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每日一课听书
1. 曾国藩日课十二条
曾国藩日课十二条
1、 主敬,整齐严束,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2、 主静,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小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4、 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看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5、 读史,廿三史每日十页,虽有事亦不间断。
6、 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需一一记出。
7、 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
8、 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
9、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10、保身,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食欲。
11、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皆当作功课,不可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拓展资料:
1、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2、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组建湘军,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3、曾国藩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他的倡议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4、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2. 与诸弟书 曾国藩每日必做的三件事是
曾国藩说:“我自己的课程很多,但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页、用楷书写日记,这三件事终身不间断,就是行船走路,也要带在身边”。
三件事: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页、用楷书写日记
3.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嘉庆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1811年11月26日),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娄底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
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曾国藩五岁启蒙,六岁入家塾“利见斋”。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故居
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位于双峰县东部,东边与南岳衡山相邻。因四周群山环抱一盆地形似荷叶而得名,曾国藩故居就座落在这片荷叶中。这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风景秀丽、风水奇异,人文和自然景观丰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聚宝盆”。
这里面积仅100多平方公里,但却走出了一批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有晚清重臣曾国藩、著名外交家曾纪泽;有中共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蔡和森、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蔡畅、伟大的革命母亲葛健豪。
同时还有秋瑾、唐群英、向警予都曾嫁入荷叶, 在这里留下了革命的足迹。曾国藩故里赏有“中国家教文化圣地”、“大儒摇篮”、“女杰之乡”、“全国书画艺术之乡”、“院士之乡”“中国顶级风水宝地”等美誉。
曾国藩故里有乡间侯府富厚堂、曾国藩兄弟出生地白玉堂、曾国潢故居万宜堂、曾国荃故居大夫第等九处十堂曾氏家族文化遗产,还有省级森林公园九峰山、天然奇异石林石鸡寨等自然景观。
其中,核心景区富厚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及湖南新潇湘八景。曾国藩故居景区为湖湘文化旅游最热门景区之一,湖南省精品旅游线路之一。
4. 有哪些读物可以全面的学习曾国藩的一生
新人想读曾国藩,一般会从唐浩明的《曾国藩》入手,情节与人物塑造虽然精彩,但小说终究是虚构,还是老老实实地读上一两本平实易懂,资料扎实的非虚构著作。如果你要读《曾国藩传》的传记,千万不要从读名声在外的小说《曾国藩》开始,要从非虚构的传记开始,推荐从这两本开始,第一本是林乾 / 迟云飞的《曾国藩大传》,另一本是张宏杰的《曾国藩传》,前者内容翔实,客观全面,后者主线清晰,平实易懂。
5. 曾国藩每天做的十二件事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持神敬肃: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是否出现了闲杂或不良的念头。平日闲居无事时,要宁静安泰,不要想身体以外的事情,一旦投入工作中,就必须做到专心致志,不存杂念。自己要保持清澈明朗的精神状态,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就像早晨的太阳一样。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念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静坐养性:每天不限任何时间,必须静坐,体验圣人所教诲的仁心,使思虑不出本位,以使性命凝结,就像宝鼎一样镇定而不可动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
起床要早。天色刚亮就赶紧起身,醒了以后不赖床。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读书要专一:一本书还没有读完,一定不去看其它的书籍。
五、读史:丙申年购《二十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惮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页,间断不孝。
攻读史书:我在丙申年购置了一套《二十三史》,家父对我训诫道:“你为了买书而向别人借钱,我不惜一切地替你赔补还账,你若是能够仔仔细细地圈点阅读一便,才算不辜负我的一番苦心啊。”从此以后,我每天都仔细读上十页,如果稍有间断,就是对父母不孝。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
说话谨慎:对此要时时刻刻细心留意,这是为人处世的第一等功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培养自己的真气:能够做到内外统一、光明正大之行,没有奸诈计谋、行险侥幸之念,任何所作所想都能够说得出口,只有这样,才能将真气存蓄于丹田之中。
八、保身:十二月奉大人手谕:“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保持身体健康。十二月接到的家父手书上说:“(要)节制操劳,节制欲望,节制饮食。”所以,时时刻刻都像养病时一样地保养自己的身体。
九、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每天都能知道所未知的:每天读书,都要将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不要刻意地从书中谋求深意,否则,就是曲从于他人。
十、月无亡所能:每月做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著,最易溺心丧志。
每月都能有机会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本领:每个月必须做诗歌或短文数首,用来检验所学理论是多还是少,所培养真气是否充盛。不可以一味地懒惰迟延,这样最容易使自己的远大志向丧失殆尽。
十一、作字:早饭后做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习练书法:早饭后必须练习书法一小时。而且,所有文字方面的应酬,都可以作为练习书法的机会。凡是今天的事情,一定不许留待明天去做,事情越积越多,就会越难以清理。
6. 请介绍一下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系出曾氏南宗),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胡林翼并称曾胡。
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
(6)曾国藩每日一课听书扩展阅读:
国藩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称。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化、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
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其文风影响。著作收于《曾文正公全集》中。
生前出版影响深远的《曾国藩家书》,另还著有《挺经》、《冰鉴》等现代畅销书。
7. 曾国藩是怎么读书的
书,要怎么读才对呢?对此,曾国藩从小就受到父亲的熏陶,对读书给出了自己的意见。总的来说,他教给我们的读书方法主要有三条。
第一:要读经典
因为曾国藩自己就是儒家标准的知识分子,所以他教曾纪泽读书,从小就很有规划,主要是以十三经和二十三史为根本。
按曾国藩的观点来说,这些都是经历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中的经典,而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它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这是最值得后人学习与吸取的。
我们为什么读书?不就是为了学习别人的智慧与思想嘛。知识性的东西会随着时间而不断更新,但思想性的东西、智慧性的东西,越经过时间的沉淀,就越有学习的价值。所以读书最大的捷径,就是读经典。
经典一定要精读,因为从学习的效率上来说,精读要比泛读还要重要。泛读就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抓到什么读什么。虽然这也能学到不少东西,但学的多,忘的也多。但精读就不一样,能吃得深、吃得透,才能保证所学的东西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第二条:一书不尽,不读新书
就是说一本书没读完的情况下,不要急着读另一本书。事实上就读书而言,有很多人有这种毛病,呼啦一下弄好多书,这本翻翻,那本翻翻,美其名曰读了好多书,其实一本都没读完,一本都没读通、读透。而曾国藩主张一本没读完,也就是一本没读懂,就不要忙着去读其他的书,这实际上就是沉浸的读书法。
国学大师王国维也说,学习的境界要先入乎其内,再能出乎其外。读书更是这样,一本书,你要先能沉浸进去,你才能最终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
当然,曾国藩虽然主张读书要沉浸其中,但他从来不主张死记硬背。他对儿子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曾国藩全集·家书》)也就是说读书沉浸其中,其实是应该是一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不要当成任务来死记硬背。死记硬背的方式属于老牛拉破车,车破牛也累,不会有什么好的收获。
不过,读书应该是件轻松愉悦的事,但这不代表像看闲书那样就行。曾国藩主张看书的时候要能做札记,也就是看书的时候得学会动手,得边看边写写划划,要“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曾国藩全集·家书》)也就是要把读书时的所感所想,不论是心得体会,还是疑惑不解的地方,都要能随手记下来,这样才能有助于读而后学。后来,胡适先生就对曾国藩这种读书做札记的方法最为推崇。
第三: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
曾国藩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老大曾纪泽不喜欢科举考试,不喜欢八股文,喜欢西方的语言学和社会学,曾国藩就鼓励他按自己的兴趣方向去读书。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对于曾纪泽感兴趣的这些所谓的西学曾国藩自己不是太懂,但他为了儿子也努力地去看了不少书。后来,曾纪泽写成《西学述略序说》和《几何原本序》,这两本书出版,都是曾国藩亲自批阅后为之刻版发行的。
对于老二曾纪鸿,曾国藩就更是这样了。不仅鼓励曾纪鸿培养出数学研究的兴趣,难能可贵的是,曾纪鸿结婚之后,她的老婆郭筠,是个喜欢读书的女性。曾国藩觉得在那种重男轻女的社会环境下,儿媳妇能喜欢读书,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在教儿子的时候,还顺便教儿媳。郭筠不像曾纪鸿一样喜欢数学,她只喜欢文学与历史,这一方面曾国藩绝对是大家。所以在曾国藩的引导下,郭筠通读了《十三经注疏》和《资治通览》,也成了一个有名的才女。
说起来,曾国藩虽然是一代大儒,但也不可能样样都擅长,那么他怎么可能在西学、算术、语言学各个方面都能给孩子以指导呢?
要说曾国藩真是一个海纳百川式的人物,当时他的幕府中网罗了天下最杰出的英才,包括像李善兰、华衡芳、徐寿等一大批当时最杰出的科学家。他不仅自己教儿子,还主张儿子向这些饱学之士学习。这也可以看出曾国藩的胸襟,真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
后来,他还主张从年幼的孩子中选拔一些聪明的、对西学感兴趣的儿童,由政府出资送他们出国去学习。正因为有他的一力提倡,于是近代历史上,有了第一批出国的留学学生,这第一批三十多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名叫詹天佑的学生,后来成为了中国铁路工程学的奠基人。
所以,曾国藩所主张的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不仅是指读书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甚至也可以改变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命运。他所倡导的洋务运动,本质就是想通过学习来使陈旧的中国脱胎换骨。不论结果如何,这种学习的姿态应该算是这个儒家知识分子身上的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摘自网络网友,谢谢。
8. 关于曾国藩打油诗
曾国藩打油诗如下:
每日清晨一炷香,
谢天谢地谢三光。
所求处处田禾香,
但愿人人寿命长。
国有贤臣安社稷,
家无逆子恼爹娘。
四方平静息干戈,
我若贫时也无妨。
此诗虽题"打油",却深含心忧天下之抱负。记得好多年前读《曾国藩家书》,就对信中常常流露出的家国之忧深为感动,很不解为什么长期以来丑化他。下面是给他弟弟信中的一段话:"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把人之立志与天地家国联系在一起,心胸何其开阔。年轻人抽时间读读他的家书,对人生大有裨益。供参考。
9. 曾国藩传读后感
读曾国藩,感悟蛮多,和大家分享一些内容。
曾国藩受唐鉴的启迪,一生中强调静字,他平日里坚持每日自省,就是给自己一个可以清静下来的时间和空间自查己身,并强调说老庄,管子,佛家皆提到如此,一定是有道理的。记得以前看蒋介石传时,蒋先生也是如此,他每日给自己定了一个功德格,记录下每天所做所想的点滴,并从中反省,几十年如此从不间断。
曾国藩的两句话我十分欣赏,含雄奇于淡远之中,含刚强于柔弱之中。以柔克刚是老庄的精神,但几千年来能发挥地淋漓尽致,曾老他也可以算是首屈可指的了。做人做事万不可太过锋芒毕露,也不可过于强硬,否则在如今这个社会会让自己举步维艰;同样也不能太过软弱,一味退让,让对方总是有机可乘,自个儿把自个儿逼到悬崖边上。
曾国藩在识人方面也是很有心得的。他的很多门徒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人物,这与曾老先生这个伯乐是分不开的。他那九弟在招募湘勇的时候,曾国藩送给他兄弟几句话,道出了识人的要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寥寥数语,放在现在来看,可能很多人会像我一样觉得这种识人之术只可意会,很难言传。
一、此人为学严谨,虽为高官仍读书写文,人生也要不断的学习才能进步。
二、此人在穆,肃等人的帮助下成逐步走上仕途,并度过小人的诽谤,轨扎。所以那怕是再有才的人也需要别人的提拨,别人的帮助。任何时代,不论是官场还是职场,总是会有为了一已私利的小人。最重要的是不在乎小人说什么,也不是不去管,而是向上司及朋友澄清,清者自清。
供参考。
10. 曾国藩“最牛的几位老师是谁
曾国藩最牛的老师有两位:一是湖南善化人唐鉴,此人当时官居太常寺卿。另一个是有“理学大师”之称的倭仁(字艮峰)。
唐鉴,字镜海,湖南善化人,嘉庆十二年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检讨、御史、府、道、臬、藩等官,道光二十年,内召为太常寺卿。唐鉴服膺程朱之学,是当时义理学派的巨擘之一,蜚声京门。唐鉴潜心研究人性理学,和清代大学士倭仁同以理学相号召,有“理学大师”之美誉。
倭仁(1804—1871),清蒙古正红旗人。乌齐格里氏,字艮峰,清代大臣。为理学家唐鉴的弟子。穆宗同治间的“理学大师”,清政府中顽固派的代表。
倭仁是宣宗道光间进士,1832年授编修,1844年升至大理寺卿。与曾国藩、何桂珍等“讲求宋儒之学”,以封建卫道士自居。1871年授文华殿大学士。著有《倭文端公遗书》。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晚清名臣,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10)曾国藩每日一课听书扩展阅读:
其他老师:
第一位老师:他的父母。
唯一的“幼儿园”老师:陈雁门老先生。学习了《三字经》和《百家姓》。
最忠实的老师:在曾国藩所有的老师中,对他最忠实的老师,非他老爸曾麟书莫属。
最“信得过”的老师:汪老先生的教学宗旨是“经世济用”,他让从山沟里走出来的曾国藩眼界大开,终生念念不忘。
最能奉献的老师:曾国藩在衡阳时师从欧阳凝祉。欧阳先生颇有学行,站讲台四十余年,是莲湖书院的高级教授。
办学“最牛”的老师:曾国藩在岳麓书院师从欧阳厚均校长。欧阳校长学问渊博,嘉庆年间进士,官至御史。
最能教学相长的老师:曾国藩与何绍基亦师亦友。他们是湖南同乡,后者精通书法,擅长吟咏,对文字学、经史也颇有研究。
最高龄的老师:吴廷栋大作家。吴腿上有病不能行走,每天坐在家里校勘书籍,孜孜不倦,曾国藩每日必登门拜访,谈论时事,品评政治。那时,他已是八十岁的老人了。所以,吴老是曾国藩年龄最大的老师了。
最钦佩的老师:曾国藩最为钦佩的老师,应属唐鉴。此人号镜海,湖南善化人,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晚清著名理学家,后内召为太常寺卿。
势力“最牛”的老师:穆彰阿,字子朴,号鹤舫,满洲镶蓝旗人,于1805年(嘉庆十年)中进士,由翰林累官内务府大臣、步军统领、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任军机大臣达20余年之久,最受最高统帅道光帝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