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科幻小说词句

科幻小说词句

发布时间: 2021-10-23 19:10:42

❶ 科幻的好词好句

好词
幻想 神往 退想 遐思 憧憬 离奇 神秘 恐怖 紧张 惶恐
怪模怪样 六神无主 自由自在 难以想象 突发奇想
七窍生烟 魂飞魄散 情不自禁 反弹琵琶
好句
1.紧接着,上百支枪械对准了外星人,上千颗子弹射人了外星人的体内,外星人顿时 被打成了肉酱。
2.启动机器,我走进了 “贞观之治”时期,降落在唐太宗的皇宫里。当我正陶醉于美 轮美奂的宫殿气氛时,忽闻远处有隐隐的哭声。
3.喝完爱因斯坦带来的神竒药水,一股热流在我五脏六腑里直串,突然,我腋窝长出 了两只翅膀。
4.原来,这位年轻老师手中拿的不是什么摄像机,而是最先研制出来的“良心矫正 仪”,只要轻轻一按扫描键,对方心中所有不良的想法便都会被“格式化”,当隐性红外线 扫遍全身,心存邪念者一下子就会变得善良而高尚起来。
5.想想怪可笑的,那些我亲手设计的机器人正在追赶我~确切地说是想抓住我。
6.听到这里我明白了,原来这是文成公主的寝宫啊!看来文成公'主当时并不想远嫁吐 蕃,历史课本上可没有提到过。
7.我立刻穿好外衣,开着一辆时速可达3000公里的多功能无污染智能微型轿车,一会 儿便来到了别墅。
8.满地都是有着一样面孔的战士,他们倒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就像无数被扩大了的蚂 蚁一样,密密麻麻……
9.外星人丧心病狂地向内部冲,想以自毁来换取基地的毁灭,然而他们在马上就要撞 上空气隔离罩时,被后边飞行器发射的导弹击毁。

好段
1.用垃圾发电,乍一听这像是科幻小说里描写的事儿,但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已变 成了现实。根据田文栋的研究,垃圾不再是污染环境的废物,而是可以被综合利用,甚至用来发电的好东西。
2.我正美美地欣赏着,忽然只觉得身体在急速下坠,然后就失去了知觉……醒来时, 些长鼻子、长耳朵、小嘴、矮个子的绿衣人簇拥者我,我十分奇怪,又有些害怕,猜想 是巴拉加斯星球人,他们看到了我,亲切地给我端茶送水,非常热情。一个绿衣怪人嘴唇 翕动了几下:“亲爱的朋友,请不要害怕,我们只是想莳您到我们的家园去参观。”一路 上,我看到的只是绿色,到处是各种芙丽而不知名的花草,一尘不染。
3.博士先将我的大脑格式化,然后把原有的记忆分区整理,删除了一些不必要的东 西。我觉得大脑顿时变得淸醒。语、数、外、理、化各种知识全部分门别类地被重新整理。 接若,博士给我戴上头罩,头罩里装著脑波接收器。博士把演讲稿输人电脑,然后在键盘 上键人“”。她微笑着对我说:“闭t眼睛.什么也别想。”便轻轻敲击了一下回车键。
4.行走间,他们指者前面一大片绿色巨型蘑菇状的地方,哇啦哇啦地吿诉我,这是他们 的军亊基地,专门用于维护宇宙的安宁。••你看全城老百姓都和平而幸福地生活者……” 远处,依稀可见,-些绿衣人正&由劳作者,不时地飘来悦耳的歌卢。
5.“喂.长江,生日快乐。”一个女孩子捧者礼物站在我跟前。这楚班长,一个平曰不 苟S笑但很善良的女孩。“长江,你别将你的保姆改装得太坏了,她可是一个好机器人, 你的生口就是她特地通知我们的。我还从没有见过这么慈祥的机器保姆呢!”
6.他们这些克隆人全是战死英雄的免隆人,因而具有英雄的斗志。他们之间的箪因一 模一样,他们的容貌、意识也一样,而且经测定他们之间的意识几乎能完全联系起来,就 如双胞胎之间的心灵感应。但是克隆人中的另一种现象更令人难以置信:只要他们之中有 —人吃饱了,其余的人也会有吃饱的感觉……
7.从70年前爱因斯坦的时代,人们就在探索如何穿桂时光。到了今天,我们终于可以 驾驶着时间机器去完成人类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梦想,而我,有幸得以使用这台时间机器, 畅游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长河……

❷ 用一句话写一片科幻小说

我是世界上最后一个人了,突然,听到有人敲门。

❸ 儒勒凡尔纳科幻小说中的好句

最近又借来两本看了看,恩,先摘两句吧。
《神秘岛》
1.直到他们在远处消失,移民们还在原地目瞪口呆,就好像他们亲眼看到童话世界里的寒冬突然变成了盛夏。
《海底两万里》
1.——它有脉搏、有血脉、有颤动、有抽搐。我非常同意学识渊博的莫利的意见:大海如同动物有血液循环一样,他也有真实的循环过程。
2.(在海底珊瑚中埋葬了同伴后,尼摩船长对阿龙纳斯先生说)“是的,”尼摩船长面色庄重地答道,“免受鲨鱼的侵扰,也免受人类的欺凌!”

看了不短的部分,我只摘出了这些感觉比较好的。其实我认为,凡尔纳的小说不是靠文字的优美取胜的,而是靠科学的想象吸引读者,就像《海底两万里》中壮丽的鹦鹉螺号,美丽而神秘的海底景观与海底生物,这些才是真正吸引读者之处。而小说情节又比较紧凑,没有腾出太多的空间来做抒情描写,所以可能所谓的“优美”词句并不多。仅做了两句摘录,希望对楼主有用。

❹ 科幻小说好词佳句赏析

1 面壁者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诡异的使命,它的逻辑冷酷而变态,但却像锁住普罗米修斯的铁环般坚固无比。这是一个不可撤销的魔咒,面壁者根本不可能凭自身的力量打破它。不管他如何挣扎,一切的一切都在对面壁者的微笑中被赋予了面壁计划的意义。
2 漂流瓶隐没于黑暗里,在一千米见方的宇宙中,只有生态球里的小太阳发出一点光芒。在这个小小的生命世界中,几只清澈的水球在零重力环境中静静地飘浮着,有一条小鱼从一只水球中蹦出,跃入另一只水球,轻盈地穿游于绿藻之间。在一小块陆地上的草丛中,有一滴露珠从一片草叶上脱离,旋转着飘起,向太空中折射出一缕晶莹的阳光。
3 我的一生,就是在攀登一道责任的阶梯。
4 曹沧看着老年人的身影走出门外,虽然他只是中等个子,但是背影看起来却令人感觉非常高大。曹沧心里猛然开始激动,肾上腺素让他坐立不安。
曹沧身体在战栗,甚至感到害怕,这种惧怕已经超出了对死亡的恐惧。只有一种恐惧能超越死亡,就是责任。个人的命运放在如此巨大的责任之前,曹沧觉得自己实在是太渺小。而自己如此渺小的人,却又要独自面对。

❺ 三体硬科幻,软科幻,文学味语句

1.在中国,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的,现实的引力太重。

2. 什么都有结束的那一天,太阳和宇宙都有死的那一天,为什么独有人类认为自己应该永生不灭呢?

3.“射手”假说:有一名神枪手,在一个靶子上每隔十厘米打一个洞。设想这个靶子的平面上生活着一种二维智能生物他们中的科学家在对自己的宇宙进行观察后,发现了一个伟大的定律;“宇宙每隔十厘米,必然会有一个洞 ......
”它们把这个神枪手一时兴起的随意行为,看成了自己宇宙中的铁律。

“农场主假说”则有一层令人不安的恐怖色彩:一个农场里有一群火鸡,农场主每天中午十一点来给它们喂食。火鸡中的一名科学家观察这个现象,一直观察了近一年没有例外,于是它也发现了自己宇宙中的伟大定律:“每天上午十一点,就有食物降临。”它在感恩节早晨向火鸡们公布了这个定律,但这天上午十一点食物没有降临,农场主进来把它们都捉去杀了。

4.三百多年,十几代人啊,它发芽时还是明朝呢,这漫长的岁月里,它经历了多少风雨,见过多少事。可你几分钟就把它锯倒了,你真没感觉到什么?

5.独臂女人说:“最近有一部电影,叫《枫》,不知你看过没有?结尾处,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儿站在死于武斗的红卫兵墓前,那孩子问大人:他们是烈士吗?大人说不是;孩子又问:他们是敌人吗?大人说也不是;孩子再问:那他们是什么?大人说:是历史。”

6.这是人类的落日…

7.不要回答!! 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

8.城市就是森林,每一个男人都是猎手,每一个女人都是陷讲。

9.第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

(黑暗森林理论的两个理论支撑点,叶文洁统帅提出来了这两个理论,罗辑正是从这两个理论中发现了宇宙的真相。)

10.妈妈,我将变成萤火虫。

11.我还大概记得《银河英雄传说》中杨威利的一句话:国家兴亡,在此一战,但比起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来,这些倒算不得什么,各位尽力而为就行了。”

12.光锥之内就是命运。

❻ 关于科幻的句子

1.用垃圾发电,乍一听这像是科幻小说里描写的事儿,但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已变 成了现实。根据田文栋的研究,垃圾不再是污染环境的废物,而是可以被综合利用,甚至用来发电的好东西。
2.我正美美地欣赏着,忽然只觉得身体在急速下坠,然后就失去了知觉……醒来时, 些长鼻子、长耳朵、小嘴、矮个子的绿衣人簇拥者我,我十分奇怪,又有些害怕,猜想 是巴拉加斯星球人,他们看到了我,亲切地给我端茶送水,非常热情。一个绿衣怪人嘴唇 翕动了几下:“亲爱的朋友,请不要害怕,我们只是想莳您到我们的家园去参观。”一路 上,我看到的只是绿色,到处是各种芙丽而不知名的花草,一尘不染。
3.博士先将我的大脑格式化,然后把原有的记忆分区整理,删除了一些不必要的东 西。我觉得大脑顿时变得淸醒。语、数、外、理、化各种知识全部分门别类地被重新整理。 接若,博士给我戴上头罩,头罩里装著脑波接收器。博士把演讲稿输人电脑,然后在键盘 上键人“”。她微笑着对我说:“闭t眼睛.什么也别想。”便轻轻敲击了一下回车键。
4.行走间,他们指者前面一大片绿色巨型蘑菇状的地方,哇啦哇啦地吿诉我,这是他们 的军亊基地,专门用于维护宇宙的安宁。••你看全城老百姓都和平而幸福地生活者……” 远处,依稀可见,-些绿衣人正&由劳作者,不时地飘来悦耳的歌卢。
5.“喂.长江,生日快乐。”一个女孩子捧者礼物站在我跟前。这楚班长,一个平曰不 苟S笑但很善良的女孩。“长江,你别将你的保姆改装得太坏了,她可是一个好机器人, 你的生口就是她特地通知我们的。我还从没有见过这么慈祥的机器保姆呢!”
6.他们这些克隆人全是战死英雄的免隆人,因而具有英雄的斗志。他们之间的箪因一 模一样,他们的容貌、意识也一样,而且经测定他们之间的意识几乎能完全联系起来,就 如双胞胎之间的心灵感应。但是克隆人中的另一种现象更令人难以置信:只要他们之中有 —人吃饱了,其余的人也会有吃饱的感觉……
7.从70年前爱因斯坦的时代,人们就在探索如何穿桂时光。到了今天,我们终于可以 驾驶着时间机器去完成人类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梦想,而我,有幸得以使用这台时间机器, 畅游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长河……

❼ 你读过一些什么科幻小说一句话写写感受

就是刘慈欣的三体,好像感受一下那个游戏的世界。

❽ 关于科幻小说的好句700字

你一定回答:是因为太阳晒。
可是,你只能看到太阳晒和雪融化这样两个不同的事实,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凭什么推断前一个事实是后一个事实的原因呢?
你也许会说:我们可以通过温度计测量出太阳晒导致了雪的温度升高,又测量出雪的温度升高到一定的度数会融化,这就证明了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
可是,你这样做只是插进了更多的无法感知的因果关系,你能看到太阳晒和温度计的水银柱升高,水银柱升高和雪融化,但你仍然不能看到其间的因果关系。哪怕你搬出显微镜,通过显微镜看到水分子在太阳照射下运动加剧,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加,以此来证明太阳晒与雪融化之间有因果关系,我也仍然可以反问你:你只是看到太阳晒、水分子的运动、雪融化这三个事实,可是你看到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没有呢?无论你运用多么精密的仪器进行观察和实验,你看到的都只能是一个个事实以及它们之间同时或相继出现的关系,从这种关系永远不能推断出因果关系。
我在这里所说的正是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的看法。他不但否认因果之间有必然联系,而且否认任何因果关系的存在。他的观点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我们的感官只能感知个别的事实,而不能感知事实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仅仅由于某些事实经常集合在一起先后或同时被我们感知,我们便推断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所以,所谓因果关系只不过是我们的习惯性联想,至于实际上是否存在,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第二,所谓因果关系是一事实必然另一事实的关系,可是,观察和实验总是有限的,不管我们多少次看到两个事实同时或相继出现,我们也不能据此断定它们永远如此。即使你天天早晨看到太阳升起,你也不能据此断定明天早晨太阳也一定升起。经验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未来,从经验中不能得出永远有效的必然判断。
不管休谟的看法是对是错,有几分道理,终究对后来的哲学家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之后的哲学家对于因果关系往往持比较慎重的态度,他们或者只把它看作或然关系,即一事实很可能(不是必然)导致另一事实,或者只把它看作我们用来整理经验材料的一种必要的思想方式。因果关系很可能存在,不过,如果你不满足于仅仅抱有这个信念,而是想从理论上证明它,你就会发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哲学家能够令人信服地做到这一点呢。也许你能,那就不妨试一试。

❾ 写科幻小说,如何描写里面的高科技、未知文明

我觉得如果是想写警世的科幻,大可不必追求技术方面的描写。很多精通于这方面描写的科幻小说作家都是醉心于世界或者文明的架构,如阿西莫夫所架构的机器人世界,基地世界,平行宇宙世界;哈里·哈里森的恐龙文明及其所构想的一系列生物工具等等。但是这样的构思是非常花时间的,而且要写到使人信服更是很困难,因为内部逻辑关系稍有不慎就可能错乱,所以这类比较硬的科幻写起来是相当死脑细胞的^_^
所以如果搂主想写些关于外星球或者尖端科技的东东,完全可以简略的带过,不需要给出其技术支撑,不用动不动就抛出个普朗克常数啥的,自己如果不懂就不用写了。或者可以用轻松的语言带过,甚至可以略带调侃的说:这玩艺就是这样,至于怎么运作的,主角才不知道!
不过如果能想出来些不错的点子,还是写进去一些好,但是要注意不要写得太幼稚或者在卖弄,不然让人觉得是在侮辱读者的(这种小说我看了很多……)在世界架构上,一定要多想想,如果自己是一个非常挑剔的读者,自己会怎么从这个架构中间挑刺?要从各个方面抨击自己的架构,进而修改,使之变得在逻辑上越来越无懈可击(当然100%完美是不可能的,大体看上去差不多就行了)
其实,好的科幻小说不一定要这些细节技术描写,科幻小说的目的在于以一个虚构的背景道出作者对现实或对未来的看法和观念,真正重要的是其核心情节的安排处理和对人物性格的描写,而非起辅助作用的技术描写,毕竟,科幻小说家不一定要是科学家;同时,并非所有科学家都能当科幻小说家的
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hi我交流交流,呵呵

推荐:(有点多……)
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及他的平行世界系列,代表作《神们自己》,机器人世界,代表作《我,机器人》,《钢窟》。这三个世界架构宏大而且严谨,情节安排极度强大,看完后应该会心潮澎湃……
奥森·斯科特·卡德的“安德系列”:《安德的游戏》《死者代言人》《安德的影子》《屠异》。这个系列世界架构不多,但是对外星文明探讨得很好。
弗兰克·赫伯特“沙丘三部曲”:《沙丘》《沙丘之子》《沙丘救世主》,这个系列……额……无敌了……虽然有点老……
金斯坦利罗宾逊的《绿火星》《蓝火星》《红火星》,写改造火星的,具体是什么不太记得了……
哈里·哈里森的《伊甸之西》《伊甸之冬》《重返伊甸》,写恐龙文明如果没有灭亡而统治人类云云,里面有很有意思的生物设定,还有两个文明的冲突。

再推荐些我个人比较喜欢的:
罗伯特海因莱茵的《异乡异客》《星船伞兵》《双星》《严厉的月亮》
洛伊斯比约德的“迈尔斯系列”《战争学徒》《贵族们的游戏》《镜舞》《记忆》《科玛》《外交豁免权》《无尽的边界》《西塔甘达》
迈克尔斯万维克的《地球龙骨》
罗伯特索耶的《金羊毛》《星丛》《计算中的上帝》《终极实验》
阿尔弗雷德贝斯特 的《被毁灭的人》
小瓦尔特米勒的《莱伯威兹的赞歌》
拉里尼文的《环形世界》
凯特威尔黑姆的《迟暮鸟语》
弗诺文奇的《深渊上的火》《天渊》
撒缪尔狄兰尼的《通天塔-17》

❿ 科幻小说常用词

我觉得你好像是在问科幻的类型 下面这篇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九章 科幻创作中的问题(上)--------题材研究
回总目录

第一节:科幻题材的分类
第二节:科幻题材发展的最新倾向
第三节:双重主题的平衡

创作规律与创作方法是科幻艺术发展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1981年出版的《论科学幻想小说》中,不少论文都从不同方面分析了科幻创作的特殊规律。但由于文章出自不同的作者,系统性不强。1994年,《科幻世界》杂志刊登了美国科幻杂志编辑本·博瓦的《科幻创作教程》,不过这个版本尽管系统性强了,但却忽略了科幻创作的特殊性,而只是把纯文学创作的技巧照搬过来。稍后《科幻世界》又由本社编辑人员执笔写了名为《林聪点评科幻》的系列短文。据作者介绍,"林聪"这个笔名就源自"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作者的创作意图可见一斑。这些短文经加工,再补以范文,以《柔软的星球》为书名出版。"林聪点评科幻"中讨论了一些科幻创作的特殊规律,在业余作者中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但由于其读者基本是初学创作的业余爱好者,所以也混杂以大量纯文学的创作规律问题。对于科幻创作的特殊规律也无法展开来深入讨论。
接下来的三章中,笔者将讨论科幻创作的规律与技巧。其原则是,不再涉及与纯文学创作有关的那些问题,如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而是集中在科幻创作本身特定的问题上。其中最主要的两个问题:题材问题、虚构与写实的关系问题各自辟有一章来分析。

一节 科幻题材的分类 第九章

了解题材是研究作品的第一步。无论是艺术欣赏还是学习创作,对科幻艺术题材范围心中有数是必不可少的功课。科幻研究者们在这个问题上也有过一些总结,不过,大多以"菜单式"地列举题材为主。比如,中国科幻作者宋宜昌将美英科幻小说的题材总结为以下几类:"太空题材、生物与环境、战争与兵器、过去未来的历史、恶梦和警世、大灾难和世界未日、超越时空、技术和技术制品、城市与文明、机器人和超机器人、机制思维、超能力、进化畸形、性和性异常、污染问题、反科幻题材。"(《美英科幻小说的题材》,引自《论科学幻想小说》)
英国的布赖恩·艾什将科幻题材分为十九类之多,计有"宇宙飞船和星际旅行、太阳探索和太空殖民、生物和环境、战争和武器、银河帝国、未来和被替换的历史、乌托邦和噩梦、灾难和末日、丢失的世界和平衡的世界、时间和多维空间、技术和机械制品、城市和文化、机器人和合成人、电脑和控制论、遗传变异体和共生体、心灵感应和超感官知觉、性和禁忌、宗教和神话,内在世界。"
日本科幻研究家石川乔司和伊藤典夫则将题材分为九类,计有"宇宙和异星生物、未来社会、幻想和奇异世界、时间和多维空间、人类进化、毁灭和末日、冒险及神奇性、讽刺幽默性、古典科幻。"
对于初步接触科幻艺术的人来说,这样的列举有助于他迅速了解即有的科幻作品,并且了解不同题材在这些即有作品中的分布。但这种研究无助于认识的深入。因为它的分类标准太过于依赖研究者的个人爱好而不是一定的逻辑线索。并且,由于不能揭示题材发展的内在逻辑,使得人们只能了解以往的题材,而无法预测题材的演化和发展,在题材创新方面作用不大。
在本书中,笔者提出一个分析科幻题材的标准:根据作品的核心构思与科学体系本身的关系进行题材划分。这与本稿将科学价值视为科幻艺术根基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按照这个标准,科幻艺术的题材分为以下几类:科学发现题材、技术创新题材、毁灭或文明倒退题材、荒诞题材。一 科学发现题材
科学活动最基本的内容就是探索未知,描写科学探索活动的科幻题材就是"科学发现题材"。这种题材又可以分成两小类,一类是正规的科研题材,一类是自然之谜题材。所谓正规科研活动,就是由科研机构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科研活动:有科研课题、有科研规则、有财务动作方式、有组织管理方式等。描写这样的科研活动,可以体现科学家的精神面貌,体现科学家生活方式与社会关系特点。纯正的科学精神也正是在这样的科研活动中得到体现的。正规科研题材的科幻作品还可以激发读者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如果严格定义的话,只有这类题材的科幻作品才是纯粹的"科学幻想小说"。
然而,在科幻创作中,这类题材最少被运用,只是到最近才由一些与科学界关系较密切的作者引入欧美科幻界。中国科幻在早期曾涌现过很多这类题材的作品,一旦走向成熟,则开始把它抛在脑后。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想写这类题材,作者首先要对科研运作机制有深入的了解。他要了解当今科研活动的前沿课题,要了解科研机构的组成和动作方式,要了解科学家的生活方式、行为特点。一句话,他要么是专业科学家,要么必须常与职业科学家打交道。随着科幻艺术的发展,大量的文艺作者、业余作者涌到这个领域中来,他们很难达到这个要求。回避这个题材,也就回避了创作上的弱点。
正规科研活动的成果要引起社会影响,需要很多过程:从基础科学到应用科学,从应用科学到应用技术,从应用技术再通过市场开发变成产品。因此,一种正规科学研究活动成果在科学上的意义与其社会意义往往不成比例。相对论是伟大的科学发现,但到现在对普通人的生活也没有什么直接影响。而且,职业科学家的生活往往也是单调和枯燥的。一连几十个小时在仪器前作记录,这种工作精神很可敬,但很难编成精彩的故事。许多科幻小说都有这样一个模式:尽管以科研活动为主线,但总要以杀手、特种军人、冒险家为主要人物。
所以,要写好这类题材,非要有极高的功力不可,《龙卷风》就是此类题材的代表作。这部影片把科学家的献身精神与高度的娱乐性结合起来,真正作到了雅俗共赏。我认识的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朋友和非科幻迷不仅看懂了这部片子,而且为主人公的高尚人格所感动。这正是优秀科幻作品的价值所在:既有娱乐性,又有艺术性;既体现了科学精神,又有票房收入。
在科学家们有计划地探索求知的同时,自然界本身也常常对科学和科学家提出挑战。在科研院所里,科学家向自然界发出挑战。而在自然之谜面前,科学家则是在应战。科幻创作中,使用自然之谜题材的比例要高于正规科研题材。自然之谜是突发的,无头绪的,神秘的。相比之下,正规科研活动则要循规蹈矩地进行。以自然之谜为题材,还可以不把科学家作人物角色,因为自然之谜能出现在任何人面前,象《E·T》里的外星人便仅与几个孩童为伴,科学家成为背景人物。正规科研活动系统而刻板,研究自然之谜则类似于破案推理,可以写得离奇曲折,这些都为作者带来创作上的方便。
出于一种创作上的惰性,自然之谜题材作品往往集中在少数几个人们耳熟能详的"谜"上,如飞碟、野人、外星人、等等。特别不能原谅的是,许多中国科幻作者也蜂拥在这些题材上。其实中国的自然之谜为数并不少,古代有悬棺、仙蜕,现代有天池怪兽等。这些"谜"不仅有中国特色,而且因为外国科幻作家基本不涉及,仍然保持着新鲜感。 在《林聪点评科幻》中,作者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谈到这个问题:"《魔鬼三角与UFO》的故事背景是魔鬼三角,本来就是神秘莫测的地方,但许多后来者把这个典型的环境用滥了。作为中国科者,可否以凉山黑竹沟、藏北无人区、湖北神农架、楼兰古国遗址等,作为科幻故事产生的'环境'呢?"(《科幻世界》95、7、17)
另外,在运用自然之谜题材时,作者应该严格掌握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要对题材进行科学分析,至少是以科学态度进行的分析,不要受通俗小报的影响,以武断的笔法描写这些题材。
二 技术发明题材
通常人们所说的"科学"多半是指各种应用技术。技术可以直接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所以也比较好组织情节。因为这种方便性,以技术发明为幻题材的作品在科幻小说中占压倒多数的优势。这些作品,严格来说应称为"技术幻想小说",
凡尔纳的小说里也有不少新奇技术,但那些技术大多为科学探险服务。人们耗巨资修建的大炮,就是为了把人送到月球上去看一看,别无功利目的。演变至今,写技术发明题材的作品主要强调技术的实用性,要么是资本家榨取利润的工具,要么是独裁者争服世界的工具。在传播科学精神方面,这样的作品没有什么价值,因为它们的主题并非在此,技术发明只在其中充任道具。
技术发明题材又可细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中心题材。这类题材中,某项发明创造是故事的直接线索,剔除这项发明,故事就不成立。大部分技术题材作品属于此类。另一类是技术背景题材,笼统地展示高新技术,但与情节无必然联系,将其中一项技术换成另一项技术,故事情节依然成立。《星球大战》是这类题材的典型。
对于从未接触过科幻的人来说,技术背景题材可以给他们眼花燎乱的新感受,同时又可以看到他们熟悉的情节模式。所以有些吸引力。但对于科幻迷来说,这类题材是最缺乏想像力的,只是把老故事装入新背景中而已。
三 毁灭题材
无论是科学发现题材,还是技术发明题材。讲的都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毁灭题材则相反,描写各种天灾人祸使人类文明发生倒退,甚至灭亡的可怕影像。在毁灭题材中,科学体系被破坏甚至完全消失。毁灭题材不常被选用,但产生的影响却胜过其它题材。在表达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上,毁灭题材中最合适的选择。
按照作品中文明毁灭时间与当今时代的前后关系,毁灭题材又可以分为前毁灭题材和后毁灭题材。亚特兰梯斯大陆题材是前毁灭题材的代表,冷战时期的核毁灭题材是后毁灭题材的代表。在传达忧患意识方面,后毁灭题材的感染力要更强一些。
随着冷战的结束,毁灭题材走向低潮。核灾难题材显然过时了。描写极权统治带来的文明倒退也不再流行。有些作品专写科技进步造成人性的被压抑,描写一种看似进步实则倒退的毁灭景象。但这类作品目前大多是模仿之作,作者本人对人类命运并未作深入思考。
《未来水世界》是毁灭题材的新创,在这部影片中,既未交代毁灭原因,也未描写毁灭过程,而是直接把毁灭结果当作故事背景。一片苍茫的水世界表达着制作者的忧思。在其它毁灭题材作品中,毁灭的往往只是物质文明,文明本身还通过人物行为或隐或现地体现着。而在《未来水世界》中,文明被彻底地予以毁灭。电影中所有人物都可以说是原始人、野蛮人。一部科幻片,却给人以浓郁、质朴的原始之美,算得上是一种突破。
毁灭题材往往是一种史诗般的题材。其它科幻题材可以只描写人类社会某一局部领域里的故事,毁灭题材则必须是全景性的、整体的,作者必须有宽广的知识面,否则很容易将这类题材写得空洞无物。毁灭题材也很难挖掘,判断现实生活中哪些事物全有令人忧虑的前景,对作者的思想水平也是个考验。
四 荒诞题材
貌似有科学根据,实则全无科学基础的科幻题材,属于荒诞题材。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作者明知内容不科学,但仍要这样写;或者并不考虑它是否有科学可能,但不跨越超自然的界限。这类题材与不熟悉科学知识所形成的错误题材不同。二十世纪以前如果写月球人,火星人,是严肃的科学幻想,而今再写火星人,如无令人信服的解释就有荒诞色彩了。
荒诞题材基本上是寓言式作品,在"文艺类科幻作品"和"科学传奇作品"中占多数。尽管没有真正的科学依托,但不影响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其中一些作品即使按普通文学的标准看,也属于荒诞作品,如《猿猴世界》。开拓其它题材领域,作者可以引经据典,积累素材。开发荒诞题材,则几乎全依靠作者的想像力。作者必须将不可能视为可能,将无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迄今为止,威尔斯的荒诞科幻题材仍然无以伦比。象时间机器,隐身人、神食这样的荒诞题材都是他开拓的。
具体到一篇科幻作品中,只使用单一题材的情况是不常见的。尤其是大容量的长篇科幻作品,常常是两个甚至多个题材的综合。比如《杀人三叶草》是天文灾难与遗传变异题材的综合,《终结者》是时间旅行与机器人题材的综合,等等。如何在一部作品中分清不同题材的主次,也是作者需要注意的问题。
题材分类总表

大分类
小分类
代表作

科学发现题材
科学研究题材
《会合第十行星》

自然之谜题材
《雪山魔笛》

技术发明题材
技术中心题材
《斯芬克斯之谜》

技术背景题材
“太空剧”式科幻作品

毁灭题材
前毁灭题材
《冰人》

后毁灭题材
《杀人三叶草》

荒诞题材
《冰与火》

二节 科幻题材发展的最新倾向 第九章

寻找新的科幻题材,一直是科幻作者的难题。科幻很大程度上是比创新的文学,写别人重复的题材,不要说读者,作者自己就觉得不好意思。而在题材上创新总难于在情节上创新。逼得许多科幻作者走上荒诞怪异之路。
为寻找科幻题材,大家想了不少办法。《科幻世界》以前有一个"点子拍卖行"的栏目,让读者提供题材。当然,这个栏目也是为了提高读者的参与意识。由于读者年纪较小,没有多少真正有价值的题材出现在这个栏目上。98年出现了"奇想"栏目,与点子拍卖行一脉相承,但水平上和总体结构上要提高一块。据创办者唐风编辑说,他是想把这个栏目逐渐发展成硬科幻栏目,因此不光要注重参与性,也要注重参选题材的可行性。不过这种由读者提供的"题材点子"总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更多地是先有一个设想,然后再寻找科学解释,或者说是往科学知识上"套"。科学上的可行性差、"硬度"差。
寻求题材创新之路,需要了解国外科幻创作在这方面的实践。目前,科幻创作水平较高的作者在题材选择方面出来了以下这些倾向。一,从远到近的倾向:
"远科幻"、"近科幻"这两个词汇是今天的科幻爱好者不熟悉的。但在几十年前,它却是前苏联和中国科幻作者们讨论的一个重点问题。当时,这两个国家的科幻创作队伍多来自科普阵营,创作中严守即有的科学知识。后来发现相比之下,西方科幻作品的想象力要大胆得多,便认为科幻创作方面应该更远一些。
与之相反的是,西方科幻作者却在走一条越来越靠近现实的路子。科幻作者大凡进入成熟,总是不再愿意写那些银河帝国、时光机器之类过于玄虚的东西,而希望回过头来,写一写身边的事物。所以近些年来,这种从现实跨进一步的科幻小说流行起来。这里的现实,一是指现实的时空。如当代美国科幻作家米切尔·克莱顿的所有代表作,故事背景都是当代,也有具体地点。就连那个著名的"侏罗纪公园"在多米尼加的什么地方也写得很清楚。二是指现实的科学技术,在已经存在的最新科技成果上进行只跨前一步的想象,比如《侏罗纪公园》就是以当今古生物学知识为基础展开想象的。这种跨进一步的想象能扎根在扎实的资料基础上,反而能丰富小说的细节。并且这种小说里的想象也给人以相当的可信性。
实际上,科幻先驱凡尔纳喜爱选用的就是这种题材,凡尔纳貌似大胆的幻想,基本上都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与知识背景下进行"更大、更快、更强"的假设。直到威尔斯的作品出现后,科幻创作才放弃这种题材选择方式,采取了作者自创创意,再与科学挂勾的模式。近来出现的返回科学和现实的倾向可以是一种艺术本身螺旋上升的规律所致。
美籍罗马尼亚作家佩特鲁·波佩斯库的科幻小说《接近亚当》正是这种"跨进一步"的作品。这部小说的时空背景非常明确:一九九五年的肯尼亚。当时由西方国家推行的民主化运动在这个国家里导致大规模动乱,这场动乱成了小说的基本背景。小说中那个野人出没的"马乌山脉",一般的世界地图集上就可以看到。肯尼亚曾因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被视为非洲国家的代表。小说中对当代非洲国家社会发展和民族关系作了逼真而全面的描写,一点也没有白人至上主义的痕迹。而且这些描写并非横生枝节,都是与主要故事情节相联的。使人在阅读紧张的情节时自然了解了当代非洲的面貌。
小说中的科学知识非常丰富,又与探险性的情节结合得较好,通俗易懂。小说中一些科学细节,比如主人公用舌头舔化石以识别化石形成的年份;雄狮吃掉幼狮以便加入狮群等,除非对科学研究有相当了解,靠闭门造车是写不出来的。小说中科学界内部矛盾的刻划也细致入微,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什么是投机取巧、沽名钩誉之辈,读者在这部小说里能看到清清楚楚。这也是传统科幻中"科学怪人"之类的漫画式形象所不能比拟的。
在卡通电玩的影响下,中国科幻充满浮躁之气。严肃而又不失趣味的《接近亚当》应该是中国科幻作者学习的范本,也是帮助中国科幻迷了解世界科幻创作潮流的一部好教材。二,从神话式科学到现实科学的倾向。
值得一提的是,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科学界逐渐接受科幻艺术,两者之间的交流和接触日益增加,将真实生活中的科学研究工作写入科幻题材的尝试也在增加。与早期科幻作品中所谓"科学怪人"式的科学家和阴谋诡计式的科学研究相比,这些作品中科学工作更接近于现实。这是科幻艺术提高科学含量的重要表现。只是这种趋势在国内尚未开始。
这种趋势体现了在题材开发这个问题上总体思路的变化。以往科幻作者总是使用"外推法",也就是先确定一个幻想性构思,然后再寻找它与现实科学之间的联系。由于确定构思的基础是为了方便叙事,所以在向内寻找科学根据时往往不成功或牵强附会。而目前内推法逐渐发展起来。所谓内推就是从科学发展的实际可能推广开来寻找创意。这需要对科学有相当的了解。
这里,我们把情况分成两个方面来谈。(1), 一些科幻作者本身是专业科学家,他可以把专业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作品题材。这方面,国外的克拉克、卡尔·萨根,国内的潘家铮等是这一类型科幻作者的代表。随着科幻艺术影响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职业科学家将进入这个领域,他们会把科学界最新的前沿动态引入科幻创作,让科幻真正与科学的时代脉搏相吻合。而在以前相当长的时间内,科幻只是形式上走在科学发展前面。
(2) 如果科幻作者没有从事专业科学研究的可能,那么,他应该把精力放在研究某项科学成果的社会影响上。这里,既要求作者有广博的学识和阅历,又要求作者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尤其是后者,它对科幻作品本身能否把科学实践"神似"地反映出来关系很大。 由于大部分科幻作者都不可能从事职业科学活动,第二点对科幻作者更有价值。特别是目前不少科幻作者受过大学的专业化教育,他们更熟悉本专业的前沿课题。目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门类加在一起接近两千,且每个门类中都有不止一个前沿课题,从这里开发题材,可以大大丰富科幻艺术的"题材库存"。
目前的科研课题如果以其创作价值来衡量的话,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技术细节上都可行,只是没有实际操作的课题或设想,如可居三十万人的单体建筑,从青藏高原到天津入海的"朔天运河"、轨道太阳镜、喜玛拉雅山爆破峡谷、台湾海峡海底遂洞、冰山舰船、导弹舰等。其中也包括设计上可行,但现有技术条件不具备可行性的课题;或者技术上可行,但实际上不需要作的项目。另一类是从需求角度提出的课题,这些课题只讲人类文明发展中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而不考虑现有条件是否可以达到这一点。
以上这两类课题都可以成为科幻小说的选题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单个作者的时间精力十分有限,让他们从大量的资料堆中选择有关课题很是勉为其难。因此,科幻编辑和情报资料人员应该帮助他们去寻找合适题材,其中包括定期出版"新科技发展动态追踪资料汇编"等文件。三,对真正社会科学题材的重视。
在以往的科幻小说中,尽管有社会寓意的作品不少,但纯粹社会科学题材则不受重视。这与社会科学的严谨性与完备性无法与自然科学相比有关。不过随着社会科学的成熟,它在科幻作品里也逐渐留下了身影。美国行为科学创始人斯金纳的《沃尔登第二》就是其中的代表。在中文科幻小说中,出现过寥寥几篇纯粹社会科学题材的科幻小说。一是台湾作者叶言都的《高卡档案》。这部作品讨论了两性比例失衡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一是大陆作者郑军的《资产评估》,讨论了个人资产高度货币化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最近发表的郑军的《青色》,则讨论了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个体行为规律与整体社会规律之间的关系。不过这些作品都不成熟,影响也不大。
人们常常将探讨人性或社会问题的科幻作品误认为社会科学题材作品。其实,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并非一定与人性有关,象金融学就与人性扯不上什么关系。社会科学发展至今,早以形成严密的科学体系。象语言学,法学这些成熟的社会科学,掌握起来绝不比物理学容易,并非门外汉可以通过一两本入门小册子可觑全豹的。所以本文把社会科幻与自然科幻当成一种题材上的区别,而非形式上的区别。人们常把三大反乌托邦作品视为社会科幻的典范。其实这三部作品都是寓言性的科幻小说,与严谨的社会科学并不沾边。四,对传统题材的再开发
科幻创作与任何文艺类型一样,题材创新的潜力终归是有限的。不可能篇篇作品都有新的构思。所以挖掘传统题材的潜力也是科幻创作在处理题材问题上的一个主要手段。比如完稿于一九八四的日本科幻小说《银河英雄传奇》,就将传统的太空剧题材写到了恢宏精致的程度。情节含量与人物塑造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克莱顿的《侏罗纪公园》和《失落的世界》虽然继承了二十世纪初柯南道尔的题材,但加入了现代遗传学和动物行为学的内容。《卫斯理系列》中的许多故事都选自西方作者的科幻作品,但将它们很好地本土化,并在情节方面进行了加工。这些都是题材创新的实例。大陆青年科幻作者柳文杨将前苏联科幻小说作者德涅伯罗夫的短篇《蟹岛恶梦》的题材发展成长篇《神奇蚂蚁》,也取得了成功。

三节 双重主题的平衡 第九章

自从小学开始,大家就知道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思想。然而,一部科幻作品却往往要同时照顾到两个主题:既然是科幻,那就要把假想中的科学突破写好。既然是文学,就要写出人性方面、社会方面的主题。这种双重主题的要求无疑给作者带来很多挑战。即使象克拉克那样的大师级人物,也很难平衡两者的关系。读者和评论家们也往往在双重主题上挑剔作者,因为一个主题挖掘得深,另一个主题写得泛泛是最常见的情况。只有单纯的社会幻想作品才可以不考虑其中的科学主题。
处理一部科幻小说中的双重主题。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 "科学的社会功能"是科学与人性两者的交汇点。一部科幻作品如果能把重要笔墨放在这上面,就能同时兼顾两个主题。第二 如果笔力不足,一定要"弃一保一",着重写你擅长的那部个主题。而将另一部分作为附属品。这样至少能保证你的作品有特色。如果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一定要将两方面都照顾到,那么或者在情节上陷入混乱,或者写出四平八稳,但没有特色,老生长谈的作品。

热点内容
免费小说书城文件夹 发布:2025-07-16 15:02:31 浏览:795
主角在现代有部队小说 发布:2025-07-16 14:59:19 浏览:846
懒人听书听读卷余额 发布:2025-07-16 14:59:05 浏览:979
穿越类间谍小说排行 发布:2025-07-16 14:28:37 浏览:736
三长两短武侠小说 发布:2025-07-16 14:01:11 浏览:873
网络小说十大作者代表作 发布:2025-07-16 13:23:51 浏览:78
出版过的校园灵异小说 发布:2025-07-16 13:04:53 浏览:823
青春校园小说男追女一出版 发布:2025-07-16 13:04:41 浏览:126
女主当继后的小说推荐 发布:2025-07-16 12:46:43 浏览:574
武侠小说公众号投稿 发布:2025-07-16 12:32:09 浏览: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