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听书
『壹』 为什么Uc大字版听书把古玩杭念成古玩型
摘要 您可以反馈,这个应该读书者读错了
『贰』 老舍的茶馆
《茶馆》故事梗概是:
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
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
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叁』 护国寺的庙会
护国寺大街是以寺庙而得名的,庙的全称是“敕建大护国隆善寺”。老北京人习惯叫护国寺,而隆善寺反而不叫了。东城有条隆福寺街,它的庙名是“敕建大护国隆福寺”,老北京们把隆福寺叫出来了,“护国”两字不提了。当年护国寺庙宇早已损毁,整个庙的规模框架还存在,逐渐变成城内的集市——庙会。我的记忆,庙会在上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末是鼎盛时期,消失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60多年前的护国寺庙会甚是热闹,还能回想起当年的景象。
护国寺庙会山门(南门)不开,游人出入走东西角门,进入后就可见一座叫金刚殿的佛殿。当年的山门及角门,于上世纪50年代初拆除,盖起了楼房,为北京市钟表眼镜公司。后边的金刚殿当做库房用,此楼如今还在护国寺与隆福寺、白塔寺、土地庙、花市等五大庙会由来已久。清康熙年间是五大庙会鼎盛时期,甚至原有的报国寺等大型庙会竟被其取代。
护国寺原为旧历逢七、逢八开放;自民国十一年(1922年)改为阳历逢七、逢八开放。每届庙会期“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鱼虫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燕京岁时记》)因此,城乡游人摩肩接踵,甚至在定阜大街一带清王府邸居住的贵族妇女也来此光顾。
护国寺庙会从兴起至解放前,约有三百年的历史。历经沧桑,情况逐渐变迁,因时而异。现仅介绍晚清时护国寺庙会的几个片断。
前清时,弥勒殿相当于厂甸庙会的火神庙。所售之物主要有三项:一是零星古董,诸如:朝珠、手串、小铜佛、铜镜、鼻烟壶之类;二是花梨、紫檀、镶有大理石心的罗甸的硬木家俱;三是练武、狩猎用的腰刀、剑、弩、铜吹筒等物。当时翎子张的腰刀摊,颇引人注目。
天王殿未塌前,殿内有辛记等的玉器摊、首饰摊(多是两把头上的装饰品)十多个。经常有“衣香犹带御炉烟”的贵族妇女到此猎奇。“值当意之物,一诺千金,不吝其价。” 殿外附近的摊子则卖些仿古文玩。(工艺品)烧料的烟壶儿、烟袋嘴儿、帽正儿、仿大明宣德的青花盖碗等,摆的满目琳□,美不胜收。尤其是云林斋的字画与这些文玩一配,显得格外风雅。另外,德丰斋、冰玉斋的京装绢扇,作工精细,一直受到妇女们的青睬。那时,旗族妇女梳着大两把头走在街上,手执这种团形绢扇遮着太阳,别有一番风度。
殿廊下,有古今中外的书籍、字帖、拓本,有时市面上买不到的“孤本”、“珍本”,这里有时倒能碰上,而且价钱不太高。因此,也吸引了一些文人墨客。 东西碑亭历来是书亭、画亭。这里不但有慈善家施舍治病偏方;还有善信弟子散发《玉历至宝钞》、《灶王经》、《太阳经》一类的善书,春节期间,这里挂满了《富贵有余》、《耗子成家》的年画,任人选购。
碑亭前,有百本张,同乐堂等卖唱本。他们把一些木刻、石印版的唱本夹在粗小线上,然后将小线拉在亭柱上,以招来主顾。后来,又出现了一些外乡人背着蓝布包袱到此卖唱本的。他们多是席地而坐,边唱边卖。有的拿一副竹板,有的只捡两块瓦片,敲打起来,唱什么《继母娘打孩子》:“光绪坐龙楼,福如水长流,四海民安乐,禾谷根苗收。有一件新闻事,出在了景阳州。”唱几句吆唤两声“一个大一本,两大一本!”如果没人买就又接着唱下去:“离城四十里,地名叫刘家沟,此人姓周,名叫周振楼。年少好行善,补路把桥修,修下了二儿,一个女娇流。”如一旦有人买,马上停下来,招待主顾。这种生意获利极微,故自称为“要饭的买卖。”
庙会上的戏曲、杂耍生活气息很浓,通俗易懂,形式多样,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但有个别节目未免有些低级、庸俗。晚清,西庙曾出现过驯兽表演,所谓“看海豹”。出现过大型马戏、杂技。但主要还是以撂地玩艺儿场子为多。当时有仓儿、王麻子的两个相声场子,以即兴表演,临时抓哏为特长招徕听众,由于内容不太文明,所以听众多系男人,妇女自觉地不去观赏,偶有妇女站脚,他们便说:“老太太,我们这儿不说人话,请您上那边看耍狗熊的去吧!”鸭蛋刘的戏法是叫座的买卖,那时讲究演什么吞长虫、吞宝剑、吞针、吞火、掏肠子埋起来,然后树个大旗杆等惊险、离奇的节目。
当时,还有许多用白土子或大白在地上画个圈当场子的,谓之“画锅”。最吸引人的是大个王的太平歌词。他不是光唱《庄公劝善》、《韩信算卦》之类的传统段子,还自编与时事有关的新段子,如:《义和团火攻西什库》、《抢当铺》等 最招小孩喜欢的是拉大画儿,也叫西湖景。有的搭起布棚,挂一张大画儿,不能拉,里头有个男扮女装的人,边唱边扭。镜子是鱼鳞玻璃,往里一瞧,仿佛有十好几个人。也有的在竹架上设大木箱,内设“八大篇”,外设活动走线,拴着锣鼓,卖艺的一拉,“此不□咚仓”,叫作“元年儿领空”,不论什么画面,都是那一套死词儿,除了《小寡妇上坟》就是《刘大人私访》,通常在开始时,先拉个序幕:“往里瞧,这第一片,来到了苏州大街你观上一观,一条大街长十里,招牌幌儿挂在两边,钱庄、当铺两对过儿,茶楼酒馆紧相连。路南有座美人书寓,画栋雕□好门面,楼上坐着听书的客,跑堂的过来又把茶端,有几个倌人会弹唱,怀抱着琵琶定准弦,开口唱得是马头调儿,然后改了太平年。有张生来游寺,小小的红娘把信传。这么张玩艺瞧了个到,哎……(七不□咚仓),拉起一张您再慢慢观哪!哎……(七不□咚仓)
在这里做买卖、耍手艺的采用各种新奇的办法,招徕顾客。卖料烟袋嘴的手持小铁锤“用力”往货样子上砸,边砸边向过往游人喊道:“咱这货就是结实,不怕砸、不怕打……”偶一失手打碎了,他便找撤说:“我为的是叫大家看看这茬儿……” 卖剪刀的为证实货的钢口好,竟用一把样品刀往燧石上打,打的啪啪冒火星儿,大喊:“您瞧瞧咱这刀的钢口!” 卖布头的以天津口调大声吆唤道:“买来吧买来吧!天津卫,刚下火车的!关了门儿的货底子……”卖首饰的拿着一只镯子喊道:“买过的知道,戴过的认得!露出铜来给我拿回来……”更有甚者,粘盘子、粘碗的李九儿,用学驴叫、狗叫、群狗打架的办法招引游人。
晚清,在这里卖野药的极多,经营方式也很特殊。有个老头,头戴毡帽盔儿,帽下掖一块纸,当帽沿儿,拉着一头脖子上带有铜铃的小黑驴儿,驮着一些药匣子,下边挂着大字布围:“天元堂黑驴眼药”。人少时采取游动贩卖的方式边走边卖,如果人多拥挤,就在配殿廊底下停下来,而且把患者表示鸣谢,给他挂的布匾亮出来。从远处望去,好像土地庙。仁义堂孟家则拉个练武的场子,卖“百补增力丸”先耍一场飞叉,等把人招得里三层外三层的时候,他才开始卖药,喊道:“千方容易得;一效最难求!”金回回是在塔院出摊卖膏药,他与那些拉场子卖艺,自称:“小弟是从镇江来”的卖药者迥然不同。他是在现场升起火来,坐上油锅熬药,往一块块红布上摊,公开“修合”。招人围观。自称是:“修合众人见,存心有天知!” 还有一种卖虫子药的,搭个兰布棚,内设大长案子,摆出百八十瓶用酒精泡着的人体寄生虫,大半是人们所说的“混屎虫”(蛔虫)。据卖药的说,这都是吃了他的药打下来的。除了卖成药的还有卖草药的,什么旱三七、苦果、龙爪□等,屡见不鲜。 小孩转糖抓彩也是这里常见的买卖,尤其是春节,特别兴旺。
在二院西配殿廊下,挂着一副绢裱大画,上端书三个大字“道德心”。下边画出十五个大格,每格各画《西游记》一景,如:《高老庄》、《流沙河》、《五庄观》、《盘丝洞》、《宝象国》等,每景标志着得糖若干块,多的百块,少的数块。缝一布袋,内装小竹牌,标有西游各景,让人们抓了后对号领奖。做买卖的还要以唱代替吆唤。例如:“三道儿钱,三月三;唐僧取经上西天,路过九妖十八洞,好难过的火焰山。”以吸引一些小孩来抓彩。这种转彩的相对说来,比较公道。有的仅仅摆一小筐,筐上插两根竹竿,架一铁丝,穿着许多小纸片,上面已用白矾水写好“得糖××块”,多者百块,少者数块。抓彩的可任意撕一纸片,往水盆里一放,就可以看到得奖数目。
还有的小贩摆出各种奖品,诸如玩具、茶壶、茶碗之类的用具或食品。在木桩子上挂一圆盘,一拨可转,上边设指针,盘上画成格子,每格标出奖品名称。一个大钱拨一回,转盘,停后,指针指在哪个格的线上,即可得到所标奖品。如轮盘停后,指针正指线外,则什么奖也不得,只象征性的给两块冰糖子儿。谓之“没白没票”。最缺德的莫过于搞投球人格的,一些耍手彩儿的小贩们专蒙骗小孩。他们用木板钉一小橱,后背双层,成一斜坡,内有拦钉,从上口可将玻璃球投入,任其滑下,下边设若干格子,每格设不同奖品,如:皮球、转花筒、口杯、不等。另空三格,谓之“白票”。凡参加此项转彩的,几乎百分之百地落入空格。这时,便有与之同伙的假充游人,到此转彩投球,每投五个球,就有三个球落入大彩,以引诱顾客再次上当受骗。
至于套圈,大约是民国以后的玩艺儿。其大致可为两类。一种是远距离的摊子,摆的东西十分阔气,近处有各种泥娃娃,中间的是纸烟,磁火柴盒、镜子,后边是玩具大鞍车,最后是几个至十几个一落的饭碗(只套上最上边的就算数),让顾客在一米以外的地方去套。再一类则是小摊子光套纸烟,所有的纸烟一合一合地就摆在人们的脚下,旁边立一牌,上书“不准哈腰”,叫人们站直去套。这样,藤圈有弹力,往往套上了还要折回来,人们往往可望而不可及。
清代,庙会上常见的儿童玩具都是民间手工制品,但别有一种艺术风格。例如:哗楞棒儿、货郎鼓儿、婆婆车、击木、长虫变八卦、小孩钻罐子、七巧图、□官图、万花筒、吹筒箭、泥骰子,骨牌、小弩弓、宝盒、苍蝇笼、鸽子窝、琉璃泡儿、西湖景、瓦锅子、屁帘风筝、大鞍车、排子车、小沙燕、布老虎、胖小子、泥人、泥马、模子、假胡须、鬼脸儿、大头和尚度柳翠、木刀、木枪等。春天、有专门卖屎□螂拉车(纸糊小轿车)、屎□螂人的。春节期间是玩具行业的旺季。例如:三尺至五尺的大糖葫芦,用小糖子一刷,上边插上小彩旗。从两个风轮(也叫轱辘),到五十个风轮以上的风车;大小不等的扑扑登儿、琉璃喇叭、空竹、地轴儿……
清末民初,庙会上常见的“又吃又玩又哄孩”的儿童零食,花样极多。用小“蒲包”装的小炸食。每包有像手指肚大小的桃、石榴、苹果形的炸食十数枚。 用玻璃管装大米花,两头包裹彩纸,谓之“霸王鞭”。
此外,用杏干泥压成的酸“皮带”、以山里红泥压成的带画的果丹皮、玉米花、大米花合成的米花球、米花糕。糖块更是多样化。螺丝糖、桂花(三角、菱形)糖、冰糖子、薄荷凉糖、沙板糖、梨膏、变色球、泡泡糖等。春深时节,小青水杏上市,用一根小细秫□棍裹些小糖子,谓之“蜜”,与青杏一起卖给小孩们,谓之“杏儿醮蜜”。夏天,用杏干汤、酸枣汤泡了“淀儿粉”,谓之“玻璃粉”、“桃脯”。冬天,用次山里红不去核煮成“胡子糕”;比较高级些的是,煮玫瑰枣儿和用大红干、柿饼、藕片泡成的果子干。这后两者,也受成人们喜爱,成为北京特有的食品。
护国寺西廊下北口太平胡同为狗市。专卖哈巴狗,也叫“狮子狗”、“巴儿狗”,它比一般养的“笨狗”个头小,身长约一尺左右,短腿长毛、大眼、嘴盔子很短,两耳下垂。颜色有黄、黑、黑白花、黑黄白三色的。脖上系一小铜铃,驯顺可爱。饲养人还教会它许多玩艺儿,如就地打滚、跳跃起来用嘴接食物、用前腿作揖欢迎客人等等。前清时有值几两至数十两银子一只的。民国以后,有值银元几元至数百元一只的。买主多系富人。
另外,护国寺庙里庙外(护国寺前街)有奇卉、悦容等十多个花厂。专售鲜花,春日以果木为胜;夏日以茉莉为胜;秋日以桂、菊为胜。冬日以水仙为胜。庙门前及西门内陈列鲜花甚多,香气袭人。确是“生香不断四时花”。
护国寺庙会不是每天都有,每月按农历计,逢七、八是护国寺。到上世纪40年代末,土地庙、花市庙会撤消,两天庙会就挪到护国寺。护国寺庙会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逐渐萧条。公私合营之后,有的庙会摊主被吸收到商业或企业中,卖扒糕的、卖炸灌肠的并入护国寺小吃店。
庙会看着不外乎是有买有卖,艺人卖艺,平头百姓购物娱乐之处,实际上有许多文化内涵,土生土长的民间文化,底蕴积厚。吃穿用玩儿,都是文化,质朴无华,和百姓紧密相连,故而使庙会撂地的玩艺儿,多少年流传下来。在现今的浮躁社会中,北京城的老人们盼想着那些纯朴文化的回归。
『肆』 为什么Uc大字版听书把古玩杭念成古玩型
摘要 那就是他念错了,被念错了,念错了念错了。
『伍』 用什么软件听古董局中局的音乐
这个很简单的好吧,直接就去,什么酷狗啊,下米呀,那些人要去搜一下就知道了。
『陆』 功过格有没有扶乩写出来的,哪些功过格可信
功过格是自记善恶功过的一种簿册。初是程朱理学家们逐日登记行为善恶以自勉自省的簿格,后由僧道推行流行于民间,泛指用分数来表现行为善恶程度、使行善戒恶得到具体指导的一类善书。具体做法是把这类善书分别列为功格(善行)和过格(恶行)两项,并用正负数字标示。流传民间的功过格版本非常之多。较为有名的,应该就是《了凡四训》中提倡的云谷禅师授功过格。此功过格实际上是《文昌帝君功过格》的浓缩版。其功过记录如下:
准百功:
救免一人死。完一妇女节。阻人不溺一子女。为人延一嗣。
准五十功:
免堕一胎。当欲染境,守正不染。收养一无倚。葬一无主骸骨。救免一人流离。救免一人军徒重罪。白一人冤。发一言利及百姓。
准三十功:
施一葬地与无土之家。化一为非者改行。度一受戒弟子。完聚一人夫妇。收养一无主遗弃门孩。成就一人德业。
准十功:
荐引一有德人。除一人害。编纂一切众经法。以方术治一人重病。发至德之言。有财势可使而不使。善遗妾婢。救一有力报人之畜命。
准五功:
劝息一人讼。传人一保益性命事。编纂一保益性命经法。以方术救一人轻疾。劝止传播人恶。供养一贤善人。祈福禳灾等,但许善愿不杀生。救一无力报人之畜命。
准三功:
受一横不嗔。任一谤不辩。受一逆耳言。免一应责人。劝养蚕、渔人、猎人、屠人等改业。葬一自死畜类。
准一功:
赞一人善。掩一人恶。劝息一人争。阻人一非为事。济一人饥。留无归人一宿。救一人寒。施药一服。施行劝济人书文。诵经一卷。礼忏百拜。诵佛号千声。讲演善法。谕及十人。兴事利及十人。拾得遗字一千。饭一僧。护持僧众一人。不拒乞人。接济人畜一时疲顿。见人有忧,善为解慰。肉食人持斋一日。见杀不食。闻杀不食。为己杀不食。葬一自死禽类。放一生。救一细微湿化之属命。作功果荐沉魂。散钱粟衣帛济人。饶人债负。还人遗物。不义之财不取。代人完纳债负。让地让产。劝人出财作种种功德。不负寄托财物。建仓平粜、修造路桥、疏河掘井、修置三宝寺院、造三宝尊像及施香烛灯油等物、施茶水、舍棺木一切方便等事。自‘作功果’以下,俱以百钱为一功。
准百过:
致一人死。失一妇女节。赞人溺一子女。绝一人嗣。
准五十过:
堕一胎。破一人婚。抛一人骸。谋人妻女。致一人流离。致一人军徒重罪。教人不忠不孝大恶等事。 发一言害及百姓。
准三十过:
造谤污陷一人。摘发一人阴私与行止事。唆一人讼。毁一人戒行。反背师长。抵触父兄。离间人骨肉。荒年积囤五谷不粜生索。
准十过:
排摈一有德人。荐用一匪人。平人一冢。凌孤逼寡。受畜一失节妇。畜一杀众生具。恶语向尊亲、师长、良儒。修合害人毒药。非法用刑。毁坏一切正法经典。诵经时,心中杂想恶事。以外道邪法授人。发损德之言。杀一有力报人之畜命。
准五过:
讪谤一切正法经典。见一冤可白不白。遇一病求救不救。阻绝一道路桥梁。编纂一伤化词传。造一浑名歌谣。恶口犯平交。杀一无力报人之畜命。非法烹炮生物,使受极苦。
准三过:
嗔一逆耳言。乖一尊卑次。责一不应责人,播一人恶。两舌离间一人。欺诳一无识。毁人成功。见人有忧,心生畅快。见人失利、失名,心生欢喜。见人富贵,愿他贫贱。失意辄怨天尤人。分外营求。
准一过:
没一人善。唆一人斗。心中暗举恶意害人。助人为非一事。见人盗细物不阻。见人忧惊不慰。役人畜,不怜疲顿。不告人取人一针一草。遗弃字纸。暴弃五谷天物。负一约。醉犯一人。见一人饥寒不救济。诵经差漏一字句。僧人乞食不与。拒一乞人。食酒肉五辛,诵经登三宝地。服一非法服。食一报人之畜等肉。杀一细微湿化属命以及履巢破卵等事。背众受利,伤用他钱。负贷。负遗。负寄托财物。因公恃势乞索、巧索,取人一切财物。废坏三宝尊像以及殿宇、器用等物。斗秤等小出大入。贩卖屠刀、渔网等物。自‘背众受利’以下,俱以百钱为一过。
许多古人都采用功过格来约束自己行为,培养自己的道德。有人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比如下面的灵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