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在线 » 剪灯新话白话文听书

剪灯新话白话文听书

发布时间: 2022-04-19 03:59:25

A. 形容久远的成语有哪些

成语有:年深岁久、年深日久、古今中外、古往今来、千秋万代、青山不老。

一、年深岁久

1、拼音:nián shēn suì jiǔ

2、释义:指形容时间久远。

3、出处: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我老娘收生,一日至少也收七八个,这等年深岁久的事,那时记得。

二、年深日久

1、拼音:nián shēn rì jiǔ

2、释义:形容时间久远。

3、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六回:自别了长安,年深日久,就有些盘缠也使尽了。(白话文:自从告别了长安,时间久远,就算有些盘缠也用完了。)

三、古今中外

1、拼音:gǔ jīn zhōng wài

2、释义: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泛指时间久远,空间广阔。

3、出处:现代·茅盾《子夜·九》:翻遍了古今中外的历史,没有一个国家曾经用这种所谓示威运动而变成了既富且强的。

四、古往今来

1、拼音:gǔ wǎng jīn lái

2、释义:从古到今。泛指很长一段时间。

3、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齐俗训》:往古今来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白话文:从古至今就是所说的的宇宙,上下四方称为空间。)

五、千秋万代

1、拼音:qiān qiū wàn dài

2、释义:指世世代代,时间久长。

3、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显学》: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白话文:现在巫祝祝福人说:希望能够世世代代。)

B. 简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史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县”乃古“悬”字,高也;“令”,美也,“干”,追求。是说举着细小的钓竿钓绳,奔走于灌溉用的沟渠之间,只能钓到泥鳅之类的小鱼,而想获得大鱼可就难了。

靠修饰琐屑的言论以求高名美誉,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远了。春秋战国时,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许多学人策士为说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学说,往往设譬取喻,征引史事,巧借神话,多用寓言,以便修饰言说以增强文章效果。

庄子认为此皆微不足道,故谓之“小说”,即“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浅识小道”,也就是琐屑浅薄的言论与小道理之意,正是小说之为小说的本来含义。

而中国小说最大的特色,便自宋代开始具有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两种不同的小说系统。文言小说起源于先秦的街谈巷语,是一种小知小道的纪录。在历经魏晋南北朝及隋唐长期的发展,无论是题材或人物的描写,文言小说都有明显的进步,形成笔记与传奇两种小说类型。

而白话小说则起源于唐宋时期说话人的话本,故事的取材来自民间,主要表现了百姓的生活及思想意识。但不管文言小说或白话小说都源远流长,呈现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

小说的特点

1、价值性

小说的价值本质是以时间为序列、以某一人物或几个人物为主线的,非常详细地、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中各种角色的价值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的产生、发展与消亡过程。非常细致地、综合地展示各种价值关系的相互作用。

2、容量性

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小说的容量较大,它可以细致地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可以描述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优势是可以提供整体的、广阔的社会生活。

C. 古代文言文小说的高峰期是哪个朝代

1.酝酿期:先秦两汉时期
此时尚无真正的小说出现,只在神话(先民神话),诸子寓言、史传文学中出现小说因素。以上也是小说三股源头。
2.雏形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搜奇记逸的“志怪小说”和辑录人物轶闻琐事的“志人小说”。前者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后者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这段时期可谓从野史到成熟小说的过渡期。
3.成熟期:唐代
这时期不少文人依据传说创作传奇小说,又称“唐传奇”,这标志着中国小说文体的成熟和文人创作意识的觉醒。代表作品如元稹的《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等。这也是文言文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黄金期。
4. 伏期:宋、元、明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言文小说数量巨大但质量不高,代表作品有宋代的《太平广记》、明代的《剪灯新话》等。
5.再盛期;清代
这时期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代表,形成文言文小说创作的第二个黄金期。著名的作品还有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

D. 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怎样区别,界限是什么

1.文言小说:
作者都是知识分子或官吏;内容是不见与经典的传闻,杂说或民间故事;创作手法有夸张、比喻,即虚构,形式大都是残丛小语,尺寸短书,即短篇:语言是语言文字,即文言文。
举例:《搜神记》《世说新语》《唐代传奇》《剪灯新话》《聊斋志异》

2.白话小说:
发源于唐代的一种汉族文学形式。中国白话小说的前身是汉族民间故事和所谓的“街谈巷语”,在古代汉族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小说经历了不断的丰富和拓展,到宋代的话本阶段基本成熟定型,直到明代才迎来了真正的繁荣,成为与抒情文学分庭抗礼的一大文学体系。
举例:《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儒林外史》《红楼梦》

3.区分界限:
文言小说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小说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4.两者关系:
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它们的源头分别为雅和俗,它们的走向却相反,文言小说向俗靠拢,白话小说向雅接近。雅俗在小说范畴内达成了妥协。“雅”接纳了白话,承认了“虚构”;“俗”则承担起“教化”的使命。换言之,“雅”放弃了“雅言”和“实录”的原则,“俗”则放弃了娱乐惟一的宗旨。小说中雅俗共存是小说艺术成熟的重要际志。
中国小说的源头就存在着雅俗的分歧,雅的是文言小说,它从史传蜕化而来;俗的是白话小说,它从民间伎艺“说话”转变而成。在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发展途程中,雅和俗构成两极,文言小说受到俗的引力作用,不断吸收俗的成分,显示出渐次俗化的倾向;而白话小说则受到雅的引力作用,不断吸收雅的成分,表现为渐次雅化的倾向。雅俗结合是小说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

E. 我的世界1.6.2贸易站mod无法交易怎么回事

一、明朝则是一个刚质健拔、充满阳刚之气的朝代。
明朝的大部分时期的大部分地区,基本上是比较和平的。明朝的首都,无论明初的南京,还是後来的北京,在王朝存在期间,都没有被异族占领过。那里的人民,当然也就不会被异族抢劫甚至野蛮屠杀了。这,自周至满清的三千多年间,统一王朝中只有秦朝、汉朝、隋朝、其首都才没有被异族占领过。而秦朝、隋朝寿命太短,无法与明朝相比。
明朝拥有在质量上超过前代水平的、技艺先进的织染、制糖、造纸、制瓷、采铁、铸铜、造船、兵器制作,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待种手工艺和土木建筑。南京的龙江造船厂,北京的军器局、宝源局,遵化铁厂,苏州的织染局,饶州的御窑厂所设的工场都有细致的分工。洪武时,官办铁冶的定额每年已达一千八百四十七万余斤,钱币年铸最高量已达一亿九千九百八十四万余文。宣德时,饶州传造的瓷器一次达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其他绞罗纱绸、彩缎雕漆等消费品的制造更是不可胜数。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商品经济也空前活跃。到中叶以後,呈现出类似于产业革命以前的欧洲的社会状况,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奠定了形成近代民主自由主义思想的经济基础。
早在明前期,就有了制造可以远洋到非洲的舰船的技术,而同期的欧洲只能造一些小型的木板船[Paul Kennedy著《大国の兴亡》上(译者铃木主税,株式会社草思社于1988年11月7日第18次印刷发行)]。“明代铁产量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由于建筑盛行,发明了利用简单机械原理的起重机。火器在明代有很大进步,大炮有从西洋输入的弗郎机、红夷炮,枪有快枪、鸟嘴枪及各种手铳,已和近代武器接近。”[尚铖《中国历史纲要》374]明初就已经拥有大量制造当时最先进武器的技术,并积极投入实战,因此让当时的敌人蒙古人(鞑靼、瓦刺等游牧民族)闻风丧胆。明朝不但拥有这些先进火器,即使在弓箭这种冷兵器的制作技术上也比“全民皆兵”的游牧民族来得先进。因此明朝政府不但严禁向蒙古人出售那些先进火器,也同样严禁向蒙古人出售弓箭和用于制造盔甲刀箭的铁器。蒙古人为窃得这些先进武器而绞尽脑汁。例如用派遣朝贡团的方式,途中从明军士兵和不法商人那里偷偷购买这些先进武器,并用引诱、绑架等手段迫使中国人到其居住地传授和仿造这些武器。而南宋正好相反。南宋被蒙古人歼灭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蒙古人手中有比较先进的武器,即威力较大的回回炮,而南宋没有。

就拿郑和七度下西洋这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说吧。郑和率领庞大的海军舰队远洋非洲,是空前绝後的壮举。可若没有当时最先进的造船、引航、舰船编队技术,乃至海上长期生存的技术,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这样高度的技术,别说同时代的西方文明,就是“宋代的文明”也没能实现。
不但明代中前期,就是後期,仍比同时代的欧洲更发达。当来华的传教士把当时中国的发达情形写成报告发回欧洲时,给欧洲的知识分子以很大冲击。“前近代所有文明中,最先进的,拥有优位的就是中国。十五世纪的人口为1亿到1亿3000万人,与欧洲的五千万到5500万相比,压倒性的多数,拥有优秀的文化,实施了灌溉的肥沃耕地从十一世纪起就通过非常好的运河连接在一起,教育程度高的儒者役人运转着职员等级制度整备齐全的行政机构。其洗炼了的统一国家的样子,令来访的外国人羡慕不已。确实,中国文化蒙受过蒙古部族的激烈攻击,也被忽必烈汗侵略和统治过。但中国有着不是靠征服者来改变,而是去改变统治者一方的实绩。1368年明王朝建立,赶走蒙古,实现中国的再统一时,有很多从前的秩序和学问都温存下来了。受过尊重‘西欧’科学的教育的读者最惊奇的大概是中国文明中的技术水平之高吧。中国自古就有很大的图书馆。活版(movable type)印刷早在十一世纪就已经登场,不久大量书籍就被印刷出版了。受运河建设和人口增加的触发,产业和贸易都发展起来了。中国的都市,与同时代的中世欧洲的任何都市都大得多,交易路也延伸到很远。纸币很早就被利用,在商业发展和市场成长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明在十四世纪末打倒蒙古统治者时,就已经使用大炮了。”[Paul Kennedy著《大国の兴亡》上,28-29页]
其实,明朝不但在其中前期,就是到了晚期,也不比西方落後多少,明朝的发达经西方传教士之笔传至欧洲後还让欧洲的知识分子大受刺戟呢。
正如日本历史学家指出的:“十六世纪末以後,来到中国的耶稣会会士们(基督教传教士)报告了很多中国的情况。他们看到的中国,与同时代的欧洲相比,是更发达的社会,这给了启蒙时期的知识人以很大的刺戟。对他们来说,中国的文物制度值得惊叹,甚至是理想性的。当然,其中也许含有因不充分的理解而产生的过大评价,但如果是以资本主义以前的阶段来进行比较的话,中国为最发达国家之一这一事实,应该是不会错的。……这个时代出现的新要素之一,就是和欧洲恒常性的接触。这种接触,既有文化方面也有经济方面,但文化方面到清代就中断了。明末,学识丰富的耶稣会会士一来航,中国人就对他们带来的新学问和新技术予以相当的关注。不但出版了很多翻译书,还将其编入中国人的著作中。即使没有直接表现出来,但明末的所谓实学、很多技术性书籍的出现,可以认为是受洋书的影响。而且还有知识分子信教。特别是任命耶稣会会士为制历的钦天监(天文台)的长官一事很有名。可是到了清代康熙帝时,发生了所谓的典礼问题。……其结果,不但失去了以传教士为媒介的与洋学的接触,不可思议的是,对洋学的关心也没有持续。所以,此後的欧洲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直到清末为止都不为中国所知。……(到清末)对终于复活了的洋学(当时的中国称之为西学)的关心,因为只是出于要解决现实中满清所处的难局才出现的关心,虽很切实,但同时也有很强的功利性的一面,这和明末期对洋学的关心,性质上有着相当的不同。”[岩见宏+谷口规矩雄著《伝统中国の完成/新书东洋史4》 6-11页,1988年8月5日第八刷発行,発行所:株式会社讲谈社]

四、再说说明代的民间社会文化生活。
明代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比较自由,也比较丰富多彩,整个社会充满活力。例如,中国古代社会,极其重视礼制,有着严格的等级秩序,而衣饰冠巾则是表示一个人身份等级的符号,因此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不但庶民百姓和士大夫阶层之间,就是各级官员,不同行业的庶民百姓之间,也不能随便混用。但自明代中後期起,不但庶民百姓可以自由地穿戴士大夫阶层的衣冠,使用从前被严厉禁止的黄色,服饰花纹甚至还可以使用从前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为人君至尊象征的龙纹。从前贵妇人才能用的头饰,娼妓都能用了。

同时,民间还涌现了大量较高水平的文学艺术作品。如口语体长篇小说《三国志演义》,《忠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金瓶梅》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至今仍有很大影响。除此之外,还有《平妖传》《封神演义》等长篇小说,还有《剪灯新话》、《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拍案惊奇》以及并不比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最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逊色的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剧作品《牡丹亭》等。
这些作品大胆地揭露了社会问题,抨击了封建礼教,充满了对个人自由和人性解放理想社会的向往。其思想的先进性可与近代西方相比。
不但如此,明代还出现了小说评论家。他们敢于称赞那些被从前的读书人所轻蔑的恋爱小说、白话文小说。明代小说和戏曲,甚至还对外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例如中国不太有名、几乎失传了的《剪灯新话》,在传入日本後,便对日本的文学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被改编成日本传统舞台戏剧歌舞伎、传统单口相声落语、小说。例如歌舞伎《怪谈牡丹灯笼》、落语《怪谈牡丹灯笼》,以及《御伽婢子》和《雨月物语》等日本早期怪谈小说代表作就是受该著作影响而诞生的。
“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的文学艺术所受亚洲的影响之大为众所周知。特别是这个时期的法国文化(这同时又是欧洲文化的代表)从中国的思想以及艺术等受到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前川贞次郎著《绝対王政の时代--新书西洋史5》60页,昭和55年2月20日第七刷発行,発行所:株式会社讲谈社]
这些文学艺术作品可以说是中国式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代表作。

遗憾的是因明朝不幸覆灭、取代它的又是带有落後野蛮的奴隶制特征、极端封闭愚昧、又因自己的落後、人数极少而极其恐惧汉民族“反叛”因而采取残暴镇压、大兴文字狱等种种手段扼杀中国人活力的异族满清,这一独自发展起来的中国式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因此被而夭折了。

五、明代还出现了代表当时整个世界最高水平的科技专业著作。
如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十七世纪末传入日本後,受到日本学者的极为重视。法国人得知後也如获至宝,将其翻译成法文。此後欧洲各国纷纷把该书翻译成本国文字,并赞之为“技术的网络全书”,反倒是在该书的故乡中国,因满清残酷的统治而销声匿迹了;又如李时珍编著的、记载了古今本草1871种的《本草纲目》;还有计成编著的、世界造园学最早、且有系统的造园技术专业著作书《园冶》,以及方以智的网络全书式著作《通雅》和《物理小识》,等等。随着商业的发达和算盘的普及,还出版了达到当时世界水平的算数书《直指算法统宗》。民间,《三台万用正宗》等日常网络全书也大量普及开来。明代还出现了徐霞客那样的大地理学家和大旅行家。
明代在农业方面积极注重国内既存农业产品和生产技术的改良。例如解决了双季稻的推广技术问题,双季稻因此在南方各地得以普遍推广。岭南地区还出现了三季稻。从而加倍、三倍地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这是北宋、南宋两个朝代都无法比的。明代的中国人并不因此满足而是积极与海外交流,积极引进海外的其它先进品种。例如,原产美洲大陆的高产耐旱、土地适应力极强、种植方法又简单的农作物如玉米、甘薯(明代文献中又称红薯”、“金薯”、“蕃柿”、“白薯”、“番薯”、“红山药”等)、马铃薯等,就是明代引入中国的。在这些农产品引进普及之前的中国,长时间人口一直难有较大增长(即使是大唐盛世,人口也只有五千多万)。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食物生产受到极大限制。人多地少的话,即使是丰年都难以维持温饱。绝大多数农民战争皆因食粮严重不足、连种田的农民都无法生存而引起。满清中後期,中国人口成倍增长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满清制造的大规模征服战争终于结束,明代引进的这些高产耐旱、土地适应力极强、种植方法又简单的农作物得以扩展到全国从而提供了更多食粮的来源和产量的结果。

F. 谁有文言版剪灯新话

发到邮箱了

G. 对未来的想象和希望用什么成语

对未来的想象和希望的成语有很多,比如寸阴若岁、举首戴目、倾耳戴目、倾耳拭目、万众睢睢、悬悬而望、指日可待、计日以俟、枯苗望雨、目断鳞鸿、目盼心思、皮松骨痒、企而望归、翘首企足、翘首跂踵、翘首以待、翘首引领、鹤立企伫等。

一、寸阴若岁

【解释】:岁:年。一刹那象过一年。形容非常殷切地期待和盼望。

【出自】:《北史·韩禽传》:“班师凯入,诚知非远;想思之甚,寸阴若岁。”

白话文:“班师回朝凯旋而归,我知道这不是远;想思之甚,光阴就像一年。”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比喻盼待殷切

【近义词】一日三秋

【反义词】度日如年、一刻千金

二、举首戴目

【解释】:抬头仰望。谓期待殷切。

【出处】:宋 王安石 《上田正言书》二:“天下举首戴目,属心执事者,难以一二计。”

白话文:“天下抬起头戴眼,属心执事的人,很难用一两个计划。”

三、翘首以待

【拼音】[ qiáo shǒu yǐ dài ]

【解释】形容殷切盼望。

【出处】王朔《无人喝彩》:“李缅宁赶到公共汽车站,车已停稳,开了前后车门上下客。他挤在人堆里翘首以待。”

四、指日可待

【解释】:指日:可以指出日期,为期不远;待:期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出自】: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三十一回:“是以我主上神佑,泥马渡江,正位金陵,用贤任能,中兴指日可待。”

白话文:“这是因为我的主上神保佑,泥马渡江,正位金陵,用贤任能,中兴指日可待。”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指日而待、指日可下、计日程功、计日奏功、计日而待、计日可待、为期不远

【反义词】不可企及、遥遥无期、杳无音信

五、翘首企足

【解释】:仰起头,踮起脚。形容盼望殷切。

【出自】:三国·魏·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是以立功之士,莫不翘足引领,望内响应。”

白话文:“因此立功的人,没有不翘脚引领,望内响应。”

【示例】:但翘首企足,以待结褵之期,不计其他也。 ——明·瞿佑《剪灯新话·秋香亭记》

【近义词】翘首远望、翘足引领、翘首跂踵

H. 剪灯新话的社会影响

《剪灯新话》的问世在当时沉闷的政治环境中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喜爱与共鸣,甚至连国子监里的经生儒士也阅读它,而仿拟者纷起,永乐年间有庐陵李祯的《剪灯余话》,宣德年间有赵弼的《效颦集》,万历年间有邵景詹的《觅灯因话》相继问世,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沟通唐传奇和清代《聊斋志异》这两个高峰之间的桥梁。除仿拟之作外,白话小说和戏曲也受到《剪灯新话》作品的影响。《金凤钗记》、《翠翠传》被元末明初的凌?初改写成白话小说,这两篇作品还和《渭塘奇遇记》、《绿衣人传》等被一些戏曲家改写成杂剧、传奇和地方戏曲。
瞿佑创作于明初的《剪灯新话》,是中国历史上在东亚最具有跨国界影响力的古典小说集之一。它从15世纪起就开始风行于朝鲜,后来也一直在日本、越南盛传,唯独在中国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渐趋淹没。《剪灯新话》多以元明之际的战乱纪实、文人罹祸和儿女情恋(人鬼恋)为主题,这类主题使它在日本、朝鲜与越南得到令人惊异的接受:那里的读者普遍欣赏瞿佑的“故事”情节和“话语”方式,许多作家因此受到启发而把《剪灯新话》视为小说创作的最高典范,它流行于这些国家正处于内战或这样的黑暗时代之后。

I. 明朝的政治体制是怎么样的

现发现赵丰年先生的《华夏千年历史回顾和启示》大作中有一些关于宋明的论述与史实不符。若不出来说明一下,恐会误导他人。例如,该文指责说“宋太祖、明太祖又走到另外一个极端。让中国人民饱受各种内战、外敌野蛮屠杀的痛苦折磨。”而事实则与之相反。因为宋太祖之前的中国是个四分五裂(五代十国)、战乱纷飞的时代,所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宋太祖结束了五代扰攘的局面,使中国人民脱离了各种内战和避免了外敌的野蛮屠杀。

明太祖也是这样的伟人。明太祖不但结束了旷日持久的各种内战,还高举“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帜,消灭了窃据中国近百年的野蛮外敌,使中国人民摆脱了“各种内战、外敌野蛮屠杀的痛苦折磨。”,并数度遣兵深入大漠、追缴残敌以期杜绝外患。

另外,宋太祖和明太祖并非处于和唐太宗对立的另外一个极端。两者之间,乃至宋明两个朝代,特别是宋初和明初之间都有很多的不同点。如宋朝极端地重文轻武,极端优遇士大夫,对北方游牧民族尽量委曲求全,不惜屈膝于异族,向异族拱手称臣,签订屈辱的不平等条约,而鲜有主动出击之举。而明朝则不是这样。它是一个刚质健拔、充满阳刚之气的朝代。明代、特别是明前期,对士大夫不但不太重视,甚至还冷酷无情,大臣们上朝前都担心自己能不能安全回家呢。这也是明朝后来被文人们抹黑的重要原因。明朝,从其建国起,就主动向北方游牧民族出击。哪怕是兵临城下,哪怕是内忧外患已经到了快亡国的时刻,它仍拒绝和异族和谈,更不可能像宋朝那样屈膝投降,签订屈辱的不平等条约了。

就拿明朝后期,皇帝因几十年不上朝而被众多人当作明朝连满清都不如的万历年间来说吧。当拥有先进火器的日军侵略明朝的属国朝鲜时,明朝政府尽管自身有很严重的危机,如北虏仍在骚扰问题、东北女真势力日益扩大问题、国内民生和社会治安问题,但仍是毅然出兵,并且打败了日军,把日军从朝鲜赶回去了。而三百年后,同样是在朝鲜,对手同样是日本,且自身武器装备并不比日本差多少的情况下,满清却是一败涂地,很快就屈膝投降,割地赔款了。至於宋朝,就更不用说了。从北宋建立到北宋灭亡、再到南宋灭亡,不但去不了朝鲜之地,连河北的燕云十六州都收回不了呢。

而明成祖数度亲征漠北,更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壮举。

宋太祖和明太祖,也没有“忘了北方未归化游牧民族的南侵的危害”。宋太祖在尚未完成统一南方之前就进行过北伐异族的军事行动。而在基本完成了对南方的统一后,第二年就开始北伐,进攻有契丹强敌支援的异族政权北汉。可惜途中神秘死亡。宋太祖不但要消灭异族北汉政权,而且还要收复由异族石敬塘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所以,说中途去世的他“忘了北方未归化游牧民族的南侵的危害”,是不合事实的。

明太祖就更没有“忘了北方未归化游牧民族的南侵的危害”,当然也不存在“过分注意防止军阀拥兵自重”的事情。明太祖在位期间,明军不但经常主动出击漠北,其精兵也大都布置在北方边境一带,而且还让他的儿孙们当军阀拥兵自重。这也是明成祖得以取得政权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明太祖和宋太祖不是与唐太宗对立的另一个极端,两者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

至于赵丰年说的“我们的中国,从五胡乱华以后,在某些方面就开始陷入走极端的恶性循环。”当然也不符合历史事实。事实上,五胡乱华后的中国依然有过强盛繁荣、且创造出了超越前人文明的时代。

赵文指责明朝“在抛弃宋代弊端的同时,完全放弃了宋代文明发展的宝贵经验。宋代鼓励商品经济发展,政治开明仁慈等种种政策,在明代所剩无几。在西方文明开始大幅度进步的时候,明朝却从宋代的文明发展大大的退步了。这些制度的倒退尽管在明初短期的国防利益,却推动了明朝的衰落和被北方游牧民族再次灭亡。”,这一指责显然也不太符合客观事实。

明朝当然没有“完全放弃了宋代文明发展的宝贵经验”。明朝同样鼓励商品经济发展,而且还产生了近代资本主义萌芽。再说“政治开明仁慈等种种政策”,若说不以言论杀士大夫,若说士大夫的待遇上,那确实是不如宋朝“开明仁慈”。但这不能代表明朝的政治就不开明,就不仁慈,宋代的“政治开明仁慈等种种政策,在明代所剩无几”了。
事实上,明朝的政治制度非但不比宋代差多少(实际上,宋朝也是皇帝拥有较大权利的中央集权制),也比同时代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来得先进。例如,各大臣也是通过比较公平严格的考试选拔出来。其选拔过程,比宋朝都来的严格。而且即便是一贫如洗的山民,只要能通过这一选拔考试,就可以成为管理国家的栋梁,甚至还可能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而且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干部,即国家的各级栋梁不是世袭制,因此,哪怕自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级的国家支柱,若子孙通不过选拔考试,也只能当平民百姓了。

明朝政府和宋朝政府一样,也是脱离皇室而独立化了的,由以内阁首辅大臣(实质性的宰相)为首的大臣们运作的。也就是说国家权力是由皇帝和诸大臣们分担并相互牵制的。明朝也有专门监督皇帝的谏官。不但政府官员,民间也可以直接批判皇帝,直接指责皇帝的过错。若朝野的批评正确,皇帝即使心里不高兴,表面上也只能容忍。因此即使出现万历帝那样常年不上朝的皇帝以及昏庸之君,国家机器也能照样正常工作。

整个明朝年间,其中央政府中一直没有出现宋朝秦桧那样的内奸,不能不说与其政治体制有高于宋朝之处有关系。明朝所造就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只会比宋朝多,不会比宋朝少。 思想家如刘基、王阳明、李贽(卓吾)、薛瑄、陈献章、胡居仁、罗钦顺、湛若水、王廷相、唐鹤征、王艮、罗洪先、何心隐、焦竑、刘宗周、孙奇逢、陈确、王畿、魏校、吕坤、方以智(方还是科学家)、朱之瑜、傅山、黄宗义、顾炎武、王夫之、颜元、李恭、戴震、李颙、吕留良等等;文学家如李开先、吴承恩、汤显祖、冯梦龙、凌蒙初、蒲松龄、龚升、孔尚任、吴敬梓;历史学、政论学、考证学者如张居正、顾宪成、陈子龙、高攀龙、孙奇逢、张溥、万斯同、万斯大、全祖望(此人虽生于满清初期,但家庭则是颇有民族气节的家庭,本人受的也是黄宗羲,万斯同等人的影响。其他人亦然);自然科学者如朱载堉、李时珍、潘季驯、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傅山、方以智、王锡阐等;大建筑学家如计成等。

也正是明朝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使中国人的思想变得异常活跃和具有前瞻性。批判精神、怀疑精神、经世致用的思想、实测实验实证思想以及积极的西学受容是明朝、特别是明末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思想等各分野的特征。

出现了一批反封建专制和具有近代民主自由平等主义色彩的思想家。如李贽的“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等反对孔孟儒学和封建礼教的主张;顾炎武的“众治”取代君主专制的“独治”;王夫之的“不以天下私一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也”;黄宗羲的“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为人君者”“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的见解以及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主张。这些都是和近代欧洲的个人自由、人性解放、人人平等、民主与法制的思想是相通的。

宋代,似乎没有这样的思想吧?又何来明朝“在抛弃宋代弊端的同时,完全放弃了宋代文明发展的宝贵经验。......在西方文明开始大幅度进步的时候,明朝却从宋代的文明发展大大的退步了。”之说?

众所周知,活字印刷技术的出现使得靠手写制作的书籍能大量迅速地复制,因此到那为止与书籍无缘的一般人也能容易地购买阅读书籍。这对发源于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以及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明代的中国,已经进入了使用比宋代的胶泥活版更先进的铜铅活版印刷技术,书物得以大量出版的时代。因此若无明末的大动乱,若无野蛮异族入侵及其长久的令人窒息的统治,那些具有近代民主自由平等主义的思想就可以广为人知,逐渐被人民大众所接受,从而唤醒或者确立人们的近代民族主义意识,促使政治、经济、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生产业革命。那麽中国就决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何来“在抛弃宋代弊端的同时,完全放弃了宋代文明发展的宝贵经验。......在西方文明开始大幅度进步的时候,明朝却从宋代的文明发展大大的退步了。”之说?
其实,中国的初中历史课本就明确指出:明朝拥有在质量上超过前代水平的、技艺先进的织染、制糖、造纸、制瓷、采铁、铸铜、造船、兵器制作,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待种手工艺和土木建筑,南京的龙江造船厂,北京的军器局、宝源局,遵化铁厂,苏州的织染局,饶州的御窑厂所设的工场都有细致的分工。洪武时,官办铁冶的定额每年已达一千八百四十七万余斤,钱币年铸最高量已达一亿九千九百八十四万余文。宣德时,饶州传造的瓷器一次达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其他绞罗纱绸、彩缎雕漆等消费品的制造更是不可胜数。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商品经济也空前活跃。到中叶以后,呈现出类似于产业革命以前的欧洲的社会状况,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奠定了形成近代民主自由主义思想的经济基础。

早在明前期,就有了制造可以远洋到非洲的舰船的技术,而同期的欧洲只能造一些小型的木板船[Paul Kennedy著《大国の兴亡》上(译者铃木主税,株式会社草思社于1988年11月7日第18次印刷发行)]。“明代铁产量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由于建筑盛行,发明了利用简单机械原理的起重机。火器在明代有很大进步,大炮有从西洋输入的弗郎机、红夷炮,枪有快枪、鸟嘴枪及各种手铳,已和近代武器接近。”[尚铖《中国历史纲要》374]明初就已经拥有大量制造当时最先进武器的技术,并积极投入实战,因此让当时的敌人蒙古人(鞑靼、瓦刺等游牧民族)闻风丧胆。明朝不但拥有这些先进火器,即使在弓箭这种冷兵器的制作技术上也比“全民皆兵”的游牧民族来得先进。因此明朝政府不但严禁向蒙古人出售那些先进火器,也同样严禁向蒙古人出售弓箭和用于制造盔甲刀箭的铁器。蒙古人为窃得这些先进武器而绞尽脑汁。例如用派遣朝贡团的方式,途中从明军士兵和不法商人那里偷偷购买这些先进武器,并用引诱、绑架等手段迫使中国人到其居住地传授和仿造这些武器。

就拿郑和七度下西洋这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说吧。郑和率领庞大的海军舰队远洋非洲,是空前绝后的壮举。可若没有当时最先进的造船、引航、舰船编队技术,乃至海上长期生存的技术,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这样高度的技术,别说同时代的西方文明,就是“宋代的文明”也没能实现。何来“在抛弃宋代弊端的同时,完全放弃了宋代文明发展的宝贵经验。......在西方文明开始大幅度进步的时候,明朝却从宋代的文明发展大大的退步了。”之说?

不但明代中前期,就是后期,仍比同时代的欧洲更发达。当来华的传教士把当时中国的发达情形写成报告发回欧洲时,给欧洲的知识分子以很大冲击。“前近代所有文明中,最先进的,拥有优位的就是中国。十五世纪的人口为1亿到1亿3000万人,与欧洲的五千万到5500万相比,压倒性的多数,拥有优秀的文化,实施了灌溉的肥沃耕地从十一世纪起就通过非常好的运河连接在一起,教育程度高的儒者役人运转着职员等级制度整备齐全的行政机构。其洗炼了的统一国家的样子,令来访的外国人羡慕不已。确实,中国文化蒙受过蒙古部族的激烈攻击,也被忽必烈汗侵略和统治过。但中国有着不是靠征服者来改变,而是去改变统治者一方的实绩。1368年明王朝建立,赶走蒙古,实现中国的再统一时,有很多从前的秩序和学问都温存下来了。受过尊重‘西欧’科学的教育的读者最惊奇的大概是中国文明中的技术水平之高吧。中国自古就有很大的图书馆。活版(movable type)印刷早在十一世纪就已经登场,不久大量书籍就被印刷出版了。受运河建设和人口增加的触发,产业和贸易都发展起来了。中国的都市,与同时代的中世欧洲的任何都市都大得多,交易路也延伸到很远。纸币很早就被利用,在商业发展和市场成长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明在十四世纪末打倒蒙古统治者时,就已经使用大炮了。”[Paul Kennedy著《大国の兴亡》上,28-29页]

其实,明朝不但在其中前期,就是到了晚期,也不比西方落后多少,很多地方还经西方传教士之笔传至欧洲后让欧洲的知识分子大受刺戟呢。
正如日本历史学家指出的:“十六世纪末以后,来到中国的耶稣会会士们(基督教传教士)报告了很多中国的情况。他们看到的中国,与同时代的欧洲相比,是更发达的社会,这给了启蒙时期的知识人以很大的刺戟。对他们来说,中国的文物制度值得惊叹,甚至是理想性的。当然,其中也许含有因不充分的理解而产生的过大评价,但如果是以资本主义以前的阶段来进行比较的话,中国为最发达国家之一这一事实,应该是不会错的。……这个时代出现的新要素之一,就是和欧洲恒常性的接触。这种接触,既有文化方面也有经济方面,但文化方面到清代就中断了。明末,学识丰富的耶稣会会士一来航,中国人就对他们带来的新学问和新技术予以相当的关注。不但出版了很多翻译书,还将其编入中国人的著作中。即使没有直接表现出来,但明末的所谓实学、很多技术性书籍的出现,可以认为是受洋书的影响。而且还有知识分子信教。特别是任命耶稣会会士为制历的钦天监(天文台)的长官一事很有名。可是到了清代康熙帝时,发生了所谓的典礼问题。……其结果,不但失去了以传教士为媒介的与洋学的接触,不可思议的是,对洋学的关心也没有持续。所以,此后的欧洲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直到清末为止都不为中国所知。……(到清末)对终于复活了的洋学(当时的中国称之为西学)的关心,因为只是出于要解决现实中满清所处的难局才出现的关心,虽很切实,但同时也有很强的功利性的一面,这和明末期对洋学的关心,性质上有着相当的不同。”[岩见宏+谷口规矩雄著《伝统中国の完成/新书东洋史4》 6-11页,1988年8月5日第八刷発行,発行所:株式会社讲谈社]

再拿王朝寿命来说,明朝寿命不但比北宋、比南宋长多了,就是比东汉、比西汉也长多了,比满清也长。明朝也不是亡于北方游牧民族而是亡于天灾人祸。倒是宋朝,无论北宋,还是南宋,均亡于北方游牧民族。因此要说被北方游牧民族灭亡是因为“制度的倒退”的话,那应该是指北宋和南宋的制度才对。因此赵丰年的“这些制度的倒退尽管在明初短期的国防利益,却推动了明朝的衰落和被北方游牧民族再次灭亡”的说法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再说说明代的民间社会文化生活。。明代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比较自由,也比较丰富多彩,整个社会充满活力。例如,中国古代社会,极其重视礼制,有着严格的等级秩序,而衣饰冠巾则是表示一个人身份等级的符号,因此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不但庶民百姓和士大夫阶层之间,就是各级官员,不同行业的庶民百姓之间,也不能随便混用。但自明代中后期起,不但庶民百姓可以自由地穿戴士大夫阶层的衣冠,使用从前被严厉禁止的黄色,服饰花纹甚至还可以使用从前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为人君至尊象征的龙纹。从前贵妇人才能用的头饰,娼妓都能用了。

同时,民间还涌现了大量较高水平的文学艺术作品。如口语体长篇小说《三国志演义》,《忠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金瓶梅》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至今仍有很大影响。除此之外,还有《平妖传》《封神演义》等长篇小说,还有《剪灯新话》、《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拍案惊奇》以及并不比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最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逊色的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剧作品《牡丹亭》等。

这些作品大胆地揭露了社会问题,抨击了封建礼教,充满了对个人自由和人性解放理想社会的向往。其思想的先进性可与近代西方相比。

不但如此,明代还出现了小说评论家。他们敢于称赞那些被从前的读书人所轻蔑的恋爱小说、白话文小说。明代小说和戏曲,甚至还对外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例如中国不太有名、几乎失传了的《剪灯新话》,在传入日本后,便对日本的文学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被改编成日本传统舞台戏剧歌舞伎、传统单口相声落语、小说。例如歌舞伎《怪谈牡丹灯笼》、落语《怪谈牡丹灯笼》,以及《御伽婢子》和《雨月物语》等日本早期怪谈小说代表作就是受该著作影响而诞生的。
“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的文学艺术所受亚洲的影响之大为众所周知。特别是这个时期的法国文化(这同时又是欧洲文化的代表)从中国的思想以及艺术等受到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前川贞次郎著《绝対王政の时代--新书西洋史5》60页,昭和55年2月20日第七刷発行,発行所:株式会社讲谈社]

这些文学艺术作品可以说是中国式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代表作。
这是北宋、南宋两个朝代都无法比的。

遗憾的是因明朝不幸覆灭、取代它的又是带有落后野蛮的奴隶制特征、极端封闭愚昧、又因自己的落后、人数极少而极其恐惧汉民族“反叛”因而采取残暴镇压、大兴文字狱等种种手段扼杀中国人活力的异族满清,这一独自发展起来的中国式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因此被而夭折了。

明代还出现了代表当时整个世界最高水平的科技专业著作。如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十七世纪末传入日本后,受到日本学者的极为重视。法国人得知后也如获至宝,将其翻译成法文。此后欧洲各国纷纷把该书翻译成本国文字,并赞之为“技术的网络全书”,反倒是在该书的故乡中国,因满清残酷的统治而销声匿迹了;又如李时珍编著的、记载了古今本草1871种的《本草纲目》;还有计成编著的、世界造园学最早、且有系统的造园技术专业著作书《园冶》,以及方以智的网络全书式著作《通雅》和《物理小识》,等等。随着商业的发达和算盘的普及,还出版了达到当时世界水平的算数书《直指算法统宗》。民间,《三台万用正宗》等日常网络全书也大量普及开来。明代还出现了徐霞客那样的大地理学家和大旅行家。

明代在农业方面积极注重国内既存农业产品和生产技术的改良。例如解决了双季稻的推广技术问题,双季稻因此在南方各地得以普遍推广。岭南地区还出现了三季稻。从而加倍、三倍地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这是北宋、南宋两个朝代都无法比的。明代的中国人并不因此满足而是积极与海外交流,积极引进海外的其它先进品种。例如,原产美洲大陆的高产耐旱、土地适应力极强、种植方法又简单的农作物如玉米、甘薯(明代文献中又称红薯”、“金薯”、“蕃柿”、“白薯”、“番薯”、“红山药”等)、马铃薯等,就是明代引入中国的。在这些农产品引进普及之前的中国,长时间人口一直难有较大增长(即使是大唐盛世,人口也只有五千多万)。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食物生产受到极大限制。人多地少的话,即使是丰年都难以维持温饱。绝大多数农民战争皆因食粮严重不足、连种田的农民都无法生存而引起。满清中后期,中国人口成倍增长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满清制造的大规模征服战争终于结束,明代引进的这些高产耐旱、土地适应力极强、种植方法又简单的农作物得以扩展到全国从而提供了更多食粮的来源和产量的结果。

这些事实证明明朝并非如赵文所指责的那样“在抛弃宋代弊端的同时,完全放弃了宋代文明发展的宝贵经验。宋代鼓励商品经济发展,政治开明仁慈等种种政策,在明代所剩无几。在西方文明开始大幅度进步的时候,明朝却从宋代的文明发展大大的退步了。”而是大大超越了宋代文明。

J. 小说“三话”是指哪三话

就是明代的“剪灯三话”:

明初瞿佑的《剪灯新话》
明初李昌祺的《剪灯余话》
明末邵景瞻的《觅灯因话》

所谓“剪灯三话”是指明代的三部传奇小说集,即明初瞿佑的《剪灯新话》、李昌祺的《剪灯余话》和明末邵景瞻的《觅灯因话》。瞿佑之所以以“剪灯”命名他的小说集,是因为他取意于小说的娱乐性。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当中所讲:“俗文之兴,当由二端,一为娱心,二为劝善。”人们在晚上闲暇无事之时,常坐于灯下讲故事、写小说,作为一种娱乐活动。于是瞿佑便用“剪灯”命名自己的小说集。《剪灯余话》和《觅灯因话》是《剪灯新话》的仿作,亦以“灯”命名。“剪灯三话”这三部传奇小说集在整个文言小说发展史上有比较重要的位置,而且对其后的小说创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剪灯新话》。

作者瞿佑(1341——1427),字宗吉,钱塘(或山阴)人。明初,《剪灯新话》轰动文坛。此书共4卷20篇,另有附录一篇。内容多为元末天下大乱时的一些故事,具有幽冥离奇的色彩。有些甚至荒诞怪异的。书中约占一半的爱情故事,散发出一些市民气息,有对礼教的蔑视以及对自主婚姻的追求。

2、《剪灯馀话》。

作者李昌祺(1376——1453),名祯,庐陵人。作品内容与《剪灯新话》相似,并无新意。瞿佑的《剪灯新话》和李昌祺的《剪灯馀话》是明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在文体上,其显著特点是议论减少,叙述已是完全浅近的文言。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为拟话本提供了大量素材。

3、《觅灯因话》。

作者邵景詹,生平不详。《觅灯因话》万历年间问世,虽仿效《新话》,但文思才情均不及前二种。

三书后人合称为“三灯丛话”。
参考资料:http://courses.gxnu.e.cn/chinese/gdwx/skja7.html

热点内容
都市系统类小说超级成长 发布:2025-08-29 05:58:28 浏览:530
有什么破案为主线的言情小说 发布:2025-08-29 05:53:32 浏览:934
古代女主悔过小说 发布:2025-08-29 05:28:27 浏览:480
能看能听书的软件哪个好 发布:2025-08-29 05:05:50 浏览:365
玄幻慎重型小说 发布:2025-08-29 04:51:56 浏览:703
长相超帅的校园小说 发布:2025-08-29 04:11:28 浏览:717
玄幻小说里的城镇名字 发布:2025-08-29 03:45:04 浏览:243
关于明星豪门的小说推荐 发布:2025-08-29 03:44:31 浏览:311
玄幻墓中推演龙擒手小说 发布:2025-08-29 03:23:08 浏览:139
原创科幻小说富兰克林 发布:2025-08-29 03:22:38 浏览: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