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推荐 » 阿q正传小说推荐

阿q正传小说推荐

发布时间: 2021-06-21 17:27:31

㈠ 求推荐几本中国的小说,故事性比较强的,引人入胜的。像阿Q正传这种东西我看不懂就不要推荐了。

《骆驼祥子》《活着》《丰乳肥臀》

㈡ 有没有人知道《阿Q正传》的小说

http://www.my285.com/xdwx/aqzz/

㈢ 阿Q正传小说

《阿Q正传》是鲁迅惟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共九章,是采用章回体的形式写成的。 不是? 关于鲁迅先生的代表作《阿Q正传》,国内研究者很多,溢美之

㈣ 阿Q正传的作品鉴赏

《阿Q正传》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阿Q正传》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一点也没有减退,反而日见其浓烈日显其尖锐,"未庄"的国情并无根本改观,"阿Q精神"仍然到处可见。《阿Q正传》就是一把解剖刀,通过"解剖自己"而剖析中国人的精神危机和国民性格。

(4)阿q正传小说推荐扩展阅读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于1921—1922年撰写的中篇小说。小说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共九章,是采用章回体的形式写成的,其中主要人物有赵太爷、阿Q、吴妈、假洋鬼子、王胡、小D等。

《阿Q正传》向人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㈤ 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情节是什么

鲁迅小说啊Q正传的情节是什么?这是一个一个很贫穷的人。但是他认为自己很有文化,所以为了体验他这一点,他经常穿着很长身的大褂。但他其实很贫穷,没有太多文化。

㈥ 喜欢阿Q正传的理由是什么

1阿q很乐观,他的举动很令人匪夷所思,何况是鲁迅写的
2《阿Q正传》是一篇中篇小说。鲁迅著。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鲁迅以巴人为笔名在《晨报副刊》分章刊载,共9章。后收进小说集《呐喊》。

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 Q这个身心受到严重戕害的落后农民的典型。他无家无地无固定职业,以出卖劳力为生,备受残酷的压迫与剥削。但他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却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阿Q从盲目的自尊自大到可悲的自轻自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环境里的典型性格。阿Q的阶级地位决定他欢迎革命 ,但他不了解革命,认识糊涂,精神麻木,结果被篡夺了革命果实的封建地主阶级枪毙示众。鲁迅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为目的,遵循现实主义原则,通过艺术描绘,深刻地指出:即便阿Q这样不觉悟的农民,也真心向往革命,身上始终潜藏着革命的可能性。农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启发农民觉悟,是极其重要的问题。小说更深刻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历史根源,有力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表达了作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观点。

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因而受到很高的评价,被译成40多种文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名著之一。
时间:清末民初(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
3,不要空想,要去实践,理想要付诸于实践

㈦ 《阿Q正传》赏析

《阿Q正传》是鲁迅对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一次集中展示和系统的大清算。精神胜利法贯穿阿Q的一生,阿Q要被杀头了,也还在用精神胜利法使自己忘记杀头的苦楚。

用鲁迅的话解释精神胜利法:“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地满足着,即一天一天地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主要内容:

该小说创作于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的故事。

该小说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

㈧ 点评鲁迅小说阿q正传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以“精神胜利法”为主要特征的流浪汉阿Q,描画出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国人的魂灵。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和愚民政策。在阿Q身上,可以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业绩”和被奴役者严重的精神“内伤”。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历史,是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屈辱史,封建统治阶级在这种特殊的历史下形成一种变态的心理,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的镇压,凶狠地盘剥。鲁迅不止一次地对这种畸形变态心理作出概括:“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利,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数’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他们对帝国主义侵略已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地步,但偏要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却追求精神上的胜利。这一思想深深毒害着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
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正是造成劳动人民不觉醒的精神状态的麻醉剂。这种麻醉剂只能使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所思考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
鲁迅先生讲国民劣根性,这是一向好自尊的中国人心中的隐痛。《阿Q正传》被认为是鲁迅先生挖掘国民劣根性的代表作品,而阿Q这个形象也就同时被认为是中国人国民劣根性的代表。对此,我不以为然,我以为阿Q的身上有着很复杂的矛盾,这种矛盾里无可避免的有着愚昧的因素,但是决不是让人深恶痛绝的劣根性的集合体,而这种矛盾和复杂也恰恰造就了那个时代的一个闹剧乃至悲剧。鲁迅先生对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这样一句话表示了一种悲悯和同情还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叹息;而绝不是厉声斥责和憎恶。
阿Q是封建社会受压迫的雇农形象,有着属于中国农民的传统特征:一是勤劳朴实,小说里写到一个老头颂扬说:“阿Q真能做”。二是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明末清初多尔衮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造成了人们心里抹不去的阴影,因而晚清人坚持留辫而怕剪辫正好和清初人留发而拒绝剃发是一样的道理。一个时代的习俗和观念早就落地生根了,要再拔掉它当然不容易了。想想,阿Q也就是看不清时代发展的步伐,这也无可厚非。
阿Q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精神胜利法”,这也最早被认为是民族劣根性的表现。然所谓“精神胜利法”只是一种排遣心中不平的方式,即便现代社会这也是很奏效的。张爱玲说,人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而人总是会有忿忿不平的事,所谓世上之事十之八九不如意,哪里什么都能讨到说法呢?姑且不论阿Q生活在封建社会里,农民没有权力没有地位有苦无处诉;就是在当今社会也会如此,比如面试的时候有才干的人就不一定会被录用,生活中城里人就是会瞧不起乡下人,娱乐圈里有才无貌依旧危险等等这些,都是人力不可为之的。这就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既定的生存空间,即便有着千万种不平等和不公平,但是无法改变的东西人的力量又能怎样?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正因为人无能为力,孟子讲的“携泰山以超北海,是不能也,非不为也”,所以自我排泄和自我安慰是缓解心理压力的方式,至少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总是可以避免很多恶劣的社会病的。从这样一种角度来讲,“精神胜利法”并不是罪大恶极的。阿Q呢,他习惯用“精神胜利法”来回避屈辱,多少显出封建农民阶级的愚昧无知和自我麻醉。但是阿Q虽然是傻里傻气的愚昧,却又有着稍显俏皮可爱的表现方式,透着敢爱敢恨的一面,将心里的痛恨不掩饰的发泄,尽管内心有些战战兢兢的,但终归还是说出来了,很有些叛逆者的味道了。比如他会用“儿子打老子”来斥对赵太爷的威风,尽管这丝毫也减轻不了他受压迫的命运,但这种举动却渗透着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原始矛盾的一种迸发;对假洋鬼子,他是瞧不起的,小说写到:“‘秃儿。驴...’阿Q历来本只在肚子里骂,没有出过声,这回因为正气忿,因为要报仇,不由的轻轻的说出来了。”阿Q这种有什么说什么的质朴,还有勇气可嘉的战战兢兢,在这个骂里面还是有着本源的反抗意识的。虽然看起来他的做法总是让人不禁发笑,但是比起赵太爷、假洋鬼子之流,阿Q算是渐渐觉悟的了,没有人性的虚伪,他不掩饰的表达还真是有其可爱之处了。
在遭受恋爱悲剧后,受到封建地主剥削的阿Q,出现了严重的生计问题。这时的阿Q,生活进入了难以维持了状态。人总是一旦走投无路,就会破釜沉舟,毕竟中国人历来觉得好死不如赖活,所以或者堕落或者奋发,而极端从某个角度来讲就是一种对现实极大的不满和反抗。阿Q最潦倒时,发现小D抢了自己的工作于是将怒气发泄在小D身上,这就好像现在求职的两个人也会怒目相向一样。后来,他又到尼姑庵里偷萝卜,偷盗是极不道德的坏事,阿Q甚至还可以嬉皮笑脸,也的确是够丑态的了。不过想想这如今小偷是越来越猖狂了,更有甚者是那些贪小便宜的人,拾遗之后据为己有可比明目张胆的偷还要卑劣了。老子所讲“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社会毕竟没有那么容易达到,而中国人偶尔也有这种贪便宜的毛病,不知道是否也是民族劣根性。想起来阿Q倒是有点走投无路的无奈感,不过偷盗不论何时终究是令人厌恶的。而恰恰在我们以为这样就把阿Q一棒打死作为民族劣根性的又一大发现,那么似乎牵强了。其实,在这种压迫到极端的时候,阿Q的内心还是有了点觉醒的。小说写到:“他在路上走着要‘求食’,看见熟识的馒头,但他都走过了,不但没有暂停,而且并不想要。他所求的不是这类东西了;他求的是什么东西,他自己不知道。”当原始的生活形态经历了巨大变故之后,阿Q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了。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而言,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有个好皇帝,似乎就是挺知足的事儿了。但这时的阿Q可不是,他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却并不渴求,也许他在追求点别的什么。人一旦有了追求不会逆来顺受,你就会觉得他有点可爱了。经历了变故和打击,阿Q已经感受到了自己该追求的是一种深层的东西,尽管他可能还是懵懂,但是这种觉醒总是很可贵的。小说又说:“阿Q并不鉴赏这田家乐,却只是走,因为他直觉的知道这与他的‘求食’之道是很辽远的。”结合前文可知,‘求食’肯定不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的生计问题了,它到底代表什么呢?我认为它倾向于一种追求,一种新生活、新地位、新的希望乃至于新文化人所说的民主和自由。阿Q可能还不完全懂,但是他不鉴赏“田家乐”,潜意识里已经脱离封建农民的基本要求而追求更高的精神的东西。我们在这里可以很欣慰的看到阿Q身上那一丝期盼光明的觉悟,而不是逆来顺受,阿Q是不会让自己太吃亏的。
辛亥革命爆发了,阿Q对革命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听起来似乎阿Q挺随大流的,但是像他这么不怕死的还真不多。在这一点上,阿Q还颇有点带头风范,至少敢作敢为,有一种不认命的劲儿。很多人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以很多事即便有很大意义也不做,但是阿Q这点倒是挺有点觉悟了。不过,阿Q对革命的认识终究还是朦胧的,“以为革命就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这是封建农民最原始的认识,毕竟还是懵懂无知的。不过想想在那个时代,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认识到革命的本质呢?否则旧中国又何必经历这样漫长的动荡和不安,人们早就揭竿而起、同心合力的了。不过阿Q的反抗意识让他对革命多了一层理解,小说讲:“殊不知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有些‘神往’了...‘革命也好吧’,阿Q想,‘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至少阿Q他倒是看到举人老爷、赵太爷这帮封建地主官僚对革命是害怕的,通过革命惩戒他们倒是大快人心了。地主和农民的矛盾这样就很明显了,而且阿Q对这些地主是深恶痛绝的,很迫切的要惩戒他们。阿Q对革命的认识终归很肤浅,甚至还觉得需要和“假洋鬼子”那类自称革命的人结识,其中也有复仇的因素,“分家产”之类的目的,理论认识上是愚昧无知的。然,阿Q的革命更像是反抗,出于一种生的欲望,与“假洋鬼子”、赵秀才这类资产阶级化的人和地主阶级的投机伪装革命是完全不一样的,阿Q对革命倒是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并渴望由此带来新的生活。正如鲁迅先生曾经说的:“农民不只是受苦的阶级,也是革命的阶级。”可见连先生自己也对阿Q这样的觉醒助威了吧!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们最后还是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妥协了,而革命中的农民注定就在不知不觉中成了牺牲品。阿Q临刑前那句“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未说完的话也许并不是由衷的,但却是脱口而出的不加思索,也算是悲壮了一回。这里最让人难受的就是那些“豺狼的嗥叫”的看客,在中国有很多的看客,鲁迅先生这样形容他们我想那种憎恶之情已经不言而喻了。而我一直觉得先生是没有意愿要让阿Q成为国民劣根性的代言人的,我以为较之那些看客,阿Q的人性光辉已经足够了,足见一个愚昧灵魂的觉醒。所以翻来覆去我一直没有完全懂得先生所说“国民劣根性”为哪几条,但我以为中国人之劣根性最甚者乃是:看客的泛滥。直到现在,这种现象还有增无减。曾有一位记者欲擒歹徒,可悲的是他就在看客的包围注视下被歹徒杀害,最后歹徒也逃之夭夭。
西方《圣经》崇拜和信仰神(上帝),神是无所不能、十全十美的;而人是不完美的,人总是有着其劣根性,所以我们无法完美。但是并不代表可以因此而放任,悲剧的产生就是太放纵。鲁迅先生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描绘了那个时代的农民形象阿Q,有着封建农民骨子里的落后和愚昧但是这个灵魂终究还是在觉醒,觉醒需要一个悲剧的诞生,所以阿Q带着他的悲剧离开了,但是《阿Q正传》留下了。

㈨ 文学作品分析《阿Q正传》

作品塑造了一个典型人物阿Q,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他是赤贫的雇农,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阿Q的性格十分丰富、复杂。他有农民的优点:“真能做”,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他身上又有农民的弱点:主观、保守、狭隘、愚蠢。他还受封建思想的种种影响,严于“男女之大防”及排斥异端等等。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畏强凌弱、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手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伪的精神胜利之中。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麻醉剂,它使得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现实处境,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悲惨命运,虽然受尽欺凌,却并无真正的不平。但尽管如此,阿Q作为一个劳动人民,还是表现出自发的革命要求。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时,他就想“投降革命党”,希望从此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过他的“革命观”是与落后农民的私欲和许多糊涂观念联系着的,他并没有真正地觉醒。阿Q的精神胜利法,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的弱点。所以,阿Q又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同时,由于人类各民族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类似的病态心理,因此,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是对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精神弱点的形象概括。另一方面,通过阿Q这一典型新形象与革命的关系,也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通过阿Q的悲惨结局,鲁迅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族革命中的重要性。
《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1)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鲁迅娴熟地运用典型化的创作方法,采用了融现实与历史于一炉的手段,“杂取种种人”,创造典型形象,勾勒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从而使典型具有极大的艺术概括力量。
(2)小说采用了悲喜交融的表现手法。作品引起人们的阵阵笑声,但同时又是一出写得异常沉重的悲剧,寓庄于谐,亦庄亦谐,在笑声里隐含着深沉的忧郁与哀痛。
(3)用“传记”式结构,塑造了一个圆满的典型形象。小说继承了我国传统小说以叙述为主,把情景和场面描写融入叙述的表现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复杂命运和性格。
(4)《阿Q正传》的基调是悲喜剧相结合与出色的讽刺艺术。其喜剧因素由夸张、幽默、滑稽、讥嘲、反语等多种表现手法构成。讽刺艺术主要分两类:对赵太爷等重在揭露其贪婪阴毒的丑恶灵魂;对阿Q则是含泪的鞭挞,重在显示其虚妄、健忘和耻辱。
(5)现实主义的严峻性与表现主义带来的“间离效果”在小说中同时并存。

㈩ 《阿Q正传》的内容简介(只要简介,不要点评),谢谢

《阿Q正传》继承我国小说的民族传统,用“传”的形式构成全篇。小说紧紧围绕阿Q而“传”,自始至终以阿Q的活动作为惟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阿Q短暂而可悲的一生。

小说共九章,每三章可构成一个部分。前三章写阿Q的阶级地位、经济地位,概括勾勒阿Q以“精神胜利法”为中心的性格特征;中间三章写阿Q遭遇的压迫和剥削,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表现阿Q的处境,揭示了时代矛盾;后三章写阿Q在革命到来之后的性格变化和悲惨命运。

第一章,是小说的序言,排列起来交代四个问题:小说的名目、阿Q无姓、无名、无籍贯,写阿Q的政治地位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交代名目的来源时,从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说起,批判了“正名论”,顺便给主张保存“国粹”的遗老遗少们以讽刺。考察阿Q的姓时,通过赵太爷不准他姓赵这一可笑又可悲的情节,突出了阿Q连姓都被剥夺了的屈辱的政治地位,凶残横暴的统治者也粉墨登场了。考察阿Q的名,由“洋字”而涉及“国粹”,又一次幽默地讽刺那些遗老遗少们。考察阿Q的籍贯时,讽刺了胡适的考据癖。序言告诉读者,他并不为名人作传,而要给一个不为世人所闻,连姓、名、籍贯都十分模糊的流浪雇农阿Q作传,表明他对穷人的态度;而顺笔讽刺当时的一些文人,则是近现代之交新旧文化交锋的常见现象。

第二章,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描述阿Q的部分生活片断,突出了他的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交代阿Q的经济地位,到处打短工的流浪雇农,是社会中被压迫、被污辱的最底层的人。接着连续写他的四个生活片断。他穷得娶不上老婆,却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在精神上独不崇奉赵、钱两家,进过几回城,又讥笑未庄人的“不见世面”,这些都突出了阿Q妄自尊大的特点;“癞疮疤”的故事,写他被欺辱时由打人到怒目而视到自轻自贱;“押牌宝”事件,写他被欺辱后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而进行自我摧残。以上便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构成部分之一。

第三章,接第一章的情节,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被赵太爷打了之后,反而因此“得意了许多年”,原因就在于中国人从来如此,他们景仰强暴,视人压迫人为当然。作者入木三分地表现了当时人们的这种十分可悲的变态的奴性。这一章写了三个生活片断。竟然败在王胡手下,遭到“平生第一件的屈辱”;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遭到“平生第二件的屈辱”;调戏小尼姑,为自己的屈辱报仇。三个片断,刻画了阿Q畏强凌弱的性格;阿Q与王胡比丑,说明他无聊到了极点;憎恶假洋鬼子,则表现他排斥异端;“赶紧抽紧筋骨”等待挨打,显出十足的奴性;调戏尼姑,更表现阿Q对女性态度上的肮脏灵魂。

第四章,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作者在叙述中把阿Q的永远得意归究于“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指明了他的思想是受了封建文化、思想的影响而产生的,这是阿Q严格遵循“男女之大防”和排斥异端的思想根源。而强调阿Q的“样样合于圣经贤传”,以及他要找女人是惟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都说明阿Q全身浸润了封建思想的毒素,满脑子都是封建思想道德。而他去拧女人大腿,说“诛心话”“掷一块小石头”,留心想“引诱野男人的女人”,又说明他前面的思想是虚伪而可憎的。年近三十的阿Q要求恋爱是正当的,但他的要求却触犯了封建礼教,因而遭到赵太爷父子的凶残迫害,他不仅挨打,而且连可怜的一点点家当也被榨取干净,断绝了活路。这一章,写了阿Q的可憎,更写了他的可怜,也写了统治者迫害人民的残暴。到此,情节发展又深入了一步。

第五章,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恋爱”既成“悲剧”,阿Q接下来遇到了“生计问题”。这一章写了三个生活片断。阿Q感到“世上有些古怪”,做工被老主顾拒之门外而意识到生路被断绝。然而他并没有意识到断他生路的是赵太爷之流,而误以为是比他更弱小的小D“谋了他的饭碗去”,便发生了“龙虎斗”。这既表现了阿Q的畏强凌弱的性格,又说明阿Q的不觉悟已经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无路可走的阿Q去静修庵偷萝卜,是情节的必然发展。他视小尼姑如草芥,对老尼姑耍无赖,亦是他畏强凌弱无赖霸道的表现。自己的不争气不觉悟,统治阶级的迫害,必然使他走上行窃之路。

第六章,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无路可走的经过。阿Q从城里回到未庄后,受到人们的“敬畏”,不过因为他在城里给白举人家里帮过忙,手里有现钱,有些便宜货,还知道城里一些见闻。因此,掌柜、酒客、路人都对阿Q“刮目相待”,王胡等人对阿Q也“肃然”,妇女对有劣迹的阿Q也不再躲避,而是主动赶着要买他的东西。这一切深刻揭示了国民趋炎附势的本性。然而,当阿Q的底细被披露出来后,人们又由对他的“敬而远之”到“斯亦不足畏也矣”,更说明了世态的炎凉,人们的愚昧无知。不由得使人发问,这样的国民,不改造行吗?阿Q的又一次走投无路成为必然。

第七章,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了阿Q的革命要求。在阿Q再一次被逼上末路时,辛亥革命的暴风雨来了。城里的“举人老爷”视革命如洪水猛兽,他要逃难了。未庄的“一群鸟男女”惊恐万状,误传革命军是为崇祯报仇的军队。阿Q则最具有代表性,由于他的思想深处的保守心理,使他对一切新生事物都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所以起先对革命“深恶而痛绝之”;但他又从自己的处境和感受出发,感到“革命也好罢”,产生了“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的要求,因此他高喊“造反了,造反了”,表达了他革命的愿望。但他所理解的革命实质是什么呢?“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这样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小说以形象的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再看阿Q的对立面,赵太爷父子在革命到来时吓得六神无主,低声下气地把一向不放在眼里的阿Q叫成“老Q”,这时候的赵太爷和阿Q俨然换了一个位置。还是年轻一辈诡计多,赵秀才竟和假洋鬼子相约革命,革掉了静修庵里的一块龙牌,还顺手抄走了一个宣德炉。这就是当时非常普遍的混迹于革命中的假革命现象。

第八章,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革命像一阵风一扫而过,并没有到达未庄,人心日见安定。政权落到投机钻营者手中。变化最大的不过是掀起了盘辫的风潮。赵秀才、假洋鬼子成了戴“银桃子”的革命党,未庄的政权仍在这些从前的压迫者手中。阿Q要投革命党,结果误投假洋鬼子门下不成,被“哭丧棒”赶出门。他被剥夺了革命的权利。同时写赵家遭抢,这就预示着阿Q的悲剧命运就要到来。

第九章,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赵家遭抢使未庄人和阿Q都很“快意”,这体现了人们对统治者的不满情绪。阿Q就是作为抢劫嫌疑犯而被捕的。谁告了他的状呢?就是戴“银桃子”的自称革命党的赵秀才。压迫阿Q的是赵秀才之流,不准阿Q革命的是赵秀才,最后捕他、审他、处决他的还是这个戴着“银桃子”的“革命党”人。阿Q要求革命而不可得,革命后反而被枪毙,他成了革命的牺牲品。可悲的是,他到死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枪毙,而且还在死前表演了他最后的精神胜利法:“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这一章里,还提到城里依然如故,掌权的还是原班人马,举人还在追究陈年老租,依然游街示众,依然看客如云,只是审问的跪改为站,处决的砍头改为枪毙。小说显示,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仍然是一团漆黑;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人,依然是那样麻木。

热点内容
肉香四溢的现代言情短篇小说 发布:2025-05-11 07:00:49 浏览:58
出门的都市小说 发布:2025-05-11 05:47:34 浏览:309
玄幻洪荒母控小说 发布:2025-05-11 05:28:04 浏览:502
写人仙的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5-11 05:27:51 浏览:352
好看的言情小说排行 发布:2025-05-11 04:52:14 浏览:489
哪个小说网站适合言情新手 发布:2025-05-11 04:24:53 浏览:429
腹黑邪王狂宠妃小说免费阅读全文 发布:2025-05-11 03:58:34 浏览:515
红尘烟雨渍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5-11 03:51:10 浏览:99
至尊邪天小说免费全文阅读 发布:2025-05-11 03:45:36 浏览:42
将军废后一度君华小说全文阅读 发布:2025-05-11 03:04:31 浏览: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