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的一生听书
A. 袁世凯生平简介(要出生年)
袁世凯(1859年—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字慰亭(又作慰廷),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汉族,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
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安阳。
袁世凯被后人指责较多的是他建立中华帝国称帝问题。当时倡导袁世凯君主立宪的有杨度、严复、刘师培、孙毓筠、李燮和、胡瑛等国家精英人物。袁世凯打算建中华帝国,与杨度等君主立宪人士蛊惑及长子袁克定迷恋太子权位是分不开的,其中最严重的是袁克定伪造《顺天时报》;
营造日本支持袁世凯称帝的氛围(此事被袁世凯次子袁克文和女儿袁叔桢无意中发现),袁世凯曾责袁克定“欺父误国”。袁世凯死后,王士珍、张镇芳等打开金匮石屋,找出了袁世凯留下的继承者的提名,只见上面亲笔写着: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并没有自己的儿子袁克定。
B. 袁世凯传哪个版本豆瓣评分高
《晚清有个袁世凯》豆瓣评分:8.2
《晚清有个袁世凯》是2009年11月1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赵焰。主要讲述详了袁世凯和其周围伟人的故事。
对于准备了解袁世凯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可以一次性完成两次否定过程的不错的作品,它记录了袁世凯的一生,但是并不求那么事无巨细,主次鲜明。
它客观的记录着袁世凯的生平,但是作者也表明立场和态度,而这种表达却稳重而克制,一直体现着理性的态度,给读者留下个人思考解读的空间。
事实上,这本书从袁世凯出生讲起,但是中间各个章节贯穿的一条线都指向了他最后的那个决定,这也是任何读者阅读袁世凯的个人历史,心中埋下的谜题,为什么?这个人要走一条今天我们看来那么清晰明了的“死路”,正式这种对读者心中线索需求的契合,这本书读着很顺畅。
赵焰在本书中,每章的标题很有特色,那就是都是以一种二元问题的形式列出。
比如第一章就是“顽童,还是天才?”,接着“无私,还是抓权?”,中间还有“告密,还是无辜”,“变法,还是投机?”,“共和,还是宪政?”,“英才,还是枭雄?”,“公心,还是私利?”,可谓充分体现了袁世凯本身在历史中,不同立场,不同阶段受到的对立性的评价。
其实作者的书写线索还是时间顺序单线的,但是每个阶段配上这样的标题,首先在读者心中来了那么一击,读起来也会更集中注意力和琢磨,确实是一种有趣的形式。
C. 袁世凯什么时候生什么时候死
1916年6月6日
D. 袁世凯的主要历史活动。
1,总督朝鲜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之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利用军队哗变,成功夺权;朝鲜王妃闵妃一党与大院君有隙,请求清廷出兵平乱,袁世凯乃跟随吴长庆的部队东渡朝鲜。袁世凯率领一支清军配合行动,杀死了几十名兵变参与者。
战斗中,袁世凯一路放枪,带头冲在最前面,他的坚毅勇敢感染了部下,兵变很快得以平定。吴长庆在给清廷的呈报中将他赞扬了一番,说他“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报以首功。
2,创立新军
在甲午战争结束后,举国上下掀起了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的浪潮,袁世凯亦是其中一员。1895年6月底,刘坤一、李鸿章、王文韶三名封疆大吏联名上奏折保荐袁世凯,于是光绪帝下旨命已回籍的袁世凯入京觐见。
其中袁世凯尤其重视练兵,他“深知抓到督练新建陆军之事,前程不可限量”,不仅在给光绪帝的万言书中提出了12条西法练兵的主张,还草拟了编练新建陆军章程,“大旨则步军操法以师法德国为主”。
3,戊戌政变
1897年,袁世凯擢升直隶按察使,仍主持小站练兵。1898年9月,袁世凯升任工部右侍郎,奉旨入京陛见,随后卷入了政治风暴中。
康有为判断袁世凯“为我所动”,乃举荐袁世凯为侍郎。9月18日(阴历八月初三),康有为等人得到光绪帝“朕位且不能保“的密诏,深感局势紧迫,于是铤而走险,决定包围颐和园,控制居住其中的慈禧太后,并杀死慈禧宠臣直隶总督荣禄,而这一任务则被维新派委托在袁世凯身上。
4,清末新政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迫于内外形势,施行新政。袁世凯表示极力拥护。1901年袁世凯在山东创建山东大学堂。
1902年,袁世凯兼任政务处参预政务大臣和练兵大臣,在保定编练北洋常备军。次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练兵处袁世凯任会办大臣,负责创办武备学堂,并聘请大批日本军官担任教习。
至1905年北洋六镇编练成军,每镇一万二千五百余人,除第一镇系满洲贵族铁良统率的旗兵外,其余五镇都在他的控制之下,重要将领几乎都是小站练兵时期的嫡系军官。
5,创建民国
1911年10月10日清政府新军陆军第八镇兵变,引爆武昌起义,并成立以黎元洪为都督的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为取得交战的合法地位,各方反清势力主张组建中央临时政府。
北洋军是清政府唯一可以抵抗起义的力量,令陆军大臣荫昌率军南下镇压起义,但荫昌没有驾驭北洋军的能力。奕劻及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等人深感局势严重,一致主张起用袁世凯,英美等国公使也建议起用袁世凯,载沣见中外一致认为“非袁不能收拾局面”。
E. 袁世凯简介
袁世凯(1859年—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字慰亭(又作慰廷),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汉族,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
袁世凯是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清朝官员、北洋新军领袖、中华帝国皇帝,执政期间对中国警政、中国司法的发展,以及对近代中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现代化有一定的影响。
袁世凯出身官宦家族,于清末投身淮军,后随军赴朝鲜参与平定壬午军乱,又在朝鲜甲申政变中指挥军队击溃日军,被清廷委以重任,回国组建新军,襄赞洋务运动及清末新政,自道员、巡抚、总督累升,至入值军机处,甚至内阁总理大臣,成为清末头号权臣。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孙文于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袁世凯逼迫大清皇帝逊位,袁世凯组建临时政府。
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后,其施政引发争议,国民党党魁宋教仁被刺导致二次革命,又与日本签署《中日民四条约》引发国内民众不满。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将改次年为洪宪元年并建立中华帝国,但由于国内多方势力的反对,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宣布取消君主立宪国体,改元后仅82天(1916年为闰年)帝制便以失败收场。
同年5月6日袁世凯同意将辞退大总统之位,但还来不及实现就于6月6日病逝,后来葬于河南安阳。
(5)袁世凯的一生听书扩展阅读:
袁世凯对于中国的主权问题上,以及对中国的统一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而他毕生最为让人诟病的恐怕就是他的思想过于腐朽。
因为当中国已经迎来民主的曙光的时候,袁世凯却还在做着他的皇帝梦,窃取中华民国的革命成果,在北京重新建立起皇帝的称号,这恐怕是他这一生最大的失败了。
当袁世凯在中国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之后,事实上当时的中国并不是那么的和平,北方拥有沙皇俄国的威胁,而西边则有英国的虎视眈眈,东边还有日本的隔海观望。而当时,沙皇俄国和英国一直想要把中国的蒙古地区和西藏地区进行分别独立出去。
在沙皇俄国的不断挑唆下,外蒙古提前独立成一个国家从祖国的怀抱中分离出去,而后沙皇俄国并未放弃继续破坏中国统一的计划,又不断教唆内蒙古和呼伦贝尔独立。
而当时的袁世凯政府对此非常不满,便展开了与沙皇俄国的一系列磋商会谈,而且袁世凯还试图不惜动用武力进行维护内蒙古和呼伦贝尔。最终面对如此强硬的袁世凯,沙皇俄国也最终放弃了室内蒙古和呼伦贝尔独立的念头。
而英国人一直想要把中国的西藏从中国分离出去,因而英国人在袁世凯当政时期不断的教唆西藏当地人民群众,试图完成西藏的独立。
但是袁世凯怎能容忍西藏独立,但是当时中国与英国的实力差距太大,所以袁世凯只能选择与英国进行谈判,并且对西藏政府进行安抚,最后在袁世凯的努力之下,英国人迫使西藏独立的念头也化为泡影。
可能很多人对于袁世凯签订的《二十一条》非常不满,因为在条约中中国对日本做出了很大的让步,每条都能使袁世凯留下千古骂名。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二十一条》真正受益的却是中国,虽然说是《二十一条》,但实际条约却只有12条,而且通过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的协商调解,使得很多条约中的内容的解释权全都归中方所有,也就是说,在与日本的打交道过程中,袁世凯是占据了主动地位的。
更为重要的是,袁世凯还通过自己的外交手段通过收买日本内阁的方式引起了日本政界的一场轩一然大波,给当时日本政府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可以说,如果没有袁世凯,近代的中国早已土崩瓦解,四分五裂。
F. 介绍袁世凯的生平经历
1、少年时代
袁世凯既两度名落孙山,又不愿留在乡间做土财主,因此开始考虑在外闯荡。当时袁世凯曾作诗《感事》一首以自勉:“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
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此诗被认为是他少年时代便有了远大志向。当时淮军将领吴长庆与袁世凯的养父袁保庆“订兄弟之好”,所以袁世凯打算投奔吴长庆。
吴长庆为了报答袁保庆的恩情,此时也写信给袁世凯,“招其往学军旅”。
袁世凯虽然一度对科举厌倦,但他仍不甘心,在吴长庆幕府中继续读书,准备功名,他曾在1882年3月对其三哥袁世廉写信说:“弟不能博一秀才,死不瞑目”,1882年(壬午年)正好为乡试年,袁世凯本欲应举,但清朝属国朝鲜突发事变,改变了袁世凯的人生轨迹。
因此袁世凯便于1881年10月前往山东登州投奔驻防当地的吴长庆。
2、总督朝鲜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之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利用军队哗变,成功夺权;朝鲜王妃闵妃一党与大院君有隙,请求清廷出兵平乱,袁世凯乃跟随吴长庆的部队东渡朝鲜。袁世凯率领一支清军配合行动,杀死了几十名兵变参与者。
兵变很快得以平定。吴长庆在给清廷的呈报中将他赞扬了一番,说他“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报以首功。随后清军将大院君掳至保定问罪,当年23岁的袁世凯则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开启了袁世凯练兵的先河。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袁世凯暗示朝鲜政府向清政府乞援。随后日军迅速出动朝鲜,企图挑起战争。甲午战争爆发前夕的7月19日,袁世凯化装成平民逃走,7月22日抵达天津。袁世凯回国后,又于8月6日奉旨前往辽东前线,协助周馥转运粮械、收集溃卒等后勤事宜,至次年5月请假回籍省亲。
3、创立新军
袁世凯在甲午战争前线负责后勤期间,便主张由他募兵并编练新式军队,但未被采纳,袁世凯颇为不满,曾抱怨说:“内赞人而不用我募兵,徒何益也?”在甲午战争结束后,举国上下掀起了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的浪潮,袁世凯亦是其中一员。
袁世凯派人到鲁、苏、皖、豫等地招募2250名步兵,300名骑兵,再加上4750名定武军,称“新建陆军”,作为他小站练兵的兵源。
北洋新军亦逐渐成为袁世凯个人的政治资本,使其成为北洋军阀的始祖,正如美国学者鲍威尔所说:“袁氏的军法虽严,他仍然为士兵所爱戴,这并非意外,因为他亲自照管他们,并且按时发饷。再者,他向他们灌输了忠诚的观念,不过主要只是向袁世凯而不是向皇帝效忠”。
4、戊戌政变
1897年,袁世凯擢升直隶按察使,仍主持小站练兵。1898年9月,袁世凯升任工部右侍郎,奉旨入京陛见,随后卷入了政治风暴中。
当时光绪帝重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实行戊戌变法,与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后党)势成水火。康有为等维新派(帝党)从一开始就寄希望于袁世凯,在7月底就派徐仁录前往小站联络袁世凯,试探其态度。
康有为判断袁世凯“为我所动”,乃举荐袁世凯为侍郎。
9月20日(八月初五)上午袁世凯受到光绪帝召见,同日乘火车到天津。
9月21日(八月初六)晨,慈禧太后从颐和园入紫禁城,宣布临朝训政,罢斥康有为等维新派,戊戌变法遂告失败,史称“戊戌政变”。
1900年爆发了八国联军入侵,山东在袁世凯治下则维持稳定,并且加入东南互保,使山东免遭战祸乱。
1901年11月,李鸿章死去,袁世凯受命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实授,一跃而成为中外所瞩目的实力人物。
据某些史料记载,李鸿章临终前曾有“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的遗言,但据考证并不存在。事实上,在李鸿章去世之后,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地位无需他人推荐,可以说是“非袁莫属”了。
5、创建民国
1911年10月10日清政府新军陆军第八镇兵变,引爆武昌起义,并成立以黎元洪为都督的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为取得交战的合法地位,各方反清势力主张组建中央临时政府。
北洋军是清政府唯一可以抵抗起义的力量,令陆军大臣荫昌率军南下镇压起义,但荫昌没有驾驭北洋军的能力。
奕劻及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等人深感局势严重,一致主张起用袁世凯,英美等国公使也建议起用袁世凯,载沣见中外一致认为“非袁不能收拾局面”,只得于10月14日任袁世凯为湖广总督,派其南下压制起义,袁世凯一面奏请清政府停止进攻,一面表达善意,让刘承恩给黎元洪写信议和。
1912年2月15日,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大大削减袁世凯的权力,但袁坚持于3月10日在北京就职中华民国大总统。
6、二十一条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以英日同盟(协约国)为理由,强行派兵接收德国(同盟国)在山东胶州湾的租界地,以及胶济铁路沿线地带,中国政府无力阻止。
在日本的胁迫下,袁世凯政府于1915年5月9日回应了日方的最后通牒,并且把5月9日定为中国国耻日,史称五九国耻。
此后,双方分别准备签约事宜,在条约文字内容上仍有不少折冲,最后于1915年5月25日在北京签署《关于山东省之条约》、《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及13件换文,总称《中日民四条约》,与《二十一条》原案比较,中国损失相较于原案已尽可能减小到最低程度。
日本以《二十一条》逼迫袁世凯,袁世凯政府与日本周旋,拼命外交之时,流亡海外的黄兴等人都顾全大局,力主暂停反袁活动,一致对外。
7、最后结局
1915年12月,在国会、高校、民众请愿团、筹安会和各省国民代表的推戴下,准备建立君主立宪制。袁世凯多次揖让,最终接受皇帝之尊号,准备成立中华帝国,打算1916年为洪宪元年,行君主立宪政体,把总统府改为新华宫,并拟定《新皇室规范》。
其中包括“亲王、郡王可以为海陆军官,但不得组织政党并担任重要政治官员;永废太监制度;永废宫女采选制度;永废各方进呈贡品制度;凡皇室亲属不得经营商业,与庶民争利。”
然而,12月25日,表面支持帝制的蔡锷和唐继尧在云南宣布起义,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贵州、广西相继响应,3月份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起用段祺瑞为国务卿兼陆军总长,企图依靠段团结北洋势力,压制南方起义力量,但起义各省没有停止军事行动。
5月下旬袁世凯忧愤成疾,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时年57岁。同年8月24日正式归葬于河南安阳市。
(6)袁世凯的一生听书扩展阅读:
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秘密条款。
日本帝国主义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各国无暇东顾的时机,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觐见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袁世凯,递交了二十一条要求的文件,并要求政府“绝对保密,尽速答复”。
此后日本帝国主义以威胁利诱的手段,历时五个月交涉,企图迫使袁世凯政府签订,企图把中国的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无理要求,这些条款称中日“二十一条”,后经中日协商,袁世凯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中日民四条约》”。
但须注意的是,“二十一条”不能等同于《中日民四条约》。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被废除部分条款。随后条约内容不断被改写,直至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后彻底废除。
G. 袁世凯的生平简介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
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故称“袁项城”,是清末民初政治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北洋军阀的创始人、中华民国首任正式大总统。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生于河南省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一个世代官宦的大家族。父祖多为清朝显贵,权重一方(叔祖袁甲三以督办安徽团练镇压捻军起家,累官至漕运总督。父袁保中系地方豪绅。叔父袁保庆曾在甲三军中带兵,官至江南盐巡道)。袁世凯自幼过继保庆为嗣子,少年时随嗣父先后到济南、南京等地读书。保庆死后,复随甲三子、户部侍郎袁保恒至北京就读。
1876年(光绪二年)和1879年,袁世凯两次乡试都未考中,遂决计弃文就武。1881年5月,袁世凯至山东登州,投靠保庆的结拜兄弟吴长庆,任“庆军”营务处会办。吴长庆为淮军统领,统率庆军六营驻防登州,督办山东防务。。
袁家在清道光年间开始兴盛,袁世凯的从叔祖父袁甲三曾署理漕运总督,并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为淮军重要将领,为其家族成员如袁世凯等人将来进入仕途打下良好的人脉基础。
袁世凯于清季投身行伍,襄赞洋务运动及新政,自道员、督抚累升,至入值军机,甚至内阁总理大臣,成为清末头号权臣。民国成立,世凯当选首任正式大总统,甚至于1916年称帝,但终归失败。
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建立中华帝国,并改元洪宪。但是,袁世凯的称帝举措并没有得到广泛支持。不仅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坚决反对帝制,北洋将领段祺瑞、冯国璋等也深为不满。帝国主义列强亦不断对他提出警告。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等在云南宣布起义,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贵州、广西相继响应。北洋派内部危机四伏。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起用段祺瑞为国务卿兼陆军总长,企图依靠段团结北洋势力,支持他继续担任大总统。但起义各省不承认他有再做总统的资格。段祺瑞也逼他交出军政实权。广东、浙江、陕西、湖南、四川纷纷通电宣告独立或与袁世凯个人断绝关系。5月下旬忧愤成疾。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卒于举国声讨声中,时年57岁。同年8月24日正式归葬于河南安阳。
H. 谁能写出袁世凯称帝的一生(用年表的形式)
既然是<称帝>的一生,那就从中华民国成立那段时间说起吧!
1911年11月初 清政府被迫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这样,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取代了满洲贵族的统治地位
1912年2月12日 中华民国在袁世凯帮助下迫使清宣统帝退位
1912年2月13日 袁世凯通电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接着,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1913年春 为阻止国民党组织责任内阁,袁世凯收买凶手刺杀宋教仁.其后,孙中山,黄兴等人掀起<二次革命>,但很快被镇压
1913年7月后 袁世凯登上正式大总统的宝座
1914年初 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并改内阁制为总统制,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1914年5月9日 袁世凯为使帝国主义支持其称帝,接受了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15年底 袁世凯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准备元旦登极,年号洪宪,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同年,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了举国反对,全国开始了护国运动,各省纷纷宣布独立
1916年3月22日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但还想继续当大总统,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
1916年6月6日 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
终于完了,都是历史书上的标准年代,楼主笑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