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老茶馆听书
Ⅰ 请问成都比较有名的茶馆有哪些
你好,“坐茶馆”是成都人的一种特别嗜好,因此茶馆遍布城乡各个角落。成都茶馆不仅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而且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无论你走进哪座茶馆,都会领略到一股浓郁的成都味: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茶具、老虎灶、紫铜壶,还有那堂倌跑堂添水的功夫,无一不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推荐:世纪城会展中心 的成都老茶馆
作为向来成都开会的外宾介绍成都本地文化的一个窗口,喝功夫茶的同时,还有龙抄手、夫妻肺片等成都小吃和变脸、抓壮丁等川剧舞台表演。
许多外地游客来到这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成都,会想品品成都的盖碗茶,看看成都的川剧,变脸.可以到成都市华兴街的悦来茶馆,那里消费也很便宜,是成都最早的茶馆,在那里您可端着茶船子,抛着茶盖子喝喝成都花茶,座着竹椅子,听着川戏,看着变脸,很有一种回到老成都的感觉.华兴街在北京王府井商厦背后,那里还有磐孱寺卤肉,十分出名,口感宜人.
希望能帮助到你。
Ⅱ 成都的网红茶馆其实是一个破旧的老茶馆,而且也并没有多大乐趣,为何成为了必打卡的网红地
主要是这里的历史悠久、环境优美再加之各种网红的宣传,所以导致了成都的网红茶馆人气度变得越来越高!很多人应该都有听说过成都的网红茶馆吧,我想很多来成都的旅游玩家应该都不会错过这个地方,因为成都的网红茶馆人气度实在是太高了,如果是来了成都不去网红茶馆,那真的是超级不划算!
最后呢,这个茶馆能够人气火爆,成为很多人的打卡地,还是因为这个茶馆的历史比较悠久呢,你知道为什么这个茶馆看起来破破旧旧的,但是还是不愿意进行修葺吗?那就是因为茶馆的老板想保持这个茶馆的历史气息,正是这种年代感,所以才能够为茶馆吸引到更多的年轻人!
Ⅲ 老茶馆的川派老茶馆
在以农业文明的封闭性和静态性为特征的巴为特征的巴蜀文化影响下,成都老茶馆是一个地域特点十分突出的类型。在史料记载中,中国最早的老茶馆起源于四川。早在民国初期,成都老茶馆已达454家,居四川之最,是历来老茶馆数量最多的城市。在空间格局和服务方式方面,成都老茶馆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自改革开放后,成都老茶馆出现了不小的变化,其发展经历了三次阶段性变革: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公私合营,让成都老茶馆的数量明显减少,但成都人泡老茶馆的习惯并没有多少改变,老茶馆中的茶客人数始终没有萎缩。成都老茶馆的恢复期,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最初是大批传统老老茶馆开门迎客,很快,老茶馆数量恢复到600余家。这一时期的成都老茶馆,其空间格局仍旧延续了早期老茶馆的“当街铺”、“巷中寺”、“河畔棚”、“树间地”的老传统。老茶馆内,最具代表性的摆设是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碗、紫铜壶和老虎灶。在老茶馆中服务的堂倌都是掺茶“茶博士”,个个身怀绝技,这是成都老茶馆最具特色的服务形式。在老茶馆中,所提供的是单一的花茶。 在四川,具有 商务功能的都市老茶馆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1995年前后,在“圣淘沙”、“耕读园”、“绿茗”等一批老茶馆在成都相继开业。1996年,四川省茶文化协会在成都成立时,成都现代化的老茶馆已接近百家。与传统老茶馆不同,这些老茶馆从露天进入室内,不再延续老茶馆的敞开式风格,改铺舍为茶楼,室内装饰一改传统老茶馆的简朴而趋向豪华,陈设多聚西式风格,除法式藤椅外,许多老茶馆摆上了钢琴。老茶馆所提供的茶水不再局限于花茶。此时,茶艺表演也开始在成都出现。成都市还成立了茶艺队,在各大老茶馆演出,茶艺之风盛行。但好景不长,此后的两三年时间,传统的麻将席卷了几乎所有的成都老茶馆,茶艺在老茶馆中趋向沉寂。 20世纪末,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外来资本的引入和宾馆酒楼的兴起,成都老茶馆发展开始趋向于多元化。一些适于老茶馆经营的主题文化如盐道文化、藏文化、集邮文化等走进老茶馆,同时,棋牌、足浴、桑拿等经营项目也被引入老茶馆。2001年,四川省茶文化协会开始策划以茶艺和茶文化为主题的活动。通过茶艺比赛和老茶馆评选,挖掘和推广茶文化,指导老茶馆发展,抵制不良现象,助推老茶馆业良性发展。2008年,成都老茶馆数量较2001年翻了一番,达6000家,其中单纯售卖茶水的老茶馆占30%,“棋牌老茶馆”近40%。
Ⅳ 中国有哪些独特的民族节目
川剧的变脸
四川连厢及肉莲花表演大师牟庆云、四川相书表演大师鲁国华及飞刀花鼓惟一传人刘陶
川剧 【川剧】又称川戏。四川的代表性戏曲剧种。流布于四川和贵州、云南、湖北、台湾等省。分上坝、资阳河、川北河、下川东四条"河道"(地域流派)。成都是上坝派的中心。川剧历史悠久,清代雍正、乾降年间"花部"戏曲勃兴,继有柳子腔、皮黄腔入川,逐渐与四川语音、地方民俗、本土民间小调和秧歌相融合,衍化为川剧的昆腔、高腔、胡琴、弹戏及灯戏,形成了风格统一的四川地方剧种。民国初,三庆会剧社汇集五腔剧目于一班,正式形成五腔共和的演出形式。川剧拥有上千剧目,尤以喜剧著称。传统表演程式自成体系,常为其他戏曲剧种借鉴吸收。还有变脸、藏刀、踢慧眼等多种特技表演。1949年后,川剧艺术进一步发展,多次组团到全国各地及欧、亚数国演出,受到观众赞赏,被誉为"天府之花"。著名演员竞华、杨淑英、笑非、晓艇、蓝光临、刘芸、陈巧茹等,著名鼓师王官福等,均在观众中享有盛誉。�
木偶戏
【木偶戏】成都木偶形成于唐代,此后遍及城乡。当时的木偶叫精木偶,长约0.3米,短小精干,操作方便。上演的剧目如《引凤楼》、《金山寺》、《群仙会》等皆为川剧传统剧目。班社有祥瑞班、瑞乐班、字均班、荣华班等,多在各种神会、庙会及茶馆、院坝等地演出。30年代木偶戏逐渐衰落。1949年后木偶戏得到重视,组建了专业的木偶皮影剧院。目前成都木偶有大中小杖头木偶、布袋木偶和手掌木偶。木偶制作精细,造型美观,已采用化工原料和纸型塑造。木偶的手签子在衣服之外,称为"外支棒"的杖头木偶,其代表剧目有传统戏《人间好》、《小放牛》、《沉香救母》、《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现代戏有《老公公种红苕》、《调皮的小白兔》、《刘文学》、《雷锋参军》等。成都木偶曾先后应邀到德国、荷兰、瑞典、泰国、日本等国访问演出,受到好评和欢迎。�
谐剧
【谐剧】曲艺表演艺术家王永梭首创的一种"诙谐戏剧"。一人独演,不讲究服饰场面,道具极其简单,演员是剧中唯一主角,即剧中的第一种人--看得见的人;通过舞台道具的依托和语言、表情、动作表演,以不同侧面向观众显示剧中的第二种人--看不见而似乎看得见的人。这是谐剧特有的表演手法。创始人王永梭早在1939年抗日时期就创作出了《扒手》、《赶汽车》、《黄巡官》等20多个谐剧节目,1949年后又改编了《在火车上》、《结婚》、《十二点整》、《苏二哥》、《打百分》等有影响的作品。四川人民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了《王永梭谐剧选》。1989年四川省举办了谐剧比赛,各省区方言谐剧纷纷登台献艺。�
四川评书
【四川评书】又称评话,清初盛行四川,以说为主,辅以动作,以四川方言讲述见称。说书人借助一张桌子,一块醒木,一把扇子,一条手巾,一人表演,不拘时间,不择地盘,书文可长可短,书资凭听书人随意给付。四川评书分"清棚"与"擂棚"两大类。"清棚"重在文说,以清谈为主,偏在文采,妙语连篇,以文取胜,以情动人。"擂棚"重在武讲,以吼喊为主,摹拟形容,说书人用醒木在桌上用力拍讲,手比足划,眉飞色舞,力求形态逼真。当中又分"条书"与"墨书"。"条书"无底本,凭说书人编造故事;"墨书"有底本,说书人根据底本加工润色,一部书能说上三五月甚至一年不等。"条书"传统段子如《双贵图》、《十美图》等,"墨书"传统段子如《三国演义》、《水浒》等,总以野史、侠义、公案、神话、奇观为主。现代书目有《红岩》、《林海雪原》、《平原枪声》、《铁道游击队》等。�
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又名道琴或道情。清初流行在成都的一种曲艺演唱形式。最早始于道教劝善说道,曲调为"玄门调"与"南间调"。光绪年间,曲艺艺人利用其改唱《东周列国》、《三国演义》等历史故事。使用乐器是长约1米、直径6.6厘米的竹筒一支,在其一端蒙上猪护心油皮(现用小肠皮),再以两块竹片子,长1.7米,加上碰铃伴奏或自唱自奏。民国初年始称竹琴。演唱形式有"群唱"与"单唱"。"群唱"是由5人组合坐唱。1953年首届西南戏曲调演,由著名竹琴艺人杨庆文将坐唱的"群唱"改为站唱的一人独演。竹琴唱腔"省调"又称"坝调"、"上河调",流行于成都地区。著名竹琴老艺人贾树三又将川剧、扬琴与竹琴融为一体,创出"贾派"竹琴。"贾派"竹琴擅说各地不同方言,描摹不同人物,字正腔圆,细腻入微。击琴能奏出千军万马之声,似有波澜壮阔之势,曲目以《三战吕布》、《华容道》等为代表。�
金钱板
【金钱板】曾名"金剑板"、"三才板"、"金签板",是流行于成都以及四川各地的一种民间曲艺演唱形式。形成于清初,早期多以跑乡场、扯地圈为主,后进入茶社书场演唱。由一人表演,唱词多为节字句或十字句,方言土语演唱,唱词通俗易懂。其唱腔以部分川剧曲牌与四川民歌为基础形成。金钱板板质以楠竹或斑竹制成,共3块,每块长30厘米、宽3.3厘米、厚约0.5厘米,其中两块中嵌有小铜钱或金属片,故名"金钱板"。它可击出风云雷雨九种不同节奏、音响。其流派分"花派"、"杂派"、"清派"。"花派"板式打得花,打得热闹,且打且耍,眉眼身法灵活自如;"杂派"唱词长短运用自如,不受节奏拘束,唱一段说一段,说中带唱;"清派"重视咬词吐字,字正腔圆,细腻准确,行腔中不能有"啦"、"哈"、"呀"等虚字尾音出现,表演动作不大。演出的曲目有《武松赶会》、《瞎子算命》、《货郎子》、《绕口令》、《十八扯》、《老实话》、《小菜打仗》等,著名金钱板艺人邹忠新在1949年后吸取各艺术流派之长,不断改革创作,演出了《俩相帮》、《圈套》、《激浪丹心》、《洪湖凯歌》、《双枪老太婆》、《偷鸡》等。�
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成都在30年代成立"清音职业工会",后更名为"清音曲改会",即得现名"清音"。四川清音于清乾隆年间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属于歌唱体牌子曲类的曲艺说唱艺术形式,曲调丰富,唱腔优美。流传至今有8个大调、100余支小调,唱段200多支。大调多以故事传说为主,小调多采用四川流行的山歌、民歌等曲调演唱。伴奏乐器为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特具的伴奏乐器。表演时由女演员一人独唱,右手击竹鼓,左手击檀板,自击自唱。近年来又开唱长篇曲目如《白莲女杰》,在唱演中嵌入表白,韵文、散文交错演唱。四川清音分为上河派、下河派。成都的"省调"为上河派,其唱腔轻盈,细腻圆润,在运腔中有一种风格独具、跳跃式的连续顿音唱法--"哈哈腔"。著名清音演唱艺术家李月秋的"哈哈腔"造诣较深,她音色甜美,行腔轻柔婉转,早在40年代即有"成都周璇"誉称。四川清音代表曲目有《放风筝》、《断桥》、《秋江》、《绣荷色》、《黄继光》、《赶花会》等。�
成都扬琴
【成都扬琴】源于成都,早在清乾隆年间即在成都等地流传,主要以扬琴伴唱而得其名,并有"坐地传情"之称。它吸取了川剧、清音、竹琴诸家之长,通过唱腔道白,融叙事、抒情为一体,有层次地表现戏剧情节,多为生、旦、净、末、丑5人演唱,分别操扬琴、鼓板、小胡琴、碗碗琴、三弦,边唱边奏,其唱腔优美,韵味浓郁。唱腔分大调、小调(越调),大调属"板式变化结构",应用较广;小调属"曲牌联套体结构",抒情较强。传统曲本多采取叙事与代言相结合的体裁,曲本分大本与单折两类。其流派分"南会"、"北会"两派。"南会"因盲人多,对于唱腔非常讲究;"北会"并非盲人,对词本则特别考究。1925年,扬琴科社"慈惠堂"招收盲人学唱,培养出了洪凤慈、张大章、卓琴痴等风格独特的"堂派"艺人。三四十年代,扬琴在省内日益盛行。1949后,四川扬琴发展很快,其代表人物及唱腔流派是著名扬琴演唱艺术家李德才及其自成一格的"德派"扬琴。"德派"扬琴以声、腔、情、韵结合扬琴伴奏的急、徐、强、弱的谐美,来表达其感情、刻画人物。代表传统节目有《活捉三郎》、《碧莲放子》、《祭江》、《祭塔》、《香莲闯宫》等,现代节目有《白毛女》、《李二嫂改嫁》等。�
成都灯会
【成都灯会】成都一年一度的灯会在青羊宫举办。这一中国古老的民间习俗在成都得到很好的展现。灯会盛况空前,各种灯竞相展示,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吊灯、挂灯、走马灯、鲤鱼灯、荷花灯、壁灯、鳌山灯、大花篮等等,有浓厚的民族地方特色。大多采用大众所熟悉的川剧剧目、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市政建设、工业成就等,反映了成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当代的主要建设成就。制作精美,是成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展示了成都民间彩扎技艺和书法绘画等高超的传统艺术。�
成都花会
【成都花会】成都是古代有名的"花城",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根据传统习惯,人们一般把"百花生日"(农历二月十五日)--花朝节的前后定为成都"花市"。直到今天,仍然沿用这个延续千年的传统习俗,年年在青羊宫举办"花市",从而发展成为民间喜爱的春游盛会。届时花农群集,城乡居民纷纷前来赶会,卖花、赛花、赏花、交换良种和互相学习培种技术,各种小吃和地方土产沿街摆满。成都海棠、梅花、玉兰、山茶、迎春等享有盛名。宋陆游诗:"碧鸡海棠天下绝,枝枝似染猩猩血。""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从诗中可想见当年成都花市的盛况。游人不断,热闹非凡,当地称之为赶花会。�
成都盆景
【成都盆景】成都盆景属于川派,是中国盆景艺术的主要流派之一。盆景是我国传统园林艺术,它运用"缩龙成寸"、"咫尺千里"的艺术手法,创作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我国盆景艺术,有江南、岭南、剑南三大流派,剑南派以成、渝两地为代表,着重表现四川名胜山水的独特风貌。奇花异草、险峰怪石、青山绿水,无不进入成都的盆景之中,使人们从盆景中得以享受到成都的大好风光,深受人民的喜爱。�
木芙蓉
【木芙蓉】成都又名蓉城,源于五代时后蜀主孟昶爱植芙蓉花。现在成都人对蓉花仍怀有深厚的感情,公园、商店、街道的名称多冠以"芙蓉"的称谓。木芙蓉系落叶灌木,枝叶密被星状短柔毛,树冠开展,花大色艳。品种有醉芙蓉、白芙蓉、红芙蓉、五色芙蓉等,开花时间在10~11月,正是百花凋落时节。�
成都茶馆
【成都茶馆】四川人饮茶的历史,有文献可查的已有2000多年。成都茶馆大都分布在成都市区、效区的大街小巷、公园名胜,是人们休息娱乐的场所。成都人喝茶讲究舒适、有味。茶馆的座位是靠背竹椅,平稳、贴身,或靠或坐不觉累,闭目养神不怕摔。茶具用的是"三件头",即瓷碗、瓷盖和金属托盘(又称茶船子),以江西景德镇的瓷器为上品。冲开水用的长嘴壶,冲茶亦讲技术,高明者从头至尾点滴不漏,赏心悦目。茶馆供应糕点糖果,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如下棋、说唱、相声等。就其特色来说,可分老茶馆、新茶厅、文化茶园、棋园茶座。茶品种极多,花茶、龙井、毛尖、沱茶,应各人不同喜好。�
蜀锦
【蜀锦】是成都历史悠久的传统丝织品,与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齐名。全系真丝织品,质地柔软,色泽艳丽,品种多样,牢固耐用,富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产品分被面、衣料、装饰锦,以被面为主。其主要锦样有方方锦、月华锦、雨丝锦、浣花锦、铺地锦。蜀锦历史悠久,秦汉末年已有大量生产,蜀丞相诸葛亮把蚕桑生产放在重要位置,蜀锦在当时不仅是对外贸易的商品,而且也是军费开支的来源。唐代蜀锦技术有很大发展,并远销到日本、波斯。北宋建立成都锦院,元明以来品种更多,应用更广。�
蜀绣
【蜀绣】同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绣。它以严谨细腻的针法,淡雅清秀的色彩,优美流畅的线条,中国水墨画的格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受到国内外的赞誉。蜀绣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晋代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中,把蜀绣称为"蜀中之宝"。蜀绣的品种丰富多彩,根据它的用途,大体可分为日用品和欣赏品两类,前者实用价值高,后者艺术效果强,其构图取材于名家的山水人物画。另外双面绣亦很有名。�
漆器
【漆器】成都漆器在西汉时期就有很高的水平,中国出土的大批漆器中刻有成都制造的字样,而且至今完整如初,令人惊叹不已。主要原料为漆和丹朱,以"雕花填彩"见长,用炼制后的生漆涂饰在各种不同的底胎上,经反复研磨、雕花、填色彩,再抛光、清光而成。用刀如笔,刚柔兼备,线条流畅,平整光亮。纹样常用梅、兰、竹、菊等进行装饰,用传统工艺,造出了大量古色古香的仿古漆器;同时发展暗花、隐花、描绘等新工艺,使漆器更加丰富多彩。主要产品有瓶、盒、盘、缸以及漆塑人物、挂屏等。由于成都漆器把实用性同装饰性有机结合,是富有使用价值的艺术品,深受国内外客人欢迎。�
银丝工艺
【银丝工艺】以白银为材料,运用花丝和点錾技法,按照设计要求,交互用填丝、累丝、炭丝、穿丝、搓丝和在银片上錾出点、线、面浮雕图案组合而成。结构严谨、造型别致、虚实相间、富丽堂皇,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传统产品有妇女用的首饰钗、环和儿童服饰品罗汉、八仙、狮子滚绣球以及生活用品银耳碗、银镶筷子等。近年来的"底纹衬托"新技艺,又增添了不少新品种。�
竹丝瓷胎
【竹丝瓷胎】又称"竹丝扣瓷",是从优秀的民间工艺中发展形成的,属于竹类编制中的一种工精艺高的特种编制工艺。它是用很细的竹丝、很软的竹篾依胎编织而成,有生活用品和工艺品的双重价值。19世纪末叶,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银质奖章,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竹丝瓷胎选料严格,编制难度大。传统色彩以古铜色为主,辅以竹丝本色和黑色竹丝。图案各异,品种繁多,花色翻新,主要产品有花瓶、咖啡具、茶具、饭碗、首饰盒、烟具、竹压盘等。�
绢扇
【绢扇】绢扇是宫扇的一种,原是贵族妇女的赏玩之物。成都绢扇继承了古绢扇的造型,以铁丝作框,楠竹片作柄,彩色线带蝴蝶结为坠,价廉物美,大方实用。绢扇以扇画面的格调高雅为主要特色。成都绢扇工笔重彩,与清丽淡雅的苏杭绢扇不同,采用木版水印、印线填彩和手画为表现手法。�
薛涛笺
【薛涛笺】即浣花笺,是唐代女诗人薛涛依照松花笺纸设计制造的一种小彩笺。因薛涛用以写诗与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诗人唱和,故名。以胭脂染成,花纹精巧,颜色鲜丽。唐李商隐《送崔珏往西川》诗云:"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五代词人韦庄《乞彩笺歌》云:"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手把金刀擘彩云,有时剪破秋天碧。"薛涛笺在我国制笺发展史上,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蜀笺
【蜀笺】古代成都的一种木刻彩印、图文兼具的诗笺。在唐与蜀纸(即麻纸)齐名。成都浣花溪是历代造纸制笺的中心。主要有松花笺、薛涛笺、十色笺等,其中尤以薛涛笺著名。文人学士写诗多爱用蜀笺,蜀笺的发明,推动了后代诗书画的发展。�
十色笺
【十色笺】又名谢公笺,俗称鸾笺或蛮笺。谢景初(1019~1084)字师厚,北宋富阳(今浙江富阳)人,博学能文,尤长于诗。他创造的笺因有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黄、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等十色,故称十色笺。韩浦《寄弟蜀笺》诗云:"十样蛮笺出益州,寄来新自浣花头。"即指此笺。�
诗婢家
【诗婢家】位于成都市春熙路北段。是一家字画装裱作坊,与北京的"荣宝斋"、上海的"朵云轩"、杭州的"西泠印社"齐名。建于1920年,在字库街,后迁羊市街。因主人姓郑,便借用中国汉代经文学家郑玄家的奴婢皆懂诗文,并能以诗句互相对答的故事取名。经营名人字画,文房四宝,水印诗笺,木刻水印等,所制水印笺质朴雅致。�
川菜
【川菜】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以历史悠久著称。成都为川菜正宗。川菜可以用选料严、刀工精、调料鲜、烹制巧、造型美来概括。成都川菜又以高级筵席、聚餐宴会、大众便餐、家常风味、民间小吃形成自己的风格体系,讲究色、香、味、形,注重味多、味广、味道变化多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赞誉,有麻辣味、红油味、椒麻味、鱼香味、豆瓣味、酱辣味、怪味等。烹调方法多样,而且每样都有自己独特的工艺要求。现川菜品种已达4000多种,其中名菜达300多种。成都著名川菜餐馆荣乐园位于人民中路137号。最早建于1911年湖广馆街,由威乐斋、蓝光鉴兄弟开办,善于以美味汤菜调剂席面而形成独具的特色,精心制作的奶汤使人回味不绝,传统名汤"开水白菜"也博得中外游客的称赞。其他如"双烤鸡"、"干烧鱼翅"、"酸辣海参"等都是荣乐园的名菜。努力餐也是成都著名的川菜馆。位于成都市祠堂街55~57号,1929年由中共四川省军委书记车耀先创立。所制作的生烧什锦、宫保鸡丁、清汤三鲜、蒸碗饭、大众面点等,以正宗川味、价廉物美而著称,有歌谣赞道:烧什锦,名满川,味道好,努力餐。被群众称为经济实惠的平民饭。�
宫保鸡丁
【宫保鸡丁】川味名菜之一。清末丁宝桢在任四川总督期间,好用青椒烹饪鸡丁,又因为他曾在京仕官宫保,故而取名宫保鸡丁。后来发展为用干辣椒过油成棕红色,将肥仔公鸡腌肉切成丁爆炒,再放佐料和花生米合炒,色香味极佳。�
四川泡菜
【四川泡菜】四川人喜爱吃的一种经济小菜,是将鲜菜放入盐水坛中泡制而成。开胃解腻,是筵席中调味佳品。成都餐馆中专制泡菜的厨师利用各季的鲜蔬菜,泡制出光泽鲜艳、脆香可口、具有多种复合味型的泡菜。有些菜可泡多年不变味。�
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川味名菜之一。清朝同治年间,陈麻婆在成都万福桥头开了一家餐馆,因她煮豆腐色鲜味美,过往挑夫都于此歇脚就餐,生意兴旺,又因她是麻脸,故名。其主要成分是豆腐和牛肉,豆腐和牛肉的制作亦有特色,豆子系精心选用,牛肉的品位要求很高,再配上原汤、红油烧烩,加进适量的调味品制成。由于制作精细,价廉物美,颇负盛名。�
夫妻肺片
【夫妻肺片】是经过精制并加用调料的"凉拌牛肉"。据传说创始人郭朝华和他的妻子,推车叫卖,因调制得法,香味浓郁,被称作"车行半边路,肉香一条街",两人夫唱妇随,生意十分兴旺,因起初卖的原是些牛肉、牛心、牛肚等杂荟,而称作"荟牛",因"荟"、"肺"发音相近,故得名。特点是肉料精选、香料精配、厚薄匀称、搅拌入味。�
龙抄手
【龙抄手】风味食品。位于成都市春熙路南段,1941年开设于成都悦来场,后迁商业场。传说是几位茶社伙计企图用"浓花菜社"的地盘开店,谐"浓"字音,取"龙凤呈祥"、"生意兴隆"的意思,得名"龙抄手"。其特点是皮薄、馅嫩、汤鲜,主要有原汤、炖鸡、海味、酸辣、红油等抄手,用料讲究,做工精细。
Ⅳ 成都最破旧的百年老茶馆,1元一杯可坐一整天,茶馆究竟是依靠什么进行营收的
成都最破旧的老茶馆,一元一杯可以做一天是依靠成都人的生活姿态营生的。四川是茶文化发扬光大的地方,四川是茶馆最早起源于中国的地方。晚清时期,成都有500多条街道和小巷,400多间茶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成都拥有四川乃至中国最多的茶馆。
许多喝茶的老人甚至每天早上4点来喝茶,喝茶的人更有意识。许多人坐在固定的位置。很少有人今天坐在这里,明天选择那里。只有在同样的位置上,他们才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成都的许多地方也有这样古老的茶馆,这些是成都人生活中最现实的姿态。如果你忽视自己的脚步,感受生活的缓慢也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即使你坐在这里什么也不做,你仍然可以收获很多。
Ⅵ 古代的人为什么没事儿了,就喜欢去茶馆听书
因为茶馆是古代人为数不多可以娱乐的地方了,古代的人向来都喜欢文房四宝,喜欢读书人,而茶馆这个地方既可以听别人讲稀奇古怪的事情,又可以和志同道合的人相互探讨,更是可以促进和街边邻居的关系,何乐而不为呢?
并且茶馆绝对算是一个打听消息的好去处,任何人如果想要了解一些信息,那么最先去的可能就是茶馆,先不说茶馆里的小二每天要接触多少客人,只要有心就能探听到多少消息。再加上茶馆里面叔叔先生说的都是一些稀奇古怪之事,而自然会有人探讨,那么只要稍一打听就能知道自己想要的消息。
Ⅶ 到茶馆喝什么茶
喝茶历来是件很文化的事情,由茶而得诗,由茶而悟道,不仅如此,经过一些文人墨客的推波助澜,茶几乎有时会上升到了某种神圣的时刻。《红楼梦》里妙玉用珍藏了五年的梅花上的雪水来泡茶,可谓是此道中的极者。然而,如我辈一样的芸芸众生是学不来的,也不必学,象周作人所说,喝一杯茶不过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
即使说一般人喝茶也有文化的话,也不是“从来佳茗似佳人”这样风花雪月。这种文化是孤独的,是清高的,或者说是自我陶醉的。她或许一直让普通人羡慕,但从来与普通人不相干。普通人喝茶的文化有一定的人气,因为他们通常会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喝茶,假如需要塑造一种氛围的话,茶馆又成了最好的去处。四川茶馆是茶客们”摆龙门阵”的战场,北京茶馆是茶客们听书看戏的艺苑,而在天津茶馆里茶客们又可以听打鼓,清唱,人间“闲”事尽在喧闹的茶馆当中。
“这种大茶馆现在已经不见了。在几十年前,每城都起码有一处。这里卖茶,也卖简单的点心与饭菜。玩鸟的人们,每天在遛够了画眉、黄鸟等之后,要到这里歇歇腿,喝喝茶,并使鸟儿表演歌唱。商议事情的,说媒拉纤的,也到这里来。那年月,时常有打群架的,但是总会有朋友出头给双方调解;三五十口子打手,经调人东说西说,便都喝碗茶,吃碗烂肉面,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了。总之,这是当日非常重要的地方,有事无事都可以来坐半天。”这是老舍笔下给我们描绘的旧时茶馆图景。今日的茶馆当然有所不同,虽然她象一个褪色的妇人隐藏在了那些花枝招展的咖啡馆的背影之后,但她还是静立在我们的身前身后,只不过少了份喧哗,多了份静谧。
当然,不同的地域,茶馆风格又是各异,喝茶的氛围也是不同。在广州,喝茶是生活的一部分,茶馆更多有饭馆的功能,早茶也无非就是铁观音,菊花茶,乌龙茶之类。人们翻开手中的报纸,品着茶,
就着两碟点心,就是经典的“一盅两件”的搭配了悠然自得从茶中来,又不只茶。成都人却是另外一种风情。在成都,几乎所有的茶坊、茶馆都提供麻将,吵吵嚷嚷的麻将声中,喝茶、聊天、下棋,通常互不干涉。人们手中的茶杯通常有了某种道具的功能,而淡淡的茶味恰为这浓烈的生活增了份清新、雅逸。如果是露天茶园,人们通常是冲着太阳而来,晒太阳、打麻将成了茶园的主要活动,至于喝什么茶就一点儿也不重要了。
北京茶馆种类繁多,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贰茶铺等等不一而足。一些大一点的茶馆又会有梅花大鼓、京韵大鼓、北板大鼓等一些曲艺节目给喝茶的人们养眼悦耳,是市民茶文化的典型。如果你受不了这种热闹,也有安静的去处。,上海茶馆就安宁一些。
上海人称上茶馆叫“孵茶馆”,一个“孵”字道出了老上海身处闹市,无法消遣,到茶馆暂借清闲的心境,至于去杭州”茶室”中品西湖龙井会是另一种感受。
Ⅷ 成都彭镇老茶馆如今为什么发展成网红拍照胜地呢
如今这个茶馆已经成为了喝茶和聊天的理想去处,当进入到茶馆之中就能感受到浓郁的时代气息,就像穿越到过去那个年代,别有一番滋味。同时茶馆之中依然还是洼泥路,时间长了之后还能看到凹凸的纹理,更好把茶馆的沧桑之处展现出来。即便坐在茶馆之中发呆或者打瞌睡,都是很惬意的事情,能够带来满满的舒适感。对于成都最有良心的百年茶馆,拍照喝茶一律10元,如今成网红拍照胜地,不知你有没有去过呢?
Ⅸ 成都 哪里可以听评书
朋友是外地的还是四川人啊, 我是地道的成都人哈, 成都人就是讲究休闲, 要耍的安逸 ,巴适. 我推荐你来 ,悦来茶楼, 它位于王府井商场背后,左边是锦江剧场,右边是龙抄手和盘山市卤菜馆 5元的盖碗茶就可以听川剧, 8元的茶水就可以享受评书的乐趣!!何不美哉? 呵呵 你还可以吃点小吃啊 哈哈,味道那是不摆了,028-86679220 这你它的联系电话 ,望你耍的安逸 听的巴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