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在科幻小说地位
『壹』 刘慈欣在世界科幻小说界地位有多高
相当高,世界顶尖,确实厉害。还记得同学奉劝我的话:不接触刘慈欣,你就永远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想象力。
于是我接触了一些他的短篇小说,《黄金原野》是我读过的第一篇,最后的大反转令人称奇,文章到了末尾的留白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我那时就知道,大刘真的很厉害。
因为学业,不得不只先看一些短篇,其中《微纪元》和《流浪地球》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不得不佩服大刘的想象力。
不过,当前些日子我接触了《三体》时,我才知道,之前对大刘的一切评价,尽管很高,但那是对大刘的亵渎。
读完第一部那天,我被最后那章《虫子》深深震撼,那天我真正理解了那个同学的话。
于是开始读第二部,我发现,如果拿“地球往事”的评价高度再评价的话,那么又是对大刘的一种亵渎。那令心灵震颤的黑暗森林体系,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第三部的时候,我想我能做的,就只有献上膝盖了……不能再对大刘作任何评论,因为做不了。只剩下两个字“震惊”。
如果就故事而言,三体一的历史感非常强,读来十分厚重且富有哲思。而三体二,个人认为是最震撼且故事情节是最为完整的。第三部死神永生,则是最为庞大和开阔的,唯一的遗憾是没有三体二最后那么震撼,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第三部,几乎每一段都能让你震惊!
看完之后,回味无穷,哲理与讽刺意味兼具,是不可多得的一个系列。就个人读过的科幻小说而言,除三体之外,暂时没有一部小说可以给我留下如此深刻印象。说是世界顶尖,名副其实。
单枪匹马将中国科幻水平提升为世界高度,绝对名不虚传。
『贰』 刘慈欣为什么能成为中国科幻第一人
其实在我国的话科幻小说很少的
他是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的。
而他写了一部三体,
在好莱坞都引起了轰动,所以他被称为中国科幻第一人。
『叁』 刘慈欣科幻小说的中国特色表现在哪里
他的小说新颖之处正在于提出某种跟个人主体相对应的集体性形象,对西方经典现代性“文学性”的标准进行了改写,这个改写回到文化政治的角度,就是第三世界的位置,或者带有中国特色的高度政治化的第三世界的位置,并非仅是区别于西方的“第三世界”。必须把科幻文学放置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政治中,才能理解刘慈欣科幻小说以及当代中国科幻文学的潜力,科幻文学正是借助对“整体性”的世界的想象与书写达到了其他文学不能达到的力度。
刘慈欣作品的启示是不要寄希望于强力,而要从第三世界反抗殖民的历史中找到解决混乱的药方——第三世界知识人在反抗殖民、守护乡土中彰显的“游击队员”品性,以及中国在第三世界独立运动中保持先锋队位置。
『肆』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山》
刘慈欣的小说《山》显然脱胎自东德作者埃里克.西蒙的短篇科幻小说《伊卡洛斯星球》。同样是空泡行星,同样以辐射矿物为能量来源,同样是和人类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同样是持续亿万年的对外挖掘。只不过伊卡洛斯星球最终因为内外压差的原因碎裂成了陨石带,全族死于探索。刘慈欣的“泡文明”则幸运的浮出水面,见到了无垠的星空。相较而言东德作者的小说包含一层政治隐喻(冷战与柏林墙),刘慈欣的作品则添加了大量的技术细节,篇末还升华到对其他宇宙的探索上。
『伍』 除了刘慈欣,中国还有哪些厉害的科幻作家
第一:郝景芳
这个80后的女作家不仅是清华大学的物理系高材生,还在清华大学读了两年的天体物理学,之后还顺便考取了清华财经管理专业博士证,如果论天才和智商,十个刘慈欣也赶不上郝景芳。
更重要的是,郝景芳是中国第二个获取“雨果奖”的科幻作家,也是第一个获得此奖的女作家。
遗憾的是“第一魔咒”的现实如此残酷,让她这样的天纵奇才也在大刘的光环下显得“泯然众人矣”,其实她的科幻作品是公认的比刘慈欣的更出色。
第二:王晋康
只要是科幻圈子的人,没有不认识王晋康的,作为刘慈欣都要敬仰的科幻文学前辈,王晋康不仅在科幻文学领域,甚至在经典文学领域的成就都是空前的了不起。
王晋康虽然是科幻文坛星宿,但是他起步较晚,在2000年才开始发表自己的科幻作品,但是1948年出生的他,早就在半生的磨砺中对文字艺术有了非凡的把控。
所以王晋康的科幻作品总是非常的深沉,寓意饱满,结构稳健,大刘的《三体》虽然精彩但是经不起推敲,可是王晋康的作品虽然没有那么宏大,但是在思维缜密上却远远比《三体》更周详。
第三:何夕
关于何夕在中国科幻文学界的地位,很多把他和王晋康、刘慈欣并称为中国科幻三巨头。
其实这样的排名既不权威,也不公道,只能说每个作家都有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受众。
何夕是中国科幻作家中最擅长写“软科幻”的人,虽然写作的质量和数量都很高,但是科幻在中国本身受众就很窄,更不要说“软科幻”这种不酷的风格了。
所以何夕的科幻成就仅仅是在科幻文学专家的眼中很了不起,但是在广大读者的眼中则是名过其实了。
『陆』 刘慈欣获得这个科幻艺术届含金量最高的奖项对我国的科幻文学有什么影响
这代表了我国的科幻文学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这方面还是很有潜力可以挖掘的,为刘慈欣点赞。
『柒』 在刘慈欣的科幻里,有哪些他对社会的深刻体验
随着《流浪地球》这部电影的大爆,刘慈欣科幻小说被更多人所认知,人们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兴趣往宇宙科学这方面去思考。而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可不止《流浪地球》这一本,还有很多其他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里面不乏刘慈欣对社会的深刻体验。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是很容易让人读下去的小说,他非常接地气,总能以最日常化的生活情节讲述最高深莫测的科学道理和现象,以及对未来的推测。
刘慈欣还有一部小说叫《赡养上帝》。故事是这样的,地球文明是一群叫做上帝的群体创造的,由于上帝文明已经发展到了极高深的地步,全部由机器操纵,上帝们由于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忘记了怎么去控制文明,最后机器濒临废弃。于是上帝只能来找他们原来播种的文明,到了地球,为了居住在地球,上帝们将上帝文明交给人类,可是人类看不懂,后来人类对上帝的态度非常恶劣,上帝决定还是回到飞船上自生自灭。
『捌』 在国外,奇幻,科幻小说的地位如何是主流还是小众
来自一篇对科幻作家的访谈,在国外科幻小说也不是主流文学
华商晨报:英国是科幻小说的诞生地,那科幻小说在英国是否属于主流文学?
刘慈欣:科幻在英国肯定不是主流文学,其在英国文学中的地位可能比在中国更边缘,同时英国科幻的现状也不如中国繁荣,在那里我多次问过目前英国最重要的科幻作家有哪些,他们要么一个都不知道,要么说是罗琳,但他们自己也不认为罗琳是科幻作家。
钱莉芳:不太了解,感觉上科幻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没听说混到“主流”这么幸运。
韩松:在各个国家,科幻小说都不是主流文学。它是类型文学、流行文学,即便在国外也较边缘。
华商晨报:在类型小说中,十年来只有科幻小说是没有超级畅销的那种,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刘慈欣:我认为这个原因并非如人们常说的那些,什么科幻小说阅读门槛高、国内科学文化氛围淡薄等,其实主要原因还在作者身上,我们写不出能够超级畅销的书。在同一位出版界的朋友聊天时,他的一句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说我接触了不少科幻作者,只从你这里听到说要想努力写出好看的故事,别人不提好故事这事。超级畅销是需要好故事的。
钱莉芳:中国科幻文学不够畅销跟自身有些端着也有关系,端起来就放不下了。其实我很欣赏郑渊洁和那多的小说,许多也属于剑走偏锋的科幻,写得很精彩,好看而畅销。
韩松:国外也是这样的,非常畅销的科幻小说少。中国更是了,中国没有读科幻的传统。
华商晨报:今年年初,《人民文学》30年来首次刊登科幻文学,一些出版商也纷纷推出《天命》《银河帝国基地》等科幻小说,于是在出版界有2012年是科幻小说年这样一种说法。
刘慈欣:我认为科幻出版在追求数量的同时,一定要出现一部分能够真正打动和震撼读者的优秀作品,否则这次出版高潮可能会同前几次一样很快消退。
钱莉芳:这两年影视类的科幻大制作接二连三,如《盗梦空间》、《阿凡达》等,加上《天命》《基地》等出版,碰巧凑在一起,所以形成了一个小高潮。这是各方面综合因素造成的,也不是某个作者有意为之。
韩松:应该是吧,今年,很多出版社都在出科幻,量比以前多很多,而且主流文学也关注科幻小说,还有像刘慈欣参加了伦敦书展,这都是以前没有过的。
『玖』 刘慈欣在科幻小说的创作过程中有哪些特点
高度注重理性,融入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富有内涵,但也有读通俗小说的快感。
『拾』 《三体》在科幻小说界的地位怎样,可以算科幻巨著吗
一、科幻与社会关怀的相熔铸《三体》作为刘慈欣最著名的长篇之一,国内外获奖无数,更是获得了科幻小说中极为重要的奖项——雨果奖,可以说是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虽然诞生的时间并不长,但《三体》依然在科幻小说界中占据较高的地位,足以称得上科幻巨著了。而《三体》的重要特点可以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其一是科幻与社会关怀的相熔铸;其二是宏观与细节的刻画;其三是中国文化的融入。
刘慈欣在《三体》中所写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科幻,更是将目光投向了道德与信仰等等社会问题,当科幻加入到这些理念的探讨中时,显得更独具一格。
在《三体》之中,刘慈欣同样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元素,在第一部的《三体》游戏之中,里面的人物就是通过历代帝王将相、著名人物来呈现,周幽王、秦始皇等等熟悉的名称,不仅带给了人们亲切之感,也让整部小说表现出丰富的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