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开花免费全本小说
① 西藏文学的特点
纵观西藏文学,其发展的进程有如下特征:
一、强烈的时代色彩
如果将西藏的社会发展和文学进步作一比较,不难看出,无论是民间文学还是作家文学,其作品均可视为洞察西藏历史的一面镜子,反映了西藏各个历史阶段的生活图景。如:反映原始社会和封建农奴社会重要人物及事件的神话传说《斯巴宰牛歌》、《赞普的传说》、《松赞干布迎接文成公主的传说》及敦煌出土的藏文文献珍品《巴协》等;反映分裂割据时期的作品不仅数量丰富而且质量上乘,以反映土蕃王朝社会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玛尼全集》、《五部遗教》,以弘扬佛法为主旨的《米拉日巴道歌》,以宣传治学、从政、待人接物为目标的《萨迦格言》,特别是以颂扬人民心目中理想的民族英雄形象为主线的《格萨尔王传》等一批大部头的传世之作的诞生,将西藏文学推向一个高峰;反映封建农奴制社会的作品以历史文学、传记文学和戏剧文学最为突出,显示西藏文学不仅在创作内容上而且在手法上也有新的突破,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代表当推《西藏王统记》和《贤者喜宴》,《米拉日巴传》则为传记文学之首,戏剧文学的八大藏戏流传至今不衰;反映封建农奴制社会后期的文学在创作手法上开始出现长篇小说,《勋努达美》和《郑宛达瓦》即是其代表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1978年以后,西藏文学欣欣向荣,硕果累累,藏、汉文创作比翼双飞,老中青作家各领风骚,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并举,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同步,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影视、曲艺全面开花,其中小说的成绩最为引人注目。
二、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是西藏文学的双翼,缺一不可。民间文学中,伟大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被公认为藏族文学之冠、世界文学之林的名著,其结构宏伟、内容丰富、卷帙浩繁,在长期的流传演变过程中,不断得以充实和发展。作为代表古代藏族文学最高成就的《格萨尔王传》不仅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古代藏族的社会生活、民族历史、经济文化、阶级关系、民族交往、意识形态、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一部网络全书。
西藏作家文学的创作历史之悠长,作品之丰富,风格之鲜明,技巧之纯熟,功底之深厚,影响之广泛,与其注意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有极大关系。作家文学取材于民间文学的作品比比皆是,如:《米拉日巴道歌》基于西藏民歌,《西藏王统记》、《西藏王臣史》、《贤者喜宴》注入了诸如猕猴变人的神话、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的故事、修建大昭寺的传说等,蜚声文坛的《仓央嘉措情歌》则完全采用民歌的形式,流传于世的八大藏戏《诺桑王子》、《文成公主》、《朗萨姑娘》、《白玛文波》、《顿月顿珠》、《卓瓦桑姆》、《苏吉尼玛》、《赤美滚登》等皆取材于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和佛经故事。
三、文史哲并肩携手,连袂出场
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西藏没有今天意义上的“文学”概念,因而也极少纯粹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基本上是与历史、哲学相融合在一起的。如:敦煌文献《吐蕃赞普传略》、历史著作《巴协》、《玛尼全集》、《五部遗教》等,传记著作《玛尔巴传》、《日琼巴传》、《汤东结布传》、《颇罗鼐传》等,格言诗著作《萨迦格言》、《格丹格言》、《水树格言》、《国王修身论》等。这些影响深远的传世之作并不是纯文学意义上的作品,却被载入藏族文学史,是因为其在记史载道的同时,文采飞扬,语言优美,情节生动且融入了大量的民歌、谚语和民间故事、传说。
四、与宗教关系密切
由于藏传佛教在西藏的悠久历史及“政教合一”制度的实行,加之有些作者笃信宗教或本身就是高僧大德,使西藏文学特别是作家文学作品中或多或少地留有宗教印记,有些作品原本就取材于佛经故事。
五、与世界各民族互相学习、借鉴,逐步丰富发展
② 陈小春经典电影作品有哪些
陈小春是香港影视演员中最多变的一位。
在很多人心目中,陈小春首先是一名男歌手,其次才是一名演员。这或许是他早年担任豹小子、风火海乐队成员的因素有关,特别是《神啊,救救我》和《没那种命》至今仍被传唱。
③ 中国翻译史的5次翻译高潮各有哪些特点
一、中国的翻译事业迄今已经历了五次大高潮,即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的西学翻译、建国初期到文革之前的东西方文学翻译和七十年代至今翻译在各个领域全面开花的时期.
1.两汉至唐宋的译经时期
从两汉至唐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的儒、道糅合.伴随着佛经的翻译入传,印度的哲学、文学艺术对我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印度的医学、天文、算术乃至语言在我国也有一定的影响.佛经翻译对于发生在我国的中西文化第一次大碰撞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还是以传播宗教为主.虽然在佛经译著中也夹带有少量描述外国科学知识的书籍,但不能说在我国已经形成了独立的科学翻译活动.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翻译充其量只能是宗教翻译的附庸.
两汉至唐宋时期一批著名的译者就翻译方法发表了不少论说,初步构筑了中国早期的翻译理论.例如,释道安主张直译,译文不增不减,只是在词序上作些调整;鸠摩罗什则倾向于意译,常对原文加以改动,以适应中国的文体.他们关于翻译方法的主张,对我国后来的翻译理论发生过持久的影响.比如清代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三字标准,就可从这一时期的翻译方法的论说中找到渊源.
中国翻译史上有“译经三大家”的说法,指的是:鸠摩罗什、真谛和玄奘.
1) 鸠摩罗什(344-413):东晋后秦高僧,他和弟子僧肇翻译了《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中观论》和《百论》等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有人评论说,鸠摩罗什的译著“有天然西域之语趣”,说明在译文中仍然可见原作之神情.鸠摩罗什的译文为我国的文学翻译奠定了基础.
2) 真谛:南北朝时,印度佛教学者真谛应梁武王之聘来到中国,译经达49部,其中《摄大乘论》对中国佛教思想影响甚大.
3) 玄奘(602-664):唐高僧,俗称唐僧.贞观二年(公元826年),玄奘去印度求经,17年后回国,带回佛经657部.玄奘主持了更大规模的译场,用19年时间译经75部1335卷.此外,他还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语,是第一个把汉语著作介绍到国外去的中国人.唐代之后,译经在中国虽不曾中断,但规模均无法与唐代的盛况相比.
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时期
明代万历年间,徐光启与利马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标志着中国译著的方向性转变.以崇祯皇帝为代表的朝廷主要是出于修历的目的,对翻译西方历算书籍感兴趣.1629年朝廷设立了历局,组织传教士与我国历算知晓人士系统编译数学和天文书籍.徐光启、李之藻和王征等有识之士,一方面自身喜爱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则力图以科学技术改变我国的经济状况.他们除了奉旨参与历局译书之外,还翻译了西方几何、测量、算学、农业、水利、机械及哲学等有关书籍.
明末科学翻译活动启动了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第二次大接触.明末科学翻译是中国少数有识之士企图冲破长期封建保守与夜郎自大的氛围,自觉睁眼看世界之始,不仅与西方传教士热衷传教的翻译目的不同,还不断面临保守官吏顽强的阻力.由于朝廷支持不够,译人不足,民间翻译出版机构尚未形成,致使当时已传入我国的一大批西方书籍未能得到译传,使我国错过了一次全面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的极好机会.
严格地说清初的科学翻译活动主要是围绕康熙皇帝的个人兴趣开展的.他利用传教士翻译了少量关于天文装置、历表及地理、数学等书籍.但这些译稿仅束之内廷高阁,对民间丝毫未产生影响.清初中国翻译唯一有影响者是薛凤祚.他与传教士穆尼阁合作,翻译了一些有关对数、天文和三角方面的书籍,使这些知识在民间得以及时传播.
3.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西学翻译时期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译著方面的代表人物首先是林纾和严复.林纾(1852-1924)字琴南,光绪年间的举人.他与一些英美人士合作,译出欧美文学名著达160多部.其中最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遗事》(La Dame aux Camelias)、《黑奴吁天录》(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述》(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等.有趣的是林纾不懂英文,是由他人口述给他听,然后由他笔录并整理出来.林纾的译著中遗漏删减之处甚多,但可读性很强,对介绍西方文学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些译作第一次使中国读者接触到西方文学作品,引起了他们对西方文学的兴趣,同时也打破了章回小说的旧格式,对中国的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严复(1853-1921),字又陵,是中国历史上的翻译大家.从光绪24年戊戌变法失败到宣统三年,严复潜心译书,译作多为西方政治和经济学说,显然有向国人介绍西方进步思想之意.所以,严复又被称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的译著主要有《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原富》(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法意》(L’esprit des Lois)、《社会通诠》(A History of Politics)、《群学肄言》(Study of Sociology)和《群已权界论》(On Liberty).严复提出的“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翻译标准,流传至今近百年仍为许多译者所推崇,可见其生命力之强.
五四运动至建国前时期,我国的翻译活动为马列主义和世界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马列主义经典《共产党宣言》(Communist Manifesto)(陈望道译),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李达译),世界文学名著《莎士比亚剧本》(梁实秋译)和苏联文学作品《死魂灵》、《毁灭》(鲁迅译).该时期译作的典型特征是以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从而使东西方各国的优秀文学作品拥有了更多的读者.对翻译理论的研究也扩大到了语言学、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的范畴,为我国翻译理论的系统化和科学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建国初期到文革之前的东西方文学翻译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翻译事业的成就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我们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翻译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毛泽东选集》.我们对翻译理论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翻译水平大大提高,对翻译的标准也达成了共识.我们把外国的文化和先进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也把中国的国情和发展情况介绍到国外.
从建国初期到文革之前,屈指算来17年,实际上真正繁荣的也就是五十年代.那十年的翻译工作,重点放在译介东西方的文学作品上,所译作品的数量远远比不上今天.但由于组织得力,狠抓了计划译书和提高翻译质量两个环节,因而译文质量普遍较高,涌现出一大批名著名译.(孙致礼,1999,2)
5.七十年代至今翻译在各个领域全面开花的时期
从七十年代开始至今仍然方兴未艾的这一次翻译高潮,无论在规模、范围、质量水平还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大大超过了五十年代.我国的翻译队伍已不是那时候的数以千计,而是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数十万人的大军.他们所投身的翻译领域已不是文学艺术的“一花独放”,而是社科、科技、军事、外交、贸易、法律、文教、卫生等领域“全面开花”,在世界文化史上堪称首屈一指.这一次翻译高潮的出现,首先是全球信息时代降临的结果.信息爆炸、知识爆炸,同时也就是翻译爆炸.在今日的“地球村”,离开翻译来谈论知识和信息,是不可思议的.此外,这次翻译高潮的出现又是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强国之路为契机的.中国若想在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领域走在世界的前列,就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与其他国家在学术和文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而这些合作与交流活动都离不开翻译.
④ 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哪几次翻译高潮代表人物有哪些
中国翻译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从东汉到宋朝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西学翻译和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西学翻译。
1、从东汉到宋朝的佛经翻译,代表人物:玄奘、晋代道安、苻秦的鸠摩罗什。
从两汉至唐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的儒、道糅合。伴随着佛经的翻译入传,印度的哲学、文学艺术、医学、天文、算术乃至语言在我国都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还是以传播宗教为主。
2、明末清初的西学翻译,代表人物:徐光启、李之藻。
那时由于对外交通的需要,创立了四夷馆,培训翻译人才。明代末期,西学东渐,翻译工作更活跃起来。但此时翻译的方向已完全改变,不再是印度的佛经,而是欧洲的天文、几何、医学等方面的典籍,中国翻译史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西学翻译,代表人物:鲁迅、严复。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有识之士痛感学习西方之必要,翻译活动又逐渐兴起,在中国翻译史上形成又一个新阶段。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现代,翻译的重要性远迈前古。中国新文学的兴起同翻译是分不开的。
(4)全面开花免费全本小说扩展阅读:
由于时代不同,严复对“信、达、雅”翻译标准的解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许多年来,这三个字始终没有被我国翻译界所废弃,其原因在于:作为翻译标准,这三个字的提法简明扼要,又有层次,主次突出;三者之中,“信”和“达”更为重要,而“信”与“达”二者之中,“信”尤为重要。
因此,有些翻译工作者仍然沿用这三个字作为当今的翻译标准,但是旧瓶装新酒,一些人已赋予这三个字新的内容和要求。例如,他们认为“雅”已不再是严复所指的“尔雅”和“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而是指“保存原作的风格”问题。但总而言之,严复对我国翻译事业是有很大贡献的。
⑤ 最著名的密室手法是哪部
约翰·狄克森·卡尔(John Dickson Carr,1906-1977),笔名卡特·迪克森(Carter Dickson,他还使用过其他笔名),出生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联合镇。20年代末卡尔去法国巴黎继续求学,但旋即返国。两年后与一英国女子结婚,遂与妻长期定居英国。卡尔出道于30年代正好属于侦探小说“黄金时代”,因此被人同阿加莎·克里斯蒂与埃勒里·奎因一起并称为黄金时代“三大家”。与那些全面开花的侦探小说家不同,卡尔专攻密室等不可能犯罪题材的小说,有“密室之王”的美誉。
卡尔最早的作品是《夜行》(It Walks by Night,1930),书中的侦探叫亨瑞·贝克林先生(Monsieur Henri Bencolin),是巴黎警察局的警官。卡尔写了几部贝克林探案后认为他没有了生气,遂改写菲尔博士和梅利维尔爵士,这两人是卡尔小说中的代表。
基甸·菲尔博士(Dr. Gideon Fell)是一个胖胖的字典编纂家,但是从来没有听说他编过字典,倒是在写一本《英国上古时代饮酒习俗考》。他的装扮很滑稽,抽着海泡石烟斗,留着强盗式的胡子,很像卡尔崇拜的G.K.切斯特顿(其实他就是以切斯特顿为原型的)。他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分析罪犯的心理,破的案子也相当复杂,是创造力、气氛、意外性、叙事技巧几近完美的结合。关于费尔的最好的作品是《三口棺材》(The Three Coffins,1935)。因为其中的密室讲义使得菲尔博士成为史上最著名的密室侦探。其他名著的还有《阿拉伯之夜谋杀案》(The Arabian Nights Murder,1936)、《弯曲的枢纽》(The Crooked Hinge,1938)、《绿色胶囊问题》(The Problem of The Green Capsule,1939)等等。
亨利·梅利维尔爵士(Sir Henry Merrivale)是一个律师兼医生。卡尔写他时是以卡特·狄克森的笔名发表的。梅利维尔显得有些笨拙,但很幽默,有时甚至有些搞笑。最有名的案子是《犹大之窗》(The Judas Window)。还有《独角兽谋杀案》(The Unicorn Murders,1935)、《青铜神灯的诅咒》(The Curse of the Bronze Lamp,1945)等等。
卡尔后期作品水准大幅滑落。部份作品虽然精巧但叙事缓慢、故弄玄虚、含糊晦涩。只有四○年代晚期与五○年代的历史推理中的三部时光旅行的作品较好:《The Devil in Velvet 》(1951)、《Fear Is the Same》(1956)、《Fire, Burn!》(1957),非历史推理的作品则矫揉造作,特别是梅利维尔的晚期探案。
在卡尔的几十部侦探小说里几乎将所有能想到和想不到的不可能犯罪写了个遍。大约设计了超过50种的密室,设计之好、构思之巧令人赞叹不已,就连“侦探小说女王”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也自叹弗如。其中既有雪地密室类的《金丝笼问题》,也有孤岛谋杀类的《独角兽谋杀案》,还有机巧的秘道,等等。读着集浪漫幻想和理性思考与一身的卡尔的作品应该是一种享受。
卡尔也是侦探小说家中力主侦探小说通俗化的旗手。他的作品中不仅充斥着不可能犯罪,而且场景也颇具哥特色彩。阴森的古堡、神秘的人物……使得作品更加充满悬念甚至是诡异。但不可否认,卡尔创作态度是严肃的,他的小说中侦探与读者享有同等的地位,从不隐藏什么,也避免误导读者,深受读者喜爱。他一生以几个笔名写下七十三种长篇以及超过十部的中短篇合集,可说是著作等身了。
卡尔也获得了不少应得的荣誉。他被接受成为英国侦探俱乐部(Detection Club)的一员(这是由英国顶尖的侦探小说作家组成的,只接受过两个非英籍作家,除卡尔外还有派翠西亚·海史密斯)。他也曾任美国侦探作家协会(MWA)的主席,并于1962年获得了MWA授予的埃德加·爱伦·坡“大师奖”。他还获得过两次《EQMM》颁发的“埃勒里·奎因奖”(短篇小说奖项)也是著名的贝克街小分队(BSI)成员(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阿瑟·柯南·道尔爵士》获得过埃德加特别奖,有作家出版社译本;他还和Adrian Conan Doyle合著了福尔摩斯续作《歇洛克·福尔摩斯的成就》,有群众出版社译本)。
* * *
说到约翰·狄克森·卡尔,对于大部分中国读者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但这只能归咎于出版社的眼光太差。当我看到在网络或者书籍上看到这位作家的介绍、评论不禁心痒痒。可惜得很,长久以来都没有正式的中译本,在我的印象中只有一本简写的《亡灵出没在古城》(原著为《The Case of The Constant Suicides》,1941),另外在《啄木鸟》、《警坛风云》杂志以及一两本侦探小说短篇选集里有两三篇卡尔的短篇小说。可是杯水车薪,面对多达80本著作的卡尔,这点哪够啊。就在我几乎要冲动着去够买一两本卡尔原文书回来看看时,台湾脸谱出版社千呼万唤开始出版卡尔的选集了。于是我迫不及待的买下了《女巫角》和《宝剑八》(9月份脸谱又出版了第三本书《阿拉伯之夜谋杀案》)。
阴森的鬼魅传说、囚犯们血泪斑斑的故事像挥之不去的巨大阴影笼照着废弃百年的查特罕监狱,这里最早以前是处死女巫的绞刑场,监狱建成后残酷的管理手段让此处彷如炼狱。而历代担任典狱长并拥有此处大批地产的史塔伯斯家族也自此厄运连连,传言史塔伯斯家继承人注定要断颈而亡。
这个谣言在这一代史塔伯斯家主人身上再度应验。吓坏了的史塔伯斯家长子勉强遵照遗嘱,到查特罕监狱守夜接受试炼,众人也决定在外面监看避免意外发生,然而……厄运又降临了吗?靠着菲尔博士的明察秋毫,隐藏在这一切谣言传说背后的邪恶阴谋才得以逐步揭开。(摘自封底)
这就是《女巫角》(Hag’s Nook,1933)讲述的故事,也是基甸·菲尔博士初登场作品。卡尔的书有些不同凡响,最主要的就是他很会运用传说制造气氛,也就是所谓的哥特风格。哥特小说对侦探小说也有一定的影响,像“早知如此”流派的小说就大都具有哥特风格,还有就是某些超自然侦探小说(因为哥特小说大都牵涉鬼魂什么的非自然现象)。但是卡尔的小说既不是白痴似的“早知如此”小说,更不会给读者一个超自然的解释,他的解释合理可信但是表象(故事)却神乎其神。我钦佩卡尔叙述的能力,查特罕监狱传说的诡秘,女巫角的阴森,风雨之夜的不安,有时描写得真会让人心惊胆战呢。相对于那些读者烂熟于胸的“藏书室女尸”、“书房里死去的老富翁”来说,一个波谲云诡的故事有着何等的吸引力,更何况被后极其精巧的手法呢。侦探小说在西方称为“Mystery”,直译就是神秘小说,卡尔的书不管是故事本身还是故事营造的氛围都很符合这个术语。
另外一点令我比较惊讶的是基甸·菲尔博士本人。其实此前看介绍说是梅尔维尔爵士系列(可惜脸谱暂时不会出梅尔维尔系列)比较幽默,但是没想到菲尔博士也是个非常幽默的人。他的言谈举止着实让我笑了一阵。我一般在评论时不大段引用原文的,但是这里还是破次例(这是博士和美国人蓝坡的对话):
“……我去你们荷弗津学院讲学的时候,或许学生们没从我这儿学到多少英国历史,可是他们对我欢呼咧,小老弟,当我描述那一场场战役时,他们大大喝采咧。记得——”博士吁著气继续说道,他宽大的面庞像灿烂的落日般通红。“我记得教了他们唱一一八七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将领布雍之卡德费部队的饮酒歌,我亲自带头唱。之后他们全都唱了起来,还踏地跺脚的。一位抓狂的数学系教授忍著一肚子气,踩著重重的步子上楼来,两手揪扯自己头发,好像都打结了。这个老兄的自制力令人赞佩。他说:‘能不能麻烦大家不要把楼下教室的黑板从墙上给震下来呢?这样有一点不妥,呃啊,呃啊,嗯,相当不妥。’‘不会呀,’我说。‘这首是<十字军颂酒歌>喔。’‘糟糕透顶,’他说。‘你以为我听到<不到破晓誓不归>会不知道吗?’结果我还得为他讲解这整个典故……”
其实不光是菲尔博士,整个故事都穿插着这些有趣的场景。一会儿是蓝坡和史塔伯斯家小姐有趣的对话,一会儿是女巫角恐怖可怕的传说,卡尔几乎把读者搞得团团转,看故事都来不及,谁管你什么线索啊,可是……怎么到了菲尔博士出场抓凶手了?
即使我把这本书当作一本解谜推理小说来对待,试图让我并不聪明的脑袋瓜去面对大师级的挑战,但是在没有看到解答之前,我仍然是疑惑不解的(需要说明,如果单纯猜凶手,由于书中人物不多,是可能猜出来的,我也猜出来了,但是凶手的手法是相当高明的,这方面我失败了)。
历史悠久的格鲁司特郡庄园豪宅里,鬼魅幢幢,传说中的捣蛋鬼再次现身,扰人心绪。无独有偶的,来此做客的主教也一反平日稳重形象,从楼梯扶手上溜下来跌坐在仕女脚上、粗鲁地抓扯女佣的头发……
风雨来袭的暗夜里,租住在庄园招待所的老学究一枪毙命,似笑非笑的脸庞侧俯在书桌上,指尖抓着一张塔罗牌,牌面是水彩绘制的八枝剑。
这是捣蛋鬼开过了头的玩笑?凶手故意遗留的玄机?还是老学究临死前企图透露的讯息?一场智慧巧斗即将上场!(摘自封底)
这是《宝剑八》(The Eight of Swords,1934)的简介。相对于《女巫角》来说,猜出《宝剑八》的凶手及其手法就要难一些了,毕竟人物比较多。从作品营造的氛围来看,我觉得《宝剑八》不及《女巫角》,捣蛋鬼和主教事件到后来和实际的案件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不过噱头倒挺大的。不过小说还算是水准之作,众多纷繁的线索也让人眼花缭乱。书中还有两个业余侦探,一个就是上面提到的主教,这位老兄不专心侍奉上帝,倒是对犯罪学颇感兴趣,且引以为荣;一个是侦探小说的作家,这位老兄想真的来当作品中的名侦探呢。结果诸位读者自然不难想象,名侦探菲尔博士难道会输在无名小卒手上?
卡尔的小说虽然也是第三人称的叙述手法,但是与一般侦探小说不同。一般侦探小说即使也运用第三人称叙述,但是基本上还是以侦探为主要对象,既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能看到侦探在晃悠。卡尔的小说却常常采用多个视角来叙述,这章读者会跟随着张三,接下来一章可能就要看李四的表演了。反倒应该是主角的菲尔博士出场的次数并不多(《女巫角》中稍微多一些),但是当你再看到菲尔博士的时候,可要注意了,也许他就要开始捉凶手了!在著名侦探小说书店老板Dilys Winn编辑的《Murder Ink》中有篇介绍“红绯鱼”的文章即以卡尔的小说作为例子,的确,卡尔是烹饪红绯鱼的高手,读者诸君可要留心哦。
卡尔的小说让我流连忘返,令我如痴如醉,真希望有出版社能够出卡尔的全集,让我们这些推理迷们大快朵颐。最后借用台湾评论家詹宏志的话来作为结尾:“(卡尔的小说)不像后来畅销书作者那种公式化、制式化的写作,而是每一部作品都差异而独创,布局诡谲,设计奇出,处处看见功力与心血,是推理小说的终极之作,自己更是推理小说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⑥ 中国翻译史的5次翻译高潮各有哪些特点
中国的翻译史上的五次翻译高潮,分别是两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的西学翻译、建国初期到文革之前的东西方文学翻译和七十年代至今翻译。
两汉至唐宋的佛教翻译:从两汉至唐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的儒、道糅合。伴随着佛经的翻译入传,印度的哲学、文学艺术、医学、天文、算术乃至语言在我国都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还是以传播宗教为主.中国翻译史上有“译经三大家”的说法,指的是:鸠摩罗什、真谛和玄奘.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时期:明代万历年间,徐光启与利马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标志着中国译著的方向性转变.明末科学翻译是中国少数有识之士企图冲破长期封建保守与夜郎自大的氛围,自觉睁眼看世界之始,严格地说清初的科学翻译活动主要是围绕康熙皇帝的个人兴趣开展的。他利用传教士翻译了少量关于天文装置、历表及地理、数学等书籍。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西学翻译时期:鸦片战争时期中国译著方面的代表人物首先是林纾和严复。五四运动至建国前时期,我国的翻译活动为马列主义和世界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该时期译作的典型特征是以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从而使东西方各国的优秀文学作品拥有了更多的读者。对翻译理论的研究也扩大到了语言学、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的范畴,为我国翻译理论的系统化和科学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建国初期到文革之前的东西方文学翻译: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翻译事业的成就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我们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翻译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毛泽东选集》。我们对翻译理论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翻译水平大大提高,对翻译的标准也达成了共识。我们把外国的文化和先进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也把中国的国情和发展情况介绍到国外。从建国初期到文革之前,屈指算来17年,实际上真正繁荣的也就是五十年代。
七十年代至今翻译在各个领域全面开花的时期:从七十年代开始至今仍然方兴未艾的这一次翻译高潮,无论在规模、范围、质量水平还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大大超过了五十年代。我国的翻译队伍已不是那时候的数以千计,而是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数十万人的大军。他们所投身的翻译领域已不是文学艺术的“一花独放”,而是社科、科技、军事、外交、贸易、法律、文教、卫生等领域“全面开花”,在世界文化史上堪称首屈一指。这一次翻译高潮的出现,首先是全球信息时代降临的结果。
我推荐的多是在www.GOUGOU.COM上有的
而且基本都是完结的
每晚一个离奇故事,真的很不错,很多的小故事,都是关于灵异事件的
先说说极品小说,江北第一才子,校园类别的修真小说,超级搞笑的,是我目前看过最好的小说
每晚一个离奇故事,真的很不错,很多的小故事,都是关于灵异事件的
战争类的我看了不下10本,一般看了第一章就不会看下去,不过有一本天麓风云,绝对好看,极品,搞笑但不YY,非常好
穿越类的大多我不喜欢看,因为作者好像都喜欢超级YY型的,而且内容空洞,大多数我最反感的就是把其他地方的科技文明政治制度写的都很低,有些大陆星球都发展数千年了,科技还那么落后,想象都不可能
不过有本穿越类的却不落俗套那就是(候补圣女)这部小说同样很搞笑,但又让人哭笑不得,很YY,却也让人哭笑不得,具体为什么,自己去看吧
还有的小说就是次点的那些诛仙啊,神木啊我想你都看过,给你个少见的吧,不死不灭,也是神墓的原作者写的
最后说下唐家三少的作品,真不知道他的小说为什么都那么受欢迎,我看了3部,什么琴帝,唯我独显,都是垃圾小说,太做作了,看的我恶心,看他的小说还不如去看看书学学习,学习还可以张知识,还不让我恶心,看他的书一点娱乐性都没有
这些都是我自己打的没有CTRL+c+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