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阅读 » 小说阅读重要句子的作用

小说阅读重要句子的作用

发布时间: 2021-06-24 22:48:56

❶ 如何解答文学类文本重要句子的含意和作用

一、句子“含意”:
(一)“含意”诠释:(诗文、说话等)含有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
然而,高考现代文阅读鉴赏要求回答的“含意”所指远非这么简单,细究一下,有如下四种类型。

(二)“含意”类型:
例1:2008年全国I卷15题: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分析:此题的“含意”是要考生说明作者这样讲的缘由。
例2:2008年全国Ⅰ卷15题: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分析:此题的“含意”是要考生体悟作者这样讲的原因以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例3:2005年福建卷13题:“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参考答案:人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境遇,但可以选择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分析:此题的“含意”是要考生用通俗明了的话语阐发该句的哲理意义。
例4:2006年湖北卷17题:“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的。”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意 。
参考答案:①羊群带回了阿尔卑斯山的生机;②羊群归家给人们与动物带来了喜悦与欢欣。
分析:此题的“含意”是要考生将生动形象的描写转换成概括的、直白的叙述。
例5:09年台州市一模卷,指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
参考答案:庄稼从春种到秋收时间非常漫长,只有收进谷仓,希望才成为真实,才成为幸福的依托。
分析:此题的“含义”是要考生理解句子的修辞,用直白的语言表述出来。

(三)“含意”解法:
1、还原法——还原其“真面目”。
此方法适用于运用了艺术手法(象征意义、比喻意义、双关意义)的文采句。
分析:让语言出彩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恰当运用艺术手法(隐喻、拟人、象征等),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直露的意思变得含蓄。而形象、含蓄的语句却增添了理解、品味的难度,考生应当学会剥离艺术手法,还原本意,领会其所表之情,所达之意,把它作为理解句子含意的切入点。如例5的答案。
2、发掘法——挖掘内涵(要告诉人们的道理)。
此方法适用于用语简练而内涵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句(警句)。
分析:哲理句(警句)积淀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凝聚着作者体验人生的智慧,显示出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我们对这类句子应当具有很强的敏感性,阅读中一旦碰到要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内涵,即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如例3的答案。
3、变换法——把原问题变成:为什么说“被解释的句子”?
此方法适用于解说“缘由”和“蕴含的思想感情”的文句。
分析:句与句,句与段,句与篇总是存在着某些关系,或逻辑上的,或情感上的。需要理解含意的句子,在文中某个局部,或为起句,或为结句,大都表明了作者的某一体验,某种见解,命题人要你理解的常常不是该句本身,而是产生这种体验或见解的缘由。如例1、例2两题。
如何变换问题实例:
例1:(2008年全国I卷15题)解释“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的含意。
——变换成:为什么作者说“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例2:(2008年全国I卷15题)解释“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的含意。
——变换成:为什么作者说“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参考答案:
例1: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
——因为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所以(作者说“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例2: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使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因为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使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所以(作者说“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含意”解答三个步骤:
1、判(判断句子是否考手法,判断句子是否是警句)
2、变(若无手法,也非警句,把原题变换成:回答为什么说“被解释的句子”)
3、定(定表述,定重要词;先分层,重修饰)

二、句子“作用”:
(一)“作用”题型:
例: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问题:“惟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二)“作用”解法:
从分析句子的位置入手。
☆句子位于文章的开头
作用1:点明主旨,领起下文。
作用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作用3: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
作用4: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句子位于文章的中间
作用1:承上启下过渡
作用2:衬托
作用3:渲染,烘托气氛
作用4:点明主旨
☆句子位于文章末尾
作用1:总结上文
作用2:呼应上文
作用3:卒章显志
作用4:深化主旨

自测题:
总想为你唱支歌
吕锦华
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
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
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虐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便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去民勤县拜访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漠中的孤岛,四周为浩瀚沙漠所包围。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一曰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曰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踽踽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在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这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若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缕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红潮。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
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长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
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1、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3、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❷ 在文章中大量运用短句的好处是什么

短句的作用在于使文章感情回环往复,增强语句的句势.文章中大量使用短句,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读来节奏分明,铿锵有力,使人从语势上也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无法抑制的热爱之情

❸ 小说中重点语句的分析理解

(1)抓句子中的重要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义的关键性词语。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义之门的钥匙。

(2)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3)抓句中的修辞。对含有修辞的句子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

4)抓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份。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❹ 如何分析小说中句子的作用

如何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1、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④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⑤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2、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3、理解文中的句子与理解文中词语的关系:
词语是基础,句子是扩展,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离不开信息的筛选,所以,有时考查会把三者结合起来。
三、方法指津:
1、分析句子的切入点:
①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
②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③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④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2、解释句子的方法:
①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来作答。
②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③改写法:依据题目,将原文中的某个或几个句子,作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的要求。
④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某些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⑤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提问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⑥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含意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答案。
⑦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和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这种方法最管用。回答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拟答案。
⑧综合法: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❺ 现代文阅读之“如何理解重要的句子”

“理解重要的句子”是历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重要的句子”就是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对它们的理解,有助于对整个文章的理解。“重要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 1.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2.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个作品主旨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全文的“文眼”;3.有着丰富内涵的语句;4.能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结构或主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5.使用了修辞手法,内容比较含蓄,能增强文章表达效果的句子。 此考点的检测,有的以选择题的形式让考生直接判断对句子内涵理解的正误,有的以主观表达题的形式检测。 【知识梳理】 在考试设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以下几种句子。1.起始句。它在文章的开头。往往有提示、总起、概括、转承的作用。或交代全文的内容以及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记叙文),或提出全文的观点(议论文),或介绍写作对象的特征(说明文)。2.收束句。它在文章的结尾。或作结论,或作照应,或由此及彼,产生联想升华,抒发感情。如《荷塘月色》的结尾:“……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的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照应了开头,而且使文章的意境更圆更美。3.过渡句。它往往出现在段落与段落之间及不同的表现手法的连接处。能使文章的段落层次之间衔接、连贯紧凑;从内容的角度看,它往往标志着由一方面的内容向另一方面内容的转换,如《琐忆》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即是。4.矛盾句。这里所说的矛盾句是指下面的两种情况:一是,如果没有细致地领会原文,就觉得所提供的从文章中抽出来的句子,跟我们的理念或者生活的逻辑不符;二是文章的前后几句好像自相矛盾。在典范的作品中,真正的文理不通、自相矛盾是不存在的,如果碰上这样的情况,你必须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它。这类句子往往寄寓了深刻的用意。5.比喻句。比喻句在文章当中的作用往往有下面几种:在议论性或说明性的文字中使作品的观点通俗好懂,容易被读者接受;在描写抒情的文字当中,使文章生动形象,更富有表现力。对这类句子,解释的方法是,认真阅读原文,把句子放到语境中理解,运用比喻的有关知识,找到本体、喻体。6.结构较复杂的句子。现代文中许多句子的意思一看就知道,但是有些句子需要斟酌以后才能明晓其含义,如果缺少斟酌的功夫,也就会误解句子的含义。【例题解读】例1.(2004年广东卷第19题)依据下面文字,如何理解“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荫”这句话?[文段]能享天年的树毕竟不多了,人们懂得了植树的重要,“前人种树后人凉”,这是人类的美德,为子孙造福的职责。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于是地球上只剩下高昌、交河、楼兰……树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生命之树长青,其实是艺术生命长青,人总是要死去的,艺术才能跨越时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作者永存在艺术中。然而艺术极难成活,比树难活多了。人们说风格是人,也可说风格是树,像树一样逐渐成长。树的年轮是一年一年添增的,而风格的形成还往往不一定与岁月成正比,未必越老越有风格,但却绝对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众目睽睽,空头美术家满天飞舞,君不见在花篮簇拥的展厅中,有最长、最大、最小及用脚、舌、发制作的符咒。作者往往是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彦或美女。雨后多春笋,更多杂草,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天坛①、太庙②,依傍的是祖荫。注:①天坛:在北京。原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和“祈谷”的场所。②太庙:古代帝王的祖庙。[解析]此题正是考查重要语句的理解。对象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收束句。这句话有多种理解,至少应写出两种意思。一是表层意:“天坛、太庙依傍来自祖宗留下来的大树,而非短时间所栽植的小树”。理解表层意的关键是理解“祖荫”所指,因为其他几个词语的意思是单一的,而“祖荫”虽指“祖上留下的福荫”,可这“福荫”究竟是什么呢?在不同的语境中自然不同。此处既然是“天坛、太庙”依傍的,不是“大树”是什么?再说,它是承接前一个问句“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显然就是对这个问句的回答(如果是反问句另当别论)。还有,本段开头“前人种树后人凉”也提示了“树”这一答案。那么,答案是不是这样就“搞定”了呢?差矣!这还只是字面意。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收束句,我们仅仅从它的表层解读显然是不够的。做理解题有一个十二字方针: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我们仅从这一段话中也可以看出,作者虽然多处在谈“树”其实也是在谈艺术;结合全文来看,就很容易发现文中的“树”是“故乡”的象征,是“艺术”的象征。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另一层意思——比喻意:说明艺术风格的形成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或“我们要继承我们民族的传统”)。不能不提醒一下的是,高考中凡是作为“理解”来考查的句子都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必须结合语境探究其深层含义。例2.对文中划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新害虫的出现与能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污染环境有关。B.美国那种转基因的玉米和棉花是无法对付害虫的。C.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促使更不容易杀死的害虫出现。D.那种能抗虫害的作物,在抗虫害的同时,又保护了一些害虫。[文段]但同时也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害。比如在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这类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杀虫药”,一种能像任何一种农药一样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雾剂”。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它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解析]此题用选择题的形式检测理解句子的能力。①抓中心句。这里要理解的两句,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句是补充说明的句子。②抓中心词。第一句的主干是“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害虫”。③对照选项。选项C的主干是“玉米和棉花可能促使害虫出现”。此主干与被理解的中心句的主干相同。再对照修饰语,原句与选项C项主语的修饰成分都是“能抗虫害”;宾语的修饰成分前者为“更难对付”,后者为“更不容易杀害”;根据以上对照可知C项正确。对照D项,其主干是“作物保护害虫”,显然与原句意思不合。B项的主干是“玉米和棉花品种无法对付害虫”,显然也是错误的。④注意关键词语的特殊义。如“雾剂”一词,上面用了引号,根据上下文,可知它有特殊含义,而A项却说“‘雾剂’污染环境”,将它理解为本义,显然有误。【技巧点拨】一、要了解句子作用,防止答题想当然。重要的句子都有其基本作用,弄清它们,答题时就可以用它们作为框架,避免答案偏离方向。在“知识梳理”部分已经谈了“起始句、收束句、过渡句、矛盾句、比喻句”的作用。另外还应注意下面几种句子的作用。1.深化句。有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多为记叙、描写之后的议论、抒情句。2.警示句。对某些现象有概括、提炼的作用,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给人启迪。3.情感句。表达了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4.引用句。表达一定的思想,证明某种看法。5.讳饰句。为了表达某种感情或为了避免直言带来的不妥。二、不忘文章中心,不要生搬硬套。1.重要句子或本身就是文章的中心或是文章中心的部分内容或间接地反映了中心,理解重要句子时如果忽视这一点,不仅丢掉了一把重要的钥匙还可能出现方向性错误。2.有的同学喜欢拿同类型句子的基本作用“套”,也是不行的,必须有语境意识,有文体意识,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战演练】阅读贾平凹的《对月》,回答后面问题。 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也不能污染,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吗? 你夜夜出来,夜夜却不尽相同;过几天圆了,过几天又亏了;圆得那么丰满,亏得又如此缺陷!我明白了,月,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你就全然会照了出来的。你照出来了,悲哀的盼你丰满,双眼欲穿;你丰满了,却使得意的大为遗憾,因为你立即又要缺陷去了。你就是如此千年万年,陪伴了多少人啊,不管是帝王,不管是布衣,还是学士,还是村孺,得意者得意,悲哀者悲哀,先得意后悲哀,悲哀了而又得意……于是,便在这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统统消失了,而你却依然如此,得到了永恒! 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而吴刚是仙,可以长久,而人却要以暂短的生命付之于这种工作吗? 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谜语!从古至今,多少人万般思想,却如何不得其解,或是执迷,将便为战而死,相便为谏而亡,悲、欢、离、合,归结于天命;或是自以为觉悟,求仙问道,放纵山水,遁入空门;或是勃然而起,将你骂杀起来,说是徒为亮月,虚有朗光,只是得意时锦上添花,悲哀时火上加油,是一个面慈心狠的阴婆,是一泊平平静静而溺死人命的渊潭。 月,我知道这是冤枉了你,是曲解了你。你出现在世界,明明白白,光光亮亮。你的存在,你的本身就是说明这个世界,就是在向世人作着启示:万事万物,就是你的形状,一个圆,一个圆的完成啊! 试想,绕太阳而运行的地球是圆的,运行的轨道也是圆的,在小孩手中玩弄的弹球是圆的,弹动起来也是圆的旋转。圆就是运动,所以车轮能跑,浪涡能旋。人何尝不是这样呢? 人再小,要长老;人老了,却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老和少是圆的接笋。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就是这么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尽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 所以,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喜了。我能知道我前生是何物所托吗?能知道我死后变成何物吗?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有乐,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气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生。我不求生命的长寿,我却要深深地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半圆,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月,对着你,我还能说些什么呢?你真是一面浩浩天地间高悬的明镜,让我看见了这个世界,看见了我自己。但愿你在天地间长久,但愿我的事业永存。1.文章第三段“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2.第七段““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从我的落疤里新生”在文中如何理解?3.文章前后两次提到“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吗?”“你真是……的明镜。”这两句话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4234字)【参考答案】1.反衬人的生命短暂。2.活着,不求生命的长寿,而是块块乐乐地生活,踏踏实实的工作,而走完自己人生的半圆,为完成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自己的力量。3.开头一问句引出下文对月亮照出世人的人生百态的描写,引发读者的思索;结尾一句总结全文,表达作者对自己对世界的思考,二句首尾呼应。

❻ 小说阅读理解文段作用分析,答题技巧

关于语文阅读理解的学习方法,要抓住两个个重点。

1、阅读理解主要考察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一个笼统的概念,阅读包含阅读速度、阅读理解力、整理归纳分析能力等,语文、英语阅读在阅读速度、归纳提取重点两个方面表现得更明显。
由于大家平时对快速阅读接触不多,可以通过直接训练,训练大脑和眼睛的协调能力,去年,有学者推荐《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作为假期学生学习计划中,以为软件练习30个小时就能使阅读速度提高5-10倍左右,学习每天练习1-2个小时,两个星期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普通人300字每分钟左右的阅读速度会达到3000字每分钟的阅读速度,记忆力也相应的快速提升。这个建议得到了中央教科所心理研究室原主任、多年从事脑心理研究的专家朱法良的高度认可,目前我们学习很多班级开展的假期速读速记训练课程,用的就是《精英特快速阅读记忆训练系统》。

2、为了节省时间在做阅读的时候应该切忌:
(1)阅读时不要逐字逐句的翻译,这样会导致阅读速度的降低,要快速阅读整篇文章,把握文章大意。
(2)不要一句话反复阅读,即阅读时碰到一时不理解的句子就一遍一遍地沉浸在阅读那个句子当中,反复琢磨。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要选对答案并不意味着对原文的每个句子都要读懂,抓住一些重点句子就够了,正确的做法是,以理解整个段落和整篇文章为主,在涵盖出题点的句子上用心捉摸。上文中提到的《精英特速读记忆》,超级速读训练同时就顺带训练了记忆,而超级记忆部分的思维导图对全面阅读文章后,抓出文章脉络和重点有良好的作用。所以建议大家可以尝试着学习一下。

如果是正在考试或者正在忙着备考的学生,我建议学习一下《精英特》,能够提高记忆力和学习效率,《精英特速读》也是我们协会认可的。希望你早日进步!

❼ 现代文阅读中句子的作用有哪些

分析句子作用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从内容看:根据不同的文体,句子的作用在记叙文中,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在议论文中,表达中心论点及分论点;在说明文中,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有的句子还交代了原因或者之所以这样说的依据。

2、从结构看: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总提的作用、总结的作用、承上启下的作用、标志文章思路的作用。总之,它们可以显示文章的基本框架,概括文章最基本的内容。

3、从艺术效果看:文学作品中,有些句子还有升华中心,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阅读现代文,想充分理解句子的作用,要抓好十种句子的分析。抓首句。一个语段往往是独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的作用。抓中心句。分析时要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抓住中心句。抓转承句。

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的是层次间连贯紧凑,中间常有转承句或转承词。抓点睛句。抓警句。抓修辞句。抓矛盾句。语段中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热点内容
懒人听书等更新显示不出来 发布:2025-09-13 12:09:24 浏览:164
现代神医小说全本免费下载 发布:2025-09-13 11:52:56 浏览:884
现代小说肉多的文 发布:2025-09-13 10:59:22 浏览:168
都市小说封面素材网 发布:2025-09-13 10:35:37 浏览:152
耿美重生悔过现代小说 发布:2025-09-13 10:35:34 浏览:407
好看的穿越古风纯爱小说 发布:2025-09-13 10:09:43 浏览:809
男主予同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9-13 10:06:42 浏览:702
秦漫漫傅修寒小说全章节免费阅读 发布:2025-09-13 09:54:40 浏览:303
大学校园到社会的甜宠小说 发布:2025-09-13 09:43:30 浏览:683
虐恋囚禁变态小说现代 发布:2025-09-13 09:35:34 浏览: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