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振小说解读推荐语
『壹』 有孙绍振的《名作细读》原著
孙绍振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
这里有个之三可以下载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7634967.html
读孙绍振的《名作细读》一-分析,微观
这学期读孙绍振的《名作细读》,首先网络搜索其人,介绍如下:祖籍,先后就读于青浦朱家角珠溪一中心,青浦城厢二中心。1952年毕业于青浦初级中学,1960毕业于中文系,在北大任助教。由于“反右”时期坚持为“右派”辩护之旧帐,1961年被重新分配到福建中文系。20世纪90年代先后在德国特里尔大学进修,美国南俄勒冈大学英文系讲学,香港岭南学院客座研究员并为翻译系讲课。现为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195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著有诗集《山海情》(合作),散文集《面对陌生人》,论文集《美的结构》、《孙绍振如是说》、《文学创作论》、《孙绍振默文集》(三卷)、《论变异》、《幽默五十法》、《美女危险论——孙绍振幽默散文选)等。《文学创作论》获福建省10年优秀成果奖、台湾祁枫文学奖、全国写作学会一等奖,《美的结构》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扫了一眼目录,便直奔本书《自序》,读之,实乃不凡。佩服孙老师的胆识,勇气,他确实说前人所未说。不管在中学还是大学课堂上,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都是难点,也是弱点。难在学生面对文本,一目了然,间或文字上有某些障碍,求助于注解或者工具书也不费事。这和数理化或者英语课程不同,课本上那些难点、疑点,如果教师不加阐释,学生不可能凭着自发的感性理解悟透彻。自然科学或者外语教师的权威建立在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未知到已知。而语文教师,却没有这样的便宜。他们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如果不能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就可能辜负了教师这个光荣称号。语文教师的使命,要比数理化和英语教师艰巨得多,也光荣得多。数理化英语教师的解释,往往是现成的,全世界公认的,而语文教师,却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不能胜任这样任务的人,有一种办法,就是蒙混,把人家的已知当作未知,视其未知如不存在,反复在文本以外打游击,将人所共知的、现成的、无需理解力的、没有生命的知识反复唠叨,甚至人为地制造难点,自我迷惑,愚弄学生。这样的教师白白辜负了自己的生命。按常理来说,这样的教师应该是极少数,但据我多年观察,现实情况恰恰相反。我在问自己是不是反复推敲文本,是不是有自己独特的领悟。
试问大学中文系教授,让你们去教中学语文,在微观分析中,有多大把握能保证超越中学水准?请问古典文学的教授,有多少能把“霜叶红于二月花”、“二月春风似剪刀”、“草色遥看近却无”、“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妙处说得令人心服口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究竟好在哪里?讲了多少年了,还是古典诗话中那些印象式语言。中学课堂要的是货真价实的、系统的分析,而不是玄妙的、空洞的赞美。请问美学教授,如果学生反映《背影》中父亲的形象“很不潇洒”,又“违反交通规则”,有多少人能够当场点出这是什么样的美学问题?有谁能够从理论高度上回答学生的疑问:薛宝钗、繁漪、周朴园是坏人吗?对于《荷塘月色》的解读,长期限于反映“大革命失败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和矛盾”,谁能从中看出文学观念和思维方法的桎梏?如果学生感觉不到郁达夫《故都的秋》里生命走向衰亡的美,应该如何应对?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学教师感到无从分析,你能告诉他们,从哪里发现矛盾?祥林嫂之死为什么没有凶手?《祝福》中的那个“我”为什么有负疚之感?对于小说是否多余,该如何阐释?为什么鲁迅在给傅斯年的信中说《狂人日记》“很幼稚,在艺术上不该这样的”?为什么又最喜欢《孔乙己》?那么《孔乙己》在艺术上成熟在哪里?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于学习法语的转变,是可信的吗?过一天,他又故态复萌,又讨厌起法语语法来了,怎么办?在《项链》中,发现借来的项链是假的,为什么不继续写下去,把真项链换回来,弥补经济上的损失?这不是更加“环环紧扣”吗?为什么《皇帝的新装》中的人物没有个性?《愚公移山》中的智叟是真正实事求是的,有智慧的,而蛮干的,正是愚公。应不应该给智叟平反?对于“愚”和“智”的转化又该如何分析?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用两节文字介绍长妈妈的名字,不是多余吗?为什么主张尽可能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的鲁迅,这样浪费篇幅?等等等等。
要解决这些微观的问题,不但要有深厚的宏观学养,而且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功夫,这种功夫,不是一般的,而是过硬的功夫。而这种过硬功夫的特点,就是于细微处见精神,越是细微,越是尖端,越是有学术水平。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彻底的分析是无所畏惧的,不可穷尽的。这正是智慧的尖端,生命的高峰体验。在这样的尖端上,教授的头衔并不能保证任何优势。 微观分析的幼稚和粗暴,策源地乃在大学课堂,长期流毒中小学,遂成顽症。大学教授们应该感到惭愧,感到脸红,感到无地自容才是。但是,现实却是,悲天悯人的教授们一个个活得很滋润。这是为什么?大学的学院体制庇护了他们。学院式的评估体系,把文本的微观分析当作“小儿科”。其实,这是愚昧。不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经济科学,乃至于管理科学,微观分析都绝不是“小儿科”,而是“大学问”。美国声名赫赫的MBA,那些最名牌院校(如哈佛、西北大学)的教学,就是以个案分析为主的,甚至连毕业论文都可以省略。
宏观的基础研究和具体部门的应用研究,是根结连理的。理论物理学和实验物理学互相促进。研究宇宙以及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是大学问。研究一粒沙,从中看到整个世界;研究一滴水,从中看到大海;研究果子狸的病毒,从中找到克制SARS之道;研究果蝇,从中追寻长生之途,也是大学问。研究大脑血管,并不见得比研究乌贼鱼更高贵。宏观有宏观的难度和局限,微观有微观的难度和局限。二者不可偏废。但是,当前最缺乏的,可能还是微观的。当然,我并不想把一切责任都归咎于大学教授,中学自有中学的问题。
缺乏微观基础的空话、套话、大话、胡话乃至黑话,本是由来已久的顽症,却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借强调师生平等对话之机,找到了合法的避难所,于是,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所问肤浅,所答弱智,滔滔者天下皆是。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空空洞洞,糊里糊涂。在处理课文的方法上作秀,多媒体豪华包装,花里胡哨,目迷五色。但是,对于文本内涵的分析却有时如蜻蜒点水,有时如木偶探海。
从做学问来说,有两种方法,一种以宏观的理论建构为基础,把握了普遍的原理,然后高屋建瓴,在必要的时候,再作有限的个案的具体分析;另一种方法则是,在对宏观理论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普遍性的、规律性的把握以后,进行广泛的、大量的个案分析。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发展理论,甚至颠覆权威理论。走这条路的人似乎比较少,在中国几乎是绝无仅有。但是,在西方,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者,都是以文本分析起家的。这个办法比较艰苦,有点手工业方式。但是,也有它的优越性,就是它的基础比较雄厚。以这样的文本分析为基础概括起来的理论,其可靠性和可行性都比较可观。
什么叫细微解读,今天才算见了。我相信读了这本书,我也一定会做到对文本进行细致的阅读,于细微处发现美妙的风景。
『贰』 阿长与山海经鲁迅式的人文情怀的体悟是什么
鲁迅所写的文章一般的都是语言锋利的。但是在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当中感情却是不一样的。因为在这篇文章当中,他表达了对自己的保姆阿长的深情,抒发了对阿长的怀念之情。所以在这篇文章当中更多地体现了鲁迅幽默的文风。比如在写自己早晨起来阿长把橘子放在自己的嘴里,盼望着自己说吉利话的那一自然段的描写。还有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都体现了一种幽默的文关注
孙绍振:《阿长与〈山海经〉》解读
开头两段,似乎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分析的。
但是,用还原法,是可以提出问题来加以分析的。
把还原法落实到关键词语上去:以阿长这个名字作为关键词,作还原来分析
为了交代阿长的名字,鲁迅用了两段文章,这样是不是太繁琐了?鲁迅不是说过,文章写成以后,至少要看两遍,要将可有可无的东西删去吗?
那么,这两段,如果删去了,有没有损失呢?肯定是有的。
因为阿长,在这个关键词的深层,不但有长妈妈的,而且有周围人的精神密码。
按照还原法,本来名字对于人来说,应该是慎重其事的。一般人的名字,大都寄托着美好的期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叫法,表现的是不同的情感。
『叁』 孙绍振的个人小传
论台港大陆散文中之软幽默和硬幽默《文艺理论研究》(1996年第6期)
宏观的理论建构和微观分析《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2期)
真善美的错位《名著欣赏》(1998年第1期)
宋江的悲剧和审美价值《名著欣赏》(1998年第3期)
理性因果和审美因果《名著欣赏》(1998年第4期)
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距离《名著欣赏》(1999年第1期)
把人物打入第二环境《名著欣赏》(1999年第4期)
抒情和幽默的统一《文艺报》(1998年9月8日)
智性和幽默的统一———学者散文的出路之一《文艺报》(1999年7月21日)
西方文论的引进和中国文学经典的解读( 17000千字)《文学评论》(1999年第五期)
(《新华文摘》2000年第2期论点摘录500字)
我的桥和我的墙———从康德到拉康(8000字)《山花》(2000年第1期)
当代学者散文的出路(5000字)《文艺报》(2000年5月2日第2版)
南帆:迟到的现代派散文(20000字)《福建论坛》(2000第2期)
审智散文的审美突破(20000字)《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第3期)
人物的心理结构分析问题(7000字)《龙岩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
从西方议论独白到中西议论对话 (12000字)《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01年第4期)
余秋雨———从审美到审智的断桥(21000字)《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第6期)
(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卷》(2001年第2期)
质疑英国全国分级统考体制 (10000字)《东方文化》(2000年第5期)
新编中学语文课本批判 (18000)《粤海风》(2001年第2期)
超现实的第二环境和心理氛围(10500字)《名作欣赏》(2000年第6期)
审智散文———迟到的散文流派(6000字)《福建文学》(2001年第4期)
课程标准———基础教育的宪法(5000字)《素质教育博览》(2001年第5期)
改革目标与编写者素质的反差 (6000字)《明日教育论坛》(2001年第1期)
迟到的现代派散文(7000字)《南方文坛》(2001年第3期)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忧思 ( 上 ) (5000字)《福建教育》(2001年第第3期)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忧思 ( 下 )(8000字)《福建教育》(2001年第4期)
《伪问题和谬答案》(4200字)《海峡都市报》(2001年7月22日)
《高考试卷的阅读问题》 (4200字)《海峡都市报》(2001年7月14日)
《关于上课学生打瞌睡问题》(2500字)《海峡都市报》(2001年5月27日)
论新诗第一个十年的流派畸变(20000字)《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3期)
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互相渗透(2000字)《东南学术》(2002年第3期)
中国早期新诗的象征派———从闻一多到戴望舒(9000字)《福建论坛》(2001年第5期)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卷》转载)
五四新诗:胡适与胡先骕(12000字)《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卷》转载)
标准答案还是荒谬答案(5000字)《中华读书报》(2001年12月12日)
质疑全国高考试卷及评价体系(上、下)(10000字)《师道》(广东教育厅主办)(2002年第1、2期)
赤壁之战的魄力的奥秘(7000字)《名作欣赏》(2002年第1期)
微观分析理论独创和教条主义(7000字)《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第5期)
微观分析是宏观分析的基础 (3000字)《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解读文学经典的意义 (8000字)《名作欣赏》(2003年第4期)
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解读《荷塘月色》(8000字)《名作欣赏》(2003年第8期)
段落大意教学必须缓行(5000字)《师道》(广东)(2003年第3期)
标准化选择题即将终结(5000字)《中华读书报》(2003年11月5日)
让学生对语文着迷(5000字)《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8期)
荷塘月色解读 ( 上、下 )(8000字)《福建教育》(2003年第4、5期)
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3000字)《文汇读书周报》(2003年7月11日)
〔又见赖瑞云《<;混沌阅读>;序》(5000字)〕(福建教育出版社)
段落大意的误区及其逻辑基础 (8000字)《明日教育论坛》(2003年5月16日)
睁眼看不见人(2000字)《语文学习》(2003年第9期)
关于高考作文 (2000字)《语文学习》(2003年第10期)
当真话题来到的时候(2000字)《语文学习》(2003年第11期)
审智散文的双子星座———从南帆到萧春雷(7000字)《福建文学》(2003年1月)
《背影》背后的美学(2000字)《语文学习》(2003年第12期)
为什么二月春风不能似菜刀(3000字)《语言学习》(2004年)
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大一点(3000字)———评2004年各省自主高考作文命题的成果与缺憾
《中华读书报》(2004年7月7日) 《文学性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4月/20万字
《挑剔文坛》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24 万字
《文学创作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年/64 万字
《论变异》花城出版社/1986年/12万字
《美的结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24万字
《孙绍振如是说》香港·三联书店/1994年/20万字
《怎样写小说》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10万字
《审美价值结构情感逻辑》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年/23万字
《当代散文的艺术探险》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40万字
《幽默逻辑探秘》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20万字 《面对陌生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10万字
《美女危险论》知识出版社/1999年/20万字
《美女危险论》作家出版社/2003年/20万字
《灵魂的喜剧》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20万字
《孙绍振幽默文集·满脸苍蝇》广东旅游出版社/2002年/20万字
《孙绍振幽默文集·幽默谈吐的自我训练》,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年
《孙绍振幽默文集·幽默理论基础》,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年
《幽默学全书》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年
《你会幽默吗》,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1994年。
《对话语文》(与钱理群合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修订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30万字
《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3月/20万字
『肆』 《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孙绍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RBkcCw6W39c7wvMIUvKVZA
书名: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
作者:孙绍振
豆瓣评分:8.7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份:2015-9-1
页数:482
作者简介:
孙绍振,1936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福建师范大学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心研究员,文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学术著作《文学文本解读学》《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文学创作论》《美的结构》《论变异》《名作细读》《月迷津渡:古典诗歌个案微观分析》《文本中心的突围和建构》等,散文集《美女危险论》《满脸苍蝇》《灵魂的喜剧》《愧对书斋》,《孙绍振文集》八卷(韩国学术情报出版社,2009年)。
『伍』 《经典小说解读》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经典小说解读》(孙绍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AJa1BMS1C-6TYb7je5T3zw
书名:经典小说解读
作者:孙绍振
豆瓣评分:9.0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4-30
页数:331
内容简介:
《经典小说解读》是孙绍振教授专门针对古今中外的经典小说作品进行的文本细读的又一部专著。在解读小说的选择上集中于各版本中学语文教材中经典小说,解读质量比同类作品更成熟,更贴近中学语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师提高文学修养的良师益友,同时能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进而提升语文教学能力。
作者简介:
孙绍振,1936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现为福建师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心研究员, 文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学术著作有《文学创作论》《美的结构》《论变异》《新的美学原则 在崛起》《文学的坚守与理论的突围》《直谏中学语文教学》《文本中心的突围和理论建构》《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演说经典之美》《幽默心理与幽默逻辑》 等。散文集有《美女危险论》《满脸苍蝇》《灵魂的喜剧》《愧对书斋》《孙绍振演讲体散文》。2009年,韩国学术情报出版社出版《孙绍振文集》八卷。*著作有《文学文本解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
『陆』 初中语文老师推荐书目及理由
初中语文教师推荐阅读书目
我们老师很可能一生平凡,但若能努力追求,就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或教学专家甚至是出色的教育家。想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老师们,想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老师们,来看书吧,她能指引你走出困惑、走出肤浅,走向成功:
一、必读书目(学生必读书,教师当然也必读) 根据《2011版课标》关于课外读物建议 七年级——
1.《伊索寓言》
2. 冰心《繁星?春水》
3. 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
4. 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
5. 叶圣陶《稻草人》
6.《安徒生童话》
7.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8. 高尔基《童年》
9.鲁迅《朝花夕拾》
10. 吴承恩《西游记》
八年级——
11.《格林童话》
12.《革命烈士诗抄》
13.《艾青诗选》
15. 笛福《鲁滨孙漂流记》
16.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7.曹雪芹《红楼梦》
18.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19. 老舍《骆驼祥子》
20. 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九年级——
21. 施耐庵《水浒》
22.夏绿蒂•勃朗特《简•爱》
『柒』 初中语文老师必读书目
1.《怎样学语文》作家出版社 王丽主编2.《名家谈语文学习》华东师范出版社 王丽著3.《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钱理群著4.《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丽江出版社 钱理群著5.《王君讲语文》语文出版社 王君著6.《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余映潮著7.《解读语文》福建人民出版社 钱理群 孙绍振 王富仁著8.《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日亮著9.《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江苏教育出版社 黄厚江著10.《让语文回家——刘仁增语用教学新思路》福建教育出版社 刘仁增11.《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江苏教育出版社,王栋生著12.《钱梦龙与导读艺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13.《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14.《赵谦翔与绿色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15.《程翔与语文教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程翔著16.《于永正与五重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17.《语文教学谈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于漪著18.《于漪老师教作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漪著19.《从批判走向建设》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李镇西著20.《语文教学的反思与重构》商务印书社,郑桂华著21.《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窦桂梅著22.《魏书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魏书生著23.《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钱理群著24.《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王尚文著25.《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王荣生著26.《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钱理群著27.《文本细读》(修订版),上海教育出版,社孙绍振著28..《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福建教育出版社,孙绍振著29.《语文教学的常识性回归》程红兵,漓江出版社30.《温儒敏论语文教育》温儒敏,北京大学出版社《语文教学的反思与重构》商务印书社,郑桂华著
『捌』 月迷津渡的介绍
孙绍振《名作细读》自2006年10月份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经修订多次重印,市场反响热烈。由孙绍振教授提出的“还原”、“比较”等“细读”文本的方法也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中学语文教师和有志进入文学殿堂的大中学生和研究生们的主流话语体系。更重要的是孙绍振教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传递出的解读作品的理念、质疑的勇气、哲学思辨的功力、融汇中西的胆识,在现今文本解读诸名家中堪称翘楚。鉴于孙绍振教授本人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声望以及成就,我们约请孙绍振教授再次执笔出版一套名作细读系列,涵盖现代小说、散文、外国文学、古典文学。本书《月迷津渡——古典诗词微观分析个案研究》首先与读者见面。这一本在基本体例和解读对象的选择上比《名作细读》更加成熟、完善,更贴近中学语文教学。同时,为了和《名作细读》有比较明显的区分,本书适当增强学术含量,在“自序”中由孙绍振教授梳理了“细读”理论的来龙去脉,在第一章中以附录的形式从理论上解释相关文艺理论问题,第六章则从理论上对古典诗词微观分析作一整体关照。既是教师提高修养的良师益友,同时也是实际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好帮手。
『玖』 有关于孙绍振的简介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36
民 族: 汉族
祖籍福建长乐,先后就读于青浦朱家角珠溪一中心,青浦城厢二中心。1952年毕业于青浦初级中学,1960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在北大任助教。由于“反右”时期坚持为“右派”辩护之旧帐,1961年被重新分配到福建华侨大学中文系。20世纪90年代先后在德国特里尔大学进修,美国南俄勒冈大学英文系讲学,香港岭南学院客座研究员并为翻译系讲课。现为现为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195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山海情》(合作),散文集《面对陌生人》,论文集《美的结构》、《孙绍振如是说》、《文学创作论》、《孙绍振默文集》(三卷)、《论变异》等。《文学创作论》获福建省10年优秀成果奖、台湾祁枫文学奖、全国写作学会一等奖,《美的结构》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编辑本段]个人小传
1936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华侨大学中文系任教,1973年奉调至福建师范大学。现为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写作学会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外文论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北京大学校友会副会长。
孙氏曾致力于诗歌创作,曾有诗集出版,八十年初卷入朦胧诗大辩论,其《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从1981年在《诗刊》刊出以后,引起广泛的批判,1983年又与谢冕之《在新的崛起面前》、徐敬亚之《崛起的诗群》遭到批判。但是日后的实践证明:孙氏的这一论文已成为当代新诗发展史的重要文献。到九十年代中期,已经为一系列当代文学史所肯定,其手稿为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自1981年以后,孙氏集中力量从事文艺理论之研究。有专著《文学创作论》、《论变异》、《美的结构》、《当代文学的艺术探险》、《审美价值结构和情感逻辑》、《怎样写小说》、《孙绍振如是说》、《你会幽默吗?》、《挑剔文坛》、《直谏中学语文教学》等等。孙氏的所有学术以其独创之真善美三维错位、及形象之三维结构之理论为基础,自成系统。
九十年代中期,孙氏将三维错位学说,引入幽默理论之研究。故其《幽默答辩五十法》出版之后,在内地和港台均甚畅销。中央电视台曾邀其作《幽默漫谈》讲座二十集。在1997年出版之《幽默逻辑探秘》中,提出了幽默的二重错位逻辑学说,其幽默理论不满足于转述西方经典,《在幽默学全书》中,更着重于将理论的独创性与操作的可行性结合起来在具体操作上更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同时还有幽默与雄辩、诡辩、吹牛、抒情、滑稽等相邻范畴的辨析,完成了他以错位为核心范畴的的理论体系的建构。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年来孙氏又从事于幽默散文创作,近年出版集《面对陌生人》《美女危险论》(北京知识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两个版本不同)《灵魂的喜剧》、《孙绍振幽默文集》(三卷)。其幽默风格为其幽默理论的艺术实践。
[编辑本段]研究成果
《文学创作论》、《论变异》、《美的结构》、《当代文学的艺术探险》、《审美价值结构和情感逻辑》、《怎样写小说》、《孙绍振如是说》、《你会幽默吗?》、《挑剔文坛》、《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幽默答辩五十法》《幽默逻辑探秘》 《在幽默学全书》《美女危险论》(北京知识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两个版本不同)
[编辑本段]代表作品
《面对陌生人》《灵魂的喜剧》、《孙绍振幽默文集》(三卷)。
[编辑本段]部分著作
一、论文
论台港大陆散文中之软幽默和硬幽默《文艺理论研究》(1996年第6期)
宏观的理论建构和微观分析《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2期)
真善美的错位《名著欣赏》(1998年第1期)
宋江的悲剧和审美价值《名著欣赏》(1998年第3期)
理性因果和审美因果《名著欣赏》(1998年第4期)
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距离《名著欣赏》(1999年第1期)
把人物打入第二环境《名著欣赏》(1999年第4期)
抒情和幽默的统一《文艺报》(1998年9月8日)
智性和幽默的统一———学者散文的出路之一《文艺报》(1999年7月21日)
西方文论的引进和我国文学经典的解读( 17000千字)《文学评论》(1999年第五期)
(《新华文摘》2000年第2期论点摘录500字)
我的桥和我的墙———从康德到拉康(8000字)《山花》(2000年第1期)
当代学者散文的出路(5000字)《文艺报》(2000年5月2日第2版)
南帆:迟到的现代派散文(20000字)《福建论坛》(2000第2期)
审智散文的审美突破 (20000字)《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第3期)
人物的心理结构分析问题(7000字)《龙岩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
从西方议论独白到中西议论对话 (12000字)《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01年第4期)
余秋雨———从审美到审智的断桥(21000字)《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第6期)
(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卷》(2001年第2期)
质疑英国全国分级统考体制 (10000字)《东方文化》(2000年第5期)
新编中学语文课本批判 (18000)《粤海风》(2001年第2期)
超现实的第二环境和心理氛围(10500字)《名作欣赏》(2000年第6期)
审智散文———迟到的散文流派(6000字)《福建文学》(2001年第4期)
课程标准———基础教育的宪法(5000字)《素质教育博览》(2001年第5期)
改革目标与编写者素质的反差 (6000字)《明日教育论坛》(2001年第1期)
迟到的现代派散文(7000字)《南方文坛》(2001年第3期)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忧思 ( 上 ) (5000字)《福建教育》(2001年第第3期)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忧思 ( 下 )(8000字)《福建教育》(2001年第4期)
《伪问题和谬答案》(4200字)《海峡都市报》(2001年7月22日)
《高考试卷的阅读问题》 (4200字)《海峡都市报》(2001年7月14日)
《关于上课学生打瞌睡问题》(2500字)《海峡都市报》(2001年5月27日)
论新诗第一个十年的流派畸变(20000字)《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3期)
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互相渗透(2000字)《东南学术》(2002年第3期)
中国早期新诗的象征派———从闻一多到戴望舒(9000字)《福建论坛》(2001年第5期)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卷》转载)
五四新诗:胡适与胡先骕(12000字)《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卷》转载)
标准答案还是荒谬答案(5000字)《中华读书报》(2001年12月12日)
质疑全国高考试卷及评价体系(上、下)(10000字)《师道》(广东教育厅主办)(2002年第1、2期)
赤壁之战的魄力的奥秘(7000字)《名作欣赏》(2002年第1期)
微观分析理论独创和教条主义(7000字)《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第5期)
微观分析是宏观分析的基础 (3000字)《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解读文学经典的意义 (8000字)《名作欣赏》(2003年第4期)
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己———解读《荷塘月色》(8000字)《名作欣赏》(2003年第8期)
段落大意教学必须缓行(5000字)《师道》(广东)(2003年第3期)
标准化选择题即将终结(5000字)《中华读书报》(2003年11月5日)
让学生对语文着迷(5000字)《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8期)
荷塘月色解读 ( 上、下 )(8000字)《福建教育》(2003年第4、5期)
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3000字)《文汇读书周报》(2003年7月11日)
〔又见赖瑞云《<混沌阅读>序》(5000字)〕(福建教育出版社)
段落大意的误区及其逻辑基础 (8000字)《明日教育论坛》(2003年5月16日)
睁眼看不见人(2000字)《语文学习》(2003年第9期)
关于高考作文 (2000字)《语文学习》(2003年第10期)
当真话题来到的时候(2000字)《语文学习》(2003年第11期)
审智散文的双子星座———从南帆到萧春雷(7000字)《福建文学》(2003年1月)
《背影》背后的美学(2000字)《语文学习》(2003年第12期)
为什么二月春风不能似菜刀(3000字)《语言学习》(2004年)
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大一点(3000字)———评2004年各省自主高考作文命题的成果与缺憾
《中华读书报》(2004年7月7日)
二、专著
《文学性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4月/20万字
《挑剔文坛》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24 万字
《文学创作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年/64 万字
《论变异》花城出版社/1986年/12万字
《美的结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24万字
《孙绍振如是说》香港·三联书店/1994年/20万字
《怎样写小说》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10万字
《审美价值结构情感逻辑》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年/23万字
《当代散文的艺术探险》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40万字
《幽默逻辑探秘》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20万字
三、散文集
《面对陌生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10万字
《美女危险论》知识出版社/1999年/20万字
《美女危险论》作家出版社/2003年/20万字
《灵魂的喜剧》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20万字
《孙绍振幽默文集·满脸苍蝇》广东旅游出版社/2002年/20万字
《孙绍振幽默文集·幽默谈吐的自我训练》,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年
《孙绍振幽默文集·幽默理论基础》,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年
《幽默学全书》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年
《你会幽默吗》,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1994年。
《对话语文》(与钱理群合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编辑本段]主编
1,初中语文教材(一到六册),北京师大出版社 。到2006年秋,已经出版了前三册。
2,配套的教学参考(一到六册)。 北京师大出版社,到2006年秋,已经出版了前三册[1]。
『拾』 《文学文本解读学》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文学文本解读学》(孙绍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Z5MRyolZTi6iZb3iq9Ox0g
书名:文学文本解读学
作者:孙绍振
豆瓣评分:8.3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4-1
页数:503
内容简介:
《文学文本解读学》作者认为,西方文学理论对解读文学文本而言是低能甚至无效的,文学文本解读应该追求对审美感染力以及文本的特殊性、唯一性、不可重复性的阐释。基本观点就是回到文本分析,回到文学审美。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提出:第一,微观直接分析:隐性矛盾;第二,微观间接分析之一:艺术感知的还原;第三,微观间接分析之二:情感逻辑的还原("无理而妙");第四,宏观比较:古典的情景交融和现代的情理交融;第五,历史语境的还原,等等。
作者简介:
孙绍振,1960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195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文学性讲演录》、《直谏中学语文教学》、《挑剔文坛》、《文学创作论》、《论变异》、《美的结构》、《怎样写小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