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的创意来源
1. 求短片科幻小说的创意!!
人类以后全吃胶囊
2. 科幻小说的意义何在
有些人总觉得科幻小说是带给我们一种目标,让我们能够把我们现在的生活过成像科幻一样的世界,可是我们恰恰忘了,其实科幻小说,他的目的仅仅是让我们在小说当中发现我们的影子,并且让我们学会自我反省,如何才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3. 科幻小说有哪些特点为何作品少见
科幻小说特点:
1.科学性
2.预见性
3.故事性
科幻小说不同于其他的小说,其中有很重的知识性,并不是说有想像力有文采就可以了,小说的内容要有科学方面的知识。
这类小说难写也难有人才,懂文学的作者很多,懂科学的作者却极少,想要写好写出有实力的科幻小说是非常不容易的,这要求作者本身对科学方面的事物了解的相当丰富,再加上文学才华,才能写出有含金量的科幻小说。反之,没含金量的科幻小说,就会成为一本烂书,根本得不到专业人士的认可。再加上此类书不是十分普及,读者群也不是很大,与科幻小说相比,魔幻、奇幻、玄幻等书选择多,也受读者喜欢,书商就不太愿意选择科幻。所以,就导致科幻小说冷场面,写得少,出得少,看得少。
4. 科幻小说鼻祖是谁
科幻小说
鼻祖:
儒勒·凡尔纳
威尔斯
大师:
罗伯特·A·海因莱因
亚瑟·C·克拉克和阿西莫夫
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1828.2.8.~~1905.3.17)生于法国西部海港南特。主要作品《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这三部是有名的海洋三部曲)、《从地球到月球》《环绕月球》等。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年9月21日—1946年8月13日),英国著名小说家,新闻记者、政治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创作的科幻小说对该领域影响深远,如“时间旅行”、“外星人”、“反乌托邦”等都是20世纪科幻小说中的主流话题。代表作有《时间机器》《隐身人 》《世界大战》等。
罗伯特·A·海因莱因(Robert Asn Heinlin1907—1988)是美国最具影响的科幻大师级作家之一,也是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奠基人。他的《双星》、《傀儡主人》深受我国读者的喜爱。今年的7月7日,是海因莱因诞辰90周年,为此,我们编发了这篇由海因莱因夫人所撰的小传,以作纪念。其代表作还有《严厉的月球》、《银河系公民》等。
艾萨克·阿西莫夫(1930-1992) 美国著名科幻作家(Isaac Asimov,1920-1992),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作品竟达到500部之多,早已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最有名的当然是《基地》三部曲和《我,机器人》了。
阿瑟·克拉克(Arthur C.Clarke,1917-)是英国著名科幻作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以及国际通讯卫星的奠基人。 最有名的就是《2001:太空探险》(又名《2001:太空奥德赛》,同名电影在科幻影视界的地位同样重要)。
5. 一本科幻小说创立一个独特的世界,有独特的起源,政治形式,生活状态,能做到这几点,是不是很了不起
看这些元素能不能更好的服务文章,构成一个独立的世界观,(如漫威宇宙就很成功)如果可以做到,那它真的很了不起,既把故事讲好,又通过无限的想象力丰富了小说内容,可以说,作者用心了,读者看了也很爽。但写小说最容易步入的误区就是写自己觉得很super cool的东西,但在读者视角里却觉得赘余,拖泥带水,好像药品说明书一样晦涩拖沓,影响了整部小说的剧情流程发展,拖慢了节奏。如《上海堡垒》里重复累赘甚至说尴尬的未来科技物件解说,简直是画蛇添足。
比如《星球大战》里奇形怪状的外星人,你可能会好奇他们吃什么,住什么,什么政体,有没有警察局啊,怎么繁殖,但这种想法不会停留太长时间,原因是剧情节奏很快,观众很快被故事的情节吸引,而非被这些形形色色的外星生物的文化所吸引。适当的创意可以更好的丰富内容,但多余的要素录入就有水文的嫌疑。
我想真正爱看科幻小说的人会对这些事情感兴趣,比如这个世界的文化,政体,人们生活的状态,但多数人还是希望通过作者笔下的人物,在所描绘的特定大背景下,所发生的故事去映射社会现象,表达中心思想,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
我认为仅仅做到这些还不能说是了不起的作品,只是占了很小一部分内容,多数人是看剧情和故事的,而这些也仅仅是加分项罢了。再好的食材,锅不行,也很容易糊啊。
6. 为什么在我看来,大多数优秀的科幻小说都来自过去呢
我们不再写“文学”,而是开始专注于“有趣的好故事”。
我不读“文学”。我不喜欢它的写作风格,我自己也不会那样写。
举个例子:《指环王》。我不得不读原著,但我再也不会读了,因为读原著对我来说太难了。我们现在不这么写了。
现在,如果你认为优秀的科幻小说已经成为过去,那可能是因为你没有读过去20年的真正优秀的东西,因为你只读“文学”。
刘慈欣说过,科学是科幻小说的故事资源,科幻小说预测不了未来,也不可能走到科学的前面。但很多科幻小说都会对科学进行科普,所以,科幻绝对是科普的绝佳方式。
科幻作者叶盛也表示,科幻并不是想要预测未来,而是希望人类能够在认真思索后,能够对未来作出一个正确的选择。科幻最重要的功能其实是反思。
总之,科幻不仅能让我们对未知的世界多一些想象,还会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生活,对当下的每一个选择更加谨慎。
7. 科幻小说有没有以经济学作为科幻创意的
经济学科幻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我也一直在寻求与此有关的(包括所有以社会科学及交叉学科为基础的)科幻构想.
像是阿西莫夫的《基地》于帝国三部曲中的《星空暗流》都或多或少地提到了经济学,而海因莱因的《银河系公民》也渗透了这一点,
但这些都比较肤浅,只体现了市场经济或经济对社会的作用这些比较浅显的议题。
而以经济学中的概率论为主体的科幻小说可就多了,如《橱窗里的荷兰赌徒》等等,但都不能算是真正的经济学科幻。
虽然我不能肯定是否世界上还没有真正以经济学为主体的科幻面市,但我相信这是一个一定会被写到的主题,我们也可以发挥想象,自己提出一些构想嘛。
PS:很高兴有人能对科幻的创新作这么有创见性的思考,我再回到你的问题本原说一说吧。我想你应该十分关注科幻的“预见”这一功能吧。如果说预见金融危机,太多的书都或多或少地提到过(反乌托邦小说中设想的各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崩溃;各类经济学书籍中对未来经济危机的预测),不过“预见”只是科幻的一个功能,而非特征,往往也不是目的。科幻中的“预见”都不是针对于某一事件的,只是按其对未来社会走向的构想自然推理而成的产物,而后真正发生危机时,人们将小说中的描写一套,发现很像,不过是证明了小说在科学推理上的严谨性于在幻想上的切实性罢了。预见的真正目的在于警示,所以我相信近几年一定会有以科幻小说为形式的描写金融危机的书问世,因为此时的人们,太需要警示。
8. 科学幻想的创意类
雷金纳德·布莱特诺(Reginald Bretnor)认为:科幻小说是基于关于科学和它的合成技术的人类体验的理性的思考。
海因莱因认为:科幻小说表现了对被视为科学方法的人类活动之本质和重要性的理解,同时对人类通过科学活动收集到的大量知识表现了同样的理解,并将科学事实、科学方法对人类的影响及将来可能产生的影响反映在他的小说里。
雨果·根斯巴克认为科幻小说是帮助读者吸收科学知识的糖丸。
他们的观点都不错。但他们只是谈到了一类科幻小说——创意式科幻小说。在这类小说中,作者从自己的一个独立创意出发建构小说的主要事件,他要运用科学知识,以真实性为目标来完善这个创意。最重要的是,这个创意和真实的科技前沿毫无关系。
凡尔纳第一部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一部和二部,便是典型的创意式科幻。某篇文章曾经把这部小说当成“凡尔纳失败的预言”。但从小说开端部分,作者引用大量的地质学成果来看,凡尔纳完全知道地心是实体而无空洞。他塑造一个“地中海”世界,完全是因为其艺术趣味。
在《太阳系历险记》中,这种创意式科幻的思路得到进一步贯彻。一颗小行星接近地球,带走部分陆地、海洋和三十六个人,而地球上其他人一无所知。以当时自然科学的常识而言,以及凡尔纳的知识水平,他不可能真的认为会发生这种事。从创作构思的角度看,他首先是建立了这么一个创意,然后堵塞进各种相关知识,令它“逼真”。
到了威尔斯那里,创意式科幻更为自觉地发展进来。时间旅行、隐身人、外星人入侵、神食、异度空间,……这些都和当时的科学研究没有任何关系。威尔斯先把它们构想出来,然后再绑上知识之线,令它们看上去很真。
当时,凡尔纳和威尔斯曾经有过争论。前者认为,自己写的是真科学,威尔斯写的是想象中的科学。其实,这正是预言类科幻和创意类科幻一种不自觉的碰撞。只不过当时,科幻作品整体上数量就很少,风格流派也不可能清楚地表现出来。
威尔斯后来又被人称为现代科幻之父,以笔者的理解,这个“现代科幻”,正是创意式科幻。因为它完全离开了科学这个源文化的脐带。作者可以海阔天空地去假设,然后再采集来相关知识,进行整理。 比如一篇名叫《追赶太阳》的科幻小说。故事的情节是:一个月球考查队发生了事故,失去了能量。惟一幸存的女宇航员要等待地球的救援。但她必须在失去能量的条件下保持宇航服的温度。于是,她便用步行的方法“追赶太阳”,使自己在月球的“一天”内始终保持在阳光下。这里面的线索便是,由于月球重力小于地球,人可以凭借体力在一个月球日内环绕月球一周。阿西莫夫的《血溅音乐钟》讲了一个探案故事。最后破案的线索,是嫌疑人由于刚刚从月球返回,身体无法适应地球的重力。这些都是将创意设置在天文学基础上的例子。
阿西莫夫著名的《奇异的航程》更为典型。这篇作品描写科学家将人缩小到细胞大小,进入人体内游走航行。该作品萌发了一个丰富的科幻题材亚类型,如美国影片《内层空间》,当代中国青年科幻作者周宇坤的《脑界》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个构思完全没有科学上的可能性,从预言的角度也不及医学上“药物制导技术”、“纳米机器人技术”,更接近现实。但这样写显然是极为有趣的。有趣,这个文学上的目的,才是此类题材的出发点。
时至今日,被人们习惯上称为“硬科幻”的科幻作品里,除了极少数是预言类科幻外,绝大部分是创意类科幻。科幻界一直没有把两类作品划分开来。其实,关注一下同一个经典作家的不同作品,会有助于我们弄清这个问题。比如,别利亚耶夫创作的《种海人》,完全反映了当时海洋开发的前景。而其《跃入虚空》,更是在学习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专著后构思的。齐氏自己也写过科幻小说来宣传自己的思想,但影响力不大。所以欣然命笔,为这部长篇写了前言。
而他的《永生粮》、《飞人阿利埃利》,显然和科学前沿无关。而《最后一个大西洋人》更是典型的纯科幻创意。
创意类科幻里富含科学知识,但它与真实世界里的科学研究完全没有关系,而这正是许多科幻迷所不解的。所谓科幻是科学的温床之类的说法,大多是对创意类科幻本质的误解。
9. 求科幻小说的题材,最好是有创意的,别模仿其他著名小说
科幻小说的话也是有很多分类的,比如说:宇宙升级,未来世界,星际文明,超级科技,时空穿梭,进化变异,末世危机。
不管怎么样,主题大纲就是根据上面这些分类来写的,你可以把其中的几个混合起来形成你独有的创意。
本人是一名资深读者,书龄十年,平时就比较喜欢科幻,玄幻类的题材,这些类型的小说我也看了很多。要是有什么疑问你可以私信我,你这个问题还要结合你自己有什么想法,别人的创意你并不能完全的理解。
原创回答求采纳,如果有疑问最好私聊我,追问的话还是比不上对话私聊来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