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科幻小说缺乏文学性
1. 你读过的最具文学性的科幻小说是哪一本
我不确定我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有读过一个关于小说“文学性”的好解释。“我听过的这一类的书大都缓慢、乏味、冷酷,而且几乎没有情节。此外,措辞是有意识的,所以读起来让人印象深刻,但如果不被像在碎石路上的搓板这样的字眼儿震动就很难进入。(在另一个极端,Nevil Shute因其缺乏灵感的写作而受到批评,但他的文字就像清澈的水——它们从你身上流过,过一会儿你就没有意识到它们,只有故事。但我不认为舒特是个文学爱好者。)
即使给出了一个不容易的定义。井文学吗?g·c·埃德蒙森(G. C. Edmondson)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我觉得我错过了他作品中一半的参考文献,但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不及他在文化和历史方面的学识。希尔伯特Schenck吗?他的一些作品令人沮丧,但他显然是个天才。理查德·麦肯纳写了《沙卵石》,结局不好,字数很多,但它算是文学作品吗?他的短篇小说非常中肯。
我想我会选威廉·吉布森。我喜欢他的作品,它更注重氛围而不是情节。在文化方面,他远远领先于其他人,在他的书中,生活在继续,不是因为生活是残酷的,而是好像其他事情会出现,他的人物要处理。
2. 为什么讲故事以来文学界的某些成员嘲笑科幻小说和幻想
为什么讲故事以来文学界的某些成员嘲笑科幻小说和幻想?文学与大众作家。
我很喜欢这个答案,因为我属于一个小说作家团体。一半的成员拥有附近一所著名大学的文学硕士小说,而我们另一半正在写我们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尽管像我一样,许多人也发表了非小说和回忆录。非MFA来自各行各业,我们写着我们喜欢阅读的东西,主要是谜团或幻想。我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真实故事写了一个历史谜。
这是两组之间的一些对比。
这取决于什么对作家来说最重要。我为我最新的回忆录《自作聪明》在机场书店里而感到兴奋。我希望明年能看到我的谜。
3. 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来评价科幻小说是否合理
不合理,太不合理,用传统意义的文学性来评价科幻小说,根本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根本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4. 为什么中国的硬科幻小说很少
中国人缺乏想象力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
科幻小说是人类工业革命以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诞生的文学体裁。发达国家这方面比中国早很多,市场规模和成熟度也要大上太多,各种优秀的科幻文学作品产生也就不足为奇。
反观我国,市场小太多了,作家要靠科幻小说吃饭太难了。国内科幻第一人刘慈欣都不敢把工程师辞掉专心写作........(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里,尽管他的几部长篇小说获得了足够好的口碑,但他从中获得的收入,仍然完全无法和工资相比。)更何况是其它作者呢。
再说说所谓的中国人没有想象力,别的不说,你看看那些辣鸡网文,脑洞那叫一个大,如果这不算想象力,那真没啥好说的了。
5. 喜欢科幻文学的人来回答下。
我喜欢科幻文学,说文学有点大了,我比较爱看《无限恐怖》这类的科幻小说,很刺激,同时也对空间时间有一个新的认识,虽然这些都还没有得到科学的验证,但是并不妨碍人们去思考宇宙的真面目!科幻文学的组建就像建筑艺术一样,它离不开基本的物理构架但是又要有灵感的突破,就像牛顿从苹果坠落想象到运动定律,这就像从科学-灵感-科学的过程。如果科幻中的东西有一天变成现实,原本的科幻小说就该被定义为未来蓝图了!
个人觉得科幻文学可以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一类作为探讨,专门设一个专业没有必要。首先,对于科幻文学的界限实在有点模糊,现在的很多小说经常把科幻和玄幻结合起来,科幻文学可以真枪实弹也可以上帝创造!其次,应该没有人会去修这门课吧,实用性不高。还有就算不是理科的,只要知道点基本概念,写小说还是没问题的,又不会有人去验证小说的科学性!
6. 为什么很多评论都说刘慈欣的小说《三体》没有文学性,人物塑造不丰满呢
阅读经验和习惯造成读者和评论家得出《三体》文学性不足人物不够丰满的的结论
文学评论家和普通读者的评判往往囿于自身的经验,文学评论家会以中国传统小说为背景衡量《三体》,而普通读者会以大量网络小说和通俗小说为标准衡量《三体》,从这样习惯的角度为标准,《三体》确有可能被误解为文学性不足,人物不够丰满。
刘慈欣公开承认的老师阿瑟克拉克的作品《与罗摩相会》,简直就如同一篇冗长的说明文,如果不是因为奇幻的想象力,可能大多数人根本读不下去,(而且就算你津津有味的读完了,但没有一个人物形象可以长久保存下来),相比之下,我认为大刘已经大幅度地超过了他的这位老师。
所以,在硬科幻文学领域,刘慈欣不是文学性与人物塑造的反面教材,恰恰相反,《三体》已经是硬科幻文学领域文学性的典范和代表。
7. 关于科幻的疑问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科幻作品创作到今天为止,已然有了百余年历史。
然而自鲁迅时代及其后七八十年时间里,科幻作品多以“普及科学知识”的面目出现,故而在非文学的功利性道路上愈行愈远。毋庸置疑,科幻作品尤其是科幻小说总是具有相对强烈的科学启蒙特质,故而在传统主流文学创作领域乃至科幻作者本身,大都将它归类到少年读物一类。
直到1978年以后,以《珊瑚岛上的死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科幻作品以及以童恩正、叶永烈、郑文光、刘兴诗为代表的科幻作者群体的涌现,几乎可以称作是中国科幻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
这个阶段的科幻作品逐渐从少儿化向成人化转变,同时其中的科学元素从最初以体现传播和教育的功能为主的前台向着以设置背景为主的后台转变。也即从非文学的尴尬地位开始向着大众文学转移。尽管这些作品更多的是借用科幻的外壳,本质上依旧是冒险或者警匪小说(如倪匡的卫斯理系列小说,科幻设置在其中不过是背景),但其中也不乏拥有真正科幻内涵的作品。以《珊瑚岛上的死光》为例,死光作为一种道具,他小说本身起到相当大的情节推进作用。尽管小说本身的语言并没有任何出众之处,然而既然文章能够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并且被改编成电影就很能说明当时的社会主流已然认识到科幻小说这一游离于传统文学类型之外的作品类型了。
如果科幻作品在当时能够获得与他同时进入中国主流文坛的现代主义作品同等的地位,那么在当时以改革开放为背景,中西方在文化以及各种文化思潮的交流之下,科幻实现一次强而有力的走入主流文学市场,甚至开创一个中国式的“科幻黄金时代”也不是不可能的。这一点可以从八十年代末期到今日,《科幻世界》杂志的崛起上得到充分印证:目前该杂志作为一份实际上质量并不算太高的读物,以平均三十万份、最高四十万份的月销售量稳稳占据世界科幻历史上科幻类杂志销量第一的位置。这几乎是六七十年代科幻作品在美国炙手可热的时候,所有的科幻类刊物的月销售量的总和。
自1979年开始,赵之、鲁兵、甄朔南、陶世龙等科普作家以《中国青年报》“科普小议”专栏为阵地,对当时的主要科幻作者和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批判。
1980年,钱学森在全国出版工作者会议上发表讲话,表达了自己对科幻小说的反感。
1983年上半年,“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在文学理论界中展开。科幻作品被定义为“精神污染”
1983年11月5日的《人民日报》在一篇评论文章中声称:“一些挂上‘科学幻想’的招牌的东西已经在社会上流行起来,并已造成科学上和精神上的污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极少数科幻小说,已经超出谈论‘科学’的范畴,在政治上表现出不好的倾向。”[1]
与此同时,科幻文学是姓“科”还是姓“文”的争论也被提上桌面。该问题所关心的是科幻到底是一种文学体裁,还是科普创作的一部分。当时,在第一线从事科幻创作的作者们,几乎都认同科幻小说是一种文学样式。而科普评论家、科学家和有关领导则判定科幻小说是科普创作的一部分。他们以此为出发点,要求科幻小说更多地围绕着科学内容展开,压缩其中情节、背景描写、人物刻画等文艺成份,实质上便是否定科幻小说的文学本质。
在现今回顾这一段历史,搜寻这场争辩的相关资料的时候,我们很快看到了让人哭笑不得的一点:作为这样一场咋政策上决定一种在国内现实存在,在国外正经历着一场名为“赛伯朋克”革命的文体之生死存亡的讨论,居然从来不曾有主流文学界人士介入。
故而以科幻作者和科学家、科普批评者、文学机构上的领导构成的争论双方所关注的焦点,从科幻小说中所设定或者预知的科学构想,到作品中反映的意识形态倾向性问题,进行了漫长而没有任何意义的争辩。
当时的科幻作者面临着一个很尴尬的局面:他们大多是理科出身,对文学尤其是科幻文学的认识大多本身就没有太深刻和独到的见解;然而他们笔下所涉及的领域又往往并非他们自己所擅长的部分。故而面对着质问和批判,他们能够进行回应的,往往是在那些远离文学范畴、他们自己也不甚精通的各门类科学理论的诘问。同时,作为科学工作者,党政机构的一次次审查给予他们的日常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当时科幻作者的“领头羊”郑文光突发脑溢血瘫痪,各大科幻期刊被勒令停业整顿。在这样的背景下,几乎所有的作者都选择了妥协的方式。以撰写科普作品出身,当时唯一的专业科幻作家叶永烈为例,1984年成为专业作家之后,不再进行科幻领域的创作,而是转向纪实文学方面的写作,算是为自己正了是作者而非科普工作者的名。
从1983年11月算起,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中国当时的所有科幻作品被彻底打上了“精神毒草”的标签。各类科普杂志上不再发表科幻作品,图书市场无论是国外的作品引进还是本土作家的创作,一切涉及科幻的原创性出版活动几乎都被彻底停止。
其时,著名科幻理论家吴岩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感叹:“现代科学精神在中国普罗大众中从来就没有生根。”
这一个阶段,曾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科幻领域的断裂期:没有作品,没有批评。仿佛从来就不存在这样的事物。
在一片缺乏科学精神的土壤里,作为承接和融合了科学与幻想的科幻作品以及科幻作者大都是孤立无援的。而且以其内容的复杂性和思想的难以把握,它往往同时受到来自文学界和科学界两方面的困难包围。鉴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八十年代初期的这一批作者,在这两重包夹之下,还多了一层无所不在的政治因素。
之后一直到90年代初期,随着《科幻世界》的壮大,中国科幻才逐渐开始迈出回复元气的步伐。但是在经历了十几年的潜伏期之后:“当七十年代末中国文化百废待兴时,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学一起复兴,一起学习国外创作的先进经验。但是当九十年代中国科幻再一次复兴时,主流文学已经“经历了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等一个又一个文学思潮,作家们的写作水准越来越高,趋向成熟。科幻小说在这期间一直是一个零生产状态。到了九十年代,当纯文学将国外的各种文艺思潮操练了一遍,出现多元化格局的时候,刚刚复苏的中国科幻小说在审美和艺术水准上只能望其项背,有些科幻作品在艺术性上还不如八十年代的作品。”[2]
不过显然,科幻作者和读者大多有些理想主义的倾向。甚至于其中很有一部分人对科幻这一融合了科学与幻想的存在抱着类似于宗教精神的依恋和责任感。很多活跃在七八十年代的作者、读者,以及在90年代之后为科幻之复兴所吸引的评论者开始对科幻批评以及科幻理论研究方面进行学理性的研究。较为有代表性的有吴岩、星河、姚海军等。
从此开始,中国科幻逐渐走向世界。《科幻世界》杂志社在1991年、1997年、2007年分别承办了三次世界科幻(奇幻)大会。除了更多地吸引了一大批科幻读者之外,它最为重要的功能是推进了科幻理论的发展。科幻,不仅仅是小说和电影。
纵观中国科幻的百年发展历程,总得说起来,大约有四次高峰。第一次是在世纪之初,科幻作为一种来自于西方,承载着“启蒙”的大潮奔涌而来,不过它的发展很快就在民族运动当中消亡;第二次是在五十年代初期,那个时代的一切文学几乎都伴随着口号式的意识形态的束缚;第三次便是在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初期的兴盛,然而本来应该是进入最为纯粹发展阶段的科幻作品,却又一次地被政治所压迫;第四次便是当下,落后于世界二十年的科幻,要解决的问题从来不只在于创作。
别处转载希望对你有所启发,谢谢
8. 为什么中国科幻小说很少是因为中国人缺乏想象力吗
中国人缺乏想象力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
科幻小说是人类工业革命以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诞生的文学体裁。发达国家这方面比中国早很多,市场规模和成熟度也要大上太多,各种优秀的科幻文学作品产生也就不足为奇。
反观我国,市场小太多了,作家要靠科幻小说吃饭太难了。国内科幻第一人刘慈欣都不敢把工程师辞掉专心写作........(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里,尽管他的几部长篇小说获得了足够好的口碑,但他从中获得的收入,仍然完全无法和工资相比。)更何况是其它作者呢。
再说说所谓的中国人没有想象力,别的不说,你看看那些辣鸡网文,脑洞那叫一个大,如果这不算想象力,那真没啥好说的了。
9. 你读过的最有文学性的科幻小说是哪一本
首先,我需要澄清一些事情。querent问道“你读过的最文学科幻小说,“我认为这个问题是严重的构思,因为没有组比较的指标是否存在小说小说x和y是或多或少比小说文学z时,所有与关注文学写值。
有不少杰出的科幻小说和幻想小说是用艺术和技巧写成的。太多了,无法给出一个完整的列表。
20世纪60年代中期,新浪潮的兴起,除了其他因素外,给许多科幻作家的脊梁上注入了一些严肃的文学钢铁。当时有很多例子让我感觉像是在看“孩子们试图写文学小说”,但结果很好,让我愉快地回忆起其中的许多。在新浪潮之后,突然之间,写“文学”的科幻小说就可以了。
Michael Moorcock - An Alien Heat, The Hollow Lands, The End of All Songs。他最好的小说可能是《伦敦母亲》,但我不相信它是科幻小说。
顺便说一句:有些年纪较大的科幻作家写了一些精彩的小说,我至今仍喜欢这些小说。我相信它们有真正的文学价值。
10. 在评价科幻小说时,是「科幻性」更重要还是「小说/文学性」更重要
对于科幻小说,大家应该都看过吧。反正我个人喜欢。那么各位,在你们看科幻小说的时候,更喜欢它的科幻性多一点,还是希望它作为一本小说,小说性,情节性多一点呢?
好多人说,希望两种都多一点,希望做到兼顾,哈哈哈,那么我推荐你去看三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