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有硅基生命的科幻小说
❶ 一篇独特视角写老师的小说
刘慈欣是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他的小说《三体》广为人知。
但其实有一篇中篇小说《乡村教师》,视角很独特,读过也令人难忘。
看到小说的名字,还以为他这篇小说不会是一贯的科幻小说。
小说写到现实中乡村教师的执着和贫穷,为了孩子们的学习,奉献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小说描写科幻中银河系的硅基生命和碳基生命的宇宙战争,看似毫无关联,但却通过乡村教师的教学,让银河系高等碳基生命,认识到了地球生命的智慧,从而保护了地球乃至太阳系不受毁灭打击。
教师,这种在个体之间传输知识的职业,被刘慈欣从科幻角度学出来,令人感动。
写科幻小说,也联系到现实,而且写出人性,这是刘慈欣科幻小说给我最深的印象。
小学整个阶段都在乡村度过,现实中的乡村教师就是那时我们的老师。如今,当年那些年富力强的老师们都老了吧。
❷ 转型中的科幻小说标本读物——读《太空神探鲁文基》
绿杨的书是第一次看,他的名字其实也是第一次听说。
在吴岩老师的相关中国科幻史的作品中,印象中是隐约提到过这个名字,但是回头去找,反而仅仅发现两处。 《追忆似水的未来》 书中 《中国科幻小说:一个百年载人航天梦》 一文提到:
在读过了这本《太空神探鲁文基》之后,只能感到这种疏忽是遗憾的。如果能够武断地为这种遗漏找一个理由,就只能用“生不逢时”这四个字来形容。
绿杨最为知名的鲁文基系列作品,第一篇是发表于1993年的《鸟巢里的笑声》,最后一篇《黑洞之吻》是1997年发表。这本书一共收录了19篇文章。
19篇文章,质量有高有低,篇幅有长有短,可以看得出绿杨在创作时候的惯性与创新。大概地说,他的文章还没有摆脱科幻小说“点子文学”的特征。尤其是在凸显鲁文基”神探“的这一方面的时候,这种情况更加明显。
其实这一点就像是最基础原始的推理小说,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猜谜书一类的作品。利用知识上的不对等——毕竟鲁文基是两次诺奖的获得者——鲁文基往往可以将常人视为不可思议的事情,利用科学予以解释。这在获奖作品《黑洞之吻》中表现的就非常明显。
故事的模式就是:出现不可思议的天文现象,一种科学家束手无策,请教鲁文基教授,教授予以解答。这种故事模式反复出现,像是《古刹之光》《鬼屋》《真实的幻影》等篇目,都差不多如此。略有不同的就是对话和悬疑的主线。如果放在现在,每一篇都可以变成类似《X档案》的剧本,用简单的科学猜想建立起一个还算好看的故事。但是架不住经常反复出现这种模式,其实也挺无聊的。
但是绿杨的作品中,也有后来出现的“软科幻”,或者我更愿意称之为“人文性”的科幻的色彩。在一些较大篇幅的作品中,他开始关注的是“科学”本身对于人的影响,没有仅仅将故事局限在点子上。我最喜欢的一篇《失落的影子》就属于此类。作品的科幻核心是 引力透镜 ,而故事的主线则是鲁文基和助手一起找寻观测站。故事的结尾,他俩自然成功地找到了这样的一个地方,利用引力透镜原理,观察到了宇宙大爆炸的最初景象。他们成为了时间空间开始的见证者。核心内容非常简单,但是却能直指人们对于科学最基本的追求,非常让人感动。这点与《朝闻道》不遑多让。遗憾的是,此类作品非常有限,更多的还是沉湎于上文说到的窠臼。
还有一类文章,是对于科学的哲学思考,这点上表现的最好的一篇是《天演》。故事的模式其实和第一种非常类似。开头是发现奇怪的陨石,然后去该星球上一探究竟,最后发现星球上有生命痕迹。但是精妙之处在于,不是简简单单的给出了一种看似“科学”的解答就了事;而是给予了这种解答非常丰富非常精细的解释,充分的体现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对于生命的构成、定义、表现都考虑的面面俱到,而且是用两种生命形式予以对比:一种是超越了人类智慧的硅基生命,他们的特征是对于信息的保存与传输(资讯统合思念体?);另一种则是有自我意识繁殖的蛋白质。一个复杂一个简单,一个高级一个原始。但是生命的意义,在这种罗列之中就展现无遗。不过同样的遗憾就是,这种对于科学有深刻思考精妙设定的文章还是极为稀少。除此之外,《雅典娜号案件》算是一例,篇幅不大,讨论了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
不过从总体上看,鲁文基系列缺少对于科学发展的批判与反思,也缺少对于科学与社会的互动,科学还是生活在真空之中,基本上呈现了简单的乐观主义。这与现在的主流,有着很大的距离。他动作片恰恰是落在了从“乐观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间隔之中,无意中被人忽视,也是在所难免的了。
在这19篇文章里面,绿杨塑造了鲁文基和梅丽这两个人物。如果还有重要配角的话,算得上是巴恩斯。此人因为轻视鲁文基的猜想,在文章中被反复的鞭打。
人物的形象,通过十九篇的文章,基本上是建立了起来。但是完全不让人喜欢。鲁文基和梅丽,一老一少,一男一女,放在现在的作品中,会出现很多的互动方式,但是他俩的互动,完全不是现在广受欢迎的那种。这个当然受困于时代的局限,也就不能要求的太多。
《太空神探鲁文基》这本书,虽然里面有很多作品有点无趣,有点过时。不过,其中还是有几篇值得欣赏。除了上面说的《失落的影子》《天演》之外,《空中袭击者》《情系反宇宙》《黑洞之吻》这些也是不可错过的篇目。当然,如果是想要全方位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科幻小说的转型,这本书更是一个很好的标本资料。
❸ 科幻小说写作技巧
单线式结构中的线索有可能是人,也有可能是物,或者事。在科幻小说中,以物、事,特别是具有神奇色彩的物或事为线索的情况要远远多过以人为线索情况,某种神秘事件从出现到解谜,通常就是一篇科幻小说的全部内容。这也是科幻小说的重要特征。 二,复线式结构,即以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交插表现形成的结构。复线式又分平行复线、主次复线、明暗复线等情况。村上春树的科幻小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平行复线的典型。“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两个线索一直平行出现,直到小说结尾处才合为一体。王晋康的《生死平衡》是空间上主次复线的典型。围绕主人公皇埔林展开的故事是主线,其余是复线。刘慈欣的《地火》是时间上主次复线的典型。刘欣主持的地下煤制气实验上主线。一百多年后一个初中生体验前辈采矿生涯的内容是副线。而他在《乡村教师》里,更是运用复线式结构的佳作。一方面是极端落后的乡村学校环境,一方面是先进得无法理喻的银河系“碳基智慧生命”和“硅基智慧生命”的大战。两条线索最后交汇到一处,取得一种奇特的美学效果。金·凯利主演的科幻片《楚门的世界》则是明暗副线的典型。主人公被制片人操纵的生活是明线,制片人的活动是暗线。影片的前半部分一直是围绕着主人公的明线,直到内容过了一半才进入另一条线索,揭开谜底。 三,散文式结构。这种结构打破了情节核心,以作者希望创造的某种意境、氛围、情感为结构中心。比如克拉克的名著《地球凌日》,就是宇航员临死前的乐观主义精神为结构中心。国内作品采用散文式结构的有刘维佳的《黑太阳升起来》、凌晨的《燃烧的星球》,以及天津作者张卓的短篇科幻小说等。散文式结构较易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不过,由于没有情节线索,读起来不太有趣,散文式结构的小说是那种提供给知音细细品味的作品。 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辐射式结构。在这种结构里,情节从一点发散开,向不同的方向辐射。王晋康的《解读生命》也运用了这种结构。在这篇小说里,外星人来到地球,并且在与人类的冲突中被杀死。然而它们那种奇怪的死法最终没有得到解释。父子两代科幻作者就根据这种死亡现象,虚构出不同的致死理由。在这里,小说从外星人死亡这个事件开始辐射出去,引出了不同的线索。与其它结构方式相比。辐射式结构过于复杂,适用范围也小。 更有一些表面上凌乱不堪的结构方式,却正符合作品本身的主题。比如,赛伯朋克流派的开山之作《神经漫游者》,被译成中文后,许多读者无法接受那种天上地下的随意式结构。但作者运用这样的结构方式,正是为了表现网络世界里人们支离破碎的生活特点。 上面这些结构方式,主要谈了小说的主干部分。小说的开始和结尾也是作者必须要注意的。开始决定了一篇小说是否吸引人,在读者缺乏时间和耐心的今天,开始部分不吸引人,小说就失败了一半。甚至可以这样说,三五个自然段里不能让读者喜欢的作品就是失败的作品。而结尾则决定这篇小说能给人留下什么回味,好的结尾可以把全篇的努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开始和结尾的构思往往更费力气。 杨平的小说《黑客事件》的开始一个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这个世界只有二百五十六色”。了解计算机技术的读者一下子就知道,这是一个数字虚拟世界的故事。而对计算机技术了解不多的读者也会产生疑问:什么叫“只有二百五十六色”?这个优秀的开篇一直为科幻爱好者称道。王晋康的《生死平衡》用了一个歌舞升平式的开端:人类终于消灭了天花,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来到最后一个天花病人那里,想取些样本,却得知已经有神秘人物取走了样本。这个很喜气的开始却为后面的悲剧故事埋下的伏笔。 出色的结尾在科幻小说中也屡见不鲜。在克拉克的《与拉玛相会》中,外星人的巨大飞船丝毫不理会人类的一番折腾,从太阳中得到能量后,转头高速飞走。星河的《残缺的磁痕》中,主人公放弃了躲避地球磁场变化的机会,让女友进入隐蔽所,独自去面对危险的未来。这些结尾都把充分的想象空间留给了读者,同时又结束了整个故事。 不过,对于不少作者来说,写小说开头时还很有创作冲动,写到结尾时可能就会烦了、倦了,于是匆匆收尾了事。如果有这种情况,作者一定要提醒自己重视结尾的构造。 掌握小说的结构艺术,还要了解所谓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一种电影艺术手法,指把本来不在同样时空的画面、声音等因素摆放在一处,使观众产生联想,达到编导希望的效果。蒙太奇手法原本是电影工作者汲取自小说的技巧。只是这种技巧在小说创作中不为人注重。当蒙太奇在电影里大放光彩时,小说家们又把它请回来,加以改造,成为一种成熟的小说结构技巧。 (还是我,接上个回答)
❹ 硅基生命是什么
硅基生命是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中提出的一种生命形态,与碳基生命相对。
它是以含有硅以及硅的化合物为主的物质构成的生命。硅基生命在许多科幻作品中被描述为能够在高温、辐射等极端环境下生存的生命体。这个概念最早在19世纪被提出,德国科学家儒略申纳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探讨了以硅为基础的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英国化学家詹姆斯·爱默生雷诺兹接受了这一观点,他认为硅化合物的热稳定性使得以其为基础的生命可以在高温下生存。硅基生命的存在可能性在科学界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可能会对生命的定义和形态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于代谢的猜测
由于只有基于硅氧烷的硅基生命相对比较有可能存在,而硅氧烷的支链又通常是有机基团,所以硅基生命产生的代谢产物、废物、氧化物可能是非常复杂的,这意味着硅基生命需要更多的酶作为催化剂。每个酶的长度大约为50nm,细胞体积太小就装不下足够的酶。
硅基生物的细胞比碳基生物的细胞更大。如果一个细胞体积越大,那么它的相对表面积就越小。如果一个细胞相对表面积越小,那么物质进入细胞膜的速度就越小。所以硅基生物的新陈代谢比碳基生物更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