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在哪里写好
1. 怎么写好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要写好,首先你要一个好点子,哪怕是俗套的剧情也有自己的新意。然后就是能够驾驭点子和情节的文笔,你不能写出你世界,那么别人自然也无法感受。至于深刻的内涵,你首先就得明确你要写怎样的内涵,再通过你已经明确的重点去写。
比如获得雨果奖《北京折叠》,就是围绕着社会层级这个侧重点去写,最后再释放全文想要表达的内涵。
以上为个人见解。
2. 写科幻小说在哪个网站好
科幻小说可以试试白熊阅读啊,爱奇艺和磨铁也不错
建议你去写手之家,雪晴故事网,豆瓣小组(如豆瓣稿费银行)看看
里面有很多网站编辑发布的约稿函,稿费标准,征稿要求都有明确的标注
祝你成功,有问题可追问~
3. 哪个网站写科幻小说好,注意:硬科幻
给科幻世界投稿吧,这事我当年干过,现在想想,一个高中生,基础科学还没学完,就想写科幻?还硬科幻?我建议你先从软科幻写起,等到文笔成熟且知识容量达到较高水平时,在着手写硬科幻,毕竟科幻小说不是一般的小说。先写短小精悍的吧,等你的稿真的发了,再来提问,我去买杂志,捧你的场。写科幻,也是我曾经的梦想。
4. 科幻小说好在那里
科幻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它的情节不可能发生在人们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础是有关人类或宇宙起源的某种设想,有关科技领域(包括假设性的科技领域)的某种虚构出来的新发现。在当代的西方世界,科幻小说是最受人欢迎的通俗读物之一,其影响和销售量,仅次于惊险小说和侦探小说。
科幻小说与一般的传统小说不同,其特殊性在于它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但它又是一种文艺创作,并不担负着传播科学知识的任务。
从抒写幻想的方式来看,它应归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的范畴。一些优秀的科幻小说也像优秀的浪漫主义作品一样,扎根于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某些杰出的科幻小说,往往能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参考价值的预见。有时,某些科学发明尚未出现,科幻小说里则已经进行生动的描绘,如潜水艇、机器人、宇宙航行等。
当代西方的科幻小说,涉及到许多尖端的科研项目,当然也经常出现似是而非的假科学。因此,科幻小说常常遭受到科技界人士的鄙视和指责。
“科幻小说”(science fiction)原本是外来词,由西方传入我国;最初被译为“科学小说”,后来演变为“科幻小说”。其实,即使在西方,“科幻小说”一词一直到本世纪30年代才广泛流行。它最初出现在雨果·根斯巴克主编的《科学奇异故事》杂志第一期,虽然埃德加·爱伦·坡、埃德加·佛塞特和威廉·威尔逊等作家很久以前就曾对一种类似科幻小说的文学类型进行过界定,不过对“科幻小说”真正比较一致的看法,却是专登科幻小说的流行杂志确立以后的事情。
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幻小说”呢?应该说,“科幻小说”是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科幻小说”的定义也不断发展变化。
最初,根斯巴克用“科学小说”(science fiction)一词指这种文学类型。他在第一期《科学奇异故事》(1926年4月)的社论里这样写道:“我用‘科学小说’指的是儒勒•凡尔纳、H.G.威尔斯和爱伦•坡那种类型的故事——一种非常吸引人的传奇故事,穿插着科学事实和预见……这些惊人的故事不仅产生极有趣的阅读,而且总是给人以某种启迪甚或教育。它们以适合读者趣味的方式提供知识。……今天科学小说为我们描写的冒险,明天很可能变成现实。旨在表示历史兴趣的伟大的科学故事仍然有许多人在写……后世的人会说,它们不仅在文学和小说方面,而且在人类进步方面,都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显然,根斯巴克认为科幻小说是一种教育的、进步的文学。但他这种看法很快被其他流行杂志的主编们作了修正。40年代主宰科幻领域的杂志《惊奇故事》的主编小约翰•坎贝尔提出,科幻小说应该被视为一种与科学有密切关系的文学媒体:“科学方法论包括这样的命题:一种严谨的理论不仅解释已知的现象,而且预见新的尚未发现的现象。科幻小说试图完成同样的事情——以故事的形式写出这种理论用于机器、尤其用于人类社会时会产生什么效果。”
实际上,“科幻小说”这个术语问世不久,很快就演化成一个亚文化的文类名称。这种亚文化包括科幻作家、编辑、出版家、评论家和科幻迷。其故事和小说不仅有一些共同的设想、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主题规则,而且有某种脱离外部“世俗”世界的感觉——因为它们的规则对那个世界显得神秘而陌生。具有这种特点的小说以及最初引发这种特点的小说的文本,逐渐被统称为“科幻小说”。
这个范畴确定之后,读者和批评家便用它指更早的作品,把一些类似的故事都归于这个范畴。于是,许多研究者和作家试图对科幻小说重新界定,使这种形式既标示当代的一个文类,同时又纳入从理论上适合这个文类的早期的作品。
其中最重要的是朱迪丝·麦里尔的看法,她用“推测小说”这一术语来代替“科幻小说”:“科幻小说是一种‘推测小说’,其目的是通过投射、推断、类比、假设和论证等方式来探索、发现和了解宇宙、人和现实的本质。这里‘推测小说’旨在说明利用传统‘科学方法’(观察、假设、实验)的方式,检验某种假想的现实,将想象的一系列变化引入共同的已知事实的背景,从而创造出一种环境,使人物的反应和观察揭示出有关发明的意义。”
前面这些早期的定义都强调“科学”或至少科学方法是科幻小说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但在麦里尔的定义里,通过将重点从科学转向推测,明显扩大了科幻小说的范围,因为它可以包括描写社会变化而不必赞扬科学发展的作品。
实际上,这种小说在50~60年代非常流行,而且进一步引起了科幻小说的发展变化。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量描写未来,使人们从未来反观现实,给作者和读者以更大的思想自由。它们与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作品明显不同,因为后者主要通过空间将小说的背景置于超常的世界。
6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思想,重新强调科幻小说是一种全球性的文学,其根源在于19世纪,而不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由美国杂志培育出来的一种文类。这无疑是对科幻小说一种视角更广的看法,但它不再强调科学技术的因素,甚至对“科幻小说”这一文类术语也提出批评。
英国著名科幻作家布赖恩•奥尔迪斯指出:“科幻小说不是为科学家写的,就像鬼怪小说不是为鬼怪写的一样。J·G·巴拉德1969年评论说:“那种认为《惊奇故事》这样的杂志与科学相关的看法荒诞至极。你只需随便捡起一本《自然》杂志或任何一种科学杂志,你就可以看出科学属于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奥尔迪斯还在他的《万亿年的狂欢》(1973年初版,1986年修订再版)里提出一种带有哲学意味的看法:“科幻小说力求说明宇宙里的人和人的地位,而宇宙处于我们发达但混乱的知识(科学)状态,因此科幻小说以哥特或后哥特的方式铸成。”通过将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1818)视为这一传统的源头,奥尔迪斯有效地论证了科幻小说何以是19世纪工业和科学革命的产物。
20世纪70年代,随着大学开设科幻课程,学术界对科幻小说的兴趣也高涨起来,出现了更严格的形式的界定。因为若要教一门课程,你必须知道这门课究竟是什么;而就科幻小说而言,由于它常常被模糊地列入奇幻小说、后现代小说、寓言小说、科技惊险小说、科学发明小说以及乌托邦小说,所以还需要了解它究竟不是什么。因此在学术界定里,人们特别强调要严格划清科幻小说的界限,不仅考虑它的文学策略,而且也考虑它的观念内容,有时还运用在文学批评中发展起来的一些词语,如结构主义和乌托邦主义的批评词语。
1972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达科·苏文把科幻小说解释为“一种文学类型,其必要和充分的条件是陌生化和认识的相互作用,而其主要的形式方法是用一种想象的框架代替作者的经验环境”。苏文用“认识”表示对理性理解的追求,而“陌生化”则表示布莱希特的概念:“一种陌生化的表现可以使人认识它的主体,但同时又使它显得陌生。”苏文的定义引起了不少争论,但他用想象的框架表示小说虚构世界,用经验环境表示外在真实世界的做法,对理解科幻小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70年代以后,由于高科技生产方式带来的社会变化,对科幻小说又出现了各种新的解释。罗伯特•斯科勒斯认为,“科幻小说提供一个明显与我们已知的世界根本不同的世界,然而又以某种认识的方式返回来面对那个已知的世界。”他以“结构的寓言”代替“推测小说”,认为宇宙是一个系统的系统,一个结构的结构,对过去一个世纪科学的洞察应作为小说的出发点。
结构的寓言以一种虚构小说的方式对人类的处境进行探讨,其最主要的题材是人类科学或生命科学的发展或发明对人类本身的影响。《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通过研究现实世界的迅速变化指出:“科幻小说通过描写一般不考虑的可能性——另外的世界、另外的看法——扩大我们对变化作出反应的能力。”声称“媒体就是信息”的麦克鲁安认为:“今天科幻小说表现的环境使我们能够看到科技的潜能。”而莱斯利•菲德勒则说:“科幻小说是启示的梦想,是人类终结的神话,是超越或改变人类的神话。”1987年,科幻作家S.K.罗宾逊甚至这样写道:科幻小说是“一种历史文学……在每一个科幻小说的叙述里,都有一种明显或隐含的虚构的历史,它将小说描写的时期与我们现在的时刻或我们过去的某个时刻联系起来”。1992年,评论家约翰·克鲁特进一步扩大科幻小说的范畴,认为美国科幻小说传递的意义关系到“西方世界线性的、由时间限定的逻辑”。
总之,对科幻小说从来没有绝对一致的看法。但这并不是说,科幻小说在一个特定时期内没有相对一致的特点和规则;因为如果没有共同的特点和规则,科幻小说也就不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学类别。例如50年代到60年代,占主流的科幻小说大都描写未来,有一定的结构原则,并显示出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倾向。
以美国著名科幻作家罗伯特·海因莱因为例,他所有小说的背景都是未来的世界史或美国史。在这幅奇特的历史画面上,他周密地安排每一个细节,使之随着故事的展开而发展。他有一幅未来史的轮廓和图解,人物和重要发现的日期都穿插在里面。他曾经发表过这样一张图表:这张图表以1950~2600年为历史范围,左侧有一行日期,自左至右依次排列的其他六行是故事、人物、科技、数据、社会学和备注;第一行排着故事的题目,紧靠未来史的日期;第二行竖排各个人物的寿命;第三行是科技的发展,如“机械公路”或“精神感应”等,也与时间栏对应;第四行数据列举具体时间发生的事件,如2060年出现“合成食物”;第五行“社会学”从野蛮时代开始,列举社会状况,如2020年美国出现宗教专政;最后一行是结论性的论述,例如2600年随着“民情混乱,人类的青春期结束,第一批成熟的文明开始”。这种图表的内容可以任意变化,但原则却是一样的。
5. 新手科幻小说在哪个网站发好
写网络小说大都在起点,纵横,17K。
起点竞争很强,新人压力会比较大;纵横对新人更好些,但是谈收入的话比起点略差;17k平台还是小了点,名气也比前两个低。这些小说网没有很明确的风格倾向,也就是说里面什么类型都有,主要要写的好,科幻类也挺风行的,想在那里写看个人,想安逸一点的可去纵横,想要有更多竞争的可去起点。
6. 哪位亲知道怎样写好科幻小说那、、
初学写作指南
A、对于初学者来说,要避免语病、废话、过分夸张地描写或语气。首先追求通顺,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表达清楚,这是基本功,但不少人就是忽略了这一点,还没学会走路,别急着跑。
B、文字基本功扎实了,开始追求修辞、语句的味道(幽默、细腻、诡异、平实等等,更具自己性格和作品的需要来确定风格)。文字风格方面,个人不太喜欢贫嘴和故意模仿,这样只能表明作者的肤浅。
C、故事背景要明确-----如科幻小说虽然是发生在虚拟的时空背景下的,但是却也不能胡来。设定阶级结构、法律道德、人际关系等软环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合理性,只有在合理的社会背景下,故事才能让人看起来真实可信,而不至于轻飘飘。科幻小说是社会小说,不是童话。
D、人物性格要鲜明-----你必须清楚自己笔下的人物是个怎样的人,赋予其复杂的性格---要有优点,但缺点也不可少。不要脸谱化、平面化。否则人物是“活”不起来的。
E、情节的内在逻辑------“性格决定命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些技巧都是很多作家很善于应用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故事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
F、开篇和结尾------开篇切忌大段的介绍背景或者理论,对于初学者来说,开门见山最好。把背景介绍拆开来,随着情节的推进逐渐介绍,这样别人看起来就不会太累。如果想要玩花样,可以借鉴《红楼梦》中黛玉见宝玉那一段,是怎么吊读者口胃的。结尾有几种:出人意料、意犹未尽、适可而止。
G、对话-----对话的用处有两种:述说和描写。述说,是指介绍背景、交代情节、叙述事物人物。描写,是通过对话来反映人物性格、情绪的心理活动。人的心理动向决定其行为方式,这是设计对话时所必须注意的逻辑问题。
H、场景-----场景包括了建筑、风景和人群描写。场景介绍必须符合情节的需要,或是为了渲染和烘托气氛。作者应当投入地设想故事中的环境是怎么样的,如果作者自己都不清楚,那如何能让读者了解?
I、细节-----写文毕竟不是拍电影,总不能把每一个细节都“拍摄”下来。精心设计细节,也许只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又或者是一个很细微的场景描写,就像是画龙点睛一样,省时省力,事半功倍。至于要怎样做到虚实相承、会留空白,这就要在不断的磨炼中慢慢领悟了。
J、构思------小说很注重构思,也就是说小说的内核质量。但这里所说的构思的范畴更宽泛一点,即以什么角度去表达主题,写小说的人那么多,几乎所有的大的题材,如爱情、亲情、战争、友情都被写过了。那么我们这些后来者只有另辟溪径,寻找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讲述故事。
K、文以载道-----即作品的思想内涵。在文中,作者不须要直白赤裸的将你要表达的意思简单的用一句话来说出来,因为那会适得其反。其实,从选材、情节人物设定以及细节描写上都可以看出作者的本意。所以作者不必要表现出过于强烈的倾向。判断的权利属于读者。文学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必须要给读者留下想像和判断的空间,而这儿也是文字的魅力所在。
关于写作技巧和出版
写作基础,你掌握了几分?“为什么人家会出名,而我就不行?感觉我写的文也不比那些人差啊,说情节,情节比对方好,说创意,创意比对方新,说文笔,文笔比对方优美,可是为什么人家点击比我高呢?”很多新书作者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会这样?事实摆在眼前,确实讲起情节、创意、文笔,任何一个作者都可以自傲的说,比起某某,某某某,我的作品不比他差,问题出在哪里呢?其实,成名作者,成功作者,他们只比新书作者对基础方面的知识,多认识了一点。怎么说?从标点符号错误、错别字、普通逻辑错误这三个方面,新书作者一般没有成名作者的严谨。从现在的一些新书看,在这三个方面,新书作品错字、标点符号错误在千分之十以上的,占大多数,逻辑错误的,也有一半以上。而那些大家说的牛书,他们的错字基本上很少,标点符号也基本上没有乱用,一般的逻辑错误更是少之更少。因此,在这里给新书作者一个建议:在这三个方面,加强一下,也许你文章的档次会提高很多……没有一个读者愿意看到一本错字百出,标点乱用,逻辑错误一大堆的作品。这三个方面是最基本的东西,在行文的流畅度方面,还要注意诸如人称、视角问题,排版问题,断句问题,句子长短问题,等等。另外对于一些自诩文笔非常棒的作者,他们的纳闷则是为什么自己文笔这么好,人家还喊烂?而那些文笔不怎么样,基本上没有描写,没有精雕细琢过的文字,为什么人人喊好?其实这就是误把堆积华丽的文字当成文笔了。。。。文笔首先还是看文字的流畅度,这种作者枯心竭力想出来的文字,读起来却是那么的不通顺,这就是堆积华丽文字的后果。举例:象炙热的大火球一样火热的红彤彤的太阳,照射在疲倦欲死,满身伤痕,手里拿着一把精光四射、寒气逼人的龙形长剑的主角身上……这一句话,看起来文笔似乎不错吧……可是仔细一看,其实只是讲述了太阳照在主角身上,却用了七八个形容词,五个“的”字,读起来却是那么的拗口,这样的文笔能算好么?写完之后,作者稍微默读一下文章,修改那些比较拗口的东西,这样的话,文章的可读性就增加了许多……? ? 附:引号的使用方法将军道:“” 凌云道:“”将军道:“” 凌云道:“”……这种写法不习惯的说,起码要稍微给个动作,眼神,心理将军笑道:“……” 。凌云叹道:“……”。“……” ,将军手抚长须道。“……”,凌云点头又道,“……”。这是标点符号中对话的三种表达方式,虽然还是一样的对话内容,但是变幻一下,就显得文章可看性提高很多。单一、单调的对话形式,会让自己的读者跑失的……
? ? 如果做到了这些基础的东西,那么,很高兴地告诉你,你已经通过了小学毕业考试,不再是人人喊打的小学生作文了…………(进入中学阶段……@@)当然了,基础的东西不止这些,多看看论坛里的精华,多看看别人评论的作品,也许,你会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 首先,作者要给自己定位:作品是不是打算出版或者VIP,还是写着玩。如果是写着玩,免费看书的反正看不看无所谓,当作消遣而已没有必要去考证小说的平衡,要多爽就可以有多爽。但是买书来看的读者,他们就会去考证一部作品的合理性以及平衡度了 如果这作品的合理性以及平衡度差了,读者会接着买吗?VIP是如此,实体书更是需要考虑合理、平衡二字。买实体书的读者,不外三种,一是有钱就买书,习惯看书的——20%二是书值得收藏,买来收藏的——50%三是租书店业者,买来出租的——30%这个比例,虽然不是很科学,但是有一定道理。如果有实体书出版计划的作者,那么就要考虑占50%的收藏书的读者。什么书值得收藏?什么书值得花钱去买?想一想,也许身为作者的你,会重新思考自己作品的合理性以及平衡度附:算一笔小小的经济帐台湾一本6.4万字的小说,定价是160台币,大陆买的话,估计要60才能到手(厦门台湾书店的价格)台湾买的话,似乎有优惠,算八折优惠是128台币,以台币兑换RMB的汇率,那就是35-40元之间了。一套100万字的小说,算是15本吧,需要1920的台币,折合RMB需要500多块钱。什么作品需要花500来块RMB买来收藏或者来看的?虽然台湾收入高,但是消费也高,每个月买上三到五本不同的书,需要多少钱?消费剩下的钱够么?什么样的作品,需要从口袋里掏钱出去买……
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我们惯常听到的是把长篇写短的呼吁,我却在这里呼吁:长篇就是要往长里写!当然,把长篇写长,并不是事件和字数的累加,而是一种胸中的大气象,一种艺术的大营造。那些能够营造精致的江南园林的建筑师,那些在假山上盖小亭子的建筑师,当然也很了不起,但他们大概营造不来故宫和金字塔,更主持不了万里长城那样的浩大工程。
●长篇小说不能为了迎合这个煽情的时代而牺牲自己应有的尊严。长篇小说不能为了适应某些读者而缩短自己的长度、减小自己的密度、降低自己的难度。我就是要这么长,就是要这么密,就是要这么难,愿意看就看,不愿意看就不看。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
●具有密度的长篇小说,应该是可以被一代代人误读的小说。这里的误读当然是针对着作家的主观意图而言。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被误读。一部作家的主观意图和读者的读后感觉吻合了的小说,可能是一本畅销书,但不会是一部“伟大的小说”。
●如果一部小说只有所谓的善与高尚,或者只有简单的、公式化的善恶对立,那这部小说的价值就值得怀疑。那些具有哲学思维的小说,大概都不是哲学家写的。好的长篇应该是“众声喧哗”,应该是多义多解,很多情况下应该与作家的主观意图背道而驰。在善与恶之间,美与丑之间,爱与恨之间,应该有一个模糊地带,而这里也许正是小说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大约是两年前,《长篇小说选刊》创刊,让我写几句话,推辞不过,斗胆写道:“长度、密度和难度,是长篇小说的标志,也是这伟大文体的尊严。” 写小说要有长篇胸怀
所谓长度,自然是指小说的篇幅。没有二十万字以上的篇幅,长篇小说就缺少应有的威严。就像金钱豹子,虽然也勇猛,虽然也剽悍,但终因体形稍逊,难成山中之王。我当然知道许多篇幅不长的小说其力量和价值都胜过某些臃肿的长篇,我当然也知道许多篇幅不长的小说已经成为经典,但那种犹如长江大河般的波澜壮阔之美,却是那些精巧的篇什所不具备的。长篇就是要长,不长算什么长篇?要把长篇写长,当然很不容易。我们惯常听到的是把长篇写短的呼吁,我却在这里呼吁:长篇就是要往长里写!当然,把长篇写长,并不是事件和字数的累加,而是一种胸中的大气象,一种艺术的大营造。那些能够营造精致的江南园林的建筑师,那些在假山上盖小亭子的建筑师,当然也很了不起,但他们大概营造不来故宫和金字塔,更主持不了万里长城那样的浩大工程。这如同战争中,有的人指挥一个团可能非常出色,但给他一个军、一个兵团,就乱了阵脚。将才就是将才,帅才就是帅才,而帅才大都不是从行伍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当然,不能简单地把写长篇小说的称作帅才,更不敢把写短篇小说的贬为将才。比喻都是笨拙的,请原谅。
一个善写长篇小说的作家,并不一定要走短———中———长的道路,尽管许多作家包括我自己都是走的这样的道路。许多伟大的长篇小说作者,一开始上手就是长篇巨著,譬如曹雪芹、罗贯中等。我认为一个作家能否写出并且能够写好长篇小说,关键的是要具有“长篇胸怀”。“长篇胸怀”者,胸中有大沟壑、大山脉、大气象之谓也。要有莽荡之气,要有容纳百川之涵。
所谓大家手笔,正是胸中之大沟壑、大山脉、大气象的外在表现也。大苦闷、大悲悯、大抱负、天马行空般的大精神,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大感悟———这些都是长篇胸怀之内涵也。
大悲悯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 大苦闷、大抱负、大精神、大感悟,都不必展开来说,我想就“大悲悯”多说几句。近几年来,“悲悯情怀”已成时髦话语,就像前几年“终极关怀”成为时髦话语一样。我自然也知道悲悯是好东西,但我们需要的不是那种刚吃完红烧乳鸽,又赶紧给一只翅膀受伤的鸽子包扎的悲悯;不是苏联战争片中和好莱坞大片中那种模式化的、煽情的悲悯;不是那种全社会为一只生病的熊猫献爱心但置无数因为无钱而在家等死的人于不顾的悲悯。悲悯不仅仅是“打你的左脸把右脸也让你打”,悲悯也不仅仅是在苦难中保持善心和优雅姿态,悲悯不是见到血就晕过去或者是高喊着“我要晕过去了”,悲悯更不是要回避罪恶和肮脏。
《圣经》是悲悯的经典,但那里边也不乏血肉模糊的场面。佛教是大悲悯之教,但那里也有地狱和令人发指的酷刑。如果悲悯是把人类的邪恶和丑陋掩盖起来,那这样的悲悯和伪善是一回事。《金瓶梅》素负恶名,但有见地的批评家却说那是一部悲悯之书。这才是中国式的悲悯,这才是建立在中国的哲学、宗教基础上的悲悯,而不是建立在西方哲学和西方宗教基础上的悲悯。长篇小说是包罗万象的庞大文体,这里边有羊羔也有小鸟,有狮子也有鳄鱼。你不能因为狮子吃了羊羔或者鳄鱼吞了小鸟就说它们不悲悯。你不能说它们捕杀猎物时展现了高度技巧、获得猎物时喜气洋洋就说他们残忍。只有羊羔和小鸟的世界不成世界;只有好人的小说不是小说。即便是羊羔,也要吃青草;即便是小鸟,也要吃昆虫;即便是好人,也有恶念头。站在高一点的角度往下看,好人和坏人,都是可怜的人。
小悲悯只同情好人,大悲悯不但同情好人,而且也同情恶人。
编造一个苦难故事,对于以写作为职业的人来说,不算什么难事,但那种在苦难中煎熬过的人才可能有的命运感,那种建立在人性无法克服的弱点基础上的悲悯,却不是能够凭借才华编造出来的。描写政治、战争、灾荒、疾病、意外事件等外部原因带给人的苦难,把诸多苦难加诸弱小善良之身,让黄鼠狼单咬病鸭子,这是煽情催泪影视剧的老套路,但不是悲悯,更不是大悲悯。只描写别人留给自己的伤痕,不描写自己留给别人的伤痕,不是悲悯,甚至是无耻。只揭示别人心中的恶,不袒露自我心中的恶,不是悲悯,甚至是无耻。只有正视人类之恶,只有认识到自我之丑,只有描写了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病态人格导致的悲惨命运,才是真正的悲剧,才可能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力度,才是真正的大悲悯。 关于悲悯的话题,本该就此打住,但总觉言犹未尽。请允许我引用南方某著名晚报的一个德高望重的、老革命出身的总编辑退休之后在自家报纸上写的一篇专栏文章,也许会使我们对悲悯问题有新的认识。这篇文章的题目叫《难忘的毙敌场面》,全文如下:中外古今的战争都是残酷的。在激烈斗争的战场上讲人道主义,全属书生之谈。特别在对敌斗争的特殊情况下,更是如此。下面讲述一个令我毕生难忘的毙敌场面,也许会使和平时期的年轻人,听后毛骨悚然,但在当年,我却以平常的心态对待。然而,这个记忆,仍使我毕生难忘。
1945年7月日本投降前夕,敌军所属一个大队,瞅住这个有利时机,向“北支”驻地大镇等处发动疯狂进攻,我军被迫后撤到驻地附近山上。后撤前,我军将大镇潜伏的敌军侦察员4人抓走。抓走时,全部用黑布蒙住眼睛(避免他们知道我军撤走的路线),同时绑着双手,还用一条草绳把四个家伙“串”起来走路。由于敌情紧急,四面受敌,还要被迫背着这四个活包袱行进,万一双方交火,这4个“老特”便可能溜走了。北江支队长邬强当即示意大队长郑伟灵,把他们统统处决。
郑伟灵考虑到枪毙他们,一来浪费子弹,二来会惊动附近敌人,便决定用刺刀全部把他们捅死。但这是很费力,也是极其残酷的。但在郑伟灵眼里看来,也不过是个“小儿科”。
当部队撤到英德东乡同乐街西南面的山边时,他先呼喝第一个蒙面的敌特俯卧地上,然后用锄头、刺刀把他解决了。
为了争取最后机会套取敌特情报,我严厉地审问其中一个敌特,要他立即交代问题。其间,他听到同伙中“先行者”的惨叫后,已经全身发抖,无法言语。我光火了,狠狠地向他脸上掴了一巴掌。另一个敌特随着也狂叫起来,乱奔乱窜摔倒地上。郑伟灵继续如法炮制,把另外三个敌特也照样处死了。我虽首次看到这个血淋淋的场面,但却毫不动容,可见在敌我双方残酷的厮杀中,感情的色彩也跟着改变了。
事隔数十年后,我曾问郑伟灵,你一生杀过多少敌人?他说:百多个啦。
原来,他还曾用日本军刀杀了六个敌特,但这是后话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才感到我们过去那些描写战争的小说和电影,是多么虚假。这篇文章的作者,许多南方的文坛朋友都认识,他到了晚年,是一个慈祥的爷爷,是一个关心下属的领导,口碑很好。我相信他文中提到的郑伟灵,也不会是凶神恶煞模样,但在战争这种特殊的环境下,他们是真正的杀人不眨眼。但我们有理由谴责他们吗?那个杀了一百多人的郑伟灵,肯定是得过无数奖章的英雄,但我们能说他不“悲悯”吗?可见,悲悯,是有条件的;悲悯,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不是书生的臆想。
长度、密度、难度
一味强调长篇之长,很容易招致现成的反驳,鲁迅、沈从文、张爱玲、汪曾祺、契诃夫、博尔赫斯,都是现成的例子。我当然不否认上列的作家都是优秀的或者是伟大的作家,但他们不是列夫·托尔斯泰、陀斯妥也夫斯基、托马斯·曼、乔伊斯、普鲁斯特那样的作家,他们的作品里没有上述这些作家的皇皇巨作里那样一种波澜壮阔的浩瀚景象,这大概也是不争的事实。
长篇越来越短,与流行有关,与印刷与包装有关,与利益有关,与浮躁心态有关,也与那些盗版影碟有关。从苦难的生活中(这里的苦难并不仅仅是指物质生活的贫困,而更多是一种精神的苦难)和个人性
7. 新人写科幻小说在哪个网站比较好
写网络小说大都在起点,纵横,17K。起点竞争很强,新人压力会比较大;纵横对新人更好些,但是谈收入的话比起点略差;17k平台还是小了点,名气也比前两个低。这些小说网没有很明确的风格倾向,也就是说里面什么类型都有,主要要写的好,科幻类也挺风行的,想在那里写看个人,想安逸一点的可去纵横,想要有更多竞争的可去起点。打字辛苦,希望采纳~~
8. 要怎么才能写好科幻小说,详细解释,列出重点,给个采纳
要怎么写还要看你对科幻的了解,修炼不足的话很容易被‘骂’,因为这类的书要求很多的哦,如果写出很多BUG的话,很容易遭人诟病的。 伪科幻当然是有的,就好像有伪科学。以伪科学为出发点写的科幻文当然可以叫做伪科幻。 举个例子好了,仙之机甲,星耀幻世等这些现代科幻小说。
9. 如果写科幻小说,放到哪个网站上去
大部分网站都会科幻小说不算友好,主要是读者面向的问题。
建议你投杂志,比如科幻世界等
或者投各种科幻征文比赛,今年十一月前就好几个,每年都一大堆,比起你默默无闻的在一些网站发啃直接扑街,参与比赛或者投稿杂志能够很快的提升文笔和得到人气。
本质原因是目前来说,科幻小众。
但如果你写比如重生之超级战舰那样披玄幻套路,吞噬星空那样直接玄幻内核,或者干脆无限流,死宅文,科幻仅仅是个幌子,一层薄壳。
那当我以上的话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