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月球反射科幻小说
⑴ 求问一本关于月球的科幻小说,故事内容大概是说在未来的世界里,人类变成了原人,智能人,机器人,还有蛮
。。。别的可不可以,也是外星人,然后有星际大战。。。。。。。我的星上人。。。
⑵ 求一部外国早期科幻小说名:内容关于一个人上了月球,看见许多形态各异到月球人,那些人天生就被安排好做
最先登上月球的人
⑶ 一本关于月球的科幻小说名称
罗伯特·海因莱因的《严厉的月亮》吧? 月球的地下城市中住满了从地球流放来的罪犯。犯人们及其他们的后代经过艰苦努力,使月球变成了一个粮食基地,但却受尽地球盘剥。为了保证月球有限的资源不会枯竭,月球人开始了反抗。海因莱因在这部作品中,不仅成功地塑造了曼尼等多个令人信服的反英雄形象,更以自己在技术方面超人的预见性刻画了一台获得了自我意识的超级电脑——月球人对抗地球的秘密武器。本书最突出地展示了海因莱因所有优秀作品的共同特点——发人深省的思想、扣人心弦的情节、对科技发展的预见,是海因莱因最受欢迎的杰作之一。【关于作者】罗伯特·A·海因莱因是世界科幻协会评出的第一位“科幻大师”,同时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美国科幻作家之一。有批评家指出,“许多当代作家企图与这种影响力较量,最后发现他们对抗的仿佛是大海或天空,毫无取胜之望。”海因莱因一生创作了数十部科幻长篇,曾经四次获得雨果奖长篇小说大奖,这一获奖纪录一直保持至今。《严厉的月亮》是海因莱因最后一部获奖长篇,与《异乡异客》、《时间足够你爱》并称为海因莱因最优秀的三大杰作。【专家评价】[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从发表第一篇科幻小说时起,惊叹不已的科幻小说界便把海因莱因奉为当代最优秀的科幻小说家。他终生保持了这一荣耀。[美国著名科幻作家]罗伯特·西尔弗伯格:“雄辩、充满激情、对科技的描绘富于创见性。他重新塑造了科幻小说,为以后的每一个科幻作家指明了前进方向……他是H·G·威尔斯之后最伟大的科幻作家。”塞缪尔·德拉尼:“在我长大成人的阶段,正是罗伯特·海因莱因的《严厉的月亮》教会了我质疑那些被大众所普遍接受的观念。”[美国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海因莱因不仅仅是美国科幻小说家中的翘楚,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直至今日,他依然是美国科幻小说界的一块金字招牌。
⑷ 找一本科幻小说,大约零几年看的,讲的是在月球的背面有外星人基地,然后女主是外星人好像还是公主。。
是《火星公主》吧?很经典的科幻了,主人公是卡特和苏莉丝公主
具体内容就给你不剧透了,最后的结局很棒
正在努力提高采纳率,请酌情采纳 谢谢
⑸ 月球的科幻小说有什么
看看下面这个吧.不是科幻,胜是科幻!
一、未有定论的月球起源:
目前有关月球起源的说法有三种,第一个假说是月球和地球一样,是
在46亿年前由相同的宇宙尘云和气体凝聚而成的;第二个假说是月球系由
地球抛离出去的,抛出点后来形成太平洋;第三个假说是月球为宇宙中
个别形成的星体,行经地球附近时被地球重力场捕获,而环绕地球。原
本多数科学家相信第一种说法,也有少数相信第二种说法,可是自从太
空人登上月球,取回不少月球土壤,经化验分析知道月球成分和地球不
同。地球是铁多硅少,月球是铁少硅多;地球钛矿很少,月球却很
多, 因此证明月球不是地球分出去的。第二种说法站不住脚了。
同样的原因,也使得第一个假说动摇了,因为,如果地球和月球是在46
亿年前经过相同过程形成的,那么成分应该一样才对,为何差异会那么
大呢?所以,科学家只好也放弃第一种说法。只剩第三种说法了,可是
如果是其它地方飞来的星体,飞进太阳系后,太阳引力比地球引力大很
多倍,照理讲月球应该受到太阳的引力而飞向太阳,不是受到球的引力而
留在地球上空的。这三种「正统科学家」提出的假说,没有一项能
解答所有疑问,也没有一项经得起严格的质问。事实上,时至今日,
「月球来自何处」,仍是天文学未定之论。也因此任何人都可以提出
自己月球起源的看法,不管多离奇,他人是不能用任何「小科学」的字
眼来批评的。
---------------------------------------------------------------------------------------------------------------
二、日、月、地球间的奇妙:
现在举出一个大家都想不到的天文上的奇妙现象,让大家用心想一想。
月球离地球,平 距离约为38万公里。太阳离地球,平均距离约为1亿
5千万公里。两两相除,我们得到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约为月球到地球的
395倍远。太阳直径约为138万公里,月球直径约为3400多公里,两两
相除,太阳直径约为月球的395倍大。395倍,多么巧合的数字,它告
诉我们什么信息
大家想想看,太阳直径是月球的395倍大,但是太阳 离地球有395倍
远,那么,由于距离抵销了大小,使这两个天体在地球上空看起来,
它们的圆面就变得一样大了 !这个现象是自然界产生的,或是人为的?
宇宙中那有如此巧合的天体?从地面上看过去,两个约略同大的天体,
一个管白天,一个管夜 ,太阳系中,还没有第二个同例。着名科学家
埃尔西莫夫曾说过:
「从各种资料和法则来衡量,月球不应该出现在哪里。」他又说:
「月球正好大到能造成日蚀,小到仍能让人看到日冕,在天文学上找不出理由
解释此种现象,这真是巧合中的巧合 !」
难道只是巧合吗?有些科学家并不这么认为。科学家谢顿(Willian R.Shelton)
在《羸得月亮》一书中说:「要使宇宙飞船在轨道上运行,必须以每小时18,000哩
的速度在100哩的太空中飞行才可以达成平衡;同理,月球要
留在现有轨道上,与地球引力取得平衡,也需有精确的速度、重量和
高度才行。」问题是:这样的条件不是自然天体做得到的,那么, 为何如此?
---------------------------------------------------------------------------------------------------------------
三、做为卫星它太大了:
太阳系的行星拥有卫星,这是自然现象,但是我们的地球却拥有一个
大得「不自然」的卫星 — 月球,也就是说做为一个卫星,月球的体积
和其行星地球相比实在是太大了。我们来看看下列数据:
地球直径12,756公里,卫星月球直径
3,467公里,是地球的27%。火星直径6,787 公里,有二个卫星,大的直径有23公里
,是火星的0.34%。木星直径142,800公里,有13个卫星,最大的一个直径5,000公
里,是木星的3.5%。
土星直径120,000公里,有23个卫星,最大的一个直径4,500公里,是
土星的3.75%。看一看,其它行星的卫星,直径都没有超过母星的百分
之五,但是我们 月球却大到百分之二十七,这样比较之后,是不是
发现月球实在「大得不自然」了。这个资料,又在告诉我们,月球的确不寻常。
---------------------------------------------------------------------------------------------------------------
四、陨石坑都太浅了:
科学家告诉我们,月球表面的坑洞是陨石和彗星撞击形成的。地球
上也有些陨石坑,科学家计算出来,若是一颗直陉10哩的陨石,以
每秒三万哩的速度(等于100万吨黄色炸药的威力)撞到地球或月球,
它所穿透的深度应该是直径的四到五倍。地球上的陨石坑就是如此
,但是月球上的就奇怪了,所有的陨石坑竟然都「很浅」,以月球
表面最深的加格林坑(Gagrin Crater)只有4哩,但它的直径 有186哩
宽!直径186哩,深度最少应该有700哩,但是事实上加格林坑的
深度只是直径的2%而已,这是科学上的不可能。为什么如此?大
文学家无法圆满解释,也不去解释,因为心里清楚,一解释就会
推翻所有已知的月球知识。因为,只能用月球表面约四哩深处下有
一层,很坚硬的物质结构,无法让陨石穿透,所以,才使所有的
陨石坑都很浅。那么,那一层很硬的物质结构是什么?
---------------------------------------------------------------------------------------------------------------
五、不可能存在的金属:
月球陨石坑有极多的熔岩,这不奇怪,奇怪的是这些熔岩含有大量
的地球上极稀有的金属元素,如钛、铬、钇等等,这些金属都很坚
硬、耐高温、抗腐蚀。科学家估计,要熔化这些金属元素,至少得
在2、3千度以上的高温,可是月球是太空中一颗「死寂的冷星球」,
起码30亿年以来就没有火山活动,因此月球上如何产生如此多需要
高温的金属元素呢?而且,科学家分析宇航员带回来的380公斤月球
土壤样品后,发现竟含有纯铁和纯钛,这又是自然界的不可能,因为
自然界不会有纯铁矿。这些无法解释的事实表示了什么?表示这些
金属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为提炼的。那么问题就来了,是谁在
什么时候提炼这些金属的?
---------------------------------------------------------------------------------------------------------------
六、地球上看不到的那面:
月球永远以同一面对着地球,它 背面直到宇宙飞船上去拍照后,
人类才能窥视容颜。以前天文学家认为月球背面应和正面差不多,
也有很多陨石坑和熔岩海。但是,宇宙飞船照片却显示大为不同,
月球背面竟然相当崎岖不平,绝大多数是小陨石坑和山脉,只有
很少的熔岩海。
此种差异性,科学家无法想出解答,照理论言,月球是太空中自然
星体,不管那一面受到太空中的陨石撞击的概率应该相同,怎会有
内外之分呢?月球为何永远以同一面向着地球?科学家 说法是说
它以每小时16.56公里的速度自转,另一方面也在绕着地球公转,它
自转一周的时间正好和公转一周的时间相同,所以月球永远以一面
向着地球。太阳系其它行星的卫星都没有这种情形,为何月球
「正好」如此,这又是一种巧合中的巧合吗?难道除了巧合之外,
不能找一些其它的解释吗?
---------------------------------------------------------------------------------------------------------------
七、数百年来的怪异现象:
月球曾发生过不少无解的现象,数百年来的天文学家不知已看过
多少次了。一六七一年,三百多年前的科学家卡西尼就曾发现月球上
出现一片云。一七八六年四月,现代天文学之父威廉赫塞尔发现月球
表面似乎有火山爆发,但是科学家认为月球在过去三十亿年来已没有
火山活动了,那么这些「火山」是什么?一八四三年曾绘制数百张月球
地图的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史谷脱,发现原来约有10公里宽的利尼坑
正在逐渐变小,如今,利尼坑只是一个小点,周围全是白色沈积物,
科学家不知原因为何?一八八二年四月廿四日,科学家发现月球表面
「亚里斯多德区」出现不明移动物体。一九四五年十月十九日,月面
「达埃文墙」出现三个明亮光点。一九五四年七月六日晚上,美国明尼
苏达州天文台台长和其助手,观察到皮克洛米尼坑里面,出现一道黑线,
过不久就消失了。一九五五年九月八日,「泰洛斯坑」边缘出现二次闪光 。
一九五六年九月廿九日,日本明治大学的丰田博土观察到数个黑色物体,
似乎排列成DYAX和JWA字形。一九六六年二月四日,前苏联无人探测船
月神九号登陆「雨海」后,拍到二排塔状结构物,矩离相等,依凡桑
德生博士说:「它们能形成很强的日光反射,很像跑道旁的记号。」
伊凡诺夫博士从其阴影长度估计,大约有15层楼高,他说:「附近没有
任何高地能使这些岩石滚落到现在位置,并且成几何形式排列。」另外,
月神九号也在「风暴海」边缘拍到一个神秘洞穴,月球专家威金斯博士
因为自己也曾在卡西尼A坑发现一个巨大洞穴,因此他相信这些圆洞是
通往月球内部。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廿日,美国轨道二号探测船在距「宁静
海」46公里的高空上,拍到数个金字塔形结构物,科学家估计高度在15至25公尺
高,也是以几何形式排列,而且颜色比周围岩石和土壤要淡,显然
不是自然物。一九六七年九月十一日,天文学家组成的蒙特利尔小组发现
「宁静海」出现「四周呈紫色的黑云」。这些奇异现象,不是一般的外行 人
发现,全是天文学家和太空探测器的报告,意味着:月球上有人类未知的神秘!
---------------------------------------------------------------------------------------------------------------
八、月面上的不明飞行物:
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廿四日,太阳神八号宇宙飞船在调查将来的登陆地点时,
遇到一个巨大、约l0平方英里的大不明飞行体,但在绕行第二圈时,就没有再
看到此物。它是什么?没人知晓。太阳神十号宇宙飞船也在离月面上空五
万尺的地方,突然有一个不明物体飞升,接近他们,这次遭遇拍下了
纪录片。一九六九年七月十九日,太阳神十一号宇宙飞船载着三位宇航员
奔向月球,他们将成为第一批踏上月球的地球人,但是在奔月途中,
宇航员看到前方有个不寻常物体,起初以为是农神四号火箭推进器,
便呼叫太空中心确认一下,谁知太空中心告诉他们,农神四号推进
器距他们有六千英里远。宇航员用双筒望远镜看,那个物体呈L状,
阿姆斯特朗说:「像个打开的手提箱。」再用六分仪去看,像个圆筒
状。另一位宇航员埃德林说:「我们也看到数个小物体掠过,当时
有点振动,然后,又看到这较亮的物体掠过」。七月廿一日,当
埃德林进入登月舱做最后系统检查时,突然出现二个不明飞行体,其中
一个较大且亮,速度极快,从前方平行飞过后就消失,数秒钟后又
出现,此时两个物体中间射出光束互相连接,又突然分开,以极快
速度上升消失。在宇航员要正式降落月球时,控制台呼叫:「哪里
是什么?任务控制台呼叫太阳神十一号。」太阳神十一号竟如此
回答:「这些宝贝好巨大,先生KK很多KK噢,天呀!你无法相信,
我告诉你,哪里有其它的宇宙飞船在哪里,KK在远处的环形坑边缘,
排列着,KK他们在月球上注视着我们KK。」前苏联科学家阿查查
博士说:「根据我们截获的电讯显示,在宇宙飞船一登陆时,与不明飞行体
接触之事马上被报告出来。」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廿日,太阳神十二号
宇航员康拉德和比安登月球,发现不明飞行体。一九七一年八月太阳神十五
号,一九七二年四月太阳神十六号,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太阳神十七号,
KK等等的宇航员也都在登陆月球时 见过不明飞行体。科学家盖利曾说过:
「几乎所有宇航员都曾见过不明飞行物体。」第六位登月的宇航员
埃德华说:「现在只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们来自何处?」第九位登月的
宇航员约翰杨格说:「如果你不信,就好像不相信一件确定的事。」
一九七九年,美国太空总署前任通讯部主任莫里士 查特连表示「与
不明飞行体相遇」在总署里是一平常事,并说:「所有宇宙飞船都曾在一定距离
或极近距离内被不明飞行体跟踪过,每当一发生,宇航员便和任务中心通话。」
数年后,阿姆斯特朗透露一些内容:「它真是不可思议KK,我们都被
警示过,在月球上曾有城市或太空站,是不容置疑的,KK我只能说,
他们的宇宙飞船比我们的还优异,它们真的很大KK。」
数以千计的月球神秘现象,如神秘闪光、白云、黑云、结构物、不明飞行体等,
全都是天文学家和科学家共睹的事实,这些现象一直未有合理解释,
到底是什么呢?
---------------------------------------------------------------------------------------------------------------
九、空心的宇宙飞船月球:
一九七0年,俄国科学家柴巴可夫(Alexander Scherbakov)和米凯威新 (MihKai
Vasin)提出一个令人震惊的「宇宙飞船月球」理论,来解释月球
起源。他们认为月球事实上不是地球的自然卫星,而是一颗经过某种
智慧生物改造的星体,加以挖掘改造成宇宙飞船,其内部载有许多该
文明的资料,月球是被有意的置放在地球上空,因此所有的月球神秘
发现,全是至今仍生活在月球内部的高等生物的杰作。当然这个说法
被科学界嗤之以鼻,因为科学界还没有找到高等智慧的外星人。但是,
不容否认的,确是有许多资料显示月球应该是「空心」的。最令科学家
不解的是,登月宇航员放置在月球表面的不少仪器,其中有「月震仪」,
专用来测量月球的地壳震动状况,结果,发现震波只是从震央向月球
表层四周扩散出去,而没有向月球内部扩散的波,这个事实显示月球
内部是空心的,只有一层月壳而已!因为,若是实心的月球,震波也
应该朝内部扩散才对,怎么只在月表扩散呢?
---------------------------------------------------------------------------------------------------------------
十、结构新月球:
现在,我们可以来重新结构月球理论了:月球是空心的,月壳分为
两层,外壳是岩石及矿物层,像是自然的星体,由于陨石撞击月球后,
只能穿透这一层,已知陨石坑的深度都不深,最深只有四哩,所以此层
厚度最多五哩。月球内壳是坚硬的人造金属层,厚度不知道,也许只有
十哩,成分含有铁、钛、铬等,能耐高温、高压、腐蚀,是一种地球
人未知的合金。因为宇航员安装在月球,表面的月震仪显示震波只在
月表传递,而不深入内部,可见月球的确只有这两层月壳。既然如此,
月球就不是自然界的,它是人造的,造它的「人」经过精细计算,将
月球从他们的星系迎到太阳系来,摆在现在的位置,使地面上的人能
在夜间看到它,而且和太阳一样大。所以,月球起源的三种理论都不
对。「造月的人」让月球永远以一面向着地球,因为这一面有不少控制
地球的设备。他们自己住在月球背面的内部,因为月球表面日夜
温差太大,中午最热是摄氏127度,夜间最泠是零下l83度,不适合
居住,所以都住在内部。他们巳发展出飞碟,经常飞出外面做些研究
或修护仪器,并注意地球人的动静,有时被地球宇航员看到,有时被
地面上的望远镜观测到。「造月的人」是那一种外星人?他们来此有
多久了?我们目前都还不知道。也许不久,地球人就能知道月球的
真相了。我用科学无法解释的实际月球现象,来重新结构月球的理论,
「圆满的」将月球之谜KK解答,有谁能说这样做是「不科学」呢?
⑹ 月球的知识。
http://ke..com/view/1984.htm
这是楼上的
还有:
月球
从地球观测到的月球
轨道资料
近地点: 363,104 公里(0.0024 AU)
远地点: 405,696 公里(0.0027 AU)
轨道半长轴: 384,399 公里(0.00257 AU)
轨道周长: 2,413,402 公里(0.016 AU)
轨道离心率: 0.0549
恒星周期: 27.321 582 d (27日7时43分1秒)
朔望月: 29.530 588 d (29日12时44分)
近点月: 27.554 550 日
交点月: 27.212 221 日
分至月: 27.321 582 日
平均公转速度: 1.022 公里/秒(2286 英里/时)
最大公转速度: 1.082 公里/秒(2420 英里/时)
最小公转速度: 0.968 公里/秒(2165 英里/时)
轨道倾角: 5.145°至黄道面
(至地球赤道介于 18.29° 和 28.58°)
升交点赤经: regressing
18.6年
近地点辐角: progressing
8.85年
卫星所属星球: 地球
物理特征
平均半径: 1,737.103 公里(地球的0.273倍)
赤道半径: 1,738.14 公里(地球的0.273倍)
两极半径: 1,735.97 公里(地球的0.273倍)
扁率: 0.00125
赤道圆周: 10916 公里
表面积: 3.793×107 km²(地球的0.074倍)
体积: 2.1958×1010 km³(地球的0.020倍)
质量: 7.3477×1022 公斤(地球的0.0123倍)
平均密度: 3,346.4 kg/m3
赤道表面重力: 1.622 m/s2(0.1654 公克)
宇宙速度: 2.38 km/s(5324 英里/时)
恒星自转周期: 27.321 582 日(同周期)
赤道旋转速率: 4.627 m/s(10.349 英里/时)
轴倾斜: 1.5424°(至黄道)
赤道倾斜角: 6.687°(至轨道面)
反照率: 0.12
表面温度:
赤道
85°N 最小 平均 最大
100 K 220 K 390 K
70 K 130 K 230 K
星等: 最高 -12.74
角度尺寸: 29′ 至 33′
大气
密度: 107 particles cm-3(日间)
105 particles cm-3(夜间)
月球,俗称月亮,古称太阴,是指环绕地球运行的一颗卫星。它是地球唯一的一颗卫星和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是384,400千米。天文学上用来代表月球。
1969年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成为最先登陆月球的人类。1972年12月美国“阿波罗17号”航天飞机返回地球,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从此再未进行过任何载人登月任务。
目录 [隐藏]
1 月球与地球距离
2 正面与背面
3 轨道
3.1 公转轨道
3.2 偏心率变化
3.3 拱线运动
3.4 轨道倾角变化
3.5 交点西退
3.6 中心差
3.6.1 几何天秤动
4 月球的起源
4.1 分裂说
4.2 俘获说
4.3 同源说
4.4 大碰撞说
4.5 人类造就学说
4.6 核反应失控说
5 特征
5.1 成分
5.2 表面地理
5.3 水的存在
5.4 磁场
5.5 大气
6 月食
7 月球与日食
8 月球的观察
9 月球的探索
10 人类对月球的理解
10.1 神话与民俗
10.2 神秘学赋予的意义
11 作品
12 参考文献
13 外部链接
[编辑] 月球与地球距离
当年美国太空人登陆月球时曾在月球表面放置了一面镜片,由于月球是永远以同一面朝向地球的,那面镜片也亦永远面向地球了。科学家从地球向月球上的镜片发射激光光束,再纪录光束反射回来所需的时间,轻易便能准确计算出地球和月球间的距离。这个测距方法精度极高,地月之间远达384,000千米的距离,误差仅有3厘米。全靠这么高的精度,我们才发现月球正以约每年3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1]。 一个说法是,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地球与月球的395倍远,而太阳的直径也“正好”是月球的395倍,因此从地球上看太阳与月球几乎是一样大。注意。此说法并没有考虑某时刻地月日的相对位置,不宜引用于严谨的科学讨论中。
[编辑] 正面与背面
月球是一颗同转卫星,月球的正面永远向着地球。另一方面,除了在月面边沿附近的区域因天秤动而间中可见之外,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在没有太空探测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它几乎没有月海这种较暗的月面特征。而当探测器运行至月球背面时,它将无法与地球直接通讯。
正面(地球上可见) 背面(地球上不可见)
[编辑] 轨道
月球约一个农历月绕地球运行一周,而每小时相对背景星空移动半度,即与月面的视直径相若。与其他卫星不同,月球的轨道平面较接近黄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对于背景星空,月球围绕地球运行(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称为一个恒星月;而新月与下一个新月(或两个相同月相之间)所需的时间称为一个朔望月。朔望月较恒星月长是因为地球在月球运行期间,本身也在绕日的轨道上前进了一段距离。
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它的公转周期是完全一样的,我们只能看见月球永远用同一面向着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月球便一直受到一个力矩的影响引致自转速度减慢,这个过程称为潮汐锁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转的角动量转变为月球绕地公转的角动量,其结果是月球以每年约38毫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同时地球的自转越来越慢,一天的长度每年变长15微秒。
月球对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现象的起因之一。
[编辑] 公转轨道
月球和地球是一对伴侣,组成地月系,共同围绕着公共质心运转不息,地月系质心离地心约4,671公里,因此,环绕质心与环绕地心的椭圆轨道相差不大。月球在环绕地球作椭圆运动的同时,也伴随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每年一周。月球不但处于地球引力作用下,同时也受到来自太阳引力的影响,所以具有十分复杂的轨道运动。其中主要的轨道变化有:偏心率变化、轨道倾角变化、拱线运动、交点西退、中心差。
[编辑] 偏心率变化
月球轨道偏心率变化在1/15到1/23的范围内,偏心率的平均值为0.0549,接近1/18。
严格来说,地球与月球围绕共同质心运转,共同质心距地心4'671千米(即地球半径的2/3处)。由于共同质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围绕共同质心的运动好像是在“晃动”一般。从地球北极上空观看,地球和月球均以逆时针方向自转;而且月球也是以逆时针绕地运行;甚至地球也是以逆时针绕日公转的。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月球轨道倾角和月球自转轴倾角的数值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其实,轨道倾角是相对于中心天体(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转轴倾角则相对于卫星(即月球)本身的轨道面。这个定义习惯很适合一般情况(例如人造卫星的轨道)而且数值是相当固定的,但月球却非如此。
[编辑] 拱线运动
月球围绕地球的椭圆轨道,在它自己的平面上也不是固定的,其椭圆的拱线(近地点和远地点的连线)沿月球公转方向向前移动,每8.85年移动一周。中国早在汉代,贾逵就提出月球视运动的最疾点每九年运动一周,这实际上正是拱线运动的结果。
[编辑] 轨道倾角变化
月球轨道(白道)对地球轨道(黄道)的倾角变化在4°57~5°19之间,平均值为5°09。
月球的轨道平面(白道面)与黄道面(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保持着5.145 396°的夹角,而月球自转轴则与黄道面的法线成1.5424°的夹角。因为地球并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较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断进动(即与黄道的交点在顺时针转动),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期间,白道面相对于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倾斜于黄道面)的夹角会由28.60°(即23.45°+ 5.15°)至18.30°(即23.45°- 5.15°)之间变化。同样地,月球自转轴与白道面的夹角亦会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月球轨道这些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地球自转轴的倾角,使它出现±0.002 56°的摆动,称为章动。
[编辑] 交点西退
白道与黄道的交线,其空间位置并不固定,而是不断地向西运动,每18.6年运行一周。这一现象早在东汉末年就为刘洪发现,并用于月食预报计算中。
白道面与黄道面的两个交点称为月交点——其中升交点(北点)指月球通过该点往黄道面以北;降交点(南点)则指月球通过该点往黄道以南。当新月刚好在月交点附近时,便会发生日蚀;而当满月刚好在月交点附近时,便会发生月蚀。
[编辑] 中心差
由于月球轨道是椭圆而不是圆形,月球公转速度并不均匀。月球运动同均匀的圆周运动比较,时而超前,时而落后,其半振幅为6°.29,周期为27.55455日。
[编辑] 几何天秤动
由于月球轨道为椭圆形,当月球处于近日点时,它的自转速度便追不上公转速度,因此我们可见月面东部达东经98度的地区,相反,当月处于远日点时,自转速度比公转速度快,因此我们可见月面西部达西经98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经天秤动。又由于月球的自转轴倾斜于公转轨道平面(白道面),而白道与黄道又有约5度的交角,因此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时,极区会作约7度的晃动,这种现象称为纬天秤动。再者,由于月球距离地球只有60地球半径之遥,若观测者从月出观测至月落,观测点便有了一个地球直径的位移,可多见月面经度1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周日天秤动。
[编辑] 月球的起源
《月球旅行记》:一说月球是外星人的基地月球的起源问题非常古老,也是科学界争论不休的题目,科幻小说家艾西莫夫说:“月球大到能造成日蚀,小到仍能让人看到日冕”,实在太过于巧合。地球的直径是12756公里,月球的直径是3467公里,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直径的27%,整个太阳系中,从未有过面积比例这么大的卫星存在,木星和土星的卫星直径比起行星本身往往很小,火星有二个卫星,较大的直径有23公里,是火星的0.34%。土星有60个卫星,最大的一个直径5150公里,是土星的4.27%。直径都没有超过母星的百分之五,这都是目前科学无法解释的。罗宾·布列特博士称:“要解释月球不存在,要比解释月球存在更容易些。”月球的形成有以下几个观点:
[编辑] 分裂说
这是最早解释月球起源的一种假设。早在1898年,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儿子乔治·达尔文就在《太阳系中的潮汐和类似效应》一文中指出,月球本来是地球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球转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质抛了出去,这些物质脱离地球后形成了月球,而遗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现在的太平洋。这一观点很快就收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以地球的自转速度是无法将那样大的一块东西抛出去的。再说,如果月球是地球抛出去的,那么二者的物质成分就应该是一致的。可是通过对阿波罗12号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发现二者相差非常远。
[编辑] 俘获说
这种假设认为,月球本来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有一次,因为运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引力所俘获,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地球。还有一种接近俘获说的观点认为,地球不断把进入自己轨道的物质吸积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积的东西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月球。但也有人指出,像月球这样大的星球,地球恐怕没有那么大的力量能将它俘获。
[编辑] 同源说
这一假设认为,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阳系中浮动的星云,经过旋转和吸积,同时形成星体。在吸积过程中,地球比月球相应要快一点,成为“哥哥”。这一假设也受到了客观存在的挑战。通过对“阿波罗12号”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人们发现月球要比地球古老得多。有人认为,月球年龄至少应在70亿年左右。
[编辑] 大碰撞说
主条目:大碰撞说
动画显示忒亚在地球的L5点形成,然后摇摆着进入碰撞轨道。该动画以一年为步进,使得地球位置不变。视角为从南极看去。这是近年来关于月球成因的新假设。1986年3月20日,在休士顿约翰逊空间中心召开的月亮和行星讨论会上,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本兹、斯莱特里和哈佛大学史密斯天体物理中心的卡梅伦共同提出了大碰撞假设。这一假设认为,太阳系演化早期,在星际空间曾形成大量的“星子”,星子通过互相碰撞、吸积而长大。星子合并形成一个原始地球,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相当于地球质量0.14倍的天体。这两个天体在各自演化过程中,分别形成了以铁为主的金属核和由硅酸盐构成的幔和壳。由于这两个天体相距不远,因此相遇的机会就很大。一次偶然的机会,那个小的天体以每秒5千米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剧烈的碰撞不仅改变了地球的运动状态,使地轴倾斜,而且还使那个小的天体被撞击破裂,硅酸盐壳和幔受热蒸发,膨胀的气体以极大的速度携带大量粉碎了的尘埃飞离地球。这些飞离地球的物质,主要有碰撞体的幔组成,也有少部分地球上的物质,比例大致为17:3。在撞击体破裂时与幔分离的金属核,因受膨胀飞离的气体所阻而减速,大约在4小时内被吸积到地球上。飞离地球的气体和尘埃,并没有完全脱离地球的引力控制,他们通过相互吸积而结合起来,形成全部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几个分离的小月球,在逐渐吸积形成一个部分熔融的大月球。
[编辑] 人类造就学说
近些年有人提出,月球是史前人类造的,可能起源于亚特兰蒂斯人或玛雅人,但目前尚无考证。1954年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科学部编辑宣布,在月面的危海发现了一座桥形建筑物,全长12英里。苏联科学家亚历山大·柴巴可夫和米凯·瓦辛在《共青团真理报》上发表文章,认为月球是“空心”的,他们认为月球是经过某种智慧生物改造的星体。月球空心的说法并非无据,1969年“阿波罗12号”登陆月球时,设置在72公里外的地震仪测得月球所发出震度持续了15分钟之久。十分像空心球体的震动。英国人威尔金斯在《我们的月球》一书中估计月球中有体积约1400万立方英里的空洞。1970年,苏联科学家柴巴可夫(Alexander Scherbakov)和米凯威新(MihKai Vasin)提出“太空船月球”理论。
2007年,曾经参与过阿波罗登月计划的NASA月球实验室资料和照片保管署前署长约翰斯顿召开记者会表示美国太空人在月球上发现了“古代建筑遗迹”,这个秘密已保守了40年之久,并有照片证明美国宇宙飞船“月球轨道环行器”2号在静海拍摄到月面上的塔状物[2]。
[编辑] 核反应失控说
[编辑] 特征
[编辑] 成分
45亿年前,月球表面仍然是液体岩浆海洋。科学家认为组成月球的矿物克里普矿物(KREEP)展现了岩浆海洋留下的化学线索。KREEP实际上是科学家称为“不相容元素”的合成物——那些无法进入晶体结构的物质被留下,并浮到岩浆的表面。对研究人员来说,KREEP是个方便的线索,来明暸月壳的火山运动历史,并可推测彗星或其他天体撞击的频率和时间。
月壳由多种主要元素组成,包括:铀、钍、钾、氧、硅、镁、铁、钛、钙、铝 及氢。当受到宇宙射线轰击时,每种元素会发射特定的伽玛辐射。有些元素,例如:铀、钍和钾,本身已具放射性,因此能自行发射伽玛射线。但无论成因为何,每种元素发出的伽玛射线均不相同,每种均有独特的谱线特征,而且可用光谱仪测量。
直至现在,人类仍未对月球元素的丰度作出面性的测量。现时太空船的测量只限于月面一部分。例如:1992年伽利略号曾于飞掠月球时测量过元素丰度。[3]
[编辑] 表面地理
月球形状是南北极稍扁、赤道稍许隆起的扁球。它的平均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500米。南北极区也不对称,北极区隆起,南极区洼陷约400米。但在一般计算中仍可把月球当作三轴椭圆体看待。物理天平动的研究有助于解决月球形状问题。通过天平动研究还表明,月球重心和几何中心并不重合,重心偏向地球2公里。这一结论已为阿波罗登月获得的资料所证实。
月球表面有上万个直径超过1千米的环形山。月球环形山大部分都有上亿年的历史,缺少大气层和气象活动以及缺乏近期地质活动保证了它们大部分永久性的保持原样。
南极-艾托肯盆地为月球上也是太阳系内已知最大的环形山。这环形山位于月球的背面,接近南极的地方,直径约2 240公里,深13公里。
那些暗色和较少特征的月球平原叫“月海”,这是由于古代的天文学家认为上面是海洋的缘故。事实上,月海由巨大陨石撞击后从月幔流出并覆盖表面的玄武岩岩浆形成。较浅色的高地叫“月陆”。几乎只有面向地球的月面才有月海,月球背面的月海寥寥可数。天文学家相信这是因为月球的质心比形心更靠近地球所导致的。
在月壳上是一层表面呈尘埃状的岩石层,称为月壤,月壤并不是土壤。月壳和月壤在月面的分布并不均匀。月壳的厚度由60公里(月球正面)至100公里(月球背面)不等,月壤则由约5米(月海)至十多米(月陆)。
在2004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Ben Bussey博士率领的小组从克莱门汀任务拍摄得来的照片中,发现月球北极Peary crater边沿的4个区域经常受到日照(南极却没有发现类似区域)。这些终年日照区的产生是由于月球的自转轴倾角很小,同样道理,有很多位于两极的陨石坑底经常没有光照。
[编辑] 水的存在
自古以来,彗星和陨星不断地撞击月球。这些物体中的大部分都含有水分。来自阳光的能量将这些大部分的水分分解回组成它的元素,氢和氧。两者通常都会立即飞离月球。但是,有科学家提出假说,认为还有相当含量的水在月球之上,例如在表面或深藏在月壳里。美国克莱门汀任务显示,一些细小的水冰冰块(含水彗星撞击后的碎片)可能藏在永久无日照区域的月壳里未被融化。虽然这些冰块很小,但总水量却可能相当可观(约有1立方公里)。
而有些水分子,亦可能在月面弹跳其间掉进陨石坑而藏于其中。由于月球自转轴相对于黄道面法线有1.5度的轻微倾斜,部分极区的陨石坑底部从来没有受阳光照射,处于永久的影子中。克莱门汀任务曾测量月球南极这些陨石坑[1]并绘制成地图[2]。科学家期望可在此类陨石坑中找到水冰,并开采及利用太阳能电力或核能来电解成氢和氧。月球上可用的水量大大影响了人类在月球上居住的成本,因为从地球运送水(或氢和氧)昂贵得不切实际。
由阿波罗号上的太空人在月球赤道附近收集的岩石并不含任何水分。月球勘探者号或其他近期研究(例如:史密森学会)均没有找到液态水、冰或水蒸汽的直接证据。然而,月球勘探者号的结果指出在永久无日照区有氢,并可能以水冰的形式存在。
[编辑] 磁场
与地球相比,月球的磁场非常弱。部分地区上的磁场相信是来自月球本身的(例如在Sirsalis月溪上的月壳),但与其他天体碰撞亦可能令它的磁场改变。而无大气层的天体是否能透过彗星和小行星撞击而获得磁场,是行星科学里一个历久常新的问题。测量月球磁场更可提供月核大小及导电率等资料,对科学家暸解月球起源有很大帮助。若月核比地球含有较多磁性物质(例如:铁),则月球的撞击起源说便较不可信(不过科学家已从另外一些角度来解释为什么月核含较小的铁)
[编辑] 大气
月球有极稀薄的大气。这些大气的来源之一是除气作用—气体的释放,例如月球表面的氡气原先就是深藏于月球内部的。有时,太阳风也会被月球的引力掳获,成为气体的另一重要来源。
[编辑] 月食
参见:月食
月全食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份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现看到月球缺了一块。
也就是说,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因此从太阳照射到月球的光线,会被地球所掩盖。
[编辑] 月球与日食
参见:日食及月食
1999年的日全蚀及日冕机缘巧合,现时从地球观看月球和太阳的平均视直径几乎一样,两者视觉上重叠时,更有时会出现日全食,有时会出现日环食。在日全食时,月球完全遮盖了日面,使我们可以肉眼看见日冕。
因为地月距离在逐渐增加,月球的视直径正在不断减小。在数百万年前,月球总是能够完全遮盖太阳,故此当时不会出现日环食。同样道理,数百万年后,月球将不足以遮盖整个日面造成日全食。
只有在太阳、地球、月球三者连成直线才会出现“食”。日食只会发生在“新月”(朔);月食只会发生在“满月”(望)。
[编辑] 月球的观察
从比利时阿莫瓦(Hamois)拍摄到的满月景象主条目:月相
当月球(和太阳)靠近地平线时看来较大。这纯粹是心理作用。事实上,大气折射使接近地平线的月球的影像变扁,视面积反而略为减少。有人认为人类的视觉在进化时不偏重测量头顶物体,故此造成这种错觉。[3]从地球观看,月球的视直径大约是半度。
每个民族对月面上光暗不同的区域(主要是月海)都有不同的想像。例如:嫦娥、玉兔、螃蟹等。此外,环形山和山脉也是月面上明显的地貌。
在满月期间,月球的视亮度约有-12.6等(作为参考,太阳的视亮度为-26.8等。)
月球在夜间最容易察觉得到,但它有时也可在日间看见。(例如上弦月可于下午看见,下弦月可于早上看见。)
月球大约每天推迟50分钟从东方升起。
[编辑] 月球的探索
美国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在月球上,照片由尼尔·阿姆斯特朗拍摄。第一件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是前苏联的无人登陆器月球2号,它于1959年9月14日撞向月面。月球3号在同年10月7日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月球9号则是第一艘在月球软着陆的登陆器,它于1966年2月3日传回由月面上拍摄的照片。另外,月球10号于1966年3月31日成功入轨,成为月球第一颗人造卫星。
在冷战期间,美国和前苏联一直希望在太空科技领先对方。这场太空竞赛在1969年7月20日第一名人类登陆月球时进入高潮。美国阿波罗11号的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是踏足月球的第一人,而尤金·塞尔南则是最后一个站立在月球上的人,他是1972年12月阿波罗17号任务的成员。参看:阿波罗宇航员列表
阿波罗11号的太空人留下了一块9英吋乘7英吋的不锈钢牌匾在月球表面,以纪念这次登陆及为有可能发现它的其他生物提供一些资料。牌匾上的文字为:
Here men from the Planet Earth first set foot upon the moon, July 1969, A.D.
We came in peace for all mankind
译作:
公元1969年7月,从行星地球而来的人类在此首次踏足月球
我们为了全人类,和平而来
牌匾上绘有地球的两面,并有三名太空人及当时美国总统尼克逊的签署。
经常有人声称美国的登月计划根本是虚构的,所谓登月照片是在好莱坞片场里拍摄的,并指出在照片中不少的“破绽”[4]。但尚未有研究过月球样本的科学家怀疑过这些样本的真伪。
6次的太阳神任务及3次无人月球号任务(月球16、20、24号)把月球上的岩石及土壤样本带回地球。
2004年2月,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提出于2020年前派人重新登月。
欧洲航天局的智能1号探测器于2003年9月27日升空,并于2004年11月15日进入绕月轨道。它勘察月球环境及制作月面X射线地图。[5] [6]2006年9月3日格林尼治时间5时42分22秒,智能1号按预定计划击中月球表面。[7]
中国亦积极开展探月计划嫦娥工程,并寻求开采月球资源的可行性,尤其是氦同位素氦-3这种有望成为未来地球能源的元素。[8]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
日本已初步订出未来探月的任务。见月球-A[4]及Selene[5]。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甚至已着手计划的有人的月球基地。2007年1月30日,日本宇宙开发委员会认可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中止月球-A探月计划但继续开发穿透式着陆器的决定。[9] 2007年9月13日,日本月球人造卫星月亮女神发射。
印度则会先发射无人绕月探测器月球初航一号。2006年5月9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和美国宇航局签署谅解备忘录,合作进行月球探测。印度的无人驾驶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将搭载两台来自美国宇航局的仪器设备,其中1台是小型合成孔径雷达,用来探测月球两极地区是否存在水源,另外1台是月球矿物绘图仪,用于了解月球表面矿物的分布。[10]
[编辑] 人类对月球的理解
[编辑] 神话与民俗
主条目:月神
在中国神话有嫦娥奔月的神话。
中国历代以来,在诗歌文学中对于月亮,有许多不同的雅称:
和满月形状有关:白玉盘、半轮、宝镜、冰镜、冰轮、冰盘、蟾盘、飞镜、飞轮、挂镜、金镜、金盆、明镜、瑶台镜、银盘、玉镜、玉轮、玉盘、玉盆、圆影、月轮。
和新月形状有关:悬钩、玉弓、玉钩。
和月亮光芒有关:蟾光、方晖、金波、清光、夜光、幽阳。
和神话有关:白兔、蟾蜍、蟾宫、嫦娥、顾菟、广寒、桂宫、桂魄、桓娥、琼阙、素娥、兔影、银阕珠宫、玉蟾、玉京、玉栏、玉兔、圆蟾、月桂、清虚、望舒。
其他:冰壶、冰鉴、冰魄、婵娟、秋影、太阴。
在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叫做阿耳忒弥斯,月球的天文符号就像一弯新月,也象征阿尔特弥斯的神弓。
在北欧神话中,玛尼是驾驶月车的神明。
[编辑] 神秘学赋予的意义
相较于太阳的光、热的阳性特性,月球的阴冷、柔和的阴性特性,每月固定的盈亏与女性的月经周期相似,自古至今被视为女性的象征或是母亲的形象。
星座上的月亮代表心里层面的思考和反应,并且和家庭有关联
塔罗牌认为月亮引起的潮汐和盈亏变化,牵动着生物的心理和生理,引申意义为怀疑、不安、内在的力量、梦想、暧昧不清
[编辑] 作品
法国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环绕月球》,利用炮火将人打到月球上去。
⑺ 很早以前的科幻小说,讲月球和地球的!求好心人帮助
小说 《索拉里斯星》
本书作者莱姆1921年生于波兰,迄今已出版科幻小说二十多部,这些作品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
莱姆是20世纪欧洲最优秀的作家,他的作品风趣幽默,富于想象与哲理。莱姆所有作品中最为人熟知的是《索拉里斯星》。小说以一个被神秘大洋覆盖的星球为背景,演绎了人类寻求知识和生死相爱的科学神话。莱姆笔下的神秘大洋似乎是有智慧的,能够物化人类头脑中的隐私和邪念。科学家们围绕这个不解之谜作出种种推测,却难以自圆其说。任何一种解释都不过是用“一个更费解的谜代替另一个谜而已”。
《索拉里斯星》把知识和情感结合在一起,深受评论界推崇。干1970年和2002年被苏联导演塔尔科夫斯基和美国导演索德伯格两度搬上银幕。
在昏暗中,一架小型太空舱降落在稠状大洋的岸边。科学家凯尔文从地球来到索拉里斯星球的太空站。但没有人愿意接待他。当他小心翼翼地钻进太空站时,却碰上了一连串不可思议的怪现状。太空站现有的两个成员,举止怪诞,一副无所适从的样子。在空空荡荡的走廊里出现了一些人物,他们仿佛是从梦幻中出现的。凯尔文遇到了他早已死去的太太。是现实还是幻觉 ?这本小说是莱姆最著名的书,奠定了他作为科幻小说经典作家独一无二的地位。
⑻ 关于月球的科幻小说和电影。经典的。
一、《星球大战》系列六部曲
影片故事围绕在奴隶帝国及一小批叛军的太空战事上。《星球大战》中,马克汉弥尔与他结盟的朋友共同维护宇宙和平;《帝国大反击》故事延续《星球大战》,并加入新的结盟者,继续一场正、邪对抗的太空大战。科学家们选出这两部电影,可能是对《星球大战》最初三部曲系列存有怀旧之情,并非全为了片中的科学情节。这两片上映后,掀起一股《星球大战》玩具及游戏的流行风,成为日后多部太空电影及科幻小说的模板。
二、《魔鬼终结者》
在2029年主宰地球的计算机,为进一步灭绝人类及遏止人类反抗,派出机器人回到二十世纪,杀死人类领袖的母亲,但计划失败。续集中,计算机派出更厉害的液体金属机器人再度执行暗杀行动,但“终结者机器人”保护了未来人类领袖及其母亲。英国牛津大学量子物理学家德意志认为,虽然此片在讲述时间旅行上有些前后矛盾,却仍是同类型电影中的佳作。
三、《黑客帝国》
主角是二十二世纪计算机高手,经常被梦境困扰,后来他发现自己的生活被来自邪恶网络世界的无形力量操纵,最后发现人类原来生活在一个“虚拟现实世界”中而不自知。主角决定拯救人类,挺身对抗邪恶网络世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细胞生物学家麦克说,片中人类能轻易地在大楼之间跳来跳去,看来有点超现实,但“也保有一贯的娱乐价值,也就是坏人与好人在未来世界里还是斗来斗去。”
四、《异形》系列
一艘负责开采星球矿石的宇宙飞船载着七名队员,在返回地球途中接到一颗不知名星球的求救讯号,队员们前往调查。不料,外星怪物寄生在一队员体内,后来还破体而出吞下队员,最后剩下一名女队员与怪物进行殊死战。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航天暨极地医学中心负责人方凯文认为,此片描述了长途太空旅程的过程,使“我们首次知道未来人类在太空工作及生活时,可能会在宇宙飞船上吃薄饼、吸烟和玩纸牌来打发时间”。
五、《超人》四部曲
《超人》开创了一个科幻领域的崭新时代,克里斯多夫在最后时间与命运不屈不挠的抗争让很多人钦佩。克里斯托弗·里夫就是超人,这是无论谁都抹消不了的记忆。从1978年到1987年,在这近10年的时间里,电影《超人》共诞生了4集。也许不少读者还记得小时候观看《超人》的美妙体验。这套电影,不仅奠定了一系列科幻英雄片中的经典模式,直接开启了银幕上以《蝙蝠侠》、《蜘蛛侠》、《X战警》等为代表的漫画英雄时代,而且每一集都反映出当时美国主流社会的心理和大众价值取向,折射出整个世界的政治文化格局。余波至今,已经成为美国甚至全球的流行文化符号和银幕偶像。这一切,都是超人给这个星球的最大礼物。让我们记住他的名字:克里斯托弗。里夫。
六、《银翼杀手》
主角是洛杉矶警察达克德,任务是寻找并杀死混杂在地球人中的非法复制人。这些复制人体力及智能远超过人类。达克德在追杀过程中,意外爱上一名女复制人。伦敦国王学院干细胞生物学家明杰说,这是他看过最棒的科幻电影,“在当时来说,它和整个故事都超越时代,提出了千古不变的问题,包括什么是人类?我们是谁?”
七、《地球末日》
讲述一个像人的高智能外星人乘飞碟来到美国首都华盛顿,随他一起来的是一个具有恐怖力量的机器人。外星人警告人类废除核武器,并希望人类加入他们的和平星球联盟,却没想到被地球人视为敌人,并发动攻击。负责火星探测器“小猎犬二号”的英国科学家皮林杰十分喜欢这部电影。他说,“当年播放这部电影时,戏院经理为增添噱头,会暂停播放电影,向观众宣布宇宙飞船已经降落的消息。”
八、《2001太空漫游》
讲述人类对命运及宇宙的探求,首先由史前人猿时期说起,之后,跨越时空来到太空殖民地。导演库柏力克试图藉此片,凸显人类的无知,并前瞻性地预言人类科技的渺小。此片曾荣获美国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视觉效果奖”。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教授曼宁称赞此片:“仿真技术卓越,当今计算机绘图也无法出其右。”
九、《地球争霸战》
火星人因火星气候突变无法生存,组织了一批无坚不摧的外星军团,计划大举入侵地球。人类的所有武器都对付不了火星人的死光炮,城市陆续沦陷,全世界人类都在逃命。就在此刻,火星人因感染地球细菌逐渐死去。美国加州天文学家休斯塔克说:“电影手段十分吸引人,因为它创造了一批我们完全不认识,背景也与我们大相径庭的生物。”
十、《第三类接触》
主角目睹来自外层空间的飞碟到达地球,从而展开一连串不可思议的事件,主角到最后仍一偿夙愿,登上外星人的母舰,肩负起地球使者与外星人进行友善的接触。英国伦敦大学科学家方凯文表示,即使真有外星人,他们也不太可能驾驶电影中那种外形像倒圣诞树的宇宙飞船,但对他而言,《第三类接触》还是电影史上,有关外星人造访地球的经典名片。
全球影迷推荐影史二十大经典科幻片!
5 Return of the Jedi 绝地大反攻
1983年 美国
导演:Richard Marquand
获奖:奥斯卡最佳视觉特效
英国金像奖最佳视觉特效
简介:帝国统帅维达建造了一个新的死星基地,妄图一举歼灭义军。与此同时,行天者卢克和乔装打扮的公主莉雅以及机器人R2D2、3PO前往营救被贾巴囚禁的梭罗。义军同帝国的最后一战在此展开,卢克在死星中再度遭遇维达,经过一场恶战,义军最终战胜了帝国。
6 Blade Runner 银翼杀手
1982年 美国
导演:Ridley Scott
获奖:英国金像奖最佳摄影
英国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
英国金像奖最佳服装设计
简介:在21世纪,人类创造出了高科技的结晶——复制人。它们拥有与人类相同的智慧和感觉,甚至在体魄上更胜于人类。它们被用于开拓外太空,干最累最危险的活,但它们也有自己的情感和憎恶。一场暴动后,它们被宣判从地球上消失,如果再被发现,格杀勿论!一群复制人冒险回到地球,寻求生存的方法,因为它们的机械能量即将耗尽,随时会死去,于是洛杉矶银翼杀手小组派出精英迪克去追杀它们,而它们的罪名却是想成为人类?!但是迪克与美丽的复制人丽歌发生感情,他开始左右为难……
《银翼杀手》是一部被众多影迷,科幻迷认为最被忽略的老片。这部充满阴郁、压抑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对人和人的价值的思辩。一方面人类试图消灭由自己亲手制造出的在各方面都强于自己的复制人,而另一方面复制人为了生存的权利与人斗争的矛盾,迫使观者不得不透过复制人的命运来反思自己:什么是生命?以及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等等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我们忽略的问题。
7 Alien 异形
1979年 美国
导演:Ridley Scott
获奖:奥斯卡最佳视觉特效
英国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
英国金像奖最佳录音
简介:这部科幻经典叫好叫座,并获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于是续集接踵而来,目前拍至第四集,仍大受亲众欢迎,雪歌妮薇佛扮演硬朗女长官蕾普莉,她和下属乘坐商用太空船,在不知名的星球探险,下属回到船上才发现一头嗜血怪物上了船,从此永无宁日,恐怖事件接二连场。
8 2001: A Space Odyssey 2001太空漫游
1968年 美国/英国
导演:Stanley Kubrick
获奖:奥斯卡最佳视觉特效
英国金像奖最佳摄影
英国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
英国金像奖最佳录音
简介:由斯坦利.库伯力克执导的本片讲述的是,为了解开神秘的石柱突然屹立于地面并攻击人的秘密,原子动力太空般帝斯卡巴里号出发飞往距离八亿公里远的木星。此宇宙飞船的成员包括波曼船长、布鲁飞行员及三个在圆筒内冬眠的队员等五人。途中电脑HAL发生错乱,破坏了冬眠装置,布鲁被诱出船外,于黑暗的太空中被杀,波曼船长则被困在母船中,与之展开生死格斗,结果人类终于获胜。不久宇宙飞船在进入木星的轨道后,因船长发现某地有与月球上的石柱一模一样的东西,就驶向它,却发生意外。当他醒来时,看见自已正和宇宙飞船在路易十六的寝室中。超越时间与空间,所有的一切东西都消失于白光之中后,飘浮在太空上的绿色地球,由一胎儿看守着,此胎儿正是波曼转世而成的,正继续等待着自己出生的日子。这部内容以不远的未来为背景,在广阔的宇宙空间中,人类将面对不可思议之事。本巨作广集特殊摄影技巧与精华画面感觉拍摄而成,可谓是空前绝后
9 A Clockwork Orange 发条橘子
1971年 英国
导演:Stanley Kubrick
获奖: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
简介:1971年库布里根据安东尼.伯盖斯的同名小说推出了[发条桔子]。故事以未来社会为背景,讲述一个恶棍在被政府洗脑前后的恶行和徒劳的转变。影片将矛头直指社会意识形态,库布里克说:“影片的主旨对人的自由意识提出了质疑。每个人都必须按照固定的方式和原则生活。当选择做好人或坏人的权力被剥夺以后,人们是否还真正亨有人权?”麦考姆和其他英国演员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加上库布里克发烧式的超现实导演手法,使这部充满血腥和暴力的黑色喜剧震撼着人们的灵魂。
10 Aliens 异形2
1986年 美国
导演:James Cameron
获奖:奥斯卡最佳音效剪辑
奥斯卡最佳视觉特效
英国金像奖最佳视觉特效
简介:雪歌妮薇佛今回再度扮演女长官蕾普莉,承接首集剧情,蕾普莉是首次探险任务的唯一生还者,却处于冬眠状态中。五十七年后,她终被一艘拯救队太空船发现,并接获新命令,重到那个神秘的星球。蕾普莉清楚异形物的底蕴,知道只有用核弹才能把它毁灭,可是一批人类早已被置上该星球建立殖民地,她必须寻求其他方法对付怪物。
《黑客帝国》三部曲
《超人》系列
《终结者》三部曲
《异形》系列
《星球大战》六部曲
《银翼杀手》
《Wired》
《第三类接触》
《2001太空》
《地球争霸战》
蜘蛛侠和X战警
<星河战队>又名《星际船上的伞兵》
《E.T外星人》
<第6日>
<少数派报告>
<变人>5部分
<天煞>
《星际争霸》
绝地大反攻
发条橘子
攻壳机动队
《回到未来》三部曲
帝国反击战
奇爱博士
大都会
楚门的世界
钢铁巨人
《百幕大三角》
《蝴蝶效应》 这有两部
《时光机器》
《异次元杀阵》 这有好几部
《记忆裂痕》
《人猿星球》
《侏罗纪公园》
《世界大战》
《千钧一发》又名<变种异煞>
12只猴子
第五元素
黑暗都市
<时间机器>
人工智能
《地球末日》又名地球停转之日
银翼杀手
千钧一发
黑客帝国
⑼ 早期的空间科学幻想小说有哪些“到月球上去”的故事
早在公元2世纪,希腊的卢西思就写过一篇幻想故事,讲述了地球上一位英雄到了月球上,参与了月球人和太阳人的战争。1609年,著名天文学家开普勒的《梦游月球》一书出版,书中十分准确地介绍了在月球上看地球的情况。1705年,英国小说家丹尼尔·迪福的《来自月球世界各种备忘录》发表,作者想象的月球宇宙飞船像一辆四轮轻便马车,但有两个大翅膀以便在空中保持平衡。19世纪初美国诗人和小说家埃德加·艾伦·坡写的一部小说中,描绘了一个叫汉斯·帕福尔的人所做的月球冒险飞行。故事中飞上月球的方法是大气球下挂个篮子,用火药爆炸作为助推器。最有影响的科学幻想小说还要数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他在1866年出版的《从地球到月球》一书中,生动地描写了美国人利用南北战争结束后的一尊巨炮,从佛罗里达州对着月球发射了一艘不载人的巨型铅制圆锥形宇宙飞船,以后又发射了供人乘坐的飞船,终于把人送上月球。4年后,他又出版了小说的续篇《绕月旅行》,书中叙述了3名宇航员从起飞、飞行以及到达月球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