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时间和科幻小说时间重叠
A. 第一次登月什么时候
1969年7月16日清晨,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休斯顿航天中心,“阿被罗11号”宇宙飞船即将发射。3名字航员乘坐在指令舱内,他们是尼尔·阿姆斯特朗,登月舱驾驶员埃德温·奥尔德林,指令舱驾驶员迈先尔·柯林斯。他们将登上月球,实现人类数千年来的登月梦想。
阿波罗飞船
“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高25米,直径10米,重45吨,由指令舱、服务舱和登月舱三部分组成。指令舱是宇航员工作生活的地方。服务舱下面安装着火箭发动机,修正飞船轨道、进入月球轨道及脱离月球轨道、返回地球等等,都由它来实施。登月舱可以与指令舱对接,是宇航员从飞船到月球的摆渡船。
阿波罗成功着陆月球
1969年7月16日9时32分,随着“发射”一声令下,巨大的“土星五号”运载火箭腾空而起,拖着长长的橙色火苗和浓烟冲上云霄。
美国的休斯顿航天控制中心与“阿波罗11号”始终密切联系着。从“土星五号”一、二级火箭的相继脱落,到第三级火箭点燃,“阿波罗11号”进入奔月轨道,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顺利。
经过4天的飞行后,7月20日,神秘的月球已经展现在宇航员的面前。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穿上登月服装,进入了登月舱中,而柯林斯则独自留在指令舱中。阿姆斯特朗按计划时间启动登月舱的驱动火箭。登月舱与指令舱开始分离,逐渐降落月球。
登月舱不断下降,眼看离月球距离只有152.4米,休斯顿航天控制中心提醒阿姆斯特朗:再有60秒,燃料将用完!
阿姆斯特朗冷静地用人工操纵杆调整登月舱着陆地点,在遍布砾石和陨石坑的月球表面,找到一处适合着陆地方后,驾驶登月舱稳稳地降落。
“休斯顿,这里是静海基地,登月舱着陆成功!”休斯顿航天控制中心听到阿姆斯特朗的报告后,顿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声。
阿姆斯持朗几个人按捺住心中的激动和喜悦,遵照休斯顿航空指挥中心的指令,休息调整体能,然后开始了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活动。
月球上的神秘活动
1969年7月20日晚上10时56分,阿姆斯特朗打开登月舱门,放下梯子,然后倒退着钻出登月舱门。奥尔德林则用摄像机拍摄了他踏上月球的每一刻。
阿姆斯特朗走下梯子,用左脚在月球表面踏上人类留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脚印,然后,右脚也踏在月球上。阿姆斯特朗在月球地面上走来走去,他说:“月球表面是纤细的粉末状的,它像木炭似的一层一层地粘满了我的鞋底和鞋帮。我一步踩下去不到3厘米深,也许只有0.3厘米,但我能在细沙似的地面上看出自己的脚印。”
奥尔德林紧随其后走下月球舱。奥尔德林激动地说:“美啊,美啊,壮丽的凄凉景色。”他们俩人在月球上放置了一块金属纪念碑,上面写道:“公元1969年7月,来自行星地球上的人类首次登上月球,我们是代表人类和平来到这里。”阿姆斯特朗还在登月舱附近插上一面美国国旗。
随后,两名宇航员开始采集月球岩石和表面土壤,安置仪器,进行实验以及向地面控制中心发回探测信息等。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地面上工作了2小时20分钟之后,进入登月舱中活动。他们在月球上共停留了21小时18分钟。在月球上,他们感到负重而轻的奇妙现象,因为月球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所以他们身上85千克的服装设备只相当于在地球上十几千克物体重量。
踏上返回地球的旅途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工作结束后,驾驶登月舱重新起飞,升入月球轨道,与科林斯驾驶的指挥舱会合、对接,三个人踏上返回地球的旅途。
7月24日美国东部时间夜晚12时51分,“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着三名宇航员安全降落在太平洋中部海面。两架直升机飞临降落点,将宇航员们带到了航空母舰上。
登月
B. 寻找一部很早的科幻小说,两个地球人登陆月球,发现月球内部是空的,有人类居住
小时候读过,台湾商务印刷出版社出版,现在没了
C. 美国从宇航员第一次进入太空到载人登月只用了八年时间,中国难道要用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那你说说苏联第一次进入太空到登月用了多少年???苏联人全球第一个登上太空,而到现在也没有登月。。。
登月计划其实全世界没什么人想做,中国想去做已经很让人意外了。因为登月计划得不到任何利益,人类的能力想开发月球还早的很。。现在登月只有象征意义和为未来考虑的一点点意义。而中国发展登月,是希望和空间站技术合并发展,因为很多技术是相同的,一起发展节约财力。。但是绝对不会去赶时间。。。
美国如果当年不是因为冷战,政府批准了星球大战计划,也绝对不会那么快登月,甚至会不会有登月计划都不好说。。苏联人先发射了卫星,先进行了载人航天,所以美国希望扳回局势,所以才特别重视登月计划。。当时冷战时期的军备是无限的,美苏都把航天看作未来可能的WW3的一部分。。所以才彼此竞争。。。而实际上在美国发现自己的登月计划遥遥领先后,就立即把没有完成的阿波罗计划中止了。。。因为阿波罗计划真的是一项纯粹砸钱都听不到响的计划,经济回报为0。。。
中国如果去赶着登月才是真正傻了。。。空间站计划才是真正有用要去争取的,登月计划多半是顺带发展的,重心肯定还在空间站方面的。。。空间站建立起来就可以立即发挥很多作用。
D. 中国一共登月几次及时间和人物
中国一共登月3次,时间如下:
我国目前还没有把人送上月球。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左右,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成功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中国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并获得了圆满成功。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2013年12月14日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登月任务获得成功。
(4)登月时间和科幻小说时间重叠扩展阅读:
飞上月球,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就在20世纪后半期,人类终于成功实现了这一伟大梦想。1969年7月21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着三名宇航员成功登上月球,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在踏上月球表面这一历史时刻时,曾道出了一句被后人奉为经典的话——这只是我一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整个人类的一大步。
E. 登月真相的背后 比科幻小说更离奇怎么样
解释了大部分问题,对于怀疑阿波罗登月计划的人们是个很不错的解答。但登月的真相,仍不能完全让人彻底信服。
F. 我以为人类只登月过一次,原来美国有六次登月。而且时间集中在1969年到1972年间。为什么后来再没有登月。
美国登月事件的确是假的,且听我道来
月球探险者通讯系统使用所谓的S波段与地球通
讯联络,通讯地面站使用所谓的深层空间网,由一个七十米天线阵组成,所谓
的S波段频率约两千多兆,信道容量能力最高仅为每秒三千六百比特。这么低
的信道通讯能力,大大出乎我的预料。
于是我作了一番计算,估算在理想状况之下,从热力学原理出发,理论上
可以达到的最高通讯信道容量是多少。
稍懂点普通物理的朋友都知道,信息即是负熵,中间只差了一个波儿之慢
常数,而熵乘以温度即是能量。信息的传播,必须通过传送最低需要的能量来
达成,温度越低,携带同等信息所需能量越少。这就是为什么许多高灵敏度的
物理实验都必须在超低温下做,许多的高灵敏接收天线都要降到超低温来提高
灵敏度。
天线阵是不可能泡入液氮里的,所以我们用常温来进行计算,为了方便,
假设环境温度是绝对300度,乘以波儿之慢常数,得出要传送一个波特信息所
需要的最低能量为百万分之四皮焦耳,也就是说4。14×10^-21焦耳,一比特等
于ln2波特。每秒3600比特的信道容量,相当于十亿亿分之一瓦特。
读过我其他贴子的朋友们,还能记得我怎样推导出月球三反射镜反射回地
球而被接收到的激光光子只有每分钟几颗吗?此无他,距离使然。地球到月球
的距离是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公里,实在太远了,什么信号都变得非常微弱。以
月球为中心,月地距离为半径的球面上,一个球面角的球面面积就有十五亿亿
平方米。
当然,卫星天线是有方向性的,能量集中在一个方向上。可是S波段的波
长有十五厘米之长,假设卫星天线直径为半米,电波将集中在约0。44个球面角
范围内。一百多瓦特的通讯设备,大部分功率是消耗掉的,能有几分之一瓦转
化为电磁波能量就不错了,为了简单起见,假设有半瓦转化为电磁波能量,分
布在0。44个球面角上,在地球上每平方米应该可以接收到一百亿亿分之7。6瓦
特的能量。至少要用一个1。33平方米大小天线才能接收到每秒3600比特信道容
量要求的十亿亿分之一瓦。天线阵里的每一个天线都必须接收到至少那么多电
磁波能量,然后才能进行相关运算,滤除干扰
以上分析只是纯理论上的计算。和实际数字比较表明,月球探险者号的通
讯技术,不但是达到了当今技术上的极限,也已经逼近了技术上绝无可能逾越
的理论极限了。3600比特的通信速率已经是不可能再高了,除非有人能够把热
力学几大定律推翻或造出永动机。
回想起当年阿波罗11号登月时,曾有电视镜头作了实况转播,这个电视信
号是否真的是来自于月球表面的实时电波信号呢?普通的商业广播的黑白电视
信号的信息容量大约是每秒六百万比特,远超过普通数据传送容量,大家想想
,假如你的电脑还是用老式的2400比特Modem来上网,传送一张图片要化多少
时间,就知道了。象月球探险者的3600比特速度,传送静止图片都要化很长时
间,传送电视信号是绝无可能的。
要增加信息通道容量,就必须增加能量。现代的月球探险者用近百瓦的通
讯器材,传送给地面的70米深层空间天线矩阵,不过只得3600比特的信道容量
。阿波罗那时还没有深层空间天线阵,接收能力还没有现在高,通讯器材效率
也还没有现在高。权且就算这两项都可以和现代相比,要从3600比特信息量提
高到6000000比特,其他条件都不变,通讯器材的功耗就要提高近一千七百多
倍,要从一百瓦提高到十七万瓦。阿波罗飞船全部电力靠化学电池供给,连太
阳能电池都还没有,根本没有这个能量。事实上,阿波罗的通讯器材也只有一
两百瓦左右的功耗。
当然还有一个办法是使用较大的抛物面天线,使得无线电波更加集中。事
实上后来阿波罗15号的确架起了一个很大的抛物面天线,可惜这仍然差得很远
,与事无补。一开始的阿波罗11、12、14都没有带抛物面大天线,有的只是登
月舱上的半米左右天线。
很显然,全球二十几亿电视观众看到的首次登月电视实况镜头,绝对不可
能来自月球之上。这些电视镜头是在地球上拍的。
在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上,只有S波段还
能保持联系,并且必须使用高增益模式才行。S波段通讯采用两种模式,一种
是正常模式,采用51200比特信道速率,相当于现在最快的56KMODEM,另外一
种是低速模式,采用1600比特速率,比早期最慢的2400MODEM还要慢一倍。非
常显然,正常速率模式是供距离较近时,即在比较接近地球的距离上使用,到
了月球距离,因为信号微弱,只能使用很慢的1600比特速率传递信号。这1600
比特要传送所有的有关信号,包括仪器测量控制数据,与地面的声音对话,还
有电视信号。事实上也没有办法做到比1600比特更加高的速率,这不但受技术
条件限制,更加受技术上绝不可能突破的理论上的极限限制。
1600比特的信道容量,连传送正常对话的声音信号都非常困难,更不用说
电视信号了。这些声音,电视信号要传输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先记录下来,然
后用很长的时间慢慢传送,再凑到一起合成原来的声音信号和电视信号。实时
,实况的声音和电视镜头的传送,象阿波罗11那时的实况电视转播,绝对没有
可能!
许多网友都玩过internetphone甚至internetvideophone,要玩这个,除
了电脑运算速度足够快,可以处理实时声音图象信号,并对其加以压缩,还得
有足够快的MODEM,我用的是33600的MODEM都嫌不够快。阿波罗那时根本没有
对声音和图象进行实时数据压缩的技术,甚至数据压缩的数学算法都还没有研
究出来,用一个相当于比2400比特的MODEM还慢一半的信道速率,要传送实时
电视信号,岂不是要比想骑着三轮车想上月球还要难?
去年的轰动一时的火星探测车,由于类似技术极限,通讯信道速率只有几
十到几百比特,这自然不是说NASA那么穷,连个33600比特速率的MODEM都装不
起,热力学定律限制,这是打不破的极限。火星探测车传一张照片回来要化近
二十分钟时间,实在不容易,你假如说火星探测车能实况转播火星表面电视镜
头,我马上就知道是假的。
阿波罗的实况电视镜头,已经明明白白是假的了
G. 人类登月的时间列表 要详细的
成功登月五次,失败一次。
阿波罗11号
推进装置:“火星”V火箭
时间:1969年7月16日—24日
乘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乐德林
飞行时间为8天3小时,首次载人月球登陆行动,首次在月球行走。“体斯顿,宁静基地报告,鹰已降落。”1969年7月20日。
降落地点:静海。
坐标:北0.71度,东23.63度。
太空行走时间2小时31分钟,树起了旗帜、安放了仪器,在登陆处树立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人类首次月球登陆处,1969年7月。我们是为了全人类带着和平之意而来。”月球表面行走时间21.6小时,绕月球轨道飞行30次。登月舱的上升阶段舱留在了月球轨道,共采集了20公斤的物质。
阿波罗12号
推进装置:“火星”V火箭
时间:1969年11月14日—24日
乘员:康拉德、戈登、比恩。
飞行时间:10天4小时36分钟,登陆地点:风暴洋。坐标:南0.71度,西23.63度。
取回于1967年4月在月球登陆的探测者3号的部分部件。安放了阿波罗月球表面实验设备。月球表面停留时间31.5小时。月球轨道飞行时间89小时,绕月球轨道飞行45次。登月舱下载阶段舱降落在月球上,采集了34公斤的物质。
阿波罗13号
推进装置:“火星”V火箭
时间:1970年4月11日—17日
乘员:洛弗尔、海斯、斯威加特。
飞行时间5天22.9小时。进行了三次着陆努力,由于液氧箱爆炸,终止登月。由于获得了营救人员的经验,这次失败被称为“成功的失败。”用过的登陆舱上升阶段舱成功地降落在月球上。
阿波罗14号
推进装置:“火星”V火箭
时间:1971年1月31日—2月9日
乘员:谢泼德、罗塞、米切尔
飞行时间9天,登陆地点:弗拉·摩洛地区。坐标:南3.65度,西17.48度。
装置核动力科学实验站和其它实验设备。月球表面停留时间33.5小时,月球轨道飞行时间67小时,绕月球轨道飞行24次。进行了两次太空行走,时间为9小时24分钟,第三级降落在月球上,采集了42公斤的物质,首次使用手推车来运输岩石。
阿波罗15号
推进装置:“火星”V火箭
时间:1971年7月26日—8月7日
乘员:斯科特、沃登、欧文
飞行时间12天17小时,登陆地点:亚平宁山哈德利峡谷。坐标:北20.68度,东3.66度。
进行了三次太空行走,时间为10小时36分。在返往地球时,沃登进行了38分钟的舱外行走。首次携带轨道感应器。装置核动力科学实验站,着陆的科学设备数量增加了一倍。改进后的太空服增加了机动性,使宇航员可以在月球上停留更长的时间。月球表面停留时间66.9小时。首次使用四轮月球车,月球车行走了27.9公里(17分钟)。月球轨道飞行时间145小时,绕月球轨道飞行74次。首次在月球轨道上发射小卫星。采集了6.6公斤的物质。
阿波罗16号
推进装置:“火星”V火箭
时间:1972年4月16日—27日
乘员:约翰·杨、马丁利、杜克
飞行时间11天1小时,登陆地点:笛卡儿高地。坐标:南8.97度,东15.51度。
首次对高地地区进行研究,在月球表面进行了实验、首次在月球上首用紫外线摄影光谱仪、宇宙线探测仪,再次使用四轮月球车。月球表面停留时间71小时。月球轨道飞行时间126小时,绕月球轨道飞行64次。首次在月球轨道上发射小卫星。采集了95.8公斤的月球物质样本。马丁利进行了宇宙行走1小时。
阿波罗17号
推进装置:“火星”V火箭
时间:1972年12月7日—19日
乘员:塞尔南、伊文斯、斯密特
飞行时间12天13小时52分钟,最后一次登月任务。登陆地点:陶拉斯·利特罗山脉。坐标:北20.16度,东30.77度。
进行了3次舱外行走,时间为22小时4分。伊文斯进行了1小时零6分的舱外行走。斯密特是首位登陆月球的科学家。建立了第六个自动研究站。月球车行走了30.5公里。月球表面停留时间75小时。月球轨道飞行时间17小时,采集了110.4公斤的月球物质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