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推荐白鹿原
㈠ 小说《白鹿原》是怎样一部作品
《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共50余万字,由陈忠实历时六年创作完成。
该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
1997年,该小说获得中国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该小说也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电视剧、话剧、舞剧、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
《白鹿原》以白嘉轩为叙事核心,白鹿两家矛盾纠葛组织情节,以反映白嘉轩所代表的宗法家族制度及儒家伦理道德,在时代变迁与政治运动中的坚守与颓败为叙事线索,讲述了白鹿原村里两大家族白家和鹿家之间的故事。白家人沿袭村子里的族长,主人公白嘉轩一生娶过七个妻子,最后一个陪他终生,并育有三儿一女(白孝文、白孝武、白孝义、白灵)。鹿三是白家的长工,黑娃是他的长子。鹿家以鹿子霖为代表,他有两个儿子(鹿兆鹏、鹿兆海)。
小说主要讲述了他们的下一代白孝文、鹿兆海、黑娃这一代人的生活:白家后代中规中矩,黑娃却从小就显现出不安分。长大后,白孝文继任族长,黑娃在外做长工,认识了东家的小老婆田小娥,他将她带回村后,受到村人的排斥。黑娃离开村子后投奔革命军,又成为土匪。在此期间鹿子霖、白孝文等都吸上了鸦片,将家败光,去异乡谋生。鹿三以儿媳田小娥为耻,最终杀了她,因终日被田小娥死时的情形折磨而死去。白孝文则在外重新振作,终有一番作为,白灵加入了共产党。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
㈡ 请推荐一部优秀的小说,最好是茅盾文学奖作品,像《白鹿原》那样的。
茅盾文学奖作品在中国各种文学奖项中的整体水平真是挺高的,我比较喜欢《尘埃落定》,《茶人三部曲》,《平凡的世界》,当然还有《白鹿原》。
㈢ 小说,白鹿原
亲 邮箱 我发给你
㈣ 最近刚刚看完《白鹿原》《活着》两本小说 求推荐跟这两本小说风格相似的小说
许三观卖血记,你看看余华的小说都很不错,还有红高粱。
㈤ 如何评价小说《白鹿原》
《白鹿原》带给我们的阅读思考是多重的,主要可分为历史转型期的社会形态、儒家文化的意蕴以及女性的悲剧命运三个方面。小说以人物为核心,自然地叙述了人物在历史巨幕下的经历和戕伤。通过儒家文化在原上的命途,微捋传统文化的要义和沉浮。同时,小说以刺痛的女性命运引起我们对封建传统的反思以及对女性人格的深耕愿景。
㈥ 白鹿原小说 要告诉我们什么
《白鹿原》是一部现实主义巨著。但它的现实主义又不同于以前的革命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强调政治观念,要求比生活更为集中、更为突出地反映所谓“生活本质”,在人物塑造上有类型化和两极化倾向。这样往往偏离生活的常态,从而陷入政治图解式的叙述。而《白鹿原》力图展示生活原生态,揭示出纷繁社会中的文化属性与文化规律,它通过设置大量看似偶然的事件,把具体的人物命运和宏大的历史进程连结起来,从而使历史呈现出某种浑沌的状态,具有了生命的灵气。
在具体的创作中,陈忠实大量借鉴了潜意识、非理性、魔幻、死亡意识、性本能等现代主义手法,从而使情节愈显曲折,突出了人物命运的不可臆测。尤其是魔幻手法,在中国传统农村的直观思维中也可以找到根源,农村中那种融主观和客观、生与死于一体的原始宗教的二元论世界观,恰恰是魔幻思想的温床。陈忠实正是通过这种魔幻描写,模糊了生者与死者、冥界与人间的界壁,在人与鬼的冲突中来展示人性深处的东西,揭示人性的悲剧、人生的苦难。同时,这种手法还给所叙述的历史带来一种不可预知的神秘性,给读者以心灵上的震撼:仿佛冥冥中有一只巨大的手掌握着人物的命运和历史的发展。
但是,《白鹿原》的现实主义又不同于曾流行一时的“新写实主义”。“新写实主义”强调“零度写作”,“纯粹客观地对生活本态进行还原”,展现现实的“原生态”,将“原色原汁原味”和盘托出,达到了“毛茸茸”的程度(见王干《近期小说的后现实主义倾向》)。《白鹿原》虽然没去图解历史,注重原生态的生活和细节真实,但它并不是纯粹客观地还原生活,而是力图通过各种势力在原上的冲突和发展,揭示出传统文化的命运走向。陈忠实也并没有坚持“零度情感”,而是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做了深刻的思考。
㈦ 大家推荐几部像《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一样经典的小说吗
人生(路遥著),穆斯林的葬礼,围城,骆驼祥子,历史的天空
㈧ 推荐点类似于白鹿原这样的小说
推荐茅盾文学奖获奖类作品,我正在看这一系列的,看了差不多二十本左右了,所以推荐给你。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15—2018)
(以得票多少为序)
《人世间》 梁晓声 中国青年出版社
《牵风记》 徐怀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上》 徐则臣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主角》 陈彦 作家出版社
《应物兄》 李洱 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11—2014)
《江南三部曲》 格非 上海文艺出版社
《这边风景》 王蒙 花城出版社
《生命册》 李佩甫 作家出版社
《繁花》 金宇澄 上海文艺出版社
《黄雀记》 苏童 作家出版社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7—2010)
《你在高原》 张炜 作家出版社
《天行者》 刘醒龙 人民文学出版社
《蛙》 莫言 上海文艺出版社
《推拿》 毕飞宇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句顶一万句》 刘震云 长江文艺出版社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3—2006)
《秦腔》 贾平凹 作家出版社
《额尔古纳河右岸》 迟子建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湖光山色》 周大新 作家出版社
《暗算》 麦家 世界知识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99—2002)
《张居正》 熊召政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无字》 张洁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历史的天空》 徐贵祥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英雄时代》 柳建伟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东藏记》 宗璞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95—1998)
《抉择》 张平 人民文学出版社
《尘埃落定》 阿来 人民文学出版社
《长恨歌》 王安忆 作家出版社
《茶人三部曲》(一、二) 王旭烽 浙江文艺出版社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9—1994)
《战争和人》(一、二、三) 王火 人民文学出版社
《白鹿原》(修订本) 陈忠实 人民文学出版社
《白门柳》(一、二) 刘斯奋 中国青年出版社
《骚动之秋》 刘玉民 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5—1988)
《平凡的世界》 路遥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少年天子》 凌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都市风流》 孙力、余小惠 浙江文艺出版社
《第二个太阳》 刘白羽 人民文学出版社
《穆斯林的葬礼》 霍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荣誉奖
《浴血罗霄》 萧克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金瓯缺》 徐兴业 海峡文艺出版社
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2—1984)
《黄河东流去》 李准 北京出版社
《沉重的翅膀》(修订本) 张洁 人民文学出版社
《钟鼓楼》 刘心武 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77—1981)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周克芹 百花文艺出版社
《东方》 魏巍 人民文学出版社
《将军吟》 莫应丰 人民文学出版社
《李自成》(第二卷) 姚雪垠 中国青年出版社
《芙蓉镇》 古华 人民文学出版社
《冬天里的春天》 李国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
㈨ 白鹿原小说赏析
陈忠实在《白儒原》中对儒家文化的价值立场是矛盾的,他在批判,却又在赞赏,既写出了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局限性,又写出了对传统儒家人格的高度赞扬,这些都集中体现在作者对白鹿原村长白嘉轩的塑造上,他是典型的儒家传统道德的信仰者和实践者,在他身上既有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品格,也有着无法填补的心灵缺陷――保守和落后。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孔子因其儒家思想的创立而被偶像化,成为世代为权者及其普通文人、老百姓尊崇的“至圣先师”,自然而然的,儒家讲究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重孝慈,尚仁义,力行中庸的儒家教义都活生生地体现在白嘉轩的身上。他办学堂,送子女上学,亲耕垄亩,身体力行,恪守封建的伦理道德和人生信条,是为了捍卫一个家长的权威与地位。他还是一个族长,顽固地推行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家族制,残酷地绞杀着一切不符合封建族规的言行。①文章中从方方面面叙述了白嘉轩对儒家传统道德的维护和继承,下面我将就几方面展开讨论。
(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小说在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白嘉轩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价值观就是他娶七房女人最直接的原因。白嘉轩的父亲秉德老汉在世时,他的人生目标既是娶妻生子以繁衍后代,甚至他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他的儿子能娶一房不会被他“克死”的女人。这时的白嘉轩和中国古往今来千千万万的农民毫无二致,生存乃至生育成为他最根本的目的与最低要求,这也是他劳动力量的源泉。
(二)耕读传家
白嘉轩一生都坚守“耕读传家”的古训,他那副挂在正门面上的“耕读传家久,经书济世长”的对联便是对他一生最好的诠释。白家世代为族长,家产确有积累,但白嘉轩一生都在辛苦劳作,不辞劳苦。他始终坚信努力耕作是幸福日子的保证,那种自力更生的民族优良品质值得称道。
他同时也注重后一代的文化教育。为了延续儒家命脉,不惜耗费巨资,积极倡办义学,使下一代能够接受系统的儒家文化教育,树立起做人的准则。白嘉轩正是借助修缮祠堂和学堂来显示直接的势力和人品,来保持直接作为族长的权威地位和维护儒家传统道德观念的权威。
在教育儿子上,白嘉轩以严父的形象,将几百年来白家所固守的一切传统儒家文化灌输给儿子,让他没也走“耕读传家”这让他认为无比正确和光明的路。他先是培养大儿子白孝文作为直接的接班人,把自己百年遗产下来的族长威严和道德规范一点一点地渗透给他,但当白孝文受鹿子霖陷害走上歧途之后,他毅然决定抛弃甚至毁掉白孝文而培养二儿子白孝武。他让白孝武对哥哥行刑那一段让人肃然起敬。
(三)尊尚“五美”摒除“四恶”
白嘉轩在白鹿村不大不小也算是个地主、富户了,但他并没有剥削者的印记,出资修祠堂建学堂,广施善举没有丝毫的矫情,也不图任何的回报,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惠”而在“齐家”时有这样一段:嘉轩说:“妈,从今往后,给他俩的偏食断了去……他俩大了,不该再吃偏食了。人说:‘财东家惯骡马,穷汉家惯娃娃’,咱家事骡马娃娃都不兴娇惯!”②仅仅这样断偏食一件小事,足以看出白嘉轩的“不费”。对于“劳而不怨”,从他和鹿三的关系上可略见一二,他从来没有把与鹿三一起劳动看成是“怨”,而事实上他一生都把劳动当作至高无上的美德,如果可以,他宁愿不当族长,不管大小琐事,埋头在白家的土地上耕作一辈子,这样说他并不是没有“欲”,他的“欲”就是白鹿村的宗祠法制永远传承下去,白鹿村能永葆安宁富足,他的儿子能接替他成为合格的一族之长,他的“欲”是道德化的是人文化的,从而使他表现出重义轻利,勤劳质朴,达观宽容,对于权势和物欲的追求无疑是一种消解和抵制。
(四)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就是控制自己自然躯壳随兴而发的意念,“复礼”就是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规范。单从这点上看,白嘉轩是最好的实践者,他的身上有着让人无法忽视的仁义的光环,让人肃然起敬。在那个极度混乱的年代,他站在封建社会与新革命的家风中苦苦挣扎,遇事沉着冷静,不失族长尊严,把“克己复礼”的儒家古训实践得尽职尽责。
白嘉轩的“克己复礼”有一个很好体现是在他对待黑娃的态度上,他用他的胸襟和仁义包容着黑娃,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白嘉轩的敬仰。他对长工之子黑娃一视同仁,让他与自己的孩子一起接受教育;当他不愿意学习想去外面闯荡时,他也表现出族长应有的宽容和大度;黑娃与田小娥的结合,让白嘉轩觉得丢脸,但他仍宽慰鹿三;黑娃派土匪打断了他的腰,他仍采取不追究的态度,以德报怨,亲自迎接黑娃回家祭祖;他可以不计前嫌,全心全意为救黑娃而四处求情,更让人看到了他的“仁义”,让每个人为之震惊,为之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