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科幻小说中的科学错误

科幻小说中的科学错误

发布时间: 2021-06-24 01:08:16

『壹』 科幻小说里的科技是不是永远无法实现

科幻其实都跟小说一个道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现实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东西,说明事由现实存在的模子的,所以科幻中的东西,大多数是会实现的,只是时间问题

『贰』 讲一讲科幻电影中有什么常识性或者科学性错误

科技过于落后,仍然停留在人类可以想象的地步

『叁』 有科技基础但是物理角度解释错误的小说是硬科幻还是软科幻还是奇幻小说

属于科幻小说,具体应该属于软科幻,也就是通过科幻背景描写人物故事,体现人性、伦理、心理、矛盾冲突。

『肆』 科幻电影中有哪些常识性科学错误

超光速

『伍』 科幻电影中有哪些常识性科学错误

periences, what associations should we

『陆』 诺兰《星际穿越》中有哪些科学上的错误

来了:跨星际的通讯需要极强的发射功率,可能需要几万平米的发射天线阵列,这种功率只有地球上才做得到,所以Enrance只能收不能发啦。

-Murphy最后成功找到公式以后把计算纸从阳台上扔出去是什么意思?

这个没人问,属于本座自问自答。这是一个彩蛋,Murphy这么做绝不仅仅是为了爽。这是由美国物理学家费米创立的传统:

在1939年奥托·哈恩和F.斯特拉斯曼发现核裂变后,费米马上意识到次级中子和链式反应的可能性。1942年12月2日他在芝加哥大学体育场的壁球馆试验成功了首座受控核反应堆。在二战期间第一枚原子弹的建造过程中(曼哈顿计划),他是主要领导者之一。1945年7月16日5点30分,原子弹在内华达州的沙漠引爆成功时,费米在原子弹试爆现场附近,在气浪来临之前、之中、之后各洒了一把碎纸片,并根据纸片飞出的距离将该次核爆炸的TNT当量估算为一万吨。後来证明这与测量结果(两万吨TNT当量)相差不远,在同一个数量级上。

维基网络,自由的网络全书恩里科·费米

-片子末尾,Cooper和TARS为什么要驾驶飞船和Enrance母船分离?

Brand和Cooper决定利用黑洞的引力飞往Edmund的星球,计划是在黑洞附近抛弃一艘船以使得母船可以到达。但是后来Cooper自我牺牲也跳进黑洞了。
从牛顿力学上讲,这个没有理由。根据经典力学,一个自由落体如果简单地在轨道上分离成两半,是不会获得额外能量的;除非是一半质量把另外一半的质量狠狠地“蹬开”以获取额外的冲量,但电影里显然没有这么做,Cooper和TARS的飞船只是简单地被“脱开”而已。
当然了,在黑洞附近牛顿力学显然不适用了。我们已经知道Gargantua是一个高速旋转的黑洞。关键在于,在旋转黑洞的“动圈” (ergoshpere)附近,使用“彭罗斯过程”(Penrose process)可以从黑洞中提取能量。简单解释就是,一个物体如果进入“动圈”然后分离成两半,如果分离得当,一半会坠入黑洞视界,但另一半可以获得额外的能量并逃逸,这额外的能量来自于黑洞的角动量。具体请看维基网络(Penrose process)。所以Cooper和TARS的牺牲是值得的,多扔一艘飞船,母船就多一份希望逃逸。
Kepp作为大牛,当然知道彭罗斯过程,这个地不用洗!Yeah!

======结论

《Interstellar》是本座看过的最严谨的科幻片,没有之一。片中对于几个科学问题都花费镜头专门解释,令我这种geek很high,换了其他导演估计就一笔带过了。以下:

虫洞形状问题:在进入虫洞之前黑人宇航员专门解释了虫洞为什么在三维空间是球形。其实他不说估计也不会有人专门问。

Cooper, Brand和Mann在基地里的讨论:这段讨论不长,但却是全片技术含量最高的一段。Mann提到了目前物理学的根本难题,就是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在重力问题上的不一致性,不解决这个问题,Dr Brand在地球上无法达成PlanA的目标(操纵重力以造出廉价的殖民飞船)。要突破这个问题就必须在黑洞视界内取得数据。Cooper问为什么不能这么做,黑人回答这是不可能的,因为“nature prevents a naked sigularity”,这来源于宇宙审查假说:Cosmic censorship hypothesis。 说通俗点就是黑洞奇点毁坏物理定律,属于宇宙的家丑,所以被藏在黑洞视界背后,而通过了黑洞视界的事物一律是有去无回的,所以也不会有人可以暴露“家丑”(但其实还是可以的,看下一条)。

Cooper和TARS坠入黑洞取得数据:进了黑洞有去无回这件事其实也是矛盾的,因为信息不能被凭空消灭掉,霍金的解释是被黑洞吞噬的信息最终会随着霍金辐射重新释放出来。影片的解决方案是让Cooper在高维时空向过去传递信息,这涉及到了时间旅行一系列的议题。

值得一提的是Cooper坠入黑洞那一段有一个不到一秒的镜头:在下坠过程中黑洞“地平线”的圆弧急剧向上弯曲,包围了宇宙的星空。这个是有根据的(但不是最正确的视觉效果),在此页面有详细讨论:Journey into a Schwarzschild black hole。光是这一个不到一秒的镜头就令本座心服口服,我相信一般观众都未必会注意到这段。

洗地完毕~~ 最后,对Cooper到达singularity以后的剧情的槽不要吐,现有的科学无法解释在黑洞核心会发生什么。脑洞怎么开都是可以的,就算Cooper在核心遇到海绵宝宝都是合理的。

=======

以上那句是玩笑。

上映已经快两个礼拜,《Interstellar》被喷得也够多。剧情复杂的科幻片都是这样,《Inception》也是如此。其中不乏一帮文科生看不懂恼羞成怒。

这就涉及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你会不会看电影?

去电影院看电影,如果你不是为了在黑暗中摸妹子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你大致也就是为了去娱乐一下。作为合格的观众,看电影之前要做好一件事,这件事叫:suspend belief。 这是一个你和导演之间的交易。导演说,你姑且无条件地相信我作的一些假设,不管这些假设有多么荒诞多么假;基于这些假设,我给你讲个好故事,让你在这两个小时里爽。

看《Star Trek》,你就得相信不同的外星人恰巧样子就长得和人差不多。看《Star Wars》,你就得相信有原力这回事。看《The Matrix》,你就得相信电脑喜欢把人做电池而不是直接飞到大气层外用太阳能电池板。看《Inception》,你就得相信手提箱造梦机挂上点滴就能给你洗脑。看《Interstellar》,你就得相信人类能造星系级飞船但是种不好田。看《Avenger》。。。漫威说啥你就得信。

去看魔术表演,你知道魔术师明目张胆地骗你但你还是心甘情愿地掏钱。你可以吼一句:“你做的都是假的,你根本就不能把那美女锯成两半再拼起来”。猜猜这场子里谁是傻=逼?

魔术师强不强,取决于观众明知他在玩障眼法的情况下,能否把不可能的情况玩得天衣无缝。

故事讲得好不好,取决于在假设的前提下,情节能不能自圆其说,而不是假设是否荒诞。
分清哪些是“假设”,哪些是“假设所引出的情节”,是一个合格观影者的基本素质。

『柒』 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必须是真实准确的吗

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必须是真实准确的吗?
科幻是科学与幻想结合的 当然不一定准确

『捌』 科幻小说《三体》里的科学推定和假想,真的有科学依据吗

《三体》作为一部科幻小说,得到雨果大奖。雨果奖也算是全球性的大奖,与星云齐名,被誉为科幻界的诺贝尔,最佳小说更是重中之重奖中之王,最高领奖台上第一次站上来自亚洲的领奖人。
《三体》的三部,是围绕几个概念来进行的,分别是技术爆炸、猜疑链以及黑暗森林。这三个概念是贯穿整部作品的,并且也不是脑洞出来的,而是从现实中提取出来的概念。
首先是技术爆炸,这个毫无疑问是工业革命的变种。工业革命以来,人来创造的财富比人类已有历史的所有财富总和都要多。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燃机、到还在进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计算机。
每一次工业革命,人类都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当然也造出了杀伤力更大的武器,从火枪的推广,大炮的普及,到凡尔登绞肉机机关枪的应用,乃至广岛、长崎的核弹。然后还有氢弹、高斯枪、中子弹……人类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
这些都是完全符合技术爆炸的特征的,“智慧生物所拥有的科学技术在极短的时间内像爆炸一样迅速发展的现象。文明进步的速度和加速度不见得是一致的,弱小的文明很可能在短时间内超越强大的文明。”
猜疑链应该是从囚徒困境中提炼出来的。
猜疑链:两个个体在没交流前对对方猜疑:你猜疑我是怎么想的,我猜疑你是怎么想的,就算你知道我是怎么想的,我也知道你是怎么想的,但你还会猜疑我是怎么想你的,我也会猜疑你是怎么想我的……这样的猜疑在没有进行交流前会一直循环下去,形成一条链,即猜疑链。从博弈论的角度讲,即两文明无法形成共同知识。
囚徒困境也是一样,核心就是交流受阻,你只能够根据自己的过往经历和经验,猜想别人是怎么想的。所以最后,大家往往不是选择合作共赢,而是选择损人利己。
技术爆炸和猜疑链最后组合成了《三体》中宇宙社会学的核心理论,黑暗森林。
宇宙社会学基本公理:
1、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2、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基本保持不变。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这就是对费米悖论的解释。
被发现,总有一方被消灭!
黑暗森林法则,应该是脱胎于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弱肉强食。
但是从我个人的理解来讲,技术爆炸和猜疑链都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黑暗森林的漏洞比较大。
一、人类是碳基生命,人类也有猜想过非碳基生命的存在,比如硅基生命。如果非碳基生命的真的存在,那么它们所需的资源很可能和我们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很可能不存在生存的竞争关系。
第二点,宇宙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大,而地球所具有的资源并不是唯一的,在现有的人类所探索(观测)到的区域,并没有发现其他文明的存在,但是能够观测到的宇宙,人类所需的资源却几乎可以用无限来形容,宇宙实在是太空旷了,遍地是黄金,谁吃的没事去抢别人的。
还有,从现在人类的技术角度来看,太空城并不是幻想,也就是说,人类并不需要一个完全类似的地球来生存,完全可以自己建。并且太空城留下了另外一个难题,就是一个文明看到另外一个文明的定居点的时候,怎么确定是不是这个文明的本体呢?万一只是定居点,其本体的文明程度比自己高呢,所以贸然发动攻击,并不合适。
所以在人类踏入宇宙纪元,生存的需求,基本没什么障碍就能实现,就算遇到其他文明,互相交流的可能性更大,因为我家里都有,并且都快放不下了,谁闲得没事去抢你的。
但是《三体》依旧是一部非常棒的作品,等电影版出来,一定要去剁手。

『玖』 哪些是大多数科幻小说都犯过的错误

星际帝国的想法,尤其是亚光技术。任何管辖范围大于单个星系的帝国或政府都是完全不可行的,仅仅因为它们之间的距离。

光速,假设没有加速或减速(和假定的技术将质量转化为光子能量和完全重建它在另一端,或花费足够的精力去操作惯性,这两个是不可能的或者至少只有现代物理学理论的范围内),它将带我们或多或少4.3年到达最近的恒星。

想象一下。

他们的大会可能需要几天时间来决定将哪些建议发回主要政府。这是有可能的,但比欧洲议会这样的机构更费力。

『拾』 大多数科幻小说都犯了什么错误

大多数科幻小说都犯了一个错误,这里的许多答案也都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规模。

首先,最惊人的是:

宇宙飞船彼此靠得很近。

为什么所有的克林贡人,一个横跨数十个太阳系的帝国,都拥有同样的战士文化?见鬼,为什么星际舰队有如此统一的文化?

《星球大战》比《星球大战》要好一些,但即便如此,它也是人类物种的缩影。想想有多少绝地武士是人类又有多少不是。从逻辑上讲,对于一个跨星系的文明来说,人类应该只占吉迪人的一小部分,而这已经使人类占据了显著的位置。约50%的吉迪人是人类,这意味着要么人类是某种绝地大师种族,要么绝地学院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特殊种族?)

第四,星球毁灭的武器。

一颗曼哈顿大小的小行星就可能毁灭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一百万个这样的小行星不可能摧毁地球本身。

热点内容
明清小说闹花丛阅读 发布:2025-08-26 05:27:29 浏览:386
古代言情江湖武侠小说 发布:2025-08-26 05:02:16 浏览:391
言情小说网免费全本 发布:2025-08-26 04:23:41 浏览:448
开门诊的都市小说 发布:2025-08-26 03:16:39 浏览:564
小说值得一看言情 发布:2025-08-26 03:13:14 浏览:201
什么小说阅读广告少 发布:2025-08-26 02:53:19 浏览:141
男穿越小说推荐古代小说 发布:2025-08-26 02:36:10 浏览:385
现代言情豪门女强小说 发布:2025-08-26 02:18:43 浏览:225
很虐的现代虐孕长篇小说 发布:2025-08-26 02:08:45 浏览:259
都市小说主角杨 发布:2025-08-26 01:58:21 浏览: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