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北宋小说免费阅读
⑴ 重建北宋小说太监了
太监了
小说
重生大宋之一手遮天
大主宰
回到南宋当名将
特种兵在宋朝
铁血天下之大宋帝国
重生于宋朝末年
重生在南宋
重振大明
兴宋
重生之宋高宗赵构
重建大明王朝
重生之大宋帝国
⑵ 宋朝对武将的限制的利弊分析
宋代武举概况
公元960年,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到太宗时期,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这种统一局面仅限于中原地区。其时,与宋朝分庭抗礼的还有辽、西夏、金三个政权。11世纪,北宋为金所灭,宋室南迁,在秦岭——淮河以南重建宋朝,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
虽然两宋期间有过多次大规模的战争,统一与分裂局面交替出现,但从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看,宋朝仍是我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中的一个高峰。正如史学大师陈寅恪所指出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朝之演进,造极于赵宋。”
源于隋,制度化于唐的科举制度,在宋朝得到了极大的完善,由科举而进身仕途的观念在宋朝深入人心,影响远及明、清两代。武举是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朝武举在唐朝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宋朝,首开武举殿试之先河,形成了解试、省试、殿试的三级考试制度。宋武举一改唐武举只重武艺,不问文章的做法,注重考察武举子的军事理论素养,欲选拔出才兼文武之儒将。宋朝虽然历经坎坷,但终将武学制度化,并编订了教材——《武经七书》。而朝廷颁布《补官差注格法》,又将武举授官与军队建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从选拔军事人才的观念看,宋朝武举更加理念化,更具进步色彩,宋朝文武并重,打破了以弓马选将帅的传统,开辟了在和平条件下选拔军事人才的新路,对从高门贵族子弟中选拔将领的倾向形成了冲击。
然而,宋朝“重文轻武”的社会背景,“以文制武”、“将从中御”的统兵体制,使宋代武举难以避免地表现出“录取人数不多”,“武学规模不大”,“武进士不愿从军或学非所用”等弊端。终宋一朝,名臣、名将中无一人出自武进士。靠武学培养,用武举选拔优秀将帅以提高军官素质的理想未能得以充分实现。
一、宋朝武状元与武进士的人数
据《状元大典》、《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宋会要辑稿补编》、《宋史》等文献及有关地方志记载,宋朝自北宋仁宗赵祯天圣八年(1030)开设武科,到南宋度宗赵禥咸淳十年(1274)最后一科武举,共计开武举七十八榜,应产生78名武状元。目前,发现有姓名可考的武状元人数是8人,其中1名应视为武童试状元,科分不详者6人。
需要说明的是,在七十八榜中,本书有四榜列出的是2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每榜列出的2人均有出处,需要继续考证。
从《状元大典》之《宋代武举登科表》中可以得知,有四十四科武举确切记载了武进士的人数,这四十四科产生了1459名武进士。笔者在查找地方志史料时又找到了十八科武举的188名武进士的姓名。这样,已知的宋代武进士人数就达到了1647人。但遗憾的是,这十八科中,每科录取武进士的总人数却不详,这个188名的数字,绝对少于这十八科所录取的武进士的真实数字。对于另外十六科,不但录取的武进士总人数不详,且笔者在查找史料的过程中,也没有发现除武状元以外的其他武进士的姓名。另外,在此十六榜中,有的榜连武状元的姓名都不知道。
从有确切武进士人数的四十四榜看,宋朝录取人数最多的一榜是董君平榜,61人;录取最少的一榜是应?然榜,仅录取2人。宋朝武举录取人数每科大多在30人至50人之间,如果将已知的四十四科1459人平均一下,则每科录取武进士人数是33人。如果假设宋朝每科录取的武进士人数是30人,那么,就可以推断出宋朝七十八科武举共录取了2300余名武进士。
同文进士科录取的人数相比,宋朝录取武进士的人数实在太少。宋朝共开文进士科一百零八榜,录取正奏名文进士42457名,文进士的人数是武进士人数的十八倍还多。
二、宋朝对武举制度的贡献
第一,宋朝武举开始了殿试。宋朝的武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即解试、省试和殿试。
殿试的出现显示出宋朝统治者对武举的重视程度,其考试周期多为三年一次,亦有四年一次,而第一次武举殿试与第二次武举殿试仅差一年。
从时间上看,宋朝解试是六月底于行在兵部报名,八月考试。解试前要有一个资格试,由各路地方官直接考核。其不限人数,只要弓马合格,即可参加解试。解试由行在兵部主持,所取名额有一定的限制,一般是70人左右。
省试由兵部主持,是真正的“兵部试”。时间在解试后第二年的一月或二月。
每科的殿试时间存在着较大差别,大至在三月至八月之间进行。殿试虽由皇帝亲试,但基本上只是一个形式,目的是显示皇帝的恩典,只要不出大问题,所有参加者都能通过。武状元是根据考生的成绩与皇帝的好恶而产生出来的。
第二,宋朝武举考试的内容是文武并重。
宋朝武举一改唐代武举只重武艺的做法,变为既考武艺,又考策论。武艺以考弓马为主,弓马分为两场,先“步射”,后“马射”,由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具体承办。弓马合格,则参加文章考试,先考策问,后考《武经七书》。宋武举从整体上表现出一种文武并重的倾向,其目的是为了求得能征善战的儒将,其结果是宋朝的武进士与武状元的整体文化素质较高。他们中的不少人,有的在地方上做出了成绩,如朱熠、蔡必胜;有的还成为军事理论家,如华岳、江伯虎;有的在军事上成为独当一面的战将,如程鸣凤、许思纯、张建侯、厉仲方、周虎、薛奕。
第三,宋朝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为武举而设的学校——武学,编制了专用的教材《武经七书》,使武举人才的培养有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据有关文献记载,唐朝曾于玄宗开元年间(713~724)建立过武学,但却没有制度化。这种肇始于唐代的武学,被宋代统治者所借鉴、发展与完善。
宋朝武学经历过两次兴废。第一次设立的时间是北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地点是河南开封武成王庙,主管官员叫阮逸,其官职为武学谕。但该校只存在了不足百天。原因是无人愿意入学。30年后,即熙宁五年(1072),宋神宗下诏复置武学,规模初定为100名学生,最高时曾达到200人,分为外舍100人、内舍70人、上舍30人,学习期限三年,食宿由国家供给。武学生源自平民、官僚子弟及有武官资格而未正式做官者,这三种资格的人均需两名中高级官员做保,并经考试合格方可入学。武学生的学习内容有:兵法——《武经七书》,历代用兵成败事例,历代忠义人士事迹。对排兵布阵有兴趣的学生,还可得到朝廷拨给的兵卒,以供训练时使用。北宋灭亡,武学被迫迁至临安(今杭州)。在那里,最盛时武学生达到了130人。武学生入仕出官,也要经过武举(或文举)考试。由武举入仕之初,一般要到边疆或其他地方担任小头目或任基层统兵官。
武学这所中国古代专为培养军事人才而设立的学校,将军事人才的培养纳入教育系统之中,它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一个贡献,也是对中国古代武举制度的完善。它有利于武举制度的贯彻实施,为武举考试输送了较高质量的生源,提高了武举子的文化素质。
第四,在武举中设置绝伦科,是宋朝武举的一个特点,也是宋朝武举的一个创新。
冷兵器时代,士兵武艺的高低对军队的战斗力影响很大。军队和民间都有很多文章作得不出色而武艺出众且有韬略的人才。为了不使这些有专长的武士有失落感,并发挥他们的特长,宋朝武举特为他们设立了绝伦科。这种开始于北宋的绝伦科并不独立于武举之外,它只是在武举子们之间的部分考试内容中存在着一定差异。绝伦科举子的考试内容也考“策对”,只是在录取时放低了文章的标准,但又加大了对武艺考试的难度,要加试步射和弩踏,且所使弓力也大大高于其他参试者。北宋武举绝伦科对文章要求极低,但到了南宋,绝伦科性质也变为文武并重。
第五,南宋孝宗于淳熙六年(1179)颁布了《补官差注格法》,大幅度地提高了武进士的授官阶别,对鼓励武进士从军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
三、宋朝武举的地域性
从现有的资料看,北宋武状元的籍贯多为不详,武状元的地域性,主要表现在南宋时期。自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起,到南宋末年的48科武举中,共有14榜的武状元产生于今浙江省的平阳县,比例超过了四分之一。由此,平阳被誉为武状元之乡。另有八榜的武状元产生于福州,比例占到了六分之一。
在南宋,武进士的产生也表现出了很强的地域性。据1991年出版的《平阳县志》第608页记载以及笔者的统计,在已知的南宋1182名武进士中,平阳县共产生了276名武进士(其中武榜眼5名,武探花6名),其比例占到了南宋已知武进士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三以上。此外,今福建省的闽县及长乐等地也产生了不少武进士。
平阳为什么能够产生出如此多的武进士、武状元?这当然离不开平阳县的物质基础与人文背景。
首先,平阳经济富庶,为练武习文者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
平阳地域辽阔,其面积占据了今天整个温州地区总面积的1/3。它地处东海之滨,气候宜人,风光旖旎,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鳌江横穿全县,流入东海。该地区的南麂岛是浙江最好的渔场之一,而肥沃的万全平原更是粮食作物生长的天堂。这些使平阳成为富庶之地,鱼米之乡。
平阳丰富的物产,繁荣的经济,颇有发展的空间,使其成为移民的理想场所。平阳县有户籍记载,始于宋朝。据记载,北宋哲宗绍圣年间,平阳县有65000多人。其时,温州尚属“僻远下州”。后宋室南渡,人口随之大量南徙。高宗建炎年间(1127~1130),平阳人口增加了218%,在两宋之际人口锐减的背景下,这个数字显得尤为突出。
其次,平阳有着比较深厚独特的人文背景。
平阳县的人文背景可以用三句话概括:一是浓厚的尚武之风,二是鼎盛之学风,三是平阳人将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
平阳地处今浙江省南部,西邻福建,东面大海,擅山海之胜,所谓“面海负山,实维瓯闽疆”,成为“两浙咽喉,八闽唇齿”。从北宋起,因禁止海上商贩非法贸易的需要,有关方面在当地招募壮年男子,组成精锐部队,据险立栅,设立了蒲门、南监两寨,以防御海盗、外寇。士兵的本土化,使当地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尚武风气。宋室南渡后,平阳作为闽浙交通要道的作用更加突出,且因临近南宋都城杭州,拱卫京师的责任日渐重大,朝廷也更加重视当地军队的建设。历史的渊源与现实的需要使当地民风颇为强悍,也使他们较注意学习武艺,时至今日,当地还流传着“男壮皆练武,村村有拳坛。”的民谚。
高宗南渡,使宋朝的统治中心发生位移。人口大量南迁,一些社会精英来到平阳,使平阳的人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平阳的人文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平阳由北宋时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一跃而成为南宋学风鼎盛、人才辈出之地。终宋一朝,平阳不仅出了14名武状元,众多武进士,还出了3名文状元,1名文榜眼,2名文探花,406名文进士。爱国诗人林景熙,著名学者陈经正、陈经帮、宋之才均出自平阳。
宋朝武举,不单考较武艺,更注重考核武举子的军事理论素养,推行“以策问定去留,以弓马定高下”。研讨兵书,离不开必要的文化知识,如果平阳只有尚武之风,而无鼎盛之学风,那么,平阳产生的将不是具有一定文化功底和军事理论素养的武进士、武状元,而是四肢健壮、头脑简单的武夫。在平阳的武进士中,有不少人本身就是文进士,他们有的是先考文举,再考武科,有的是先中武举,入仕后再换文科。有不少人虽为武进士,却任职州、县,如薛万石知阳朔县,朱尚志知梧州,杨梦飞知滕县,杨镛知贵州,薛应龙知惠州,薛文焕知慈利县,而其中颇有政绩者,又以武状元朱熠、蔡必胜为最。
南宋一朝饱经战乱之苦,众多的平阳移民有着太多的国仇家恨,现实的残酷使平阳人知道,只有保国才能治国。当此之时,国家最为需要的是统兵打仗的将帅之才。正如平阳兄弟武状元陈鹗、陈鳌的父亲陈文教导他们所说:“世治尚文,世乱尚武,建功报国,正此时也。”所谓“宁为百夫长,不为一书生”是也。对于收失地,雪国耻,迎请二圣还朝,文人雅士的坐而谈,自不如铁血之士的起而行。南宋末年,平阳不少武进士喋血疆场,以身殉国。将社会现实需要与实现自身价值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能不视为武状元多为平阳人的原因之一。浓厚的尚武之风给平阳人以较高的武艺,鼎盛之学风又赋予平阳人以深厚的文化功底,加上南宋社会的现实需要对平阳人的影响,使平阳人占尽武举的天时、地利、人和,使平阳人在推行文武并重、以选拔儒将为己任的宋朝武举考试中得以一展身手,独领风骚。
四、宋朝武举的局限性
有宋一朝的武学与武举,确实培养、选拔出了不少军事人才,如许思纯、熊安上、周虎、程鸣凤、张建侯、历仲方、江伯虎、蔡必胜、华岳、薛奕等。但从整体上讲,宋朝的武举并没有选拔出,也没有培养、造就出十分优秀的将帅。宋朝一些优秀的军事将领,如岳飞、韩世忠、狄青等人,均非武举出身。如果探其原因,不外以下二点。
1�武举录取人数太少,武学规模太小,且武学是武举的附庸。
就制度本身而言,宋朝的武举无疑是先进的。然而,它并不是宋朝统治者求取军事将领最常用的办法。从整体上讲,宋朝最盛行的仍是以世袭或行伍升迁为军官的制度。与之相比,武举的份量实在是太轻。在北宋三十科武举中,有不少科武举录取的人数仅10余人,最少的仅为2人、6人。众所周知,量是质的前提,没有量的基础,难有质的飞跃。如此少的几榜,如此少的几个人能在军队建设中起多大的作用?相信人们不难得出结论。南宋录取的武进士虽然多一些,但也大多不过是30至50人,与文进士的录取人数相比,武举录取的人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宋朝武学本是培养军事人才最理想的场所,那里既可以研讨兵书战策,排兵布阵,又可以演练刀枪,谙熟弓马,理应成为将帅的摇篮。但它不是因为重文轻武的社会背景导致生源不足而停办(北宋时),就是因为规模太小、入选严格而导致不少颇具天资的人难以涉足其中。试想,全国只有这么一所学校,且这座学校三年招一期,每期仅100个名额,要由中高级官员保荐,还动不动就停办。与太学相比,可以说武学更像是一所实验学校。武举是选拔制度,武学是教育制度,两者本应是一个重选拔,一个重养成,但武学生只有通过武举才能进身仕途,武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沦为武举的附庸,就是为武举而设,武学的教育成为应试教育,武举制约着武学的发展。
2�武进士的自身弱点。
宋朝武进士中有不少忠义之士,仅入《宋史》之《忠义传》者就有8人。但是,南宋社会也曾出现过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武进士不愿从军,即使是江伯虎、林?这样有才华的武状元也视从军为耻辱。武举本是朝廷求取军事人才的有效手段,如果被朝廷选中、录取的所谓军事人才不愿意服务于军队,效忠于国家的国防建设,那么,武举的意义和初衷就打了折扣。人们可以设想,一个不愿意成为军人,不愿意将自己的平生所学应用于沙场之上的武进士,无论如何是成为不了名将的。当然,武进士自身的这些弱点,同样也是宋代重文轻武的大背景造成的。
宋朝武举虽有着历史的局限性,但它对选拔军事人才所做的有价值的探索,它对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追求,无不充满了先进的理念色彩。它虽未能使宋朝人到达理想彼岸,但其进步的思想、先进的理念所闪烁出的智慧之火,却对后人不无裨益
宋代统治者为防止藩镇割据和大臣、外戚 、女后、宗室、宦官的擅权,镇压劳动人民的反抗,以及防御辽、夏等侵扰,把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宋代最高权力机构为政事堂 。长官在北宋前期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分散宰相的事权,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宋神宗赵顼将政事堂职权分归门下、中书、尚书三省。宋设置枢密院,作为主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构。其长官称枢密使。主管财政的最高机构,北宋前期称三司,即盐铁、度支、户部三部。其长官称三司使。宋神宗撤销三司 ,将三司的大部分职权归户部和工部。北宋前期,宰相主管民政,枢密使主管军政,三司使主管财政。宋神宗官制改革后,宰相实际兼管财政。南宋时,宰相又兼任枢密使,兼管军政。这样,宰相再次握有民政、财政和军政的大权。专管监察的机构是御史台,其长官称御史中丞。专管规谏讽谕的机构是谏院。为皇帝起草文书的机构是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等还侍奉皇帝,充当顾问。宋初的最高司法机构是大理寺和刑部。宋神宗改革官制,三省六部才行使相应的职权。宋代的地方政府机构实行州、县二级制。宋初沿袭唐制,将全国划分为道。宋太宗时改道为路。
赵匡胤任用文臣主持枢密院,统管军政 。还设三衙,掌禁兵和厢兵,但无权调遣。枢密院和三衙分掌发兵之权和握兵之重,互相牵制。北宋还有乡兵、蕃兵、土兵和弓手。宋代实行募兵制,经常采取灾年招兵的办法,将天下失职犷悍之徒招收为兵,但在兵源缺乏的情况下,也抓夫充军。罪犯也是宋军军士的重要来源。此外,还鼓励营伍子弟接替父兄从军。北宋和南宋之交,禁军大部溃散,南宋重新编组正规军,称屯驻大军。宋军以步兵为主,弓弩是主要兵器 。骑兵往往作为步兵的附庸。宋代已进入冷、热兵器并用时期,特别到南宋中、后期,成批生产火药武器。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誉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仅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宋朝科举制度对宋朝的影响的主要问题是"重文轻武".
宋的皇帝多有文采而少有武略.他们害怕军人拥兵作乱不愿重用武将即使用了也不能做到不疑.这些都是唐灭亡的教训.
宋人在文化教育观念宣传上刻意的压抑武思想提倡文思想,读书学习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所以宋人不好战,在战火烧到眼前时表现出来的是慌乱和懦弱.
⑶ 赵构是如何重建宋朝的
天会五年五月,宋宗室赵构(宋高宗)在宋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重建宋朝,放弃中原,逃往江南,史称南宋。金太宗派出重兵分路南下。逐步侵夺宋河北、河东、陕西、京西、京东各路大片土地。七年至八年,完颜宗弼军一度渡过大江,攻下临安(今浙江杭州),掳掠而回。
⑷ 怎么评价宋朝皇帝赵芶,他一生做了那些大事,他的人生又是怎样结尾的
我不同意上楼认为高宗选的接班人不好,怎么说孝宗的统治期间是南宋国力最高峰,只不过孝宗朝无骁勇善战之将,面对金世宗这样的杰出帝皇无能为力罢了,这是国力决定的,人不是神....
赵构历代认为昏庸之主。
大事:南渡重建宋朝;是投降派的首领,杀害岳飞,断送北伐,在书法方面很有成就。宋高宗功过参半,不能完全予以否定。在位期间生活比较节俭,但赵构并不恋权,能及时禅位给更合适的接班人,这在封建社会中是极为少见的。
结局就是善终了。80多岁死的,具体不记得了..
⑸ 宋朝的大事记
1、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北宋乾德年间,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下属将领也被迫“黄袍加身”,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要求高级将领交出兵权的历史事件。
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被视为宽和典范。其后,宋太祖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大大强化了北宋中央集权。
后来,“杯酒释兵权”演变为一个成语,引申为轻而易举解除将领兵权。
2、澶渊之盟
澶(chán)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宋、辽之间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3、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4、靖康之变
靖康之变是指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
北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打宋朝。东路由完颜干离不领军攻燕京。西路由粘罕领军直扑太原。东路金兵破燕京,渡过黄河,南下汴京(今河南开封)。
宋徽宗见势危,乃禅位于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1126年)正月,完颜宗翰率金兵东路军进至汴京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金人要求五百万两黄金及五千万两银币,并割让中山、河间、太原三镇。
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宋钦宗亲自至金人军营议和,被金人拘禁。
除徽钦二帝之外,还有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的灭亡。
5、崖山海战
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崖门之役、崖山之战、宋元崖门海战等,是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
崖山位于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约50公里的崖门镇,银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就像一半开掩的门,故又名崖门。
崖山海战直接关系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间的决战。战争的最后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南宋灭国时,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此次战役之后,赵宋皇朝的陨落,同时也意味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蒙元最终统一整个中国。
中国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有人认为这场海战标志着古典意义华夏文明的衰败与陨落,提出了“崖山之后无中华”的说法。
崖山海战使得一脉相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由此产生断层,其影响深远延续至今。之后明清的文明形态跟之前大不相同。宋朝的灭亡让中国从农业帝国向商业社会转型的一次尝试化为泡影。
正是因为宋朝尝试放弃集权农业帝国的形态,所以才会在军事上持续弱势。在冷兵器时代的东亚季风区,集权农业帝国或许是文明延续的最优选择。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杯酒释兵权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澶渊之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王安石变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靖康之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崖山海战
⑹ 北宋怎么被灭的,谁又重建宋朝
北宋是被金国灭亡的,随着北宋被灭,康王赵构登基称帝,延续赵宋江山的国运。具体过程如下,希望能帮到你。
公元1227年,即靖康二年,金军攻破北宋都城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史称“靖康之变“,靖康之变随着北宋两代皇帝被俘至北方五国城,标志着北宋王朝的覆灭!
宋徽宗被俘后写下这首诗: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无南雁飞。
正是农历四月,北方还很寒冷,徽宗、钦宗二帝和郑氏、朱氏二皇后衣服都很单薄,晚上经常冻得睡不着觉,只得找些柴火、茅草燃烧取暖。宋钦宗的朱皇后当时26岁,艳丽多姿,还经常受到金兵的调戏。
随着北宋王朝的覆灭,身为康王的赵构亦然登基称帝,重建赵宋王朝,在南宋中兴四将即文武百官的协助下,最终定都临安,与金国对峙,长期编安江南,直到南宋灭亡也无法收复大好河山。而北宋二帝则客死异国他乡。
⑺ 宋朝的都城在哪里。以及它的建立者是谁。
在开封河南开封 简称汴,古称“汴州”、“东京”、“大梁”。是中国多个重要王朝的首都。战国时期,魏国建都于此,称“大梁”,冶铁业发达,十分繁荣。后历经黄河水患的战乱,几乎沦为废墟,极度衰败。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四分五裂,开封地理条件非常适宜农业经济发展,作为一统天下的基础,先后成为后梁、后晋、后汉及后周的国都。北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代后周称帝,建立宋朝(北宋),仍以开封为首都,称为“东京”,终于完成对中国汉民族本部的统一。北宋时期,开封城市结构突破了唐代长安“坊市”城市格局的束缚,再次走向空前繁荣,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华的城市。靖康之难后,北宋灭亡,开封被金国占领,继续被金朝定为都城。蒙古灭金之后,成为河南省州府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
太祖赵匡胤(公元927--976年),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庙号宋太祖,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出身出官家庭,赵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殿前都点检。周世宗柴荣死后,恭帝即位,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赵匡胤称帝后,先后攻灭南平、后蜀、南汉、南唐和湖南等割据政权,统一全国,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混战局面。赵匡胤统治时期,吸取唐朝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导致灭亡的教训,接受贤臣赵普的建议,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夺了武官的地位,从而“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使宋没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社会比较安定。但是也导致宋朝“积贫积弱”,外族纷纷侵扰。但也因为重文轻武,使宋代文学、哲学、美术、科技异常发达。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在北征契丹的途中暴死,享年50岁。
⑻ 《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天潢贵胄》([美]贾志扬)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o2E-u52MW4v111T-4Uf3Bg
书名:天潢贵胄
作者:[美]贾志扬
译者:赵冬梅
豆瓣评分:7.4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5-11
页数:376
内容简介:
《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内容简介:1127年,金军攻陷宋都开封,掠走徽钦二帝和三千余近支宗室,徽宗之子赵构在杭州重建宋朝,他死后帝位回到了匡胤子孙手里。流落到南方的宗室继续得到政府的特权和照顾,但却获得了应举、做官的自由,逐渐融入士大夫阶层,个中佼佼甚至官至宰相。1279年,宋朝灭亡,赵氏三兄弟后裔作为宗室的历史宣告结束,作为宗族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家与国的联系最为紧密直接的,莫过于宗室。《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奉献给读者的,是宋朝宗室充满了传奇与变幻的历史长卷,其中有娓娓的史实叙述,也有深刻的制度检讨。
作者简介:
贾志扬(John W.Chaffee)著有本书和The Thorny Cates of Learning inSung China:A Socia l History Of Ex—aminations(1985,1995;有中文、韩文译本,中译本名《宋代科举》,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与Theodorede Bary共同主编Neo—Con-fucian Eca—tion:The Formative Stage(1989)(《初创时期的新儒家教育》)。
⑼ 宋朝发生的事情(大事,小事就不用了)
宋朝大事记
宋朝大事记(上)-北宋
公元960年 赵匡胤建国,北宋建立,是为宋太祖。
公元975年 宋太祖“暴亡”,赵匡义即位,是为宋太宗。
公元978年 宋灭吴越,南方统一。
公元979年宋乘毁灭北汉之势继续攻辽,但败退而回。
公元980年宋击退辽兵进攻。
公元981年宋易州之战击退辽兵。
公元983年辽改国号为契丹。辽开始兴盛,此后多年辽宋战争不断。
公元986年宋分兵2路攻辽,大败。大将杨业败死。
公元988年宋击退辽兵。
公元993年西川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倡“均贫富”口号,但被宋军镇压。
公元998年 宋太宗去世,真宗即位
公元998年—1004年咸平之治
公元999年辽帝及太后大举进犯,宋真宗亲至大名府御敌。胜多负少。
公元1004年辽帝及太后大举进犯,宋真宗听从宰相寇准言,亲御辽于潭州。宋与辽互派使者议和,宋每年与辽银绢30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潭渊之盟。
公元1032年夏王赵元昊继承父位。其父在宋赐名为赵德明,封西平王,在辽则名为李德明,封夏国王,并以兴平公主与其婚配,赵元昊即为兴平公主之子。
公元1038年赵元昊称帝,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即今宁夏银川。经过多年潜心准备,西夏的野心终于爆发。
公元1040年西夏扰宋边境,打败宋军后掠夺而回;此后每年频繁扰宋,每侵袭后烧杀抢掠而回;
公元1043年沂州王伦起义。宋仁宗用范仲淹新政,至1044范被贬。此后多年灾荒;
公元1044年宋与西夏议和,西夏称臣,但宋每年赐银20万,此后西夏多年太平。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公元1052年广源侬智高叛乱,被宋军镇压;
公元1058年王安石上书变法;
公元1059年交趾国扰宋;
公元1066年西夏攻宋战败;
公元1067年西夏使臣献物谢罪;
公元1069年苏东坡上书反对变法;
公元1070年西夏又扰宋边境;
公元1074年羌人扰宋,王安石罢相;
公元1075年王安石复相,宋割地七百里与辽和;
公元1076年交趾国扰宋,攻陷钦州和廉州;
公元1077年交趾国扰宋,大肆屠杀五万八千多人;宋派军队抗击,在广源州和富良江两战中大胜,交趾国请降,宋军战及疫亡者达二万六千人。王安石又一次罢相,从此不再复出。
公元1079年西夏扰宋,宋军被击败;此后西夏多年侵扰。直到1083年,宋军胜,但次年西夏劣性不改,又攻宋;同年宋割地与交趾和;
公元1086年司马光为相,废除新法;
公元1087,1088年西夏扰宋;
公元1089年西夏贡于宋;
公元1091,1092年西夏扰宋;
公元1093年西夏谢罪;
公元1094年西夏进贡;
公元1096年西夏又扰宋,大肆杀掠;
公元1097年宋军于长波川一役打败西夏。此后多年互有胜败;
公元1116年西夏屠宋靖夏城。
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古打称帝,国号金。
公元1119年宋江梁山泊起义,活动于华北一带。1120方腊起义,东南大震。1121平定。
公元1122年金大举攻辽,陷燕京,宋曾先攻入燕京,但大败而退;
公元1123年宋金议和,宋供岁币四十万;
公元1125年金灭辽;
公元1126年金分两路攻宋,宋赔大量金帛;
宋朝大事记(下)-南宋
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宋徽宗、宋钦宗及六宫皇族,北宋亡。宋高宗建都南京(河南商丘),南宋开始;
公元1128年金屡次攻宋汴京,均被大将宗泽击败,但宗泽上书20多次,请高宗回京北伐,不听,竟忧愤而死。同年金兵侵宋,高宗从海上逃生,金入扬州,焚之而去。
公元1130年钟相杨么起义,“等贵贱,均贫富”。韩世忠遏金兵于长江,岳飞出兵收复建康,金兵败退。金立刘豫为齐王,该年秦烩从金营逃出。
公元1131年岳飞出任右军都统制,吴介吴磷败金于和尚原。此后高宗回汴京,开始与金议和,不允许将官进击刘豫,而刘豫乘机攻宋夺取多块土地。
公元1134年吴介在仙人关大败金兵,并收复一些失地。岳飞尽复伪齐失地。岳飞回师破洞庭水寨,钟相杨么起义失败。同年岳飞又挥师北上,击溃伪齐军队。
公元1138年秦烩再相,从此宋专主议和。文武反对者均遭贬逐;
公元1139年金许和。
公元1140年金背盟,分四路南侵,攻顺昌,为刘奇所败;攻石壁寨,为吴麟所败;攻京西,为岳飞所败;攻淮东,为韩世忠所败。岳飞屡次击败金兵,直追至朱仙镇,历史上有名的十五道金牌班师,收复的失地随之陷落。
公元1141年韩世忠,张俊和岳飞被罢免兵权,一代名将岳飞在狱中被迫害致死。宋金又一次议和,以淮为界,宋帝称臣,岁贡银绢各二十五万。
此后多年,因金内讧,宋无事。
公元1150年建州张大一起义,被宋军镇压。
公元1155年秦烩死。
公元1161年金大举南侵,但金帝为部下所杀,金谴人与宋议和。
公元1162年耿京起义,被招安。岳飞得昭雪。
公元1163年金索要土地,宋不与。宋出兵攻金,互有胜败。复议和。
公元1166年湖南李金起义,被宋军镇压。
公元1175年湖北赖文政起义,被宋军镇压。
公元1179年广西李接起义,彬州陈峒起义,均被宋军镇压。
公元1194年韩渥渭弄权。
公元1197年广东大溪岛民起义,被宋军镇压。
公元1204年宋准备攻金。此后宋攻金,但各路败多胜少。此时,由于蒙古崛起,金国已是风声鹤唳,四面楚歌。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称帝。
公元1207年韩渥渭被杀。宋金议和,增岁币。
公元1209年彬州李元砺起义,被宋军镇压。
公元1211年金益州杨安儿起义,被宋军镇压。
公元1212年金泰安刘二祖起义,被宋军镇压。
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击败金,破河东河北山东九十多城,大肆杀掠。
公元1214年山东红袄军起义。
公元1215年蒙古下金中都。
公元1216年蒙古与金战,互有胜负。
公元1217年宋招安金国境内红袄军,号忠义军,以夹击金。
公元1218年忠义军首领李全破金数城池,同年,蒙古攻破金河东数城。
公元1219年红巾军于四川起义抗元,失败。
公元1220年宋与西夏两面攻金。
公元1221年金击败宋,宋与蒙古通好。
公元1222年金攻宋,红袄军将彭义斌复京东州县。蒙古攻金。
公元1224年金与宋通好,发令再不南侵攻宋。
公元1225年彭义斌攻蒙古失败,宁死不屈。
公元1226年蒙古攻李全,次年李全投降。
公元1227年西夏向蒙古投降,西夏灭亡。
公元1228年赣州陈三枪起义,被宋军镇压。
公元1229年窝括台称元太宗。
公元1230年李全攻宋扬州,次年被宋军击败。
公元1231年蒙古攻金破一百四十城寨,破饶风关。
公元1232年钧州黄榆店一战,金惨败,大将死亡殆尽。金首都汴京饥饿,发生人吃人现象。
公元1233年蒙古俘虏金后妃宗室,并与宋会师攻金。
公元1234年金帝自缢,金亡。
公元1236年宋与蒙古通好,蒙古仍侵宋,征西域,攻高丽,八面威风。
公元1237年蒙古攻宋,宋名将孟珙击败蒙古;
公元1239年孟珙屡败蒙古,光复襄阳等地;
公元1240年宋朝饥荒,发生人吃人现象;
公元1241年蒙古屠宋汉州,入成都;蒙古在欧洲战场四路进攻。
公元1242年蒙古攻宋,屠城。
公元1243年宋将余介在四川与蒙古大小36战。
公元1244年宋于海路扰蒙古胶州密州。
公元1245年蒙古与宋战,在五河战败;但蒙古掠宋淮西,至扬州而去。此后若干年,蒙古不断攻宋,宋胜少败多。
公元1271年忽必烈称帝,定都大都,今北京。
公元1273年襄阳宋将吕文焕投降,次年吕任先锋顺汉水入长江,沿途重镇相继攻破,直逼临安。至公元1276年临安终于沦陷。宋恭宗被掳。
公元1277年文天详在江西屡胜,1278年兵败被俘,1282年在大都就义。
公元1283年元兵元帅,汉奸张弘范攻崖山,赶宋帝入海而死,南宋灭亡。
⑽ 宋朝经历多少年,有多少皇帝,
宋朝经历319年,有18个皇帝。宋朝(960年-1279年),包括北宋(960年-1127年)、南宋(1127年-1279年)两个时期。
北宋经历167年,9个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匡义;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宋英宗赵曙;宋神宗赵顼;宋哲宗赵煦;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
南宋经历152年,9个皇帝: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昚;宋光宗赵敦;宋宁宗赵扩;宋理宗赵昀;宋度宗赵禥;宋恭帝赵隰;宋端宗赵是;宋幼主赵昺。
1、宋仁宗赵祯
赵祯(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早年历封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
乾兴元年(1022年),赵祯即位,时年十三岁。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至明道二年(1033年)始亲政。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
期间,辽朝趁机重兵压境,迫宋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针对北宋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赵祯于庆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
嘉祐八年(1063年),赵祯崩逝,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葬于永昭陵。
2、宋真宗赵恒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第三子,母亲为元德皇后李氏。初名赵德昌,后改赵元休、赵元侃。
赵恒历封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恒。至道三年(997年),即位为帝。赵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为相,勤于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赵恒北上亲征,与入侵的辽军会战于澶渊。
局势有利于北宋,但因赵恒惧于辽的声势,并虑及双方交战已久互有胜负,不顾寇准反对,以每年给辽一定金银为“岁币”于澶渊定盟和解,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史称“咸平之治”。 赵恒在位后期,任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荧惑朝野,赵恒也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致使社会矛盾加深,使得北宋的“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
乾兴元年(1022年),赵恒驾崩,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谥号为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葬于永定陵。
3、宋神宗赵顼
宋神宗赵顼(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初名赵仲针,宋英宗赵曙长子,生母宣仁圣烈高皇后,北宋第六位皇帝。生于濮安懿王宫邸睦亲宅。治平元年(1064年),进封颍王。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被立为皇太子。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继位。
神宗在即位之初,耳闻目睹积贫积弱的困境,故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神宗以君权的力量,保证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同年七月至十一月先后颁布实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
在熙宁变法期间,王安石任用王韶出兵抗御西夏,拓地五州,史称“熙河开边”。变法虽然在前一阶段取得胜利,但守旧势力的攻击并没有停止。于是,神宗开始左右摇摆,勉力维持新政。元丰年间,神宗亲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础上,使改革有所推进。
元丰四年(1081年),西夏皇室内乱,神宗以为有机可乘,遂出兵五路伐夏,但深入夏地各军因粮草不济,无功而返。元丰五年(1082年)又听徐禧之计,筑永乐城,西夏发30万大军围攻永乐城,战败。宋军两次战败,神宗希望攻夏雪耻、节省“岁赐”的计划彻底破产。
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赵顼在福宁殿忧郁而逝,享年38岁,庙号神宗,谥号为英文烈武圣孝皇帝,葬于永裕陵,子赵煦嗣位。在守旧势力的反对下,神宗虽然摇摆于新旧两党之间,但他维持新政、坚持变革的决心不变,确是宋朝有抱负、有作为的皇帝。
4、宋高宗赵构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首任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
大观元年五月(1107年6月),赵构生于宫中,历任检校太尉、定武军节度使等职,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初一,其父徽宗,长兄钦宗被金人俘虏,北宋灭亡,同年,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为帝,重建宋朝,是为南宋。
赵构在位时,迫于形势起用岳飞、韩世忠等大将抗金,但大部分时间仍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后来甚至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在位三十五年的赵构禅位于皇太子赵昚,被尊为光尧寿圣宪天体道性仁诚德经武纬文绍业兴统明谟盛烈太上皇帝。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卒于德寿宫,时年八十一岁。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帝王之一,谥号曰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高宗。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加谥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5、宋孝宗赵昚
赵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赵构养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
绍兴二年(1132年),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绍兴三十年(1160年),被立为皇子,受封开府仪同三司、宁国军节度使,封建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昚。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让位于赵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淳熙十六年(1189年),赵昚禅位于三子赵惇,自称寿皇圣帝。
绍熙五年(1194年),赵昚崩逝,在位二十七年,年六十八。谥号哲文神武成孝皇帝,庙号孝宗,葬于永阜陵。庆元三年(1197年),加谥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全宋词》录有其词一首。
后世普遍认为赵昚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内政上,加强集权,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重视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后世称其“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