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沉没科幻小说说的什么
㈠ 日本沉没 作者
片名:日本沉没
中文名:日本沉没
导演:樋口真嗣
原著:小松左京
小松左京(こまつ さきょう komatsu sakyo),本名小松实,1931年生于大阪,是日本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同时也是随笔家、采访记者兼剧作家;1962年他在《SF杂 志》发表《易仙回乡记》,从此走上创作道路。日本科幻小说家,号称"日本科幻界的推土机"。与星新一、筒井康隆合称为日本科幻的"御三家"。2011年7月26日下午四时因肺炎于大阪府箕面市的医院逝世,享年八十岁。
人物简介
小松左京
小松左京(こまつ さきょう),本名小松实,大阪人,日本科幻小说家,号称“日本科幻界的推土机”。小松左京1931年1月28日出生于大阪,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科。做过杂志编辑,工厂的现场监督等一系列职业之后,成为了漫才(相当于我国的相声)的剧本作家。1964年创作了奠定自己科幻作家地位的《日本阿帕契族(日本アパッチ族)》,以历史和文明作为主题构筑了一个大型的空想世界。1973年发表代表作<日本沉没>,获得了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
小松左京与星新一、筒井康隆并称为日本科幻小说界的“御三家”。在被改编成电影的作品方面,两次得以改编的《日本沉没》无疑最为出名。此外,日本已故著名导演深作欣二还在1980年拍摄了他的另一部作品<复活之日>,其中描述的人类末日景象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日本当地时间2011年7月26日凌晨4点36分,小松左京因肺炎在大阪去世,享年80岁。告别式只有近亲者参加。
荣获奖项
1971年 - 《继者为谁?》获第2次星云赏(日本长篇部门)。
1973年 - 《结晶星团》获第4次星云赏(日本短篇部门)。
1974年 - 《日本沉没》获第27次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第5次星云赏(日本长篇部门)。
1976年 - 《vomisa》获第7次星云赏(日本短篇部门)获奖。
1978年 - 《gorudiasu的扣儿》获第9次星云赏(日本短篇部门)。
1983年 - 《再见,朱庇特》获第14次星云赏(日本长篇部门)。
1985年 - 《首都消失》获第6次日本SF大赏。
2007年 - 被授予城西国际大学名誉博士。
㈡ 日本沉没是哪国小说写的
小松左京
日本沉没求助编辑网络名片
日本沉没(にほんちんぼつ),是一本于1973年出版、由小松左京著作的日本科幻小说。为第27回日本推理作家协会赏、第5回星云赏日本长篇组的得奖作品。同年东宝将之拍摄成电影,结果大大轰动了日本社会,也成为了灾难电影热潮的先驱者。东京广播公司于2006年将电影翻拍。另外,本作品也被改编制作成特摄电视剧、漫画和广播剧。
目录
故事
小说概况
小说第二部
日本沉没(原作)
编辑本段故事
注意: 下文记述作品情节,或会降低欣赏原作的兴致。 田所雄介博士是一位地球物理学家。他直觉地认为,根据地震的观测数据,日本列岛将会有灾害发生,于是他便展开了调查。他与小野寺俊夫及助手幸长信彦助理教授一同乘坐潜水艇到达伊豆冲海底,发现海底出现异常的龟裂与乱泥流。田所继续收集到的数据令他确信将会有灾难发生,并得出唯一的一个结论。那就是“日本列岛历来最坏的情况——1年内的地壳变动导致大部分的陆地下沉到海中”了。 起初政府对这个结论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后来犹豫了一段时间之后,便计划发动「D计划」——一个将日本国民及资产转移到海外的方案。然而事态的发展正在以大大超出当初田所所估计的速度进行中。
日本沉没 海报照(12张)各地相继发生巨大的地震。几乎停止了活动的休眠火山开始活跃起来。在已经被撕裂成碎块的日本列岛中,D计划被拼命地推展……
编辑本段小说概况
于1964年年开始执笔、历时9年完成。起初预定以有数本书的长篇小说形式出版,但后来出版社希望把故事缩短,因此最后变成以上下卷的形式出版,也因而受到文摘的批评。 小说的上下两卷于1973年由光文社カッパノベルス(光文社属下专门推出新小说的品牌)同时出版。起初每卷发行3万本,但后来随着版数的增加,发行量也随之而增加。发行的数量增加至上卷的204万本及下卷的181万本、合计385万本,因而获得了“空前的大畅销书”的评价。小松也因此获得了1亿2千万日元的收入,亦跻身世界文坛百万富翁排名的头5位。 在小说成为最畅销书籍后,小松的知名度提升了,也直接地提高了科幻小说在日本的渗透程度。本作成为畅销书的背景,是一个经济高速增长(日本战后经济奇迹)的告一段落、被称为“1973年的狂乱物价”的通货膨胀,以及石油危机等导致社会不安的环境。科幻小说的热潮也因此跻身于诺查丹玛斯热潮、末日论热潮、超能力热潮等众多热潮中的其中一环。 在1976年,尽管小说被Michael Gallagher摘译了大概三分之一,在美国以《JAPAN SINKS》为书名被出版了。 从前日本人还是一支游牧民族时,已经把主题布局好,而日本沉没的舞台设定,有说是因为日本人对地球物理学的关心而暗地里涌出来的。另外,本来第2部的构思(暂名为《日本漂流》),讲述日本人成为难民并分散到世界各地。但在下卷最后之处标写着“第1部・完”、下卷出版后,作者已经长时间没有再执笔了。
编辑本段小说第二部
《日本沉没 第二部》,配合作品在2006年的再电影化,
日本沉没 剧照(20张)以与谷甲州共同著作的形式于2006年7月出版。 在一个电视节目的对谈中,当被问及关于续集的构思时,小松左京回答时,说「曾考虑过『日本沉没时,被大量喷发出来的火山灰使整个地球变得寒冷,世界每个角落的粮食都不够。在如此情况下,目前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日本民族会变得怎么样呢?』这样的构思,但从近期类似情况的火山爆发的现象来看,这样的主题太过现实了,导致写作之笔无法推展」。而在第2部中,「地球寒冷化」与「日本人的未来」这两个主题同样重要。 『日本沉没』自执笔开始后,于『SF杂志』中连载。而比『日本沉没』更早出版(1966年)、小松左京的另一个长篇小说作品『果しなき流れの果に』(有一译名『无尽长河的尽头』),触及了当未来的日本人在未来失去自己的国土时的情况。 后来,以小松及仰慕他的年轻科幻小说作家(谷甲州及森下一仁等人)为首的作家展开了著作续集的计画。参与有关计划的人就「沉没後残存的日本人与地球,接下来的命运将会怎么样」这议题交换意见,由小松整理好后成为小说的基础情节。然而身为本作作家的小松已届高龄,实际上描述「在日本沉没后,日本人视亚洲地区为自己活跃的舞台、长久生活下去的地方」的写作工作由谷甲州负责。 据后来一些政治家和电影做人评论说,这是由于二战时期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以后,给日本人留下的心理阴影,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人的创作题材都是以一些日本毁灭的想法来写的
㈢ 《日本沉没》哪年拍的讲的什么
这是由森谷司郎 / Andrew Meyer导演的科幻 / 惊悚 / 剧情 类的电影。影片内容以灾难为主。地质学家田所博士作深海调查,竟发现一个惊人结论,日本将于三百天内陆沉,这时候,关东区正发生大地震,东京高楼大厦夷为平地,到处火灾,灾民争相逃命……
㈣ 《日本沉没》和《后天》主要讲的是什么,
日本沉没的剧情简介 · · · · · ·
地球物理学家田所雄介博士(小林桂树 饰)带领自己的团队前往深海科考,却发现海底出现异常龟裂与乱泥流,在一系列调查之后,他得出来日本列岛在一年后即将沉没的结论。可是日本政府的官员们却认为田所博士的预测只不值得相信的谎言。只有山本首相(石坂浩二 饰)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并且委任田所的前妻鹰森沙织(大地真央 饰)为危机管理大臣,带领田所博士和他们的团队设法拯救日本。很快,从北海道开始,日本诸岛先生发生大规模的地质灾害,整个日本陷入一片恐慌。政府对于灾害束手无措,仅有的海外移居政策完全不能应对急剧恶化的态势,日本诸岛完全沉没的现实即将上演。最终,田中博士和自己的科考队员们终于找到一个可以挽救日本的方法,但这个方法的实际操作却困难重重……
此片改编自日本科幻小说家小松左京的同名畅销小说,该片斥资20亿日元,是近年来日本影坛投资最大、宣传最大的灾难片。
后天的剧情简介 · · · · · ·
美国气候学家杰克(丹尼斯•奎德 Dennis Quaid 饰)认为,温室效应正在引发地球的大灾难,北极冰川的融化,会让地球回到冰河世纪那样的劫难。他的提醒并没有引起美国当局的重视,一切都已经太晚:飓风、冰雹、洪水、冰山融化、极度严寒,一系列的地球巨变引发了一场不可挽救的灾难。美国政府组织北纬30度的民众转移到赤道周围,场面一片混乱。更糟糕的是,杰克的儿子,正困在曼哈顿的图书馆里,靠烧书生火来维持体温。大家怎样才能逃过这场灭顶的灾祸?冰天雪地的地球何时才能回暖?
㈤ 最近看了 日本沉没 那里面说了日本要沉没了,问下这是不是真的
就算再想认为是真的,电影也是假的。。。否则我就要当超人,不对,蝙蝠侠好!大少爷超有钱还是国民英雄呢!到时候2012我来拯救你们~~~
如果电影都能是真的,这个世界就不存在艺术升华了。。。
㈥ 日本沉没的作者.剧情的详细介绍
片名:日本沉没
中文名:日本沉没
导演:樋口真嗣
原著:小松左京
编剧:加藤正人
音乐:岩代太郎
主演:草剪刚 柴崎幸 丰川悦司
大地真央 及川光博
类型:灾难
片长:135分
发行:东芝
上映日期:2006年7月15日
剧情简介
故事围绕着日本列岛展开。小笠原群岛北部一个七十米高的小岛一夜之间沉入海底。负责调查工作的深海潜水艇驾驶员小野寺俊夫潜入海底,在七千米深的日本海沟发现了大规模的异常现象。与此同时,日本列岛上也发生了新干线工程被迫停工、高速公路大桥垮塌等事故,各地火山活动频繁、地震不断。为此,日本政府秘密召开了专家听证会,会上发出了日本即将沉没的警报。将信将疑的政府部门立即制定了应付紧急状态的“D-1”计划,展开了绝密调查。
随着调查的深入以及“京都大地震”和“东京大地震”的发生,日本面临沉没的事实越来越明朗化,日本政府不得不在“D-1”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了旨在拯救日本民族的“D-2”计划。当日本沉没的消息公开时,国际社会立即展开了救援活动,同时,打探日本沉没后远东局势的情报活动也开始了。因为大规模的地壳变动,日本列岛不仅有沈没到海中的危险,还有可能多次发生8级以上大地震。在大地震中受灾的小野寺和少女美咲,被救难队员的阿部救出。最后的时刻终于来到了,巨大的海啸冲入陆地,日本列岛沉没了。未来在哪里呢?新的生活该如何继续下去呢?
关于影片
《日本沉没》原是畅销的预言式小说,1973年曾被搬上银幕,多年来日本影坛数度想重拍,都因资金太庞大作罢,最后东宝电影公司和TBS电视台决定携手合作,耗资超过20亿日元制作费,重现银幕奇观。原著描述地质学家深海调查,发现日本将在300天内陆沉,新版的电影将陆沉时间缩短90天,更加危急震撼。片中出现8级大地震、海底火山爆发、海啸等恐怖灾难场面,拍动画与计算机游戏出身的导演木通口真嗣,这次将面临比前一部电影“魔女潜舰”更严苛的技术考验。日本政府倾全力支持“日本沉没”的拍摄,出动防卫厅、陆、海、空自卫队、东京消防厅等机关,甚至还邀请海洋研究开发机构(JAMSTEC)担任顾问,让影片出现的气象、地壳变化等问题更真实。
该片改编自小松左京的著名畅销书《日本沉没》。小松左京是日本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同时也是随笔家、采访记者兼剧作家;1962年他在《SF杂志》发表《易仙回乡记》,从此走上创作道路。1966年发表的《在无尽长河的尽头》,使小松左京一举成名。1973年出版的《日本沉没》,创下了上、下集400万册的销售记录,成为当年日本第一畅销书(后又由东宝公司拍成电影),并于翌年荣获第27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和第5届日本科幻文学星云奖。 1985年,他以小说《首都消失》获第6届日本科幻小说大奖。小松左京与星新一、筒井康隆一起被誉为日本SF界的“御三家”(三大名家),1993年日本群马县的业余天文爱好者发现的小行星便以小松左京的名字命名……
幕后花絮
由SMAP成员草剪刚和当红女星柴崎幸联合主演的电影《日本沉没》,制作费方面投入了20亿日元巨资,是日本电影史上投资最大的电影。而只是试映式就耗资1亿日元巨资,堪称日本史上最豪华的试映式。草剪刚和柴崎幸等片中主要人员以及本片导演,出席了试映式。这个见面会通过卫星进行直播,成为日本电影史上首次的“横跨日本列岛的超大型试映式”。而在主会场武道馆的演出超级豪华,现场不仅有巨大的银幕播放令人心动的画面,场外还会有这次全力协助拍摄影片的东京消防厅的帮忙,他们会出动各种消防车供观众进行参观。会场上出现电影中那样的火山,而演出人员和消防人员们就在这种盛大的气氛中缓缓登场。
这次的影片是1973年观众总人数达到650万人次的,同名电影的翻拍版。改编自讲述日本因为大地震而处于毁灭状态的,著名作家小松左京的同名灾难小说。这部电影更投入了日本电影史上最浩大的20亿日元巨资制作费用,电影公司方面还意气风发地发出豪语:“观众总人数一定能超过1000万!”草剪刚在戏中饰演潜水艇员,柴崎幸则是救难队员,而这也是两人继《黄泉路》后再次于电影中合作。草剪刚说他对柴崎幸的印象是眼睛很大,人很热心很有活力。草剪刚也对新片有十足的信心,说新版超越33年前的《日本沉没》,将会是一部超级巨作。
日本社会生活题材 华丽家族 人证 砂器 幸福的黄手帕 远山的呼唤 铁道员
㈦ 求电影《日本沉没》的详细资料~
我们应该从灾难中学习什么
日本沈没 / 日本沉没的评论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去年,在大屏幕上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还在埋怨拍的太过偶像,还在感叹日本人的忧患意识,还在瞎操心中国人需要反思和警醒。没想到,灾难就这样突如其来;更没想过,电影中那惨绝人寰的画面竟然会变成真实的新闻镜头。
感觉完全不同。
每一张图片,每一个画面,每一条消息,都在告诉我们,这是现实,血淋淋的现实!没有观看电影时的视觉震撼,却有一股痛彻心扉的感觉在心里蔓延。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啊,就这样消失了;那一个个温馨的家庭啊,就这样毁灭了;那一个个关于未来的希望和梦想啊,就这样慢慢变凉,变冷,变硬。此后,不想再看什么灾难电影了,我无法再对这样的电影保持欣赏的心态和距离。
可惜,我们的一些媒体人,还是在把这个灾难慢慢导演成了偶像剧。
一场巨大的令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肝肠寸断的灾难,就这样,在媒体的引导下,变成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一场正在上演的救人大戏”——其预设的结果,当然是“取得圆梦成功和伟大胜利”;数万被埋在废墟中的亡灵,转眼就成了这场斗争或者大戏的背景甚或道具。悲痛很快就转化为力量了,万众一心了,众志成城了;可是,那些在灾难中失去家园和亲人的同胞们,他们的悲痛真的就这么快被转化了么?当我们的记者在不断的引诱他们说出人定胜天和感谢拯救之类口号的时候,可有考虑过他们此刻真正的需求和想法?当我们的镜头在不断的逼视和拷问他们刚刚经历的苦痛,把他们置于镁光灯下煽情放送,以榨取更多人泪水的时候,可有想过他们那时内心的煎熬?我知道,当前需要用意义引导来凝聚民心,协调行动;但是没有深入心灵的凝聚,又能持续多久?
一位老师发问,痛苦向文字转换为何失重?可谓振聋发聩。这种失重,我们可以把它积极的理解为善于减压,善于转化,有人甚至说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我们很会放下包袱,继续生活;但这也孕育着另一个更严重的后果,说明我们善于遗忘,不善于汲取教训,习惯于回避,缺乏直面的勇气——我担心的是,现在举国哀悼和全民救援的情形能持续多久;如果不能把这种悲悯、感动和关爱逐渐内化为一种日常的行为和心理,这场地震,于没有亲身经历的人而言,也不过是一场更加真实的电影罢了。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尤其是近代以来,天灾人祸不断,苦难的深重,几无民族可比。但我们对苦难和痛苦的态度,对痛苦和苦难的感悟能力、反思能力与其他民族相比却实在汗颜——也许体验到了,但缺乏内心的追问,也许追问了,但对痛苦的表达能力欠缺。因为我们习惯了回避沉重,习惯了转化和升华,习惯了轻描淡写。苦难产生伟大的文学,这话在中国不对。近代以来我们有很多很多的苦难,却没有产生伟大的文学。我们的文字,都载“道”去了。
或许可以说,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救援,反思和体悟是以后的事情,现在考虑操之过急;很有道理。但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我们有价值的反思有多少?南京大屠杀这么多年了,我们有厚重的作品出世么?
看到这条新闻——“今天,中国作协向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作家发出慰问信,并号召文学界及时用笔记录抗震救灾过程中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的英勇壮举,用文学的形式生动反映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涌现的感人事迹与伟大精神,与全国人民一起夺取抗震救灾最后的胜利。”——又想想柏杨先生当年写“丑陋的中国人”竟遭到那么多人唾骂的情形,就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一个不善于从苦难中学习的民族,未来会更好吗?为了让我们的苦难更少一些,就先从苦难中学习吧。
㈧ 日本沉没的作者简介
小松左京1931年生于大阪,是日本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同时也是随笔家、采访记者兼剧作家;1962年他在《SF杂 志》发表《易仙回乡记》,从此走上创作道路。
1966年发表的《在无尽长河的尽头》,使小松左京一举成名。
1973年出版的《日本沉没》,创下了上、下集400万册的销售记录,成为当年日本第一畅销书(后又由东宝公司拍成电 影),并于翌年荣获第27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和第5届日本科幻文学星云奖。
1985年,他以小说《首都消失》获第6届日本科幻小说大奖。
小松左京与星新一、筒井康隆一起被誉为日本SF界的“御三家”(三大名家),1993年日本群马县的业余天文爱好者 发现的小行星便以小松左京的名字命名。
㈨ 日本沉没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小说以写实的笔法,虚构了一个日本列岛沉没的世纪末故事:几位头脑敏锐、有正义感的海洋地质学家在对日本近年气候异常的跟踪研究中,发现了日本列岛将要沉没的征兆。消息传出,舆论哗然,质疑者有之,嘲笑者有之,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无情地证实着他们的推断,内阁首相不得不向全国人民宣布:日本列岛将在10个月之内全部沉入大海中。于是,整个日本处于一片惶恐和混乱之中。在接连不断的地震、海啸和火山喷发中,人们纷纷转移资产,想方设法逃往国外,内阁策划向世界各地输送移民,又引起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响和各种不同的对策。小说最后以日本列岛沉没在万顷波涛中而告终。
㈩ 《日本沉没》有没有人看过这本书啊,上面都说了些什么
讲的是日本由于地质灾害整个岛将要沉入海里 日本人面对生死是如何表现的
我有书 也有电子版 你要电子版的话可以发给你 留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