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科幻小说中的观测地描述

科幻小说中的观测地描述

发布时间: 2021-10-22 12:33:59

1. 科幻小说中如何描写飞碟降落在地球上

反物质引擎损毁,制动离子引擎失效,光学迷彩系统停止响应,吸波隐形涂层大面积损毁,主龙骨变形,居住舱大部分受创,能源舱没有泄漏,动力舱损坏,主船体撕裂,内部空气泄漏,启动空气监测系统,空气质量良好。
著名科幻作家叶永烈说,科幻小说就是科学+幻想+小说。在“科学”“幻想”和“小说”三个并列名词中,谁最重要呢?当然是幻想。

研究中国科幻的英国学者爱丽丝1985年在成都第一届中国科幻银河奖大会上讲话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科幻最大的缺陷是幻想不够大胆。

科幻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想象力的竞赛。

一种大胆的、全新的幻想的点子决定了科幻的价值。

艾萨克·阿西莫夫从现代电子技术,特别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飞速发展,联想到缩微技术,从而幻想某一天人和战舰能缩微到可在人体的血管中激战。他的《奇妙的航程》栩栩如生地描绘了缩微人在人体内脏器官内的感觉。如果没有惊人的微缩技术这一核心,这部长篇科幻就无法成立。

“魔鬼三角”是加勒比海上一片事故频发的海域,这本是事实。西班牙科幻作家柯蒂斯·加兰将它幻想成飞碟基地,其幻想充满了真实感和扣人心弦的氛围。《魔鬼三角与UFO》这部科幻小说使他一举成名。

我们可以想象恐龙在某个特定的海域代代繁衍,也可以想象在金星可怕的风暴中生存;可以写地球儿童与外星小孩的友谊,也可以写地球人与外星殖民军的战斗。……总之,从古到今,从宏观到微观,尽可驰骋自己的想象力。

有专家将机器人、外星人、飞碟、时空隧道、灾难预言(比如核战之后的世界)作为科幻的“传统题材”。

我国青年科幻作家韩松在其《宇宙墓碑》中,写主人公子承父业当上宇宙殡葬工,专门安葬那些在外星探险中故去的宇航员的故事。作品写出了地球人的孤独感,因为地球的使者越朝太空深处飞去,越是寂寞。韩松描写的人类的孤独感,从更深层的意义上唤醒人类要珍惜现有的一切,特别是人间的真情。这篇作品在台湾荣获“华人科幻大奖”绝非偶然,而是因为它的核心——幻想是很新鲜的,很大胆的,因而是很可贵的。

目前,一些科幻作者尝试着从中国古代神话中“猎取”幻想核心。比如,晶静的《女蜗恋》《嫦娥恋》是比较成功的例子。苏学军以战国时的秦楚大战为背景,写从飞碟上来的外星人与铸剑师的友谊,在极其悲壮的氛围中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科幻的生命力在于它不停地创造出“传统”(或一些模式),又迅速地打碎它,以更新的面目出现。既然人类的想象力的竞赛不会停止,科幻的创新就不会停止。

人们初次尝试科幻创作,往往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进行“幻想”——这不失为一条成功的路子。比如:由于考试时间不够,幻想能有一座“时间银行”;面对屡屡出现的考试作弊现象,幻想有人在造“作弊机”;由对生活中不合理现象的愤怒创作《后门软件》;由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赞誉写下《太空炸弹》。随着社会生活和知识的积累越来越丰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拓宽了视野,喜欢“胡思乱想”“异想天开”的人们,会逐渐把握住怎样把瞬间即逝的幻想火花,变成绝妙的科幻构思。

深受读者喜爱的科幻小说《等你一千年》,是青年科幻作家张劲松的力作。此作发表后,张劲松声称要首先感谢舒明武。因为舒明武在《科幻世界》发表了一束“科幻构思”,其中有一个构思讲宇航员执行任务一去千年,恋人为了等他归来而不断“单细胞繁殖”,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张劲松就根据这个构思写成了这篇爱情题材的科幻。由此可见“幻想”何等重要。

初学科幻创作者要打开思路,不妨在一起围绕着几个科幻题材“神侃”。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就是与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神侃”时受到启发,朋友们称这种聚会为“奥林匹亚学院”。我们可组织自己的“奥林匹亚学院”,各种“异想天开”大撞击,说不定能撞出些大胆、美妙的科幻构思来。

2. 科幻小说人物外貌描写

小说中的人物描写重点并不在外貌,而是任务的性格!你想,情节就是这么几个,但是人物性格却是千变万化,读者不会特意的去记任务的外貌,他们记的都是任务的性格,在读者的脑海中每一个任务都只是“长得蛮帅的”或者是“个子很高,举手抬足间都散发着贵族的气息”所以外貌只需淡淡的描写,重要的还是性格和情节。

3. 为什么科幻小说喜欢描述“太阳系偏僻”

许多作品来说有意忽略了靠近太阳系的观测者可以探测无线电信号,观察地球大气吸收光谱中空气污染物的谱线,以及观察文明特征,如夜半灯。从技术上讲,一个比我们强大得多的技术文明在到达太阳系后很容易发现我们的技术特征。除了科幻小说之外,银河系中太阳系的实际情况确实以遥远和共有资源为特征。

资源丰富的天体可以有稳定的红矮星提供持久的照明,有大量气态巨行星提供核燃料,还有大小不同的小天体,靠近反物质源和巨大的黑洞。大多数红矮星都不稳定。

4. 科幻城市的描写

1.用垃圾发电,乍一听这像是科幻小说里描写的事儿,但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已变 成了现实。根据田文栋的研究,垃圾不再是污染环境的废物,而是可以被综合利用,甚至用来发电的好东西。
2.我正美美地欣赏着,忽然只觉得身体在急速下坠,然后就失去了知觉……醒来时, 些长鼻子、长耳朵、小嘴、矮个子的绿衣人簇拥者我,我十分奇怪,又有些害怕,猜想 是巴拉加斯星球人,他们看到了我,亲切地给我端茶送水,非常热情。一个绿衣怪人嘴唇 翕动了几下:“亲爱的朋友,请不要害怕,我们只是想莳您到我们的家园去参观。”一路 上,我看到的只是绿色,到处是各种芙丽而不知名的花草,一尘不染。

5. 你希望在科幻小说中看到什么样的比喻呢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选择一个。我讨厌这种比喻。我承认这是我喜欢的部分内容,比如《星球大战》,但我更希望看到它被颠覆(颠覆的一个好例子是《China Mieville》的《Un Lun Dun》)。对我来说,这就像是一种懒惰的捷径和废话的结合。它被滥用了,经常让我想知道是谁做了“选择”,为什么他们选择了他们怎么做。这意味着更高的智能在以某种方式操纵事物,这剥夺了主要角色的意志,并让事情变得太容易预测。

外星人单一栽培。也就是说,人类被描述为拥有一系列的文化和种族,但所有来自同一个星球的外星人被描述为只有一个。他们通常也都说同一种语言。《星际迷航》在很多(但不是所有)案例中都犯了这个错误。颠覆这种情况的一种方法是,让一种外来的单一文化违背居民的意愿强加给他们,但这种单一文化最初似乎是和平的,并得到一致认同。

DNA的变化会在人或动物身上产生突然而剧烈的变化。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看到有人试图建立它,却没有成功,被外来DNA“感染”的人说他们感觉还好,没什么不同,那将是很有趣的。

辐射使超人们还/生物。辐射肯定会造成畸形。它肯定会导致人或动物生病和死亡。但它不会让任何人有爬墙的能力或者超强的听觉或热视觉。这类东西大多是在核武器发明后的几年里出现的,谢天谢地,现在不怎么用了。

6. 科幻小说一般写什么内容

科幻小说,是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网络

7. 写科幻小说,如何描写里面的高科技、未知文明

我觉得如果是想写警世的科幻,大可不必追求技术方面的描写。很多精通于这方面描写的科幻小说作家都是醉心于世界或者文明的架构,如阿西莫夫所架构的机器人世界,基地世界,平行宇宙世界;哈里·哈里森的恐龙文明及其所构想的一系列生物工具等等。但是这样的构思是非常花时间的,而且要写到使人信服更是很困难,因为内部逻辑关系稍有不慎就可能错乱,所以这类比较硬的科幻写起来是相当死脑细胞的^_^
所以如果搂主想写些关于外星球或者尖端科技的东东,完全可以简略的带过,不需要给出其技术支撑,不用动不动就抛出个普朗克常数啥的,自己如果不懂就不用写了。或者可以用轻松的语言带过,甚至可以略带调侃的说:这玩艺就是这样,至于怎么运作的,主角才不知道!
不过如果能想出来些不错的点子,还是写进去一些好,但是要注意不要写得太幼稚或者在卖弄,不然让人觉得是在侮辱读者的(这种小说我看了很多……)在世界架构上,一定要多想想,如果自己是一个非常挑剔的读者,自己会怎么从这个架构中间挑刺?要从各个方面抨击自己的架构,进而修改,使之变得在逻辑上越来越无懈可击(当然100%完美是不可能的,大体看上去差不多就行了)
其实,好的科幻小说不一定要这些细节技术描写,科幻小说的目的在于以一个虚构的背景道出作者对现实或对未来的看法和观念,真正重要的是其核心情节的安排处理和对人物性格的描写,而非起辅助作用的技术描写,毕竟,科幻小说家不一定要是科学家;同时,并非所有科学家都能当科幻小说家的
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hi我交流交流,呵呵

推荐:(有点多……)
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及他的平行世界系列,代表作《神们自己》,机器人世界,代表作《我,机器人》,《钢窟》。这三个世界架构宏大而且严谨,情节安排极度强大,看完后应该会心潮澎湃……
奥森·斯科特·卡德的“安德系列”:《安德的游戏》《死者代言人》《安德的影子》《屠异》。这个系列世界架构不多,但是对外星文明探讨得很好。
弗兰克·赫伯特“沙丘三部曲”:《沙丘》《沙丘之子》《沙丘救世主》,这个系列……额……无敌了……虽然有点老……
金斯坦利罗宾逊的《绿火星》《蓝火星》《红火星》,写改造火星的,具体是什么不太记得了……
哈里·哈里森的《伊甸之西》《伊甸之冬》《重返伊甸》,写恐龙文明如果没有灭亡而统治人类云云,里面有很有意思的生物设定,还有两个文明的冲突。

再推荐些我个人比较喜欢的:
罗伯特海因莱茵的《异乡异客》《星船伞兵》《双星》《严厉的月亮》
洛伊斯比约德的“迈尔斯系列”《战争学徒》《贵族们的游戏》《镜舞》《记忆》《科玛》《外交豁免权》《无尽的边界》《西塔甘达》
迈克尔斯万维克的《地球龙骨》
罗伯特索耶的《金羊毛》《星丛》《计算中的上帝》《终极实验》
阿尔弗雷德贝斯特 的《被毁灭的人》
小瓦尔特米勒的《莱伯威兹的赞歌》
拉里尼文的《环形世界》
凯特威尔黑姆的《迟暮鸟语》
弗诺文奇的《深渊上的火》《天渊》
撒缪尔狄兰尼的《通天塔-17》

8. 在科幻作品中水环境的描写

一滴水
水孕育了世界的生灵,它推动了我们在生命长河中的航行,是它让生命生生不息,水因此成了我们最宝贵的资源。水,让碧草变得更绿!水,让花儿竞相开放!水,让大树挺拔茁壮!水占人体的67%,花要是饮水格外精神;孩子饮水格外活泼;老人饮水格外慈祥。水对人们多么重要呀!
而人类呢,不但不保护水资源,还无节制的浪费水源 ,破坏水源,看看工厂,他们把污水排到了主水源,又看看医院,他们把带有大量病菌的废水排到了水体,水就这样被污染了,甚至水里的鱼虾也无法生存,更让人忍无可忍的是人类还大面积的砍伐地球的保护神—森林,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使环境恶化。
人类呀!你们知道吗?一滴水虽小,可以干什么吗?救活干旱的庄稼,给口渴的人带来希望,在台湾地震中,在44位被救者中,排在最后一位的小学生,用仅存的一根破旧水管残余的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还有一位老奶奶,在一个夜晚不慎掉入一口枯井,经过十天都没有人发现,直到第十一天这位老奶奶才获救,这位老奶奶是用井壁的残雪,融化成水,整整坚持了十天,可见水对人类的重要性。有些科学家甚至这样说:人可以一个星期不吃饭,但不可以一天不喝水。水是地球的守护神,也是人类的守护神。
经调查,目前全世界淡水总量以不足4.14万亿立方米,经专家推测,到2025年时世界有25亿人喝不到干净的水,甚至喝不到水。这是多么惊人的一个数字呀!25亿,也就是说全球有四分之一的人用水有困难。
如果我们继续浪费水资源,也许我们就在那四分之一之中。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节约每一滴水,不然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

9. 求一本描写人类探索宇宙的硬科幻小说,寻找未知的探索类小说

寻找人类,这部小说比较接近你的要求。

书的简介如下:

根据自然的法则,越高等复杂的生命越是不堪一击。根据自然的法则,越自以为是的智慧种族越是容易被毁灭。灾难终于发生了。
地球爆发了前所未有规模的灾难,几乎所有的物种都被毁灭殆尽,少数幸存下来的生命也失去了稳定遗传的能力,包括人类。从此,人类生活在一台可以预知未来的电脑的庇护下,并通过克隆的方式来繁殖后代,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早已经不存在了,根据自然的法则,不能够自然繁殖后代的动物不算是物种。
关于大灾难的说法也很多。有种说法是核战争的后果,但是核战争并不能够使生命基因变得如此混乱;有人说那是太阳爆发了异常强大得磁风暴,但是磁风暴同样不会伤害到人类,也有人说是宇宙射线……
人类的未来也被关注着。在某一天,一群人发现了一个远古时代的飞船,先进的令人无法想象,飞船中的尸体居然也是人类的。人类产生了希望,踏上了寻找人类,寻找稳定基因的道路。与此同时,他们并不知道,一艘编号为“第七观察站”的萨尔摩尔人飞船正在地球上方默默的观察着……
到底大灾难是怎么产生的?萨尔摩尔人是敌是友?人类是否能找到自我?

10. 科幻小说里面的空间该怎么用科学的方式写出来

我觉得如果是想写警世的科幻,大可不必追求技术方面的描写。很多精通于这方面描写的科幻小说作家都是醉心于世界或者文明的架构,如阿西莫夫所架构的机器人世界,基地世界,平行宇宙世界;哈里·哈里森的恐龙文明及其所构想的一系列生物工具等等。但是这样的构思是非常花时间的,而且要写到使人信服更是很困难,因为内部逻辑关系稍有不慎就可能错乱,所以这类比较硬的科幻写起来是相当死脑细胞的^_^

热点内容
校园言情小说肉 发布:2025-07-17 16:50:34 浏览:901
网络小说婚意绵绵 发布:2025-07-17 16:49:36 浏览:94
男主是鸭子的现代小说 发布:2025-07-17 16:42:02 浏览:207
懒人听书如何换主播 发布:2025-07-17 16:36:02 浏览:626
最近十年网络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7-17 16:01:55 浏览:809
男主穿越废材流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7-17 16:01:09 浏览:51
都市奇缘张婉悠小说 发布:2025-07-17 15:49:52 浏览:845
极花小说免费阅读全文 发布:2025-07-17 14:22:15 浏览:414
妖神记听书吧 发布:2025-07-17 14:17:49 浏览:3
现代科技网络小说 发布:2025-07-17 13:48:32 浏览: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