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大刀记免费阅读
Ⅰ 求小说《大刀记》的作者详细资料
郭澄清,原名郭成清。山东宁津人。中共党员。中学毕业。历任小学教师,中共地下工作人员,《宁津日报》总编辑兼广播站站长,山东省文化局创作办公室主任,山东省文化厅党组成员,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副主席。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大刀记》、《龙潭记》、《决斗》、《历史悲壮的回声》,短篇小说集《社迷》、《公社的人们》、《小八将》,中短篇小说集《麦苗返青》等。
郭澄清,男,汉族,原名郭成清(1931-1989 )。山东宁津时集镇皋村人。中共党员。1946年参加渤
郭澄清
海军区青年干部培训班,后在小学任教。中共地下工作人员,《宁津日报》总编辑兼广播站站长,山东省文化局创作办公室主任,山东省文化厅党组成员。曾任《激流》文艺月刊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展望出版社特邀编委、亚洲文化开发中心顾问等职。1988年被评为文学创作一级职称,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5部,中篇小说1部,短篇小说(包括小小说)100多篇(结集40余篇),散文30余篇,诗歌400余首,报告文学30余,此外还有人物速写、评论、短论等,共计400多万字。其中较有影响的作品有诗歌《北京太阳暖心房》、《铁头和骆驼的故事》、短篇小说《黑掌握》、长篇小说《大刀记》。
、《龙潭记》、《决斗》、《历史悲壮的回声》,短篇小说集《社迷》、《公社的人们》、《小八将》,中短篇小说集《麦苗返青》等。
Ⅱ 大刀记的作者简介
郭澄清(1931—1989),原名郭成清,山东宁津人,历任《宁津日报》总编辑、山东省文化局创作办公室主任、山东省文艺创作办公室主任、山东省文化厅党组成员、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副主席、省政协委员。
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大刀记》、《龙潭记》、《决斗》、《历史悲壮的回声》,短篇小说集《社迷》、《公社的人们》、《小八将》,中短篇小说集《麦苗返青》等。
《大刀记》于1975年出版,后改编成的电影、连环画、评书、话剧,使郭澄清闻名于世。
再版的《大刀记》由原中组部部长张全景作序,朱德发、吴开晋、任孚先、吴义勤等著名评论家撰写评论文章,他们一致认为,郭澄清是山东文坛短篇小说创作的领军人物,是山东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与冯德英、刘知侠齐名的山东抗战小说作家,也是继赵树理、孙犁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中国短篇小说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Ⅲ 大刀记的故事梗概
根据郭澄清同名小说改编。民国初年元宵节,佃户梁宝成带领众乡亲闯进龙潭街大闹元宵节,反抗地主贾保轩强迫长工佃户为他家披麻戴孝办丧事,梁宝成因此遭到迫害,他的儿子梁永生被迫流浪他乡,铁匠门大海将其收养。
一天,他们到龙潭街打铁,遇到了贾保轩。梁永生报仇心切,拿了门大海的一把宝刀夜闯贾府,被管家马铁德发现,梁永生放了一把火后逃了出来。
门大海赞扬梁永生有穷人的骨气,便将自己那把从太平天国一位英雄传下来的宝刀送给了他。梁永生接过宝刀,立志为天下的穷人报仇。
20年后,梁永生回到了家乡宁安寨,此时,他已经和门大海的女儿翠华成了亲。
家乡仍是地主当道。贾保轩的儿子贾玉圭滥收治河捐而不治河。夏天,运河河水泛滥,满目灾情,民不聊生。
梁永生手持大刀带领乡亲二闯龙潭,找贾玉圭算帐,却遭到国民党县保安队的镇压,梁永生只得又一次逃离家乡。
梁永生东奔西闯,终于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参加了八路军。在诉苦会上,梁永生悲痛地讲起大刀的来历和自己的遭遇,引起营教导员王大江的注意,原来他是门大海的弟弟。
梁永生被派到临河区担任区长。他又回到宁安寨,领导乡亲们揭露了贾玉圭欺压百姓破坏抗日的真面目,并以临河区民主政府的名义,责令贾玉圭按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规定的合理负担政策交纳救国公粮,实行“二五”减租。
贾玉圭暗中勾结日寇,要把粮食送给鬼子,并设下圈套,妄图逮捕梁永生。
梁永生发动群众,成立大刀队,同敌人展开夺粮斗争。
教导员王大江也被派到县里担任县委书记。梁永生带领运粮队,三闯龙潭,活捉马铁德,打开了粮仓。
王大江带领八路军县大队在运河边伏击了前来运粮的日寇汽艇。在党的领导下,临河大刀队正式成立了。
Ⅳ 大刀记观后感400字,应该怎么写
《大刀记》接档《老农民》,今晚,山东卫视将又一力作震撼观众。作为2015年的开年大戏,山东卫视这次根据宁津作家郭澄清创作的长篇小说《大刀记》改编,讲述了鲁北地区热血男儿血刃敌人、浴血奋战的故事。为了体现乡土抗战的真实性,还将宁津特色加以展示,如哈哈腔、踩高跷、三大名吃等都以最真实的状态还原。而山东爷们抗战的匆匆那年,也尽现观众面前,整部剧更像是真实的还原,没有“雷”点,尽是朴实无华的真诚叙事,让人看过之后又仿佛回到了少年时代,那个时候,《大刀记》小人书早已占据了我们的青葱岁月,也是相当火。
虽然适逢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让抗战剧出现了井喷,但是不可否认抗战剧一直是国产剧最偏爱的题材。《大刀记》故事发生在1937~1945年间,梁永生出身于穷苦农民,跟随师傅门书海学得一身大刀功夫。日军入侵山东境内,在鲁北各县制造了一系列惨案后,梁永生带领民众组建大刀队奋起反抗,在当时敌我装备悬殊的条件下,靠着大刀作为杀敌武器,经历了大闹黄家镇,血染龙潭、虎口拔牙、重返宁安寨、夜战水泊洼等一次次战斗的洗礼,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八路军指战员,谱写了鲁北人民在日寇汉奸的残暴统治下不屈不挠的抗战史诗。
这部剧对于山东农村集市的描述,村寨的面貌,以及当地风俗的展现,满满的都是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这也和山东卫视一贯的重情重义一脉相承,对于这样根深地厚的大剧,山东卫视一直都下大功夫做到制作精良。从《红高粱》写实的山东农村的高粱地,再到《老农民》讲述的建国后到现如今老农民生活翻天地覆的变化,这些,都是些有情有义的味道,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人文情怀,而这也和齐鲁大地本身的文化底蕴一样,厚积而薄发。
和很多的剧不同,《大刀记》并不再现“脸谱式”的旧有观念,当然也不再将英雄写的高大全,而是更尊重历史,讲述一场真实的抗战,这种抗战是反压迫山东农村时代的缩影,而里面的群英谱更是写的有血有肉,这种原本就带着山东人特有的豪爽与耿直,都在剧中更加真实的表现出来,让我们重新认识历史,重新读懂英雄,改变一往的观剧心态,也更加真实的去认识奋勇反抗的艰辛,残酷战争的悲壮,以及不屈不挠的品质。
导演赵浚凯每一次都给人带来惊喜,相信这一次也不例外。而饰演梁永生的谷智鑫,为了展现真刀真枪真功夫,更是下了一番苦心去学习和研究各种大刀。而戏里的很多打戏,基本上都看不到吊威亚,很多打斗的设计,更符合生理定律和物理定律。看了几个打斗的片段,有些像戏曲里的武生,很真实,仿佛就在眼前打斗一样,没有过多的炫技,当然也没有空中飞人般的武侠式抗战英雄的“雷”。而有一场戏,28位群众演员里面有22位是全国各类武术比赛的冠军得主。可见,这样的戏更多的是采用最真实的手段达到最震撼的目的。其实无非就是真实的展现当年的抗战场景,而这样的真实,则让英雄显得更加有血有肉,有情有义。这么制作精良而又直面历史,这样拍摄真实而又真诚十足的戏,值得让人点赞。
Ⅳ 《大刀记》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大刀记》(郭澄清)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H9v9iXG5fyhRUt4QrK4QnQ
书名:大刀记
作者:郭澄清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9
内容简介:
《大刀记》创作于1975年,共有两部三卷。是中国唯一一部描写鲁北平原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作者郭澄清用扎根乡村的现实主义笔法,用脱胎于中国传统小说的质朴、浑厚的风格,歌颂了鲁北平原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和辉映千秋的历史功勋。作品甫一出版即获得了广泛的影响,也成为一代人不可磨灭的阅读记忆。该书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又充分体现了那一代作家的文学才华、历史价值观和美学追求。
作者简介:
郭澄清(1929—1989)当代作家,山东宁津人。
Ⅵ 请问过去有一部长篇小说叫大刀记作者是谁
大刀记(郭澄清创作长篇小说)
《大刀记》第一部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小说继承并发扬了中国古典小说在行动中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传统,把人物安置在典型的矛盾冲突的漩涡里,着重从人物的言与行两个方面,展现人物性格及其精神面貌。作品以主要人物梁永生等形象的性格刻画为中心,展开细腻描绘,使人物形象十分醒目,跃然纸上。
望采纳谢谢
Ⅶ 《大刀记》讲的是什么故事
既然是抗战片,最必不可少的就是动作戏份,片中宁安寨各路英雄刀客汇集,与敌人展开英勇斗争,基本每集都会有或小或大的动作戏份出现。在开场就有一场拔刀相助的动作戏出现,梁永生路见不平相助翠花及翠花母亲,与白眼狼和四儿进行战斗,在这场动作戏中运用了不少慢镜头和人物特写,营造了紧张氛围,既展露出梁永生的英勇顽强精神也体现了白眼狼和四儿的凶狠恶毒,四儿败下阵后,永生与白眼狼在集市上进行了胶着的打斗,也由此来开了剧集的序幕,为之后刀客团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整部剧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凸显“大刀精神”,让我们回想起抗战时期的故事与英雄。可能家长父辈们更爱看这类剧吧,他们会对此类题材的更有情怀。在满屏美剧与古装剧的现在,《大刀记》是另外一种选择,回忆那段历史,回归古朴。
Ⅷ 大刀记的创作历程
长篇小说《大刀记》共三部,120万字,1975年出版。。《大刀记》正是郭澄清回到家乡宁津县时集镇郭皋村创作完成的。
一间不到8平方米的农家土屋,一张摇摇欲坠的八仙桌和一盏煤油灯,一个自制的简易书架,这就是郭澄清创作《大刀记》的地方。
长篇小说《大刀记》描述了鲁北人民在旧社会受尽了封建欺压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血泪历史,塑造了广大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反抗封建欺压、推翻黑暗的旧社会,消灭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而不怕流血牺牲的抗日英雄的光辉形象。小说出版后即风靡全国,成为影响7亿人的文学经典。郭澄清,1929年11月13日生于山东省宁津县郭皋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从小受尽了旧社会的苦难,亲眼目睹了日寇侵略者残害中国人民的暴行。1947年他参加革命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宁津日报》总编辑兼广播站站长,山东省文化局创作办公室主任,山东省文化厅党组成员,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副主席。自1955年开始,郭澄清便开始公开发表作品。1971年的春天,郭澄清放弃了济南优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回到宁津县时集镇郭皋村开始了长篇小说《大刀记》的创作。刚刚回到老家的郭澄清,没有房子,为了创作,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修房子。“回来以后,也没有房,他个人琢磨着修了三间房,俺们村有个顺口溜就是,‘澄清修房土打墙,没砖没瓦也没梁,睡觉两头顶着墙’。”时集镇郭皋村村民郭金忠说。剧本大都取材于当地真实故事“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当年父亲创作长篇小说《大刀记》的素材,主要是他自己的亲身生活经历和他早年从一些知情经历者那里获得的。”郭澄清之子郭洪林介绍说,“老八路”阎成和他家住一个院里,“父亲有时间除了和阎成下两盘棋,更多的是有意地与阎成这个‘老八路’谈论一些当年抗战时期的事情。阎成在抗战时期经历过很多艰难险阻,在他身上也发生过许多险奇的故事,父亲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创作长篇小说 《大刀记》时,将阎成当年亲身经历的‘死里逃生’真实的险奇故事,经过艺术加工创作成为《大刀记》第二卷中的《重返宁安寨》一章。《大刀记》第三卷中《夺枪》一章,是参考宁津抗战时期发生的八路军战士崔景生夺枪的真实故事。”郭澄清回家创作《大刀记》期间,对每个乡亲都礼貌相待,从没有因为文学创作艰辛而对周围的人乱发脾气,正因为如此,他在村里的人缘极好,白天上门拜访的客人络绎不绝。每当家中来客人,郭澄清无论将《大刀记》写到哪个环节,都会停下手中的笔,热情地出来迎接客人,和乡亲们聊天交流。郭澄清为创作《大刀记》经常骑自行车到处采访,每次采访回村时,他在离郭皋村500米的邻村推着自行车,看见人就热情地打招呼,在村民面前从来都是笑呵呵的。历时4年多带病坚持创作完成郭澄清专注于创作,但忽略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当时他回家的时候,身体已经有慢性阑尾炎、肺结核、陈旧性心肌梗塞等多种疾病,但就是在这种状态下,郭澄清仍然没有放弃文学创作,并开始了他的长篇小说《大刀记》的创作。”73岁的郭治明曾是郭澄清的保健医生,曾与郭澄清前后邻居。1961年,郭治明在国家“巡回医疗”的号召下,当起了郭皋村的“赤脚医生”,负责村里600多人的身体健康,回家创作《大刀记》的郭澄清就在其中,他每天去郭澄清家两次为他做健康检查。郭澄清忍受着时常发作的病痛,不分昼夜地进行文学创作,病情发作时,就服急救药品,然后又投入到创作中去。他经常通宵达旦搞创作,困了就用喝茶、吃辣椒、冷水浇头的办法来刺激自己打起精神。经过四年多的艰苦文学创作,1975年秋天,长达120万字的三部长篇小说《大刀记》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山东人民文学出版社同时出版发行。长篇小说《大刀记》的成功问世,轰动了全国各地,并且得到了广泛好评,而且很快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大刀记》电影公映,山东人民广播电视台也推出了《大刀记》评书节目,各地还演出了《大刀记》话剧,出版了许多《大刀记》连环画等。其中小说先后发行400万套,连环画发行3000多万套,评书也在全国20多家省级电台连播,影响了几代人,至今依然在影响着我们。
Ⅸ 求郭澄清《大刀记》小说,txt或者PDF都可以
这个地址可下载大刀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