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侠五义听书
❶ 七侠五义指的是哪七侠,哪五义
七侠
1、南侠展昭
展昭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中的文学人物,字熊飞,封号“御猫”,常州府武进县遇杰村人氏,出场年纪约二十二至二十四岁,善轻功,兵刃巨阙,后在茉花村与其妻丁月华定亲时交换了湛卢。封官时三十岁左右,官职为御前四品带刀护卫,在开封府供职,人称"南侠"展昭。
他游历江湖十余年,曾经三次救包公于危难之中,可以说没有展昭就没有包青天。后来包公发迹,举荐展昭耀武楼献艺,被御封四品带刀护卫,供职开封府。
因御猫绰号犯了江湖禁忌引得五鼠闹东京,其卒年未知,娶妻双侠之妹丁月华。历史无其人,经《三侠五义》口口相传,今人知道这是一位出身江湖,最后却选择了站在青天背后持剑卫道的侠士。
2、北侠欧阳春
欧阳春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号北侠,兵刃七宝刀,书里武功最高,会点穴,善使刀。曾霸王庄力战群贼捉拿马强。他个性敦厚,喜欢小孩子,收艾虎为义子。
与智化关系较好,经常一同游历江湖;与五义里的卢芳、白玉堂关系较好,曾因倪马案被牵连到东京打官司得到五义暗中帮助,曾下襄阳为给白玉堂帮忙。
3、丁兆兰
丁兆兰是中国古典名著《三侠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松江府茉花村人氏,镇守雄关总兵之子,与弟弟丁兆蕙合称“双侠”。弟兄二人乃是同胞双生,兆兰比兆蕙大一个时辰,因此面貌相同。与众侠客一起行侠仗义,声名远播。
4、丁兆蕙
丁兆慧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松江府茉花村人氏,镇守雄关总兵之子,与兄长丁兆兰合称“双侠”。弟兄二人乃是同胞双生,兆兰比兆蕙大一个时辰,因此相貌相同。在性格方面,兆蕙与兆兰的老成厚道相比,兆蕙显得更为机智聪明。
在书中一出现的时候,兆蕙即以农家渔郎面目出现,同南侠展昭一起去帮助落难的周老汉,又设巧计惩罚了对周老汉忘恩之人郑新,都显示出了他的机智。最终和南侠一起帮助周老汉重新开了茶馆。再后来,兆蕙又巧妙地安排妹妹丁月华与展昭比武,当起了南侠展昭和丁月华的媒人,使得展昭最终抱得美人归,妹妹月华也嫁了个好丈夫。
丁兆蕙与 丁兆兰性格不同,个性活泼开朗,为人爽快,处事幽默很强。
5、黑妖狐智化
智化古典名著《三侠五义》中人物,绰号黑妖狐,为小侠艾虎之师。他出现较晚,曾因无处安身栖身霸王庄,智谋过人,曾设计盗取九龙珍珠冠栽赃马朝贤,曾与北侠一起下襄阳卧底君山,诈降钟雄。
6、小侠艾虎
艾虎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中的人物,是北侠欧阳春的义子,黑妖狐智化的徒弟。绰号小侠。武器 刀,艾虎也是俞樾认为的七侠人物之一,他酷爱饮酒,沾酒必醉。曾出首栽赃马强,也曾太守府抓拿刺客。
7、白面判官柳青
柳青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中人物,绰号白面判官,出场即与韩彰、徐庆、蒋平设计盗取凤阳府贪官孙珍给庞太师贺寿万两黄金为赈济灾民,全书结束的时候又是以柳青的绝技蒙翻钟雄趁机劝降,平定君山,真可谓以侠义起,以侠义终。七侠之一的隐侠。
五义
1、钻天鼠卢方
卢方是中国古典小说《三侠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松江陷空岛卢家庄卢太公之子,陷空岛五鼠之一。自小生长在渔船上,有爬杆之能,每逢船上篷索断落,卢方爬桅结索,动作如猿猴,因此得绰号“钻天鼠”。
与彻地鼠韩彰、穿山鼠徐庆、翻江鼠蒋平、锦毛鼠白玉堂共称为五义(“陷空岛五义”)。 手使刀,擅长爬杆挂旗,轻功好,人很忠厚,义薄云天。卢方在跟随包拯之前掌管陷空岛卢家庄,曾因兄弟情长与其它四鼠一起反抗展昭以御猫为号欺压五鼠而大闹东京,曾经花神庙仗义出手救难女。第一个归降开封府,辅佐包大人,从此在开封府当差效力,御封为六品校尉。有子卢珍。
2、彻地鼠韩彰
韩彰是中国古典小说《三侠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陷空岛五鼠之一,祖籍黄州。排行老二,善打毒药镖,因会做地沟地雷,人称彻地鼠,与钻天鼠卢方、穿山鼠徐庆、翻江鼠蒋平、锦毛鼠白玉堂共称为五义。手使一把刀,五鼠中武功仅次白玉堂。
曾因兄弟情长与其它四鼠一起反抗展昭以御猫为号欺压五鼠而大闹东京,曾与柳青一起盗取黄金,曾经三鼠闹开封大战展昭,并一药弩打伤马汉;曾行侠仗义为民除害追杀恶贼花蝴蝶,后同众人归开封府,辅佐包大人,御封为六品校尉。还曾经襄阳按院衙中捉拿刺客邓车。他为人耿直、沉稳,重情重义,五义里与白玉堂关系最好。
3、穿山鼠徐庆
徐庆是中国古典小说《三侠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山西人,排行老三,人称穿山鼠,与钻天鼠卢方、彻地鼠韩彰、翻江鼠蒋平、锦毛鼠白玉堂共称为五义。
兵刃:刀,力大,能探山中十八孔,曾因兄弟情长与其它四鼠一起反抗展昭以御猫为号欺压五鼠而大闹东京,曾与柳青一起盗取黄金,曾经三鼠闹开封战御猫被展昭暗器所伤被俘,后和卢方、蒋平同归开封府,辅佐包大人,御封为六品校尉。还曾经带着展昭一起去军山上坟被抓。
4、翻江鼠蒋平
蒋平是中国古典小说《三侠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绰号翻江鼠,字泽长,金陵人氏,擅长潜水,能在水中长期居住,并开目视物,因此得名“翻江鼠”,排行老四,身材瘦小,面黄肌瘦,形如病夫,为人机巧伶便,智谋甚好,使一对分水峨嵋刺,是个大客商出身。
曾经因展昭号御猫不高兴怂恿白玉堂去找展昭合气,曾与其它四鼠一起反抗展昭以御猫为号欺压五鼠而大闹东京,曾与柳青一起盗取黄金,曾经三鼠闹开封大战御猫把展昭差点晃一个跟头,后和卢方、徐庆同归开封府,在献艺时蒋平跳入深海中捉到皇上心爱之物金蟾,被御封为六品校尉。
还曾经因一句话说的展昭一气独自去了陷空岛;还曾经邓家堡水淹抓住花蝴蝶;还曾经军山后山逆水寒潭中捞回按院大印因此落下病根痢疾病;还曾经低服做小请来柳青、到处请能人帮忙 运筹帷幄 救徐庆 救展昭 破军山 策反钟雄。
5、锦毛鼠白玉堂
白玉堂是中国古典小说《三侠五义》中的主要书胆人物 ,因少年华美,气宇不凡,行侠作义、文武双全,故人称“锦毛鼠”。
事迹:刚出场就潘家楼上义助穷困老者,苗家集曾与展昭双侠盗取放高利贷的苗秀家不义之财;他曾因兄弟情深反抗展昭号“御猫”欺压五鼠而大闹东京,轰动江湖:
他为救颜查散寄柬留刀为友伸冤,再入开封与展昭比武较量,夜入皇宫苑忠烈题诗杀命义救陈琳,看不惯庞太师作风不良搅闹太师府引得太师误杀二妾,又见庞太师极其同党陷害包公奏文加章向皇帝说明缘由,三入开封投石问路 调虎离山 金蟾脱壳 智盗三宝,陷空岛上困御猫。
因做事公正秉公除奸被仁宗皇帝器重,被御封为四品带刀护卫,后经历了下杭州捉拿北侠到案,与颜查散洪泽湖治理水患、月下抓水怪 ,下襄阳查办荆襄九郡,为拿到襄阳王谋反证据三探冲霄楼,下落不明,不知所踪。
兵刃:刀,暗器石子。白玉堂的性格,具有多个侧面,在书里人物中是最为复杂的。他少年英雄,年少华美,行侠仗义,侠肝义胆,扶危济困,锄强扶弱,秉公锄奸,不讲人情;他性情高傲,重名轻利,主持公义,不看对手。
他独具慧眼,能识名士,与有志有德的贫寒书生颜查散结为兄弟,并为其鸣冤,多方救助,后来颜查散仕途位同副相;他轻生死重情义,为五义大闹东京,被誉为清代最后一个具有先秦古侠风的侠客。若来总结他的一生,便是这两句:死死生生心力尽,千秋义侠结为心。
与三侠五义区别
曲园俞氏修订之《七侠五义》,吾亦曾于图书馆中一见,于第一回内删去真宗醉酒许诺诸多细节,而剧情无大差,惜未细阅陈州巡前后章节,一憾。故言俞氏于书内删改(非为增添,此清水谬也)狸猫一节,大抵不差,有俞氏所作《重编<七侠五义> 传序》相印证,重编《七侠五义传》序,重编《七侠五义传》。
往年潘郑庵尚书奉讳家居,与余吴下寓庐相距甚近,时相过从。偶与言及今人学问远不如昔,无论所作诗文,即院本传奇平话小说,凡出于近时者,皆不如乾嘉以前所出者远甚。
尚书云有《三侠五义》一书,虽近时所出而颇可观。俞樾得到后阅之,笑曰:“此《龙图公案》耳,何足辱郑庵之一盼乎?”及阅至终篇,见其事迹新奇,笔意酣恣,描写既细入毫芒,点染又曲中筋节。
又评此书:闲中着色,精神百倍。如此笔墨,方许作平话小说,如此平话小说,方算得天地间另是一种笔墨。乃叹郑庵尚书欣赏之不虚也,惟其第一回,叙狸猫换太子事,殊涉不经。白家老妪之谈,未足入黄车使者之录。余因为别撰一回,援据史传,订正俗说,改头换面,耳目一新。
又其书每回题“侠义传卷几”,耳首页大书“三侠”者何人。书中所载南侠,北侠,丁氏双侠,小侠艾虎,则已得五侠矣。而黑妖狐智化者,小侠之师也,小诸葛沈仲元者,第一百回中盛称其“从游戏中生出侠义来”,然则此两人非侠而何?即将柳青,陆彬,鲁英等概置不数,而已得七侠矣,因改题《七侠五义》,以副其实。
至颜查散为后半书中之主,而以“查散”二字为名,殊不可解。此人在后半部竟是包孝素替人,非如牛驴子,苦头儿,麦先生,米先生诸人呼牛呼马无关轻重也。余疑“查散”二字乃“眘敏”之讹。眘,为古文“慎“字,以”眘敏“为名,取慎言敏行之义。
箫管中郎,衣冠优孟本无依据,何惮更张?奋笔便改,不必如圣叹之改《水浒传》,处处托之古本也。惟其中方言俚字连篇累牍,颇多疑误,无可考正,则姑听之,读者自能意会耳。光绪乙丑七月既望曲园居士俞樾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七侠五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三侠五义
❷ 评书七侠五义
懒人听书APP有三侠五义,单田芳讲的
❸ 七侠五义中的七侠和五义分别指的是哪七侠和哪五义
五义即五鼠:窜天鼠-----卢方
彻地鼠-----韩彰
钻山鼠-----徐庆
翻江鼠-----蒋平
锦毛鼠-----白玉堂
七侠:北侠-----欧阳春
南侠、御猫-----展昭
东方侠、黑妖狐-----智化
双侠-----丁兆兰
丁兆惠
小诸葛-----沈仲元
白面判官-----柳青
[注]三侠五义里的三侠是:北侠、南侠、双侠
❹ 评书的起源及历史
评书是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相传形成于北京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的“说唱”艺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书。这是中国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评书的表演形式,早期为一人坐于桌子后面,以折扇和醒木(一种方寸大小,可敲击桌面的木块。常在开始表演或中间停歇的当口使用,作为提醒听众安静或警示听众注意力,以加强表演效果,故名)为道具,身着传统长衫,说演讲评故事。发展至20世纪中叶,多为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是站立说演,衣着也不固定为专穿长衫。
评书用北方语音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调的普通话语说演。中国华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均见流行。因使用口头语言说演,所以在语言运用上,以第三人称的叙述和介绍为主。并在艺术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独有的程式与规范。比如传统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场诗”,或说段小故事,然后进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时,以叙述故事并讲评故事中的人情事理为主,如果介绍新出现的人物,就要说“开脸儿”,即将人物的来历、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征作一描述或交代;讲述故事的场景,称作“摆砌末”;而如果赞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风景名胜,又往往会念诵大段落对偶句式的骈体韵文,称作“赋赞”,富有音乐性和语言的美感;说演到紧要处或精彩处,常常又会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强化说演效果。在故事的说演上,为了吸引听众,把制造悬念,以及使用“关子”和“扣子”作为根本的结构手法。从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而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表演者要做到这些很不容易,须具备多方面的素养,好比一首《西江月》词所说的那样:“世间生意甚多,惟有说书难习。评叙说表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
评书的节目以长篇大书为主,所说演的内容多为历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战和侠义故事。后来到了20世纪中叶也有篇幅较小的中篇书和适于晚会组台演出的短篇书,但长篇大书仍为其主流。
❺ 帮老人找七侠五义坠子书 谢谢了
这个比较好找,你如果用的是智能手机就去下载一个懒人听书软件,里面有
❻ 有没有金声伯说唱的评弹——七侠五义 有声音的 MP3格式的 那种 谢谢各位了
去酷我音乐盒里看看吧,海量评书等你下载。。。
❼ 《我的野语文》一文题目的含义 急需 谢谢
我的野语文
作者:张蛰 来源:文汇报
说一句可能让我的语文老师们很生气的话,我打小对母语的敏感和兴趣全是来自语文课之外。
是的。刻板的语文课只是让我认识了一些字,这还是因为老师有鞋底和教鞭。他们的鞋底在当年的我看来都跟船一样,泰山压顶般就下来了。教鞭更厉害,敲在头上梆梆响,感觉头发丝里都疼。我经常看到被老师称为笨蛋的几个人使出吃奶的力气闭上眼睛,把脸缩成核桃状等待鞋底和教鞭的到来。那时候我们经常在惶恐中听鞋底的噼噼啪啪和教鞭的梆梆梆梆声,老师揍我们就像对待跟他较上劲的牲口,下手充满仇恨,毫不留情。在学校挨了老师的打是不会回家说的,那样只会得到大人的一句训斥:“老师咋不揍人家?我看揍得还轻!”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成长得很茁壮,个个成了规格统一的野孩子:一看语文老师(当然也是数学老师)脱鞋底举教鞭心里就打哆嗦,在噼噼啪啪和梆梆梆梆中涕泪横流,可一旦老师转身走开又立马喜笑颜开。
我虽不常挨语文老师的打,但也不喜欢他们的教鞭和鞋底,当然也不会喜欢他们严肃的脸,他们的脸和他们的语文课一样让人索然寡味。但我喜欢听书,听村上的老宁头说故事。老宁头是生产队里扶犁耙的好手,不犁地的季节就给生产队看庄稼,还是生产队的饲养员。他说书杂,也野,表情丰富,唾沫四飞,带骂人口头语。《薛仁贵征西》《罗通扫北》《呼延庆打擂》都是在他满嘴脏话里听来的。他说书也模仿一到秋收后就走庄串村的那些说书艺人的腔调,喜欢把嗓音弄成破锣声。他说书时眼望远方语气坚定用沙哑成破锣般的噪音说:“话说小将罗成……”遇到节骨眼上他就打住,让我们给他割牛草。我们一帮人就替他割草。为快点听书,遇到有偷懒的家伙,我就急,就骂,人家也回骂,很快打在一起。老宁头从来不拉架,他只大声说:“揍他,看谁揍过谁!”我坚实的骨骼就是听老宁头说书的副产品。在苏北故黄河的漫滩里,天高地远,白云悠悠,耕牛甩尾,中秋时节的泥土味撞得人鼻头发凉。十岁的少年扇形围坐在老宁头前方。听他自我陶醉捏腔拿调地说:“七爷罗成……”
每年秋后,庄稼人没活干了,靠嘴吃饭的说书艺人就到村上找好事者张罗,他们中的一个会在村中说上十天半个月,最后每家拿出一碗粮食。一副钢板,一把鼓槌,一架大鼓,是说书人全部行头。再有一片随意的场子,好戏就可开始。我不喜欢说书人的过门,咚咚、咚、咚咚敲半天鼓后还要扯开嗓子尖唱:“钢板一打啊……响叮当哎……啊呀啊……”我喜欢他们当啷一声把钢板往案板上一砸的动作,鼓槌一点鼓面:“列位看官!咱们上回书说到……”我不明白他们为何把听者说成看官,但真正的说书就此开始。乡间,几乎所有的说书人都嗓音沙哑,只是看谁沙哑得更耐听。记忆里就数一个叫老拐的嗓音最特别,他说《呼延庆打擂》比老宁头说得传神:“列位看官,上回书说到呼延庆大闹东京汴梁,火烧半个京城,老太师庞文恨恨不已……”满场鸦雀无声,只有一种说不出什么味道的沙哑嗓音忽高忽低在凉丝丝的黑夜里飘来荡去,一群粗鄙的乡村百姓或躺或坐或蹲横七竖八地陶醉在这种声音的想象里。我就在那些明明灭灭的旱烟窝里瞪大了两眼,全神贯注,生怕漏掉了一处细节。
常常到半夜时,说书人一敲鼓面,说道:“老少爷们,时候不早,咱明儿接着叙吧。”听者哪里愿意,乱哄哄七嘴八舌地嚷:“再来一段!”被捧的说书人也总是在拿搪一番后再说一段。我总是精神抖擞,毫无睡意,直到结束,才回味无穷地回家。好在爹也觉得念书是无所谓的事,每晚随我听到什么时候,并不催我回家睡觉。有一回第二天走在上学的路上,我嘴里正嘟嘟囔囔说“老太师庞文恨恨不已”时,被人扇了后脑勺一巴掌,我的语文老师骂着夸道:“小子学得像啊!”这是我在小学阶段得到为数不多的几次奖赏之一。
除了本村,我还跑到外村去听书,有时还能跑五六里地去听,《秦英征西》就是跑这么远听到的。有时一伙人去,大人小孩都有,有时邀不到人就自个去,十二三岁吧,并不觉得夜晚有多可怕。去听书的人很多时,回来路上,夜深人静,田野空旷,月亮高挂或是星星满天,自会有人学唱:“大鼓响来……啊……钢板敲啊——啊啊——呀……”嘹亮的唱腔在夜里一波波地荡出去,能引得远处人家的狗汪汪叫个不停。这个时候,我有一种莫名的满足后的兴奋。
听书的地方还有冬天生产队里的牛屋,人多得脚都插不下,烧牛粪,一屋子臭烘烘地暖和,老拐唾沫横飞地说唱《呼延庆打擂》,热得火车头帽子都戴不住。老宁头有一回偷偷塞给我一把料豆,怎么说呢,那时候牲口有时比人吃得好,牲口要干重活。就像在家庭里,男人干重活男人就吃干,女人只能吃稀,道理一样。
除了生产队里的牛屋,我还在乡村的集市上听过《小七侠五义》《薛刚反唐》。后来在大队的大喇叭里听刘兰芳说《岳飞传》,大喇叭就是好,我坐在野地里听,有时也躺在草丛里,有无限的想象。听《杨家将》时,我已读了中学,对学校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播放《杨家将》感激不已。记得那时候放完《杨家将》就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就觉得田野真是有希望。
因了听书,我还陆续读到了它们中的一些,现在想想很奇怪,那个时候从哪里弄来的书呢?在那个闭塞落后的乡野,在一群文盲和半文盲之中,书谁弄来的,从哪里弄来的,不知道,只记得常常一夜不睡地读那些书,母亲叹息一灯油没了,爹总说不就一灯油嘛。也很奇怪,他从来不把读书当成有用的事,但怎么就能允许我一夜不睡因读书而熬完一灯油呢?煤油多金贵啊,都是用鸡蛋换来的。
1985年,我告别那些与我一同在听书中长大的光腚伙伴去读大学,大学第一次写作课,老师对我说,你写作怎么有股说野书的味道呢?看他的眼神,我心想,说野书又怎样呢?那是乡村人的文化生存,是乡野孩子的语文课,我在旷野里在星光里在牛粪里在乡村集市里在大喇叭里掌握的只能是野语文。
就是在这样的野语文里,我变成了一个热爱母语的人。今天,语文课相较于当年更加无趣,而当年的野语文环境也再难找到。很为如今的孩子可惜。
❽ 七侠五义是指哪七侠,哪五义
南侠展昭、北侠欧阳春、小侠艾虎、丁氏三侠、黑妖狐智化(七侠)、陷空岛五鼠(五义)
❾ 请问,单田芳的评书七侠五义(180集)里,在第几集花蝴蝶被正法(也就是说第几集花蝴蝶案完结)
你好
第一评书的文本和所谓小说文本内容处理方法是评书等曲艺的特色之一
第二从评书演员的处理角度讲在清末民国时代评书演员讲究自己加工评书文本叫做道活儿
第三书目的处理方法例如三侠五义评书按小说的一般情节序幕和情节结局相同就没人听书了
所以就出现了你说的情况比如连丽如的龙图公案等其它就不说了如果你想收听相对完整的情节有单田芳的三侠五义陈丽君龙图公案两部书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教
谢谢
❿ 求音乐:单田芳评书七侠五义
这东东一般酷我音乐盒就可以搜到啊,我在里面下过单老师的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