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在线 » 听书淮海战役秘密战

听书淮海战役秘密战

发布时间: 2021-12-18 21:10:06

Ⅰ 国民党将领胡琏是怎样逃出淮海战役包围圈的

中原野战军对第12兵团发起总攻。黄维和胡琏两人坐着坦克分别突围,黄维因为坦克陷在泥潭里被解放军俘虏,而胡琏则身负重伤冲出了重围,遇到第18军未被包围的骑兵团,辗转跑到了南京,真是福大命大。

后来,胡琏跟随蒋介石逃到了台湾,深受蒋介石的重用,担任过金门防卫司令一职。1977年,胡琏因患心脏病在台北逝世,享年70岁。

在国民政府的将领中,胡琏与胡宗南并称“二胡”,他被称为“金门王”,胡宗南被称为“西北王”,但在蒋介石的军队中有这样一种说法“是个西北王抵不上一个金门王”。

毕业于黄埔四期的胡琏一进入国军部队就已经表现出自己优秀的军事才华,他的仕途非常顺利,不论是和红军的战斗还是抵抗日军他都有着不错的战绩,蒋介石对他非常喜欢,称他为国军的“胜将军”。

(1)听书淮海战役秘密战扩展阅读

淮海战役爆发后,蒋介石命令黄维第十二兵团迅速开赴徐海淮蚌地区作战,在行进至宿县西南双堆集地区时被解放军重重包围。

当时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国民党悍将胡琏因为闹情绪(没有当上司令)不在部队当中。直到第十二兵团被包围后,蒋介石才想起了胡琏,他发现胡琏不在前线,立即电召胡琏到南京面谈,问胡琏有什么办法能使第十二兵团转为有利态势。

胡琏认为这次战役是国共两党的大决战,即向蒋介石表示愿意飞赴双堆集;协助黄维鼓舞士气,调整态势。

但是没过多久,随着解放军的攻势越来越猛烈,第十二兵团粮弹匮乏,空投的物资有减无增,局面越来越不利。于是,胡琏又坐着小飞机飞离包围圈,到南京向蒋介石报告双堆集情况。蒋介石此时已经是无兵可调,只能在精神层面为胡琏打气。

Ⅱ 淮海战役国军总指挥是谁

淮海战役国军总指挥是刘峙。

刘峙是江西吉安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甚为得到蒋介石赏识,民国江西五上将之一。

素有北伐战争中的“福将”、中原大战中的“常胜将军”、抗日战争中的“长腿将军”和国共内战中的“猪将军”之称。

1948年被任为徐州剿共总司令,被解放军全线击败。1954年到台湾,至1971年病逝。

(2)听书淮海战役秘密战扩展阅读: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以徐州为中心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Ⅲ 关于淮海战役的图书

中原逐鹿、淮海战役秘密战、淮海战役

Ⅳ 淮海战役:蒋军连续丢下3座城市,粟裕为什么惊觉有诈

1961年9月,毛主席在东湖客舍会见了原英国陆军元帅、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队副司令蒙哥马利元帅。

在二人的交谈中,蒙哥马利谈到淮海战役时,连呼“实在不可思议!”钦佩之情溢于言表。毛主席笑了笑说道:“这个仗是粟裕指挥的,本来不成熟呢,他们硬要吃下去。我的这些战友中,数这个粟裕最会打仗,他也是我们湖南的。”

毛主席讲话举重若轻,谈笑风生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同时,又不乏“静观庭前花开花落,闲看天上云卷云舒”的潇洒与飘逸。一席看似风轻云淡的夸赞,却是充溢着伟人满是对粟裕大将的喜爱之情。

因此,在毛主席看来:“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然而,在获得伟人毛主席高度首肯的背后,却是淮海战役难以想象的艰巨,以至于毛主席夸口称赞道:“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从全局来看,淮海战役敌我双方参战兵力80万对60万,光是战场面积就足足有6万平方公里左右,几乎占了整个淮河流域的大半。而自古以来就有“守江必守淮”的说法,我军60万大军与敌军7大兵团争雄淮河流域,一着不慎可谓有满盘皆输的危险。

从局部战争来讲,谁先在强手如云的淮海战场上出奇制胜、抢占先机,谁就能率先抓住对手的软肋,从而一剑封喉至敌人于死地,此即谓兵家口中的“军争”。

《孙子兵法》有云:“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兵圣孙武甚至警告军争的火候一旦拿捏不好,则有可能酿成“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的惨败。

而在淮海战役打响的过程中,华野还真曾有过在“军争”中险些失利的惊险场面,若非粟裕及时察觉蒋军的图谋,命令全军急追140里后,淮海战役的天平倒向何方或许真是难以预测的未知数。

关于这次惊险的“军争”一切得从淮海战役打响前说起。

不行,不能让黄百韬兵团向徐州靠拢,全军立刻出发火速向西追击!

在粟裕的命令下,华野的战士们撒开了脚丫子,拼命地朝着西边的运河方向追击了过去,当华野急追140里后,果然恰如粟裕预料的那样,蒋军此时正拥挤地渡过运河准备直奔徐州。

华野追赶上了西进徐州之敌,立刻全员投入到了战斗中来,敌我之间又是一顿猛烈的战斗。

只不过,令蒋军没有想到的是,我军居然犹如神兵天降来得竟如此的迅速。在黄百韬看来,台儿庄、贾汪一带,兄弟部队的两个军应该足以抵挡共军一阵子了,至少,保障他们安全地西撤到徐州是没有问题的。

可蒋军从上到下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此时的驻防台儿庄、贾汪一线的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何基沣和张克侠早已宣布战场起义,我军没有遭受任何损失便轻而易举地穿过了北部防线直逼而来。

因此,当华野突然出现在了正在渡河的蒋军面前时,以至于他们还没反应过来,华野的一个冲锋就消灭了黄百韬兵团骨干第25军大半的人马。

尽管蒋军黄百韬兵团的绝大部分都渡过了运河,但面对他起家的核心骨干力量第25军损失惨重的情形,黄百韬痛心之下大怒:“国防部作战计划一再变更,处处被动,正是将帅无能,累死三军!”

然而,骂归骂,但此时的黄百韬只得将大部队全部齐集在徐州以东的碾庄,黄百韬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继续西进,要么固守碾庄。

这是一个生死选项,一面写着“生”,一面写着“死”,可惜,刚刚九死一生的黄百韬侥幸逃过了粟裕的“闷棍”,便自认为有资本和实力与粟裕大将过招了,当他把大部队齐聚碾庄后,黄百韬作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就在此地,与粟裕决战!

但不幸的是,上天再也没有给黄百韬任何机会,粟裕挥舞着“死神镰刀”向黄百韬的脑袋砍去,蒋家王朝的败亡,自此开启了一个转折性的时代。

Ⅳ 淮海战役的战役进程

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48年9月24日济南失守后,国军总部以为华东野战军需要长时间休整,未能料到华东野战军在济南战役损失不大,能迅速南下进攻徐州,结果大意轻敌。粟裕为迷惑国军,特意在山东开了十几台大功率电台,不停向外发出指令,国军误认为华东野战军主力依然在山东。使徐州剿匪总司令部部署调整、兵力调动也趋缓慢。194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共约15万人,以及部分地方部队与华东野战军共同进行淮海战役,参战兵力达到60万人。实际上,约50万解放军开始从不同方向秘密夜行,在国军不知情下扑向徐州。
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官刘峙作战无能,故在战斗前,国军布阵极为不利,与解放军作战处于被动及被分割攻击。国军尚未按“徐蚌会战计划”南移,1948年11月5日,刘峙见国军各兵团均已报告在正面发现解放军主力有扑向徐州之势,便遵从蒋介石之意,将徐州周边部队向徐州收缩靠拢,然后再图向淮河一线撤退。命令黄百韬第7兵团、李弥第13兵团退回徐州东郊,经蒙城向蚌埠调动的孙元良第16兵团经宿县北上退回徐州,邱清泉第2兵团退回徐州西郊,死守徐州。1948年11月6日,国军调动华中剿匪总司令部的12兵团进至太和、阜阳地区东援,徐州、蚌埠战场国军兵力增加到70万人。
华东野战军按计划于1948年11月6日夜间发起淮海战役,各部队向预定目标开进,发现国军正在收缩,当即转入追击。黄百韬第7兵团因奉令等海州第9绥靖区的第44军西撤,推迟至7日西开。华东野战军借这此延误,追上正在渡大运河的第7兵团,负责殿后之第7兵团第63军、第100军83师被迅速歼灭。黄百韬见势不妙,希望李弥第13兵团协助撤退。李弥拿出刘峙命令,执意按计划回撤,拒绝援助。1948年11月8日,防守运河一线之第3绥靖区四分之三以上之官兵,在中共地下党员、绥靖区副司令官何基沣、张克侠率领下,举行贾汪起义。之后,解放军迅速通过第三绥靖区防区。10日,解放军先头部队、山东兵团主力,歼灭第7兵团西撤之先头师,切断第7兵团退路。第7兵团渡过大运河后,走到碾庄时,第64军军长刘镇湘建议,依靠第13兵团在碾庄留下的军事工事,与解放军大战一场。同时,国防部发来电,称可交战,如能击退敌人再走亦可,这样第7兵团就在碾庄犹豫了一天,最后决定迎战解放军。结果解放军行军速度超出预料,在一日之内,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就攻占碾庄与徐州之间曹八集等各据点要道,11日,华东野战军将第7兵团合围于碾庄地区。
此时徐州南方战况,由于宿县之孙元良第16兵团北撤徐州,而协防宿县之刘汝明第4绥靖区也向南撤。由于刘峙指挥慌乱,蒋介石决1948年定11月10日把杜聿明调回任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具体负责指挥作战;同时命令邱清泉第2兵团和李弥第13兵团由徐州向东攻击,为黄百韬第7兵团解围。在蚌埠,以第9绥靖区改组建第6兵团,以第4绥靖区改组建第8兵团,两兵团将协同沿津浦铁路两侧向宿县推进。至此,徐州、蚌埠战场国军兵力增加到80万人。
11月15日中原野战军攻占空虚的宿县,切断了徐州守军向蚌埠之退路。鉴于淮海战役规模越打越大,1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组成淮海战役总前敌委员会统筹华东、中原区事宜。蒋介石下令黄维第12兵团及蚌埠之李延年第6兵团、刘汝明第8兵团向北推进,重占宿县。
自11月13日起,徐州国军以邱清泉第2兵团和李弥第13兵团协同攻击全力解第7兵团之围。开始粟裕令华东野战军第7、第10、第11纵队组成阻援兵团,由10纵司令员宋时轮、政委刘培善统一指挥,在侯集、林佟山至大许家地域,实行正面防御阻击徐州国军东援;以苏北兵团各纵队从徐州东南侧击第2、第13兵团增援,在潘塘附近发生激战。在22日第2兵团被华东野战军阻于离碾庄12公里处大许家一线,无法突破。19日,华东野战军全力加快对第7兵团的围歼作战,至1948年11月22日,华东野战军将第7兵团10万人全部歼灭,第7兵团司令官黄百韬阵亡。

第二阶段
国军第7兵团被歼灭后,由蚌埠进军的李延年第6兵团、刘汝明第8兵团担心被解放军攻
歼灭黄维兵团于浍河、淝河之间的战斗
击而拖延北进,造成从华中剿匪总司令部增援向宿县进军的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位置突出、孤立,在解放军的阻击下,这3个兵团无法靠拢徐州打通徐州—蚌埠间联系,战场形势对国军极其不利。第12兵团由蒙城出发渡过涡河,1948年1948年11月21日,第12兵团到达南坪集并渡过浍河,发现解放军有合围之势,于23日夜转向东南方向的固镇转移,企图向李延年第6兵团靠拢。中原野战军集中兵力合围黄维第12兵团,11月25日,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将国军第12兵团包围在于宿县西南之双堆集。11月27日,黄维指挥第12兵团乘合围尚不严密以4个师兵力为先头向东南方向全力突围,其中第85军第110师师长、中共地下党员廖运周率部阵前倒戈,使黄维突围计划失败,军心动摇,士气一蹶不振,只得就地固守待援。此时,国军已处在被动挨打的地位,由于第7兵团被消灭,徐州东线已完全暴露;徐州往蚌埠之退路,亦因宿县被中原野战军占领而切断。而黄维第12兵团也被解放军合围,有被全歼之危险。
1948年11月28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不得不下令徐州驻军第2、第13、第16三个兵团放弃徐州向江南撤退,徐州剿匪总司令官刘峙离开徐州调到蚌埠指挥第6兵团、第8兵团再次北援,由徐州剿匪副总司令杜聿明指挥30万徐州守军,于1948年11月30日放弃徐州向西南沿永城、涡阳撤退。华东野战军发现国军撤走即以7个纵队30万人发起追击、拦截。同时,由于南线李延年兵团缩回蚌埠,华东野战军又从南线另抽调3个纵队加入北线对杜聿明集团的围攻。杜聿明部途中接到蒋介石命令向东南出击,解救黄维第12兵团,邱清泉第2兵团、李弥第13兵团、孙元良第16兵团不得不转攻东南,最终12月4日被华东野战军包围在永城东北陈官庄地区。12月6日,第16兵团因协调错误,自行突围,大部被歼灭。
中原野战军对黄维第12兵团采取大量土工作业的近迫攻坚战法,对第12兵团合围圈不断缩小防区缩小,至12月初,第12兵团粮弹不足陷入困境,只能靠有限的空运补给。此外,华东野战军又抽调5个纵队加特种兵纵队由华野参谋长陈士榘指挥,加入对第12兵团的围攻。第12兵团副司令胡琏因回家奔丧最初没有随军,第12兵团被围后乘飞机进入双堆集包围圈。1948年12月6日,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对第12兵团全线发起攻击,1948年12月12日发起总攻,至15日第12兵团残部各自突围被歼灭,消灭了国军12万人,俘虏第12兵团司令黄维,副司令胡琏搭乘战一团战二营代营长甘义三之座车,单独突围逃出(这部战车为战车二营突围指挥车,仅此车有突围路线地图及资料),但坦克被解放军击中亦受重伤,嗣即在上海接受手术。

第三阶段
由于已消灭了国军34个师,邱清泉第2兵团、李弥第13兵团之22个师被包围,为配合平津战役对傅作义集团之分割包围避免其迅速决策经海路南逃,解放军对合围的杜聿明部暂缓攻击,进行了20天休整,向杜聿明发动政战宣传与劝降,消耗其心理,为最后围歼杜聿明部做最后准备,虽然杜聿明拒绝投降,但瓦解了国军官兵士气。合围圈中的国军粮弹两缺,虽有空投补给,但远不够用。1948年12月19日被围的国军曾谋划空军掩护下突围,亦无力执行。
平津战役解放军完成了对北平、天津等地的分割与包围之后,1949年1月6日,解放军向青龙集、陈官庄地区被围的杜聿明部发起总攻,9日消灭第13兵团大部,残部撤往第2兵团防区。1月10日战斗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杜聿明被俘,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前进指挥部副主任兼第2兵团司令官邱清泉阵亡,第13兵团司令官李弥逃脱。李延年第6、刘汝明第8兵团随后放弃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撤往江南,淮海战役结束,解放军占领了长江以北大片土地。

Ⅵ 淮海战役主要人物

淮海战役主要人物

【我方主要人物】
毛泽东:最高统帅

邓小平: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中原野战军政委
刘伯承:淮海战役总前委委员、中原野战军司令员
陈毅:淮海战役总前委委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
粟裕:淮海战役总前委委员、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
谭震林:淮海战役总前委委员、华东野战军副政委
李先念: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
陈赓: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
陈再道:中原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
陈锡联: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
杨勇:中原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
王近山: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
秦基伟:中原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
叶飞: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
宋时轮: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司令员
韦国清:华东野战军苏北兵团司令员

【对方主要人物】
蒋介石:最高统帅

刘峙: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
杜聿明: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前进指挥部主任
邱清泉:第二兵团司令
李延年:第六兵团司令
黄百韬:第七兵团司令
刘汝明:第八兵团司令
黄维:第十二兵团司令
李弥:第十三兵团司令
孙元良:第十六兵团司令

Ⅶ 关于淮海战役的全过程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8日,国民党军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战场起义。10日,我军把黄百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经过10天逐村恶战,至22日全歼敌军10万余人,敌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同时,中原野战军为配合作战,出击徐(州)蚌(埠)线。11月16日,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这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第二阶段,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12个师。28日,蒋介石被迫决定徐州守军作战略退却。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撤至蚌埠,副总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挥。12月1日,敌弃徐州向西南逃窜。4日,华东野战军追击部队将徐州逃敌包围。6日,敌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即被歼灭,孙元良只身潜逃。同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集中9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经过激战,至15日全歼敌12万余人,生俘黄维。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部队进行了20天休整。第三阶段,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对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4天战斗,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30万人,俘获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李弥逃脱。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济南战役后,敌徐州“剿总”刘峙集团开始收缩兵力,至十月底,其四个兵团、四个绥靖区、二十五个军,约六十万人的兵力,分布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和津浦两条铁路线上,企图阻止我军南下,以屏障南京。其部署是:第7兵团(黄百韬)在新安镇地区;第 13 兵团(李弥)在徐州以东地区;第2兵团(邱清泉)在黄口、砀山地区第16兵团(孙元良)由郑州撤往蒙城;第9绥靖区(李延年)在海州;第3绥靖区(冯治安)在韩庄、台儿庄地区;第4绥靖区(刘汝明)在商丘;第1绥靖区(周岩)在淮阴。这一部署的特点是,重兵密集,便于机动,增援迅速。九月二十五日,中央军委批准华东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十月十一日,毛泽东提出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要求华东野战军,第一步集中兵力,歼灭第7兵团,完成中间突破;第二步歼灭海州、连云港地区之敌;第三步在两淮地区作呀。并要求中原野战军主力部署攻击陇海路郑徐段,牵制第16兵团不使其东调,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为了全歼第7后团,并迷惑敌军,使其不能迅速判明我军的主攻目标,毛泽东根据敌军部署特点,进一步指示华东野战军要用一半以上兵力担任牵制、阻击任务,并从南北两面及西面威逼徐州。这样就能达到争取较多时间,全歼第7兵团。十月中旬,中原野战军派第2纵队向江汉、第6纵队向宛西行动,吸引白崇禧主力第3兵团(张淦)向南,第12兵团(黄维)向西,以配合郑州战役。

十月二十日我中原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发起郑州战役,这时,敌主力第16兵团已东撤,残敌万余人被歼,郑州、开封很快解放。此时中原野战军主力已能够机动使用于东线。根据全国战局的发展和中原、华东战场的敌情变化,十一月一日,中央军委确定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这样,我军能够参战的部队,计有华东野战军十五个步兵纵队、一个特种兵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加上地方部队,共有六十多万人。辽沈战役后,蒋介石害怕徐州之敌重蹈卫立煌集团全军被歼之覆辙,为确保徐州,巩固江淮,以屏障南京,于十一月四日,决定将刘峙集团主力收缩到津浦路徐蚌段两侧守备,企图以徐蚌段为轴心,各机动兵团分布在该段两侧地区,以攻势防御阻击我军南下,必要时撤到淮南,确保南京,并于六日按此计划调整部署。同时,调华中"剿总"所属之第12兵团至太和、阜阳地区,相机东援。根据中央军委首先歼灭第7兵团,切断津浦路徐蚌段,孤立徐州的计划,华东野战军决以七个纵队分割围歼第7兵团于新安镇、阿湖地区;以八个纵队担任阻缓任务,其 中以三个纵队南北对进,牵制、阻击第13兵团东援,割裂第7、第13两兵团之联系以山东兵团指挥三个纵队歼灭第3绥靖区之敌或促其起义,尔后;渡过运河,直插徐州以东,以牵制敌第13兵团,阻击徐州之敌东援,以两个纵队(战役初期归中原野战军指挥)从西北面威胁徐州。中原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由睢县、柘城地区东进,求歼商丘地区之敌第4绥靖区,尔后攻占宿县,切断津浦路徐蚌段,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并调第2、第6纵队至淮海战场阻击敌第12兵团。华东野战军按计划于六日夜间发起淮海战役,各部队向预定目标开进,发现敌人正在收缩,当即转入追击。敌第7兵团因等海州第44军西撤,推迟至七日西开,而第13兵团已按计划离开徐东,准备调往灵璧。十一月八日,敌第3绥靖区副司令张克侠、何基沣率三个半师起义,我山东兵团顺利地南渡运河,越过该部防区,直插徐州以东地区。刘峙发现我军多路向徐州逼近,判断我将东西夹击徐州,十分恐慌,当即改变原来撤至徐蚌两侧的计划,决定调第2、第13、第16三个兵团,星夜向徐州集中,坚守徐州。同时,蒋介石决定调杜聿明回徐州"剿总"任副总司令,并以李延年率第9绥靖区机关在蚌埠组建第6兵团,第4绥靖区改为第8兵团,与第6兵团协同动作,沿津浦路两侧向宿县推进,并担任固镇、宿县之间的守备。中央军委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于九日夜间,要求华东、中原野战军"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定下了全歼敌刘峙集团于徐州地区的决心。十一月十日,山东兵团主力歼灭了第7兵团西撤的先头师,切断了该敌的退路,十一日华东野战军将敌第7兵团合围于碾庄地区。为全歼第7兵团,我军调整了部署,华东野战军以山东兵团挨近第4、第6、第8、第9、第13纵队 及特纵炮兵大部攻歼敌第7兵团,以第7、第10、第11纵队阻击徐州东援之敌,由东南面逼近徐州,侧击东援之敌,以第1纵队为预备队;陈毅、邓小平当即指挥中原野战军主力及华东野战军第3和两广纵队转入徐蚌段作战,其中以第4纵队、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和两广纵队由西南面、冀鲁豫军区两个独立旅由西北面威胁徐州,以第3纵队及第9纵队一部攻击宿县,第9纵队主力南下阻击敌第6、第8兵团北援,第1纵队为预备队。

十一月十五日夜,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歼敌一个师,切断了敌徐州与蚌埠间的联系,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党中央考虑到此役是南线空前的大战役,战役的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因此十六日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统筹华东、中原及冀鲁豫地区前后方的一切事宜。十一月十二日,我军对敌第7兵团展开猛攻,二十日攻占碾庄,二十二日全歼第7兵团,击毙贡百韬。徐州东援之敌遭我顽强阻击,每日只能前进一至二公里,由确山赶来增援的敌第12兵团十一个师,遭到中原野战军阻击,也只进到浍河以南的赵集附近。 敌第7兵团被歼后,蒋介石决定以徐州的第2、第16兵团,蚌埠的第6、第8兵团及第12兵团三路会攻宿县,企图打通徐蚌间的联系,把徐州之敌撤走,因此,敌第12兵团继续向徐州方向推进。总前委决房集中中原野战军全部围歼敌第12兵团,华东野战军组成北、南两个作战集团分别阻击徐州、蚌埠之敌,并以一部作为中原战军围歼敌第12兵团的预备队。十一月二十五日,敌第12兵团十二万人被我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包围在宿县西南之双堆集地区。 敌第12兵团被围后,蒋介石见其突围不成,徐州、蚌埠增援无望,遂一面令刘峙到蚌埠督令第6、第8兵团再次北援,一面令杜聿明率第2、第13、第16兵团放弃徐州,绕道永城南下,企图侧击我中原野战军。解第12兵团之围后共同南逃。毛泽东对徐州敌军柯能突围早有预见,并指示华东野战军预作准备。十一月三十日,徐州杜聿明集团约三十万人,向永城方向逃窜。我华东野战军即以十一个纵队全力追击,十二月四日,将该敌全部包围在永城东北之陈官庄地区。�眨�?6兵团自行突围,被我消灭。第2、第13两兵团即就地转入防御。 我军同时包围了敌两个集团,蚌埠之敌仍企图北上救援。总前委采取了"吃一个(黄维),挟一个(杜聿明),看一个(李延年、刘汝明)"的方针,以中原野战军六个纵队及华东野战军各一个纵队阻击由蚌埠再次北援之敌第6兵团,以华东野战军两个纵队为总预备队。十二日我军对敌第12兵团发起总攻,至十五日将敌全歼,生俘黄维。敌第6兵团北援被阻,当获悉第12兵团被歼后,连夜逃回蚌埠。 此时,平津战役已经胜利展开,为了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中央军委,对杜聿明集团暂缓攻击。着淮海前线全军进行战场休整,并对敌军开展政治攻势,做好攻击准备。十二月十七日,毛泽东写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但杜聿明等拒绝投降。十二月下旬,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已将傅作义集团分割包围在平津、平张线上。华东我军遂于一月六日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至十日将敌全歼,生浮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淮海战投胜利结束。 淮海战役历时六十六天,歼灭了国民党在华东、中原战场的五十六个师五十五万人,使敌人的长江防线和统治中心京、沪地区, 直接暴露在我军面前。淮海战役结束后,淮河以南的敌人仓惶南逃。华东野战军第6、第7、第8、第13纵队分路南下,解放了江淮间广大地区,前出到长江北岸,为尔后的渡江战役创造了条件。

Ⅷ 《淮海战役秘密战》txt全集下载

淮海战役秘密战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第三章
卧底敌营20年
敌工部门早就建立了进入国民党第三绥靖区的几条秘密交通线。敌工科科长孙秉超以陈毅"秘书"的身份多次会见中将副司令何基沣和张克侠,还从张克侠处获得一份价值连城的《徐州城防部署图》。
古人说:"难得而易失者,时也!""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杨斯德从舒同、陈士榘处领受潜入国民党第三绥靖区的任务后,深知时间稍纵即逝,驷马难追。他星夜兼程,马不停蹄地由曲阜经兖州、济宁直奔滕县境内,那儿设有鲁中南军区的一个前线办事处,重点做驻于当面的国民党第三绥靖区的工作。杨斯德所在的第十三纵队是野战军,鲁中南军区是华东军区下属的二级军区,类似于今天的省军区,两者没有隶属关系。但是鲁中南军区前线办事处已经接到上级的通知,知道杨斯德要来,并已奉命选定了一位同志陪同杨斯德潜入敌营。
其实,早在两年前--即1946年秋,鲁中南(当时叫鲁南)军区前线办事处根据华东军区敌工部的指示,就开始重点做三绥区的工作。对该部的组……

Ⅸ 求淮海战役国共双方的战斗序列。

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筹与指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和地方武装共60万人,于11月6日发动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 - 国民党徐州剿总参战部队战斗序列
总司令:刘峙
副总司令:杜聿明、孙震、刘汝明、冯治安、韩德勤、李延年
参谋长:李树正
副参谋长:章毓金
前进指挥部(在陈官庄地区被歼)
主任:杜聿明
副主任:孙元良、赵家骧
参谋长:舒适存
副参谋长:文强、刘伯中、吴宝云
第二兵团(在陈官庄地区被歼)
司令:邱清泉
副司令:舒适存、谭辅烈、王长海、高吉人
参谋长:李汉萍
副参谋长:董熙
下辖:
第五军(熊笑三)
第45师(郭吉谦、崔贤文)
第46师(黄宗颜、陈辅汗、郭方萍)
第200师(周朗)
第七十军(高吉人、邓军林)
第32师(龚时英)
第96师(邓军林、刘志道)
第139师(唐化南)
第七十二军(余锦源)
第34师(陈渔浦)
第122师(熊顺义)
第233师(李芝、徐华)
第七十四军(邱维达)
第51师(王梦庚)
第57师(冯寄异)
第58师(王奎昌)
第十二军(舒荣)
第112师(余一凡)
第238师(徐有成)
第一百一十六军(谭心)
第287师(李芝)
第288师(陈元良)
独立旅(新44师)(王屏南、耿文哲)
骑兵旅(陈陶、张荣甲)

Ⅹ 淮海战役详细过程

第一阶段

1948年9月24日济南失守后,国军总部以为华东野战军需要长时间休整,未能料到华东野战军在济南战役损失不大,能迅速南下进攻徐州,结果大意轻敌。粟裕为迷惑国军,特意在山东开了十几台大功率电台,不停向外发出指令,国军误认为华东野战军主力依然在山东。

使徐州剿匪总司令部部署调整、兵力调动也趋缓慢。194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共约15万人,以及部分地方部队与华东野战军共同进行淮海战役,参战兵力达到60万人。实际上,约50万解放军开始从不同方向秘密夜行,在国军不知情下扑向徐州。

第二阶段

国军第7兵团被歼灭后,由蚌埠进军的李延年第6兵团、刘汝明第8兵团担心被解放军攻击而拖延北进,造成从华中剿匪总司令部增援向宿县进军的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位置突出、孤立,在解放军的阻击下,这3个兵团无法靠拢徐州打通徐州—蚌埠间联系,战场形势对国军极其不利。

第12兵团由蒙城出发渡过涡河,1948年11月21日,第12兵团到达南坪集并渡过浍河,发现解放军有合围之势,于23日夜转向东南方向的固镇转移,企图向李延年第6兵团靠拢。中原野战军集中兵力合围黄维第12兵团。

第三阶段

由于已消灭了国军34个师,邱清泉第2兵团、李弥第13兵团之22个师被包围,为配合平津战役对傅作义集团之分割包围避免其迅速决策经海路南逃,解放军对合围的杜聿明部暂缓攻击,进行了20天休整,向杜聿明发动政战宣传与劝降,消耗其心理,为围歼杜聿明部做最后准备。

虽然杜聿明拒绝投降,但瓦解了国军官兵士气。合围圈中的国军粮弹两缺,虽有空投补给,但远不够用。1948年12月19日被围的国军曾谋划空军掩护下突围,亦无力执行。

(10)听书淮海战役秘密战扩展阅读: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历时六十六天。国民党军先后投入七个兵团、两个绥靖区,三十四个军,八十六个师,共约八十万人,出动飞机高达2957架次。

解放军参战部队华东野战军十六个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连同华东军区、中原军区地方部队共约六十万人。

战役中共消灭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及其所指挥的五个兵团部,二十二个军部,五十六个师、一个绥靖区,正规军连同其他部队共555099人,约占其参战兵力的69%,其中俘虏320355人,毙伤171151人,投诚35093人,起义改编28500人。

国民党少将以上高级将领被俘124人,投诚22人,起义8人。以上战果还不包括其溃散和逃亡人数。主要缴获有火炮4215门,轻重机枪14503挺,长短枪151045支,飞机6架,坦克装甲车215辆,汽车1747辆,马车6680辆,炮弹120128发,枪弹2015.1万发。


解放军阵亡25954人,伤98818人,失踪11752人,合计136524人。敌我损失比为4.06:1。武器装备损失计有坦克1辆,山炮、野炮、榴弹炮共34门,迫击炮、步兵炮共219门,掷弹筒26具,轻重机枪1884挺,长短枪14588支,各种炮弹679943发,各种枪弹2014.9万发。

炸药(缺双堆集战场统计数字)97025斤。在大决战的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解放军的伤亡最大,超过其他两次战役伤亡的总和,占大决战总伤亡的53.8%,各种武器的损耗和弹药的消耗也最大,其中火炮损耗占总损耗的48.6%。

炮弹的消耗占总消耗的68.7%,子弹的消耗占总消耗的62.7%,炸药的消耗占总消耗的57.4%。歼敌总数则最多,占总歼敌数的35.8%,缴获则最少,淮海战役的激烈可见非同一般。其中华野歼敌约44万,约占淮海战役歼敌总数的80%。

华野伤亡约9.1万,约占淮海战役解放军总伤亡人数的67%。

热点内容
微型小说言情800字 发布:2025-09-22 21:31:40 浏览:438
女主叫苏沐的校园小说 发布:2025-09-22 21:25:00 浏览:589
小说轮回免费阅读 发布:2025-09-22 21:01:16 浏览:322
武侠小说作家作品集武侠小说网 发布:2025-09-22 20:59:46 浏览:267
武侠小说里主角是个捕头 发布:2025-09-22 20:47:23 浏览:481
樱花小说免费阅读全文娇妻很迷人 发布:2025-09-22 20:45:29 浏览:66
经典末世女强异能小说推荐 发布:2025-09-22 19:50:05 浏览:404
武侠小说服饰名称 发布:2025-09-22 19:09:26 浏览:401
小说言情双胞胎姐妹关系好 发布:2025-09-22 18:36:14 浏览:160
公认十大最硬科幻小说 发布:2025-09-22 18:27:32 浏览: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