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甲骨文写科幻小说
① 文学这两个字用小篆和甲骨文怎么写
文学的甲骨文和小篆如图所示:
文学人物及其文学贡献
文学研究会“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它“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文学研究会简章》),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均倾向於现实主义。
五四运动以后,一些经受新思潮冲击并且怀著美好希望觉醒过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渴望通过文艺来表述自己的政治苦闷和人生理想;文学革命的发展也要求在创作实绩上有新的突破。
新的文学社团於是应运而生。文学研究会不但是成立最早的文学社团,而且因其成员多、影响大,在流派发展上具有鲜明突出的特色,成为新文学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学社团。它的发起者与参加者后来有许多成为对中国新文学运动有卓越贡献的人物。
文学研究会於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
后来陆续发展的会员有谢婉莹(冰心)、黄庐隐、朱自清、王鲁彦、夏丏尊、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共达170馀人。成立时发表有《文学研究会宣言》及《文学研究会简章》。会址设在北京。
文学研究会成立初期,除出版刊物、编辑丛书外,还组织成立了“读书会”。“读书会”设中国文学组、英国文学组、俄国文学组、日本文学组(以上按国别分组)、小说组、诗歌组、戏剧文学组、批评文学组(以上按文学类别分组)。
规定凡文学研究会会员均须加入读书会。这对提高会员文学素养和创作及研究水平起了积极的作用。
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最主要的是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经过革新由沈雁冰接编后由郑振铎等人相继主编的《小说月报》(自第12卷第 1号起至1931年12月第12卷第12号止,不计号外,共出132期)。
此外还陆续出刊了《文学旬刊》(《文学旬刊》有北京和上海各自编辑的两种,上海《文学旬刊》自1921年5月作为《时事新报》副刊出刊,到1929年第9卷第5期止,共出380期。
第81期改名《文学》,每周一期,第172期又改名《文学周报》,始脱离《时事新报》单独发行。
北京《文学旬刊》自1923年出刊到1925年共出82期)、《诗》月刊(1922至1923年,共 7期)等刊物。出版了以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为主同时也注重本国新文学创作的《文学研究会丛书》。
文学研究会奉行的原则是:“反对把文学作为消遣品,也反对把文学作为个人发泄牢骚的工具,主张文学为人生。”
(沈雁冰《关於文学研究会》)从“为人生”出发,他们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反对唯美派脱离人生的“以文学为纯艺术”的观点。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产生了一批所谓“问题小说”。
文学研究会在反对封建主义、反对鸳鸯蝴蝶派的游戏文学方面采取了一致的态度,不仅反对旧礼教,也反对旧文学,对《礼拜六》、《游戏杂志》一类刊物进行了有力斗争。
但会员们在建设新文学的具体主张上意见并不一致。如有部分成员抽象犟调“善”和“真”;有的虽然提倡“血和泪的文学”,但在反对藉文学“阐道翼教”封建观念的同时,却又承认“作者无所为而作,读者无所为而读”的“非功利”的观点。
另一些成员则比较明确地鼓吹进步文学的主张,提出“表现社会生活的文学是真文学”,“在被迫害的国度里”,作家应该注意观察和描写社会的黑暗、人们生活的痛苦及新旧两代思想上的冲突。
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继《新青年》之后,进一步高举现实主义的旗帜,犟调“新文学上的写实主义,於材料上最注重精密严肃,描写一定要忠实”。
由於当时的时代限制和理论局限,他们分不清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界限,理论主张中常夹杂著自然主义的成分。
文学研究会十分重视外国文学的研究介绍。他们的目的一半是为了介绍外国的文艺以促进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一半是为了介绍世界的现代思想(茅盾《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他们著重翻译俄国(包括后来的苏联)、法国、北欧及东欧诸国、日本、印度等国的现实主义名著。
介绍了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高尔基、莫泊桑、罗曼‧罗兰、易卜生、显克维奇、阿尔志跋绥夫、安特莱夫、拜伦、泰戈尔、安徒生、萧伯纳、王尔德等人的作品。
该会会刊《小说月报》出过“俄国文学研究”、“法国文学研究”等特号和“被损害民族的文学”专号,出过“泰戈尔号”、“拜伦号”、“安徒生号”等专辑,在介绍外国进步的现实主义文学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
文学研究会成立宣言带有著作工会色彩,它宣称,文学研究会的成立“是建立著作工会的基础”,希望“著作同业的联合”,以“谋文学工作的发达与巩固”。
由於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他们后来的活动未能完全按计画进行,组织相当松散。1932年初《小说月报》停刊后,该会活动即基本停顿。创造社中国现代文学团体。
1921年6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
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特别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并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
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树》、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文章,要求文学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面向工农大众,作家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
对五四以后的文学和鲁迅等作家,却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意识代表进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1929年2月,创造社为国民党政府封闭。创造社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
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学外,后期创造社刊物更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宣传。
创造社成立后即编辑和出版创造社丛书,出版的主要是该社成员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理论及译作,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共出版60余种。
② 万物有灵,情为字生用甲骨文怎么写
内容简介
摩鹿加岛上(今日的印尼)残留着几座古老的香料花园。当中的一座花园是弗蕾西娅的家,她的祖先是从荷兰迁徙至此栽种肉豆蔻的农夫。她50岁了,双亲、丈夫以及儿子很早以前就过世了,她现在一无所有。但她被一堆东西缠绕着(房子、森林、河流,以及岛屿的芬芳气味),她还拥有杂乱纷繁的回忆与幻想……
小说初版于1955年,随即被视为真正魔幻的作品。玛丽亚·德茂特笔下的田园风光优美恬静,她触及故事的传奇色彩和阴暗面,鬼怪迷信甚至谋杀情节均有着墨。作品呈现一种万物有灵的信仰和普照世间万物的爱。
③ 【救急】急需关于考古的硬科幻,要写考古论文,大家帮帮忙~
我推荐几部我国著名考古学家、科幻作家童恩正先生的几部作品《雪山魔笛》、《古峡迷雾》、《西游新记》、《在时间的铅幕后面》、《珊瑚岛上的死光》、《五万年以前的客人》。
为便于你了解,我作为一个晚辈徒孙,简要介绍下童先生的生平:
童恩正(1935-1997)男,汉族,湖南宁乡人。考古学家、科幻作家。考古专业。先后在峨眉电影制片厂、四川大学、美国匹茨堡大学任职教授。四川省政协常务委员,中国科学文艺委员会主任委员。1957年发表第一篇作品,1960年开始科幻小说及科普创作。其作品《珊瑚岛上的死光》,被评议为中国科幻小说重文学流派代表作。获奖多次,并曾在1980年代初期被拍摄成电影,是我国第一部科幻电影。
[编辑本段]生平
1935年8月27日,历史学家兼科幻作家童恩正在湖南宁乡出生。童恩正出生以后,第一件留在记忆里面的事情便是逃难。他坐在一个箩筐里,另一个箩筐里坐着姐姐,被人挑着,跟在母亲后面,辗转流亡于湖南西部的安化、溆浦、沅陵、辰溪一带。那清澈见底的沅江,两岸经常隐现在烟雨中的青山,那古老的苗民的奇风异俗,那夜半旷野里在火把照耀下的举行的巫术仪式,一切都叫这个七、八岁的孩子感到好奇和迷惘。 抗日战争结束了,童恩正一家回到了经过一场大火已经化为一片废墟的长沙。父亲在湖南大学教书,而童恩正则进入成智小学学习。1947年,童恩正考进了长沙雅礼中学,编入46班。在雅礼中学读书的那段日子里,童恩正是一个十分顽皮的孩子。他曾经装鬼去吓人,爬到他的小伙伴杨传德的肩上,头上顶一块白被单,夜晚出现在校园里,把同学们吓得嗷嗷直叫。他喜欢打弹弓,雅礼中学隔壁是国民党湖南省主席的官邸。当省主席张灯结彩,大宴宾客之时,童恩正和他的伙伴们,一阵弹雨,把窗户打得稀烂,使官邸中大大骚乱了一阵。 虽然童恩正在雅礼中学读初中时有许多越轨行为,但他也有许多杰出的表现。他想自力更生,工业救国,和小伙伴们一起办了一家“唯是顶好”公司。维斯丁豪公司,是美国出名的大公司,童恩正取了这个公司的谐音,“唯是顶好”--唯有我的东西是顶好的! 每到晚上,小伙伴们蒙着被子,听童恩正讲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他的即兴创作,没头没尾,“哪里黑,就在哪里歇。”可是,这些故事却常常能迷得小伙伴们神魂颠倒。讲到精彩处,童恩正便要卖关子,轧住了话头,逼得小伙伴们苦苦哀求。这种没有稿费,没有版权的口头文学,使童恩正锻炼了口才,培养了创作能力,这也许是他狩猎文学的开始吧。 1956年,童恩正父亲调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工作,全家迁往成都,童恩正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学习。 1957年,童恩正在四川大学历史系学习时,便开始发表文学著作和科普著作。1957年,他在《红领巾》杂志第7期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我的第一个老师》。1959年,他写作了第一篇科幻小说:《五万年以前的客人》,并于1960年发表在《少年文艺》第三期上。1959年夏天,童恩正跟着四川大学著名考古学家冯汉骥教授,到四川忠县渰井沟去考察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然后,他又和另外两个对考古感到兴趣的川大历史系同学自愿放弃暑假,到巫山大溪去参加另一处新石器时代墓葬的发掘工作。这里的景色壮观而惊人:“浩荡的长江在这里被两岸耸立的大山束缚成一条狭窄的激流,红色的山岩从江边垂直矗立,高高地耸入云霄,日光只有在中午才能射进这阴暗的峡谷。江水汹涌着冲击在狰狞的礁石上,激起了翻滚的波浪,卷起了巨大的旋涡。瀑布从高山上倾泻下来,在空山中发出可怕的轰鸣。险峻的高山下,奔腾的江水在这里以它的粗犷、它的雄伟震慑着人,激动着人。” 更为震慑人、激动人的时间是夜晚。当晚上八、九点钟,一轮圆月在阴森的峡谷黑黝黝的大山后面缓缓升起,照亮了咆哮的大江时,童恩正感到了古峡的庄严、肃穆,对大自然产生了一种原始的敬畏。 就是这种对大自然神秘、恐怖气氛的原始敬畏,加上对考古学、对冒险生活的热爱,使他回到成都以后,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写出了《古峡迷雾》。上海少儿出版社于1960年出版了年轻大学生的作品。作品一发表,便受到了青少年读者的欢迎。 《古峡迷雾》的出版,几乎改变了童恩正的命运,使他走上专业文学工作者的道路。1961年,童恩正大学毕业。那一年,著名电影演员冯喆由上海调到峨眉电影制片厂工作。他看到《古峡迷雾》以后,便到四川大学去找童恩正。著名演员来找一个普通的青年学生,使童恩正感动至深。交谈中,冯喆称赞童恩正有想象力,会编情节,而这两点正是一个编剧必备的品质。他建议童恩正去当编剧。以后,冯喆将童恩正介绍给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厂长朱丹南。朱丹南很欣赏这位青年作者,童恩正大学毕业后,便将他要来峨影厂担任编剧工作。他到峨影厂工作以后,开始改编《古峡迷雾》的电影剧本。改编还未完成,四川大学将他又要回学校,担任冯汉骥教授的科研助手。从此,他开始在考古学和文学两个领域里纵横驰骋,过起了身兼两个工作领域的“两栖人”的生活。 《古峡迷雾》的出现,在中国的科幻小说史上,是一个有转折意义的事件。虽然中国科幻小说早自清末即有源流,民国时期亦有后继。然而真正成为气候,还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事情。当时百废待兴,急需大量科技建设人才,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培养科技人才,又需从少年儿童抓起,于是一种具有当时中国特色的科幻作品应运而生。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科幻一开始就植根于“科普”和“儿童文学”的园地里。因此在50-60年代早期的科幻作品,大多不离这个主旋律。与其说是科幻小说,不如说是儿童科幻故事,或图解的科学知识。这样安排出于特殊的时代情况,固然无可厚非。但是毕竟远离文学正道,不理解科幻小说的本质,说到底是小说,而不仅是科学。不能仅仅作为宣讲科学知识的一种故事载体,单纯等同于“科普”的代名词。 《古峡迷雾》以小说的形式出现,文情并茂,在主题构想、情节安排、人物刻画和意境描绘等诸方面都展现了小说和科学幻想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读者。这篇小说的问世,犹如石破惊天,予人以震动和清醒剂的感觉,为中国科幻小说揭开一个新篇章。 在文化大革命中,童恩正被迫搁笔十年,遭遇了中国知识分子们所遭遇的共同命运。他的朋友一个接一个性离开了这个世界,冯喆被残酷折磨,受凌辱,受毒打,终于用他的一死,维护了一个艺术家的尊严。他小时候的密友,同他共同创办“唯是顶好”公司的李明智,1967年在大连工作时,也因受到迫害,义不受辱,蹈海身亡…… 在十年浩劫中,童恩正因为写作《古峡迷雾》受到批判。批判的理由十分荒唐。善于联想的工宣队员,居然说《古峡迷雾》中的秦军就是人民解放军,巴国王子则是蒋经国。理由是充分的:蒋介石是从重庆逃到台湾的,而巴国王子也是从重庆逃到黄金洞的。结论:《古峡迷雾》是为蒋介石招魂的。 于是,《古峡迷雾》中的人物受到追查。在追查过程中,人们有了惊人的发现,原来,主人公之一,助教陈议;是三十年代国民党福建省主席。外调人员到了童恩正的故乡湖南长沙,看童恩正一家和国民党将领间有何联系。可笑的是,陈议当福建省主席时,童恩正尚未出生,何况,福建同湖南有千里之遥,这种联系实在无法建立。 工宣队员更为重大的发现是,《古峡迷雾》中的主人公杨传德教授,竟然实有其人,是童恩正小时候的朋友。 其实童恩正是故意借用他的名字来开玩笑。杨传德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被分到原于能研究所工作。这下子证据确凿:童恩正串通杨传德,泄露国家原于机密!童恩正和杨传德受了一场惊吓。然而,他们还是感激工宣队的,如果没有这些人,他们这一对失去音讯多年的患难之交也许是一辈子也不会重新建立联系的。 在这样的气氛下,童恩正自然无法继续写作,直到“四人帮”垮台。从1977年起,同他完全断绝了关系的文艺界,迅速地又向他伸出了友谊之手,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有的要重印他过去的作品,有的约他写点新作品。1963年曾经同他一起改编电影文学剧本《古峡迷雾》的沈寂,刚刚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恢复工作,立即来信鼓励他继续从事电影文学创作。1978年5月,他去上海出席全国科普创作座谈会,又会见了他所敬佩的高士其与郑文光、叶永烈、肖建亨、刘后一、周国兴、张锋等科学作家。劫后重逢,他同作家们都很兴奋,相约共同为繁荣中国的科学文艺创作作出贡献。童恩正重新拿起笔来,以比过去更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投入了创作。他在完成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余,改写了《古峡迷雾》和《珊瑚岛上的死光》,并在沈寂的协助下,将它们改编成了电影剧本。他还写了《雪山魔笛》、《追踪恐龙的人》、《宇航员的归来》、《晖晖的小伙伴》等科学幻想小说。 童恩正在1963年写的科幻小说《珊湖岛上的死光》,在1978年发表后轰动全国,获得全国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并且立即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受到正统文学和广大社会鼓掌欢迎,热情伸开双臂拥抱接纳。就是这篇作品,同时被资深科幻小说评论家评议为中国科幻小说重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后来,这篇小说还被改编成连环画、广播剧,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虽然,童恩正对自己的这篇小说评价并不很高。他认为,这篇作品受到社会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十年浩劫后文艺界是一片空白,他的这部饶有趣味的作品正好适应了人民大众对填补精神空白的需要,正如一个人在饿极时吃一碗茶泡饭也香一样。但是,他却从中受到很大鼓舞,决心要拿出较高水平的作品来报答热爱他的人民。 一位非常器重童恩正的老领导严肃地对他说:“我知道你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你能写小说、电影。我们也不是不支持你写这些,你能为人民做出越多的贡献我们越高兴。只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国家培养你,是希望你成为学术界的带头人,而不是……”史学界的一些老师和朋友的意见也与这位老领导一致。 其实,童恩正认为,做学问与创作科普作品不仅不矛盾,还可以互相促进,一加一大于二。 不少史学界的朋友都认为童恩正是一个怪人。他常常从出其不意的方向杀出来,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写出见解独特的论文。而这,正是得之于他为写科学文艺作品而经常看科学资料的缘故。十年浩劫中,童恩正看了一份资料,介绍一位美国教授利用电子计算机缀合甲骨碎片的试验。童恩正灵机一动,觉得对方用的方法还可以改进。这项试验的道理是这样的:要辩认甲骨文,首先要尽可能地缀合破碎的甲骨。这是由于甲骨文是刻在乌龟的腹甲上的。乌龟的腹甲由丸块骨板组成,这九块骨板是由胶质连接的。龟埋在地下,天长日久久,胶质破坏,骨板破裂,发掘出来会成为一堆乱麻般的无法辩认的碎片。以前,考古学家们往往依靠经验和记忆力,艰难地拼合着破裂的龟甲。假设用从拼凑甲骨文中摸索到的一些规律来编制程序,将这制成软件,输入电子计算机,缀合的速度就将快得多。于是童恩正邀约了两位搞计算机的朋友一起编制了缀合龟甲的程序,输入电子计算机,初步结果是成功的:电子计算机缀合龟甲的成功率在40%上下,超过了那位美国教授。论文发表后,引起了大洋彼岸那位教授的注意。于是,他发出邀请,要童恩正迅速访美,切磋学问。这就是后来在1980年终于成行的童恩正访美的由来。 对于生理学的关注也使童恩正有了新的发现。童恩正在他的著名的考古学论文《试论早期钢鼓》一文中,除用考古学,地理学,土壤学的知识论证了早期铜鼓起源于我国云南东部高原的一支属于濮僚系统的农业民族,否定了铜鼓起源于越南的学说以外,还对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铜鼓的神秘功能作出了科学的解释。由于铜鼓有节奏的声音具备某些神秘的刺激作用,致使流行铜鼓地区的人民对之产生了崇拜心理,铜鼓成为权威的象征,在祭祀,战阵中使用,用于震慑和号召群众。这并非迷信,因为人类学家发现,某一频率的有节奏的鼓声能引起参加祭典的人反常的感觉和行动,如自我陶醉,出现幻觉,身体的反常扭动甚至痉挛等。而为什么这种鼓声能引起反常感觉和行动,人类学家并未回答。童恩正注意到了生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回答了这个问题。原来,生理学的实骏证明,有节奏的声音能刺激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人类基本脑波的平均频率为每秒八至十三周,所以,鼓声的频率为每秒7~9拍时,人们就会明显地表现出反常的动作。因此,鼓声神秘的刺激作用是由于鼓声的频率与人脑波的平均频率一致引起的。 涉猎其他科学知识,长期在社会中观察和写作,帮助一考古学家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这在童恩正的学术活动中的例子并非一件、两件。同样,一个考古学家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一个科学作家,这在童恩正的两栖生活中也不鲜见。二十多年来,童恩正像他小时候崇拜过的徐霞客一样,走遍了祖国大部分地区。长江南北,大河上下,都曾留下过他寻幽访古的足迹。他曾经两次越过我国西南最雄伟的横断山脉地区,经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而直达雅鲁藏布江。那皑皑的雪峰、深陷的峡谷,充满了大自然的魅力。祖国山河的壮丽,历史的辉煌,使他深深地以自己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而感到自豪。在考古调查和发掘中,他又有机会十分自然地与群众接触,不是“体验”生活,而是“参加”生活。他曾经多次蹲在火塘旁边,与藏族同胞喝青稞酒,与羌族同胞喝咂酒,与彝族同胞喝包谷酒,听他们吟唱开天辟地的神话、古老的传说、旧社会骇人听闻的苦难,“四人帮”时代新的压迫和生活的艰辛。这时,童恩正感到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体会到他们朴质真诚的感情。这一切,构成了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的泉源。 两栖,对于童恩正来说,每一栖对另一栖来说,都不是负号,而是正号。二十多年来,童恩正发表了三十多篇考古学论文,其中有四篇获得四川省社会科学一等奖。童恩正还写了一本地方史:《古代的巴蜀》。这部书成了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四部国川大学教职员的著作之一。同时,童恩正在科学文艺的创作中也获得了突出的成就。由于他的成就,他成了中国科学文艺的代表作家之一,被人誉为中国科幻小说的“四大金刚”之一,担任过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和成都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 1991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童恩正赴美讲学,后移居美国。在美国期间,他担任了多所大学的教授,成为美国知名教授之一,并在学术上卓有建树,著述颇丰。这期间,童恩正曾多次返国,关心祖国的科学研究和科普创作。每次回国,他都要同四川科普作家群欢聚一堂,谈笑风生,令参加聚会者没齿不忘。他在生时最后一次返国,与其弟恩文及笔者聚首2日,相谈甚欢。他谈到自己正在全力创作侦探类科幻小说,并为此购买了各种武器以亲身体验枪战。谁知,这竟成永诀。这年4月,童恩正患肝病在美国住院治疗,因换肝手术失败猝然离世。
④ 一部小说学生用甲骨文写的小说叫什么名
一个美丽的故事 有个塌鼻子的小男孩儿,因为两岁时得过脑炎,智力受损,学习起来很吃力。打个比方,别人写作文能写二三百字,他却只能写三五行。但即便这样的作文,他同样能写得美丽如花。 那是一次作文课,题目是《愿望》。他极其认真地想了半...
⑤ 哪个小说里面主人公考试的时候用甲骨文写的作文
采纳率:53% 2级 2014.06.23
今年四川的一位高考考生用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多种古文字写高考作文,对此,不少网友甚至专家惊呼该生是人才,高校应破格录取。“一个研究甲骨文几十年的人,要用甲骨文写两三百字的文章都要花1~2个月”,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古文字专家何山青表示。高考考生却在高考考场上用各种古文字写下一篇近千字的作文,不能不说这位考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高考作文约定俗成的字体是简体字,想必这位求学十几年了的考生不会不知道这样的“游戏规则”,他却在写高考作文的时候通篇使用古文字,他的行为或多或少有标新立异、投机,甚至作弊的嫌疑。高考录取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对破格录取必须慎重,一个在考试试卷上用“非主流文字”写作文的考生即便再有才能,也不应被破格录取,因为如果破了这个例,无疑会助长一些考生在高考考场上投机的风气,说不定,往后高考答题卷上会出现满族文字、壮族文字甚至“火星文字”等等令阅卷老师一头雾水的字样,那样不仅给阅卷工作带来极大不便,而且无异于考生在答题卡写上自己大名之类的作弊行为。近年来,破格录取的新闻在高考录取工作中层出不穷。因为文学造诣极深,少女作家蒋方舟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江苏青少年发明家”刘峰的高考成绩只有266分,最终却被南京信息技术学院破格录取;因为对濒危植物虎颜花长期研究,华师附中考生吴彬旋虽然高考分数低于重点线,但还是被中山大学破格录取……这些学生被破格录取,都不是他们在高考这种讲究原则、注重踏实的场合哗众取宠、标新立异而得到高校的青睐。当然了,用古文字写作文这样的个案在我国的高考历史上史无前例,如果确定没有作弊的情况下我们的反应不必过激,而且能用多种古文字写一篇近千字的高考作文的考生无疑是个人才,对这样的人才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毕竟高考作文并没有规定必须用怎么样的字体,所以用古文字写高考作文的行为并不关乎到个人品质等等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学校、社会应该尊重他,如果今年他的分数线能上哪一批次哪所院校哪一专业,在他所填报的志愿的基础上,高校不应把他当成另类而拒之门外。同样的,如果他今年落榜,古文字的专家学者应该给他鼓励和帮助,帮助他通过其他渠道,如自学考试等方式考入大学;或复读一年,来年通过正常的高考途径考进他所擅长的古文字专业,虽然这种的结局可能对他来说比较残酷,但笔者相信,这样的教训对他日后的成长有益无弊,
⑥ “介绍"用甲骨文怎么写
一、“介绍”用甲骨文的写法:
鲁迅《关于<小说世界>》:“总之,新的年青的文学家的第一件事是创造或介绍,蝇飞鸟乱,可以什么都不理。”
4、使了解或熟悉。
老舍《骆驼祥子》一:“我们所要介绍的是 祥子 ,不是骆驼,因为‘骆驼’只是个外号。”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一:“ 冯永祥一听她给自己介绍姓名,就懂得她不满意刚才的称呼。”如:介绍情况、介绍经验等。
⑦ 主人公考试全科满分,作文还是用甲骨文写的,小说叫什么
兄弟你找到这部小说了吗
⑧ 用甲骨文写作文
今年四川的一位高考考生用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多种古文字写高考作文,对此,不少网友甚至专家惊呼该生是人才,高校应破格录取。
“一个研究甲骨文几十年的人,要用甲骨文写两三百字的文章都要花1~2个月”,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古文字专家何山青表示。高考考生却在高考考场上用各种古文字写下一篇近千字的作文,不能不说这位考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高考作文约定俗成的字体是简体字,想必这位求学十几年了的考生不会不知道这样的“游戏规则”,他却在写高考作文的时候通篇使用古文字,他的行为或多或少有标新立异、投机,甚至作弊的嫌疑。
高考录取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对破格录取必须慎重,一个在考试试卷上用“非主流文字”写作文的考生即便再有才能,也不应被破格录取,因为如果破了这个例,无疑会助长一些考生在高考考场上投机的风气,说不定,往后高考答题卷上会出现满族文字、壮族文字甚至“火星文字”等等令阅卷老师一头雾水的字样,那样不仅给阅卷工作带来极大不便,而且无异于考生在答题卡写上自己大名之类的作弊行为。
近年来,破格录取的新闻在高考录取工作中层出不穷。因为文学造诣极深,少女作家蒋方舟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江苏青少年发明家”刘峰的高考成绩只有266分,最终却被南京信息技术学院破格录取;因为对濒危植物虎颜花长期研究,华师附中考生吴彬旋虽然高考分数低于重点线,但还是被中山大学破格录取……这些学生被破格录取,都不是他们在高考这种讲究原则、注重踏实的场合哗众取宠、标新立异而得到高校的青睐。
⑨ 有一个小说女主角写了一篇甲骨文考进了大学
我隐约记得是重生文?....
⑩ 求 《甲骨文》 彼得海勒斯 著 谢谢
亲~~您好~~
小说已经上传~~
下载附件即可~~
如果附件失效~~记得追问我哟~~
如果有任何疑问~~也记得追问我或者通过网络Hi联系我~~
我将回复您~~
如果亲满意,也记得及时【采纳为最佳回答】
如果能点个【赞】那就再好不过了~~
祝您阅读愉快~~
ps:楼主可以放心下载附件~~财富值只对其他人有效~~
-----来自团队【每逢佳节胖三斤】
网络ID:箬影晴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