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幻小说的思考
㈠ 读完全文请思考作为科幻小说三巨头阿西莫夫的作品有怎样的魅力
阿西莫夫的小说最大的魅力,在于他的所有长篇小说(甚至还包括一些短篇),都有一条暗线串连起来。也就是说,他的所有长篇小说,都是发生在同一个世界中,而且彼此之间都是有剧情关联的,都能够找到隐藏的线索可以彼此连接起来。
所以现在所谓的“漫威宇宙”算什么?早在50多年前,阿西莫夫就已经通过他的小说打造出一个“阿西莫夫宇宙”出来了。
㈡ 科幻小说的内容一定要有可行性吗
是的,因为是一种起源于近代西方的文学体裁,其定义为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而非妄想)而创作出的文艺,一般认为优秀的科幻小说须具备“逻辑自洽”、“科学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当下以叙事为重点,追求人文思考已成为科幻小说主流,科幻与奇幻小说界限日益模糊,国内科幻小说还呈现出轻科学偏文艺的趋势。
㈢ 对于科幻小说你有何见解
不是空想就能行吧,要有一定的科学基础,我个人认为太硬的一班人不见得能接受,有时候看不懂,夹杂点好的情节还是比较吸引人,我还是比较喜欢何夕的作品
㈣ 怎么看待科幻小说和推理小说
谈到中国科幻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要提到《三体》,《三体》作为中国科幻里程碑式的作品无疑是成功的。但我们也应该反思,为什么提到科幻杂志,多数人只会想到《科幻世界》,提到中国科幻小说,多数人只会想到《三体》,提到中国科幻作家,多数人只会想到刘慈欣。其实在中国科幻小说中,不只《三体》一部优秀的小说,也不只刘慈欣一位优秀的作家。科幻小说在中国远没有在美国等国普及,科幻圈子在中国依然是小众。
㈤ 求助一篇关于科幻文学方面的论文<急!!!!>拜托了各位 谢谢
题目是 科幻与神话的关系 科幻与神话的关系 神话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国神话,一类是欧洲神话,而别的国家拍出的可以说算不上神话,因为其他国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神话背景,既然从古代就没有信念,那么又怎么去体会呢? 例如: 非洲:想写神话,全是巫术、通灵,上哪里找神话呀?顶多是个爱神——部落酋长,临性大量女性。 南美:有的只是信仰,虽然有神和故事,但没有形成一个完全的神话体系。 北美:只有300多年的历史,上哪里找神话呀?印第安人,土著部落,没有神话体系,就算有,也被无情的抹杀在美国人的历史中了! 大洋州:发现的更晚,一边玩去吧! 南极洲:你说它会有神话吗?有也只是神的,不是我们的,我们是不会知道的! 中国神话分为几个背景。1.以玉帝的天庭。2.封神榜时期。3.盘古开天与女娲造人时期。 而这几个时期又有互相的矛盾,最明显的一点是1与2中的杨戬,1中的杨戬是玉帝的侄子,而2中的杨戬是一名道童,后成仙,成仙时还是女娲执掌天庭,那么玉帝又是怎么升天的呢,这很矛盾! 再有就是:3中的女娲以身补天而死,没有神话说过,她复活了,那么2中她是怎么成神的?天界是怎么诞生的? 欧洲神话以北欧神话为主,欧洲神话是人性的,与中国的神话不同。 欧洲神话以宙斯,这个万神之王为背景,又有三个分支。 其一:是说宙斯是万神之王,没一个神都是他的孩子。 另一个是:神,是代代相传的,宙斯是第四代神王,普罗米休斯有先知的能力,他预言说,宙斯与海神(女)的孩子会杀死他,取代他的神位!宙斯便将她嫁给了一个国王,避开了这一切,永远巩固了他的神王地位。 还有一个说:海神波士顿与冥界之王都是宙斯的兄弟 科幻是以科学为前提,很容易理解,又不容易理解。 科幻的几个主要模式就是1.超越时空回到过去、2.未来的人来到现在、3.意外到达未来、4.和外星生命的关系、5.还有未来的事、6.超级英雄。 第1个并不能完全算做科幻,因为他其中不会有太多的科技。 第2个,这其中也不会有太多的科技含量,但它已经是科幻的范畴了。 第3个,这个已经有了未来的社会为背景。 第4个是一个一直都很热门的话题,其中蕴涵了大量的可研究因素和我们人类对于宇宙、地外文明和自身的幻想、渴望和求知欲! 第5个是一个可以完全发挥自己“合理”想象力的空间,人类大脑的发展给了我们不断幻想又把幻想变为现实的能力。 第6个好象也只有美国才会孕育出来!!! 而这里有个问题,就是以19世纪为背景的科学与魔法交织的故事,应该算是哪一累呢?我认为应该是魔幻,例如《绅士大联盟》 以上是我对科幻和神话的一个自己的看法。 科幻与神话的区别在许多方面,在这不能一一列举和对比,我认为具有突出代表性的两个方面的区别。下面我想简单的谈谈这二者之间扑朔迷离的关联。 科幻和神话都源自于人类的幻想,这从本质上就把它们联系到了一起。更甚者,许多西方科幻作家都从本国的传统神话作品或宗教典籍中寻找艺术灵感,甚至直接将它们改造成科幻文学题材。这充分体现了科幻与神话之间的传承性。 有些科幻成为神话的翻版。以美国人拍的《天煞》为例,外星人选在独立日发起总攻,并且最后是有美国人找到了打败外星人的办法,再次拯救了世界。这种救世情节不正雷同于我们中国神话吗?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等。再如《星球大战》中希奇古怪的外星生物,其实没有什么新鲜感,都是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中生物的刻版。类似的科幻剧作比比皆是,这足以说明了科幻与神话之间的渊源,神话故事给科幻小说创作家以灵感的“源泉”。其原由在于,科幻和神话都是用故事来表达人类知觉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以及人类如何解释未知(起源,死亡,对另类的经验等等)。以这个观点来考察《福兰克斯坦》,就不会认为它是遗传学教科书,更不是博爱大全,这部雪莱夫人的作品其实是普罗米修斯式的试图以知识促进人世自足,但却斗胆冒犯圣上后为此付出的痛苦的寓言。 神话的意义:神话是人类社会童年时期的产物,一个大人固然不能再变成一个小孩子,可是一个小孩子的天真烂漫毕竟也还是令人高兴的。从神话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观念是怎样的:他们怎样设想世界的构成,怎样歌颂人民的英雄,怎样想望生活过得更美好,怎样赞美劳动和斗争……等等。研究神话,可以使我们更加懂得应该热爱生活和热爱人民。 因为神话本身就是富于兴趣,它对于文学艺术有很大的影响,文学艺术靠了它才更加显得美丽而年青。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希腊古代精美绝伦的雕刻,就几乎全和神话有关。再如中国殷周时代的鼎彝,多用饕餮、夔、夔龙、夔凤、蛟、螭……等奇禽异兽的铸像作为装饰,就很富于神话意味;大诗人屈原著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也都取材于神话,藉此以抒写其对当时楚国昏庸腐败的政治的悲愤。他如埃及壁画,印度史诗,都具有神话的因素:这都说明神话对文学艺术是起着丰美的作用的,研究神话,可以使我们对古代优美的文学艺术遗产有更深刻的认识。 神话虽然不是历史,但却可能是历史的影子,“是历史上突出的片段的纪录”(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把神话中的人物都当作是一个个实有的古先帝王看,固然是荒谬绝伦,可是一概抹杀神话事迹所暗示的历史内容,也不妥当。例如黄帝和蚩尤的战争,当暗示蒙古高原系人种和南太平洋系人种在中原的接触;昆仑山和西王母的故事,当暗示“诸夏”之族和“诸羌”之族的文化交流(同上书)。所以我们研究神话,也能从神话的暗示中寻出历史的真相。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神话又是民族性的反映,各国的神话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了各国民族的特性。中国的神话,自然也在好些地方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特性。从我国保留下来的古代神话的片段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所记述的事迹看,我们的民族,无用自愧地说,诚然是一个博大坚忍,自强不息,富于希望的民族,神话里祖先们伟大的立人立己的精神,实在是值得作为后代子孙的我们很好地去学习,去发扬的。研究神话,就能了解民族性的根源,这对于我们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当然也还是有帮助的。 科幻的意义: 科幻改变我门的观念,首先,许多科幻作品能增强对祖国的自豪感,如刘慈欣的《光荣与梦想》。 其次,科幻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影响我们。英国著名科幻作家J*G*巴拉德宣称:科幻的主题应当是“内层空间”,即人类内在的思想。因此科幻影响着我们的内在精神。它把我们的精神上升到另一个高度——世界、人类,乃至整个宇宙。刘慈欣说的:“……科幻文学是全人类的视野的文学,但这与民族立场似乎并不矛盾,在银河系中,全人类也就是一个民族……” 长期作用于科幻,你就会觉得自己某些时候代表的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代表人类,代表地球生命。这样,在关系到全人类利益的问题时,例如环境问题,你思考问题就会有一种对人类的责任感,对一切流露出一种平等观念,体现出作为地球主人的主人瓮精神,体会到作为地球公民的自豪感。这无疑是精神上的更高境界,我们所有人都与之有关。我想,如果每一个统治者都长期受到科幻对他的思想的影响的话,世界将会少很多战争。 另外,科幻作品中流露出的很多思想都能让人对生命,对爱有一番新的认识,例如何夕的《伤心者》,道格拉斯*亚当斯的《银河系漫游指南》,韩松的《地铁惊变》……它们让我们更清楚,更重视生命的价值。 科幻可以拓宽我们的思维。青少年的想象力是无穷的,而科幻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让我们的思维在时空中翱翔。我们可以潜入到幽深的海底,触摸海洋的神秘;我们可以飞翔遥远的星系,探索宇宙的奥妙;我们可以穿梭时空;我们可以和机器人游戏……宇宙是无限的,思想是无限的,而科幻为我们提供了比当前科学更广阔的空间。 它是连接科学的纽带。科幻与科学有着重要的联系,前面已经说过,,而相对于深奥严谨的科学世界来说,科幻似乎更容易接受。好的科幻作品往往包含许多科学知识,纵横了物理、天文、地理、生物、历史、军事……把这些融入到科幻中,更容易使人有兴趣去探索其中的理论,科幻中超越现实的概念也会促进我们大胆的创新。阿西莫夫说:“科幻小说最大的意义不是教给读者什么理论知识,而是要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㈥ 作为一个科幻小说作家,应了解哪些知识。
前沿科学知识、军事武器装备研发知识。一般来讲,科幻小说的取材都来源于科学,最新的科学来源于武器科技。
㈦ 科幻小说的意义何在
有些人总觉得科幻小说是带给我们一种目标,让我们能够把我们现在的生活过成像科幻一样的世界,可是我们恰恰忘了,其实科幻小说,他的目的仅仅是让我们在小说当中发现我们的影子,并且让我们学会自我反省,如何才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㈧ 你对中国科幻文学(小说,电影)有什么看法
科幻小说在中国,有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隶属于“儿童文学”,当这种片面的认识终于得到纠正之后,科幻小说终于成为“通俗文学”的一种形式。但在主流文学界的一般认识之中,科幻小说还进入不到“高雅文学”。科幻小说长久不能进入雅文学的领域,实际上就是指出,在目前文学理论的评价框架下,科幻小说在艺术美感上是很弱的,甚至被认为几乎没有艺术美感。科幻小说被认为不过是讲述一个离奇的故事,“有趣”和“离奇”是其最重要的特征(相比童话或者其他儿童文学,科幻小说的位置更为尴尬,因为面向儿童读者群的特殊的叙事技巧和艺术感染力被剥离,它需要直接面对主流文学的评价模式)。
分析科幻小说之所以被认为缺乏艺术美感的原因,可以清晰地发现,作为艺术美感产生的基础——艺术真实,在科幻小说中得不到认同。对照上述理论界对于艺术真实的理解和解释,科幻小说中确实缺乏“生活的逻辑”。比如在关注未来的科幻小说中,几乎每一篇小说都呈现了一个互不相同的未来世界,那里整个人类的文化、经济与政治都是“出乎意料”的,那么,在这个情境中,很难说文本到底包含多少现实生活的逻辑;在观照技术革新的科幻小说中,物质生活的巨变非常突出,科幻作家往往能想象出令人震惊的科学技术,那些新鲜的机械、商品和各种工具,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少有直接对应物,也就更谈不上基于现实的“真实”;最大的难题是对地外生命、地外文明构想(或者是若干年后彻底进化的人类本身),其诸多细节是彻底天马行空地想象,比如人类作为一种能量而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存在,这些显然更不具备上述所谓现实生活的经验。
还有涉及其他种种科幻题材的小说内容就不再赘述了,出于讨论上的简便,不妨暂时将其定义为“强幻想”,它们共同的一个特征便是,无论是对物质世界、还是对人类的精神世界的描绘,都大大超越现有的实际生活,有些甚至很难从现有生活中找到类似的对照物。必须承认,无论作家做何等想象,必然受到其生活体验的约束于局限,也就是说一切想象几乎都能从现实生活找出根源,但问题是,当这种想象与现实过分地疏离之后,读者的生活体验就很难与作品的描述产生“共振”,读者可能认为小说是精彩的、曲折的、生动的,但是确在潜意识中不断暗示自己,这是“编造的”、“虚假的”,从而很难体会到强有力的艺术真实感(按照现在对于艺术真实的理解),进而产生审美体验。
不过实际上,这里存在的最大的疑惑和矛盾是:尽管从理论上分析可以看出,科幻小说几乎不具备艺术真实(当然,这里尤指“强幻想”的科幻小说,与其相对的“弱幻想”,比如在科幻小说中被称为“软科幻”的那一部分,其背景可能就是现实生活,因此它较为勉强甚至完全适用地可以用一般的批评范式来对待,不必断章取义地将我这里所指的“科幻小说”理解为科幻小说的全体),然而在实际阅读过程中,一个合格的、成熟的读者能够体会到科幻小说中的美感,换句话说,他们能够感受到科幻小说中的“真实”,并且将那些几乎不可思议的“强幻想”与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统一起来,从而被唤起一种情感上的或者思想上的共鸣。
比如阿莫西夫《基地》(系列)中描述了已有一万二千年悠久历史银河帝国,进行了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小说厚重而富有历史感;刘慈欣在《地球大炮》中,设计了一个将地球沿直径掏出一个空心管道的的技术构想,展现了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以及人必然能够征服自然的信念;韩松在《红色海洋》中对于若干年后生活在海洋中的退化的人作了细致的描绘,其残酷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给读者造成了强烈地冲击,呈现了一幅鲜活的关于生存、争斗和死亡的悲剧式的图景。
不用将科幻名作一一列举,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尽管从理论上分析,科幻中的“强幻想”难以将读者带入一个不自觉的真实之境,然而实际情况却与之恰恰相反,优秀的科幻文本不断地营造真实之境并赋予读者强烈的审美体验。那么,当理论与实践不相符合之时,带来的思考就是,原有的理论是否存在局限甚至缺陷?
科幻小说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与主流小说最大的区别是,它不仅关注精神层面,而且也关注物质层面。这里的物质层面,不是当下文学理论中通常意义下的“物质生活的享受”,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物质世界,涵盖了科学与宗教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对于科学,包括对宇宙的现有认识和尚未进行实证的科学猜想)。按照李兆欣对于科幻本质的理解,科幻小说的思想性体现在它观照“变化对人的影响”,在主流小说中,这个“变化”是指现实生活中的时代变迁、生活方式的变更、思想观念的蜕变等;在科幻领域中,“变化”则具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它还包括直接的科学理论与技术产品的变化(当然,这更多是虚构的,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变化),甚至是科学规律本身的“变化”(虚构出另一种“自然的规律”)。即使在精神层面,这种变化甚至也不仅是人自身,而可以是动物、植物,甚至是完全虚构的“地外文明”。
因此,艺术真实的概念可以在科幻领域中得到这样的拓展:
1、艺术真实包括对物质世界符合逻辑的假想和虚构,其艺术效果是产生科学之美与自然之美,或者是对科学本身的反思和批判之后的悲剧美。
科学美与自然美(这里尤指自然规律,而不局限于自然风光)在主流文学作品中一般得不到充分体现,甚至不能体现。文学作为艺术美的最高形式之一,它区别于科学,甚至在实际的理论探讨中,需要特别地对文学与科学加以区分。在实践上,文学作品也少有表现科学美的。
但是在科幻领域中情况完全不一样,大量的科幻小说,尤其是被称为“硬核科幻”的作品,非常关注科学规律以及科学技术,许多在主流文学中几乎不可能被采用的题材,在科幻小说中得到充分发展。比如当代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地球大炮》中虚构一个贯穿地球的巨大管道,利用力学原理进行运输,而后又虚构,通过电磁学原理,利用这个管道用来当作加速器,向地外发射各种机械结构;在《诗云》中,他更为天马行空地虚构出一个巨大无比“存储器”(功用上类似于现在电脑的存储设备),它由几个星球作为原材料制作而成,飘散在地球的周围;在《梦之海》中,他虚构出,地球上的海洋之水被冻结,并被制成巨大的规则的长方体,漂浮在对地同步轨道上,折射太阳的光辉,成为一件艺术品。这些在目前看来,完全不具备技术可操作性的虚构情节,在阅读的时候确具有极其逼真的真实感,其宏大的结构、壮阔的场景,甚至带有宗教色彩的对“造物主”的赞叹和膜拜,都充分地反映了科学美、技术美和自然美。
刘慈欣自己也曾表示:“世界各个民族都用自己最大胆最绚丽的幻想来构筑自己的创世神话,但没有一个民族的创世神话如现代宇宙学的大爆炸理论那样壮丽,那样震撼人心;生命进化漫长的故事,其曲折和浪漫,也是上帝和女娲造人的故事所无法相比的。”[7]不争论这个观点是否在认识上有所偏颇,它至少说明,科学(理论、规律)、自然是具有美感的。那么,既然我们能够从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关于自然的规律和事物中获得审美体验,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也就同样可以由符合逻辑的基本“假设”出发,建构另一个世界,或者另一种人类尚不能/不可能观测到的景致,来实现本质上相同的科学美感。并且,就人类当下的对世界的认识程度,自然规律的真与美往往是统一的、同一的。宇宙学中的超弦理论尚不能通过实证来检验它是否是真的,但是它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假设而存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在数学形式上以及某些其他方面具有强烈的美感,甚至在讨论它时用到了关涉美学的概念(奥卡姆剃刀)。因此,科幻小说中对于物质世界——比如自然科学中的定律、数学公式中的常数、尚不存在的景致——进行符合逻辑的虚构,在实践上完全能够产生艺术真实感。而主流小说对此的忽视,恰恰反映出主流文学在这类题材中的弱势和无力。
另一方面,科幻小说中还有大量虚构,其目的和效果并非是反映科学美,而是描述技术灾难。这类作品的立场往往是对科学持批判和有限度的发展的态度,对人类当前的发展模式进行质疑,以及关涉技术对人的异化等问题。这类题材在主流文学中,更多地是从体制和文化的角度进行批判,而不是直接关注物质生活本身。现实生活中的技术灾难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强度,都是有限的,而作为文学创作,基于生活的虚构是艺术上的必然,因此,科幻作品中往往有现实生活中完全不存在的灾难性场面,题材涉及基因问题、人口问题、能源问题、纳米技术、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多个科技领域。虽然与客观世界进行比照时我们会认为这些“灾难”是荒谬的,但是必须看到,作为艺术上的提炼,成熟的读者不仅在阅读时能够从文本中感受到灾难的真实气息,在本质上,它也同样是现实生活中科技负效用的一种映射。因而它们在艺术上是真实的。
换一个角度,理论界现在对于艺术真实的理解,即反映生活的“真相”、“本质”和“规律”,在涉及对科幻小说的评价中,对于“生活”一词的规定过于狭窄,在文学中,它不仅像我们一直理解的那样,包含的是“人与人的关系的总和”以及“关系总和中的个体的人”,还应当涵盖人所生活其中、并不断探寻其规律的客观世界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客观世界关系下的个体的人。
2、艺术真实包括映射人类社会自身的“非人类”社会,其艺术功用与描写人类自身一样,重在唤起读者在情感、意志和观念等方面的共鸣。
科幻小说中存在大量“非人类智慧”的描写与虚构,比如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工智能、外星人,或者已经与现今的人类完全不一样的未来人。在形式上,这些描写似乎虚假的,缺乏真实感的,因为它们表面上看来与现实社会不相关,其人物形象与事件也完全在人们的经验之外。但在实践中,这类文本同样能够带来强烈的真实感/现实感,因而它应当具备了艺术真实。
深入剖析其中的原因,不难发现,不管作者如何构想“非人类”社会,实际上都必然不能完全脱离作者自身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我们的现实世界。科幻小说中绝大部分非人形象都是人格化的,不过是外在形象与文化形式可能有大量的虚构,但人格化是其很难脱离的一个基本规则。比较人类在神话故事以及宗教故事中对于非人(神鬼)的构想,这些虚构也同样是将“非人”进行人格化。
因此,在人格化的角色中,无论其外面如何怪异,小说的情节依然局限在一个人与人的关系网络中,非人的角色实质上乃是为了对照现实的人,非人社会实质上同样是为了对照现实的人的社会,进而表达作者对于人的立场和态度。这一点在本质上与主流文学中的魔幻现实主义是相同的。比如艾萨克·阿西莫夫在《二百岁的寿星》中虚构了一个机器人,“他”本来可以“不朽”,但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完整的人,他最终体验了死亡。在这里,所谓机器人就是一种现实的人的映射,而深深打动读者的,就是小说通过一个机器人的“生命历程”所反映出的人的情感、情绪和生命的意义。从这一点,非人的形象同样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关于非人的虚构一样具备艺术真实性。
在另一些科幻小说中,也会存在并没有人格化的非人形象,比如洞察宇宙真理的智慧体等。在这类小说中,人的形象实质上被抽象化与概括化了。一般的小说中,人作为一个实际的存在,他必然需要具备独特的个性和特定的意识,这在文学创作中称为“典型”。但科幻小说却能够突破这种传统,它可以没有具体的人的形象,而是将哲学意义上关于的“人”的共性和本质抽里出来,在文本中进行哲学思考。比如在一篇科幻小说中,一个人死后在黑暗的空间中与另一个“声音”进行对话,这对话其实就是一个哲学思辨的过程,对于一些形而上的问题进行不断地拷问;在一篇名为《维序者》的科幻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个维持“时间秩序”的智慧体的形象,而实质上小说也是在进行关涉时间、存在与历史的某种哲学思考。
这类小说的共同特征是缺少情节,但它的特色是能够抽离出一个抽象的人的概念,从而在文本中进行哲学层面上的思辨。这种创作形式在主流小说很少见,因为主流小说几乎无法在缺少具体的人(也没有人格化的形象)的基础上去进行创作。但这应当具有艺术真实性。因为所谓文学,不是仅仅要从文本中体现对于现实生活的关照,具有感性上的相通与共鸣,同样也可以直接超越感性的认识,直接从哲学的层面对高度概括后的现实世界进行理性思考,关注于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比如人存在的意义,宇宙是否完全可知,空间与时间的本质等)。如果萨特能够在他的小说中进行存在主义的思考,就没有理由认为科幻小说不能进行更为抽象的哲学拷问,也就应该认为,科幻小说中虚构的非人格化的非人形象,实质上是在小说中进行哲学思辨的一种媒介,是一种观念的抽象表达,具有艺术上的真实性。
㈨ 有关于看科幻小说的好处
《希望星》
科幻小说,科幻巨制
作者:老母!
未来高等文明科技,比肩漫威,中国元素色彩,真正的中国科幻小说!
未来宇宙,列强争霸,科技升级,人类以科技一次次突破,追求创世主的境界!
每次科技升级,人性膨胀,必然带来毁灭的战争!
希望星!人类最后的救赎!
人造希望星计划,一群努力的人,一个伟大的国度,共创辉煌!
开启人类最后的救赎,也是模拟追寻创世主的科技!
本书不是穿越小说!
本书不过多码字,不追求过多字数。
写给看的懂的人!
欢迎留言评论!
喜欢看打怪升级无脑小说的人,请不要来!
㈩ 科幻小说有哪些特点为何作品少见
科幻小说特点:
1.科学性
2.预见性
3.故事性
科幻小说不同于其他的小说,其中有很重的知识性,并不是说有想像力有文采就可以了,小说的内容要有科学方面的知识。
这类小说难写也难有人才,懂文学的作者很多,懂科学的作者却极少,想要写好写出有实力的科幻小说是非常不容易的,这要求作者本身对科学方面的事物了解的相当丰富,再加上文学才华,才能写出有含金量的科幻小说。反之,没含金量的科幻小说,就会成为一本烂书,根本得不到专业人士的认可。再加上此类书不是十分普及,读者群也不是很大,与科幻小说相比,魔幻、奇幻、玄幻等书选择多,也受读者喜欢,书商就不太愿意选择科幻。所以,就导致科幻小说冷场面,写得少,出得少,看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