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鲁迅喜欢科幻小说

鲁迅喜欢科幻小说

发布时间: 2021-11-11 22:28:34

㈠ 鲁迅先生的爱好

喜欢买书

鲁迅买书钱

鲁迅一生购书费用约合今天人民币52万元。这还是一个较为保守的比例,有些经济学家提供的数值比这更高。
纵观《鲁迅日记》24年的书账,详细记载了他平生购置并保藏的9千6百多册书籍和6千9百多张古文物拓片,共1万6千5百件图书。
前年我在《笔会》发表了有关鲁迅经济生活的系列文章,引起国内外读者很大的兴趣和反响。但那些文章有个缺陷,就是只查核研讨了鲁迅一生的收入和衣食住行等,却忽略了鲁迅的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实际上,简洁的《鲁迅日记》每一年都详细记载了他的《书帐》,可见他对于“买书”非常看重。

鲁迅总是利用各种机会,想方设法搜寻和购置大量图书。书,在鲁迅看来,简直比吃饭更有价值。侍候鲁迅母亲生活了多年的帮工王某回忆:有一次,母亲劝鲁迅买几亩水稻田,供自家吃白米饭,省得每月向粮店买大米吃。鲁迅听了笑笑说:“田地没有用,我不要!”然后又大声说:“有钱还是多买点书好!”

鲁迅的日本好友增田涉,曾于1931年3月到12月之间,为了向日本翻译介绍《中国小说史略》,在上海经常跟鲁迅面谈。根据这十个月间鲁迅的谈话,增田涉著文转述了当时鲁迅的收支概况如下——

“他的收入是靠从前的书——主要是《呐喊》与《彷徨》等继续重印的版税。版税是二成五(按:即25%)……据说他一个月的用费需要四百圆,那时是昭和六年(按:即公元1931年)……生活费二百圆,买书费一百圆,给母亲的生活补贴一百圆。他说,周作人在北京,不照顾母亲;所以我不能不汇钱去。母亲跟他的前妻一道生活,他寄送生活补贴不是没有理由……鲁迅却是被压迫、被搜捕的不自由的人,尚且靠一枝笔,继续着真正的恶战苦斗。”(引自《鲁迅思想研究资料》下册第456页)我仔细验算和查核了有关史料,在1930年,鲁迅共收入 15128.895银圆,而买书的费用为2404.50银圆,占全部收入的15.9%;又在1931年,鲁迅共收入8909.30银圆,其中花费 1447.30银圆买书,占全部收入的16.2%;可见增田涉转述当时鲁迅的谈话,不仅没有夸大,甚至是缩小了数据。实际上,鲁迅在1930年每月买书的钱平均达到200银圆,1931年每月买书的钱平均达到120银圆!

当然鲁迅在上海定居的晚年,经济生活比较宽裕。早年情况又如何呢?我根据《鲁迅日记》逐年统计,这24年间鲁迅总共收入12万多银圆,约合今人民币480万元。而其中耗资1万3千多银圆用来购置图书1万多册(幅),价值约合今人民币 52万元;也就是说,平均每年耗资5千多银圆(约今人民币2万多元)专门用来买书,别人赠送的图书还不计在内,而且后十年所用书款,更多于前期。(笔者注:1912年一块银圆的实际购买力,约合今日人民币50多元;1926年一块银圆合今40多元;1936年一块银圆合今35元以上。这还是一个较为保守的比例。有些经济学家提供的数值比这更高。本文采用一块银圆平均合今人民币40元的估算值。)

由这个统计表可以看出,从1912年5月(鲁迅31岁)初到北京教育部工作,至1936年10月(鲁迅55岁)在上海病逝,这24个年头中,鲁迅收入的平均11.1%专门用来购置图书。可见读书、购书、写书、教书,是鲁迅一生始终不渝的最强烈最持久的嗜好。

从1912年5月到1919年11月,即鲁迅寄宿在北京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县馆(原称山会邑馆)的7年半期间,鲁迅独居一屋、长夜孤灯惟以书为伴。他在民国教育部多年任职的月薪相当稳定,除了积攒存款准备置办房产(三进大四合院以备接母亲家属来京合住)之外,经常以十分之一左右的收入、专门用来到琉璃厂等处购置图书。

但从1920年到1926年夏,即鲁迅先后居住在北京八道湾11号、砖塔胡同61 号、宫门口西三条21号期间(离开北京南下之前),鲁迅的经济状况有所下降。由于北洋军阀政府长期拖欠教育经费,鲁迅在这7年内,收入比1919年的水平减少了大约30%,而同住一个“大宅门”的周作人夫妇挥霍无度,作为长兄的鲁迅经济负担加重,手头拮据,仅能以收入的大约5%用来购置图书。其中境况最差的1920年,仅购书51.80银圆,占收入的2%;1924年仅购书99.24银圆,占收入的3.8%;这几年是鲁迅生活最苦闷、思想最彷徨、健康状况最受损坏的苦斗阶段。

1926年夏天鲁迅由北京南下厦门、半年后又转往广州,1927年中鲁迅携许广平赴上海定居。此后,他作为自由撰稿人依靠“爬格子”的版税和稿酬谋生,经济上独立自主,生活上得到保障。

鲁迅在上海度过了比较宽余的晚年。1926-1936年这十年间,他除了“上养老、下养小”以外,自己生活很节省,却能够保障以收入的十分之一乃至六分之一用来购置图书。

图书,是鲁迅最珍惜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他的不朽著作如《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参考了数量惊人的古籍文献,大半出于他精心搜集的藏书。他还利用藏书和借书编辑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他为了翻译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预先购置了大量参考书籍,甚至委托朋友们从欧洲、日本购买外文原版……纵观《鲁迅日记》24年的书帐,详细记载了他平生购置并保藏的 9千6百多册书籍和6千9百多张古文物拓片,共1万6千5百件图书。在《鲁迅日记》中郑重其事地一一著录在册,如数家珍。

即使如此,鲁迅还经常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为一些珍爱的图书无法购置而遗憾!

我统计分析并核实了“鲁迅购书费用及其占收入的百分比”,内心深为鲁迅对书的挚爱而激动、而震撼。鲁迅的物质生活多么简朴,而他的精神生活多么富足!这富足的标志就是鲁迅的藏书。由《鲁迅日记》《鲁迅书信》整理出的鲁迅购书费用的史料,真实地反映了鲁迅生平一以贯之的对金钱的态度,更深层的意义是体现了一种现代文明的价值观。由此更加证实了我多年前提出的观点——“离开了经济生活的鲁迅,不是完整的鲁迅,更不是真正的鲁迅。鲁迅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以他超越了‘权’和‘钱’的自由职业作为稳固的经济保障。鲁迅的经济生活,足以摆脱了官的威压、商的羁绊,从而保持了他的精神主权和人生价值。”

㈡ 你读过鲁迅的那些作品其中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

有三大类:

  1.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

  2.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3. 散文诗集、杂文集:《野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8部。

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一部小说,鲁迅曾翻译此文。

《月界旅行》《地底旅行》

㈣ 喜欢鲁迅的原因

阅读过大量书籍,了解了很多作家笔中的浪漫、伦理、现实和美,今天我想说下我最喜欢的作家,有很多作家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奥斯特洛夫斯基,徐志摩,莫言,但我最喜欢的作家是鲁迅先生
提起鲁迅先生,我总有很多话想要说,他的作品不缺乏批判,不缺乏现实,不缺乏自嘲,也不缺乏美,更不缺乏人生信念,以及道德观,人生观

是的,人的一生不能总是在批判和斗争,我们应拥有爱和包容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鲁迅先生的很多文章都是这样,在美中透露少许的现实主义在里面,但他的思想是那么的积极,他横眉冷对千夫指,或许吧,商业社会,我们获取的利益可能会比别人少,我们可能不像别人那样善于算计,我们可能很单纯,伤害别人达到自己的目的是做不到的,也许我们并不像很多世俗的人心中的那么富有,但或许有一天,我们可能也是那么问心无愧,我们应该在意我们为这个世界做了什么贡献,帮助了多少人,而不是得到了多少利益

鲁迅先生短篇小说《故乡》里有一篇《少年闰土》,这是我特别喜欢的文章,它让我想起了童年,童真,以及在这个年龄,对于人生的一些思考,鲁迅先生很多文章的最大迷人之处就是,文字很好懂,但会带给人无尽的思考,当我们自己经历了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之后,就能够懂得鲁迅先生的一些言论了。他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他说“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他说“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他说“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他的这些言论,在现在的我看来,实在有道理。说出了我内心最最真实的想法。所以我越来越喜欢鲁迅的文字,喜欢他的文字带给我的惊艳。你对鲁迅又是什么看法呢?欢迎各位读者留下自己的想法

㈤ 喜欢鲁迅吗 理由

阅读过大量书籍,了解了很多作家笔中的浪漫、伦理、现实和美,今天我想说下我最喜欢的作家,有很多作家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奥斯特洛夫斯基,徐志摩,莫言,但我最喜欢的作家是鲁迅先生

提起鲁迅先生,我总有很多话想要说,他的作品不缺乏批判,不缺乏现实,不缺乏自嘲,也不缺乏美,更不缺乏人生信念,以及道德观,人生观

是的,人的一生不能总是在批判和斗争,我们应拥有爱和包容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鲁迅先生的很多文章都是这样,在美中透露少许的现实主义在里面,但他的思想是那么的积极,他横眉冷对千夫指,或许吧,商业社会,我们获取的利益可能会比别人少,我们可能不像别人那样善于算计,我们可能很单纯,伤害别人达到自己的目的是做不到的,也许我们并不像很多世俗的人心中的那么富有,但或许有一天,我们可能也是那么问心无愧,我们应该在意我们为这个世界做了什么贡献,帮助了多少人,而不是得到了多少利益

鲁迅先生短篇小说《故乡》里有一篇《少年闰土》,这是我特别喜欢的文章,它让我想起了童年,童真,以及在这个年龄,对于人生的一些思考,鲁迅先生很多文章的最大迷人之处就是,文字很好懂,但会带给人无尽的思考,当我们自己经历了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之后,就能够懂得鲁迅先生的一些言论了。他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他说“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他说“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他说“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他的这些言论,在现在的我看来,实在有道理。说出了我内心最最真实的想法。所以我越来越喜欢鲁迅的文字,喜欢他的文字带给我的惊艳。你对鲁迅又是什么看法呢?欢迎各位读者留下自己的想法

㈥ 鲁迅在自己的小说作品中,鲁迅最喜欢的是【 】

鲁迅先生生前曾说过,在他创作的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孔乙己》。

㈦ 鲁迅为什么喜欢在小说中用“迅哥儿”这个名字称呼主人公

鲁迅”这个笔名,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指“鲁”字乃鲁迅先生母亲的姓,他的小说中常提到的“鲁镇”,就是他母亲的老家;“迅”是他的小名,所以在他的小说里也出现过“迅哥儿”一词。另一种解释是先生挚友许寿裳所说,他亲自问过鲁迅先生,先生笑道:“取愚鲁而迅行的意思。”此乃先生自谦之辞。这两种说法,都是从字面上解释,也切合鲁迅的生平,都说得通。
可最近又有人发现了第三种解释。认为“迅”字,古义为狼。出处见《尔雅·释兽》:“狼子绝有力者曰迅。”照这样注解引申出来,“鲁迅”是指狼的一个勇敢有力的儿子。持此一说的是历史学家侯外庐。他说,鲁迅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的小说代表作《狂人日记》就是抨击封建社会“吃人”制度的,他取用这两个字为名,正是鲜明表示他甘以“狼子”自居,与封建社会制度彻底决裂之心声。
据说侯外庐的这种解释,曾向鲁迅夫人许广平提起过,许广平连连称谢,表示首肯

㈧ 鲁迅对科幻文学的看法是怎样的

科幻文学在中国已经有百年历史了。早在1903年、1906年,鲁迅先生就已经翻译了法国科幻文学大师凡尔纳的作品《月界旅行》、《地底旅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鲁迅一再强调阅读科幻文学、创作科幻文学的重要性。他认为科幻文学具有改良思想,补助文明的特殊意义,并身体力行,写下了多篇倡导科幻文学的文章。

㈨ 鲁迅一生的作品有哪些

鲁迅(1881.9.25—1936.10.19)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 原名周樟涛,后改名周树人。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81年入人民文学出版社版《鲁迅全集》中所收最早的短文《戛剑生杂记》写于这一年。
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1903年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
1906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9年出版。
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写了第一篇用文言写的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
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不迁往北京,任部员和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员。后任佥事和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公余校录古籍,研究佛学和金石拓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封建礼教的“吃人”罪恶。此后3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余篇,并参与《新青年》编务。1920年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1923年,第一本短篇小说《呐喊》出版。1926年第二本短篇小说《彷徨》出版。这些作品是我国新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力作,对后来的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除了小说,又开始写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杂文,以多篇《随感录》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发表。最初的杂文集《热风》出版于1925年。此后机会每年都有杂感集问世。这些杂文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解剖社会和人性深刻遒劲,文风犀利活泼,有极强的战斗力和感染力,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特有的样式。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未名社,终其一生培养文学青年付出了巨大精力。
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4月因看穿了国民党反革命的真面目愤而辞职。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从此定居上海,专事写作。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并开始研究马列主义文艺理论。193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字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在国民党政府的文化为剿中与“民族主义”等派别开展论战,也批评了内部的“做”倾思潮,有力的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1936年因积劳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他留下约一千万字的文化遗产,许多著作译成多种文字,充实了世界文学宝库。他把一生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安葬时,上海民众代表敬献一面白地黑字的旗帜覆于棺上,上面写着“民族魂。”

[著作书目]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1924,新潮社;修订本,1931,北新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1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散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 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
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 瞿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拾零集(编《二心集》时被审查机关删存之杂文)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 杨霁云编,鲁迅校顶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来文末编》1937,文生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未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
鲁迅选集(1—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集补遗 唐弢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 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
鲁迅选集 1952,开明
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 唐弢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补遗 吴元坎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全集(1—10卷)1956—1958,人文
鲁迅选集(1—2卷)1956—1958,中青
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
鲁迅黑迹(1—2册)1958——1959,文物
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
鲁迅诗歌注 周振甫注,1962,浙江人民
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社)1972,人民日报社
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
鲁迅迭文集 1976,解放军报社
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
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1978—1980,文物
鲁迅手稿全集十卷集注释索引 1980,四川人民
鲁迅致许广平书简 1980,河北人民
鲁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中国矿产志 与顾琅合编,1906,上海普及书局
石喻经 僧伽斯那著,鲁迅辑录,191,金陵刻经处
会嵇郡故书杂集 1915,会嵇周氏版
小说旧闻钞 编,1926,北京北新;重订本,1935,上海联华书局
唐宋传奇集(上下册)编,1927—1928,北新
近代木刻选集(1—2册)编选,1929,朝花社
一?谷虹儿画选 编选,1929朝花社
毕亚兹莱画选 编选,1929,朝花社
新俄画选 编选,1930,光华
梅斐尔的木刻士敏土之图 编,1931,三闲书屋
高尔基文集 编,1932,光华
肖伯纳在上海 编,1933,上海野草书屋
北平笺谱 与郑振合译,1933,北平版画丛刊会
木刻纪程 编选,1934,上海铁木艺术社
引玉集(苏联版画集)编选,1934,三闲书屋
十竹斋笺谱 与郑振铎合编,1934,北平版画丛刊会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 编选,1935,良友
凯绥?珂勤惠支版画选集 编选,1936,文生
海上述林(瞿秋白译文集)编,1936,上海诸夏杯霜社
古小说钩沉 辑录,1939,鲁迅全集出版社
嵇康集 编校,1956,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

[翻译书目]
月界旅行(科幻小说)法国儒勒?凡尔纳著,1903,日本东京进化社
地底旅行(科幻小说)法国儒勒?凡尔纳著,南京启新书局
域外小说集(上下册)与周作人合译,1909(自刊)
爱罗先珂童话集 俄国爱罗先珂住,与胡愈之等合译,1922,商务
工人绥惠略夫(中篇小说)俄国阿尔志跋绥夫著,1922,商务
现代小说译丛,苏联安特莱夫等著,与周作人合译,1922,商务
一个年轻的梦(剧本)日本武者小路实笃著,1922,商务
现代日本小说集 日本森欧外等著,与周作人合译,1923,商务
桃色的云(童话剧)俄国爱罗先珂著,1923,新朝社
苦闷的象征(论文)日本厨川白村著,1924,未名社
出了象牙之塔(论文)日本厨川白村著
小约翰(童话荷兰望?蔼覃著,1928,未名社
思想?山水?人物(随笔)日本鹤见辅著,1928,上海北新
壁下译丛(论文)俄国开培尔等著,1929,上海北新
近代美术史潮论(论文)日本板坦鹰穗著,1929,上海北新
现代新兴文学的诸问题(论文)日本片上伸著,1929,大江书铺
艺术论 苏联卢那察尔斯基著,1929,大江书铺
文艺与批评 苏联卢那察尔司基著,1929,水沫书店
文艺政策(苏联文件汇编)日本藏原惟人等辑译,1930,水沫书店
艺术论 苏联普列汉诺夫著,1930,光华
毁灭(长篇小说)苏联法捷耶夫著,1931,大江书铺
竖琴(短篇小说集)苏联扎弥亚丁等著,与柔石等合译,1933,良友
十月(长篇小说)苏联雅柯夫列夫著,1933,神州
一天的工作(短篇小说集)苏联绥拉菲摩维支等著,1933,良友
表(中篇小说)苏联班台莱耶夫著,1935,生活
俄罗斯的童话 苏联高尔基著,1935,文生
死灵魂(第1部,长篇小说)俄国果戈里著,1935,文生
坏孩子和别的奇闻(短篇小说集)俄国契诃夫著,1936,联华书局
苏联作家二十人集(《竖琴》与《一天的工作》二书合集)1936,良友
鼻子(短篇小说俄国果戈里著,1942,桂林文化合作事物所
恶魔(短篇小说)苏联高耳基著,1942,桂林文代会作事务所
鲁迅译文集(1—10卷)1958,人文

[研究资料书目]
关于鲁迅及其著作(许寿裳编)1926,开明
鲁迅在广东(钟敬文编)1927,北新
鲁迅论(李何林编)1930,北新
鲁迅批判(李长之)1936,北新
鲁迅纪念集(1—5辑,鲁迅纪念汇编)1936,北新
鲁迅研究(夏征农编)1937,生活
鲁迅先生纪念集(鲁迅纪念委员会编)1937,文生
漫画阿Q正传(丰子恺)1937,开明
鲁迅新论(王明等)1938,新文出版社
思想家的鲁迅(鲁座)1938,上海译报图书部
鲁迅的创作方法及其他(景宋、巴人等)1959,重庆读书出版社
回忆录迅及其他(郁达夫等)宇宙风社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1940,重庆妇女生活社;1949,三联
论鲁迅(茅盾、适宜编)1940,重庆生活
鲁迅论及其他(冯雪峰)1940,充实社
论鲁迅杂文(巴人)1940,上海远东书店
阿Q—鲁迅名著评论集(路沙编)1940,重庆新生图书公司
论《阿Q正传》(路沙编)1941,桂林草原书店;重版改名为《论阿Q》1949,耕耘出版社
论鲁迅的思想(平心)1941,长风书店
鲁迅研究丛刊(1、2辑,萧军编)1941,延安鲁迅文艺出版社
中国人和中国人的镜子(何干之)1942,桂林民范出版社
鲁迅的书(欧阳凡海)1942,桂林文献出版社
中国作家与鲁迅(茅盾、景宋等)192,广西学习出版社
鲁迅正传(郑学稼)1942,重庆胜利出版社
民元前的鲁迅先生(王冶秋)1943,重庆娥眉出版社;书名改为《辛亥革命前的鲁迅先生》,1956,上海新文艺
鲁迅传(日本小田岳夫,单外文译本)1943,长春艺文书房;任鹤鲤译本,1945,上海星洲出版社;范泉译本,1946,上海开明
鲁迅先生二三事(孙伏园)1944,重庆书屋;1980,湖南人民
鲁迅手册(邓珂云编)196,上海群众杂志社
鲁迅回忆(荆有麟)1947,上杂
鲁迅的思想与生活(许寿裳)1947,台北台湾文化协进会
亡友鲁迅印象记(许寿裳)1947,上海娥眉出版社;1953,人文
人民文豪鲁迅(平心)1947,上海心生阁;1956,新文艺
鲁迅传(王士箐)1948,上海新知书店
鲁迅事迹考(林辰)1948,开明;1955,新文艺
鲁迅的道路(胡绳)1948,香港生活书店
鲁迅的散论(雪苇)1948,大连光华店;1951,华东人民
鲁迅思想研究(何干之)1949,哈尔滨东北店
鲁迅全集校读记(孙用)1950,作家书屋
鲁迅作品及其他(胡今虚)1950,泥土社
欣慰的纪念(许广平)1951,人文
鲁迅小说讲话(许杰)1951,泥土社
鲁迅(王士箐)1951,三联
鲁迅—伟大的思想家与伟大的革命家(徐懋庸)1951,中南人民
鲁迅与中国文学(王瑶)1952,平民
我所认识的鲁迅(许寿裳)1952,人文
会议鲁迅(冯雪峰)1952,人文
鲁迅的故家(周寿寿)1953,上海出版公司
论鲁迅(国外作家评论鲁迅)1953,泥土社
鲁迅思想的逻辑发展(华岗)1953,新文艺
鲁迅作品的分析(1—3卷,朱彤)1953—1954,上海东方书店
向鲁迅学习(唐弢)1953,平民
鲁迅小说助读(许钦文)1953,北新
鲁迅生平思想及其代表作研究(徐中玉)195,上海自由出版社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周遐寿)1954,上海出版公司
关于鲁迅的生活(许广平)1954,人文
鲁迅《野草》探索(卫俊秀)1954,泥土社
《野草》探索(冯雪峰)1956,新文艺
鲁迅小说论集(李桑牧)1956,长江
跟青年谈鲁迅(冯文炳)1956,中青
《呐喊》分析(许钦文)1956,中青
鲁迅作品论集(陈涌等)1956,中青
忆鲁迅(茅盾等)1956,人文
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大会,1956,大会编辑出版
回忆鲁迅先生(李霁野)1956,新文艺
鲁迅先生的幼年时代(许钦文)1956,浙江人民
鲁迅传略(朱正)1956,作家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唐弢)1957,新文艺
鲁迅的青年时代(周岂明)1957,中青
鲁迅在北京住过的地方(孙世恺)1957,北京
鲁迅研究(刘涉溪等)1957,作家
关于鲁迅的小说、杂文及其他(徐中玉)1957,新文艺
论阿Q和他的悲剧(王西彦)1957,新文艺
鲁迅作品研究(吴奔星等)1957,江苏人民
鲁迅的文艺思想(以群)1957,新文艺
《故事新编》的思想意义和艺术风格(《文艺月报》编)1957,新文艺
鲁迅在文学战线上(唐弢)1957,中青
鲁迅讲学在西安(单演义)1957,长江
鲁迅研究概述(邵伯周)1957,湖北人民
鲁迅的小说(巴人)1957,新文艺
鲁迅研究札记(胡冰)1958,新文艺
回忆伟大的鲁迅(沈尹默等)1958,新文艺
鲁迅创作的艺术技巧(朱彤)1958,新文艺
鲁迅亲友谈鲁迅(张能耿)1958,浙江东海文艺
鲁迅—他的生平和创作(王士箐)1958,中青;增订本改名为《鲁迅传》,1959
《彷徨》分析(许钦文)1958,中青
和鲁迅相处的日子(川岛)1958,人文,1979,四川人民
鲁迅研究资料编目(沈鹏年)1958,上海文艺
回忆鲁迅房族和社会环境35年间的演变(观鱼)1959,人文
鲁迅作品讲话(何家槐)1959,长江
心灵的历程(李桑牧)1959,长江
鲁迅回忆录(许广平)1961,作家
论阿Q的典型问题(1922—1961),1961,华东师大中文系资料室编印
鲁迅诗歌注(周振甫)1962,浙江人民
仰止集(林如稷)1962,四川人民
我论鲁迅(苏雪林)1967,文星
关于鲁迅(梁实秋)1970,台北爱国眉出版社
鲁迅《野草》注释(李何林)1976,陕西人民
回忆鲁迅(周建人)1976,上海人民
鲁迅研究参考资料 1977,上海师大
鲁迅回忆录(第1、2集,宋庆龄等)1978—1979,上海文艺
鲁迅与女师大学生运动(陈淑渝)1978,北京人民
鲁迅早期五篇论文注释(王士箐)1978,天津人民
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林非)1978,上海文艺
论鲁迅的小说创作(吴中杰、高云)1978,上海文艺
鲁迅年谱(王观泉)1979,黑龙江人民
鲁迅年谱 1979,安徽人民
鲁迅年谱(上下卷,鲍昌、邱文治)1979—1980,天津人民
鲁迅小说论稿(林非)1979,天津人民
我心中的鲁迅(周建人、茅盾等)1979,湖南人民
鲁迅研究资料索引(上下册,北京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院合编)1980—1982,人文
鲁迅回忆录正误(朱正)1979,湖南人民;修订本,1986,人文
读鲁迅书信札记(马蹄疾)1980,湖南人民
鲁迅书简追忆(黄源)1980,浙江人民
鲁迅文学道路(冯雪峰)1980,湖南人民
《鲁迅日记》札记(包子衍)1980,湖南人民
鲁迅演讲资料钩沉(朱金顺辑录)1980,湖南人民
鲁迅的印象(日本增田涉著,钟敬文译)1980,湖南人民
第一块基石(王西彦)1980,上海文艺
鲁迅笔名索解(李允经)1980,四川人民
《呐喊》《彷徨》的思想艺术(李希凡)1981,上海文艺
地狱边沿的小花—鲁迅散文诗初探(闵抗声)1981,陕西人民
鲁迅评传(曾庆瑞)1981,四川人民
鲁迅创作道路初探(王士箐)1981,社科
鲁迅美学思想论稿(刘再复)1981,社科
《野草》铨释(许杰)1981,百花
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萧军)1981,黑龙江人民
鲁迅哲学思想研究(张琢)1981,湖北人民
鲁迅手稿管窥(朱正)1981,湖南人民
鲁迅思想探索(齐一)1981,上海人民
鲁迅旧诗集解(张恩和)1981,天津人民
鲁迅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戈宝权)1981,陕西人民
鲁迅诞辰百年纪念集(鲁博研究室编)1981,湖南人民
鲁迅思想研究(马良春)1981,社科
忆念鲁迅先生(黄源)1981,人文
鲁迅传(林志浩)1981,北京
鲁迅小说论稿(陈鸣树)1981,上海文艺
鲁迅著译系年目录(上海鲁迅纪念馆编)1981,上海文艺
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论文集(复旦大学鲁迅研究室编)1981,复旦出版社
《阿Q正传》在国外(戈宝权)1981,人文
编辑生涯忆鲁迅(赵家壁)1981,人文
鲁迅年谱(第1卷,鲁博研究室编)1981,人文
鲁迅诞辰百年纪念集 1981,湖南人民
国外鲁迅研究论集(1960—1980,乐黛云编)1981,北大出版社
鲁迅研究百题 1981,湖南人民
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981,湖南人民
鲁迅传(林非、刘再复)1981,社科
鲁迅与北京风土(邓云乡)1982,文史资料出版社
北京大学纪念鲁迅百年诞辰论文集(王瑶等)1982,北大
鲁迅评传(彭定安)1982,湖南人民
鲁迅“国民性思想”讨论集(鲍晶编)1982,天津人民
周作人回忆录 1982,湖南人民
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上下册,李宗英、、张梦阳编)1982,社科
论阿Q精神胜利法的哲理和心理内涵(吕俊华)1982,陕西人民
《野草》研究(孙玉石)1982,社科
《两地书》研究《王得后》1982,天津人民
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王富仁)1983,陕西人民
鲁迅思想与杂文艺术(邵伯周)1983,陕西人民
鲁迅年谱(1—4册,李何林主编)1984,人文
鲁迅故家的败落(周建人口述,周哗编写)1984,湖南人民
鲁迅先生与未名社(李霁野)1984,人文
鲁迅论(陈涌)1984,人文
鲁迅综论(杨义)1984,陕西人民
论《故事新编》的思想艺术及历史意义(林非)1984,天津人民
鲁迅的美学思想(唐弢)1984,人文
鲁迅作品论集(王瑶)1984,人文
鲁迅与日本文学(刘柏青)1985,吉林大学出版社
STYLIST—鲁迅研究的新课题(李国涛)1986,陕西人民
人间鲁迅(第1卷,探索者;林贤治)1986,花城
鲁迅文化思想探索(金宏达)1986,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鲁迅精神(正一)1986,新疆人民
鲁迅研究(上册,林志浩)198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宗论》(王富仁)1986,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鲁迅杂文研究六十年(张梦阳)1986,浙江文艺
鲁迅研究新论(廖子东)1987,广西人民
鲁迅研究史(上卷,袁良骏)1986,陕西人民
鲁迅述林(林辰)1986,人文
鲁迅的论辩艺术(李永寿)1988,陕西人民
心灵的探秘(钱理群)1988,上海文艺

㈩ 谁知道鲁迅一生中最喜欢的书籍是什么

喜欢买书

鲁迅买书钱

鲁迅一生购书费用约合今天人民币52万元。这还是一个较为保守的比例,有些经济学家提供的数值比这更高。
纵观《鲁迅日记》24年的书账,详细记载了他平生购置并保藏的9千6百多册书籍和6千9百多张古文物拓片,共1万6千5百件图书。
前年我在《笔会》发表了有关鲁迅经济生活的系列文章,引起国内外读者很大的兴趣和反响。但那些文章有个缺陷,就是只查核研讨了鲁迅一生的收入和衣食住行等,却忽略了鲁迅的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实际上,简洁的《鲁迅日记》每一年都详细记载了他的《书帐》,可见他对于“买书”非常看重。

鲁迅总是利用各种机会,想方设法搜寻和购置大量图书。书,在鲁迅看来,简直比吃饭更有价值。侍候鲁迅母亲生活了多年的帮工王某回忆:有一次,母亲劝鲁迅买几亩水稻田,供自家吃白米饭,省得每月向粮店买大米吃。鲁迅听了笑笑说:“田地没有用,我不要!”然后又大声说:“有钱还是多买点书好!”

鲁迅的日本好友增田涉,曾于1931年3月到12月之间,为了向日本翻译介绍《中国小说史略》,在上海经常跟鲁迅面谈。根据这十个月间鲁迅的谈话,增田涉著文转述了当时鲁迅的收支概况如下——

“他的收入是靠从前的书——主要是《呐喊》与《彷徨》等继续重印的版税。版税是二成五(按:即25%)……据说他一个月的用费需要四百圆,那时是昭和六年(按:即公元1931年)……生活费二百圆,买书费一百圆,给母亲的生活补贴一百圆。他说,周作人在北京,不照顾母亲;所以我不能不汇钱去。母亲跟他的前妻一道生活,他寄送生活补贴不是没有理由……鲁迅却是被压迫、被搜捕的不自由的人,尚且靠一枝笔,继续着真正的恶战苦斗。”(引自《鲁迅思想研究资料》下册第456页)我仔细验算和查核了有关史料,在1930年,鲁迅共收入 15128.895银圆,而买书的费用为2404.50银圆,占全部收入的15.9%;又在1931年,鲁迅共收入8909.30银圆,其中花费 1447.30银圆买书,占全部收入的16.2%;可见增田涉转述当时鲁迅的谈话,不仅没有夸大,甚至是缩小了数据。实际上,鲁迅在1930年每月买书的钱平均达到200银圆,1931年每月买书的钱平均达到120银圆!

当然鲁迅在上海定居的晚年,经济生活比较宽裕。早年情况又如何呢?我根据《鲁迅日记》逐年统计,这24年间鲁迅总共收入12万多银圆,约合今人民币480万元。而其中耗资1万3千多银圆用来购置图书1万多册(幅),价值约合今人民币 52万元;也就是说,平均每年耗资5千多银圆(约今人民币2万多元)专门用来买书,别人赠送的图书还不计在内,而且后十年所用书款,更多于前期。(笔者注:1912年一块银圆的实际购买力,约合今日人民币50多元;1926年一块银圆合今40多元;1936年一块银圆合今35元以上。这还是一个较为保守的比例。有些经济学家提供的数值比这更高。本文采用一块银圆平均合今人民币40元的估算值。)

由这个统计表可以看出,从1912年5月(鲁迅31岁)初到北京教育部工作,至1936年10月(鲁迅55岁)在上海病逝,这24个年头中,鲁迅收入的平均11.1%专门用来购置图书。可见读书、购书、写书、教书,是鲁迅一生始终不渝的最强烈最持久的嗜好。

从1912年5月到1919年11月,即鲁迅寄宿在北京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县馆(原称山会邑馆)的7年半期间,鲁迅独居一屋、长夜孤灯惟以书为伴。他在民国教育部多年任职的月薪相当稳定,除了积攒存款准备置办房产(三进大四合院以备接母亲家属来京合住)之外,经常以十分之一左右的收入、专门用来到琉璃厂等处购置图书。

但从1920年到1926年夏,即鲁迅先后居住在北京八道湾11号、砖塔胡同61 号、宫门口西三条21号期间(离开北京南下之前),鲁迅的经济状况有所下降。由于北洋军阀政府长期拖欠教育经费,鲁迅在这7年内,收入比1919年的水平减少了大约30%,而同住一个“大宅门”的周作人夫妇挥霍无度,作为长兄的鲁迅经济负担加重,手头拮据,仅能以收入的大约5%用来购置图书。其中境况最差的1920年,仅购书51.80银圆,占收入的2%;1924年仅购书99.24银圆,占收入的3.8%;这几年是鲁迅生活最苦闷、思想最彷徨、健康状况最受损坏的苦斗阶段。

1926年夏天鲁迅由北京南下厦门、半年后又转往广州,1927年中鲁迅携许广平赴上海定居。此后,他作为自由撰稿人依靠“爬格子”的版税和稿酬谋生,经济上独立自主,生活上得到保障。

鲁迅在上海度过了比较宽余的晚年。1926-1936年这十年间,他除了“上养老、下养小”以外,自己生活很节省,却能够保障以收入的十分之一乃至六分之一用来购置图书。

图书,是鲁迅最珍惜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他的不朽著作如《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参考了数量惊人的古籍文献,大半出于他精心搜集的藏书。他还利用藏书和借书编辑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他为了翻译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预先购置了大量参考书籍,甚至委托朋友们从欧洲、日本购买外文原版……纵观《鲁迅日记》24年的书帐,详细记载了他平生购置并保藏的 9千6百多册书籍和6千9百多张古文物拓片,共1万6千5百件图书。在《鲁迅日记》中郑重其事地一一著录在册,如数家珍。

热点内容
热门听书收费吗 发布:2025-07-05 00:52:12 浏览:304
穿越成皇赵洞庭小说完结免费 发布:2025-07-05 00:45:24 浏览:887
一生最爱学车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7-05 00:00:48 浏览:217
师生恋小说推荐男主是老师 发布:2025-07-04 23:59:46 浏览:991
男主叫什么烈的现代小说 发布:2025-07-04 23:39:31 浏览:123
下载免费书旗小说旧版 发布:2025-07-04 23:39:30 浏览:935
科幻小说人工智能怎么写 发布:2025-07-04 23:36:02 浏览:660
听我的你俩锁了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7-04 23:15:16 浏览:858
穿越主角吸血鬼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7-04 22:56:33 浏览:186
听书平凡的世界下05 发布:2025-07-04 22:55:22 浏览: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