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小说小报
① 文学小报内容短篇散文 短篇小说都行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月色>选段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谷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地嗅,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的胸膛;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个大学生,暑假偶尔帮忙,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了决心留在家乡。我们坐在稻谷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的味道,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地从童年中流泻出来。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从未想过竟是阳光的原因。
《光之香》林清玄
② 读书小报内容
读书小报需要怎么写,步骤如下:
内容可以有:名人名言(关于读书的)、名人读书故事、自己的读书感言、读书格言、读书方法等。
也可以就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做一份单一的小报,可进行人物介绍,并画一画,摘抄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读后感,等等。
也可以就一位作者,根据他的几本书,做一份小报,作者介绍、书籍介绍,你的读书感受等。
别忘了,小报要有报头,要有作者,要分版块。
下面附上几张读书小报图片,仅供参考:
③ 向别人介绍一本书手抄报
向别人介绍一本书手抄报:
1.原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 。他双目失明,全身瘫痪,这部书是他强忍病痛,在病榻上历时三年才写成的。其后,他又开始了另一部小说《 》的创作,但只完成了第一部,就与世长辞了。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主人公 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主人公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 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④ 关于小说的手抄报
手抄报网站 http://www.xiaobao8.com/ 希望对你有帮助
⑤ 观后感,推荐一本书(手抄报上要有,急急急)
向别人介绍一本书手抄报:1.原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 。
他双目失明,全身瘫痪,这部书是他强忍病痛,在病榻上历时三年才写成的。
其后,他又开始了另一部小说《 》的创作,但只完成了第一部,就与世长辞了。
⑥ 读书手抄报素材
读书小报模板(压缩打包)网络网盘
链接: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⑦ 手抄报“好书推荐”的内容,可以推荐四本书,或者一本书分成四个系列(比如说作者简介,书的简介等等),
这本书原名〈心〉,是意大利作家阿米琪斯于1886年发表的日记体小说,讲述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仅仅从关于内容的介绍你很难看出这本书的特别之处,也很难理解为什么评论界会给予很高的评价。意大利的评论界认为,这是继〈木偶奇遇记〉之后能够流传百世的传世之作。
夏丐尊先生曾在20年代初对照日、英译本将这本书译成中文,取名〈爱的教育〉。80年代初和前几年都曾在国内畅销一时,特别是在教育界成为向中小学老师推荐的必读书目的首位。
⑧ 文学小报
我想了一个名字,叫《临风阁》,还好吧,呵呵~
浅谈文学:主要谈谈文学的理论知识
文学与美:从审美的角度看文学
文学赏析:简单说说如何赏析
中外佳文:可简洁中外著名小说、诗歌、散文等
我的文学:说自己对文学的爱,也可加点自己的文章
注意:每个版块都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再送你点文章和网站:
大家都知道,文学最根本的性质是审美和语言。马克思社会结构论将文学归属为上层建筑,属于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如果在将文学细分,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里的“审美意识形态”。
按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为坐标,那么可心推衍出五种文学思想观念。中国是以“诗”以正统的文明古国,从《诗经》开始,历代传承。中国的文学观念有自身的特色。中国历代以“诗”言志,比较注重作者的内心感受。而中国古诗又受制于儒家学派思想的影响。主张文章作为“明道”的一种载体是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一部经典巨著,主张“道沿圣以明道,圣因道而垂文”。白居易的“合于时”“合于事”论,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上可裨教化,下可理性情”。都非常注重教化的作用。言志与教化并行不悖,齐驾并进。
文学不可能是一种独立的存在。任何时期的文学都受时代及许多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例如说中国的龙的由来,就是源由最初的部落之争。而当初的每个部落的图腾不尽相同,各以一种动物作为本部族的象征。当一个部落征服了另一个部落,取其图腾的一部分加于自已部落的图腾上,最终形成龙的图案,并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文化观念流传下来。那么这时候的文学,就会无形中将龙做为一种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参杂作者的个体情感,创造出作品来。而龙在西方是罪恶的。
再如就中西对于人性最初的探索。“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的特色。而西方认为人之所以成为人,根源于受诱惑,人的一出生便带有原罪。人的生命的过程便是赎罪的过程。罪赎的越彻底,离上帝越近。这些都属于群体共性的方面,带有明显的地域倾向。别的诸如超时空与时间的爱之类的抽象,虽是人类的共性,但也因地域的不同,受到不同的文化的影响。中国以“孝”平天下,在西方就没有这种概念。在中国的“孝”里,这种爱的形成是由下而上的一种爱的表达式,西方不认为子女须“孝”,所以他们对“孝”的解释是“对父母虔诚的感情”。
上面说了一大通,似乎和文学的审美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其实并不是这样。因为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反映出特定的文化源流。而文学又是社会意识形态里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身便是审美的过程。先有美,而后有审。美的形成制约审的方式和角度以及审的效果。
美的外延很广博,几乎可以说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可以成为美。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文学的美着力点便是“艺术的真实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我们平时的创作,都会撷取生活中的所感、所思、所行等,可以创作出一种环境、一个形象、一个故事、一次事件,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某种思绪或感悟。当然,不排除现在的作者群中为嫌取稿费而进行的迎合创作,以及无病呻吟的作态。但这也是文学的审美,只是价值高低不同而已。而初写作者最容易犯的毛病不是迎合,而是无病呻吟。看到什么稍微有些触动的东西就想形成一篇文字,这很难做到。这些东西可以做为写作的素材,存于自己的某个地方。我并不是说一定要挖掘生活中大而深的主题,奇而险的情节,虽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更能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个体所接触的空间和时间毕竟有限,更多的时候所面对的只是生活的点滴。从生活点滴中汲取有意义的成份,以自己的语言表现出来,只要是真实的情感,总会引起共鸣。
我们完成文学审美的过程,是心灵暂时的一种放飞。最起码在短暂的时间里需抛开现实的功利和负重,尽可能使自己达到一种纯净的状态。在有的创作中,作者并不是有意达到这种状态,而是不自禁被心灵带到这种状态中。所以在很多的时候,作者的创作都是“孤独”的。其一是因为必须以“孤独”净化掉现实里的东西;其二是“孤独”是作者的一种生存状态。无论一个诗人多么放浪形骸,其实他骨子里是最纯净的。在诗人看来,正因为自身的纯净,才可以更接近于艺术;在世人看来,诗人的言行或可说是不可理喻的。这是以现实的目光评价艺术的真实,处于两个不同的时空,难怪有人说:“诗人看世人都是疯子,世人看诗人亦是疯子”。
文学的审美,不单只表现在创作上。
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不同其它的如表演艺术、塑造艺术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学的语言。语言能以更广阔的笔触延伸到其它艺术达不到的高度与广度。我们可以将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言一行当作审美的对象,也可以将作者创作出的文学文本作为审美对象。
当我们以文学文本以审美对象时,有的人偏爱小说,有的人偏爱诗歌,有的人偏爱散文等不一而足。这只是从体裁上有所区别,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是感召我们的根本原因。
“体验说”的主张者们把文学看成是作者与读者交流的一种方式,将这个过程提高到文学观念的理论高度。以为文本是死的东西,是读者的审美赋于了文本以生命,才能真正体现出价值。这中间就是二重审美:首先是作者对客观的审美,其次是读者对文本的审美。读者对作品的研读,一般会分为几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读者完全被作者所征服,被作者牵着鼻子走。有网友对于小说有一段阐述:小说的终极意义是让读者明知道是假的,但还是被感动的无话可说。当然,这只从读者被作品影响的层面探讨,至于“终极意义”是大而广的命题,必须辅以前人的理论基础,不在本文讨论之中。这层意义上的审美,是读者不具备自己完整的审美观念,受人掌控。
第二层面是读者从作品的研读中去伪存真、去粗存精。这里的伪真粗精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恩格斯老先生曾说过这样意思的话:科学的正确性总是相对的。在现在看来正确的东西,有可能被后人不断的推进成错误甚至荒谬的尴尬的境地里。这说明伪和真、粗和精是相对不稳定的意识。人有个特点是类聚,喜欢符合自己思维习惯、方式的作品和思想,己欲言不能而被作品言出的东西,构成读者强烈的求同意念。这一层面的读者相对比较成熟,有自己的固定思想,能从作品中充分发挥“拿来主义”。
第三个层面的读者则是会整体综合评判作品的从品质到价值的优劣。由文本的内部结构作为评判的起始点,从语言、结构、形象、意蕴等入手,深入的分析出文章内在脉胳,并结合所处时代的文学思潮、文学观念,作者的成长环境背景,作者创造的意图等分析出作品的价值和地位。这一层的读者具备很深厚的理论知识及创作实践经验。有评判是非的标准,评判文章的能力。如金圣叹等。
总之,审美是一种复杂的过程,是以作为审美的主体的人的文化知识修养、思想意识为根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内心世界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结果。
网站:http://gb.cri.cn/3601/more/3648/more3648.htm
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这就是在进行文学鉴赏。文学鉴赏是文学发挥和实现其社会作用的重要环节。
文学鉴赏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读者对文学作品所揭示的生活本质的认识,或是对作家创作的评价的接受,始终是和读者对作品所反映的具体生活现象的直接感受和情感反应分不开的。脱离了具体感受的抽象思维和逻辑判断,不能称为文学鉴赏。但是单有感觉没有理解,单有情感没有认识,也不可能深切领会文学作品的意义,同样不是真正的文学鉴赏。夸大感觉与感情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把文学鉴赏归结为脱离理性认识的“形象直觉”活动,是片面的。无视文学鉴赏过程中感觉和感情的作用,不懂得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必须被读者在感觉和感情上肯定和接受才能在理性上肯定和接受,也是片面的。在文学鉴赏中,感觉与理解、情感与认识是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一起的。这是文学鉴赏活动的基本特点。
文学鉴赏中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是对立的统一。任何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有其客观的规定性。这种客观的规定性是由文学作品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决定的。读者在鉴赏中的想象与联想,终究是以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与生活画面为基础的。但是读者鉴赏文学作品又不是纯客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它还带有一定主观性。每一个读者有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立场观点,有各自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因此他们在鉴赏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往往与作家自己在创造形象时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并不完全相同。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读者中,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甚至很不相同的感受、体验和认识,从而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影响。鲁迅曾经指出,在看《红楼梦》时,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全集》第7卷第419页)。这就是由于文学鉴赏的主观性而造成的差异性。
在文学鉴赏活动中,欣赏者要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变成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就要进行“再创造”。“再创造”的心理过程,主要表现为想象活动和情感体验。读者的想象和体验,是文学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能够以小见大、寓实于虚、借形传神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是鉴赏者不善于进行积极的想象或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就不可能对作品的意境有深切的感受,也就发现不了作品中的那些弦外之音、韵外之致。特别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其形象具有间接性,不象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那样直接塑造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这就更需要鉴赏者的想象力,更需要鉴赏者进行“再创造”。它要求鉴赏者善于通过语言的媒介,想象出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生活境界,并进而领会其思想内容。
文学鉴赏活动同时也是对作家在作品中已经作出评价的生活进行“再评价”。作家的主观评价是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对客观生活所作的评价,而鉴赏者的“再评价”则是结合鉴赏者的思想感情对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加以重新认识的结果。这种评价可能和作者的评价完全一致,也可能高于作者或低于作者的评价;可能违犯作者正确的评价,也可能纠正作者错误的评价。这种评价是鉴赏者接受或不接受作品思想内容的必经过程。
文学鉴赏中还有一种复杂而常见的现象,即“共鸣”。
“共鸣”是指在“再创造”和“再评价”的基础上,鉴赏者的思想感情同作品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了基本一致,甚至契合无间,或在某些方面、某一点上拥符、相似,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发生了思想感情的交流。共鸣需要有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经验为基础。一般地说,作者与鉴赏者之间需要具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阶级立场、社会理想、生活经历,才会发生共鸣。所以共鸣现象大量表现在同时代同阶级的作家作品与鉴赏者之间。但是读者鉴赏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文学作品发生共鸣的现象也是存在的。由于某些共同的社会历史原因,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之间,除了时代、阶级差别之外,在某些时候和某种情况下也会有某些思想感情相通之处,在某些生活方面或某些问题上,也会有某些相一致或相接近的地方。比如,古代封建阶级进步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不同程度地揭露了社会黑暗,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斗争,曲折地表现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就能给今天的人民群众以感染,乃至使他们产生共鸣。又如,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反映的古人的高尚精神品格与道德情操,虽有其阶级性的一面,但也有可以继承的一面,象古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气节,就很容易打动处于类似社会环境中的现代人们的思想感情,激起共鸣。但应指出,这种共鸣并非是绝对的一致,而是矛盾的统一。因为今人与古人总有时代与阶级的距离,不可能完全契合,所以今人通常只是与古代作品的某一方面发生共鸣。可以与其中的积极因素发生共鸣,也可以与其中的消极因素发生共鸣,这又跟鉴赏者的主观因素有关。总之,共鸣是文学作品影响读者思想感情,发生社会作用的一种重要现象。
文学鉴赏与文学创作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作家创作的作品为文学鉴赏提供了客体对象;而文学作品又必须通过读者的鉴赏,才能产生社会作用。因此作家创作,也需要重视文学鉴赏的规律,尊重读者的审美要求和艺术趣味。同时,文学创作又具有培养和提高读者鉴赏水平的使命。马克思指出:“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鉴赏者若不具备应有的审美能力,是无法进行鉴赏活动的。而读者的鉴赏水平,既受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审美意识的制约,又受文学作品这一鉴赏客体对象的制约。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者的鉴赏水平只有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审美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所以古今许多优秀的作家,都要既努力使自己的作品适应读者的鉴赏水平,易于为他们所接受;又要努力丰富和提高读者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以满足读者不断发展的鉴赏需要。
-------------------------------------------------------------------------------------------------------
最后附了张图片送你,不知道能不能用到,加油吧!
⑨ 二年级手抄报好书我推荐,大家一起读书
以下:
《我们去看海》
这是一本用十四行诗体创作的儿童诗集,曾经获得第五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这本诗集写了亲情、友情、乡情等很符合儿童心理特征。此诗很讲究形式美和技巧性,更有音乐性。
作者金波,1935年7月生于北京。大学时代开始文学创作。1992年他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提名。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作品,是一部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被认为是意大利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名著,被各国公认为最富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朱光潜、丰子恺、茅盾、夏衍等学者曾将此书作为当时立达学园的重点读物。爱的教育》超越了时代的限制,成为世界最受欢迎的读物之一。《窗边的小豆豆》是一本有趣的儿童文学作品。作者是(日本)黑柳彻子,这本书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小豆豆(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巴学园里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使这里的孩子们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这本书不仅带给全世界几千万读者无数的笑声和感动,而且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20世纪全球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你可以节选一点摘抄,最后画些图案,基本上就差不多了。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