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花落尽小说免费阅读答案
❶ 不知有花 阅读答案
1:文章叙述的两件事:(1)五月游客家小山村(2)少年时游狮头山
2:文中{}中的句子不可以删除,因为这句话侧面交代了妇人的身份——当地的农妇。
3:文中【】中的句子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前面写妇人“居然问”“哪有花”,写出了我的惊
讶,后面如果立刻写“我懂了”显得过于仓促,中间这个过渡句实际是揭示了后来“懂”的
原因——既然是花落如雨,花就不希奇,就自然是视而不见。
4:文章标题“不知有花”并不是说农妇不懂美,而是说她的生活已经和这些美好的景色与事物融
为一体,可以说,她自己已经成了美的一部分。美当然看不到自己。
❷ 桐花声里燕子飞阅读答案 拜托,很急的!
桐花声里燕子飞
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槐、楝早已舒展开已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近水井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桐树已露出了花骨儿了。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的开了。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老去,落下。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过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
③六岁那年,一个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惊动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搓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如今隔母亲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④ 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母亲说,我家的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家里院落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的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可栖。前些时候收到母亲的来信,说我的年龄不小,家里的那几株梧桐树也有那么大了,是不是该砍了做嫁妆了。我没有回答母亲,只是在电话中问她梧桐树上的燕子们可好。
⑤昨夜又是一场春雨,想来在昨夜风雨中,故乡井边那几棵梧桐树又有多少桐花让风雨捋落下来,它们该顺着那涓涓细雨汇成的流水,入河,入江,入海,消融在世界的尽头。那在风雨中的燕子是否安好?
1.(2分)在“我”的故乡,为什么有些人家会在房前屋后栽种一些梧桐树?
2.(2分)细读全文,说说“我”和燕子有何相似之处,为何作者说“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
3.(2分)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语句的妙处。
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
4.(3分)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3分)最后一段文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文章这样结尾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
1.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
2.燕子每年都要迁徙一次,“我”家的梧桐树成了它们归来的家;“我”长年奔波在外,故乡的家是“我”能够停歇的地方。
3.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梧桐树花期之迟,令人难以察觉。
4.写出了燕子迁徙归来后在梧桐树上兴奋和鸣的情景。表达作者对这些活泼燕子的喜爱之情。
5.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作者运用想象,再加上深情的询问,表达了对燕子的关切,也含蓄的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同事也起到了言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❸ 急求。席慕容的桐花 阅读答案
1.写了我在初夏时节于山中静候并欣赏了桐花的绽放与飘零,感受到了生命与生活的美好(或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意对即可)
2.漫山遍野的桐花繁盛的绽开。(意对即可)
3.B
4.该句用了夸张、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突出了所有漫山遍野的繁盛的桐花在初夏灿烂的阳光中绽放美好而欢愉的样子,表现出桐花的无限生机与美丽,表达了作者看到这景象心中的无限惊喜与热爱。(意对即可)
5.因为山上的桐花虽然已经落尽,我以为自己会忘记这一切,但我却在心中对桐花盛开飘落的壮丽景象永远怀念。(意对即可)
6.“略”。
❹ 桐花的四、席慕容文章
四月廿四日
长长的路上,我正走向一脉绵延着的山冈
不知道何处可以停留,可以向他说出这十年二十年间种种无端的忧愁
林间洁净清新,山峦守口如瓶
没有人肯告诉我那即将要来临的盛放与凋零
四月廿五日
长长的路上,我正走向一脉绵延着的山冈
在最起初,仿佛仍是一场极为平常的相遇
若不是心中有着贮藏已久的盼望
也许就会错过了在风里云里已经互相传告着的
那隐隐流动的讯息
四月的风拂过,山峦沉稳,微笑地面对着我
在他怀里,随风翻飞的是深深浅浅的草叶,一色的枝柯
我逐渐向山峦走近,只希望能够知道她此刻的心情
有模糊的低语穿过林间,在四月的末梢,生命正在酝酿着一种芳醇的变化
一种未能完全预知的骚动
五月八日
在低低的呼唤声传过之后,整个世界就覆盖在雪白的花荫下了
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像一条流动的江河
仿佛世间所有的生命都应约前来,在这刹那里,在透明如醇蜜的阳光下
同时欢呼,同时飞旋,同时幻化成无数游离浮动的光点
这样一个开满白花的下午,总觉得似曾相识,总觉得是一场可以放进任何一种时空的聚合
可以放进诗经,可以放进楚辞,可以放进古典主义也同时可以放进后期印象派的笔端
在人类任何一段美丽的记载里,都应该有过这样一个下午
这样一季初夏
总有这样的初夏,总有当空丽日树丛高处是怒放的白花
总有穿着红衣的女子姗姗走过青绿的田间
微风带起她的衣裙和发梢
田野间种着新茶,开着蓼花,长着细细的酢浆草
雪白的花荫与曲折的小径在诗里画里反复出现,所有的光影与所有的悲欢在前人枕边也分明梦见
今日为我盛开的花朵不知道是哪一个秋天里落下的种子?
一生中所坚持的爱,难道早在千年前就已是书里写完了的故事?
五月的山峦终于动容,将我无限温柔地拥入怀中
我所渴盼的时刻终于来临,却发现,在他怀里,在幽深的林间
桐花一面盛开如锦,一面不停纷纷飘落
五月十一日
难道生命在片刻欢聚之后真的只剩下离散与凋零?
在转身的那一刹那,桐花正不断不断地落下
我心中系着的结扣慢慢松开
山峦就在我身旁,依着海潮依着月光,我俯首轻声向他道谢
感谢他给过我的每一个丽日与静夜
由此前去,只记得雪白的花荫下
有一条不容你走到尽头的小路
有这世间一切迟来的,却又偏要急急落幕的幸福
五月十五日
桐花落尽,林中却仍有花落时轻柔的声音
走回到长长的路上,不知道要像谁印证这一种乍喜乍悲的忧伤
周遭无限沉寂冷漠,每一棵树木都退回到原来的角落
我回首依依向他注视
高峰已过,再走下去,就该是那苍苍茫茫
无牵也无挂的平路了吧?
山峦静默无语,不肯再回答我
在逐渐加深的暮色里,仿佛已忘记了花开时这山间曾有过怎样幼稚堪怜的激情。
我只好静待时光逝去,希望能像他一样也把这一切都逐渐忘记
可是,为什么,在漆黑的长夜里,仍能听见无人的林间有桐花纷纷飘落的声音?
为什么?繁花落尽,我心中仍留有花落的声音
繁花落尽,我心中仍有花落的声音
一朵,一朵,在无人的山间轻轻飘落
(一九八四年初夏结绳记事)
❺ 席慕容的《桐花》原文是什么
【原文】
4月25日
长长的路上,我正走向一脉绵延着的山岗。在最起初,仿佛仍是一场极为平常的相遇,若不是心中有着贮藏已久的盼望,也许就会错过了在风里云里已经互相传告着的,那隐隐流动的讯息。
四月的风拂过,山峦沉稳,微笑地面对着我。在他怀里,随风翻飞的是深深浅浅的草叶,一色的枝柯。
我逐渐向山峦走近,只希望能够知道他此刻的心情。有模糊的低语穿过林间,在四月的末梢,生命正酝酿着一种芳醇的变化,一种未能完全预知的骚动。
5月8日
在低低的呼唤声传过之后,整个世界就覆盖在雪白的花荫下了。
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仿佛世间所有的生命都应约前来,在这刹那里,在透明如醇蜜的阳光下,同时欢呼,同时飞旋,同时幻化成无数游离浮动的光点。
这样的一个开满了白花的下午,总觉得似曾相识,总觉得是一场可以放进任何一种时空里的聚合。可以放进诗经,可以放进楚辞,可以放进古典主义也同时可以放进后期印象派的笔端——在人类任何一段美丽的记载里,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一个下午,这样的一季初夏。
总有这样的初夏,总有当空丽日,树丛高处是怒放的白花。总有穿着红衣的女子姗姗走过青绿的田间,微风带起她的衣裙和发梢,田野间种着新茶,开着蓼花,长着细细的酢浆草。
雪白的花荫与曲折的小径在诗里画里反复出现,所有的光影与所有的悲欢在前人枕边也分明梦见,今日为我盛开的花朵不知道是哪一个秋天里落下的种子?一生中所坚持的爱,难道早在千年前就已是书里写完了的故事?
五月的山峦终于动容,将我无限温柔地拥入怀中,我所渴盼的时刻终于来临,却发现,在他怀里,在幽深的林间,桐花一面盛开如锦,一面不停纷纷飘落。
5月11日
难道生命在片刻欢聚之后真的只能剩下离散与凋零?
在转身的那一刹那,桐花正不断不断地落下。我心中紧紧系着的结扣慢慢松开,山峦就在我身旁,依着海潮依着月光,我俯首轻声向他道谢,感谢他给过我的每一个丽日与静夜。由此前去,只记得雪白的花荫下,有一条不容你走到尽头的小路,有这世间一切迟来的,却又偏要急急落幕的幸福。
5月15日
桐花落尽,林中却仍留有花落时轻柔的声音。走回到长长的路上,不知道要向谁印证这一种乍喜乍悲的忧伤。
周遭无限沉寂的冷漠,每一棵树木都退回到原来的角落。我回首依依向他注视,高峰已过,再走下去,就该是那苍苍茫茫,无牵也无挂的平路了吧?山峦静默无语,不肯再回答我,在逐渐加深的暮色里,仿佛已忘记了花开时这山间曾有过怎样幼稚堪怜的激情。
我只好归来静待时光逝去,希望能象他一样也把这一切都逐渐忘记。可是,为什么,在漆黑的长夜里,仍听见无人的林间有桐花纷纷飘落的声音?为什么?繁花落尽,我心中仍留有花落的声音。
繁花落尽,我心中仍留有花落的声音,一朵、一朵,在无人的山间轻轻飘落。
❻ 桐花落尽的结局
小说总共有两部,第一部的结尾现实得让人想落泪,男主在战场上失踪,而女主在寻找男主的过程中意外回到现代。
关于《桐花落尽》:
方晓是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女孩,意外地穿越了时空。动荡的国家,风雨飘摇的江山,被日本鬼子践踏得支离破碎。方晓流浪在这个时代,满天风雨遥相望的红尘,她没有能力去改变历史,甚至边自己的命运也无法左右。
楚啸尘,军统老牌特工,在抗战时期多次执行锄奸任务,双手沾满敌人和汉奸的鲜血。他本来是中央大学的高材生,因为战争走上了一条离学问越来越远的路。多年的杀戮,而战火依然没有停熄。生又何欢,死又何惧,他早已经看透了生死。
原本不相干的两个人,因为楚啸尘执行任务时一念之差救了方晓,命运也从那一刻开始纠缠。到底一念这差会成佛还是成魔,相信所有的一切都会尘埃落定。只是那时候,在最深的红尘里他们是否还能相遇。
❼ 席慕容的桐花原文
【席慕容《桐花》原文】
4月25日
长长的路上,我正走向一脉绵延着的山岗。在最起初,仿佛仍是一场极为平常的相遇,若不是心中有着贮藏已久的盼望,也许就会错过了在风里云里已经互相传告着的,那隐隐流动的讯息。
四月的风拂过,山峦沉稳,微笑地面对着我。在他怀里,随风翻飞的是深深浅浅的草叶,一色的枝柯。
我逐渐向山峦走近,只希望能够知道他此刻的心情。有模糊的低语穿过林间,在四月的末梢,生命正酝酿着一种芳醇的变化,一种未能完全预知的骚动。
5月8日
在低低的呼唤声传过之后,整个世界就覆盖在雪白的花荫下了。
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仿佛世间所有的生命都应约前来,在这刹那里,在透明如醇蜜的阳光下,同时欢呼,同时飞旋,同时幻化成无数游离浮动的光点。
这样的一个开满了白花的下午,总觉得似曾相识,总觉得是一场可以放进任何一种时空里的聚合。可以放进诗经,可以放进楚辞,可以放进古典主义也同时可以放进后期印象派的笔端——在人类任何一段美丽的记载里,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一个下午,这样的一季初夏。
总有这样的初夏,总有当空丽日,树丛高处是怒放的白花。总有穿着红衣的女子姗姗走过青绿的田间,微风带起她的衣裙和发梢,田野间种着新茶,开着蓼花,长着细细的酢浆草。
雪白的花荫与曲折的小径在诗里画里反复出现,所有的光影与所有的悲欢在前人枕边也分明梦见,今日为我盛开的花朵不知道是哪一个秋天里落下的种子?一生中所坚持的爱,难道早在千年前就已是书里写完了的故事?
五月的山峦终于动容,将我无限温柔地拥入怀中,我所渴盼的时刻终于来临,却发现,在他怀里,在幽深的林间,桐花一面盛开如锦,一面不停纷纷飘落。
5月11日
难道生命在片刻欢聚之后真的只能剩下离散与凋零?
在转身的那一刹那,桐花正不断不断地落下。我心中紧紧系着的结扣慢慢松开,山峦就在我身旁,依着海潮依着月光,我俯首轻声向他道谢,感谢他给过我的每一个丽日与静夜。由此前去,只记得雪白的花荫下,有一条不容你走到尽头的小路,有这世间一切迟来的,却又偏要急急落幕的幸福。
5月15日
桐花落尽,林中却仍留有花落时轻柔的声音。走回到长长的路上,不知道要向谁印证这一种乍喜乍悲的忧伤。
周遭无限沉寂的冷漠,每一棵树木都退回到原来的角落。我回首依依向他注视,高峰已过,再走下去,就该是那苍苍茫茫,无牵也无挂的平路了吧?山峦静默无语,不肯再回答我,在逐渐加深的暮色里,仿佛已忘记了花开时这山间曾有过怎样幼稚堪怜的激情。
我只好归来静待时光逝去,希望能象他一样也把这一切都逐渐忘记。可是,为什么,在漆黑的长夜里,仍听见无人的林间有桐花纷纷飘落的声音?为什么?繁花落尽,我心中仍留有花落的声音。
繁花落尽,我心中仍留有花落的声音,一朵、一朵,在无人的山间轻轻飘落。
【席慕容《桐花》赏析】
席慕容的散文《桐花》,我是在南海出版社出版的她的散文集《透明的哀伤》中看到的。这一篇散文与她在同一本集子中的其他作品不同,不是直接的说出她在平凡世界中感受到的哲理,而是用一种近乎诗的构思来表达她对生活的感想。
初读这篇散文,觉得不太好懂,从题目看,本该是写桐花,但主要笔墨并没有放在描写桐花的形态上,而是放在了作者本人的所思所感上。文章是以时间为线索,分割并连贯章节的。第一章并不写桐花,而是写作者走向“一脉绵延着的山峦”,作者“不知道何处可以停留,可以向他说出这十年二十年间种种无端的忧愁”。可见,作者是一个散步着的行者,而且心怀忧愁。这忧愁是什么?作者并没有明说,但明确地让读者知道了作者心中有着这么一个“结”,并且持续了十年二十年,读者也就跟随着作者产生了一种等待的心里,或至少在读者心中埋下了伏笔。
之后的一章,写的是征兆。作者在开头仍将自己的感想放在前头,写事情过去之后回顾所得到的认识,这样的倒叙的写法,,其实既是对后面章节的预示,也照应了上一章的“忧愁”。着无端的忧愁是什么?作者在这一章里点了出来:“若不是心中有贮藏已久的盼望,也许就会错过了在风里云里已经互相传告着的那隐隐流动的讯息。”作者因为有着 “贮藏已久的盼望”,才会有以前“无端的忧愁”,才会对林中暗涌的讯息有所感应,于是才会有下文与桐花的邂逅。这里,作者点明了自己在等待,但并不知道等待的是什么,这里再一次埋下伏笔。
接着的一章便是与桐花的相遇,作者在这一章将重点转到了对桐花的描述,但也仍是大笔的、写意的,用各种对桐花的喜爱(各个时代对桐花的描绘)来表达桐花的可爱。在这些描述总,可以看出作者对桐花是十分喜爱的。由于这种喜爱和眷恋,作者进入了一个真实与不真实的境界。作者知道这样灿烂开放的美丽的桐花,是“可以放进诗经,可以放进楚辞,可以放进古典主义也同时可以放进后期印象派的笔端”——桐花的作为美的生命一直活在长长的历史中,被历史上所有可能的人喜爱过,描绘过,赞美过,珍藏过。但是作者也毫不掩饰自己对桐花的喜爱,并为桐花的美、为桐花所接受的珍爱并不独属于自己而感到嫉妒“今日为我盛开的花朵不知道是哪一个秋天利落下的种子?一生中所坚持的爱,难道早在千年前就已经是书里写完了的故事?”——作者是失落的,这证明了作者对桐花的“自私”的爱。作者认识到桐花的美必定曾被历史上许多人欣赏过,赞美过,对桐花的珍爱并不独属于自己,这是真实的;同时,作者希望这样的珍爱是只能为自己所有,这是不真实的;但这种情感又是真实地发自作者“自私”的内心的,于是,这种事实与情感、真是与虚幻叠压在一起,矛盾地表现了作者的热烈的爱。
然后,作者的态度转入平淡。明白了“生命在片刻欢聚之后真的只能剩下离散与凋零”之后,作者不再执着而狂热地留恋着桐花了,而是感谢让桐花在其上生长的山峦,认识到了“雪白的花荫下,有一条不容你走到尽头的小路,有这世间一切迟来的,却又偏要急急落幕的幸福”。幸福不容许永远,因而小路两旁开满的桐花也不得永久,但是以前一只留在作者心中的“紧系的结扣”已经“慢慢松开”,前面提到的等待和盼望已经完满于刚才热烈的相遇中了。但是一个新的结扣又留在了作者心中,作者未提,但读者已经隐约感觉到了。
最后一章中,与桐花相遇的盛况已经过去——“高峰已过,再走下去,就该是那苍苍茫茫无牵也无挂的平路了”。“桐花已落尽”,但是“在漆黑的长夜里”,“我心中仍留有花落的声音”,这新的忧愁,就是对桐花盛开的壮丽景象的永远的怀念。
至此,作者和桐花的相遇的整个过程:等待→预兆(预感)→相遇→相离→追忆(怀念)已经叙事完毕了,但是,重新回头审视文中的一些句子,就会对文章的整体有新的认识。
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了“生命”一词:一处在第二章的最后一段“在四月的末梢,生命正在酝酿着一种芳醇的变化……”;另一处在第四章的第一段“难道生命在片刻欢聚之后真的只能剩下离散与凋零?”这里直接认识到的生命是桐花的生命,但是看看最后一章中的某些句子,就可以知道整篇文章并不是只写到了桐花的生命历程:“高峰已过,再走下去,就该是那苍苍茫茫无牵也无挂的平路了吧。”这里,桐花的生命已殒,但作者的思路并没有随之断掉,作者的思路和桐花之间的联系发生了转移。从这个句子看,如果仅仅理解为作者走过了山岗,以后就将一直走在平原上是不妥的,从现实来看,平地上的山岗是很多的,不可能只有一座,这里的山岗和平地是虚幻的。尤其是“苍苍茫茫无牵也无挂的平路”,作者为什么说平路是“无牵也无挂的”的?作者原来在牵挂的是什么?是和桐花的相会?作者难道就这么认定一次和花的相会就足以是一生的牵挂?显然这也是作者的虚写。平原和山岗、和桐花的相会是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树立的象征:与桐花的相遇,象征着一个人一生中一直期待的东西;山岗和他两侧的平原象征着人的一生;山峦便是那个最期盼的愿望实现的时间和地点;再说细些,可以把桐花看成是人的一生中最璀璨的时期(也是人一生中最怀念和留恋的时期)。全文对山岗的描述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作者在整个过程中都和山岗有对话,对山岗的描写,正如同生活一样:博爱、睿智,但什么都不告诉你,只以他最宽宏的胸怀让你自己去体会,去寻找自己的答案,并且遵循时间的规则,不后悔不挽留一切过去的东西。所以也可以将山峦单独看成生活本身;而对桐花的怀念,自然使人对自己人生巅峰时期的留恋和追忆。这样,整部作品所描述的过程就可以理解成:人生前半期的等待和企盼→人生最辉煌的时期→人生巅峰期后的平稳甚至滑坡→对巅峰期的怀念和追忆→对巅峰一去不回的理性认识。这样整个作品就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生活的角度来表明作者对生活的感知和认识,而这,是通过桐花、山岗和平原这些外在的象征形象来实现的。
整篇文章,对与桐花邂逅的描写,是从无意识的相遇,到有意识留恋结束的;对生活的描述,是从生活中的等待,到突如其来的相遇,到强烈的情感感知,再到离开时的无限留恋,最后从感觉升华到理性认识,作者不明说地借助桐花和花下的自己给读者演绎了一个生命成长成熟的过程,一波三折,环环相扣而不露痕迹,这正是作者是以的构造的魔力所在。
❽ 30篇课外文言文及答案
一.《诗画皆以人重》(王士禛)( 潍坊市2002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①;章敦、京、卞②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④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选自《明清闲情小品赏析》)
注:①王士禛,清代诗人。②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③章敦、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④颜鲁公,即颜真卿。封鲁国郡公,人称“颜鲁公”。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18.下列句中加点“然”与其他三句中加点“然”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则弛然而卧 B.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C.杂然而前陈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一钱不直 直: (2)后世见者必宝之 宝:
20.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后人粪土视之
译文:
(2)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译文: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认为诗歌、文章、书法、绘画是否受人重视都与人的品格有关。
B.作者认为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高。
C.作者认为章敦、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于书法的人。
D.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其实不好,后世喜欢的原因是颜真卿的品德好。
22.填空。(4分)
(1)“苏、黄”中的“苏”指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唱,其最后两句“ , 。”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和祝愿。(2分)
(2)永叔,即欧阳修,字永叔,北宋文学家。初中课本里,他的《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风霜高洁, ,山间之四时也。(2分)
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4~13题。(15分)(2002年太原市中考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4在(甲)段横线上填写原文。 (1分)
5(甲)段描写的内容是 (1分)
6“朝晖夕阴”的“晖”,意思是 (1分)
7 请你写出两句初中课内学过的含“涯”字的古诗名句,要求句中的“涯”与(甲)段中“横无际涯”的“涯”表意相同。 (2分)
答:
〔乙〕余闻而愈悲。孔子日:“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8(乙)段引用了孔子的名言:“苛政猛于虎也。”孔子还有关于学习方法的名言,请写出你在初中课内学过的一句。 (1分)
答:
9 (乙)段中有《捕蛇者说》一文的主旨句,请用现代汉语说说它的意思。(2分)
答:
10 (乙)段“今以蒋氏观之”的“观”与(甲)段 一句中的“观”,表意相同。(1分)
〔丙〕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1请由(丙)段联系全文,写出《马说》的主旨句。 (1分)
答:
12写出两句初中课内学过的含“见”字的古诗名句,其中的“见”与(丙)段画线句中的“见”用法相同。 (2分)
答:
13联系今天的现实生活,请你换一个角度,谈谈对人才问题的看法。(3分)
答:
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熟读精思》,理解大意,然后答题。(7分)
阅读提示:朱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有丰富的治学和讲学的经验。“熟读精思”是作者吸收前人的读书经验,概括总结出来的读书方法,直到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文章虽是文言,却明白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
熟读精思(节选) □ 朱熹(2002年湖北宜昌市中考)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吉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①看字,子②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甲到,乙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④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⑤。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①[详缓]仔细从容。 ②[子]通“仔”。下同。 ③[牵强暗记]勉强硬记。 ④[漫浪]随随便便。 ⑤[急]要紧。
1.给“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中的“见”字注上拼音。(1分)
________
2.在我们学过的文言词语中,还有哪些词与文中加点的“余”字意思相同?请任写一个。(1分)
_____________
3.根据上下文,在文中甲、乙两个方框内各填一个字。(1分)
______ _ _________
4.写出“不待解说,自晓其义”这句话的大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书要善于积累。古人关于读书有许多名言名句,你积累过吗?请任意写一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乐工罗程者,善弹琵琶,为第一,能变易新声。得幸于武宗,恃恩自恣。宣宗初亦召供奉。程既审①上晓音律,尤自刻苦。往往令倚嫔御歌,必为奇巧声动上,由是得幸。程一日果以眦睚②杀人,上大怒,立命斥出,付京兆。他工辈以程艺天下无双,欲以动上意。会幸苑中,乐将作,遂旁设一虚坐,置琵琶于其上,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上曰:“汝辈何为也?”进曰:“罗程负陛下,万死不赦;然臣辈惜程艺天下第一,不得永奉陛下,以是为恨。”上曰:“汝辈所惜罗程艺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③法也。”卒不赦程。(安徽省2002年初中语文竞赛试题)
[注] ①审:明白,清楚。
②眦睚:怒目相视的样子。借指小的怨恨。
③高祖:唐代开国皇帝李渊;太宗:唐太宗李世民。
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8分)
⑴ 能变易新声
⑵ 会幸苑中
⑶ 乐工等罗列上前
⑷ 卒不赦程
22.下列加点的词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4分)
A.得幸于武宗 B. 必为奇巧声动上
不得永奉陛下 置琵琶于其上
C.由是得幸 D.程一日果以眦睚杀人
会幸苑中 以是为恨
23.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 他工辈以罗程艺天下无双,欲以动上意。
(2) 汝辈所惜罗程艺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法也。
24.用文中语句填空。(4分)
罗程“果以眦睚杀人”的原因是“ ”,乐工为罗程求情的原因是“ ”,宣宗不赦免罗程的原因是“重”高祖、太宗之法。
25.你从文中的故事得到哪些启示?(每点启示用一句话概述,标上序号)(4分)
五.《礼论》(节选) 苟子(6分)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注: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
15.为下面语句加上标点符号。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16.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语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选文,回答问题。(8分)
项籍者,下相①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②项梁。梁 父 即 楚 将 项 燕为 秦 将 玉 翦 所 戮③ 者 也 项 氏 世 世 为 楚 将 封 于 项④ 故 姓 项 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⑤,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⑥学。
秦始皇帝游会稽⑦,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⑨籍矣。
【注释】①下相:秦地名。②季父:诸叔父中的最小者。③戮:杀,这里指失败自杀。④项:古地名。⑤去:放弃。⑥竟:完成。⑦会稽:山名。⑧族:灭族。⑨惮:畏惧。
16.(2分)用“/”给下面文字断句。(注意:此题不要求加标点)
梁 父 即 楚 将 项 燕为 秦 将 玉 翦 所 戮 者 也 项 氏 世 世 为 楚 将 封 于 项 故 姓 项 氏。
17.(6分)项羽与刘邦争霸,最后自刎乌江,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悲剧英雄。选文表现了他哪些鲜明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2002年长沙市中考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店铺),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久而不闻其香”与“广起,夺而杀尉”中“而”字的用法相同。
B.“与善人居”和“居五日”中的“居”意思相同。
C.“鲍鱼之肆”代指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D.“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可译为:因此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必须慎重地选择和他相处的人。
22.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是:近朱者赤, (1分)
23.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草书大王(2002年厦门市中考题)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gòu):责骂。⑥胡:为什么。
1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 )
(2)使侄录之 ( )
(3)侄罔然而止 ( )
(4)执所书问曰 ( )
15.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代词(4分)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我)
(1)皆讥笑之 ( )
(2)诟其侄曰 ( )
(3)汝胡不早问 ( )
(4)致余忘之 ( )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何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2002年广东省湛江市中考题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 “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2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今者臣来 臣:我 B.方北面而持其驾 北面:向着北方;面向北方
C.我欲之楚 之:往,去 D.吾用多 用:用处
24.翻译“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一句为现代汉语。(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概括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不超过30字,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或片断,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2002年济南市中考题)
(一)
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4.依据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各组一个成语。(2分)
①虽护前者不能讳也
②各是其所是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6.作者说:“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看的?请举出具体事例说说自己肯定或否定的意见。(2分)
(二)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注]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选自《列子》)
[注] 缁(zī):黑色。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 天雨,解素衣
② 岂能无怪哉
8.从下面的短语中任选一个,解释其意思。(若两个都解释 ,则按第①个计分)(2分)
① 衣素衣而出
② 迎而吠之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停顿两次)。(2分)
向 者 使 汝 狗 白 而 往 黑 而 来
10.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是怎样悟出来的?(2分)
十一.《蜘蛛与蛇》薛福成(2002年宁波市中考)
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一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②其脑,果腹而去。(《庸庵笔记》)
注:①飙:暴风。这里指迅速。②盬(gǔ:)吸饮。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①既克,公问其故 ②齐师败绩
③果腹而去 ④如是者三四次
2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登轼而望之 战于长勺
(A) 而势稍不及 (B) 苛政猛于虎也
蜘蛛乃盬其脑 以首俯地
(C) 今乃掉尾而斗 (D) 以尾击柳
2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①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 ②将鼓之 ③欲穷其林
④殚其地之出 ⑤我将东徙 ⑥温故而知新
(A)①④ (B)①② (C)②⑤ (D)③⑥
26.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夫战,勇气也”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微斯人,吾谁与归?
27.把(甲)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原文: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28.①(甲)文中鲁军克敌制胜抓住了反攻的有利时机是在 之时;(乙)文中的蜘蛛是在蛇 之时,乘其不备,致蛇于死地。(请以文章原话回答)(2分)
②(甲)(乙)两文揭示的一个共同道理是 (1分)
十二.(2002年温州市语文中考题)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①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③,殊不畏人,闾里间④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⑤之诚,信于异类也。
〔注释)①武阳君:苏轼的母亲。②鷇(kòu):初生的小鸟。③驯扰:驯服顺从。④间里间:这里指乡里人。⑤忮():嫉妒,歧视。
2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众鸟巢其上(巢:鸟窝) B.其类可俯而窥也(窥:看)
C.武阳君恶杀生(恶:厌恶) D.至为珍异难见(至:极)
28.对下面句子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翔集其间。意思是:(很多鸟)在树间飞翔栖息。
B,殊不畏人。意思是:(这些鸟)很特殊,不怕人。
C.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意思是:乡里人见了,都认为是一件不寻常的事。
D.信于异类也。意思是:被鸟类所信赖。
29.简要说说你从本文中得到的启示。(3分)
答
2003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课外文言文集萃答案
一.18.B (2分。A、C、D中的“然”,……的样子,B然,这样)19. (1)直,同“值”。 (2)宝,以……为宝(把……当作宝贝),或珍爱、喜爱、喜欢。 (2分。每词1分)20.(1)后来的人们(都把他们的书法)看作粪土。 (2)古代的人大都会书法,只有那些品格高尚的人(的书法)才能流传得久远。(4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21.D (2分。作者假设即使颜真卿书法不好。因为他的品德好,也会受到后人的重视。说明品德对于书法的重要)22.(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2)佳木秀而繁阴 水落而石出者。(4分每句1分,有错别宇该空不得分)
二.4 衔远山,吞长江(错字、多字、漏字均不得分)5 岳阳楼之大观(或洞庭湖(岳阳楼)的雄伟景象)6 日光(或阳光)7 ①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或天涯若比邻) 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或断肠人在天涯) (标准同4)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写半句不得分。或学而时习之,或温故而知新,或默而识之,标准同4)9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评分说明:大意对1分(关键词理解有误不得分),表述1分(标准同2)。10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或予观夫,或予观夫巴陵胜状)”11只要答出“其真不知马也”即可得分(标准同4)12 ① 风吹草低见牛羊 ② 路转溪头忽见 (标准同4)13 要点:人才不应屈服现实,甘被埋没,应有“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寻求机会,展示才华。评分说明:与原文观点一致不得分,能换角度谈l分,分析深刻有创新l分,表述1分(标准同2)。
三、1.Xiàn 2.予、吾、我(供参考。大意相近即给分) 3.眼、口(顺序不可颠倒) 4.不等解释,自然明白它的意思(供参考。大意相近即可得分) 5.无“标准答案”,只要所写的是古人谈读书的句、言,均给分。错一个字扣1分。
四.21.(8分)(1)变换。 (2)正好,恰好。(3)排列,排成行列。(4)终于22.(4分)D
23.(6分) (1) 其他的乐工们认为罗程的演奏技艺天下无双,想利用这个理由使皇上改变主意。 (2) 你们这些人惋惜的只不过是罗程的技艺,我看重的是高祖、太宗传下来和法律。
(各3分) 24.(4分)①恃恩自恣 ②惜程艺天下第一(或:以程艺天下无双) (各2分)
25.(4分)示例:①英明的统治者会以国法为重,不会因偏爱和人情而废法。 ②恃恩自恣终会酿成大错。 ③ 人才虽能得,但法律是无情的,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应是平等的。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五、共30分。(一)共6分,每小题2分。15.标点正确,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16.大意明确,如:人生下来就会有欲望,有了欲望而得不到满足,就不能不有所追求。17.用自己的话概括,语言准确、精练,如:制定“礼”的缘由。又如“礼”是怎样制定出来的。
六.16.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前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17.围绕“轻视读书学习(或学不专一),崇尚、炫耀武力,胸怀大志,(或叛逆性格)”等三方面来答即可。
七.14题考点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掌握的程度。解法导引:1)短文已给六个注释,这样译文则易。2)选项句词义不难解。3)可结合句子、文段译句之后再理解词的用法。答案:(1)喜爱(欢);(2)叫、让;(3)迷惑(迷惑的样子)(迷惑而无所得);(4)拿,持。(4分,每题1分) 15题考点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用法掌握的程度。解法导引:1)已有译文和解土题的基础。2)结合语境可解释出来。答案:(1)他;(2)他的(或”他”);(3)你(4)我。
16题考点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译句的能力。解法导引:有14题、15解题的基础及思路,此题易解。答案:(1)这是什么字(呢)?(2分);(2)(张)丞相(仔仔细细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认识。(2分)(16题只要基本正确即可得分) 17题考点分析:本题考查掌握内容发表见解的能力。解法导引:1)有做14题的基础就能掌握内容。2)文中只有二人——张丞相及侄儿,因侄儿并没有什么不对。且该责备的原因文中已列出,自然易答。答案: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2分)原因:①自己书写不好,还骄傲自满,不听劝告,不改正错误。②自己字迹潦草,还埋怨侄儿不早点问。(原因写①或②都可得分)(2分)
八.23 D(“用”是“物资”、“财物”之意) 24 即使马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错译、漏译“虽”、“此”、“非”字每 字扣0.5分) 25 (做事)方向错了,条件越好,结果越糟。(大意对或言之成理即可)
九.21.B 22.近墨者黑 23.能辩证地分析这个观点,并能言之成理的给2分,表达不清楚的扣1分。
十.4.①举例:讳莫如深 讳疾忌医 直言不讳 供认不讳 ②举例:独行其是 各行其是 自行其是 是古非今 5.双方互相讥笑,没完没了,简直连观看下棋的人都不如了。 6.略 7.①下雨②感到奇怪 8.①穿着白色的衣服出去②冲着杨布叫 9.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10.观点举例:①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②遇事要善于思考。
十一.23.①已经战胜 ②溃败 ③离开 ④像这样24.D 25.B 26.B27.我看到他们的车辙混乱,又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去了,所以(才请您下令)追击他们。28.①彼竭我盈 意稍倦,以首俯地。 ②弱者如果能抓住机会,那么弱小者也可以战胜强大者。
十二.27.A 28.B 29.例如: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❾ 郭圣通重生为主角的小说叫什么名字啊
再世为后
带着空间穿郭皇后
❿ 玉井苍苔春院深,桐花落尽无人扫什么意思
井台长期无人使用,上面长满了绿色的青苔,庭院深深,桐花落尽,无人打扫。
有所思
朝代:唐代
作者:刘云
朝亦有所思,暮亦有所思。登楼望君处,蔼蔼萧关道。
掩泪向浮云,谁知妾怀抱。玉井苍苔春院深, 桐花落尽无人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