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科幻小说
『壹』 你知道哪些著名的科幻小说
《风起智能》作者用宏大的构思将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国智慧、现代科技、国际问题、未来危机等众多种因素糅合在一起,包罗万象,情节出乎意料却又在合理之中。
『贰』 古代有没有科幻小说
国外一样!!不要忘了中国只是近代才落后的!不过清末民国的时候国内有科幻小说了中国的第一本科幻小说是1904年荒江钓叟写的《月球殖民地小说》
『叁』 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科幻小说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科幻小说的产生是在近代工业革命以后
但宽泛的讲,我国的科幻小说源远流长
上古时代的 《山海经》、《河书洛图》
其他 比如
唐代传奇《虬髯客》、《聂隐娘》、《李娃传》
明代 《西游记》 《三遂平妖传》
清代 《济公游记》、《聊斋》、《镜花缘》等
只不过那时候人们的思想落后,科幻只能局限在神话、妖魔领域之内
『肆』 有没有什么华夏古文明加上科幻的小说
杀破狼??架空朝代+蒸汽朋克
耽美
言情的想不到诶
倒是有个番叫龙的牙医
『伍』 中国古代科幻故事都有哪些
有一本书《中国古代科幻故事集》
《列子·汤问》中《偃师造人》的故事,为人们所熟知,也被中国的科幻界公认为中国古代较早的“科幻小说”。这篇作品的原文是:“周穆王西巡狩,越昆仑,不至弇山。反还,未及中国,道有献工人名偃师,穆王荐之,问曰:‘若有何能?’偃师曰:‘臣唯命所试。然臣已有所造,愿王先观之。’穆王曰:‘日以俱来,吾与若俱观之。’翌日,偃师谒见王。王荐之曰:‘若与偕来者何人邪?’对曰:‘臣之所造能倡者。’穆王惊视之,趋步俯仰,信人也。巧夫顉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王以为实人也,与盛姬内御并观之。技将终,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待妾。王大怒,立欲诛偃师。偃师大慑,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会革、木、胶、漆、白、黑、丹、青之所为。王谛料之,内则肝、胆、心、肺、脾、肾、肠、胃,外则筋骨、支节、皮毛、齿发,皆假物也,而无不毕具者。合会复如初见。王试废其心,则口不能言;废其肝,则目不能视;废其肾,则足不能步。穆王始悦而叹曰:‘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诏贰车载之以归。夫班输之云梯,墨翟之飞鸢,自谓能之极也。弟子东门贾禽滑厘闻偃师之巧,以告二子,二子终身不敢语艺,而时执规矩。”
这是一个和现代机器人题材的科幻小说非常相近的故事。“鲁班造木鸟”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也常被人提及,例如《墨子.鲁问篇》中提到:“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王允的《论衡·儒增篇》说:“巧工为母作木马车,木人御者,机关俱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唐朝的《酉阳杂俎》也记述:“鲁般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其父伺得鸢,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人曰:般所为也,赍物巨千谢之,般为断其一手,其月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六国时,公输班亦为木鸢,以窥宋城。”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造木牛流马的描写,也充满了科幻意味:“造木牛之法云:‘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秋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每牛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人不大劳,牛不饮食。’造流马之法云:‘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这些超前于时代,以当时的科学为基础的幻想,足以令我们眼界大开。下面,再举几则研究者们较少提及的中国古代科幻故事。
唐代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写道:“傀儡子,自昔传,云起于汉祖在平城为冒顿所围。其城一面,即冒顿妻阏氏,兵强于三面。垒中绝食。陈平访知阏氏妒忌,即造木偶人,运机阏,舞于陴间。阏氏望见,谓是生人,虑下其城,冒顿必纳妓女,遂退军。”
我们并不怀疑在汉高祖的时代,古人制造木偶人的技艺,但是,若要木偶人与真人一模一样,还要使匈奴皇后信以为真人,产生忌妒,退了围城的数万人马,不要说当时不可能,现在的科技也未必能办到。这个故事可以视为和偃师造人相媲美的古代机器人题材的科幻故事。
再看几则中国古代的UFO故事:
西晋张华在《博物志"杂说下》中提到:“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芒芒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廓状,居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见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都,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东晋王嘉《拾遗记》:“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查浮于西海,查上有光若星月。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查,亦谓挂星槎。羽人栖息其上,群仙含露以漱,日月之光则如瞑矣。虞夏之季,不复记其出没,游海之人犹传其神仙也。”
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武帝使张骞使大夏,寻河源乘槎经月而至一处,见城廓如州府,室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骞问曰:‘此是何处?’答曰:‘可问严君平。’乃与一支机石而归。至蜀,问严君平,君平曰:‘某年月,客星犯牛女。’支机石为东方朔所识。”
唐王贞范《洞天集》: “严遵仙槎,唐置之于麟德殿,长五十余尺,声如铜铁,坚而不蠹,李德裕截细枝尺余,刻为遵像,往往飞来复去,广明以来失之,槎亦飞去。”
如果去除神仙方术的色彩,这些记载中的仙槎,与现代科幻小说中的飞碟就非常相近了。
再如元代伊士珍《琅嬛记》中关于“七宝灵檀几”的记载:“谢霜回有七宝灵檀之几,几上有文字,随意所及,文字辄形隶篆真草,亦如人意。譬如一人欲修道,则使其人自观,几上则便有文字,因其缘份性资而曲诱之。又如心欲得某物,则几上便有文字曰‘某处可得’。又如欲医一病人,或欲作一戏法,则文字便曰服何药愈,念何咒、书何符即得也。甚至读书偶忘一句一字,无不现出。霜回宝之。”
这样的文字,如果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和电脑及互联网十分相似。
由于时代的局限,中国古代的科幻故事不可能使用现代人的词汇,如激光、全息摄影、机器人、飞碟、外星人等。他们在幻想这些事物时,用另外一些他们惯用的词汇来替代,如飞碟叫做仙槎、明珠、火球;望远镜叫宝镜;机器人叫木偶人、傀儡、铁冠人;而外星人,更多地被叫做羽人、鬼怪、神仙。笔者认为,科幻思维是不分国度的,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之中。中国古人对于科技的所产生的古怪想法,即使不能被看成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至少也可以被当作是那个时代的科幻故事。
『陆』 古代有没有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最早的一本是玛丽雪莱的<弗朗肯斯坦>,可以这样说,科幻小说是外国人的小说。
中国古代没有科幻小说小说,但有幻想小说,就是归类为所谓的异志小说,《南柯太守传》中就有一些,可以去看看。
『柒』 中国都市科幻小说
《《铳梦》前传2007》文 / [美]林肯科幻学院
公元2007年,美国著名导演:瞻姆斯.梅卡隆先生。将要拍摄科幻巨作《铳梦》,并且在市场上映。给我的思想刺激和振奋非常巨大!由于《铳梦》是非人类、***题材的哲理性科幻作品,与我的思想非常吻合,于是我决定:将《人类之战》改编成为《铳梦前传》。将《铳梦》故事的由来描绘出来,再加上我那继续极端的思想风格,一定会有不错的效果的。原版《铳梦》中的马借战纪是一场非人类军队的***战争。这个风格在《铳梦》前传2007内,得到了极大的发扬和极端化,思想化,灾难化。将恐怖分子转换成“巴捷克”组织的地位,并模仿、夸张战争场面。看看吧......
《我是鬼,你信吗?(恐怖科幻)》文 / 凶居
我是鬼,你信吗?(灵异推理惊悚)
内容简介:
「我是鬼,你信吗?」闰七月的鬼月中,一个名叫“鬼”的QQ号,一个长相俊美无比的男人,一条令人惊恐不安的鬼节祝福语。现代人不可或缺的沟通方式——QQ,竟然让李秋月尝到不曾面临过的恐怖经验,这是否是在预告着什么?记住永远不要和陌生人聊天,永远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视频,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的屏幕下一秒会出现什么?!
有时也许只有死才是最快乐的解脱。
「第一只鬼是小孩……第二只鬼是大人……第一只鬼吃了大人……第二只鬼吃了小孩……小孩变成了大人……小鬼变成了大鬼……」一首轻快的儿歌,是谁在你身后,如果有人唱起这首歌,记着一定不能回头,否则你将知道什么是比鬼更可怕的东西!
是恶鬼索命、还是有人在阴谋策划,一具具碎尸死不瞑目,是报应、是偶然还是宿命…种种不可思议的灵异现象,桩桩无法破解的悬疑案件,鬼到底是一种迷信的存在,还是科学尚未发现的生物?
恐怖的事件真实的场景,让你身临其境,信不信由你?
在黑夜中,你的身边有谁?
鬼月来了…………
鬼来了…………
嘻嘻……
呵呵……
谁在你身后——
千万别回头!
《科幻版西游记》文 / flycutter
可以这样说,伴随着《西游记》长大的人心中都或多或少的会有些西游记情结,虽然明知神话故事的虚幻,心中还是非常的喜欢。因为非常的喜欢,作者想写一部科幻版西游记的想法也由来已久。《西游记》自问世以来,早已深入人心,其中许多耳熟能详的故事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成长,同时在成人群中仍魅力不减,这部古典神话时时大放异彩。作者自知要改编这样一部成熟而优秀的古典作品可以说是自讨苦吃,自找骂名,但为想到能为文学的殿堂增添了哪怕是一砖一瓦,即使再多困难也心甘情愿。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完成它自非一朝一夕之功,如果能够咬牙坚持下来,大概是没有功劳也算有点苦劳吧,于是一直坚持。如果有一部科幻版的西游记来到我们身边,想来对于原著来说何尝不一件好事?至少可以相得益彰。神话是假的,但是如果是科幻作品,我想至少能够让人们从中了解一些科学的常识,知道一些天地的精巧,不至于让现实与虚幻混淆起来,这也是作者写此书想达到的目的之一。本书颠覆了传统《西游记》的结构,但部分框架仍沿袭经典,只是去除了其中的神话色彩,变为了科幻的内容,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在原著中可以找到,只是人物形象、性格和人物关系会有很大变化,根据小说的需要删减了一些人物,同时又增加了一些人物,而且部分与《西游记》相关的其它作品中的人物也会在本书中出现。孙悟空的形象定位为从猴子演变为象猴的人而非象人的猴,此为进化,孙悟空会更象人一些而不再是象猴一些,其生活也更有人情味,不是不近人情的硬汉猴子形象。所以这部科幻版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会象正常人一样有七情六欲,有能力也有缺点,有强硬的一面也有柔弱的一面。多数人物的性格较传统形象均有变化,部分甚至完全颠覆传统形象,《西游记》的重要人物如菩提祖师、牛魔王、如来、六耳猕猴、观音等均会先后出场,只是他们不是神佛,而是另外一重身分。另外非西游中的人物如姜子牙、李靖、殷纣王、妲己等人物在本书中均有出色表现,有的甚至成为本书的重要角色,具体内容请阅读小说,这里无庸赘述。
《闪灵——科幻惊悚系列小说》文 / 铁剑仙
“在任何一个领域内发现最神奇的东西,然后去研究它。”
——惠勒(JohnArchibaldWheeler)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灵魂的存在吗?一个千百年来,宗教,科学界争论纷纭的话题。至今,没人能给它一个完美的答案。而我,一个东北某集团总裁的独子,英国留学归来的物理博士,既没有去继承父亲的千万产业,也没有去开辟自己的科研事业。从国外回来,我走了一条让人耻笑的不归路,探索人类的灵魂之谜。而这篇小说,就是我在接触另一个灵异世界,在“捉鬼”历程中所遇到的奇闻趣事。不是迷信,而是我用科学知识来验证异度空间之迷。为读者解释或许曾经就发生在你身边的怪异现象……
《暗影--系列科幻小说》文 / 铁剑仙
这是一部关于我们看不见的微生物世界的科幻系列小说。
在情节的编排上,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我采用的是连续,一个故事连着一个故事的中短篇连载形式,从中力求给大家一个全新的视野:展示一个看不见的,确有和我们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的神秘世界。
成书的目的是为了给国人普及一些关于微生物方面的知识。在如今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请大家关注那些为了我们的生存和健康,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和看不见的病毒,细菌打交道的科研人员。那些把毕生的经历都投入到一个不被人了解的微生物世界中的人们,他们钻研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课题,但希望你们了解和知道,微生物这个人类看不见的庞大家族却在时刻改变着人类世界的命运。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离不开它们,我们的脆弱的生命依赖它们,和它们息息相关。
《“科幻文学之父”星云传记》文 / 韩少郭
翻开历史,很自然地会看到,在21世纪的文学长河里,有一位独领疯扫的杰出作家,他就是被称为“科幻文学之父”的星云。星云是世界科幻文学的光辉代表,他博学多才,兴趣广泛,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幻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以自己的卓越创作,为科幻文学的诞生、发展与深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以上是我在红袖添香网看到的,推荐给你哦
『捌』 古代有科幻小说吗
建议几本书,这种东西大部分在笔记小说里有。
神怪:干宝的《搜神记》,陶潜的《后搜神记》,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还有别人编撰的唐代传奇集《太平广记》。
说科幻,清李汝珍《镜花缘》(里面有种和飞机类似的飞车)
『玖』 古代科幻小说是怎么回事
古代科幻小说没有知道过有多少
那些志怪奇闻野史记载的如活人般的傀儡之流,飞船之流大概算是一种把
中国古代大多是封神榜西游记这种玄幻类型涉及科幻的很少。
不过记得听说过近代,清朝上海的秀才曾写过一片上海百年之后的场景,灯红酒绿车水马龙。这也算是一种当年的科幻吧。
『拾』 民国时期我国有哪些优秀的科幻小说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人们兴奋地形容当年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在世界舞台上,我们终于拥有了东方独特视角下的科幻故事。
聚光灯照射之下,《流浪地球》背后所代表的文学门类——科幻小说,也随之被人们重新审视。而当人们试图追溯中国科幻小说历史时,会惊讶地发现,带有鲜明东方视角的科幻小说,早在一个世纪前的清末民初,便已悄然萌芽。
有趣的是,《月球殖民地小说》的刊载倘若和同年发生的另一件事对比,会显得别有一番趣味。1905年,清王朝颁布法令,所有的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旧时代与新时代以一种奇妙的方式进行了交接。
现在的人们大概很难想象,在那个知识匮乏、战乱不断的旧社会,竟然能诞生如此具有天马行空想象力的科幻作品。那些创作者,怀着近乎本能地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科学幻想的追求,以超越时代的视野创作了无数令人惊叹的科幻作品。
民国初年,有“碧荷馆主人”的《新纪元》、包天笑的《空中战争未来记》,描绘未来种种高科技武器克敌制胜的故事;又有“高阳氏不才子”的《电世界》、“萧然郁生”的《乌托邦游记》,描绘未来世界的游历生活。
但遗憾的是,他们都是零散创作,此起彼伏,始终未能成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