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国内科幻小说之父

国内科幻小说之父

发布时间: 2021-06-21 10:03:39

① 世界科幻小说之父是哪国人

儒勒·凡尔纳 (又名: Jules·Verne)
职业 : 原著
所属地区: 法国
出生地 : 法国
生日 : 1828年
凡尔纳(Jules·Verne,1828-1905)是19世纪法国作家,被誉为“科学幻想小说的鼻祖”
1828年,凡尔纳生于南特,1848年赴巴黎学习法律,写过短篇小说和剧本。
1863年起,他开始发表科学幻想冒险小说,以总名称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奇异的漫游》一举成名。代表作为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主要作品还有《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机器岛》、《漂逝的半岛》、《八十天环游地球》等20多部长篇科幻历险小说

② 中国科幻小说之父是

吴承恩

③ 中国科幻之父是

中国科幻之父 郑文

2003年6月17日晨,一代科幻宗师郑文光因心脏病发作去世,享年74岁。
郑文光1929年4月9日出生于越南海防。20世纪40年代,郑文光曾经在越南、香港、广东等地从事文学活动,并任香港培侨中学教师。1951年,郑文光回到新中国的首都北京,进入中国科协科普局担任编辑。1957年调入中国作家协会,担任《文艺报》和《新观察》记者。文革期间,他调入鞍山市文联工作。70年代初期,郑文光回到北京,进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从事天文学史研究,历任副研究员和研究员。在此期间,郑文光出版了《康德星云说的哲学意义》(1974)和《中国历史上的宇宙理论》(1975,与席泽宗合著)、《中国天文学源流》(1979)等作品,其中《中国天文学源流》获得次年中国科学院科研成就二等奖。他还参加了当时国内最重要的天文辞典的编制工作。
郑文光的文学活动开始于1940年。是年,11岁的郑文光发表了第一篇抗日杂文《孔尚任与桃花扇》。1954年,郑文光发表了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50年代,郑文光除了出版过科幻小说集《太阳探险记》(1955)之外,还出版过科学文艺读物《飞出地球去》(1957)、科普译文集《宇宙》(1958)。他的短篇小说《火星建设者》(1957)曾经获得1957年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科幻大奖。他撰写的纪念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的传记文学《火刑》(1957)多年来一直是全日制中学课本中的语文教材。
从1978年以后,郑文光的主要精力放在从事科幻小说的写作方面,出版了《飞向人马座》(1978)、《大洋深处》(1980)、《神翼》(1982)和《战神的后裔》(1983)等4部长篇小说和《命运夜总会》(1982)、《地球的镜像》(1980)等多部中短篇小说。其中《飞向人马座》荣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神翼》荣获1980—1985年中国作家协会少年儿童文学创作一等奖、1990年全国第二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银制奖(金质奖空缺)。《战神的后裔》是郑文光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他的4卷本小说全集于1993年由湖南少儿出版社出版。除科幻小说之外,郑文光还撰写科学游记、动物小说、科学童话和科学小品等。他是中国作家中第一个到达西沙群岛进行采访并发表游记的作家(1959)。他的动物小说《猴王呜呼鲁》(1982)获得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
郑文光的科幻小说创作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50年代到60年代,他主要致力于在新中国引进科幻文学的文本,此时的作品主要供儿童阅读。70年代,他开始全方位探索科幻文学的成人化,并在这一领域中作出了突出成就。在70年代到80年代的转轨期,他试图将科幻小说与社会思考和哲学思考相互结合,以科幻文学触及中国的现实,并取得了读者的认可。郑文光还是中国科幻文学理论的主要探索者。早在50年代,他就撰写过论述研究凡尔纳和鲁迅科学文艺思想的文章。80年代之后,他与童恩正、叶永烈、金涛等人共同提出的科幻文学新观念,实现了中国科幻文学从儿童读物和科普读物领域的全面突围,为中国科幻文学的更大发展提供了理论的基础。由于在文学领域中的突出成就,郑文光曾多次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科学文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郑文光为人谦虚、朴实、真诚、正直。他热爱祖国,对他所从事的科学和文学事业,抱有宗教般的情感和专注。他还热衷于鼓励和提携青年作家。从1979年到1985年,他牺牲个人创作时间,主持了大型科学文艺杂志《智慧树》杂志,为发掘新作家,繁荣科学文艺的多种门类,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作为新中国科幻文学的主要开拓者,郑文光在读者心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是世界科幻小说协会(WSF)的会员,作品曾经被翻译成英、法、德、日、捷克等多种文字。80年代初,香港《亚洲2000》发表长文认为,郑文光是新中国科幻文学的创始人。美国、英国、日本、港台和泛美华人地区都对郑文光的文学活动给予过高度评价。
1983年以后,郑文光因脑中风停止小说写作。在长达20年与疾病抗争的生活中,他一直保持着乐观态度,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期望。他做过各种恢复创作的尝试,更与其他人合作发表过小说和论文。他还多次在家中接待青年作者,热情地为他们的专辑作序,为中国科幻的繁荣摇旗呐喊,为扶持文学新人殚精竭力。
郑文光的一生,是为中国科幻文学事业开拓的一生。他在科学和文学两个领域中的出色工作,将被载入科学文化和科学传播工作的史册。

④ 中国科幻之父是谁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黄旭华,男,原籍广东省揭东县玉湖镇新寮村,1926年3 月出生于海丰田调镇。初中肄业于聿怀中学(抗日战争时聿怀中学搬迁揭阳五经富)。解放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先后从事过民用船舶和战斗舰艇的研究设计工作。1958年党中央批准聂荣臻元帅关于研制核潜艇的报告,即参与并领导核潜艇研究设计工作,历任研究所的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受国防科工委任命为核潜艇工程队总设计师、总设计师。现为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719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之一。他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30多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多次海上试验任务中,他作为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副指挥,严格执行上级指示,处理了许多重大技术问题,并荣获船舶工业总公司个人一等功。他参与完成的我国第一代核替艇研制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导弹核潜艇研制获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86年被授予船舶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198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

30多年来,在探讨和解决我国核潜艇的问题以及一步跨越美国几代产品进入6O年代初期世界水平等重大技术决策上,和其他领导一起,共同组织,依靠广大科技人员,从我国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能力出发,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了充分发挥核动力运用于潜艇的优越性能,通过大量试验研究,采用适合于水下高速航行的水滴艇型,用围壳舵与尾水平舵相结合又有所侧重的操舵方式,获得水下高、低航速下垂直面的良好运动稳定性和操纵性,特别在水下发射导弹期间,较好地解决导弹对艇运动状态的严格技术要求;在艇体结构方面,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应用短壳塑性稳定等理论,推导出直径比常规潜艇大一倍的艇体结构设计计算方法,解决了相当部分采用锥壳结构的耐压艇体结构和首端大直径耐压平面舱壁等重大技术难题,于196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比美国的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时间缩短了近两年,各项性能也均超过美国的第一代核潜艇。黄旭华因此补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遥远的古代,人们就渴望能够探寻那变幻莫测的大海的奥秘。那蔚蓝色的一切都是那样令人不可捉摸,从而勾起原始人类不可抑制的探求欲望。于是便有人抱着沉重的石头跃身水中以一饱眼福。可是,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之下,纵使潜泳水平再高的人,只凭人工呼吸最多也只能达20米左右的深度,这对于“滔滔无底”的大海来说,又能达多少分之一呢?人们就是这样怀着一种无比渴望的心情探求着。

黄旭华没想到他的名字会和核潜艇连在一起,八个兄弟姐妹三十年不知道他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这个儿子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三十年,别梦依稀。面对亲人,面对事业,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默默无闻,寂然无名。母亲从—向。二面对事默默无

1958年,聂荣臻元帅以战略家的勇气向中央请求搞核潜艇,党中央、毛主席很快批准。核潜艇研制马上进入准备状态,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黄旭华说,“船”和“艇”沾边儿,组织上则看中了他宽阔前额下面潜藏的智慧。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中国提出希望苏联帮助,但赫鲁晓夫认为,中国人造不了核潜艇,只要苏联有了,大家建立联合舰队就可以了。赫鲁晓夫的傲慢,令毛泽东发出巨人的怒吼: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从那时起,黄旭华的人生就牢牢地和核潜艇拴在了一起。

核潜艇,被称为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谁能想到中国的核潜艇竟是从玩玩具开始的。当时,只有黄旭华等少数人搞过几年苏式仿制潜艇,潜艇和核潜艇有着根本区别,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他们弄来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拆了装,装了又拆,而“真家伙”的内部结构则一无所知。黄旭华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潜艇的形状。可不要小看这个形状,它对于在阻力很大的海水里航行的潜艇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艇体的形状。为了确定水滴线型的可行性,他和同志们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试验,没有试验风洞和大型水池,没有厚钢板加工设备,关键的是中国还没有陆上核电站。1963年这项工程不得不暂时下马。1965年,二、六机部党组建议恢复研制工作,中央很快批复同意重新上马。

黄旭华十分清楚,研制核潜艇,美国走了三步,原苏联走了五步。中国怎么搞?照美式苏式,稳妥,但时间拖不起。一步到位,时间短,但风险太大。可是我们有什么理由非走别人的老路不可呢?就象战斗中不能走侦察兵走过的老路而要走侦察兵画给你最近的线路那样,黄旭华选择了“太多风险” 的路——三步并作一步——一步到位。

这是一条看似平坦却步履艰辛的路。当时,国外资料真假难分,虚实难辨。某外刊资料称:为保证导弹发射落点精度,美国打算在艇上装一个65吨重的大陀螺,以稳定其航行状

态。但这么大的物体中国不能生产,设计组反复论证分析试验数据,表明没它也行。但专家争论激烈,人家比我们先进都用,我们不用,发射时潜艇翻了谁敢负责?打不中目标谁敢负责?黄旭华想:我们是独立研究,不是抄袭,有什么必要跟在人家屁股后边跑?既然试验可以不装,就应该相信自己的试验——不装,黄旭华拍板定案。后来得知,其实美国压根就没有装,黄旭华总算没上当。

这之后,科技人员又围绕着新式潜艇的15个难题展开了攻坚战。最后,这些难点又综合为七大技术关键。这些攻坚战打得十分漂亮,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先后取得了成功,其中一些成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中国的核潜艇,新婚不久,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后来他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凉的小岛。他说荒岛上一年只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平时,他没时间回家,大地震也顾不上回家。女儿说他是“到家里出差来啦。”妻子说他是“客家人”。是的,为了艇上千万台件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网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牵涉面广,难度可想而知。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送走了一个个不眠之夜……终于,中国的核潜艇搞出来了。

1970年第一艘核潜艇试航。

1974年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使用。

1981年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

中国,成为继美、苏(今俄)、英、法之后勤部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内行人明白,这是一次重要试验,也是一次最危险的试验。所有参试人员明白,中国只有常规潜艇下潜经验,而核潜艇要复杂得多危险得多。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就是在深潜试验时,下去后再没有上来,艇上160多人全部葬身海底,至今无法知道失败原因。这艘由里到外全部由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艇,能闯过中国核潜艇研制史上的首次深潜试验大关吗?包括有关专家都似有疑虑,有的参试人员做好了牺牲准备,向亲人嘱托了后事。黄旭华也明白:越是危险的试验,越需要沉着冷静,越需要精神集中。他和同事们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才决定下潜。按说,试验时黄旭华应在指挥艇上坐镇,但他为增强参试人员的信心和掌握第一手试验资料,坚持上艇亲自作深潜试验:50米、100米……到达深潜设计要求,艇壳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多处“咔嗒”、“咔嗒”地n向……终于,潜艇在设计要求深处一切完好,深潜试验成功了,消息传到家中,一向默默支撑着家庭重担的妻子竟放声大哭。当下水试验的所有任务都按照预想顺利完成后,在场的科技人员终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在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条件下,用智慧,用一种无坚不摧的爱国精神,书写出了壮丽的核潜艇诗篇。

黄旭华,成为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深潜试验第一人。

⑤ 科幻小说之父是谁

儒勒·凡尔纳 (又名: Jules·Verne)
职业 : 原著
所属地区: 法国
出生地 : 法国
生日 : 1828年

凡尔纳(Jules·Verne,1828-1905)是19世纪法国作家,被誉为“科学幻想小说的鼻祖”
1828年,凡尔纳生于南特,1848年赴巴黎学习法律,写过短篇小说和剧本。
1863年起,他开始发表科学幻想冒险小说,以总名称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奇异的漫游》一举成名。代表作为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主要作品还有《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机器岛》、《漂逝的半岛》、《八十天环游地球》等20多部长篇科幻历险小说。

⑥ 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是谁

儒勒·凡尔纳(Jules-Verne,1828-1905,19世纪法国作家,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被誉为“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1828年2月8日,凡尔纳生于南特,1848年赴巴黎学习法律,写过短篇小说和剧本。1863年起,他开始发表科学幻想冒险小说,以总名称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奇异的漫游》一举成名。凡尔纳总共创作了六十六部长篇小说或短篇小说集,还有几个剧本,一册《法国地理》和一部六卷本的《伟大的旅行家和伟大的旅行史》。主要作品还有《海底两万里》,《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机器岛》.《漂逝的半岛》.《八十天环游地球》等20多部长篇科幻历险小说。

⑦ 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是谁

1、儒勒·凡尔纳(1828.2.8~1905.3.24),19世纪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及诗人。
凡尔纳出生于法国港口城市南特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早年依从其父亲的意愿在巴黎学习法律,之后开始创作剧本以及杂志文章。在与出版商赫泽尔父子合作期间(1862年至凡尔纳去世),凡尔纳的文学创作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不少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凡尔纳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异旅行》为总名,代表作为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以及《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等。他的作品对科幻文学流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他与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一道,被称作“科幻小说之父”。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的作品第二多的名家,仅次于阿加莎·克里斯蒂,位于莎士比亚之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的统计显示,全世界范围内,凡尔纳作品的译本已累计达4751种 ,他也是2011年世界上作品被翻译次数最多法语作家 。在法国,2005年被定为凡尔纳年,以纪念他百年忌辰。
2、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1946),英国著名小说家,尤以科幻小说创作闻名于世。1895年出版《时间机器》一举成名,随后又发表了《莫洛博士岛》、《隐身人》、《星际战争》等多部科幻小说。他还是一位社会改革家和预言家,曾是费边社的重要成员,会晤过罗斯福和斯大林,撰写了《基普斯》、《托诺-邦盖》、《波里先生和他的历史》、《勃列林先生看穿了他》、《恩惠》、《预测》、《世界史纲》等大量关注现实,思考未来的作品。

⑧ 世界科幻小说之父是谁

儒勒·凡尔纳(Jules&Verne,1828-1905)是19世纪法国作家,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被誉为“科学幻想小说的鼻祖”。 三部曲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The Children of Captain Grant)

《海底两万里》
20,000 lieues sous les mers

《神秘岛》
The Mysterious Island

探月两部曲
《从地球到月球》
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

探险
《八十日环游世界》
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

《地心游记》
Voyage au centre de la terre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自20世纪以来,凡尔纳的多部作品曾不止一次地被搬上过大屏幕,比如《格兰特船长的儿女》(1936年,由前苏联拍摄),《海底两万里》(1954年电影,1997年电视重拍),《地心游记》(1959年),《环游世界八十天》(2004年)。改编自凡尔纳的《地心游记》已于2008年重新以立体电脑特技搬上屏幕,该片名为《地心冒险》,由《神鬼传奇》男角布兰登·费雪主演,于8月14日上映 。[1]

⑨ 中国科幻之父是谁

中国科幻之父
我国著名科幻作家郑文光先生(1929-2003),是我国最重要和最优秀的科幻作家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开始创作发表科幻小说,成为当时著名的科幻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第二次科幻浪潮中他重返科幻文坛,发表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并创作了中国科幻史上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飞向人马座》。郑文光于1998年获得中国科幻终身成就奖。
郑文光,1929年生于越南。1954年开始发表科幻小说。1983年因患脑血栓停止创作。主要作品有《火星建设者》、《猴王乌呼鲁》,中篇《飞向人马座》、《命运夜总会》,长篇《神翼》《战神的后裔》等。另有学术著作《康德星云说的哲学意义》、《中国古天文学源流》,翻译作品《宇宙》、《地球》等。曾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科幻小说协会会员。
郑文光是出生在越南海防的华侨,解放初回国。郑文光受过系统的天文学教育,象当时的很多科幻作者一样,学术研究是他的主业。郑文光自幼喜文,十一岁就在越南的《侨光报》上发表作品。这样的经历使郑文光具有超过一般自然科学家,甚至超过一般科普作家的功底。
郑文光走上科幻小说创作之路,是必然也是偶然。1954年,他作为专职科普工作者,发现少年对枯燥的科学知识不感兴趣,因此,他突发奇想,要把谜一样的天文学和诗一般的文学结合在一起。当时,国外新型的科幻小说还没有译进中国,甚至连科幻小说是什么,大家也不清楚。于是,就有了郑文光的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这也是中国大陆的第一篇科幻小说。1954年,郑文光在 《中国少年报》上发表了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成为中国科幻第一次高潮到来的标志。《从地球到火星》是一个短篇。讲的是三个中国少年渴望宇航探险,偷开出一只飞船前往火星的故事。虽然篇幅不长,情节也不复杂,但却是新中国第一篇人物、情节俱全的科幻小说。郑文光也没想到,这篇作品在《中国少年报》刊出之后,竟引发了北京地区火星观测热潮,人们在建国门的古观象台上排起长龙看火星。郑文光被深深感动了,也被激励着。从此,创作科幻小说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欲罢不能。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郑文光又发表了几个短篇,以1957年发表的《火星建设者》为最成熟。该文曾获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大奖。是中国第一篇获国际大奖的科幻小说。《火星建设者》采用了当时科幻文学作品中少有的悲剧写法,讲的是在共产主义大同世界里,人类开始在火星上建设基地,虽经多般艰苦奋斗,仍然由于当地细菌的侵染而功亏一匮。
但郑文光的创作并非一帆风顺,在50年代,不少人认为写什么科幻小说是“不务正业”、“歪门邪道”,还有的指责郑文光没有坚持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立场,是搞“唯心主义”。郑文光的创作进入了艰难时期。直到今天,郑文光还心有余悸的认为,当时的不被理解是他创作中最感苦恼的事。
郑文光的艰难完全是一个拓荒者的艰难,但他坚持了下来,他坚信他的作品是有价值和意义的。不但坚持创作,他还开始了对科幻小说理论上的探讨。这其中,他经历了一个非常痛苦和复杂的漫长过程,他曾试图在作品中尽量多地“放入”科学知识,但最后,他越来越明确认识到,科幻小说也是小说,遵从小说(也即文学创作)的一切规律,它姓“文”不姓“科”,当然,也不能排除其中的科学内容。所以,郑文光对科幻小说总的看法是“洋为中用、幻为实用”;科幻是“舶来品”,有个民族化的问题;科幻又应该用科学的幻想(而不是神话)结合现实,反映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郑文光于1958年在《读书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谈谈科幻小说》的文章。该文几乎谈到了科幻文学的所有基本理论问题,如科幻小说的文学本质、科幻小说对古代神话的继承关系、科幻作品中的科学如何与真实的科学相区别,等等。自此以后四十多年,在这些基本理论问题上,中国科幻界竟再无大的突破,而只是一直就这些问题与不了解科幻艺术的外界舆论反复争辨。其理论探索的停滞颇为可叹。
一九七六年春,在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的年月里,叶永烈发表了十年动乱后期第一篇科幻小说《石油蛋白》,标志着中国科幻在大陆掀起第二次高潮。这次科幻高潮实际上就是上一次高潮的延续。被称为“中国科幻小说之父”的郑文光在这次高潮中又创下了一个新纪录:1979年出版了新中国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飞向人马座》。该作品延续了《从地球到火星》的“事故加冒险”的故事框架。但场面更为宏大,人物更多,刻划上也更出色。当然,作品里的宇航距离也更远。
郑文光是我国著名的科幻作家,他自从撰写了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以来,总共发表有100万字的科幻作品。 大家都知道,描写复活恐龙的《侏罗纪公园》是1993年美国最受欢迎的科幻影片,可郑文光先生不但也曾写有科幻短篇《侏罗纪》,而且早在1980年就写过一篇复活古生物的科幻小说——《史前世界》。史前世界:地球形成以前宇宙是怎么一个世界呢?人类还没出现的地球又是怎么样的呢?郑之光在这篇科幻中充分的想像,大胆的创新,把我们带入那浩如烟海的宇宙。其中,作者充分利用一些众所周知的典型,使得小说具有特色。
《海豚之神》是郑之光科幻小说的又一代表作。小说描绘了一场人兽奇像的景面。主人公兽石和胡云霸同海豚“阿聪”交上了朋友,借助阿聪,他们得以看到海 底世界的生活,他们更深深为海豚之神的精神所感动。看来动物的感情不比人少。
《海姑娘洛丽(科幻小说)》本书是中国儿童文学丛书中的《海姑娘洛丽》,是一种科幻小说,主要构思了太平洋人、海姑娘洛丽、地球的镜像、孔雀蓝色的蝴蝶等故事。 本书体裁新颖独特,故事情节生动曲折,构思巧妙,带你进入一个未知的境地。
《海龟传奇》本书是《中国儿童文学名著》系列丛书之一,由三个故事组成。根据儿童的阅读水平和思维能力,侧重本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全书力求情节连贯、流畅,生动有趣,寓教于乐。书中并配有精美的插图,标注拼音,让孩子在阅读时产生兴趣。
郑文光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科幻协会会员等职务。

热点内容
一本叫水平的科幻小说 发布:2025-05-21 23:19:49 浏览:969
女主穿越到古代带领全家发家致富的小说 发布:2025-05-21 21:16:55 浏览:675
找现代官场小说 发布:2025-05-21 20:24:45 浏览:512
武侠小说乾 发布:2025-05-21 19:39:50 浏览:810
恶魔少爷别吻我小说免费阅读百度 发布:2025-05-21 18:00:42 浏览:572
都市小说桃花运爆棚 发布:2025-05-21 17:56:16 浏览:899
好看的蛮荒远古玄幻类小说 发布:2025-05-21 17:17:06 浏览:658
中文字幕2018免费视频r小说 发布:2025-05-21 17:14:59 浏览:288
小说推荐女主不是傻白甜 发布:2025-05-21 16:53:41 浏览:829
所有抗战小说排行榜2015 发布:2025-05-21 16:52:56 浏览: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