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秦崛起小说好看吗
『壹』 根据过秦论前两段说说秦国崛起的原因有哪些
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的变法,商鞅变法鼓励人口增殖、重农抑商、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户口、实行连坐之法,开垦土地。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贰』 雄秦崛起by刀笔之吏无弹窗小说在线免费看txt
链接:
雄秦崛起是一部历史类型网络小说,作者是刀笔之吏。
『叁』 大秦帝国小说怎么样
《大秦帝国》是一部多卷本的长篇历史小说,凡六部十一册,作家孙皓晖毕十六年之功,创作了煌煌五百万言。这部作品,与坊间流行的历史小说在艺术品质上是大异其趣的。作者以敢为天下先的艺术勇气和历史眼光,开宗明义地宣告了他的大秦史观:“大秦帝国是中国文明的正源”、“我对大秦帝国有着一种神圣的崇拜”。序言中对大秦帝国的判断可谓有胆有识。
《大秦帝国》是一部描述秦兴亡生灭过程的长卷历史小说。秦帝国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际,建立了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但她只有十五年生命,像流星一闪,轰鸣而逝。这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中,隐藏了难以计数的神奇故事以及伟人名士的悲欢离合。他们以或纤细、或壮美、或正气、或邪恶、或英雄、或平庸的个人命运奏成了这部历史交响乐。帝国所编织的社会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传统,今天仍然规范着我们的生活,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
秦帝国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林,包容裹挟了那个时代的刚健质朴、创新求实精神。她崇尚法制、彻底变革、努力建设、统一政令,历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领袖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场最伟大的帝国革命,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时代,使中国农业文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转型。
在这部堪称鸿篇巨制的艺术佳构中,作家力图艺术地再现,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末年,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于列强环伺之下,从秦孝公开始,筚路蓝缕,变法图强,经过几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终扫六合而一统天下的艰辛悲壮历程。全书共分为六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
『肆』 秦孝公、惠文王、昭襄王和秦始皇四人,究竟谁才是秦国第一雄主
翻开战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秦国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章。自孝公起,秦国历六代明君,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嬴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公元前247年,年仅13岁的嬴政即位。公元前238年,22岁的嬴政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之后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
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他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可以说,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富有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是战国时代的终结者,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秦国的统一并非是秦始皇一人的功劳,而是建立在历代先君励精图治的基础之上的。
『伍』 少了哪些秦国崛起的关键人物,很难完成全国统一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始皇都曾是秦国历史上的雄主,这几位君主曾经都对秦国的崛起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没有这几代君主的努力,秦国很难统一六国,那么,这五位君主谁的成就最大的?
秦昭襄王对秦始皇统一六国打好了基础,没有秦昭襄王一系列对外战争,秦始皇很难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作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主要功绩就是统一六国,当然,这也是在前代国君的基础之上而实行的,秦始皇仅仅用十年的时间就灭亡了六国,足见秦国后期国力的强大。自长平之战后,秦国实际上已经确立了统一全国的优势地位,秦始皇只是顺应了这一潮流。
秦国能够一统全国,绝非是秦始皇个人的功绩,而是秦国历代国君努力的结果,没有商鞅变法,秦国很难强大,没有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的纵横、伐交,秦国也很难取得统一六国的优势地位。若以成就相论,这四位国君应当对等,它们都是秦国崛起的关键人物,少他们其中一人,秦国都很难统一全国。
『陆』 秦国是怎样崛起的
是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的。
秦孝公即位之初,对秦之衰痛心疾首,乃下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卫国人卫鞅就此入秦,教孝公以霸道之术,孝公甚喜,力排众议,以卫鞅为大良造,实施变法。
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的变法最为彻底。商鞅变法鼓励人口增殖、重农抑商、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户口、实行连坐之法。
当时秦国地广人希,三晋人多地少,民众田地缺乏。因此商鞅建议秦孝公对外来移民采取优惠政策,将三晋民众招来秦国,以便开垦荒地。
公元前350年秦国大良造(商鞅)为了深化其改革,摆脱旧贵族势力的干扰,提议都城由雍城(今宝鸡凤翔)迁至新建成的咸阳城,得到秦孝公支持。
卫鞅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产,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
全国百姓以私下斗殴为耻,以为国家立下战功为荣,国家战斗力不断增强,屡败魏军。富国强兵的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傲视于西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第一次变法
1、颁布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法律,轻罪用重刑。
2、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4、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5、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第二次变法
1、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 ,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
3、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4、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5、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
6、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这是对第一次变法中“异子之科”法令的补充,也是对社会风俗的规范。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
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但变法得以继续实行下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秦国
『柒』 如何评价大秦帝国之崛起还原史实么
这是一部很好看的历史剧,大部分还原史实,小部分进行文学改造。
说真的,有幸能看到如此恢弘磅礴的大制作,不要说是2019年,哪怕是十年后也仍是国产历史剧的标杆。很多人说这部剧相较于《裂变》少了太多大场面大制作,但我们是不是有苛求的太多了。又想看最好的又想是免费的,看看这几年的宫廷剧,哪部都是制作精良。
嬴稷:无论评价哪朝哪代君主,都请理性。我们无法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也无法知悉他们的抉择的艰难。我们谁也不知历代君王真正是什么样子,只能在寥寥无几的史料中窥伺一二。从古至今,从没有完人。
有功就有过。哪怕是嬴稷也一样。没有嬴稷的长平之战大破赵军,灭东周,奠定秦统一的胜利基础。
『捌』 《大秦帝国》符合真正的历史吗
《大秦帝国》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剧,里面还原了不少历史事件,但是绝不是真正的历史。里面有很多美化秦国的成分,夹杂了不少作者的主观想法在没。
以第一部裂变来说,商鞅变法确实利于秦国,但对于秦国普通人来说就是一个灾难。商君之法严峻苛刻,秦人受刑者不计其数,故有秦人不觉无鼻之丑一说。按照商鞅的说法国家强大就要强干弱枝,把财富最大限度的收到国家手中,要让老百姓过得贫穷没有尊严同时要让百姓知道特权的存在,当百姓希望获得特权待时告诉他们有一个方法可以让他们成为贵族,那就是打仗杀人,所以秦军战斗力极强,商鞅称这个策略为耕战,就是老百姓只要知道打仗和种地就行,其他的事他们不该也不必知道。
第二部纵横,张仪外交方面确实游刃有余,但是在个人感情方面就有点别了,张仪可能见都没见过燕国太子妃,而且魏冉和张仪关系应该也就是同事关系,不存在魏冉是张仪带到秦国一说。因为在秦武王继位后驱逐张仪时魏冉没有发表什么意见。甚至在后来魏冉讨厌张仪之类的舌辩之士天下皆知。
第三部崛起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白起洗的太白,范睢黑的太狠。历史上白起不是什么人道主义者,杀人就是为了军功就是为了升官,白起每次征战动辄斩获数万颗人头是家常便饭,长平之战屠杀赵军也是白起自己做出的决策。至于范睢历史上是有倾国大才的一个人在剧中就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确实范睢人品不好,但是能力确实很强。
总得来说大秦帝国拍的很好但是不能当成历史来看。
『玖』 大秦帝国之崛起,家人们有在看么
大秦帝国之崛起哪里可以看到
《大秦帝国之崛起》由西安曲江大秦帝国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出品,丁黑执导,张博、宁静、邢佳栋等出演,目前审查已通过,待定排档放映,成为2016年的重头大戏。
秦王嬴稷(秦昭王)当政不久,列国展开一系列兼并战争。秦国看准时机,先与齐连横,攻略魏国大片土地。由此,战国进入秦齐赵三国并强阶段。
此时,秦国国内穰侯专权、宣太后掌政,秦昭王王权旁落。然而外部局势对秦国十分有利:纵横家苏秦与燕王秘约赴齐,以灭齐为目标逗死间地齐国。
面对国内政治困局和国外有利机遇,秦王嬴稷毅然起用范雎,放逐魏冉等逗四贵地、废太后之权而恭养之。同时,与苏秦合谋,五国联军在燕将乐毅率领下攻破齐国。秦王嬴稷遣将白起,相继在伊阙、郢都、华阳、长平发动四大战役,歼灭了韩魏齐楚赵百万以上兵力,使秦与列国消长发生了根本转折。自此,秦国崛起[1] 。
曲目名称 演唱
《崛起》(《大秦帝国之崛起》主题曲) 谭晶[3]
歌词内容
大秦帝国之崛起
大秦帝国之崛起 (3张)
崛起
作词:王海平
作曲:赵麟
演唱:谭晶
风摧尽草,白露成霜,
如有佳人,在水一方。
渭水东去军浩荡,
群雄逐鹿旌旗扬。
天下入梦来,
大秦帝国之崛起 秦昭襄王·张博 饰
大秦帝国之崛起 秦昭襄王·张博 饰 (14张)
痴情撼山河。
男儿壮怀赛柔肠,
秦川自古帝王乡。
神接苍穹,思通人荒,
如埙如篪,天润地酿。
六合劲扫待时日,
纵横捭阖西风狂。
驰骋疆场上,热血铸华章。
大秦帝国之崛起剧照
大秦帝国之崛起剧照 (13张)
春秋再写摩云笔,
挥洒成骚赋国殇。
天下入梦来,
痴情撼山河。
男儿壮怀赛柔肠,
秦川自古帝王乡。[4]
幕后花絮编辑
该剧中有真实原型的历史人物达300多个[5] 。
幕后制作编辑
创作背景
主创人员在对该剧进行改编时,尽力在尊重原著和历史的基础上完成艺术化的处理[6-7] ,剧组邀请数位历史学家担任历史顾问,在剧本创作中,仔细考证剧中人物、器物、历史事件;剧组聘请了秦文化礼仪专家从风俗礼制、人物仪态、举手投足、文言对话等各方面对演员进行培训,对当时人物的着装束发、日常交往中的礼节、朝堂之上的揖礼等细节有所考究[8] 。
拍摄过程
剧组聘请专家设计兵器,并运用了大量的电影拍摄手段烘托战争场面[8] 。该剧由丁黑继续担任导演,采用第二部的演员等原班人马[3] 。
『拾』 春秋秦国崛起之迷详细点!
领取封地
一切刚刚开始,也只是刚刚开始。
二千多年前的秦人,虽然领取了周王的“封地”,不再像以前那样弱小无用,他们是在发展和壮大,但却依然处在风雨飘摇中。
西周末年,那个为博爱妃褒姒一笑的可爱君主周幽王,因为多次上演烽火戏诸侯的闹剧,惹恼了各诸侯国。
公元前771年的一天,少数民族大举进攻周的都城镐京。惊恐万分的周幽王慌忙点燃烽火向各个诸侯报警,尽管狼烟四起,但是曾被多次戏弄之后的诸侯却再也没有一个人理睬他,当然也就没有人派兵前来救他,都城镐京就轻易被犬戎的铁蹄所攻破,周幽王带着褒乞皇出逃,走到骊山脚下时被戎人杀死,褒姒也成为了戎人的获品……
繁华的镐京经过戎人的烧杀抢掠,变得残破不堪了。周王朝曾经聚敛的大批财宝也被戎人席卷而去……
这次事件不仅对周朝是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在秦的发展史上也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
各国诸侯得知镐京失陷,幽王被杀的消息后,纷纷派兵前来救援。可是当各路大军赶到镐京后,在他们眼前的只是一座被焚烧洗劫一空的死城。各国诸侯见周幽王已死,便共同拥立太子宜臼为周王朝的天子,这就是周平王。
当时秦的首领是秦仲的孙子秦襄公,他带兵全力救周,勇猛过人,为此立下了很大战功。
周平王继位之后,看到戎人随时可能卷土重来,而且镐京已经成为废墟,于是在公元前770年由各国诸侯护送,迁都到洛阳,我们在历史上就把它称为了东周。
在浩浩荡荡护送周平王的众诸侯当中,就有心怀大志的秦襄公。周平王看到秦襄公为护卫很用心,就把他从“大夫”提拔为“诸侯”,并把岐山以西的大片土地赏赐给了秦。从此以后,秦就正式成了一个诸侯国,它终于可以同别的诸侯国平起平坐了。
占据关中平原
秦人获得了在关中地区自由发展的好机会,他们在兴奋着:关中曾是周王室的中心,这应该是一块风水宝地,把这块宝地封给了秦,仿佛也在预示着秦的强大和它最后的大一统。可是兴奋之余,秦人却面临着能否生存下去的严峻考验。
这就是周平王在封秦襄公的命辞中透露出的一个严重事实:西戎虽退出了镐京,但“属于泾渭之间”,控制着岐丰之地。所以平王封襄公时,除明确秦国地域为“岐西之地”外,还许诺襄公,“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就是要他担负起驱逐“岐丰之地”两戎的艰巨任务。所以说,尽管秦人可以在关中地区自由发展,但必须与戎、狄作长期的斗争,不断壮大自己,拓展疆土。
最初几年的斗争,都是以秦国的失败而告终。秦国统治者眼看着封赐给自己的土地却得不到手,很不甘心,于是连年向戎、狄发动进攻。秦襄公有一次率兵终于攻到属于自己的封地———岐山,但未能立足,只好又退回“西垂”故地。
《毛诗·小戎序》曰:“美襄公也,备其兵甲以讨西戎。西戎方强,而征战不休。”经过几年的斗争,后方稳固了,秦襄公才东进伐戎,不幸他“十二年(公元前766年)伐戎而致岐,卒”,没有什么成果,直到秦文公继位后的第四年,(公元前762年)秦人才占据岐山,直正取得了周天子赐给的封地,秦人从此开始定居于周人的故地关中平原。
肥沃的关中平原养育了剽悍的秦人。厚重的黄土地依然沉默无语,匆忙的渭河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个轮回,它们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修养生息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造就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富庶的两河流域文明。黄河、长江这两条母亲河则造就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们的源头,来自一座叫做念青唐古拉的高大山脉。秦人就开始在这里修筑广厦,繁衍生息。
如今,那些曾留下过秦人足迹的土地,面对着现代的喧嚣依然静止安祥,尽管就是它们看见过那个寂寂无人的荒原、那场人喧马嘶的战乱,还有一切人们所熟视无睹但是转瞬即逝的神迹。
有位大师说过,人的生命一小时一小时地消逝,但是人们足下的土地都能记住这一切,多年以后,曾经的人们不复存在,可它们,一个曾经的见证依然会在。昔日的辉煌昌盛,千年的风雨沦桑,踏在这片土地上,历史似乎离我们远了,而现实却在我们的一步一步中远去…
修筑广厦千间,还是可以做到的事情,而家族繁衍本枝百世,却往往非人力所为。我们必须看到,家族的传代本身就是一种不断分裂、异化、自立的生命过程,让好战子孙的要接受一个需要投入的强硬的指令,诚惶诚恐地盘踞和生活在这个地方,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这方沃土却让他们似乎舍不得放下手中的锄头,他们干得热火朝天:田地里忙碌耕种,烈火中烧铸武器,挥汗如雨中、忽明忽暗里,现代文明在这里也好像若即若离……
有关秦国的优越地理位置,在《汉书·地理志》中就有记载,秦国“跨雍、梁二州……为九州膏腴”。司马迁对此说的则更为生动形象,“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我们可以看到,刚刚起步的秦国,拥有其他诸侯国难以比拟的地理优势和经济资源。秦的领地主要位于渭河流域,那里大部分易守难攻,函谷关更是成为进出秦国的咽喉,进可攻,退可守。无形中,秦国已经站在了夺取天下最有利的遗产上,它的南部是相对富饶的巴蜀之地,由于“共民质直好义,士风淳厚”,所以并没有向外扩张的领土野心,秦国尽享天府之利,占据了这一产粮大平原。
从战备的角度来看,秦人最早用铁制武器取代了青铜武器,其后又用骑兵取代了战车,这些举措都使得秦军的战斗力大大增强。先天的优势加上后期的准备,当时的秦国与中国其他国家微妙的关系正如同早先的马其顿与希腊诸城邦。秦虽然面向东方,却是周王朝末期各诸侯国中与西方联系最多,也最紧密的一个。
真正崛起
回望历史,从一个居住在秦亭(今甘肃张永川)周围的赢姓部落开始,秦这匹西北大地上的骏马载着文、宁、武、德、宣诸公一路向东疾驰而来,他们雄心勃勃,到秦穆公继位时,已经将大半个关中收入囊中,国势也日渐强大。
而秦孝公(公元前381~公元前338年)则是另一位值得一提的秦人先祖,正是在他的领导下,秦国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
经过几年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的改革,“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一跃成为诸侯中的强者。在汉代大才子贾谊的笔下,“秦孝公据、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和商鞅,一个是胸怀大志的明主,一个是满腹才华的谋士,此“君臣会”,在秦国上演了一出改革大戏。历时19年,秦国终于登上了超级大国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