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原型理论
⑴ 星球大战和科幻小说里提到的超空间跳跃是四维空间跳跃吗
星球大战中的超空间是基于现实中的一种假设理论进行艺术夸张而成的。
原型是上世纪德国物理学家巴克哈德海姆提出的超空间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能制造出一个足够强的磁力或引力场,就能让力场中的物体比如飞船进入一个与常规空间不同维度的超空间(海姆认为是6维,而其后继者各有各的说法),而这样的维度中光速不再于常规空间相同,于是飞船可以在超空间中以高于光速的速度飞行,等到达目的地后关掉立场即可返回常规空间。
⑵ 推荐几本科幻小说 逻辑性强些
《真名实姓》 这本牵扯计算机知识 但是很容易看懂 《时间机器》 经典了 还被改成了电影和动画电影 《星船伞兵》星河舰队的原型小说 比电影更注重故事情节 《我,机器人》估计我 机器人(机械公敌)那部电影就是根据这个改编的
⑶ 用科学理论大开脑洞的小说,到底算不算科幻小说
科幻这一分类并没有统一的严谨定义,一般来讲用幻想艺术的形式表现科学技术远景或者社会发展对人类的影响,也就是对未来的科技发展进行超现实的展望的,就可以被称为科幻小说了。
如果只是开脑洞的话,不一定算是科幻小说。用网络小说来举例,例如《奥术神座》这样用科学知识学魔法的就完全与科幻分类无关。
⑷ 科幻小说《三体》里的科学推定和假想,真的有科学依据吗
《三体》作为一部科幻小说,得到雨果大奖。雨果奖也算是全球性的大奖,与星云齐名,被誉为科幻界的诺贝尔,最佳小说更是重中之重奖中之王,最高领奖台上第一次站上来自亚洲的领奖人。
《三体》的三部,是围绕几个概念来进行的,分别是技术爆炸、猜疑链以及黑暗森林。这三个概念是贯穿整部作品的,并且也不是脑洞出来的,而是从现实中提取出来的概念。
首先是技术爆炸,这个毫无疑问是工业革命的变种。工业革命以来,人来创造的财富比人类已有历史的所有财富总和都要多。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燃机、到还在进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计算机。
每一次工业革命,人类都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当然也造出了杀伤力更大的武器,从火枪的推广,大炮的普及,到凡尔登绞肉机机关枪的应用,乃至广岛、长崎的核弹。然后还有氢弹、高斯枪、中子弹……人类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
这些都是完全符合技术爆炸的特征的,“智慧生物所拥有的科学技术在极短的时间内像爆炸一样迅速发展的现象。文明进步的速度和加速度不见得是一致的,弱小的文明很可能在短时间内超越强大的文明。”
猜疑链应该是从囚徒困境中提炼出来的。
猜疑链:两个个体在没交流前对对方猜疑:你猜疑我是怎么想的,我猜疑你是怎么想的,就算你知道我是怎么想的,我也知道你是怎么想的,但你还会猜疑我是怎么想你的,我也会猜疑你是怎么想我的……这样的猜疑在没有进行交流前会一直循环下去,形成一条链,即猜疑链。从博弈论的角度讲,即两文明无法形成共同知识。
囚徒困境也是一样,核心就是交流受阻,你只能够根据自己的过往经历和经验,猜想别人是怎么想的。所以最后,大家往往不是选择合作共赢,而是选择损人利己。
技术爆炸和猜疑链最后组合成了《三体》中宇宙社会学的核心理论,黑暗森林。
宇宙社会学基本公理:
1、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2、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基本保持不变。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这就是对费米悖论的解释。
被发现,总有一方被消灭!
黑暗森林法则,应该是脱胎于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弱肉强食。
但是从我个人的理解来讲,技术爆炸和猜疑链都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黑暗森林的漏洞比较大。
一、人类是碳基生命,人类也有猜想过非碳基生命的存在,比如硅基生命。如果非碳基生命的真的存在,那么它们所需的资源很可能和我们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很可能不存在生存的竞争关系。
第二点,宇宙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大,而地球所具有的资源并不是唯一的,在现有的人类所探索(观测)到的区域,并没有发现其他文明的存在,但是能够观测到的宇宙,人类所需的资源却几乎可以用无限来形容,宇宙实在是太空旷了,遍地是黄金,谁吃的没事去抢别人的。
还有,从现在人类的技术角度来看,太空城并不是幻想,也就是说,人类并不需要一个完全类似的地球来生存,完全可以自己建。并且太空城留下了另外一个难题,就是一个文明看到另外一个文明的定居点的时候,怎么确定是不是这个文明的本体呢?万一只是定居点,其本体的文明程度比自己高呢,所以贸然发动攻击,并不合适。
所以在人类踏入宇宙纪元,生存的需求,基本没什么障碍就能实现,就算遇到其他文明,互相交流的可能性更大,因为我家里都有,并且都快放不下了,谁闲得没事去抢你的。
但是《三体》依旧是一部非常棒的作品,等电影版出来,一定要去剁手。
⑸ 有什么很好看的科幻小说,里面要有真实存在的科学理论。
无限恐怖,无限未来,希灵帝国,师士传说
⑹ 科幻小说中有哪些惊艳的技术或理论
一般的硬科幻作品里会大量运用已知科学理论,例如刘慈欣的《三体》系列里面就用到了一些现代物理学理论知识,具体可参考李淼老师的书《三体中的物理学》。
⑺ 科幻小说双宇中有哪些超前的科学理论
之所以双宇被称为千年神作,就是因为它自创了一套科学体系,这个体系就是双宇论,简而言之,就是双宇对宇宙万物的理解。三分宇宙和宇宙再三分:是科幻小说《双宇》所描绘的宇宙新模型,它打破了由美国人一手创立的传统宇宙框架,为科幻小说开辟出全新的领域。所谓的三分宇宙,是指宇宙本身存在三种不同的存在方式,分别是量子宇宙、能子宇宙和媒介宇宙。其中,量子态宇宙就是我们能够观测和感知的世界,也就是宇宙的明物质。而能子态宇宙却恰恰相反,它是宇宙的暗物质。再三分指的是量子宇宙又可分为量子体、量子态和媒介;能子宇宙可分为灵界能子、泰坦能子和媒介。无论是三分还是再三分,媒介始终存在,它是万物的舞台、条件和催化剂。物种纵向层次:是长篇科幻小说《双宇》最先提出的物种和文明观点,宇宙文明无处不在,但我们却很难发现其他文明,究其根本,正是因为大家不在一个层次,《双宇》将宇宙分为6个物种层次,它分为下三层和上三层,下三层包括原子文明、细胞文明和人类文明;上三层包括七星文明、恒纪文明和永纪文明。下三层的文明方式是量子体为形,量子态为神,而上三层的文明方式,是以量子态为形,量子体为神,或者根本没有量子体。物种层次并非简单的尺度大小,而是程度和层次,而人类文明和七星文明正好处于上三层和下三层的交汇点,所以,《双宇》的大多数故事,都是在这两个文明层次里发生的。物种层次对等法则:是长篇科幻小说《双宇》提出的生物间、乃至文明间的关系。在纵向上,《双宇》将物种分为6个层次,横向上,《双宇》也将物种分为若干层次。物种层次对等法则指的是,如果两个物种或文明处于同一个层次,它们之间在本质上就是竞争关系,如果不在一个层次,它们之间在本质上则是相互依存、或者没有直接关系。比如我们人类,能够对人类产生巨大威胁的,只能是与我们处于同一横向、纵向层次的其他物种或文明。物种层次对等法则明确解释了我们与外星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既同一层次,竞争,不在一个层次,共生。物种横向层次:是长篇科幻小说《双宇》最先提出的物种和文明观点。在横向上,《双宇》将物种和文明分为几个层次,比如人类文明这个层次,可分为低等生物、植物、动物、智能生物、智慧生物和能量生物,而我们属于智能生物这个层面,很明显,我们这个层次的划分由智力、文明规模等因素决定。而在其他层次,比如原子文明和七星文明等,物种横向层次又不一样了。物种横向、纵向层次第一次对宇宙所有的生物进行了系统归类。当然,小说《双宇》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人类文明层次、和其他纵向层次之间,所以,《双宇》里基本没有传统外星人。幽灵计算机:出现在长篇科幻小说《双宇》第二部《魅影迷踪》里,这是一种不采用传统二进制为基础运行的全新计算机,它采用了更为先进的三分体系,通过在传统计算机里加入幽灵函数,使得0和1之间出现一个中位数,这个中位数并不是一个具体的行为方式,而是一个根据环境不断变化的函数,幽灵函数正好切合了媒介宇宙,有了这个函数,计算机便如同人脑一般,具备了预判等高级智慧。当然,《双宇》并没有涉及传统人工智能方面的剧情,因为幽灵函数不是模拟人脑,而是驾驭人脑,由此展开了一个如幽灵般诡异的故事。太多了,这几个也只是冰山一角,有兴趣自己去看原著。
⑻ 中国硬科幻小说《三体》里的理论有可信之处么
如果单纯地将《三体》作为一部科幻小说来看,可能确实如一些人说的那样,在想象力上缺乏一些天马行空、在语言上缺少一些华丽奇崛。但《三体》的伟大在于它不单单是一部科幻小说,它更是一部对人性和社会讨论的重要作品。加之作者无比强大的逻辑叙述能力,为这部书增添了无穷魅力。就像第二部书中,“黑暗森林理论”的引入就完美地对这点进行了验证。“猜忌链”等一系列社会学理论的运用,将围绕宇宙文明描写的《三体》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另外,小说中很多人文场景的描述,也是传统科幻小说中所不具备的。因此,有人将《三体》评价为科幻史诗,确实有其道理!
⑼ 科幻小说鼻祖是谁
科幻小说
鼻祖:
儒勒·凡尔纳
威尔斯
大师:
罗伯特·A·海因莱因
亚瑟·C·克拉克和阿西莫夫
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1828.2.8.~~1905.3.17)生于法国西部海港南特。主要作品《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这三部是有名的海洋三部曲)、《从地球到月球》《环绕月球》等。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年9月21日—1946年8月13日),英国著名小说家,新闻记者、政治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创作的科幻小说对该领域影响深远,如“时间旅行”、“外星人”、“反乌托邦”等都是20世纪科幻小说中的主流话题。代表作有《时间机器》《隐身人 》《世界大战》等。
罗伯特·A·海因莱因(Robert Asn Heinlin1907—1988)是美国最具影响的科幻大师级作家之一,也是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奠基人。他的《双星》、《傀儡主人》深受我国读者的喜爱。今年的7月7日,是海因莱因诞辰90周年,为此,我们编发了这篇由海因莱因夫人所撰的小传,以作纪念。其代表作还有《严厉的月球》、《银河系公民》等。
艾萨克·阿西莫夫(1930-1992) 美国著名科幻作家(Isaac Asimov,1920-1992),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作品竟达到500部之多,早已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最有名的当然是《基地》三部曲和《我,机器人》了。
阿瑟·克拉克(Arthur C.Clarke,1917-)是英国著名科幻作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以及国际通讯卫星的奠基人。 最有名的就是《2001:太空探险》(又名《2001:太空奥德赛》,同名电影在科幻影视界的地位同样重要)。
⑽ 科幻小说的概念
概况简介
科幻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它的情节不可能发生在人们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础是有关人类或宇宙起源的某种设想,有关科技领域(包括假设性的科技领域)的某种虚构出来的新发现。在当代的西方世界,科幻小说是最受人欢迎的通俗读物之一,其影响和销售量,仅次于惊险小说和侦探小说。
科幻小说与一般的传统小说不同,其特殊性在于它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但它又是一种文艺创作,并不担负着传播科学知识的任务。
从抒写幻想的方式来看,它应归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的范畴。一些优秀的科幻小说也像优秀的浪漫主义作品一样,扎根于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某些杰出的科幻小说,往往能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参考价值的预见。有时,某些科学发明尚未出现,科幻小说里则已经进行生动的描绘,如潜水艇、机器人、宇宙航行等。
当代西方的科幻小说,涉及到许多尖端的科研项目,当然也经常出现似是而非的假科学。因此,科幻小说常常遭受到科技界人士的鄙视和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