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欣赏小说一般可以有几个角度
1. 鉴赏长篇小说要抓住哪些最基本的方面
鉴赏长篇小说要点: 鉴赏人物形象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理解; 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理解。
2. 请问谁有鉴赏小说可以从六大方面着手,分别指什么
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一) 小说的基本常识
1、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2、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包括: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3、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4、小说的叙述方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
(二)小说的特点
1、完整的故事情节2、鲜明的人物形象3、典型的环境4、深刻的主题5、精巧的构思
(三)高考命题要点
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3.注意环境描写 4.概括主题内容5.品味语言特色 6.分析写作技巧
一、小说情节的把握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一)高考中有关小说情节的命题指向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2、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进行分析;3、对情节的高潮部分或结尾部分作用的理解;4、小说在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5、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6、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二)小说中情节的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4、照应前文;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6、刻画人物性格;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三)情节安排的方式及作用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5、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小说因素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四)分析小说情节的入手方式:
1、抓住场面;2、寻找线索;3、理清小说的结构。
(五)分析小说情节时的注意事项
1、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2、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六)情节安排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七)回答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回答从情节的角度设题的题目,首先要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然后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再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组织语言表达:
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二、小说人物形象的把握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
(一)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二)高考中有关小说人物的命题指向
1、小说对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
2、根据文章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3、对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三)赏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
1、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2、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性格特征。4、从分析人物间的关系入手。5、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入手。
(1)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
人物描写的方法:
⑴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侧面描写:
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
人物描写的作用:
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⑷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2)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
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的场所。特定的人物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对小说环境描写的分析,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等。社会环境主要是渲染时代特征。
环境往往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从而显露出性格。例如2008年高考浙江卷所选小说《乌米》,第五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就为我们提供了主人公乌米的生活环境,突出了她无助的处境,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3)从分析情节入手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根据情节分析人物性格要注意四点
1、全面、恰当、实事求是。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从情节中引出的结论,反过来可以解释情节。只有全面而恰当的结论才能正确解释全部情节;
2、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
3、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
4、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4)从分析人物间的关系入手
许多小说作品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如08年江苏高考卷所选小说《侯银匠》,虽然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可是小说的主要文字却是写侯菊。如果考生不能准确地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很难全面总结出侯菊的形象特点。再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她周围的人各是怎么看她的。
(5)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入手
无论是人物的性格特征还是人物的历史命运,小说作家往往要在其中寄寓他对生活的审美理解和审美评价。因此作者对小说中某个人物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某个人物评价的语句 对我们把握人物形象来说很重要。
高考中人物形象题答题思路
1、总体概括人物性格特征。
2、具体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列举文中哪些信息体现了这一特点。
3、得出全面完整的结论。
例如2008年广东高考卷第17题答案
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总体概括)。她对父亲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亲的行动后,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对于父亲的举动,她觉得羞辱。但对父亲,她虽不理解,在物质方面是支持的,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具体分析)。可见她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得出结论)。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一)高考中有关小说环境的命题指向
1、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
3、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
(二)环境的分类及作用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其作用是:
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其作用是:
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
(三)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某某段落具体描写了……的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的气氛;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烘托了某 人……的性格特点;揭示出文章……的思想内容。
四、作品主题的挖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一)常见题型: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二)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2、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3、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4、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三)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
1、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2、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3、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四)归纳小说主题的方法和答题思路
1、抓人物形象; 2、抓情节发展; 3、抓写作背景。
如《孔乙己》:通过对断腿前后的孔乙己遭遇的描写(情节),刻画了受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形象),控诉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五、小说的语言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根据词语、句子的含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命题。
(一)常见题型有:
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二)小说对语言的要求
1、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 、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2、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3、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4、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三)语言类题目解题思路
从三方面入手:
1、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2、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3、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
答题时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
六、小说的表达技巧
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 技巧,这是因为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的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
(一)表达技巧常见题型
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二)在解答这类题目的过程中要了解以下一些知识:
(1)、表达方式方面的知识
1、描写的角度(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2、人称运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3、明确各种描写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细节、环境。)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4、不同顺序的作用(顺叙、倒叙、插叙)
(2)、结构方式方面的知识
主要包括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等。
(以下重点谈论小说在开头和结尾方面的结构技巧及效果 )
小说的开头方面
常见的是设疑法(又称悬念法):作用是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如《睡美人》,小说一开头就说女A角失踪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造成悬念,引起读者思考。女A角为什么突然失踪呢?从而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②引出下文的情节。因为女A角的突然失踪,才有下文女B角的上台演出。③突出人物形象。女A角故意失踪,是为了让贤,从而表现了女A角善于发现人才、想方设法使用人才的美好心灵。④揭示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女A角故意失踪的故事,告诉人们要了解、重用现实生活中的睡美人。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
如《界河》,如果去掉结尾有什么作用?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人群里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到:“请再写几个。”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小说《书法家》)
分析:在省略号中全篇结束,但是可以看出这位书法家并非真正的书法家,讽刺了当今官场的一些丑陋现象。它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3)、表现手法方面的知识
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
(三)表达技巧类题目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小说用了什么方法(辨明指定语句所运用的是何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第二步: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第三步:有何效果或作用(指出此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 文学欣赏的角度
文学欣赏的角度:作家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时,总是会用到多种修饰方式,包括语言修辞的运用、语言句式的变化等。正是由于文学作品中语言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才赋予了文学作品不同的情感表达。
在进行文学作品赏析时,也要尝试从语言角度进行分析,只有透过字里行间的"表象",才能更加深刻地把握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和更深层次的意境,进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感受文学作品所带来的熏陶和感染。
文学欣赏对作品语言符号的解读获得审美愉悦和精神满足,分为感知、体味、领悟三个阶段,具有差异性和一致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3)阅读欣赏小说一般可以有几个角度扩展阅读:
文学欣赏的过程中,作为文学欣赏主体的欣赏者,自始至终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思想、文化方面的修养以及生活经验等各个方面的储备,并借助于联想、想象等形象形象思维方法,由此展开对文学作品的欣赏。
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并非被动依赖于文学作品的既有现实,毫无作为地兼收并蓄,而是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己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中的人、事进行艺术再创造。
但欣赏者的审美绝不能离开作品为其提供的客观基础,不能歪曲文学作品的基本性质、作品形象的性格特征等。文学欣赏是这种强烈的主观性与欣赏客体对主观性的制约相统一的过程。
4. 欣赏文学作品角度有哪些
欣赏一个作品,最起码你要习惯看,然后多读几遍,再以自己的观点写写读后感,自然而然就知道怎么欣赏了。然后 构思,文笔,人物刻画,情节,还有作者特有的一种风格都是欣赏文学的角度。
5. 鉴赏小说可以从六大方面着手,分别指什么
人物,情节,线索,语言,背景,写作技巧,应从这六个方面,具体如下,望采纳
小说鉴赏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究竟怎样鉴赏小说,也许各人的情况不同,方法也会不尽一样,但我们觉得,从小说作品的构造入手来进行鉴赏是个好办法,它不仅可以帮助读者减少盲目性,同时还可引导读者如何从迷人的故事中走出来并运用审美的眼光去进行鉴赏。那么,小说又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呢?我们同意“五要素说”,即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和语言。下面,我们即分别从这五个方面具体谈谈小说鉴赏的问题。
(一)人物的鉴赏
1.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人物
总体而言,文学塑造人物不外概括性表现(或称直接表现)与戏剧性表现(或称间接表现)两种类型。概括性表现就是作者对人物的思想倾向与性格特征进行直接评论,甚至明确地解释人物动机;戏剧性表现就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行为过程来暗示,犹如戏剧演出一样让观众在人物自身动作的展览中获得某种启示。因此,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与评价这种概括性的叙述去把握人物,也就成为我们鉴赏小说人物最为直接的一个步骤。
2.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
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俗话说:“言为心声”,即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直接表白,至于作者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就更不待言了。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同样不能忽视。比如阿Q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孔乙己为自己偷书所作的辩解,华威先生到处赶着开会,说起话来满口官腔,等等,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要仔细分析。
3.从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理解人物
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活动的。鉴赏人物,如果离开了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就不可能正确地理解人物,更不能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这不仅是因为人物的个性形成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作者每塑造一个人物,都是把他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典型人物来塑造的。或者说,一个人物形象的成功与否,不但要看他是否有鲜明的“个性”,还要看他是否具有广泛的“共性”。而对人物“共性”的分析,就必须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考察。
前面我们谈到对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的分析,这是侧重在个性方面的,但是,如果只分析人物的个性而忽视共性,我们也就不能从中发现更多的人,这样的鉴赏就未免失之肤浅。反过来,如果只分析共性,把活生生的人物解剖成一个空骨架,也难以说明典型的普遍性,不过是一个时代精神的“躯壳”而已。
4.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对人物作面面观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小说人物的鉴赏与分析一直停留在固有的静态的和单一的线性思维上,而且它几乎成了我们的审美鉴赏“习惯”。这主要是根植于特殊的社会环境,小说人物塑造几乎成了某种政治宣传的需要,因而人们鉴赏这类小说也不是甚至也不可能是从审美的角度去欣赏,这是不正常的。只有当我们对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作多角度的观照,诸如心理学的、社会学的、政治学的、美学的等,我们对这个人物的理解也就不再是那么浅薄、那么单一和那么乏味了。
5.从神魔鬼怪形象中悟出人情
中外小说都起始于远古的神话和传说,从而便开创了小说的神怪题材。神魔鬼怪形象在中外小说里面,均占有自己的一席地位。如何认识像志怪小说中的太乐妓、《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这一类艺术形象,应是小说人物鉴赏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
马克思曾经说过,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3页)。这就说明了神话的虚幻性与现实的真实性的辩证统一,或者也可以说,小说中的神魔鬼怪形象均应是生活中人物的变形,其本质是相通的。我们鉴赏小说中的神魔鬼怪形象,应当努力从中悟出人情才对。要理解神、兽、怪与人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审美特点,注意把他们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之中去分析,切不能将他们排除在现实之外而孤立地去欣赏,否则就难以探求作者的真意。
(二)情节的鉴赏
1.找出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一般而言,故事情节从发生到结局,前后是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这种内在联系也就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的情节线索。只要找到了这条贯穿整个作品的线索,情节的来龙去脉也就容易把握了。这当是我们鉴赏情节的首要任务。不过,小说情节线索并不是指我们一般所说的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而是指作品里的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例如鲁迅的《祝福》,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这就是构成情节的主要线索。由于作品篇幅长短的不同以及作品内容的特点,小说情节线索又有主线、副线和明线、暗线之分。鉴赏小说情节,如能抓住情节的线索,把握其来龙去脉,将有助于我们在分析作品时统观全局,全面地把握作者的意图。
2.由事见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人物塑造服务
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作为人物运动的形式出现的。所以,鉴赏情节应该由事见人,将人物性格与情节联系起来分析。我们仍以《孔乙己》为例。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周围的人对他嘲笑、与他争辩的情节,正是要表现孔乙己偷窃、迂腐的坏毛病;孔乙己教“我”“茴”字的四种写法和分豆给孩子们吃的情节,又是表现孔乙己的自傲和善良的品性;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后爬着到酒店喝酒,又谎称腿是跌断的情节,则表现他受欺凌的悲惨命运和讲面子的弱点。小说就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情节描写来完成孔乙己复杂性格的刻画的。阅读鉴赏时,要逐一分析,挖掘情节的意义。
3.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作品的情节是由若干个场面构成的,场面是由很多个细节组成的。分析场面和细节是鉴赏情节的进一步深入,同时也只有这样的情节鉴赏才显得具体、充分和中肯。请看老作家魏金枝对《阿Q正传》的一段情节分析:“写一个犯人在最后受判时画押,通常总是迟疑地颤抖地执着笔,无可奈何地画上一笔就算,鲁迅写阿Q的画押就大大不同,他写的画押却是独一无二的阿Q式的:一面是‘使尽平生的力气画圆圈’;而另一面却是‘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我看,即使没有看过《阿Q正传》全文,不知道阿Q平生为人,单就这一节画押来看,阿Q的麻木、无知以及精神胜利法,岂不是都尽情地表露出来,然而那只是一个最后判决的场面描写。”由此抓住场面和细节的情节鉴赏就不是浮光掠影地阅读了,应对我们有所启示。但有人阅读小说,只顾看热闹,单纯追求故事情节紧张曲折,而不想想作者通过一定的情节究竟提出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有何社会意义,又是如何解决的,等等,这就不得要领了。
4.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小说情节的生动曲折、波澜起伏和扣人心弦,应该说是所有优秀小说的显著特点。什么地方是伏笔,什么地方是照应,什么地方是有助于塑造人物的精彩描写,哪些地方是游离于情节之外、荒诞不经的“噱头”等等,都要细细加以赏析。例如《红楼梦》刘姥姥三次进荣国府的情节,即可看出它具有复沓回旋、含意深远的特点。这三次均是写同一个人物进荣国府,但每次却是各不相同。一进,只让刘姥姥见了王熙凤,借此给读者展示了荣国府这个诗礼簪缨之族、温柔富贵之乡的豪奢;二进,刘姥姥见了贾母,又是饮宴,又是饱览,让读者见到了荣国府也有各种矛盾,由此埋下了贾府即将败落的伏笔;三进,则那位曾向刘姥姥伸出援助之手的琏二奶奶也不得不向她呼救了,一层更深一层。鉴赏这样的情节,我们不仅要注意情节本身的变化,还要注意发掘情节所寓示着的主题意义。同时,又可看到,作者在组织情节时所显现出的胸有全豹、高屋建瓴的艺术特点。
(三)环境的鉴赏
1.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
环境描写不管它的直接作用如何,最终是为表现作品主题服务的。明末文学家王夫之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一切描写景物的文字都在于写作者之情意。所以,我们鉴赏小说,就应注意从环境描写中揣摩作品的主旨。
在更多的情况下,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展示人物的行动和命运以及刻画人物的性格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动的衬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在《红楼梦》中,作者写蘅芜院的环境:“阴森透骨”,屋外长着“愈冷愈苍翠”的“奇草仙藤”,屋内“一色玩器全无”,像“雪洞一般”。这样的环境正好衬托出带着金锁而高唱“妇德法”的薛宝钗阴冷无情、装愚守拙的性格特征。这一性格特征的揭示,不仅透露出作者对薛宝钗其人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可看出封建礼教虚伪性的一面,而这正是作品主题的内容之一。
环境描写一般是写实的,但有时也可能带有象征或隐喻的性质,这样也就自然地对主题起着一种暗示作用。
2.分析环境对人物形象的烘托
小说环境,不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与小说人物的思想与行动均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因为小说是以写人为中心,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始终是最为基本的任务。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不能不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努力发掘它深刻的思想意义。环境描写对人物的烘托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前者叫正衬,后者叫反衬,这里不再细述。
3.分析环境对小说氛围的创造
小说感染读者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作家特别注意创造一种特有的小说氛围,而创造小说氛围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环境描写的渲染、创造和加强的。鲁迅小说《药》的开头是:“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在华老栓为儿子买“药”走在街上时:“……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这样的自然环境给人以死气沉沉、非常压抑的感觉,使人感受不出一点生命的活动。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我们还会进一步感受到1907年革命者秋瑾被害后的那种沉寂冷肃的氛围。
4.分析环境对小说情节的推动
因为小说以写人物为中心,而人物与环境的紧密关系,又导致特定的环境可使人物产生某种相应的行为动机,从而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在反映更为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小说中,环境是人物命运形成和演变的客观条件和原因,特别是西方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更是强调“这一个”环境中的人,强调环境对人物及情节的影响和决定作用,因而环境在小说中的这种推动作用会更加明显。
(四)主题的鉴赏
1.从作者背景看主题
要正确理解一部作品,有必要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背景。小说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现。一部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总是与作家的身世、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理解小说主题时,必须“知人论世”,这个很重要。
鲁迅先生指出,《水浒传》与《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的思想内容之所以不同,是和时代有关的。“《水浒》中人物在反抗政府;而这一类书中的人物,则帮助政府,这是作者思想的大不同处,大概也因为社会背景不同之故罢”(《鲁迅全集》第8卷第352页)。如果不理解时代背景对作者的影响,从而造成对题材处理上的这一不同,也就不可能理解《水浒》的深刻主题。
2.从人物塑造看主题
小说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段,都是为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是作者生活经验的结晶,也是作家的生活态度的形象体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的形象,《红岩》中的许云峰与江竹筠的形象,等等,无不体现着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态度——他认为生活是这样的,人应当这样地去生活。当然,在这里,我们不难从作品对人物的刻画中,琢磨到作家打算让我们体会到的东西;这里,也正是我们理解小说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杨沫在《谈谈林道静的形象》一文中,曾详细介绍了她塑造林道静这个人物的意图。她说:“我知道在文学作品中,表现这种主题和思想可以从多方面,用种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而我只能从我自己的比较熟稔的生活,用我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来表现。因此,我选择了林道静,写像她这样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怎样改造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过程。”这段话,较为明确地表明了人物与主题的紧密关系。
3.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小说写人不能离开人物活动的形式——情节,而情节又是通过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故事来完成的。当然,故事的中心必须以某些矛盾为内容,矛盾怎样发展、怎样解决,无不体现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从这些看法中理解主题同样也是小说鉴赏中被经常运用的方法。例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是以追求人身自由、婚姻自主的小二黑和小芹同金旺兄弟为代表的封建恶霸势力,以及二诸葛、三仙姑为代表的封建落后意识的矛盾为主要内容的,这一主体矛盾最后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得到了解决,小二黑他们获得了胜利,这就表达了作者对封建迷信思想、包办婚姻的看法。抓住了这一点,主题也就好理解了。
4.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
小说的主题,虽然作者极力使它不显露出来,但作者在行文中总是要对自己所揭示的矛盾,以及所描述的人物等表现出一定的褒贬倾向或情感色彩。判断作者的这种情感色彩,是理解作品主题时所不可缺少的一环。孙犁的《荷花淀》这篇小说,是歌颂白洋淀人民群众积极抗日的,但这种情感作者始终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故事的叙述来暗示,在行文中也有所透露。如当敌人的大船追赶水生嫂她们时,作者写道:“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的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波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在这里,作者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我们是不难看出的。
5.从整体倾向看主题
在小说的主题鉴赏这个问题上,有一个最为根本的原则我们必须永远记住——整个作品,包括作品中的每一个标点和作品里总的气氛在内,都是主题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可以把整个作品看作是表现主题的具体的象征物!我们应当懂得,小说的主题,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与小说诸要素紧密相关的整体体现。正因为如此,理解小说主题的方式方法也不仅仅限于以上谈到的几个方面,而应当是多侧面的、多角度的,小说的方方面面无不闪耀着主题的光彩。一部优秀的小说,其含义——即主题——总是全面渗透在整个作品中的。
(五)语言的鉴赏
1.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
语言描写是人物描写的一种重要手法,它通过人物语言的描绘刻画人物性格。精彩的人物语言描写,可以“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
6. 从不同角度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有哪些角度
一、看内容与现实的距离(即内容的真实性)。二、什么人可以成为典型人物。
三、性格因素与行为的和谐统一。四、形象的真实性与作家生活体验的关系。五、看文学和政治的关系。
分析一篇课文可以主要从中心(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两大方面来分析,这就是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约略等于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二者中,内容决定着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它们就好比长相(内容)和打扮(形式)。再好的形式,如果没有充实的内容,充其量只是辞藻的堆砌而已。光有好的内容而没有好的形式,则如璞玉未经雕琢加工而不够完善一般,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是好的作品。
7. 文学欣赏有哪些角度
看不同题材而言
是通过注意、期待、知觉、想象、领悟、情感、回味等心理活动,并使之互相关联、互相渗透的心理活动。类似问题见:http://..com/question/40969135.html
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阅读,欢迎交流!
8. 简述小说鉴赏的角度与方法
文学作品的四大样式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在四大样式中,小说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种文体。可是如何阅读鉴赏小说,大多数学生还很茫然。不少学生阅读小说只是看个故事情节,老师布置写鉴赏文章,却不知从何下手。因此如何让学生掌握阅读鉴赏小说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所面临的一个课题。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小说鉴赏的方法。
一、明确特点,确定方法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应根据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小说教学也是如此。那么小说应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教学呢?t要回答这个试题,首先必须明确小说的概念及特点。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环境构成小说的三要素。三要素中,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中心,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都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的。根据小说的特点,我确定了小说鉴赏的三个环节:即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进而分析人物形象,然后欣赏小说的艺术手法(重点是环境描写)。
二、理清线索,把握情节
人物形象虽然是小说的中心,但是人物形象是建立在一定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的,因此,阅读鉴赏小说必须从故事情书这个环节开始,只有熟悉故事情节,才能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众所属知,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必须有一条线索贯穿全文。小说也是如此,小说的故事情节也是有线索贯穿起来的,所以阅读鉴赏小说的第一步应该是理清线索。如莫泊桑的《项链》就是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全文以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组成全文的故事情节;又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全文依次介绍了林黛玉进贾府拜见贾母→初见王熙凤→拜见两位舅父→宝黛相会等情节;再如《守财奴》一文是以“葛朗台对待家庭财产的态度”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先后写了“抢夺梳妆匣”,“诱骗继承权”和“看守密室”三个故事。
大多数小说全文只有一条线索,而有的小说则有两条线索组成。如鲁迅的小说《药》就是有明、暗两条线索,以华家的故事为明线,以夏家的故事为暗线组织材料,展开故事情节的。明线按故事情节发展依次写了华老栓买“药”→华小栓吃“药”→茶客谈“药”→华大妈上坟四个部分;暗线则依次写了夏瑜就义→夏瑜的血被吃→茶客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四个部分。
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但有些小说前面还有序幕,或者后面有尾声。如《项链》开头写玛蒂尔德的“痛苦”和“梦想”就属于序幕部分。有些小说故事主体不是完全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组成。如《项链》一文最后发观项链是假的既是高潮又是结局。而《守财奴》一文的三个故事就同属于发展高潮部分。
还有的小说,情节写得一波三折,故事情节由几个高潮组成。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与众亲戚见面就同属于发展高潮部分。全文有两次高潮,王熙凤出场是第一次高潮,宝黛相会是第二次高潮,也是最高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陆虞候密谋害林冲”和“风雪夜山神庙复仇”就是两个高潮,而在两个高潮之间则有一个过渡(低潮)――林教头接管草料场。因此本文的情节结构为开端→发展→过渡→高潮结局。
由此可知,小说鉴赏首先必须理清线索,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把握故事情节。而小说的故事情节并非千篇一律地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会有各种不同的结构,这是小说鉴赏必须使学生明确的问题。
三、掌握手法,分析人物
如果说小说教学的第一步是要求学生理清线索,把握情节的话,那么掌握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中心环节,而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有哪几种呢?t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多种多样,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情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时,首先要求学生明确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刻画人物的?t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作者着力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三个人物,这三个人物主要是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林黛玉的外貌通过众人眼中的林黛玉,王熙凤眼中的林黛玉和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三次描写,既写出了林黛玉的体弱多病,弱不禁风的一面,又揭示了她容貌标志,美丽多情而又多愁善感的一面。而林黛玉的语言、动作描写既表现了她注意礼节,顾全大局,办事小心谨慎的性格,又表观了她心态复杂多疑的一面。
除了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以外,有些小说较多地运用了心理活动描写。比较典型的是《项链》,文章开头序幕部分用了大段的心理描写,写玛蒂尔德的“痛苦”和“梦想”,一共七次用了“梦想”一词,多次用“痛苦”、“苦恼”、“伤心”来刻画玛蒂尔德的心理,揭示她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
一般说来,外国小说擅长刻画人物的心理,而中国小说特别是中国古代小说擅长人物的行动描写,但在中国小说中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也比比皆是。如鲁迅小说《药》中刻画华老栓的性格也用了较多的心理描写。老栓去买药及买药回来路上的有关心理活动描写,刻画了华老栓的“爽快”、“自信”、“深感幸福”的心理,从而表现了他愚昧、麻木的性格特点。
小说刻画人物性格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法那就是细节描写。如《守财奴》中葛朗台临终抓法器和嘱咐女儿“到那边去向我交帐”两个细节形象地刻画了葛朗台至死不渝的守财奴性格。《陈奂生上城》中陈奂生三次坐弹簧太师椅的细节;拿提花枕巾擦汗、衣服也不脱,盖上被头就睡的细节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既表现了他勤俭的一面,又揭示了他“自私狭隘”的一面。
小说描写人物大多采用正面描写,但有时作者还采用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如《药》中华老栓和康大叔两个人物属正面描写,而夏瑜这一人物则是通过侧面描写来刻画的。文中刑场上及狱中的描写都属侧面描写。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夏瑜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至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四、鉴赏环境,概括作用
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鉴赏不可缺少的环节。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等。如鲁迅的小说《药》开头“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只剩下乌蓝的天……”这一自然环境描写既勾勒出黎明前黑暗时刻的特征,同时也渲染了夏瑜就义时肃杀、悲凉的气氛。还有“太阳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这一环境描写刻画了老栓买到药后的兴奋心情,从而揭示了人物愚昧、麻木、落后的心理。还有小说第四部分运用比喻手法写坟场的环境,层层叠叠的坟冢,表现了清政府对革命者残酷镇压和对劳动人民的阶级压迫,揭示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小说除自然环境描写之外还有社会环境描写。如《药》中刑场上围观的场面,士兵号衣上的大白圈,还有夏瑜说的“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等渲染了时代特征,说明了这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期。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风雪的描写,作者从不同角度写风雪: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描写,有通过人物动作、感觉写风雪,既写出了大雪的气势,也衬托了林冲这个落难英雄的处境。同时作者也以风雪的变化层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会被摇振、压倒;正因为草厅被压倒,林冲才会到山神庙安身;正因为在山神庙安身,林冲才会暗中听到陆谦三人的话,促使林冲杀敌报仇,使林冲走上反抗的道路。
由此可知,小说的环境描写起着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心理,揭示主题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综上所述,小说鉴赏应紧紧围绕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环节展开。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说或预习课文时,必须按照这三个环节进行;在指导学生写鉴赏作文时,要求学生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小说的某个方面进行读后感或评论性文章的写作。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9. 对小说的欣赏是从哪几个角度进行的
文笔,剧情,作者知名度,
10. 欣赏文学作品的角度有哪些文学有哪四种文学体裁各举一例.
角度:1、文章结构 2、语言 3、思想情感 4、主题 5、内容 6、形象 7、意境 8、表现手法等
四种体裁:1、诗 2、小说 3、剧本 4、散文与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