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听书变形金刚
1. 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期次划分
在兰坪-维西地区研究矿田构造主要侧重于白秧坪矿集区,它们的成矿时代主要是喜马拉雅期。白秧坪东矿带靠近构造单元边界,喜马拉雅运动早期的褶皱变形强,西矿带近于盆地中心仅发育挠曲变形,东西差异较大。到脆性变形期,两带都发育有强度近于相同的走向(近 SN)冲断层,以及相伴的斜向断层,故此时变形收缩量较一致。东矿带水磨坊倒转向斜为代表的褶皱紧闭化可与西矿带富隆厂背斜及吴底厂穹窿构造相对应。至于白秧坪的NE向 BKT1断层晚期松弛变成张性正断层,可能正是两带共有的东西向横断层。
因此,归纳出本区可比的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有三期。
1.褶皱变形期
云龙-江城褶皱系边部发生较强烈褶皱变形,盆地内部以挠曲变形为主。
2.脆性变形期
白秧坪整个褶皱系出现SN向冲断层系统,前期褶皱部分得以强化,其余地区广泛出现宽缓褶皱。
3.松弛-挤压交替调整期
支独断裂、通甸断裂和褶皱束内的华昌山断裂,是在早期倒伏褶皱基础上发生的正向或反向的重力滑覆或逆冲推覆断裂;大量的横断层近等距出现、断块构造形成;穹窿构造也由于热动力或局部重力均衡作用而出现,并可能形成一个与穹窿有关的派生构造组合。
2. 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
喜马拉雅山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然而,近代地质学发现,沿阿尔卑斯——喜马拉雅一带,广泛分布着侏罗纪(距今约1.9—1.4亿年前)的海相沉积。1885年,奥地利学者诺伊迈尔首先指出,当时沿这一带曾分布着一条海水通道。1893年,他的岳父,著名奥地利学者修斯进一步提出,这一侏罗纪海域实际上是一个洋,它位于北方大陆与冈瓦纳大陆之间,后来遭受挤压而消失,其变形岩石形成了今日所见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3. 喜马拉雅期成矿系统与成矿系列
攀西地区作为西南“大三江”的一个重要地区,进入新生代后伴随陆内造山运动,发育与喜马拉雅期幔源碱性岩浆和流体作用有关的特征岩浆组合有两类:富碱浅成侵入岩组合,碱性侵入岩组合。
分布于四川木里—盐源和云南宁蒗—滨川一带的壳幔混源型富碱浅成侵入岩组合,以石英二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花岗斑岩和正长斑岩为代表,形成时代集中于35~65Ma,源区应为下地壳或壳幔过渡层,普遍显示铜、钼、金矿化特征。
分布于四川攀西和云南丽江地区的幔源型碱性侵入岩组合,其形成时代集中在30~40Ma,推断源区位于约100km深的富集地幔。这一岩石组合,可再以哀牢山—金沙江为界,西侧以钾质富碱岩浆岩组合为特征,以钾质煌斑岩和钾质碱性花岗岩为代表,主要形成铜、钼、铅、锌、金、银矿化;东侧以钠质富碱岩浆岩组合为特征,以钠质碳酸岩和碱流岩为代表,主要伴随轻稀土和金矿化。
骆耀南等(1998)通过研究龙门山—锦屏山陆内造山带,划分了对应于该区喜马拉雅期幔源碱性岩浆和流体成矿系统的多金属成矿系列:
1.与喜马拉雅期韧-脆性剪切带有关的Au、Ag、Cu多金属成矿系列
龙门山—锦屏山前陆及腹陆带的主断裂,一般均经历过多期活动,显示具韧-脆性复合剪切带性质,并伴有普遍的金矿化。本次工作重点集中在鲜水河断裂以南的康定—西昌菜子园地区。通过初步研究,证实它是一条区域性巨型含金剪切带,远景可观,并被中国地质调查局列入全国跨世纪普查找矿重点片。
厘定这一巨型含金剪切带的依据如下:
第一,在南北长300km,东西宽10~25km范围内,已发现数十处Au、Ag多金属化探异常和近百处金矿产地,表明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金矿化集中区。
第二,该区具有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遭受过多次造山作用影响,特别是喜马拉雅期陆内造山作用,使一些主要断裂经受滑脱、逆冲和走滑的复杂演变过程。伴随早期韧性剪切作用,发生了初始成矿;后叠加韧-脆性或脆性变形,则导致最终富集定位,形成众多Au-Ag多金属矿产地。据康定、石棉、冕宁一带大量剪切应变矿物同位素年龄值(15.4~21.2Ma)测定,主成矿期应为喜马拉雅期。
第三,韧性和韧-脆性剪切作用涉及多种多样岩层,包括康定群、元古宇、古生界、基性火山岩和花岗岩等含金丰度高的矿源层,因此显示出多层次矿化和多样性类型的特征。
此外,该区还广泛发育各类脉岩,尤其是基性脉岩普遍可见,表明主要成矿物质应由幔源提供。
区内剪切带型金矿具有成带分布和分片集中的特征。据此,可以划分北段康定、中段石棉和南段冕宁三个集中区。根据产出金矿类型垂直及水平分带特征,本区剪切带金矿成矿系列包括以下主要矿床式:基底中构造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康定黄金坪式);基底与盖层间滑脱带中糜棱岩-石英脉型金矿(石棉菩萨岗式):盖层中石英(氟镁石)脉型金(银)铅锌(铜)矿(康定偏岩子式);由绿片岩组成的构造岩片中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冕宁茶铺子式)。
(1)黄金坪式构造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含矿岩系为康定群斜长角闪质混合岩;控矿及成矿构造为南北向网络状断裂系中北北东向韧性剪切带,并伴有喜马拉雅期辉绿岩和长英岩等脉岩(K-Ar法测定47.9±0.8Ma))。空间上主断裂破碎带构成主矿体。在断裂分支复合、弧形转弯以及背形构造引张部位,往往矿体增厚,品位变富;矿体一般厚0.5~5m,平均厚1.16m,品位一般为1.6×10-6~61.2×10-6,平均9.5×10-6。矿石类型包括黄铁矿-石英脉型、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和黄铁矿蚀变岩型;原生矿以自然金为主,以微粒金-显微金形式产出,少量碲-金-银系列矿物,以次显微-超显微金形式嵌布于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碲银矿等载金矿物中。
经研究,动热变质热液成矿作用过程,包括早期黄铁矿-石英脉、中期多金属硫化物和晚期碲化物-碳酸盐等三个阶段(中、晚期是脆性叠加改造阶段产物),并伴有早期黄铁矿绢英岩化、中晚期硅化和碳酸盐化。矿体明显可见糜棱岩化或叠加后期角砾岩化和细脉状石英脉。成矿温度100~392℃,硫源为岩浆硫,水源为变质水,主成矿期26.9~20.8Ma(白云母K-Ar法),属于喜马拉雅期。矿床规模为中型。
(2)石棉菩萨岗式糜棱岩-石英脉型金矿。分布于石棉田湾至挖角坝之间基底与盖层的主滑脱带内。赋矿围岩为花岗质糜棱岩,顶底板为黑色和黄色千糜岩,是新近发现并具有区域找矿意义的新的层位及类型。糜棱岩为韧性剪切的产物,矿化产于韧-脆性构造叠加部位。硅化、黄铁矿化和方铅矿化发育,并有后期石英脉贯入。载金矿物为黄铁矿和方铅矿,并呈细脉状沿石英脉分布。大致显示上为方铅矿和下为黄铁矿的垂直分带特征。金品位8.3×10-6~69.8×10-6,平均13.5×10-6;银27×10-6。据千糜岩多硅白云母K-Ar法年龄测定,成矿期为15.4~21.2Ma。
(3)康定偏岩子式石英(氟镁石)脉型金(银)铅锌(铜)矿。赋矿地层为震旦纪富藻白云岩。赋矿构造为脆性断裂破碎带、层间破碎带、裂隙带和片理带,矿体以脉状为主,次为透镜状。产状与围岩近乎一致。矿体数量多,但规模小,形态复杂。矿石类型主要为黄铁矿-石英脉型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氟镁石或碳酸盐)脉型。围岩蚀变以黄铁矿化、硅化和白云石—氟镁石化为主。载金矿物为黄铁矿、黄铜矿、黝铜矿和方铅矿等。常见微细型明金,金品位5.36×10-6~15.23×10-6,伴生银达48.2×10-6~426.34×10-6,有时Cu、Pb、Zn亦可达工业品位。盖层中金矿常有喜马拉雅期辉绿岩脉形影相随,表明成矿过程中有岩浆及岩浆热液作用的叠加。此外,在石棉及冕宁、西昌一带,赋矿地层还有泥盆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它们多以石英 碳酸盐脉型出现,并受层间破碎带控制。
(4)冕宁茶铺子式蚀变构造岩型金矿。分布于锦屏山前陆逆冲推覆带由二叠系变基性火山岩(绿片岩)组成的“豆荚状”构造片(长75km,宽1.5~4km)中,绿片岩达阳起石—绿帘石—绿泥石相,普遍可见硬绿泥石矿物,并显示韧性变形特征。
金矿体呈透镜状产于沿韧性剪切带分布的铁白云石—白云石交代岩中。在已评价的4km范围内,共圈出矿体14个,单矿体长59~470m,厚0.49~18.61m,平均金含量2.86×10-6,最高11.95×10-6,伴生银4.6×10-6~8.5×10-6,金储量18.33t,规模近大型,并伴有铅锌及铜,可供综合开发利用。
矿石类型主要有两种:一为黄铁矿化白云岩,是矿床主体,金品位为0.3×10-6~2×10-6;另一类为含硫化物石英脉叠加的黄铁矿化白云岩,含金为0.5×10-6~20×10-6,表明后期韧 脆性构造热液叠加改造的重要意义。在茶铺子矿床中,还具有喜马拉雅期花斑岩脉贯入(龙家沟,K-Ar法测定年龄为31.9Ma±0.8Ma),金含量达1600×10-9。
2.与喜马拉雅期壳幔源富碱斑岩有关的斑岩型Cu、Mo、Au、Ag、Pb、Zn成矿系列
研究区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是陆内造山阶段(主要为65~35Ma之间)壳幔同熔岩浆作用的产物。成矿作用及矿床类型受斑岩的岩性(岩石类型、酸度、碱度)及斑岩群产出的构造背景控制,据此可进一步分为与花岗斑岩有关的Cu、Mo、Au矿床(祥云马厂箐式),与石英二长斑岩有关的Cu、Au矿床(盐源西范坪式),与石英正长斑岩有关的Pb、Zn、Au矿床(北衙式)和正长斑岩有关的Pb、Ag矿床(姚安式)。
(1)祥云马厂箐式。斑岩群受北西和北东向两组断裂构造控制,产于九顶山背斜南翼。围岩为下奥陶统向阳组砂岩、粉砂岩夹薄层灰岩透镜体及下泥盆统康廊组厚层白云岩。成矿斑岩呈小岩株产出,面积1.36km,为具正长岩→石英(角闪)正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花岗斑岩→煌斑岩分异演化的复式岩体,同位素年龄值为31~48Ma(K-Ar法)和34Ma(Rb-Sr 法)。岩石属碱钙系列,SiO2平均值为69.60%,K2O+Na2O为9.68%。
由岩体中心向外,围岩蚀变为硅化带、石英钾长石化带和石英绢云母化带;外接触带见透辉石角岩带(夹石榴石矽卡岩)—阳起石透闪石角岩带—黑云母蚀变砂岩带。
由岩体中心向外,成矿元素的水平分带为:Mo-Cu、Mo-Cu-Cu、Au-Au、As、Pb、ZnAg、Fb、Zn。其中主成矿元素为Cu、Mo、Au。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斑铜矿及少量辉铜矿、砷黝铜矿、磁铁矿、磁黄铁矿、毒砂、白钨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锑矿、孔雀石、褐铁矿、自然金等。矿床主要类型为斑岩型,全岩矿化,呈细脉浸染状。主矿体在内外接触带长1350m,宽100~600m,厚30~120m,平均厚82.7m,平均品位Cu0.46%、Mo 0.078%。矿床中还见有角岩及矽卡岩型铜矿、石英脉型及硫化物型金矿体和矿石类型。经勘查证实,铜、钼、金矿床规模均达中型。
(2)盐源西范坪式。沿金河 程海断裂带分布,斑岩群侵位地层为二叠—三叠系。矿化斑岩为石英二长岩,SiO2含量62%~66.2%,K2O+Na2O 9.1%~9.6%,具面型青磐岩化、绢英岩化、硅化、钾化蚀变及分带特征,在内外接触带出现细脉-浸染状矿化。主要为Cu-Au矿化,并显示上Cu下Au的分带趋势。
(3)鹤庆北衙式。分布于丽江地区南端中生代沉积盆地,斑岩群受北北东向及东西向基底断裂控制。在断裂交汇处可见一近南北向椭圆形环形构造(40km×30km)。环内及边缘共计有大小不等35个斑岩体,侵位于中三叠统北衙组灰岩。锆石U-Pb法年龄值为61Ma。3个含矿岩体的岩石类型为石英正长斑岩,SiO2平均含量67.56%,K2O+Na2O为10.75%。
围岩蚀变:岩体内为钾化、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和黄铁矿化,外接触带为矽卡岩化、硅化、黄铁矿化和大理岩化。
在空间上,矿体多出现于石英正长斑岩内外接触带附近,且呈似层状、脉状产出,包括有岩体上下盘接触带脉状矿体(主要类型)、岩体内沿剪切裂隙充填的含钼黄铁矿、方铅矿石英脉型矿体及古近系底部紫红色砾岩中的古砂金矿。
岩体上盘接触带为Pb-Zn矿体,并大多与金矿体共生,长350m,斜深250m,最大32m,平均厚5.31m;平均Pb 2.29%、Zn1.06%;共生金矿长440m,斜深230m,平均厚3.24m,Au平均品位6.52×10-6。岩体下盘为金矿,与煌斑岩脉可能有一定成因联系,蚀变强烈,矿体长560m,斜深180m,平均厚5.35m,Au平均品位5.55×10-6。
矿区内氧化深度在200m以上,原生硫化物多已淋失,金主要在氧化带中富集。主要矿物为自然金、自然银、白铅矿、铅铁矾、黄锌矿、水锌矿、褐镁矿和水锰矿,残留有少量方铅矿、砷铅矿、黄铁矿、赤铁矿和黄铜矿。黄铁矿中金含量7.81×10-6;方铅矿含金0.23×10-6,含银平均112.4×10-6,最高1633×10-6。
主要有两种工业矿石类型:铁-金矿石,Au品位为0.1×10-6,最高达208.5×10-6,平均为4.6×10-6;Ag为20×10-6,最高达426.9×10-6,平均为67×10-6;Cu含量<0.05%。二是铜 金矿石,Au为4×10-6~18×10-6,Ag为60×10-6~100×10-6;Cu为0.5%~11%,以4%最常见。对矿床进行评价,铅锌矿为中型,金矿远景可望达大型。
(4)姚安式铅锌银矿床。姚安老街子和干沟铅-银-金矿床产于滇中的中生代沉积盆地内,受北东向及北西向基底断裂控制。遥感影像显示有一系列交叠的环形构造。在长50km和宽10km范围内,计有大小36个斑岩及岩脉群。斑岩侵位于白垩系及古近系始新统陆相粗面质火山岩系中,岩石类型为正长斑岩,K-Ar 法同位素年龄为31~50Ma,SiO2平均含量为64.04%,K2O+Na2O为10.12%。
围岩蚀变:斑岩中主要为高岭土化、绢云母化、硅化和黄铁矿化;砂泥岩中显示角岩化、硅化、重晶石化和碳酸盐化;火山岩中一般为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和碳酸盐化。
矿化以Pb、Ag(Au)为主。铅矿体大致可分四种类型:①蚀变正长斑岩及粗面岩中的细脉浸染型,Pb含量为1.33%,最高达39.9%,占全矿总储量的70%(以老街子矿段为代表):②蚀变石英砂岩中的细脉浸染状铅矿,Pb平均含量为1.27%(以格苴坪为代表);③产于黄铁矿化含钙质泥岩中的鞍状或似层状铅矿,Pb含量为3%~792%(以取宝箐为代表);④产于砂质泥岩中的脉状铅矿,Pb含量为0.64%(以文化村为代表)。
银矿体主要见于老街子矿段正长斑岩中,受断裂破碎带控制,呈脉状群产出,单矿体厚为1~30.47m,斜深几十米至200m,长400m,Ag最高品位为406.36×10-6,以自然银、辉银矿的形式产出,并与方铅矿、闪锌矿共生。
金矿体见于文化村、干沟、白马苴、格苴坪等矿化带,产于主岩体外接触带之白垩系泥砂岩地层的近东西向张扭性构造破碎带中。干沟金矿带长1600m、宽150~500m,已圈出金矿体11个;单矿体长200~400m,厚0.5~2m,控斜深300m,Au品位为1×10-6~30×10-6,平均为4.37×10-6,局部达44×10-6。矿石类型为含金镜铁矿型和黄铁矿脉型。金矿与正长斑岩或煌斑岩脉形影相随。
矿石矿物:铅银矿体以方铅矿、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砷黝铜矿、磁铁矿、辉银矿、自然银为主;金矿体以黄铁矿、镜铁矿、褐铁矿、自然金为主。
该矿床经勘查证实,铅、银矿均为大型,金矿为小型。
3.与喜马拉雅期幔源碱性基性岩及钾质煌斑岩有关的Au(Ag、Cu)成矿系列
研究区的幔源碱性基性岩及钾质煌斑岩,均属火山及次火山爆发-喷溢成因,形成时代略晚于富碱斑岩(约35~20Ma),属陆内造山阶段总体挤压局部引张环境的产物。
碱性玄武岩主要分布于丽江—剑川一带,辉绿-辉长岩脉集中见于锦屏山前陆逆冲-推覆带及前缘基底隆起带,并与剪切带金矿形影相随;钾质煌斑岩除在西范坪、北衙、马厂箐和姚安等地与富碱斑岩一起产出外,还独立呈群呈带分布于盐源、滇中等中一新生代断陷盆地中。
据已有资料,该成矿系列大致包括以下两种类型:其一是与辉绿-辉长岩脉有关的金(银、铜)矿,实例为石棉田湾及石棉金鸡台子金矿床。新近发现,金(银、铜)矿体与辉绿-辉长岩脉(体)形影相随,两者应存在成因联系。其二是与煌斑岩脉有关的金矿,已知分布于云南鹤庆北衙及姚安。北衙铅锌金矿床的56号矿体,产于煌斑岩脉接触带(煌斑岩本身含金丰度值为1100×10-6),厚1.53m,Au品位为15.64×10-9。姚安金矿床中的部分金矿体与煌斑岩密切共生,并形成煌斑岩脉金矿。含金矿物主要为镜铁矿、黄铁矿,少量黄铜矿;矿石呈细脉浸染状、块状、角砾状;矿体伴有强烈的硅化、钠长石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矿体的Au品位为1×10-6~30×10-6,平均4.37×10-6(姚安金矿被评价为小型)。
4.与喜马拉雅期幔源碱性岩有关的稀土矿成矿系列
喜马拉雅期幔源碱性岩,主要分布于锦屏山前缘基底隆起带,沿安宁河断裂呈群出露,由北至南,有冕宁牦牛坪、三岔河、包子村、羊房沟、雕楼山、郑家梁子、木洛寨及德昌大陆乡等岩体(群),它们呈岩株及岩脉(群)贯入于早期花岗岩、石英闪长岩或古生代地层中。主要岩石类型为霓石碱性花岗岩、霓辉正长岩、霓辉正长斑岩、霓石石英正长岩、霓辉伟晶岩和碳酸岩等。
稀土矿床成矿作用与碱性岩浆活动期及岩浆期后热液活动有直接关系,包括有霓辉伟晶岩脉型、碳酸岩脉型、蚀变碱性花岗岩及正长岩型的氟碳铈矿矿床,具有品位高、规模大、伴生有用元素多等特点。根据目前工作程度,可划分为冕宁牦牛坪式及德晶大陆乡式两个典型矿床式。
(1)冕宁牦牛坪式稀土矿床。分布于锦屏山前缘基底隆起带,碱性杂岩受哈哈-里庄断裂控制,且具有成群分布特征。杂岩由含霓石碱性花岗岩、碱性伟晶岩、方解石碳酸岩组成,属霓石碱性花岗岩浆-伟晶气成-热液充填的氟碳铈矿稀土矿床。
矿石自然类型包括碱性伟晶岩型、方解石碳酸岩型和霓石碱性花岗岩中细网脉浸染型,以伟晶岩和花岗岩中细网脉型为主(占总储量95%)。概算轻稀土氧化物储量为203.1万吨,已达大型。
矿石矿物以氟碳铈矿为主,少量硅钛铈矿、氟碳钙铈矿、方铈矿和独居石。脉石矿物为重晶石—天青石系列矿物、萤石、方解石、霓辉石、钠铁闪石、石英、长石、黑云母和褐黑色矿泥等。矿体表内平均品位REO为4.14%~5.19%,表外平均为:1.44%(混合矿品位为2.81%,此即开采品位)。矿床具稀土矿物粒度粗大和矿石选冶性好等特点。
(2)德昌大陆乡式稀土矿床。分布于冕宁牦牛坪稀土矿床之南;为一与喜马拉雅期霓辉正长岩有关的霓辉萤石—重晶石—钡天青石脉型稀土矿床新类型。矿床地质特征基本上可与牦牛坪稀土矿床相对比,但又具有地区特色。
已初步圈定4个矿体。构成矿体的主要矿脉和矿石类型,包括有含霓辉萤石-锶重晶石型大矿脉(矿石)、萤石钡天青石型大矿脉(矿石)及由上述两种脉组成的细网脉——石英闪长岩型或霓辉正长岩型矿脉带(矿石)。
矿石具碎裂结构,角砾及斑杂构造,反映受岩脉及断裂构造双重控制。矿物成分以氟碳钸矿为主,见有少量方铅矿;脉石矿物为霓辉石、锶重晶石、萤石、方解石、毒重石、石英和白云母等。矿体REO品位为5.5%~12.6%,最高品位达17.68%,并伴随可供综合利用的伴生组分Pb、Sr、Ba、CaF2等,特别是SrSO4含量高达25.73%~27.68%,已超过独立锶矿床的工业指标(>25%)。
这一矿床以类型新(以碳酸岩型为主)、矿体厚大、品位高、稀土矿物组合简单(仅以单一的氟碳铈矿为主),且粒度大等特征区别于牦牛坪式矿床。(该成矿系列的详细论述可见第七章)
4. 谁喜欢听 变形金刚4 的 《Tessa》
我很喜欢《Tessa》!很喜欢!
说实话,我并没有看过变4,一开始听这首歌曲是在喜马拉雅的一部有声书,当时拼命去搜这首歌的名字和出处,但是搜索无果,到网络也搜不到。
很偶然的一次,看了游戏《斗战神》的一部宣传片,好像是关于天界入侵的,配的就是这首,我当时就很兴奋,用微信摇出了这首歌,加入了歌单。
这首曲子只凭旋律就很催人泪下,曲子很悠扬也很哀伤,很容易让人想起过往的种种难过、不舍、委屈、忧伤、无助、茫然……
看过这样一句话“戴上耳机,我拥有了全世界;摘下耳机,我却一无所有”,一边感觉这首曲子能给自己共鸣,一边形影相吊。
感觉天大地大,我还在低层挣扎,那地很广,却荒凉空旷,那天很高,高到触摸不到。
但同时,无论这现实多么残酷,我都没有放弃希望,在无边的灰烬里,还有一点星星之火,终有一日,它会燎原!
穿过最深的黑暗,才能看到最灿烂的光亮!
5. 电影 《喜马拉雅》 拍摄地点
剧组曾在尼泊尔驻扎将近一个月取景拍摄。陌生的环境和高山反应让演员和工作人员们都吃了不少苦,好在并没有出现大型事故安全回国。之后在江原道横城继续拍摄,但因为去年冬天气温反常,江原道几乎没怎么下雪,拍出来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虽然也可以用CG出力,但还是希望能有更真实的画面。导演和制片方也说服了CJ投资方面,最终得以前往法国勃朗峰取景,虽然超出了预算,但是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希望打造成韩国登山题材影片的新里程碑。勃朗峰海拔超过4000米,剧组们有了之前在尼泊尔的经验,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顺利完成了拍摄。
《喜马拉雅》改编自2005年的真实事件,讲述了为寻找遇难队友朴武宅(郑宇 饰)遗体,登山家严弘吉(黄政民 饰)组织远征队再度攀登珠穆朗玛,并在白雪之巅为遇难队友举行葬礼的感人故事。郑有美饰演朴武宅的妻子崔秀英,柳善饰演严弘吉的妻子崔善浩。赵成夏饰演远征队长,罗美兰饰演登山队中唯一的女队员赵明爱,金仁权饰演朴武宅的大学同学也是好朋友朴正福。金元海饰演朴武宅的前辈金武荣。严弘吉远征队时期的元老队员张哲九和全培秀则分别由李海英和全培秀饰演。《海贼》导演李石勋执导。
6. 音质最清晰的音响
目前国内音质最清晰的5.1音响是星工场音响!
1.8T的声音特色
一、 声音超常清晰和真实、,不混浊,没有任何音染,细节表现好。
测试片段:《非诚勿扰》范伟剥鸡蛋壳的声音;《功夫》杀猫前后,夜晚虫鸣声以及树叶落地、刀片划过锋利的声音、《喜马拉雅》里石头落地的声音。。。。。。。
二、 低音震撼、干净利落、场面宏大、没有嗡嗡声。
测试片段:《叶问》《功夫》拳拳到肉,筋骨断裂的声音、《爱国者》最后军鼓由远而近的声音,炮弹落地的声音;电影开始警察被扔到牌匾上落在地板上的声音,结实有力,不拖泥带水;战争大场面的枪炮声。。。。。。。
三、声音速度快。
《十月围城》开始老师(张学友饰)被枪杀的镜头,子弹突如其来,猝不及防,声音响处,吓人一生冷汗。《无间道》里黄警官从楼顶掉下来砸到车顶的镜头也会吓人一跳。
三、 力度强
大炮打出来在枪膛里会有个后座力的声音,炮弹爆炸前会有个落地的撞击声《硫磺岛家书》;《变形金刚》里的脚步声、战斗场面等。
四、 电影院一样的半包围感。
去电影院的目的是为了看电影而非听音响,声音是为了烘托电影气氛的,环绕声是电影画面声音的延展,让前方电影的场面变得更为开阔,纵深感更强。
五、 屏幕后方的纵深感更强。
3D电影的真实感其实就是要有纵深的层次,除了某些镜头要很近,离开屏幕到达人的眼前,还有就是向屏幕后方要有很深的纵深感;传统的2D电影做不到前方的纵深感,但是在屏幕后方会感觉有纵深感,场面开阔。电影院的音效也是这样,需要在屏幕的后方即电影画面里形成一个很深的声场,这个声场相当于是在屏幕那堵墙里面发出的,这样声音和画面才会完美的融合,这样的电影场面才会更为开阔宏大。
好的HIFI音响系统里也是这样的,只不过有的声场是靠前,而有的是靠后,但是电影的音响效果声场一定是靠后才对,可惜市场上的绝大部分音响的声音都是靠前的。
六、 声音并非是在音箱里发出。
电影的音效是在屏幕和房间空间里形成一个声场,并非是在音箱里发出的声音,讲话的人声对白也不是在中置音箱里而是在屏幕上演员的嘴里发出的。有些昂贵的器材也需要用透声幕布,把音箱隐藏在屏幕后面才能得出此效果,本套几千元的器材不需要透声幕也可做到,即使把音箱放在屏幕下方,只要您的观看距离不小于3米,声音也是在屏幕中央形成一个完美的既有深度又有宽度的声场。
七、 入戏的感觉――电影发烧友的最佳选择。
本套系统更适合于热衷于看电影的朋友,不太适合于音响器材发烧友;因为这套只有150W功率的系统,并且不是传统的等功率放大,对于那些天天比较器材的发烧友来说首先在功率上可能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反复比较电影片段里震耳欲聋的音效时也不会讨好您的耳朵,但是这正是1.8T的魅力所在:
1. 你永远也不相信150W的功率会有如此震撼的效果。
2. 本套系统的低音和其他系统的不同,即使是很多几万元的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很多器材的低音效果是“打头”或者是“撞胸口”的感觉,短时间的听似乎是大呼过瘾,低音强劲;可是不要忘了,一部百来分钟的电影,老是打头撞胸口的话,半个小时就晕了,再好看的电影也看不下去的,而1.8T的低音效果完全是融入画面的,绝不会“打头、撞胸口”,连续几部大片看完也不会头晕,绝对过瘾。
3. 由于本套系统声音清晰,还原程度很高,和电影画面能完美的声画一体,即使故事情节一般的电影,由于声音效果的烘托,很快就让你入戏――如果没有耐心用本套器材看完半部片子的人,是没有资格对本套系统做出评价的。
八:音乐的表现
由于本系统主要强调的是电影院的音效,在听音乐时会有不足,例如,主音箱的低音尺寸只要4寸活5寸,在表现交响乐或摇滚乐时,低音会不足,建议用2.1模式来听交响乐或摇滚乐,虽然在层次上有所欠缺外,但在音乐气势方面的表现是完全可以表现出现场的感觉的。
另外,如果同样是4寸或5寸书架箱的HIFI器材对比,本套器材的保真度和清晰自然程度绝不输于许多昂贵的书架箱系统,无需犹豫,国产也会有精品。
九:本套系统对房间声学的要求不高,几乎适用于各种房间,从七八平方的书房到几十平方的客厅,都无需做专门的吸音处理,可以根据房间的大小调节低音炮旋钮即可,以不产生嗡嗡声为准。
十:线材,系统对线材没有特别的要求,只要是较好的铜质音箱线即可,输入线尽可能用光纤或同轴输入,电脑可用USB输入,均可获得效果极佳的音质效果。
7. 喜马拉雅旋回
喜马拉雅旋回指晚白垩世晚期以来主要发生在古近-新近纪的构造运动。四川盆地喜马拉雅旋回最明显的一次运动是在古近纪名山群和芦山组沉积以后,以其上的大邑砾岩与其不整合接触为这次运动的代表。在四川喜马拉雅旋回至少有两次重要的构造运动。一次发生在晚古近纪以前(早喜马拉雅运动)。这是一次影响极其深远的构造运动,是四川构造盆地和局部构造形成的主要时期。它使震旦纪至古近纪以来的沉积盖层全面褶皱,并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褶皱和断裂连成一体,从此盆地的构造格局基本定型。另一次运动发生在古近纪以后,第四纪以前(晚喜马拉雅运动)。这在川西表现得十分清楚,大邑砾岩有很强烈的构造变动就是这次运动的证据。经过这次运动,早喜马拉雅期形成的构造进一步得到加强和改造,最终定型成现今四川盆地的构造面貌。
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仍在发展,除龙门山前以沉降为主外,其余为间歇性上升运动,接受新的剥蚀夷平。
喜马拉雅期来自太平洋板块向西北俯冲的强大挤压力,通过川东的弱磁性基底和沉积盖层传递到长期隆起的川中刚性基底,受该基底的抵挡而派生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构造作用力,致使川东地区在褶皱变形过程中长期持续对峙挤压,造就出以北东-南西轴向为主的一系列近于平行的线形梳状褶曲,即形成了川东高陡褶皱带(隔档式的褶皱类型)。因构造作用力的方向变换,两翼倾角既有西陡东缓,也有东陡西缓,还有两翼近于对称的箱状背斜。
综上所述,四川盆地构造演化史是上述6期不同性质原型盆地的叠合复合史,而每一期原型盆地演化大多可看做单旋回盆地的演化。
8. 喜马拉雅期陆内造山
4.3.1.1 中生代—新生代地层接触关系
地层接触关系是判定一个地区褶皱造山运动的直接标志。区域性的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指示不整合面之下最新地层和其上最老地层所代表的地质时代之间时段发生过褶皱运动。
在三江中段地区,代表喜马拉雅运动Ⅰ幕的强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遍及全区(表4-2)。轻微-中等程度褶皱变形的上始新统—渐新统同造山磨拉石地层,角度不整合在强烈褶皱的古生界、中生界及古新统—中始新统之上。
表4-2 三江中段地区第三系地层对比与构造阶段划分表
在昌都地区,古新统贡觉组红层不整合盖在褶皱的上古生界、三叠系、侏罗系及白垩系之上,缺乏古-始新统沉积。褶皱运动发生在晚白垩世末—中始新世末,主要发生在中、晚始新世之间,属昌都新生代褶皱造山带。
新生代喜马拉雅期以来,由于新特提斯洋的开启与闭合,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碰撞,引起了强烈的陆内造山作用,致使区内“古造山带”发生了构造叠加和改造作用。
4.3.1.2 变形特征
(1)广泛的顺层剪切
昌都裂谷的三叠系至古新统中,顺层剪切活动广泛而强烈,以构造透镜体化、劈理化、初糜棱岩化为特征;普遍具有早期逆冲剪切、晚期正滑剪切的特点;顺层剪切作用主要发生在36~38.4Ma间,是喜马拉雅运动Ⅰ幕的产物。
(2)线性褶皱构成的大复向斜
昌都喜马拉雅期褶皱系,总体呈NW-SN-NW向反S形延伸,长达1500km,中段狭窄,南、北段变宽,最宽处200km以上。该褶皱带平面的整体组合形态是一个复式向斜。复式向斜轴部位于昌都、芒康一线,枢纽呈反“S”形弯曲,起伏不平。核部出露最新的地层为古新统与下、中始新统。
复向斜由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次级褶皱组成。二级褶皱背、向斜同等发育相间排列,轴向与褶皱带主体构造线近于平行,背、向斜的规模长约100km,长宽之比大于5:1。规模较大的二级褶皱又是由更次级的背、向斜组成的。
复向斜两翼次级褶皱轴面及伴随的逆冲断层面分别向外倾斜,西翼西倾,东翼东倾,总体呈伞形分布,构成伞形复式向斜褶皱带。
中、小型褶皱复杂,同斜、倒转、紧闭褶皱发育。
对昌都-德格进行详略不等的构造观察,重点观察了昌都、车所-德格、多涌河(章达)-加多岭、丁钦弄等路线和地区,并收集了1:20万区调报告褶皱数据(图428,图4-29,图4-30,图4-31),发现江达构造带及邻区从贡觉红层到下三叠统的层理和冬拉组、散则组的置换面理,都具有基本相同的褶皱样式,反映了喜马拉雅期昌都构造带及邻区具有基本相同的变形特征。
图4-28 江达-德格志留系—第三系褶皱分类图
1—直立水平褶皱;2—直立倾伏褶皱;3—倾竖褶皱;4—斜歪水平褶皱;5—平卧褶皱;6—斜歪倾伏褶皱;7—斜卧褶皱
图4-29 江达组褶皱分类图
1—直立水平褶皱;2—直立倾伏褶皱;3—倾竖褶皱;4—斜歪水平褶皱;5—平卧褶皱;6—斜歪倾伏褶皱;7—斜卧褶皱
图4-30 贡觉组褶皱分类图
1—直立水平褶皱;2—直立倾伏褶皱;3—倾竖褶皱;4—斜歪水平褶皱;5—平卧褶皱;6—斜歪倾伏褶皱;7—斜卧褶皱
图4-31 波里拉组褶皱分类图
1—直立水平褶皱;2—直立倾伏褶皱;3—倾竖褶皱;4—斜歪水平褶皱;5—平卧褶皱;6—斜歪倾伏褶皱;7—斜卧褶皱
从整个昌都带看,伸展裂陷的体制在侏罗-白垩纪末发生改变,但本区所在的北段自早侏罗世末起裂谷盆地渐趋萎缩,至古新世,陆内裂谷盆地收缩至兰坪-思茅地区。晚始新世—渐新世区域完成了从伸展裂陷体制向挤压走滑体制的转换,先成地层发育了喜马拉雅期Ⅰ幕褶皱,在本区,同造山的始新统-渐新统贡觉组红层不整合覆于上古生界、三叠系、侏罗系及白垩系之上。车所西的贡觉组与前侏罗系形成相同的褶皱说明发生于渐新世—早中新世之间的喜马拉雅期第Ⅱ幕褶皱在本区有明显表现。本区及邻区上三叠统至白垩系、古新统—中始新统间的整合和假整合接触关系说明本区不存在晚印支期—燕山期褶皱;晚三叠世—老第三纪几乎相同的褶皱样式反映出喜马拉雅期第Ⅰ、Ⅱ幕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相似性;埃拉山一带的前晚三叠世地层的置换面理也发生与晚三叠世以来地层相似的褶皱,表明喜马拉雅期第Ⅰ、Ⅱ幕在本区影响非常广泛。
利用测量和收集到的昌都-德格褶皱数据进行应力分析发现,引起昌都-德格不同层位和时代地层层理或置换面理变形应力优势方位基本一致,σ1为北东东-南西西至东西向,σ2为北北西-南南东至北西-南东向,σ3为高角度近直立(图4-32)。这些褶皱的优势应力方位基本一致,反映它们是在统一的区域应力场中形成,而且这个统一的应力场特征与印度-欧亚板块对该区的影响一致,说明它们形成于喜马拉雅期。
图4-32 昌都-德格地区主应力等值线图(由左至右依次为σ1,σ2,σ3)
这种喜马拉雅Ⅰ期形成的褶皱对形成斑岩铜矿的含矿母岩有控制作用,如控制玉龙铜矿的甘龙拉背斜。
(3)对冲的逆冲推覆构造系
昌都褶皱系的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以与区域构造线一致的纵向逆冲断裂为主。这些纵向逆冲断裂向褶皱系外部倾斜,构成自东、西两侧向褶皱系内部逆推的对冲推覆构造系。在褶皱系的东部,受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向西逆冲推覆运动的影响,形成一系列断面东倾、自东向西逆冲的推覆构造,并成为金沙江、哀牢山巨型推覆构造体系的一部分。主推覆面为字嘎寺-德钦断裂带,东倾,倾角20°~70°。主推覆断裂面上的推覆体,包括昌都地体基底的元古宇深变质杂岩(雪龙山群、雄松群等)、浅变质的下奥陶统(江达)覆于基底上印支期褶皱的上古生界和中-下三叠统的弧火山-沉积岩系,以及不整合在上述岩系之上的上三叠统火山岩-地堑沉积、侏罗系裂谷型红色碎屑岩系。在江达、绿春等地上三叠统与侏罗系均为连续沉积或假整合接触,鉴于陆内裂谷的侏罗系、白垩系、古新统—始新统均为连续沉积,区域性不整合发生在上始新统—渐新统磨拉石建造之下,并且它们都被推覆到包括古-始新统的中、新生代红层褶皱之上,因此,江达推覆构造带应形成于喜马拉雅期,主要是早-中喜马拉雅期。这一地带与昌都褶皱带不同,普遍出露有昌都地体的变质基底和印支期变质变形的弧火山沉积杂岩,因此是具有裂谷型盖层褶皱的变质地体推覆构造带,是在早印支期褶皱基础上发育的喜马拉雅期构造带。卷入推覆体的岩层,普遍褶皱强烈,东倾的逆冲断层极为发育,构成叠瓦构造,局部有西倾的反逆冲断层。
在褶皱系的西部,受澜沧江断裂向东逆冲推覆运动的影响,形成一系列断面西倾,自西向东逆冲的推覆构造。例如,分布于左贡、类乌齐一带的北澜沧江推覆构造,澜沧江断裂为主推覆断裂,其上的推覆体主要为元古界、震旦-寒武系、上古生界、下-中三叠统及海西-印支期花岗岩构成的印支期变质地体,其上广泛覆盖有上三叠统—侏罗系裂谷红层,构成昌都褶皱系内的具裂谷型盖层褶皱的变质地体推覆体。它们被始新统-渐新统磨拉石建造(珠山组)不整合覆盖,且珠山组底部碎屑脉石英的ESR年龄为41.8Ma,表明大规模的裂谷盖层褶皱推覆运动发生在早喜马拉雅期。
(4)横向构造
中、新生代红层褶皱,除总体沿NNW-SN向延伸外,还叠加有NE向褶皱,它使SN向褶皱的枢纽发生有规律地倾伏和扬起,使红层褶皱成长条状、短轴状或穹窿状。经初步研究,玉龙斑岩群有成NE分布的态势,丁钦弄-池本复式侵入岩带、加多岭-仁达燕山期侵入岩带、江达-同普复式侵入岩带明显呈NE带状分布,上述三个岩带具有等距排列的趋势;在昌都-妥坝之间,存在一系列NE向的褶皱,使NW向的褶皱群呈等距间列分布。这些横向构造很可能与陆内裂谷期在纵向上的不均匀的裂陷和后期岩浆上侵有关:早期裂陷形成一些相间排列的向形和背形,在后期岩浆活动时,沿背形轴部贯入。
9. 喜马拉雅构造旋回期( 古近纪渐新世—第四纪)
晚白垩世至第四纪,本区进入板内隆升活动阶段,形成一系列地垒-地堑式构造组合样式,明显切割了先期构造形迹和地质体,控制了古近纪渐新世、新生代地层呈山间磨拉石盆地产出。同时,晚白垩世—古近纪地层出现褶皱变形,使新近系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从黔东南地区发育的新生代红盆中产出的石炭-二叠系台地相灰岩砾石可以确定,该地区新生代经历了强烈的隆升作用,该类型构造样式是本区造山期后隆升背景的直接产物,也是该区喜马拉雅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从上述构造演化历史可以确定,江南造山带是由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造山带亚带构成的一个复合造山带,黔东及邻区从早到晚经历了从活动型地壳向稳定型地壳演化、从洋陆转换阶段向板内活动阶段的地壳演化历程。洋陆转换阶段为武陵旋回(中元古代)和加里东旋回(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具有洋陆B型俯冲、弧陆碰撞造山的特点;板内活动阶段为燕山旋回(晚古生代—侏罗纪)和喜马拉雅构造旋回(白垩纪—新生代),具有板内A型俯冲造山的特点。黔东地区在不同时期分别位于江南造山带内带(武陵期)—江南造山带外带(加里东期)—江南造山带前陆(燕山期)—扬子陆块板内活动(喜马拉雅期)等位置,从而反映出从早到晚江南造山带具有向东南迁移的地质演化特点,从西向东造山带逐渐变新。在每一个构造旋回期的造山阶段均存在如下构造序列:逆冲推覆构造-平行走滑构造-(变质核杂岩构造及伸展剥离断层系)地垒-地堑构造,反映出造山过程中具有挤压收缩—应力平行走滑调整—垂直隆升的动力学演化历程。
10. 喜马拉雅听书里面有一个故事讲的是唐言,肖安,变形人的故事,主播是
章鱼讲故事《一人一个诡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