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谈科幻小说文章
㈠ 刘慈欣所有科幻小说
1999年: 6月: 《鲸歌》(《科幻世界》) 《微观尽头》(《科幻世界》) 7月: 《宇宙坍缩》(《科幻世界》) 魔鬼积木(刘慈欣获奖作品)10月:《带上她的眼睛》(《科幻世界》):荣获本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一等奖 2000年: 2月: 《地火》(《科幻世界》):后收录于《中国九十年代科幻佳作集》 7月: 《流浪地球》(《科幻世界》):荣获本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特等奖,后收录于《2000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 2001年: 1月: 《乡村教师》(《科幻世界》):荣获本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读者提名奖,后收录于《2001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 3月: 《混沌蝴蝶》(《科幻大王》) 4月: 《微纪元》(《科幻世界》) 8月: 《全频带阻塞干扰》(《科幻世界》):荣获本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后收录于《2001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 2002年: 1月: 《中国太阳》(《科幻世界》):荣获本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后收录于《2002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 《梦之海》(《科幻世界》):大艺术系列之一 《朝闻道》(《科幻世界》):荣获本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读者提名奖,后收录于《2002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 6月: 《天使时代》(《科幻世界》):又名《波斯湾飞马》 9月: 《魔鬼积木》(《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长篇 11月: 《吞食者》(《科幻世界》):荣获本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读者提名奖 2003年: 1月:《超新星纪元》(作家出版社):长篇。 2月:《文明的反向扩张》(《科幻世界》):科幻专题文章 3月:《诗云》(《科幻世界》):又名《李白》,“大艺术”系列之二,荣获本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读者提名奖,后收录于《2003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 8月:《光荣与梦想》(《科幻世界》) 流浪地球(刘慈欣获奖作品)9月:《地球大炮》(《科幻世界》):又名《深井》,荣获本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后收录于《2003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 12月:《思想者》(《科幻世界》):荣获本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读者提名奖,后收录于《2003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 2004年: 3月:《圆圆的肥皂泡》(《科幻世界》) 6月:《球状闪电》(《科幻世界星云》):长篇。 《 当恐龙遇上蚂蚁》(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又名《白垩纪往事》,长篇。 12月:《镜子》(《科幻世界》):荣获本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 2005年: 1月:《赡养上帝》(《科幻世界》) 8月:《欢乐颂》(《九州幻想》,“大艺术”系列之三) 11月:《赡养人类》(《科幻世界》) 2006年: 1月:《山》(《科幻世界》) 5月:《三体》 (连载于《科幻世界》2006.5~2006.12):长篇 2008年: 1月: 《三体》 (重庆出版集团 重庆出版社):长篇单行本 2008年: 5月: 《三体II:黑暗森林》(重庆出版集团 重庆出版社):长篇;2007年底写作完成,与《三体》分别为《地球往事》三部曲的第一部和第二部。 2010年: 1月 : 《太原之恋》 (九州幻想) 2010年: 11月: 《三体Ⅲ:死神永生》(重庆出版集团 重庆出版社):长篇 ;2010年中旬写作完成,与《三体》、《三体II:黑暗森林》统称为《地球往事》三部曲
㈡ 曾经在青年文摘上看到的摘自某科幻小说的文章
刘慈欣《乡村教师》。
他的所有作品都很棒,推荐《三体》系列!
㈢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有哪些,要详细的,
1999年中国科幻银河奖(第十一届)一等奖:《带上她的眼睛》
2000年中国科幻银河奖(第十二届)特等奖:《流浪地球》
2001年中国科幻银河奖(第十三届):《全频带阻塞干扰》
2001年中国科幻银河奖(第十三届)读者提名奖:《乡村教师》
2002年中国科幻银河奖(第十四届):《中国太阳》
2002年中国科幻银河奖(第十四届)读者提名奖:《朝闻道》、《吞食者》
2003年中国科幻银河奖(第十五届):《地球大炮》
2003年中国科幻银河奖(第十五届)读者提名奖:《诗云》、《思想者》
2004年中国科幻银河奖(第十六届):《镜子》
2004年中国科幻银河奖(第十六届)读者提名奖:《圆圆的肥皂泡》
2005年中国科幻银河奖(第十七届):《赡养人类》
2006年中国科幻银河奖(第十八届)特别奖:《三体》
2010年中国科幻银河奖(第二十二届)特等奖:《三体III:死神永生》
㈣ 刘慈欣和韩松的区别
刘慈欣在国企混得相当不错,科幻不过是业余爱好——这跟韩松有点类似。
刘慈欣的作品总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可他却经常在访谈强调,自己在生活中并不是理想主义者,相反,是很现实的。
然而,读他的访谈,依旧觉得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或者是“大男孩”似的人物。
可惜我没时间读吴岩今年出版的那本科幻理论书籍,还只是买了放在书架里而已。读过以后,对大刘应该有个更清楚的定位。
尤其是读刘慈欣与韩松的访谈,曾经某期刊搞过一个两人的同题问答,很多人觉得刘慈欣回答很给力,韩松的回答很飘渺。然而,我读出来的感觉是某种互补。
某种程度上:
刘慈欣是个现实主义的人,追求的是理想主义,吹捧的是理想主义,因此很受年轻人的喜爱。
韩松是个理想主义的人,写的却是现实主义的东西,希望能通过写作来影响一下现实,哪怕不是当下的现实,而是“未来”的或者“可能性”的现实。然而,这在年轻人看来,却是不着边际的事情了。
【我突然想起MBTI了,我感觉大刘是SJ,韩松是NP,当然,两个人的性格都发展得很好,所以才有精力来创作。】
另一方面,刘慈欣是典型工科生,因此,作品里夹带一点哲学色彩或文学色彩就让工科生惊喜,让文科生落泪。
比如说,《朝闻道》里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虽然是很老的调子了,但还是被年轻人追捧——是不是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哲学教育的贫瘠?
【补充一下,“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来自《论语》吧?不知道它跟“吾更爱真理”如何对比,然而,中国的哲学很少有成体系的。或者说,没有体系——因为在中国实际上没人追求“真理”,大家都追求实用了。古代如此,当代依旧如此,所以,“理想主义”这玩意就好像博物馆里的蜡像一样新鲜可爱,让少男少女落泪。】
同时,韩松是文科出身,学的专业有外语,以及新闻。很明显,他的作品里思考的东西总是更现代些,更深些——简而言之,他绝对是不会用“真理宝贵”还是“家庭宝贵”这样的廉价哲学思考来赚取读者眼泪的作者,也不会举什么火车来了该撞死一个孩子还是四个孩子的骇人听闻的“伦理”问题。
当然,我并不是说韩松的文章不关心哲学问题或伦理问题,而是说,他其实是太关注这些问题了,以至于一般人很难理解他的思想——这些人只要想一想我上面提到的这些例子,就要感动,就要被震撼到,哪里还来得及思考呢?
这里我写得有些过分,或者说,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对磁铁来说,又是一个找喷的例子。
然而,事实就是这样。
我以前就说过,别提《三体》系列有深刻的思想性什么什么的类似的观点,因为那些所谓的思想都太老了,太陈旧,跟不上时代。
然而,可惜的是,磁铁看不到这一点,刘慈欣自己似乎也不在意。
刘慈欣是个工科生,以前就公开提过,要把科幻与文学要划清界限之类的很“偏激”或很理想主义的观点。韩松也发表过这方面的文章然而,这两个人的视角明显不一样。
而这次,或者说,在这几年的访谈中,刘慈欣又开始放出另外一个观点——要把科幻和现实划清界限。
刘慈欣说,他的科幻不隐喻现实,他也不想用科幻来隐喻现实,他希望自己写的是纯粹的科幻。原话是“我本身对现实不是太感兴趣,对用科幻来隐喻反映现实也不感兴趣”。
对此,我依旧觉得,他太偏激或者太理想主义了。这样的观点,注定他的作品没法真正“厚重”起来。
文学作品不来源于现实,还能来源于什么地方呢?科幻不来源于现实,还能来源于哪儿呢?
当然,来源于现实不意味着隐射现实,但脱离现实的文学作品,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
——停顿一下,上面这几段话的观点我是没有理论依据的,完全是凭感觉。或许有人觉得很“文青”,很“文艺”,或者“小清新”。
我只能说,这是我的经验加直觉。说不定,完全是“抄袭”,曾经从某地方看过类似的话语,却忘记了出处。
再来看韩松,这方面明显是他的长处。他总是能从不同的角度来挖掘现实。
前不久刚刚看到他对《天意》的评论,很震撼,居然把我眼中的一本言情+YY的青春幻想系科幻小说解读得如此深刻。
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别人觉得韩松在“吹捧”别人。实际上,个人感觉,韩松一直是很真诚地写评论。当然,如果一定要说他“吹捧”,他在不经意间“吹捧”的是自己,是自己解读作品的能力,是自己对现实的超常的洞察力。
㈤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有哪些
㈥ 刘慈欣7篇长篇科幻名字
《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Ⅰ》《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白垩纪往事》(亦名《当恐龙遇上蚂蚁》)《魔鬼积木》以及未发表的长篇《中国2185》
㈦ 求刘慈欣都写了那些,值得一看的科幻小说,有好评哦。
《三体》、《流浪地球》、《球状闪电》、《科幻世界》、《超新星纪元》、《乡村教师》、《命运》
㈧ 刘慈欣认为科幻小说不仅需要科学的幻想也需具有人文情怀请结合你带上她的眼睛
刘子欣认为科幻小说不仅需要科学的幻想,也需要有人请文华去表达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