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居易和元稹的好看小说
1. 关于元稹和双文的故事
元稹和双文的故事:
元稹的原配夫人是韦丛,娶韦氏之前曾与一女子颇有私情,此女便是莺莺。关于莺莺,描写较多的乃是元稹的《莺莺传》(又叫《会真记》),《莺莺传》则成为王实甫撰写《西厢记》的蓝本。
唐贞元十五年(799年),元稹到蒲州(今山西永济市)任小职,与其母系远亲崔姓之少女名“双文”者(即后来传奇小说《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恋爱。崔莺莺才貌双全,而且家中富有,但毕竟没有权势,这与元稹理想中的婚姻存在很大距离。根据唐代的举士制度,士之及第者还需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正式任命官职,所以元稹于贞元十六年(800年)再赴京应试。元稹自从赴京应试以后,以其文才卓着,被新任京兆尹韦夏卿所赏识,且与韦门子弟交游,从而得知韦夏卿之女韦丛尚未许配与人,于是意识到这是一个走门路、攀高枝的绝好机会。贞元十九年(803年),元稹与白居易同登书判拨萃科,进入秘书省任校书郎。求官心切的元稹考虑到崔莺莺虽然才貌双全,但对他的仕途进取没有多大帮助,所以权衡得失,最后还是弃莺莺而娶了韦丛。
也许是受良心的谴责,也许是对初恋情人崔莺莺的难以忘怀,所以很多年以后,元稹以自己的初恋为原型,创作了传奇小说《莺莺传》,即后来《西厢记》的前身。
元稹简介:
元稹(zhen,779-831):字微之,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的第10世孙,父元宽,母郑氏。
他聪明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
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2. 白居易和元稹的感情只是友情吗
同人笔下,一切皆有可能。什么“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自动脑补一万字BE结局小说
不过如果纯历史的话,恐怕真的只是友情……嗯,他俩各自有很喜欢的女人。元稹是《莺莺传》的作者,里面那个崔莺莺应该是他一辈子忘不了的情人。
3.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合称"元白"。主要作品为《秦中吟》、《新乐府》(包括《卖炭翁》等)《长恨歌》《琵琶行》等,自编为《白氏长庆集》后人又编为《白香山诗集》。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通俗派的代表,相传老妪可懂。
4. 白居易的个人作品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诗话》)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创作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作品风格 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政治讽喻。 旧唐书 臣观元之制策,白之奏议,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非徒谣颂之片言,盘盂之小说。就文观行,居易为优。放心于自得之场,置器于必安之地。优游卒岁,不亦贤乎!
赞曰:文章新体,建安、永明。沈、谢既往,元、白挺生。但留金石,长有茎英。不习孙吴,焉知用兵? 新唐书 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当宗闵时,权势震赫,终不附离为进取计,完节自高。而稹中道徼险得宰相,名望漼然。呜呼!居易其贤哉! 唐才子传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赏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集,及所撰古今事实,为《六帖》,及述作诗格法,欲自除其病,名《白氏金针集》三卷,并行于世。 唐代 唐宣宗有吊白居易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此诗可作为白居易一生的概括。 五代及宋 新、旧唐书对于白居易的评价亦有不同。旧唐书对于白居易的文学成就给予高度的肯定:“昔建安才子,始定霸于曹、刘;永明辞宗,先让功于沈、谢。元和主盟,微之、乐天而已。臣观元之制策,白之奏议,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非徒谣颂之片言,盘盂之小说。就文观行,居易为优,放心于自得之场,置器于必安之地,优游卒岁,不亦贤乎。”新唐书描述白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又说:“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然而新唐书对白居易的人品则给予极高的肯定:“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当宗闵时,权势震赫,终不附离为进取计,完节自高。而稹中道徼险得宰相,名望漼然。鸣呼,居易其贤哉!”这种评价的变迁可能与宋代古文运动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
苏轼对白居易的评价也有不一致处。苏轼曾提出“元轻白俗”的说法,对元白的诗风颇有微词。然而后来却常以白居易自比,例如“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又如“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苏轼对白居易的诗作,也有“白公晚年诗极高妙。”的评语。 辽金元三代 元好问:“并州未是风流域,五百年中一乐天。”在《论诗三十首》“一语天然万古新”句下,元好问自注:“陶渊明,晋之白乐天。” 明清 袁宗道以“白苏斋”为斋名,并有《咏怀效白》的诗作
清代主张性灵说的袁枚亦给予白居易极高的评价。
清乾隆皇帝敕编的《唐宋诗醇》对白居易的诗文与为人均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白居易“实具经世之才”,并认为官员应以白居易的诗“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作为座右铭。 近现代 胡适赞扬以白居易与元稹为领袖的文学革新运动,认为可以达到以诗歌造成舆论,而有助于改善政治。因为陈独秀与胡适提倡新文学运动,在提倡白话、不避俗字俗语的风气下,白居易的诗歌因而很受推崇。包括陈寅恪、刘大杰、钱基博等,都给予白居易极高的评价。然而钱钟书对白居易的评价则不高。 素口蛮腰,蓄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纵自娱。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最出名的是小蛮和樊素。唐孟棨《本事诗·事感》中记载:“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白居易六十多岁时,他得了风疾,半身麻痹,于是他卖掉那匹好马并让樊素离开他去嫁人。可是,他那匹马反顾而鸣,不忍离去。樊素也伤感落泪说:“主人乘此骆五年,衔撅之下,不惊不逸。素事主十年,巾栉之间,无违无失。今素貌虽陋,未至衰摧。骆力犹壮,又无 。即骆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送主一杯。一旦双去,有去无回。故素将去,其辞也苦;骆将去,其鸣也哀。此人之情也,马之情也,岂主君独无情哉?”
但在白居易70岁时,樊素和小蛮还是走了。白居易思念中写道:“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掩独扉;病与乐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时归。” 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校理,参与整理国家藏书。后擢翰林学士。元和十年(815)贬为江州司马。文宗即位,迁刑部尚书。武宗时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年退居洛阳香山,自号香山居士,他对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 有卓著的贡献。在整理集贤院藏书时,使他有机会接触大量的藏书,对他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私家藏书颇富,建有藏书楼,名“池北书库”。他曾作《池上篇》,言其“罢刑部侍郎时,有栗千斗,书一车”。著有《白氏长庆集》等。他曾以自己藏书为基础,编撰了一部词语佳句类书《白氏经史事类六帖》(又名《白氏六帖》),分为1 367门。宋代黄鉴著《杨文公谈苑》记载:“人言白居易作《六帖》,以陶家瓶数千,各题门目,作七层架,列置斋中。命诸生采集其事类,投瓶中。倒取之,抄录成书。”可见《白氏六帖》在最初搜集资料时,就开始以类汇集。另编有《元白因继集》、《刘白唱和集》、《洛下游赏宴集》(又名《洛中集》)等。
5. 想知道关于白居易与元稹的资料 谢谢大家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下邽人(今陕西渭南县附近),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卒于武宗会昌六年。贞元进士,官至校书郎、赞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事贬江州。长庆时,累迁杭、苏二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不缘附党人,乃移病分司东都。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最后卒于洛阳的香山。白居易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晚年放意诗酒,号醉吟先生。初与元稹相酬咏,号为“元白”,又与刘禹锡齐名称为“刘白”。著有《白氏长庆集》等。
他的诗歌现存进3000首,在唐代首屈一指。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他最为重视的是讽谕诗。代表作《新乐府》50首,集中体现了诗人“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的诗歌理论,对当时社会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规谏之辞。
如《卖炭翁》序为:“苦宫市也”,揭露朝廷以宫市方式强行劫夺百姓资财。但《新乐府》诗也存在著从理念出发,形象性和感染力不足的缺憾。白居易的感伤诗中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长恨歌》。描写当时人们最感兴趣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前半篇对唐玄宗的好色荒淫,不理朝政而导致安史之乱有所讽刺,这是引起“长恨”的原因。后半篇却以充满同情笔法描写唐玄宗的相思之情,使全诗的主题思想从讽刺转为同情和美化李,杨的执著爱情。这是长恨的正文。在艺术的表现上,前半篇写实,后半篇穿插虚构的情节和幻想的仙境。全诗语言声调优美,抒情和叙事交融一体,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白居易的诗歌平易浅进,在当时已经流播很广,甚至远及“日本,暹罗(泰国)诸国”。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但他影响最大的是新乐府诗。
=================================================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为北魏鲜卑族拓拔部后裔。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其主要代表作有: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遣悲怀(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奉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6. 白居易与元稹的友情
白居易和元稹,他们两个之间的友情,值得为后人称颂。他们两个第一次相遇是在一个诗会上,他们两个刚好坐在彼此的对面。本来白居易很不愿意参加诗会这种活动,在诗会上大家都有着自己各自的观点,表面上和和气气,但是内心却极为不合。但是白居易当时在诗词界有一定的地位,他不得不来。在这场诗会上,他感觉到很无聊。但正是因为这一次诗会,让他交到了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元稹。
当时的白居易已经名满长安,他从小就是一个十足的学霸,在做诗上非常有天赋。他写的诗句被百姓广为传颂,他在世人心中已经是一位大诗人。而且他在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考中了进士,是当时最年轻的进士。在当时他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但是就是因为年少成名,白居易心里也有无尽的孤独和寂寞。
和白居易不一样的是,元稹在当时根本就没有名气。但是在白居易第一眼见到元稹的时候,就觉得他不是一个普通的人。元稹这个人虽然说话很少,但是说出来的话很有水平,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在这次诗会上,元稹给白居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向清高的白居易,在见到元稹之后,主动要求和他交换联络方式。他们两个在诗会上也讨论了对于诗词改革的看法,他们两个的看法惊人的相似,在精神上高度契合。在这一次诗会之后,他们两个也一起相约讨论诗词,后来最有缘分的就是在科举考试放榜的那一天,白居易在大榜上看见了元稹的名字,元稹在当年的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走上了仕途。
后来最有缘分的是,他们两个被一起任命为校书郎,被分配在同一个部门,在同一个职位一起工作。他们两个在一起总是有说不完的话,两个人虽然认识的时间不长却有高度的默契,对待很多事情的看法都很契合。正是因为有了两个人彼此的陪伴,所以在工作上也更加顺心,他们两个在工作上相互鼓励对方,在生活上也经常一起谈诗喝酒。
他们两个在一起总能碰撞出许多新的想法,共同倡导了科策。但是他们两个在官场上却并不顺利,都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但很有缘分的是他们两个连升官和贬官的时间都一样,在白居易被贬官的时候,恰巧元稹也遭遇变故,他们两个可谓是难兄难弟。在两人同时被贬去不同的地方后,他们两个也没有断了联络,经常通信,信件超过了一千多封。彼此被贬官的痛苦和心中的孤寂只能和彼此述说,他们永远是最懂彼此的那个人。共同经历了官场的黑暗,也一起倡导过诗歌的改,他们是彼此人生路上扶持的知己。
他们在一起也编撰了诗集,对中国古代的诗词史作出了巨大贡献。后人在看到他们来往时所写的诗句时总会被感动。他们两个在经历磨难之后仍然相互扶持,热爱生活,正是有了彼此的存在才能让生活变得美好,消除痛苦。就算后来身处不一样的地方,他们两个的默契依然没有减少,总是能第一时间准确的猜到彼此的想法,这就是灵魂真正契合的好朋友。元稹和白居易的最后一次见面是在驿站的途中,他们当时想尽了办法,才最终见面。见面之后,两个人总是有说不完的话,每当谈起彼此各自贬官时的经历时,都会泪流满面。这也成为了他们人生中的最后一次会面,在不久之后,元稹就去世了。白居易听到元稹去世的消息时悲痛不已,整个世界都要坍塌了。亲自赶到元稹的墓前为他撰写墓志铭,留下了现在仍感人至深的诗句。
后来白居易的一生都在怀念元稹,每当听到别人吟诵元稹的诗时都会泪流满面。他最好的朋友先他一步走了,从此以后整个人生就剩下了他自己。元稹死后,白居易的诗也多用来怀念他。没有了元稹的陪伴,白居易对这个世界的眷恋也少多了。他感慨自己的一生最大的幸运就是能够遇见陪自己走过所有磨难和幸福的好朋友元稹。白居易经常去他们一起走过的地方回顾他们两个走过的路,创作了许多令后世感动的诗篇。一辈子清高孤独的白居易遇到元稹,是他人生中最大的幸福。
7. 白居易、元稹是什么关系啊
一、白居易和元稹同科及第,也就是同学,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文学思想一致,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
二、扩展知识:
1、白居易简介: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元稹简介: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府人,唐朝著名诗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的第10世孙,父元宽,母郑氏。他聪明过人,年少即有才名,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3、元和体简介: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开始流行的诗体专称。有广狭二义:广义指唐宪宗元和以来各种新体诗文。狭义是指元稹、白居易诗中的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和包括艳体在内的流连光景的中短篇杂体诗。
8. 白居易和元稹之间,才叫做坚贞不渝的爱情吗
我知道已经有些朋友举起砍刀准备打我了,你们别急,且带我慢慢说来,说完再决定打不打,故事从一首诗说起: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9. 白居易写过小说吗
白居易没有写过小说.但有2部小说和白居易有关系:
一是《长恨歌传》,作者陈鸿,是白居易的好朋友,《长恨歌传》和白居易的《长恨歌》诗一样也是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的.
另一部是<会真记>,作者是白居易的好朋友,就是写曾经沧海难为水的那位诗人元稹,这部小说后被改编,就是<西厢记>
10. 元稹有什么著名作品
1、著名作品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和裴校书鹭鸶飞》等。
2、人物简介
元稹(zhěn),(779-831):字微之,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的第10世孙,父元宽,母郑氏。
他聪明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
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