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科幻小说发展
⑴ 中外科幻发展史,谁能说一下
中国科幻小说的历史
(Ⅰ) 背负起普及科学的重任
与玛丽·雪莱夫人的《弗兰肯斯坦》相比,中国的科幻小说创作起步是比较晚的。据有史可考的文献纪录,中国第一个关注科幻小说的人是被尊为"一代文豪"的鲁迅先生。
1902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民族危亡与大变革的前夜,青年鲁迅远渡东瀛,在日本的弘文书院补习日文期间,鲁迅根据日文译本转译了法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凡尔纳的名篇《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可以说是开中国翻译科幻小说之先河。至于他的那句"导中国人之前行必自科学小说始",也早已广为流传。只可惜鲁迅先生,自己并没有一部原创的科幻小说作品流传后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至于各中缘由,还有待遇进一步考证。
一般认为中国的第一部原创的科幻小说是1904年荒江钓叟的《月球殖民地小说》,关于作者具体的其他资料便没有寻找到。不过同时期的还有一位鲜为人知先驱式的人物是值得一提的,他就是徐念慈先生。
徐念慈(1875年-1908年),今江苏常熟人,别署东海觉我。通晓日文和英文,擅长数学和写作。思想进步,受西方启蒙及科学思想影响颇深。1904年前后,与友人曾朴在沪创设小说林社和《小说林》杂志,并曾任译述编辑。
本世纪初,徐念慈开始关注科幻小说。它先是翻译了美国的西蒙钮加武(我怀疑这是传统译法,但由于没有找到通译,所以只好采用原译法)创作的《黑行星》,之后又参与审校了另外八部类似作品。1905年小说林社出版的《新法螺》一书中,收入了徐先生自创的一部随笔性质的中篇小说《新法螺先生谭》(需要说明的是《新法螺》共收录了三篇科幻小说,其余两篇是包笑天从日文本转译的德国科幻小说《法螺先生谭》和《法螺先生续谭》,这是两篇文章都是谈话体小说,"谭"通"谈",原作者不详)。在这篇文章中,徐先生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描述了主人公纵横于多姿多彩的月球、金星、火星等组成的外太空世界之间,并将诸如"卫星"、"磁极"、"离心力"、重力加速度、万有引力乃至"造人术"、"脑电"、"循环系统"等这些即使是现在看来也并不落伍的概念运用自如,巧妙的穿插于文章之中,可见其功力不俗。我提醒需要大家注意,1905年的中国还处在晚清末期,在当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能够创作出这样的文章确实是件难能可贵的事情。
关于清末民初的其他科幻小说作品及其作者的情况,可以参见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清末民初小说书系·科学卷》。
民国以后,直至解放初期,中国科幻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沉默期,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深刻的联系。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科幻小说性质的文艺作品。其中老舍先生的《猫城记》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事实上,《猫城记》是一篇映射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讽刺体的预言故事,但是由于它的背景是火星上的"猫社会"所以凭添了几分科幻小说气氛。据说,老舍先生曾经因为这篇文章而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只可惜先生在"文革"中不堪迫害,愤然自尽,于是便与大奖失之交臂。这只是一种传言,并不足取,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篇文章的份量。
另一部有史可考的作品是1940年出版的顾均正所著的小说集《和平的梦》,共包括《和平的梦》、《伦敦奇疫》、《在北极的光》三部分。据我所知,这部小说集的科幻小说色彩要比《猫城记》浓的多,几乎可以看作是正统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另有人认为这部作品更接近于文艺式的科普作品)。由于准备仓促,有关这方面的其他资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考证。
回顾科幻小说在中国的前半个世纪,我们并不难看出仁人志士们翻译、创作科幻小说的目的,无外乎希望把科学知识,以一种通俗的形式向大众普及,使大众"获得一斑(般)之知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鲁迅《月界旅行·辨言》)以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这对中国科幻小说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Ⅱ)走向大众的"儿童文学"
解放后,特别是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中国科幻小说开始以儿童文学的形式的走向大众。我们必须承认一点中国科幻小说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苏联科幻小说的发达与传统(事实上,中国作家在国际上所获得唯一的一个科幻小说奖项就是在这一时期的苏联拿到的)和当时亲密的中苏关系。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科幻小说传统的国度里,如果不是受到外来的强烈影响,是根本不会有科幻文学发展的余地的,特别是在计划经济和农业生产处于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时代。由于研究的局限,我无法断言中国对于科幻小说的少儿性与科普性的定义是否与苏联科幻小说发展思想有直接的联系(事实上也并非如此),但这种影响不应该被忽视。
在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作家有郑文光(代表作有《从地球到火星》等)、刘兴诗、肖建亨、迟叔昌等。其中,郑文光先生的成就最高,这不仅是因为他的《从地球到火星》为中国科幻小说在世界上赢得了荣誉,更是因为他数十年笔耕不辍,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可以传世的佳作。在这一点上,我们称其为中国科幻小说的"泰斗"是不为过的。
但是,由于"十年浩劫"对于文艺界的无情摧残,再加上中国并没有对于科幻小说的传统以及认为儿童文学处于从属的地位的认识,使得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道路被彻底封杀了。科幻小说和她的读者与作者,都不得不开始在漫长的"冬夜"里静静的等待……
直到1978年,中国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之后,科幻小说才迎来了他在中国的大地上新的春天。
(Ⅲ)新生!命运的转折
是的,正如题目所言。"1978"对于中国科幻小说事业是一个转折,而对于整个中国又何尝不是一次历史性的大转折呢?在解放思想的号召下,中国的文艺界开始复苏,有人称其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这样的比喻虽然不算十分恰当,但这也说明了这场变革的历史意义。正是在这样的意识条件下,中国科幻小说开始了新的创业与变革。
1979年,对于中国科幻小说来说,应该是值得记住和纪念的一年。在这一年,著名科幻小说家、《珊瑚岛上的死光》的作者童恩正正式提出了,科幻小说应该以普及科学的人生观为己任的主张。先抛开这种观点的正确与否不论,它的提出无疑是动摇了自鲁迅以来,关于科幻小说是科普作品的一贯论调,开启了科幻小说向文学靠拢的大门。一时间,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众多的科幻小说作品应运而生。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科幻小说作品,比如《飞向人马座》(郑文光著)、《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叶永烈著)、《古星图之谜》和《追踪恐龙的人》、《科学福尔摩斯》系列等。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数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这部作品曾经创下了中国科幻小说图书的销售纪录。但平心而论,这部作品依然没有脱离科普作品和儿童文学的框架,但这也许正是"小灵通"成功的关键。同时期,中国的科幻影视也实现了零的突破,先后出现了《珊瑚岛上的死光》(根据童恩正同名小说改编)、《消失的大气层》和《霹雳贝贝》等几部科幻、准科幻影片,虽然数量不多,但意义非同小可。不过这个时期传统认识对于人们的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单是从这几部影片的出品单位就可以知晓。在期刊领域,也出现了《科幻海洋》(海洋出版社)、《科学文艺》(也就是如今的《科幻世界》)等专业科幻期刊和准科幻期刊《智慧树》(天津出的,不妨把他算作科幻儿童刊物)。可以说,80年代初的热潮是真正意义上的"春天与高潮"。
⑵ 印象好像是前苏联的一部科幻小说
地下铁2013
⑶ 求苏联的小说
我看的苏联小说不多,不过以前看过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记忆犹新。《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分三部描述了主人公阿廖沙人生的成长历程,个人觉得挺好的,向你推荐一下~~~还有他写的《母亲》印象挺深刻,虽然是革命年代的背景但其内容更多的讲述了一位革命青年的母亲在革命的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觉悟,睿智与无私,读后让人很有启发。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下文章的简介~~
⑷ 关于科幻小说的发展
科幻理论网http://www.pkusf.net/
里面有很多关于科幻历史和其他方面的研究文章,作者都是中国最有名的科幻研究者和科幻作家,相信对你有帮助。
⑸ 大家看过苏联科幻小说吗
宇宙神曲,讲的也是人类最终进化
⑹ 求一部苏联科幻小说
⑺ 我国科幻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出现在什么时候
20世纪30年代是我国科幻文学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在抗战救国的背景下,文学界、教育界力倡“科学救国”,出现了新一轮科幻文学翻译与创作的高涨。这一时期的重要译作有法国作家法布尔的《昆虫记》、《科学的故事》,苏联作家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等。
⑻ 请问一位前苏联科幻小说的作者及其作品
是不是亚历山大 素尔仁尼琴呀
⑼ 被称为苏联科幻之父是谁
别里亚耶夫(1884-1942)
这位学过法学和音乐当过演员、教师和图书管理员的年轻人,一场重病后开始走上了科幻创作之路,从1925年发表第一篇科幻小说后,共创作发表了17部长篇和几十篇短篇科幻小说,成为苏联科幻小说发展的奠基人。别里亚耶夫著名的科幻作品有:《沉船岛》、《两栖人》、《康采星》、《跃入虚空》等。
⑽ 三十年代有一位苏联科幻作家,后被称为苏联科幻之父,他的名字是:
亚历山大·别利亚耶夫(1884-1942)
是苏联的科幻小说大师。
他出生于沙俄时代闭塞的外省城市斯摩棱斯克。由于“在这外省城市的梦一般的偏僻闭塞中,使人的心灵惟一能有生气的出路只有幻想”的缘故,他从小耽于幻想,是儒勒·凡尔纳、威尔斯的科幻小说迷。他学习过法律、音乐,在十月革命后又多年从事儿童工作,和天真无邪、充满幻想的孩子在一起更加激发了他的想像力。世间的事物往往是偶然蕴涵必然。他在童年时代由于幻想飞上天空,以孩童的幼稚从房上纵身跳入空中,其结果酿成了他在25岁时患病卧床不起的灾难。
他整整三年被禁锢在床上,瘫痪威胁着他。他感到自己“只有一个没有身体的脑袋还活着”。这一突然的灾难带给他异常的困难,也更激发他拼搏的毅力。他阅读写满拉丁文的医学和生物学书籍,翻阅各种刊物,病魔的肆虐倒更激活了他的想像力,最终使他走上了科幻作品创作之路。他从1925年发表长篇科幻小说《多尔教授的头颅》开始至逝世,在短暂的15年时间里共创作了17部长篇科幻小说、几十个中短篇科幻作品,还有一大批反映他所生活的时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札记,其成就之大是令人赞叹的。
如果说儒勒·凡尔纳的科幻作品更注重科学性(有的研究者称作“硬科幻”),威尔斯的作品更注重社会性(有的研究者称作“软科幻”),那么,别利亚耶夫的科幻小说则是两者得兼。别利亚耶夫的科幻创作立足于坚实的科学基础,从不凭空臆造。他明确表示“苏联科学幻想作品的社会作用也应该具有确切的科学基础,如同其他科学技术领域一样”。为此,他的《多尔教授的头颅》所幻想的人的头部移植,《水陆两栖人》中谈的人的完善,重返人的第二故乡——海洋,《找回自己脸面的人》谈的人的肌体的改造,当今的科学已经将其相当程度地变成了现实。他的《跃入苍穹》(1933)、《太空飞船》(1935)、《盲目的飞行》、《康采星》(1939)正是基于前苏联宇宙航行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研究成果而形成的作品。这些作品随着人类登上月球,并向火星和更广袤的宇宙进军而验证了它们的科学性。
齐奥尔科夫斯基本人在看过这些作品之后曾写信给别利亚耶夫:“有一些人从事设想和计算,另一些人很好地证明了这些设计,而第三种人用小说的形式把它叙述出来。这些全部需要,全都可贵”。这是很有见地的,因为齐奥尔科夫斯基本人也是“第一流的科学幻想家”(别利亚耶夫语)。
别利亚耶夫科幻小说的更大魅力在于他在作品中所体现的深邃的哲理思考。这些思考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结合基础上的(哲理本身的特点也在于此),是对人类历史进程的认真反思。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让你回味无穷。
《水陆两栖人》中的伊赫江德尔何罪之有?他希求的不过是一个人起码的自由,甚至是远离尘嚣,重返海洋,与海豚、鱼类为友的自由。然而,恶势力要把他作为聚敛珍宝的工具,达不到这一目的就将他置于死地。他只好永远消逝在茫茫的海洋……《永生粮》、《找回自己脸面的人》也蕴涵着同样的哲理。人类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决不能偏离正确的航道。解铃还需系铃人。命运就掌握在人类自身。在进入21世纪的时刻,人类更需要对这一重大问题认真思考。
纵观别利亚耶夫的作品,无不具有情节生动,扣人心弦的艺术特点,不要说他的长篇,如《水陆两栖人》、《多尔教授的头颅》早有定评,连他的短篇《在深渊上》(已选入我国高校儿童文学作品选)、《雪人》等也都脍炙人口。任何读者都会为他的奇拔的想像力、高超的艺术手笔所倾倒。这也是他的作品盛传不衰的又一原因。
亚历山大·别利亚耶夫的主要作品有:飞人阿里埃尔,霍伊蒂-托伊蒂,世界主宰,水陆两栖人,陶威尔教授的头颅,瓦格纳教授的发明,跃入虚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