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死光
Ⅰ 求一部 科幻小说 十年前看过一点~大概是说:主角被陷害入狱,成了死囚 然后被用作脑域开发实验
念,以方舟为线索,初敌联邦姬慧芙,化敌为友;再敌罪恶乐园改造人,亦是同类;三敌黑狱军团,正是宇宙众所公敌,无可商量,唯有斗争;贯穿于宇宙时空,个人认为很是浪漫!
关键词:
方舟、姬慧芙、姗娜丽娃
巴斯基、舒玉智
(主角是地球原古时代(地球联邦分裂之前),乘坐方舟号飞船去宇宙中求生的人类的后裔,后来这批人死光了只剩下方舟一个人。这时外星人入侵地球,新的地球联邦通过古文献发现了方舟计划,去寻找寻方舟,希望在以前的方舟飞船上找到对抗外星人的方发最后它们着到了方舟)
!(到后期的方舟是爆强的!摧毁了上个宇宙纪元留下的超文明)
-----------------------
师士传说-全文TXT
(主角会很强,但是只会合理的强~至于宇宙最强么!!!就不知道了)
作品简介
从小在垃圾星长大的叶重,在一次垃圾山的“淘宝”中意外地发现一架残破的光甲。在这架有着智能的残破光甲的帮助下,叶重逃离了垃圾星,进入人类社会。
智能光甲牧殇的真实身份,叶重的身世究竟是怎么回事?野兽与美人之间远异于常人的交流方式,眼中只有生存的叶重又是如何经历他的爱情?未知的社会,他是如何一步步熟悉?扮演着何种角色?迥异于人类社会的丛林法则,又给他的命运带来了怎样的转折?第六百零六节 定局(大结局)
拥有光脑般冷静的头脑,信奉残酷丛林法的少年,如海绵一般疯狂学习各种知识,无论是师士,还是在格斗、调培方面都是如此的出色。他每一次出现在众人面前,都有如流星闪过,惊才绝艳!
被动与主动,死亡与生存,冷酷与茫然,叶重的成长经历诠释着一位少年不屈奋斗的历程,同样缔造了一位师士的神秘传说。
广阔的星际,当宇宙战舰和光甲出现的时候,人类又再一次陷入那无法自拔的浩瀚之中。
Ⅱ 19世纪以后,西方国家都有哪些关于“死光”小说、连环画
19世纪以后,英国科幻作家威尔斯和俄国著名文学作家A·托尔斯泰都著有关于“死光”的小说。美国的卫克·罗查斯的“死光”连环画更是风行一时,使“死光”这个名词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Ⅲ 为什么现在中国科幻小说没落了
27天决定科幻界命运起伏
陈洁
80后们今天或许已经没几个听说过专有名词“清污”(清除精神污染)了。经历了一个运动不断的时代之后,作为那个时代的尾声和回光返照,“清污”运动来势迅猛却短平快,后劲不足,短短27天后便销声匿迹。除了留下些许谈资话柄外,似乎不留痕迹。
但就是这场骤雨,在事实上改写了中国科幻小说创造和出版的历史。
方兴未艾正当时
1978,改革开放元年。随着风气渐开,科幻文学也迎来了春天,创作和出版呈现出飞速发展的两旺势头。
对科幻人来说,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也是一个不可复制的高峰。从叶永烈发表十年动乱后第一篇科幻小说《石油蛋白》开始,科幻创作可谓风起云涌。直到今天,中国科幻代表作和经典之作,无论是一般人耳熟能详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珊瑚岛上的死光》,还是科幻文学界普遍认可的《飞向人马座》,几乎都是那几年集中诞生的。
叶永烈在文革前完成的《小灵通漫游未来》,1978年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成为整整一代人的科学启蒙书,首印100多万册,先后发了300万册,这个原创科幻小说的发行纪录至今没有被打破。我们今天还在用的通讯设备“小灵通”,名字即出自这里。
童恩正创作的《珊瑚岛上的死光》出版后,科学的幻想色彩、民族情怀、爱国主义和反抗国际敌人的正义,这样的配料足以令国人热血沸腾。对那时候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1980年拍成的同名电影是他们平生看过的第一部科幻电影,现在的归类属“惊悚片”。而今天,互联网上流行着同名网络游戏,玩手众多。
《飞向人马座》则被认为代表了科幻小说在文学领域的最高成就,作者郑文光两次获得全国少儿文艺创作一等奖。1999年,已经成为中国科幻作品刊载平台龙头老大的《科幻世界》在清华大学庆祝创刊20周年,并举行银河奖颁奖仪式。“科幻小说银河奖”是中国科幻界唯一重要奖项。《科幻世界》破例在那一年的奖项中单独设立唯一“终身成就奖”,颁给已经退出科幻创作舞台十多年的郑文光,以表彰他对新中国科幻小说创作事业所作出的无可替代的杰出贡献。
除了这三大力作,当时热门的科幻小说还有魏雅华的《温柔之乡的梦》,金涛的《月光岛》,刘兴诗的《美洲来的哥伦布》,萧建亨的《密林虎踪》,童恩正的《雪山魔笛》,叶永烈的《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丢了鼻子以后》,郑文光的《太平洋人》和王晓达的《波》等。
1979年,严文井主持召开儿童文学创作会议,与会的高士其、冰心一致提议编选《中国30年(1949年-1979年)儿童文学作品选》,其中“科学文艺”与“小说”“散文”一样,单独列为一卷。同年,“第二届全国儿童文学奖”在人民大会堂颁奖,科学文艺作品入选24部,一等奖是《小灵通漫游未来》和《飞向人马座》,获二等奖的有叶至善、萧建亨、童恩正和鲁克四人的作品,当时的科幻创作和出版之旺盛和强势由此可见一斑。
据科学普及出版社的编辑白金凤回忆,当时是有一个科幻创作界的,一个群体,很团结也很高产,有老作家,也有刘佳寿、魏雅华、宋宜昌等新秀,包括还只是中学生的吴岩。
围绕着这个群体,科幻文学的发表和出版也很红火。那几年,几乎所有的文学刊物和科学报刊都争相发表科幻作品,几乎所有的科技类出版社对科幻小说的出版都是敞开大门的。内地的科幻刊物有5-8个之多,海洋出版社的《科幻海洋》、江苏科技出版社的《科学文艺译丛》、四川省科协的双月刊《科学文艺》、科学普及出版社的文摘性刊物《科幻世界》、新蕾出版社旗下创办的中国第一份科幻专刊《智慧树》。哈尔滨市科协动议创办中国第一份科幻小说专报,从1981年开始,先在《科学周报》的副刊上设8版增刊作为试刊,名之以《中国科幻小说报》。除了这些专门发表科幻文学的阵地,还有《少年科学》、《科学时代》、《科学画报》等积极刊发科幻作品的科普杂志。
中国出版界很快形成了科幻出版“四大重镇”:北京、上海、四川和黑龙江,集中地同步展现着中国原创科幻的水准。而自从1980年2月19日郑文光、童恩正、叶永烈、萧建亨四人在《光明日报》发表关于科幻小说创作谈,科幻界有了“四大金刚”或“四大天王”的说法。后来,“四大金刚”的阵容有所改变,萧建亨创作渐少,慢慢淡出,刘兴诗补进来,坐了第四把交椅。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科幻小说创作的真正繁荣不完全表现在多产,文学质量也全面提升,积极探索自我角色定位,旗帜鲜明地寻求本土特色和民族化。较之1949年到文革前那段时间的科幻创作,这一时期的科幻小说,人物姓名普遍中国化,少见“托马斯”和“安妮”了,故事场景也每每设在本土而非S国。郑文光就是凭借写中国历史的《地球的镜像》,打入英文世界的《Asia2000》杂志,并被香港报道为“中国科幻之父”,虽然这个称号后来也给他带来了好些麻烦。
科幻创作的题材也趋于现实。鲜为人知的是,文学圈流行过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等,都有相应的科幻版本。比如《星星营》引用《白毛女》“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写文革期间,造反派给“牛鬼蛇神”注射反激素,激发其返祖现象,长出尾巴来,变成半猩猩。
科幻作品当时已经开始获得主流文学界的承认,《珊瑚岛上的死光》发表在《人民文学》,并跻身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飞向人马座》则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不管怎么说,当年的中国原创科幻正处于青春早期,生命力蓬蓬勃勃,蓄势待发,酝酿着巨大的突破和成熟。但就在这时候遭遇到的历史寒流,几乎酿成灭顶之灾。借用魏雅华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话说:“1980年,中国至少有三四十种专业科幻刊物和报纸,还有两百多种文学期刊、一百七八十种科普期刊,中国一千多种报纸都在竞相发表科幻小说,每年都有数百篇上千篇原创作品问世,那样的辉煌留给我们的,是一种近乎凄美的记忆。”“中国的科幻小说一跤摔倒,二十多年过去,元气大伤的中国科幻至今没爬起来。”
姓科姓文的争论
在说中国科幻遭遇的毁灭性打击之前,应该提到这之前的“科文之争”。早在1979年,科幻文学姓“科”还是姓“文”的争议就已经浮出水面。之所以产生分歧,要从中国科幻的历史说起。
建国初期,中国并没有科幻,只是在科普工作过程中,由郑文光创作了新中国第一部贴着“科幻小说”标签的《从地球到火星》,发表在1954年的《中国少年报》上,由此还引起了北京地区的火星观测热潮。从此,科幻作为科学普及教育的一种生动形式,被保留和延续了下来。
长期以来,科幻小说在中国更通俗的称谓是从前苏联引进的“科学文艺”,是“科学”而不是科学“幻想”。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中国科幻的第一个创作高峰是伴随着周恩来“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出现的。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二次创作高峰,也是因为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随着“科学的春天”一起到来的。
这样的“家庭出身”和“成长背景”,使得中国科幻一开始就打上了两个烙印:给孩子的,配合科普教育的。在一个必须有“集体归属”的时代,科幻却一直悬在科学圈和文学圈之间,没有着落。它更多的属于科学界,但相对于科研,科普只是科学界的一小块,科幻则是正规科普工作的补充形式。在文学界,它只是儿童文学的一个分支,边缘的边缘。
事实上,中国第一代科幻作家几乎都是科学工作者,郑文光是中山大学天文系第一批毕业生,北京天文台副研究员,刘兴诗是四川地质学院教师,其他如古生物学家刘后一、张锋、人类学家周国兴、医学家李宗浩等。叶永烈毕业于北大化学系,《小灵通漫游未来》其实算科普小说,更不用说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了,所以他1979年获得的是“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
但科幻小说家们并不认可这样的地位和定位,他们既不是只写给小孩子看的,也不是只为了科普,他们的写作有更远大的理想。有社会批判、人性洞察,他们要写社会、写民族、写对科学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于是,矛盾出现了。
开始是评论家站在科学普及的立场,批评小说中科学知识的错误,作家们则认为,科幻是文学,更重要的是激发想象力和对科学的兴趣,不是传授具体的科学知识。这样的争议渐渐升级,触及到了科幻小说的本质,是“科”还是“文”?
《中国青年报》的“科普小议”栏目成为辩论意见最为集中、尖锐的一块阵地。一边是科学评论家们批评“违反科学的幻想”,一边是科幻作家们的自我辩护。作家们没有后援,评论界则获得了部分科学家的支持,钱学森曾多次表示,科幻是个坏东西,因为科学是严谨的,幻想却没有科学的规范。科学和幻想是两种不相干的、敌对的东西。
为了应对科文之争,郑文光曾提出“硬科幻”和“软科幻”之分。HardSF的代表是凡尔纳,更多从哲学、社会学角度反思科学的SoftSF则有代表人物威尔斯。但这样的理论建设并没有化解科文之争,更大的观念冲击和正面冲突已经势不可挡。
科幻有多超前
也许我们必须了解科幻在中国有多超前,才能真正知道科幻在当时多么不容易被正确认识和理解。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老编辑叶冰如的一段回忆可以作为当时佐证。1978年,她约到了《飞向人马座》书稿,却完全看不懂。当时,经过十年动乱,国家还很贫弱,买米买豆腐都需要“票”,“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仍是多数人的生活梦想,买个立柜就算添了件大家具,新婚夫妇惹人眼红的“三大件”是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学生能有支钢笔挂在胸前是很可骄傲的事情,社会上的人在谈论出身、平反、四人帮,进步一些的,谈论刚恢复的高考、夜校……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居然还有一群人,嘴里蹦的词是中微子,星际航行,转基因,大爆炸,时间隧道,基因武器,宇宙空间站,黑洞,太空移民,智能机器人,生物工程和星球大战……学中文、爱语言、做文学编辑,叶冰如却无力切入科幻作家们的语言系统,一般人说“想不起来”,他们说“脑子短路”,一般人说“像木头人一样”,他们说“成了植物人”,这些新词对叶冰如来说,陌生又新奇,似乎带着另一个世界的气息。
叶冰如的感觉或许能折射出当时科幻对社会上普通读者的冲击力。科幻创作之超前还可以举个例子:给《飞向人马座》书稿配插图。所有的人都认为插图应该富有现代感,但插图画家很发愁,怎么才能有现代感,谁都不知道。小说中的人物穿什么衣服?当时人一般穿蓝色制服,街上能见到的只有深蓝、浅灰、纯黑三种颜色,风气才刚开放,最时髦的也不过是白色或微带粉色的“的确良”。结果画出来的宇航员,统统穿四个大口袋的笔挺制服。文中有一张能上下升降、全方位转动的金属椅子,插图作者只见过方木椅、长木凳,再高级一点,领导干部坐的藤椅、沙发……画来画去,脱不出这类模样。“能转动”的“金属椅”?没听说过,更没见过,也想象不出来。
那是1979年的事。
如果说科幻对于普通人来说超前了太多,那么对于科学界恐怕也超前了几步。《太平洋人》说从太平洋底分裂出一个行星,上面的猿人复活了。科学评论家指出,“死而复活违反自然规律”,“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新石器时代的人属于智人”,小说里二百万年前的猿人能制造陶罐“无论如何也讲不通”,“是对人类发展史和考古学的极大不尊重”。《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描写科考队在珠穆朗玛峰发现恐龙蛋化石并孵化出古代恐龙,被古生物学家批评为“伪科学”,会毒害青少年的。于是牵扯到科幻小说的社会性问题,限定给少儿看的小说,不合适写爱情、犯罪、社会反思。否则就是“低级趣味”,但科幻作家对科学、社会、人性的反思,如何表现?
争论的本身是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理论辨析和建设对于科幻创作本来是大有帮助的,却在彼此恶意攻击的吵闹中被搅成了浑水。批评的焦点很快从这些纯技术问题转为科幻小说的性质问题、社会影响,最后上升到政治问题。评论界最集中批判的是风头正健的叶永烈,他的高产被认定为赚稿费的唯利是图。魏雅华的成名作《温柔之乡的梦》写机器人妻子对主人百依百顺,温柔之极,却不能让人满意。被批评为“反社会主义”、“一篇下流的政治小说”。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草
就在科文之争闹得不可开交之际,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开始了。
时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的王若水曾在《周扬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后探索》一文(收入王蒙、袁鹰主编《忆周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提到,运动的导火索是对周扬、王若水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的批判。文革结束后,全社会思想解放,对于“人”的认识和讨论风行一时。1980年《中国青年报》关于“人生观”的讨论轰动一时,同年《人民日报》发表《人道主义就是修正主义吗?》影响很大。
3月的“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学术会”上,周扬的讲话稿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讲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和人的异化问题。据时任《人民日报》副总编王若水的说法,胡乔木对讲话不满,但没有直接当面表达,却临时调整会议安排,旋即出现理论文艺界“存在精神污染现象”的论调,称精神污染的实质是散布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思想,散布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和共产党领导的不信任情绪。很快,“精神污染”字样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和社论中,相关文章连篇累牍。
在这场运动中,科幻在行政上被定性为“精神污染”,受到直接正面的打击。批评科幻“散布怀疑和不信任,宣传做一个‘自由自在的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商品化的倾向,正在严重地侵蚀着我们的某些科幻创作。”“极少数科幻小说,已经超出谈论‘科学’的范畴,在政治上表现出不好的倾向。”一时间,所有的科幻出版部门风声鹤唳,噤若寒蝉。出版管理机关多次发文禁止刊发科幻小说,相关杂志纷纷停刊整顿,已经试刊成功的《中国科幻小说报》,申请刊号的报告再也没有下文。最严重的时候,中国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发表一篇科幻小说。
科幻创作界受到重创,郑文光刚完成的长篇《战神的后裔》预计作为《科幻海洋》头条发表,杂志都已经制好版,突然接到上头命令,《科幻海洋》停刊,海洋出版社作为科幻出版重镇,被勒令整顿。1983年4月26日,编辑叶冰如把这个坏消息告诉郑文光,并约好第二天去办公室取回文稿。
但是第二天郑文光没有去取稿,他早上突发脑溢血,卧床半年后,终于能够站立并歪歪斜斜走路,但右手完全萎缩,不能正常发音。他的创作生涯从此结束——这一年,他54岁。
叶冰如说,郑文光那时候是科幻界实际上的领头羊,他也是第一个倒下的科幻作家,随后,叶永烈退出科幻界,童恩正和萧建亨先后出国,其他科幻作家纷纷封笔。有一段时间,全国没有一篇科幻作品,果然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清污”很快就在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干预下偃旗息鼓了。但对于科幻来说,1978年,其兴也勃,1983年,其亡也忽。虽然1980年代后期,新一代科幻作家开始成长,并时有佳作,但再也没有恢复到1978年的“举国繁荣”,而直到今天,2009年3月,中国的专业科幻作家仍凤毛麟角。好像国际科幻界不在乎缺中国这一块,中国的科幻还有未来吗?
如果当年,中国科幻的生存环境稍微好一点,如果科幻自身的生命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强一些,如果有更成熟、更有说服力的作品产生……
Ⅳ 三体最后人类的结局是怎么样的死光了还是活下来了跑去那里了
三体人趁着执剑人换人的当口,立刻用探测器对地球上的引力波宇宙广播发射塔发动突然袭击,把地球上仅有的三个发射塔全部摧毁,太阳波放大功能被全频段压制。作为三体人的先遣军和前哨站,探测器和智子开始在地球实施大迁徙——把所有41亿六千万地球人全部迁往澳大利亚。
此外,100万太空中的人类被移送火星基地软禁,500万人类招为地球治安军(就是“伪军”),200万人类化为地球抵抗运动,与探测器和治安军对抗。虽然三体人可以直接灭绝人类,但是他们被人类的文化所吸引,因此网开一面,给人类留了条生路,没有赶尽杀绝。
(4)科幻小说死光扩展阅读:
2006年长篇科幻小说《三体》开始在《科幻世界》杂志连载,很快受到科幻迷的热烈追捧。作者又在2008年和2010年相继出版了《三体Ⅱ·黑暗森林》和《三体Ⅲ·死神永生》。《三体》系列作品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和虚构的“三体”文明之间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颂扬了勇敢承担拯救人类文明使命的集体主义英雄。
《三体》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不仅在国内赢得众多赞誉,而且成功走出国门,在海外圈粉无数,并赢得有“科幻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雨果奖,有效地改变了中外科幻长期以来单向交流的局面,是我国文化成功走出去的典范。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三体》
Ⅳ "死光'是什么原理做成的,最好有图,我国有吗我说的"死光"是美籍科学家特斯拉提出来得
死光武器
开放分类: 战争、武器、科技、现代
可怕的毁灭武器
当1893年中学物理教师布卢什发现激光现象时,他绝对不会想到这种奇妙的东西一个世纪之后竟将成为可怕的毁灭武器……在科幻小说和电影中被称为“死光” 的激光武器可将激光光束对准几百英里之外的一颗卫星或是一枚导弹,大体上相当于一名高尔夫球手从40英里外的地方将球一击入穴……
以色列的订单
2000年6月7日,美军在新墨西哥州沙漠腹地的白沙导弹实验基地,成功地用一种新研制的反导弹激光武器拦截了一枚在空中飞行的“喀秋莎”火箭。据悉,这种反导弹激光武器将在以色列部署,加强以色列北部地区防御短程导弹攻击的能力。在以军从黎巴嫩南部完全撤军之前,分布在黎巴嫩南部的以军据点以及以色列北部边境一些地区,不时遭到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发射的“喀秋莎”火箭等短程导弹的袭击。
对此,以色列向美国提出帮助其开发一种能够拦截短程导弹的防御系统。1996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同意美国军方和以色列军方联合开发一种新式的反导弹激光武器,开发费用由美以两国分担。此次在白沙导弹实验基地进行的测试是这种反导弹激光武器首次成功拦截短程导弹。据悉,美国国会目前正在考虑向这种反导弹激光武器系统的研发追加570万美元的拨款。如果测试最终取得成功,美国军方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将这种反导弹激光武器输出到以色列,至于何时何地如何部署这种新式武器,则将由以色列政府自行决定。美国国防部称,美国军方自身目前还没有马上部署这种反导弹激光武器的计划。这是美国军方首次成功开发用于拦截短程导弹的激光武器。事实上,在此之前,美国军方早已在开发一系列旨在拦截来袭远程战略弹道导弹以及击毁敌方卫星的大型激光武器系统。
反卫星激光武器发射试验
1998年9月,美国陆军在新墨西哥州白沙导弹实验基地进行了一次反卫星激光武器发射试验。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使用激光武器摧毁太空中的卫星。这一试验利用固定在地面上的激光武器发射威力强大的激光,将地球轨道上一枚造价为6000万美元的美国军用卫星摧毁。这种激光武器的名称叫做“中红外线增益化学激光器”,英文名称的缩写为“奇迹”(MIRACLE)。按照美国军火专家的设想,这台激光器产生了数百万瓦特、宽达6英尺的激光光束,在电脑控制的光束导向器的引导下,用一面特制的“镜子”将光束折射出去,利用激光的高热将远在千里之外的卫星目标摧毁。在此次试验之前,这台激光器已成功地摧毁了地面目标和空中飞行的靶机。在1998年9月的实验中,共发射了两次激光束,一次10秒钟,一次1秒钟,作为目标的卫星被摧毁
“死光”,太空绞刑架
今天的太空对军事行动已越来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太空的控制和从太空向地球施展力量的重要性不断增大。尤其是随着卫星发射能力的扩展,能够进入太空的国家越来越多,新的传感装置、新的通讯联系和数据加工的实现,使这些国家从太空进行全球监视和侦察的“量”也日益增多。这就使得一心想在军事上称霸的美国不得不想方设法保护自己的卫星,预防受到攻击或干扰,同时与敌方的卫星进行斗争。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保卫自己的卫星,为它们提供强大的驱动装置,大规模的、万无一失的卫星布局以及独立的操纵和导航能力;另一方面,从太空施加力量,比如在太空部署激光武器,或者借助以太空为基地的镜面使用以地面为基地的激光武器打击地面目标,以及利用陆基或机载激光武器摧毁敌方飞临本国上空的卫星、飞机或导弹。
其实,在美国,反卫星武器并不是新东西。早在1958年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之后,美国就于1959年开始实施一项“反卫星计划”。在提出进行陆基反卫星反导弹激光武器试验之前,美国空军的机载激光武器系统一直是被美国国防部和五角大楼看好的大热门。
美国空军机载激光武器使用的运载工具是波音747大型运输机;激光武器是一种同目前民用激光器完全不同的一种特殊激光器。这种激光器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高浓缩的过氧化氢同氢氧化钾发生反应,生成激发氧分子,然后,以超音速将激发氧分子送进一个类似于火箭发动机的燃烧室,再通过一个特殊形状的喷管将碘气注入,由此而产生的激发碘发射出红外线光的光子。但是创造光能只不过是为激光武器提供了“弹药”而已,它还必须通过激发装置发射出去。激光武器的激发装置与其他武器截然不同,它叫“光束导向器”,发射激光光束完全不需出一丝力,因为它实际上是由电脑控制的一面特殊镜子。这面镜子能够在一秒钟内数千次地调整自己的形状,以修正大气层对激光光束远距离运动产生的颤振而造成的偏差。卫星或导弹被高能激光光束照射1秒至3.5秒后,将破裂坠毁。不过,美国空军的机载激光武器系统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像设计要求的那样“大显身手”,这是因为还存在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比如,要将氧碘化学激光器造得轻到可以在飞机上自由自在地操纵并没那么容易。此外,由于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大气层对激光光束造成的影响也比原来设想的要严重得多,致使激光光束跨越几百英里之后要在目标上停留足够的时间并非易事。美国激光武器的研制,可以说是美国在冷战时期同前苏联进行军备竞赛的产
物。
“死光”武器
本世纪60年代,美国和前苏联的军备竞赛如火如荼,两个超级大国几乎同时想到将激光作为未来战争中克敌制胜的“秘密武器”。1960年,美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制成,前苏联在第二年也有了自己的激光器。为了尽快研制出威力强大的激光武器,前苏联成立了一个科学和工业合而为一的综合企业,起名为“天文物理” 企业。1969年,“天文物理”企业开始建造反导弹激光武器“伪行者3号”———一种安装在履带式车辆上的激光炮,按照设计要求,不管这辆会“跑”的激光炮位于何处,都能准确地击中飞近的导弹目标。但在实射试验时却使所有为它花费了无数心血的科学家们伤心欲绝———它的有效射程最多只有700米,别说摧毁空中疾若飞箭的导弹,就连射击1000米开外的固定目标,其效果也不如一枝普通的步枪。
“伪行者3号”的悲剧并没有动摇前苏联研制激光武器的信心。此后,前苏联也曾先后研制过地球轨道激光武器、机载激光武器,但最终都以失败结束。当然,前苏联科学家在激光武器研制方面饱受打击之余,也还是取得了一点成果的。他们曾在萨雷沙甘飞机试验场试验过激光雷达综合系统。这是一种发射脉冲激光的雷达,用于确定目标的位置、形状和大小。他们还试验了发射功率为20千瓦的激光炮是否能击中空中目标和宇宙中的目标,并对激光束穿越大气层进行了试验。科学家在试验过程中掌握了摧毁核弹头所需要的激光能量。但遗憾的是,随着80年代末前苏联国内情况日益恶化,当1989年美国代表团到萨雷沙甘试
验场参观时,前苏联科学家在激光武器领域所取得的些许成果及设备几乎毁坏殆尽。
此后,“天文物理”企业还进行过“空对地”、“空对海”、“空对空”等五花八门的激光武器研究,但始终不得要领。1991年前苏联解体后,“天文物理”改组,企业裁员三分之一。此后,一些科学家们开始在电台、报刊等新闻媒体上诉说,激光武器是“一种只能在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中出现的幻想……”
但前苏联科学家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锲而不舍却功败垂成的努力大大地刺激了美国同行,使得这个“幻想”几乎就要变成现实了……对于美国军方研制反卫星反导弹激光武器,美国国内军事专家的态度可说是莫衷一是。最近,美国一些武器研究专家指出,美国最近进行的反导弹激光武器实验“弄虚作假”;另外,一些主张实行军备控制的专家指出,反卫星反导弹激光武器的研制将可能引发一场新的空中军备竞赛;有关国家将可能就此加紧研制能够摧毁包括卫星和导弹在内的空中目标的高科技武器,包括激光、粒子束武器等等,其导致的政治后果和军事后果很可能会使美国人失去任何高兴的理由……
Ⅵ 小时候看到的一套科幻画报,里面有科幻小说还有科幻漫画。记得小说有死光、长白山怪兽
不好意思,帮不了忙。你的。介绍太少了。
Ⅶ 求高智商网络科幻小说,目前死亡名单以看完
无限恐怖
王牌进化
最终进化
话说死亡名单还没完结吧
Ⅷ 类似珊瑚岛上的死光的科幻小说
红色海洋 韩松的
下面是网络上的介绍,望采纳
在未来,核战争使陆地生态系统全部毁灭。残存的人类用基因工程把自己改造成如同鱼儿一样的水栖人,同时把蓝色海洋改造成红色海洋,使之适应人类下海生存……小说用倒叙的手法,截取不同的历史片断,描写了人类下海生活前后的经历,展示了一幅复杂诡异、惨烈恢宏、令人扼腕叹息的未来人类寻求新生的命运...
Ⅸ 求好看的科幻小说
世界著名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简介:
艾萨克·阿西莫夫,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幻大师、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早已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是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重镇。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I,Robot)
、《基地》系列、《钢窟》(The
Caves
of
Steel)
系列、《赤裸太阳》(The
Naked
Sun)
等。他他于1941年发表的作品《Runaround》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即: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看到人类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二、在不违反第一定律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绝对服从人类给与的任何命令;三、在不违反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尽力保护自己)。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这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化学博士,波士顿大学的副教授,先是业余写作科幻小说,1958年开始专职写作,以他渊博的科学知识和丰富的想像力很快就成为引人注目的科学作家。其科幻小说的代表作为“机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等,其他科学和科普著作有《生物化学简史》、《化学简史》、《碳的世界》、《月亮》、《海洋知识》、《空间知识》、《圣经入门》、《莎士比亚入门》等。阿西莫夫笔下的机器人,改变了原来科幻小说中机器人老套的奴隶工具或人类敌人的怪物面目,开始成为人类的亲友,他在科幻小说中制订的“机器人三定律”一直被奉为机器人科幻的经典,这定律几乎成了以后科幻作家创作有关机器人的作品时必须遵循的法则。
艾西莫夫以真切的物质科学及人文现象演绎出他的科幻世界,又加进侦探与推理小说的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节生动,扣人心弦,让人不忍释卷。
中国作家的最好读刘慈欣,王晋康或星河的比较好.
Ⅹ 找一本科幻小说
还真看过就是想不起来书名了!找到了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秘密使命德国克拉克.达尔顿著作,本书分上下两部第一部讲美国间谍投了苏联的航天技术逃亡德国造了个登月飞行器,苏联特工也追来最后一起到了月球发现了外星人然后毁掉了外星人的基地,外星人说两天后回来,第二部就和你说的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