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在线 » 明湖居听书第二段赏析

明湖居听书第二段赏析

发布时间: 2022-01-01 07:16:22

⑴ 明湖居听书的段落大意是什么

第1段:琴师的演奏。

第2段:黑妞的演唱。

第3段:观众的议论。

第4段:白妞的出场。

第5段:白妞的演唱。

第6段:梦湘先生的评论。

原文:

话说老残在渔船上被众人砸得沉下海去,自知万无生理,只好闭着眼睛,听他怎样。觉得身体如落叶一般,飘飘荡荡,顷刻工夫沉了底了。只听耳边有人叫道:“先生,起来罢!先生,起来罢!天已黑了,饭厅上饭已摆好多时了。”

老残慌忙睁开眼睛,楞了一楞道:“呀!原来是一梦!” 自从那日起,又过了几天,老残向管事的道:“现在天气渐寒,贵居停的病也不会再发,明年如有委用之处,再来效劳。

目下鄙人要往济南府去看看大明湖的风景。”管事的再三挽留不住,只好当晚设酒饯行;封了一千两银子奉给老残,算是医生的酬劳。老残略道一声“谢谢”,也就收入箱笼,告辞动身上车去了。

次日清晨起来,吃点儿点心,便摇着串铃满街蜇了一趟,虚应一应故事。午后便步行至鹊华桥边,雇了一只小船,荡起双桨,朝北不远,便到历下亭前。止船进去,入了大门,便是一个亭子,油漆已大半剥蚀。

亭子上悬了一副对联,写的是“历下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上写着“杜工部句”,下写着“道州何绍基韦”。亭子旁边虽有几间房屋,也没有甚么意思。

复行下船,向西荡去,不甚远,又到了铁公祠畔。你道铁公是谁?就是明初与燕王为难的那个铁铉。后人敬他的忠义,所以至今春秋时节,土人尚不断的来此进香。

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字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

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沸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

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现在正是开花的时候,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绝。

出处:出自清末刘鹗的《老残游记》中的《明湖居听书》。

(1)明湖居听书第二段赏析扩展阅读

赏析:

《明湖居听书》描写民间艺人王小玉精妙绝伦的鼓书技艺,有“文章绝调”之誉。艺术上的成功,很赤济呈度上得力于“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例如,在再三铺垫、反复烘托之后,写小玉登台说书:“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象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

三万六千个毛孔,象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刘鹦十分善于通过“比喻(博喻)”使只可意会、难于言传的听觉形象转换为具体可感、易于体会的其它感觉。

“声音”“入耳”感到“伏贴”、“畅快”原是听觉感知,但作者却说成是“五脏六腑”感到“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觉得“畅快”。

写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写得非常成功。全文从写作方法上看,衬托方法有其显著特色:用动衬静 ,环境烘托,蕴含狂热观众,衬托说书魅力。说唱的声音之美,并无实体形象。

全靠听觉鉴赏,直接描写很不容易,因而小说开头落笔不凡,极力描写戏园的盛况,听书的很早就到了戏园。不过 10点,“园子里已经坐得满满的了” 。

11点钟,许多官员也“陆续进来”,不到 12点 ,“前面几张空桌俱已满了”。其实,白妞说书是在下午1点钟。听书的人多。园内已经坐满,但“不断还有人来”。

因为人多 ,“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中安插”。老残也是使了钱 ,“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声音嘈杂。人们彼此招呼,高谈阔论,说笑自如,叽叽喳喳,乱扯闲话。

⑵ 明湖居听书概括

第1段:琴师的演奏
第2段:黑妞的演唱
第3段:观众的议论
第4段:白妞的出场
第5段:白妞的演唱
第6段:梦湘先生的评论
(备注:第4段到第5段是正面描写白妞)

希望可以采纳,谢谢。

⑶ 明湖居听书描写白妞运用了什么手法

运用了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关于白妞描述如下:

一路走着,一路盘算,只听得耳边有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儿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又走到街上、听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一路行未,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里诧异道:“白妞是何许人?说的是何等样书,为甚一纸招贴,侵举国若狂如此?”信步走来,不知不觉已到高升店口。

“自从王家出了这个白妞、黑妞妹妹两个,这白妞名字叫做王小玉,此人是天生的怪物!”

“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罢?”其一人道:“不是。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她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她的好处人学的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你想,这几年来,好顽耍的谁不学她们的调儿呢?就是窑子里的姑娘,也人人都学。只是顶多有一两句到黑妞的地步。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她十分里的一分的。”

分析:白妞出场之前,作者先以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议论来烘托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艺。

先写戏园的盛况:白妞说书本来是下午一点才开始,可是老残进园子时,才不过十点,这个大戏园子已经坐得满满的了,他好不容易花了二百个钱,才弄了一条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到十一点,那些一向等他们到齐了才准开演的官员们,也都提前着了便衣,带着家人,陆续来了,不到十二点钟,几张空桌俱已满了,还不断有人来,只好搬张短凳,安插在夹缝中。

来的人有当地官员,有生意人,也有读书人。

来的人有的彼此招呼,有的高谈阔论,有的嘁嘁喳喳,什么话都听不清楚。

(3)明湖居听书第二段赏析扩展阅读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原题为“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作者清末刘鹗,(1857~1909)笔名鸿都百炼生。

《老残游记》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现出作者支持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

这部小说刻画人物、描写自然景物比较生动形象,在语言运用和表现手法上颇具特色。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明湖居听书》便是“可观”的一节。记叙文中纵使记述静物,有时也要加入动态的叙述,以增加情趣。《明湖居听书》是很典型的例子。

“明湖居听书”故事缘由是这样的:老残来到济南府(今山东济南),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着“说古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

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了,来听书吧。”又听得铺子里板台上有人说到:“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去的,明儿书应该我去了。”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中很诧异。

回到店里向茶房打听这件事,茶房介绍说: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一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什么稀奇,自从王家出了白妞、黑妞两姐妹就不同了。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本事。

她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了京腔、昆腔小调种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调儿里,经过二三年工夫,创造出了梨花打鼓的新调,“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的说书,无不神魂颠倒”。明儿上午一点钟开唱,如上午十点钟去,便没有了座位,要听还要早去。

老残听了茶房的话,也不甚相信,次日九点钟便去明湖居听书。可以说,在节选的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为白妞说书作了渲染铺垫,那属“耳闻”;进入课文之后,则属“目睹”了。

《老残游记》(刘鹗)、《官场现形记》(李伯元)、《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趼人)、曾朴的《孽海花》。并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明湖居听书

⑷ 明湖居听书阅读

濮阳市2010年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
濮阳市2010年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
当前位置:学员主页 --> 作业
请设计一份课堂教学实例,体现出语文课堂中的互动对话。
刘韶娟(辅导教师) 发布时间: 2011-04-20 16:25:34  
作业要求:
请设计一份课堂教学实例,体现出语文课堂中的互动对话。
提交时间:5月19日以前。
请编辑好格式后直接提交,勿用附件。
提交者:
张艳茹(学员) [提交时间: 2011-04-29 10:13:26 ]
答题内容: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的新型课堂中的互动对话
大流一中   张艳茹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切以应付考试为中心,教师满堂灌,充当"单放机";学生被动接受,变成了录音机"。学生在情感、语言、思维、个性等方面处于被动、压抑的状况,课堂气氛是紧张、冷漠的。这种状况是与理想课堂的精神不相符合的。为了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充分的发展,必须改变这种状况,代之以师生双向互动的形式,让学生"动心"乐学,"动脑"多思,"动口"多说,"动手"多做。
在实践中,我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性质与任务,重新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与角色,并以此重新调整课堂教学的策略。以学生为中心,大胆创设有利于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要以学生为中心,大胆创设有利于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教师应以平等的心态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主学习。教师要解开学生的束缚,建立教学民主,增进师生情感的沟通,消除学生的心理重压,教师要尽可能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去,让学生敢说、敢问、敢辩、敢写,使他们在无拘束无压力的课堂上自由地学习。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和点拨者,即教师在课堂中既是积极参与者,又是导学者;既课程的开发者,又是学生潜能的发现者。教师通过平等地参与学生中去。
生活动,并贡献个人意见与经历,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融洽,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使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交流。在课堂上,教师应精讲少讲,腾出1/3到1/2的时间,让每个学生主动学习,思考,操作和讨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学生执教和情景表演等几种教学组织形式。此外还根据具体的实际需要选择和组合运用多种形式,从而扩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有主动活动的空间,释放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充分发挥出教学效益。
语文课堂教学中,适量地引进富有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内容,既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意象和精神,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获得情感的愉悦,得到创造美的享受。下面以《明湖居听书》一课为例,谈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明湖居听书》
教学重点:(1)体味“通感”修辞的美妙艺术效果,学习“通感”修辞手法的准确运用。比较《明湖居听书》和《琵琶行》音乐描写的同中之异。
教学难点:把听觉方面的感受,用恰到好处的语言描写出来。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我尝试上了一堂“导入一赏读一研讨一练写”的“创新”课。
导入
首先创设情境。听录音《青藏高原》。李娜唱的《青藏高原》激越高亢,主旋律跌宕起伏,学生听得用心,情绪亢奋,这支歌为这堂课的教学营造了一种浓厚的艺术氛围,激起了同学们的情感波澜。(听完歌,我问:“这首歌唱得如何呢?”学生:“唱得好。”)
可是如何就把这转瞬即逝,只可意会的听觉形象用语言描写出来呢?我们先来赏读《明湖居听书》用什么手法来描写白妞演唱技艺的,共同探讨一些方法来把《青藏高原》的演唱艺术描写出来。
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就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知识的主体作用,目的明确后,自然引到赏读《明湖居听书》描写白妞演唱技艺的两段上来(王小玉便启朱唇……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赏读
初读这两段,我们是否觉得白妞演唱得很美呢?我们并未亲耳听,而只是读小说,用眼看文字,为什么能在听觉上获得美感呢?
由于作者写作时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比喻——通感来描写演唱艺术,因而觉得很美。下面我们来品读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
(把问题定向,读中思考、讨论,完成赏读)提三个问题:
(1)按白妞演唱时声音或高或低、或缓或急,把整个演唱过程分几个阶段呢?
(起始一发展一跌宕一高潮一结束)
(2)找出运用通感修辞来描写白妞的演唱技艺的句子,仔细品味通感的准确运用和收到的艺术效果。
(通感句是把哪两个感觉沟通的?本、喻体的相同点在哪里?)
(3)总结本课描写演唱技艺的方法。
A、演唱过程分阶段(按声音高低、缓急)。
8、巧用比喻(通感):先点出感受到的音乐(可见的形象,可经历的事,可体验的感觉),再沟通视觉形象。特点是从视觉设喻。
研讨
刚才我们共同赏读了《名湖居听书》,同学们,谁还记得上学期我们曾学过的一首描写演奏技艺的诗?
(一)学生忆诵《琵琶行》第二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四弦一声如裂帛”)。同学们,同属演奏和演唱的描写有何同中之异呢?学生讨论发育。
问题设计:(1)同样用比喻描写演奏技艺,与《明湖居听书)运用比喻一样吗?(2)总结两课音乐描写的同中之异。
A、同是巧用比喻,但《琵琶行》用类似或熟悉的声音设喻;《明湖居听书)用特殊的比喻——通感来沟通各种感觉,主要是从视觉角度设喻。
B、同有妙语点睛,但关键处《琵琶行)直接解说;《明湘居听书》直接讲感受,又使用了比喻。
(二)扩展延伸。下面再赏读选自《西厢记》的《崔茸篙夜听琴》的三支曲于。(出示投影片)
【天净沙】莫不是步播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咚?莫不是铁马儿檐前骤风?莫不是金钧双控,吉丁当敲响帘栊?
【调笑令】莫不是梵王宫,夜擅钟?莫不是疏竹滴镰曲褴中?莫不是牙尺剪刀声相送?莫不是漏声长滴响壶铜?潜身再听在墙角东,原来是近西厢理结丝桐。
【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唤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思考问题并讨

⑸ 明湖居听书 读后感

邓老师“把握课文框架”这个环节实际上体的是一种提纲挈领的阅读方法,是“自上而下”的理解方式。邓老师处理得非常好,充分体现了教师“导”的精妙。他首先让学生浏览全文,思考:本文写了几处音乐表演?重点写谁?学生据此很快理清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找到文中描写了三个人的表演,重点是写白妞。教师继续引导:琴师和黑妞在文中能起什么作用?除了用人来衬托,文中还用了哪些内容陪衬?教师暗示学生从多角度来考虑,学生分别又找到了用场面描写来衬托和听众引经据典高度评价白妞来衬托中心。这一系列的引导让学生逐步了解了文章采用多种不同的角度衬托文章中心的写作手法。教师的总结高屋建瓴,深入浅出,让学生对这一写法的认识更深刻:“经过层层铺垫,便给读者造成了一个极大的悬念,人们不禁想探究:这尚未出场的白妞究竟是何等高人?为什么她使这么多人如此沉迷?于是,当她正式演出时,作者便集中笔墨写尽了她的风采。最后的观众评论,要言不烦而又十分中肯地再次渲染了本文中心。整篇文章就如一曲音乐,围绕主旋律,音乐家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通过各种方式去渲染烘托它,于是使主题成为立体丰满的复调!”

如何品读重点段落?在小学高段不少的课堂中,学生很会找关键的句段,找到之后多半是你说,我说,说来说去都在一个平面上,有些教师对品读这些关键句段要达到什么程度,心里也不是很清楚,往往是学生说多少是多少,所以谈不上有目的有价值的引导了。

邓老师在“品读重点段落”既留出空白供学生品读,在学生交流时,又有教师精彩的引导、设问、评述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生成性强,又具有深度。

如:学生谈到最喜欢的句子“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教师问:“你觉得这句话好在哪里?”学生说:“用博喻描绘王小玉眼睛之美,体现她的气质。” 老师反问“不过,用这一连串的比喻是不是嫌啰嗦了些?写一句“眼如秋水”不行吗?”老师的一句质疑挑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有的认为可以写简单些,觉得简洁是一种境界。有的认为说不准,想刘鹗是大文学家,他的文章一定不会有问题吧。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教师此时的质疑是很有必要的,能激发学生心中的疑问,此时学生有疑但不能自己释疑的时候,教师的点拨恰到好处,教师让学生联系比喻的基本特征“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来理解,学生顿悟:用秋水比喻眼睛的清澈纯净,寒星比喻眼睛非常明亮,宝珠比喻眼睛美丽的光泽,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黑白分明,圆润灵动。再让前面发言的同学综合:“这双眼睛,像秋水一般清澈纯净,像天宇中的寒星一样晶莹明亮,像宝石一样闪烁着美丽动人的光泽,它黑白分明,像白水银中的黑水银一样圆润灵动。这几个比喻各自侧重一个方面,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的,不能算蛇足。”教师再简单小结:“是啊,作者用一组比喻把一双眼睛描写得如此动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动人的眼睛是最美的风景。”

教师也顺势把课堂的关注点引导重点内容:“但是,本文中最美的还得算那动人的演唱,刘鹗用了两大段来描写这精妙绝伦的表演,请大家细读这两段文字并思考……”教师课堂的把握和驾驭可见一斑。

⑹ 明湖居听书段落概括

一、导入新课:
1、

作者简介:
2、

请学生朗读阅读提示,找出要点。
(1)

作者通过丰富的联想,调动各种表现手法,或正面铺陈,或侧面烘托,或比喻、或排比,或对偶、夸张;或赋声以形,或赋声以色,把难以言传的听觉描绘得酣畅淋漓,把白妞精湛的演唱技艺表演到了极致,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2)

品味本文华丽绚烂的语言。
一、
默读全文:
1、给生字注音:













调门






协调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重点是什么?
(一)(1~2)戏园子的盛况
戏园里人挤

戏园里嘈杂的场面

戏台的简陋
(二)(3)琴师的弹奏(先抑后扬)
(三)(4)黑妞的演唱(水涨船高)

重点写妆束
(四)(5)观众的议论
(五)(6)白妞的出场(重点写眼睛)
(六)(7、8)白妞的演唱(重点)(正面描写)
(七)(9)梦湘先生的评论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三月不知肉味

总结:本文中,白妞的演唱艺术是描写的重点,除了从正面细致地描写她的声音外,还以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议论来烘托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艺。

⑺ 明湖居听书第二回的中心

中心:
写出王小玉(白妞)高超的说书技艺,表现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

手法:
场面烘托,人物映衬,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

晚清4大谴责小说:
《老残游记》刘鹗
《官场现形记》李伯元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趼(jiǎn)人
《孽海花》曾朴

主要内容:
第一节:琴师弹奏(不同凡响)
第二节:黑妞说书(以为观止)
第三节:观众议论,戏院盛况(轰动泉城)
第四节:白妞出场(表现出听书人此时激动而渴盼的心情;白妞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第五节:白妞说书(白妞说书的妙处;声之悠远;高腔之无穷;音色之灿烂;声音之妩媚.)
第五节:梦湘先生的评论("余音绕梁,三月不绝")

自己写的,可能不是很好,呵呵.

⑻ 明湖居听书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中心思想:

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也表现出作者支持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这部小说刻画人物、描写自然景物比较生动形象,在语言运用和表现手法上颇具特色。

(8)明湖居听书第二段赏析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原题为“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作者清末刘鹗,笔名洪都百炼生。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明湖居听书》便是“可观”的一节。记叙文中纵使记述静物,有时也要加入动态的叙述,以增加情趣。《明湖居听书》是很典型的例子。

赏析:

《明湖居听书》描写民间艺人王小玉精妙绝伦的鼓书技艺,有“文章绝调”之誉。艺术上的成功,很赤济呈度上得力于“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例如,在再三铺垫、反复烘托之后,写小玉登台说书:“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象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

三万六千个毛孔,象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刘鹦十分善于通过“比喻(博喻)”使只可意会、难于言传的听觉形象转换为具体可感、易于体会的其它感觉。

“声音”“入耳”感到“伏贴”、“畅快”原是听觉感知,但作者却说成是“五脏六腑”感到“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觉得“畅快”。

写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写得非常成功。全文从写作方法上看,衬托方法有其显著特色:用动衬静 ,环境烘托,蕴含狂热观众,衬托说书魅力。说唱的声音之美
,并无实体形象。

全靠听觉鉴赏,直接描写很不容易,因而小说开头落笔不凡,极力描写戏园的盛况,听书的很早就到了戏园。不过 10点,“园子里已经坐得满满的了” 。

11点钟,许多官员也“陆续进来”,不到 12点 ,“前面几张空桌俱已满了”。其实,白妞说书是在下午
1点钟。听书的人多。园内已经坐满,但“不断还有人来”。

因为人多 ,“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中安插”。老残也是使了钱 ,“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声音嘈杂。人们彼此招呼,高谈阔论,说笑自如,叽叽喳喳,乱扯闲话。

⑼ 明湖居听书的翻译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作者清末刘鹗,笔名洪都百炼生。《老残游记》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现出作者反对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这部小说刻画人物、描写自然景物比较生动形象,在语言运用和表现手法上颇具特色。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明湖居听书》便是“可观”的一节。
“明湖居听书”故事缘由是这样的:老残来到济南府(今山东济南),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着“说古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了,来听书吧。”又听得铺子里板台上有人说到:“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去的,明儿书应该我去了。”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中很诧异。回到店里向茶房打听这件事,茶房介绍说: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打鼓”,演说一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什么稀奇,自从王家出了白妞、黑妞两姐妹就不同了。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本事。她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了京腔、昆腔小调种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凋儿里,经过二三年工夫,创造出了梨花打鼓的新调,“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的说书,无不神魂颠倒”。明儿上午一点钟开唱,如上午十点钟去,便没有了座位,要听还要早去。老残听了茶房的话,也不甚相信,次日九点钟便去明湖居听书。可以说,在节选的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为白妞说书作了渲染铺垫,那属“耳闻”;进入课文之后,则属“目睹”了。

⑽ 《明湖居听书》赏析

清朝人刘鄂一生建树颇多:修水利,搞收藏,作医生,办企业等等,而其为后人所了解,则是凭一部为解朋友之困而创作的《老残游记》,将此书稿赠与朋友,不想却因此名传后世。刘鄂的绝妙之笔从节选的《绝唱》一书中即可窥见一斑。

本节选段的中心是描述说书艺人白妞精湛绝伦的说书技艺。刘鄂以其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精巧厚实的铺垫,把一个民间说书艺人烘托成艺苑的一朵奇葩。

在白妞出场之前,作者为其造足了声势。首先作者介绍说书场之大:有几百张桌子,却是座无虚席。再说听书人之多,来晚的人从袖子里送看座的几十钱“得一条凳在人缝里”坐下,再晚者只好从“夹缝”里坐下:可见其拥挤之状,凸现了白妞说书艺术对听众的吸引。再看作者对听书人到场时间的描述,以老残看来,十二点的书,九点吃饭,十点到书场已是很早,却只见书场已人满为患;十点半连“抚院”等官员也已到了,十一点正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搬张短凳,在夹缝安插”一语就体现了这种拥挤,《明湖居听书》的用笔还是很简省的,却不厌其烦的写了关于时间的问题。九点,十点,十一点,这几笔已把听书人的焦急渴盼的心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再者听书人的身份,作者特意指出,听书的有官员、生意人、读书人和普通市民。这一笔看似无奇,细细品来,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白妞的说书吸引了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前来听书,足见其说书艺术的无比魅力,也可见白妞的说书雅俗共赏:即可下里巴人,也可阳春白雪。

读完此处环境的精心设置,读者和听众一样已迫不及待的等待白妞的出场了。但作者还不肯让心爱的艺术家过早露面。

出场的是一个卑陋的琴师,听众的失望从闹哄之中可见一斑。而琴师的几声调弦却也引来了几多掌声 ——琴师技艺非同一般。而琴师只是一个配角啊!真正的说书人——黑妞出场了,但作者从老残的角度看并不知此人不是白妞,但听乐声如新莺出谷,如乳燕归巢,“觉一切声音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从老残来看,等待了两个多小时听如此如仙乐一般的说书已是不虚此行。哪知那并非白妞,“黑妞的好处人说的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黑妞的好处人学的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此一番话让老残哑然,“以为观止”的音乐竟不是极品,那么白妞竟如何呢?

作者已是用尽心智赞白妞说书,又如何写白妞呢,此一番描述已是让老残心痒难耐了,也让读者亟盼白妞出场的同时不得不拜服于刘鄂的此一番绝好的铺垫,先以说书场之大,听书人之多之杂,听书人到场之早,为白妞出场蓄足了势,又以黑妞高超的说书技艺烘托。直到此时,略带些神秘而令人渴盼一睹为快一听为乐的白妞才款款的登场了。

作者并没有赋予白妞出众的容貌和华丽的装束,而是让她一身素衣与黑妞一般无二的登场了。这时的老残想必有些失望。且慢,白妞的道具——两块顽铁一响,便“五音十二律”俱出,人未发声,已是先声夺情,而那双“白水银里装着两丸黑水银”的灿如明珠的眼神只一扫,便已造成“以为白妞看见了我”之效果——白妞见“我”,“我”之荣幸啊!“而鸦雀无声”之场景,则已表现出听书人此时激动而渴盼的心情啊!

作者对黑妞说书已是用尽了溢美之词,那么又如何来描写白妞的说书呢?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刘鄂以一业余作家之笔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作者写白妞的唱用“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写其声之悠远,用“傲来峰、扇子崖、南天门”写其高腔之无穷,用“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山腰盘旋穿插”写其音调之婉转,用“弹子上天”写其音色之灿烂,用“花坞春晓”写其声音之妩媚。更兼作者调动通感手法,以“听者如吃了人参果,三十六万个毛孔,无一处不舒畅”写白妞说书的妙处。怎见得王小玉高于黑妞之处呢?听书人的一句评论道出了其高妙之处:用“三日绕梁”形容尤觉不足,用“三月”方能曲尽白妞说书之魅力无穷啊!

此一节书,作者调动语言的手段驾轻就熟,信笔写拉,其铺垫之势,设悬之招,让读者心神随之而动,其对音乐的描写也是荡气回肠,不绝如缕。本课原选入高中教材,题目为《明湖居听书》据本章内容而定;教材改版后,选入初中教材,更名为《绝唱》此题目较原题不仅简练,而且也极佳的赞叹白妞的说书艺人。但《绝唱》删掉了“到了十一点钟……所以说的什么话都听不清,也不去管他”一节,使原本浓墨重彩的铺垫变得单薄,原本作者铺就的烘云托月之之势被削弱,效果大打折扣。

热点内容
老房东类似的小说在线阅读 发布:2025-09-21 18:09:25 浏览:218
有趣穿越小说推荐 发布:2025-09-21 17:59:37 浏览:549
好看又虐到哭的言情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9-21 17:50:54 浏览:195
女主男主师徒恋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9-21 17:20:40 浏览:989
女主穿越到古代男人身上的小说了 发布:2025-09-21 17:10:54 浏览:734
好看的言情推理小说完本 发布:2025-09-21 16:42:24 浏览:705
盟主有约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9-21 15:34:55 浏览:635
悬疑言情经典小说 发布:2025-09-21 15:26:10 浏览:839
纯黄yy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9-21 15:00:14 浏览:616
现代虐文短篇催泪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9-21 14:59:19 浏览: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