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听书这种阅读方式的评价
1. 阅读评价有哪些方式
1. 快速泛读(fast extensive reading)
平时要养成快速泛读的习惯。这里讲的泛读是指广泛阅读大量涉及不同领域的书籍,要求读得快,理解和掌握书中的主要内容就可以了。要确定一个明确的读书定额,定额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切实可行,可多可少。例如每天读20页,一个学期以18周计算,就可以读21本中等厚度的书(每本书约120页)。
2. 计时阅读 (timed reading)
课余要养成计时阅读的习惯。计时阅读每次进行5~10分钟即可,不宜太长。因为计时快速阅读,精力高度集中,时间一长,容易疲劳、精力分散,反而乏味。阅读时先记下“起读时间”(starting time),阅读完毕,记下“止读时间”(finishing time),即可计算出本次阅读速度。随手记下,长期坚持,必定收到明显效果。
3. 略读 (skimming)
略读又称跳读(reading and skipping)或浏览(glancing),是一种专门的,非常实用的快速阅读技能。所谓略读,是指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阅读,如同从飞机上鸟瞰 (bird's eye view )地面上的明显标志一样,迅速获取文章大意或中心思想。换句话说,略读是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据统计,训练有素的略读者(skimmer)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3000到4000个词。
阅读时,先把文章粗略地浏览一下,看看文章中是否有自己工作和学习需要的或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和信息,然后确定这篇文章是否值得细读。在查找资料时,如果没有充分时间,而又不需要高度理解时,就可以运用略读技巧。“不需要高度理解”并非指略读时理解水平可以很低,而是说略低于一般阅读速度所取得的理解水平是允许的。
一般阅读的目标是在保持一般阅读速度的条件下,获得尽可能高的理解水平,通常达到70%或80%。略读时,理解水平略低一些是预料之中的事,平均理解率达50%或60%就可以了。
略读有下列四个特点:
(1)以极快的速度阅读大量材料,寻找字面上或事实上的主要信息和少量的阐述信息。
(2)可以跳过某个部分或某些部分不读。
(3)理解水平可以稍低一些,但也不能太低。
(4)根据文章的难易程度和达到的目的,不断灵活地调整阅读速度。
略读可以运用下列技巧:
(1)要利用印刷细节(typegraphical details),如书或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小标题、斜体词、黑体词、脚注、标点符号等,对书和文章进行预测略读(preview skimming)。预测略读要了解作者的思路、文章方式(模式),以便把握大意,有关的细节及其相互关系。
(2)以一般阅读速度(200~250wpm),阅读文章开头的一、二段,力求抓住文章大意、背景情况、作者的文章风格、口吻或语气等。
(3)阅读段落的主题句和结论句。抓住主题句就掌握了段落大意,然后略去细节不读,以求得略读速度。
(4)注意转折词和序列词。转折词如however, moreover, in addition等;序列词firstly, secondly等。
(5)若无需要,不必阅读细节。
4.寻读 (Scanning)
寻读又称查读,同略读一样,寻读也是一种快速阅读技巧。熟练的读者善于运用寻读获得具体信息,以提高阅读效率。
寻读是一种从大量的资料中迅速查找某一项具体事实或某一项特定信息,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数字等,而对其它无关部分则略去不读的快速阅读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读者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掠过尽可能多的印刷材料,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例如,在车站寻找某次列车或汽车的运行时刻,在机场寻找某次班机的飞行时刻,在图书馆查找书刊的目录,在文 献中查找某一日期、名字、数字或号码等,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作为一种快速寻找信息的阅读技巧,寻读既要求速度,又要求寻读的准确性。具体地说,寻读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有针对性地选择问题的答案。因此,可以把整段整段的文字直接映入大脑,不必字字句句过目。视线在印刷材料上掠过时,一旦发现有关的内容,就要稍作停留,将它记住或摘下,既保证寻读的速度,又做到准确无误,所以寻读技巧也很有实用价值。 寻读与略读不同。略读时,读者事先对材料一无所知,而寻读则是读者对材料有所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例如,寻读电话号码簿,读者知道受话人的姓名,还知道电话号码簿是按姓的字母顺序排列的。这样,在寻找Jackson的电话时,就可以利用书页上方的标识词,再按姓的字母顺序很快翻到以J开头的书页,从而找到Jackson名下的电话页码。
为了有效地进行寻读,读者应运用下列技巧。
(1)利用材料的编排形式。资料多半是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如词典、索引、邮政编码簿、电话号码簿以及其它参考资料簿等。当然并非所有资料都是按字母顺序排列的。例如,电视节目是按日期和时间排列的。历史资料是按年代排列的,报纸上的体育版面是按比赛类别(足球、排球、网球)排列等等。不管资料来源怎样,它都是按照某种逻辑方法排列的。例如,要知道某事是何时发生的,要查日期;某事是谁做的,要查人名等。
(2)利用章节标题和说明。寻读之后,首先看看文章标题或章节标题,确定文章是否包含自己所需要的材料,或者哪一部分包含哪些材料,这样可以直接翻到那个部分,进行寻找。
(3)抓提示词。读者找到包含所需信息的章节,准备寻读。这时,要留心与那个具体信息有关的提示词。例如,在报纸体育运动版上寻找某田径运动员的某项运动成绩,他的国名是提示词。在网络全书上寻找纽约市的人名,翻到New York City那一章后,population, census, inhabitants 等词就是提示词,找到提示词,就可以采用一般阅读速度,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以上就是四种练习快速的方法介绍,其实这些方法我们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都曾用到过,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而一旦把它们作为方法单独挑选出来,然后按照其要求坚持练习,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这也说明了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途径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关键还要看你怎样去挖掘这些方法了。
2. 如何看待听书听书的窍门有哪些
首先标明我的态度:支持听书。
开始听书是在一年以前,最开始对于听书的理解也停留在可以节省时间上面,但是后来我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听书,首先要明确听什么书,我听的大部分是工具性的书籍,尤其是一些方法的,它会很明确的把一件事情怎么做,一二三给列出来,相比于看书,听,可以快速的获得重点。
其次,我也会听一部分文学性的书籍,通过10分钟20分钟的讲述,我能感觉到哪本书的内容是自己感兴趣的,碰到了感兴趣的,我会购买纸质书,再次进行阅读,享受这本书的内容。
最后,是我最近感受到的听书,或者说"听"的好处,那就是帮助自己梳理知识,培养逻辑思维。
现在的我听书,不仅仅是听,就完了,我会先把10几分钟的音频听一遍,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梳理出这一段音频的逻辑,重点,在纸上列出1.2.3,然后再对照着自己写出来的内容,再听一遍,一天大概花费30分钟左右的时间,但是长期坚持下来,可以让自己迅速获得别人说话的重点,尤其是领导讲话的重点,知道领导的中心意思。
当然了,每天听的内容不一定是一本完整的书,完全可以是和自己专业,工作有关的内容,一举多得。
听书的窍门
一、听书和读书一样要用心要专注
听书边干其他的是可以的,只是任何事情想要学到脑子里学到心里,都要用心。听书时就算手头在其他的事情,注意力也要高度集中在书中的内容。
二、好书要反复听
任何学习都少不了重复复习的过程,不用贪多,每天听一章,反复循环听。
整本书听完,找一个该书的解读或者评论,看完后,再加速地听一遍。
三、听书要勤笔耕
读书还少不了动笔。听的当下可以用手机记下关键点。晚上坐下来,仔仔细细回想自己听过的内容,写一个心得,贴在自己的听书博客上。
关于如何看待听书以及听书的窍门的相关内容,今天小编就说到这里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每日听书相关内容,小编会持续更新。
3. 采用听书的方式比看书的方式更让人接受,这是真的吗
这不是绝对的。听书或者看视频,往往都是别人加工过的东西。你收到的知识会得到简化和深化,有助于你快速掌握知识的重点。
阅读虽然可以完全理解知识点,但缺点是要花很多时间,优点是可以默读成知识,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
人压力大,时间精力有限,但是选择多。读书和听书不一定要选择其中一种,让他们利用各自的优缺点,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结构和习惯。
碎片时间要听。住在城市的人经常在路上。如果想在路上看书,实体书不是很方便。这个时候听书最方便。而且我做家务的时候经常一边做家务/陪孩子玩一边听书,不耽误也不觉得无聊。以上是我的亲身经历,适合我的才是最好的。希望对题目有帮助。
4. 听书是否和读书的效果一样
不一样。
一、方式不一样
1、看书:看书是用眼睛看的方式来读书。
2、听书:听书是用耳朵听的方式来读书。
二、媒介不一样
1、看书:看书的媒介是文本文件,多采用txt文件。
2、听书:听书的媒介是音频文件,多采用mp3文件。
相关信息
听书,顾名思义,是用听的方式来“看书”,相对于用眼看书,听书是用耳朵听专业演员按书上的内容讲故事。听书这种方式来之已久,我们所熟悉的评书、评话、评弹,都属于听书的范畴。
文学作品的朗读,或直接将文学作品分角色演绎成的广播剧,成为听书的新内容分类。
5. 对全民阅读的看法 总分结构 80字
科技的进步为国民提供了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听书这种阅读方式因为更加便捷,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喜爱,却会带来阅读浅表化问题
6. 对于课外阅读的评价方式包括哪些
一、重视学生阅读的形成过程,实施形成性评价
二、呵护学生阅读的独立感受,实施宽容性评价
三、开放学生阅读的时空,实施延迟性评价
四、尊重学生阅读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评价
五、加强校内外相结合,实施主体参与多元化评价
7. 听书跟阅读的区别
读书和听书的效果取决于书的种类,并且听书相对于读书更加耗时间,根据个人情况来选择这两种。
这两种读书方式适用书籍不同。任何类型的书都适合看,但是听书只在某些类型有超过看书的优势。相对而言,有韵味的书籍,带着某种情怀,例如唐诗宋词和散文,好比《追风筝的人》。闭上眼睛听书,让大脑沉浸在书的情境里更能体会。另外比如《比如明朝那些事儿》,有趣是保证不会睡着,动点脑子。时不时冒出一句看书可能忽略掉的妙语,还有种种小悬念勾引你往下听。听书如《六指琴魔》,一边听一边脑中演相声。
相对而言听书比较耗时是看书的几十倍或者更多。谨慎选择书籍。
听书可以选择相对适用的场合,韵味书籍最好安静的时候听,其他类的书籍比如坐地铁等公交等零碎时间。
8. 读书和听书你觉得哪个效果好,为什么
【读书】
从小到大,我喜欢看有关文学类的图书,特别是纸质书,拿在手里有种踏实的感觉。我喜欢选择性读书,但这种习惯不太好,会错过很多有趣的书籍。比如四大名著,与书籍相比,我更喜欢影视作品。(说来惭愧,到现在《红楼梦》还没读完,有空一定要好好读一读),去年开始培养了自己写书摘的习惯,收获真的很大,可以随时翻阅,在重翻的时候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借做的书摘,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书的内容,真正的将读过的书转换成自己的东西。那种感觉真的很棒。
【听书】
接触听书的时间不算很长,和读书相比,听书是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时代产物,人们时间有限,没有大量的时间去阅读厚厚的一本书,因此快速而全面的理解一本书的听书产品应运而生。我选择听书是在对这本书不太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看别人提取的书中精华和思维导图能帮我更好的理解书本。
【总结】
其实读书和听书的效果,因人而异,看那种方式适合自己,自己能更好的理解,能够更好的吸收书中的内容,就选择那种方式。如果你时间有限,而又想读书,可以先听书,等有空就再去读一遍,加深记忆,更好的理解书本。
听说更加方便快捷。读书呢,却让人更加印象深刻。二者各有优缺。希望能将二者做到相辅相成。这样更有利于自己的知识提高。
关于读书和听书你觉得哪个效果好的相关内容,今天小编就说到这里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每日听书相关内容,小编会持续更新。
什么?
9. 听书与看书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听书不能自己掌控节奏,但是省心,看书自己掌控节奏,获得会更加多。
10. 听书和读书,那种方式获取知识更有效率
根据不同的场景和图书类型,读书和听书应该是各有所长的。如果没有细分场景就讨论这个问题,那我觉得这就是耍流氓。我基本每天都会花点时间听书和看书,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赶时间的朋友可以浏览粗体字):
一、先明确这个问题的定义
这个问题讨论的是读书或听书的“效率”,所以这个本质上讨论的是投入产出比。
读书或者听书的投入主要是时间和精力。而产出我认为有2点:一个是能记住并使用书中的知识;另一个是阅读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感体验。
所以我们关注的就是哪一种方式(读书/听书)能让我们在同样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下,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更好的阅读体验,而不是单纯从“读了几本书”这种数量维度来讨论效率。
二、按照阅读场景来看读书、听书哪种更好
1、在比较安静、平稳的环境,首选读书
①综合来讲,读书时优于听书的,因为读书时你可以快速浏览,以最快的速度获取阅读材料的整体框架,有了整体的了解,下面就是把知识点分类丢进不同的框框里面。通过视觉实现知识的快速框架化,这是目前听书这个方式暂时无法提供的。
②另外读书时,其实你时有默读的,也就是你其实会听到脑子里有一个读书的声音。这一点就占大便宜了!因为读书的过程,本来就已经调动了你的视觉和听觉。这是单纯听书,没法比拟的优势。
2、在车上/路上时/刷牙/洗澡等场景下,听书更好
既然读书本质上就优于听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听书?因为环境因素会影响视觉摄入知识的效率。
例如你在公交车上会摇摇晃晃,这是看书的话,经常会出现眩晕感,阅读效果很差。而且嘈杂的环境,会影响你的专注力,这样也会导致效率下降。
在例如,你在刷牙的时候,环境并不嘈杂,也不会摇摇晃晃,但是你刷牙的地方和动作,常常不允许你去放一本书并看下去。这时,用手机听书就很好!
三、按照阅读书籍来看读书、听书哪种更好
1、上面我们已经提到:条件允许的话,无论什么图书,读书的效果会比听书好。
2、某些场景下听书还是会优于读书的。例如在车上、路上或者运动的时候。
3、但是并不是什么书都适合听的方式来学习,例如知识点密集的大部头,用读书的方式会更好一点。而小说类则更适合用听的方式,例如我就是在车上听完《三体》的,还是有类似得到APP上的知识新闻,这种短小精悍的知识文章,用听的方式也不错,不过听的过程最好随时记下关键词。听完了根据关键词回顾一下,方便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