位科学家决定联手反击国际商业霸权……本片是著名配音大师邱岳峰先生主演的唯一一部彩色电影,也是我国第一部科幻电影故事片。
童恩正在1963年创作的科幻小说《珊湖岛上的死光》,在1978年发表后轰动全国,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创作奖,1980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编、摄制成同名电影,系我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科幻故事片。作为国内首部科幻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在科学幻想的奇特性和电影制作技术上存在缺憾,但是那一束射向海面的红色激光,正是新时期中国电影对于这种新的类型电影灵光乍现的短暂尝试。
④ 求世界经典科幻小说全集共12册 2000年出版 下面是目录,有大神吗 谢谢 邮箱 [email protected]
⑤ 80年代初看过的一本中国科幻小说,其中印象深刻的有《飞向人马座》、《追踪恐龙的人》请提供书名,谢谢!
80年代初,那你岁数不小了,我是80年代末看的,实体书早整没了,你想看具体哪篇文章就分开找吧。
⑥ 关于科幻的疑问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科幻作品创作到今天为止,已然有了百余年历史。
然而自鲁迅时代及其后七八十年时间里,科幻作品多以“普及科学知识”的面目出现,故而在非文学的功利性道路上愈行愈远。毋庸置疑,科幻作品尤其是科幻小说总是具有相对强烈的科学启蒙特质,故而在传统主流文学创作领域乃至科幻作者本身,大都将它归类到少年读物一类。
直到1978年以后,以《珊瑚岛上的死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科幻作品以及以童恩正、叶永烈、郑文光、刘兴诗为代表的科幻作者群体的涌现,几乎可以称作是中国科幻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
这个阶段的科幻作品逐渐从少儿化向成人化转变,同时其中的科学元素从最初以体现传播和教育的功能为主的前台向着以设置背景为主的后台转变。也即从非文学的尴尬地位开始向着大众文学转移。尽管这些作品更多的是借用科幻的外壳,本质上依旧是冒险或者警匪小说(如倪匡的卫斯理系列小说,科幻设置在其中不过是背景),但其中也不乏拥有真正科幻内涵的作品。以《珊瑚岛上的死光》为例,死光作为一种道具,他小说本身起到相当大的情节推进作用。尽管小说本身的语言并没有任何出众之处,然而既然文章能够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并且被改编成电影就很能说明当时的社会主流已然认识到科幻小说这一游离于传统文学类型之外的作品类型了。
如果科幻作品在当时能够获得与他同时进入中国主流文坛的现代主义作品同等的地位,那么在当时以改革开放为背景,中西方在文化以及各种文化思潮的交流之下,科幻实现一次强而有力的走入主流文学市场,甚至开创一个中国式的“科幻黄金时代”也不是不可能的。这一点可以从八十年代末期到今日,《科幻世界》杂志的崛起上得到充分印证:目前该杂志作为一份实际上质量并不算太高的读物,以平均三十万份、最高四十万份的月销售量稳稳占据世界科幻历史上科幻类杂志销量第一的位置。这几乎是六七十年代科幻作品在美国炙手可热的时候,所有的科幻类刊物的月销售量的总和。
自1979年开始,赵之、鲁兵、甄朔南、陶世龙等科普作家以《中国青年报》“科普小议”专栏为阵地,对当时的主要科幻作者和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批判。
1980年,钱学森在全国出版工作者会议上发表讲话,表达了自己对科幻小说的反感。
1983年上半年,“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在文学理论界中展开。科幻作品被定义为“精神污染”
1983年11月5日的《人民日报》在一篇评论文章中声称:“一些挂上‘科学幻想’的招牌的东西已经在社会上流行起来,并已造成科学上和精神上的污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极少数科幻小说,已经超出谈论‘科学’的范畴,在政治上表现出不好的倾向。”[1]
与此同时,科幻文学是姓“科”还是姓“文”的争论也被提上桌面。该问题所关心的是科幻到底是一种文学体裁,还是科普创作的一部分。当时,在第一线从事科幻创作的作者们,几乎都认同科幻小说是一种文学样式。而科普评论家、科学家和有关领导则判定科幻小说是科普创作的一部分。他们以此为出发点,要求科幻小说更多地围绕着科学内容展开,压缩其中情节、背景描写、人物刻画等文艺成份,实质上便是否定科幻小说的文学本质。
在现今回顾这一段历史,搜寻这场争辩的相关资料的时候,我们很快看到了让人哭笑不得的一点:作为这样一场咋政策上决定一种在国内现实存在,在国外正经历着一场名为“赛伯朋克”革命的文体之生死存亡的讨论,居然从来不曾有主流文学界人士介入。
故而以科幻作者和科学家、科普批评者、文学机构上的领导构成的争论双方所关注的焦点,从科幻小说中所设定或者预知的科学构想,到作品中反映的意识形态倾向性问题,进行了漫长而没有任何意义的争辩。
当时的科幻作者面临着一个很尴尬的局面:他们大多是理科出身,对文学尤其是科幻文学的认识大多本身就没有太深刻和独到的见解;然而他们笔下所涉及的领域又往往并非他们自己所擅长的部分。故而面对着质问和批判,他们能够进行回应的,往往是在那些远离文学范畴、他们自己也不甚精通的各门类科学理论的诘问。同时,作为科学工作者,党政机构的一次次审查给予他们的日常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当时科幻作者的“领头羊”郑文光突发脑溢血瘫痪,各大科幻期刊被勒令停业整顿。在这样的背景下,几乎所有的作者都选择了妥协的方式。以撰写科普作品出身,当时唯一的专业科幻作家叶永烈为例,1984年成为专业作家之后,不再进行科幻领域的创作,而是转向纪实文学方面的写作,算是为自己正了是作者而非科普工作者的名。
从1983年11月算起,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中国当时的所有科幻作品被彻底打上了“精神毒草”的标签。各类科普杂志上不再发表科幻作品,图书市场无论是国外的作品引进还是本土作家的创作,一切涉及科幻的原创性出版活动几乎都被彻底停止。
其时,著名科幻理论家吴岩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感叹:“现代科学精神在中国普罗大众中从来就没有生根。”
这一个阶段,曾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科幻领域的断裂期:没有作品,没有批评。仿佛从来就不存在这样的事物。
在一片缺乏科学精神的土壤里,作为承接和融合了科学与幻想的科幻作品以及科幻作者大都是孤立无援的。而且以其内容的复杂性和思想的难以把握,它往往同时受到来自文学界和科学界两方面的困难包围。鉴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八十年代初期的这一批作者,在这两重包夹之下,还多了一层无所不在的政治因素。
之后一直到90年代初期,随着《科幻世界》的壮大,中国科幻才逐渐开始迈出回复元气的步伐。但是在经历了十几年的潜伏期之后:“当七十年代末中国文化百废待兴时,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学一起复兴,一起学习国外创作的先进经验。但是当九十年代中国科幻再一次复兴时,主流文学已经“经历了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等一个又一个文学思潮,作家们的写作水准越来越高,趋向成熟。科幻小说在这期间一直是一个零生产状态。到了九十年代,当纯文学将国外的各种文艺思潮操练了一遍,出现多元化格局的时候,刚刚复苏的中国科幻小说在审美和艺术水准上只能望其项背,有些科幻作品在艺术性上还不如八十年代的作品。”[2]
不过显然,科幻作者和读者大多有些理想主义的倾向。甚至于其中很有一部分人对科幻这一融合了科学与幻想的存在抱着类似于宗教精神的依恋和责任感。很多活跃在七八十年代的作者、读者,以及在90年代之后为科幻之复兴所吸引的评论者开始对科幻批评以及科幻理论研究方面进行学理性的研究。较为有代表性的有吴岩、星河、姚海军等。
从此开始,中国科幻逐渐走向世界。《科幻世界》杂志社在1991年、1997年、2007年分别承办了三次世界科幻(奇幻)大会。除了更多地吸引了一大批科幻读者之外,它最为重要的功能是推进了科幻理论的发展。科幻,不仅仅是小说和电影。
纵观中国科幻的百年发展历程,总得说起来,大约有四次高峰。第一次是在世纪之初,科幻作为一种来自于西方,承载着“启蒙”的大潮奔涌而来,不过它的发展很快就在民族运动当中消亡;第二次是在五十年代初期,那个时代的一切文学几乎都伴随着口号式的意识形态的束缚;第三次便是在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初期的兴盛,然而本来应该是进入最为纯粹发展阶段的科幻作品,却又一次地被政治所压迫;第四次便是当下,落后于世界二十年的科幻,要解决的问题从来不只在于创作。
别处转载希望对你有所启发,谢谢
⑦ 中国科幻电影,除了【霹雳贝贝】、【珊瑚岛上的死光】、【大气层消失】的经典作品以外,还有哪些作品
小太阳(大陆第一部科幻电影)、毒吻、疯狂的兔子
⑧ 寻找一本计较老的世界科幻小说集
你找到这本书了吗?我也在找这本书,很厚的一本。和你说的一样!
⑨ 谁能写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有中国味道的科幻小说呢
这个问题可深奥了,首先什么是中国味道呢?我认为科幻小说作为一种舶来品,在过去很长时间乃至现在都缺少所谓的中国味道。那还回到开始,啥叫中国味道——
改革开放初期,有部科幻小说还改了电影,火的不能再火,叫《珊瑚岛上的死光》,整个作品沁透了无产阶级激情,和外部敌对势力的狼子野心。我们有航母编队,英勇的战士,神奇的政委,了不起的军司令还是个海军的!片子里还有激光,机器人,对话也很红。这样的作品,只能是满足那个精神贫乏年代的快餐,现在给你吃,恐怕要吐。但是无法否认,这个作品很中国,很味道。
上面是一种中国味道,那还有一种呢?科幻小说众所周知就是和科学技术扯不清,但是科学无国境,怎么体现特色?你写出只有中国有的科技?那恐怕你就该被跨省甚至跨国了。结果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大堆用着世界技术的山寨作品。挥舞着光剑的武侠,坐着太空船的武将,这个与其说是中国味道不如说是窜味。科技无国界,但是创意有源头,你不论何时何地何人,一拔出那光剑,不论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大家都是先想到星球大战,等想到你不知得过多少个思维回路。你开着宇宙战舰搞会战,不论再怎么新鲜,规模在怎么大,大家还是会想到银河英雄传说。所以说真正的中国味道不是靠这些东西散发出来的。
我认为,小说的根本在剧情,剧情的核心在人物。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不论你把他放在宇宙战舰上还是失落星球上,他还是中国人!他有人类一切的美好和丑恶,但更有本民族所特有的性格与品性。不论他拿的什么兵器,君子变不了绅士。不论他指挥的是什么,儒将变不成骑士。这就是真正的中国味道,有了他,你就算不写科幻小说也能充满中国味!期待与提问者交流!【可以hi我】
⑩ 类似珊瑚岛上的死光的科幻小说
红色海洋 韩松的
下面是网络上的介绍,望采纳
在未来,核战争使陆地生态系统全部毁灭。残存的人类用基因工程把自己改造成如同鱼儿一样的水栖人,同时把蓝色海洋改造成红色海洋,使之适应人类下海生存……小说用倒叙的手法,截取不同的历史片断,描写了人类下海生活前后的经历,展示了一幅复杂诡异、惨烈恢宏、令人扼腕叹息的未来人类寻求新生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