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增琪小说阅读题
A. 老舍先生 汪曾祺 阅读答案
不知道你说的节选是从哪到哪,我全看了一遍,前一部分是从侧面,从老舍和夫人养的花,和素描,还有待客之道可以看出老舍的为人随和,生活开朗。后面是正面描写,体现老舍的为人细心,热情,对身边有人的关心,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舍关心齐白石那段
我能走在老舍写到的那些胡同里,呼吸到老舍小说里的空气,在北京的阳光和风里生活,哪怕有非典,有沙尘暴,那是一种宿命,也是一种关怀。老舍是一个讽刺小说家,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都以讽刺出之。然而决不如鲁迅那么刻薄,反而令人觉得他是一个可亲可爱的长者,这或者要感谢他那北方人的忠厚气质。鲁迅小说里没有一个好人,老舍小说里的李子荣、张大哥、丁二爷,都十分可爱。他口角边虽常常挂着讥嘲的笑意,眼里却蕴着两眶热泪
B. 汪曾祺小说钓鱼的医生阅读理解
1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王淡人在小院子里栽种鸡冠、秋葵、凤仙等草花及扁豆、瓢菜,是因为既可节省金钱和时间,又可观赏和食用。
B.王淡人不相信药铺,亲自炮制外科散药,作者在肯定他对病人负责的同时,也含蓄地批评了他疑心过重。
C.王淡人由于大多看外科,不好意思多收钱,再加上经常免收诊费甚至白送药钱,以至于生活相当清贫。
D.从“这个医生”到“这位老兄”,再到“王淡人先生”,作者用称呼的不断变化反映出对他不断熟悉的过程。
E.小说的第一句话独立成段,既照应了标题,也表现出了王淡人——这个医生的特别之处,开头设置悬念,别具一格。
16. 结合全文,概括王淡人的形象特点。(6分)
答:
17. 第四段写到王淡人家的匾,有何用意?(6分)
答:
18. 有评论者认为,汪曾祺的小说充满“中国味儿”。请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两个,结合文本探究“中国味儿”的内涵。(6分)
(1)主题思想方面 (2)表现手法方面 (3)语言特点方面
答:
15.(4分)B、D(B项“含蓄地批评了他疑心过重”不准确,作者没有批评的意思。D项,“称呼的不断变化反映出作者对他不断熟悉的过程”不准确,称呼的变化体现出作者对他的尊敬之情不断加深) 【评分参考】⑴答对1项得2分。 ⑵答案超过2项本题不得分。
16.(6分)①作为一个医生,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2分) ②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善良淳朴,乐于助人,急公好义(2分);(3)作为一个有情趣的人,他洒脱淡泊,甘于清贫,富有生活情趣(2分).【评分参考】意思相近即可
17.(6分)①交代相关背景,说明王淡人家世代行医,暗示他医术高超;②特别点明送给王淡人的那块匾的内容,突出他“急公好义”的性格特点;③为下文叙述这块匾的由来埋下伏笔。(每点2分) 【评分参考】意思相近即可
18.(6分)
①在主题思想方面,小说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文中王淡人深受中闲传统文化的影响:治病救人,急公好义.淡泊闲适,率性洒脱,情趣高雅,集中体现中国传统士大夫的节操。作者通过刻画王淡人的形象,表达了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赞美与呼唤。②在表现手法上,善于运用白描手法,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小说善用白描手法,往往寥寥数语就能揭示出人物的精神风采。如本文第二段对王淡人钓鱼、吃鱼的描写,自然朴实、不事雕琢却又准确生动、简练传神,将其自得其乐、闲适洒脱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
③在语言方面,口语化的民间语言显得自然质朴、清新别致。句式上多用短句,不用浓艳冗长的修饰语。如“有人说,王淡人很傻。王淡人是有点傻,去年就办了件傻事。”一个口语化的重复真实自然的揭示了人物性格。另外诗化的语言营造一种氛围,表现人物形象。如“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不一会,就有一只刚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对蓝蜻蜓、鱼竿的细节描写,不仅营造一种悠然闲淡的氛围,也衬托出王淡人的可爱与淡泊的特点。
C. 汪曾祺写的《老舍先生》阅读的题带答案
1.本文继续了作者语老舍先生交往的那几件事?
2.文中第4段“有人戏称他 北京土地 ”,这句话表明老舍先生什么性格特点?
3.第6段中与“豹窥一斑”、“鼎尝一脔”意思相近的词是:
4.把本文与?《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比较,看看两篇文章在描写人物的方法上有哪些异同?
5.认真揣摩老舍先生为“我”付理发费的情节,自己出一个题目,自己解答
1.(1).我陪老舍先生吃饭 (2).老舍先生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 (3).我去理发时,碰见老舍先生,是他替我付了钱
2. 表明老舍先生和蔼、亲切、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没架子 ,又熟悉北京、热爱北京的特点。
3.小中见大。
4.两篇文章描写人物相同之处在于运用语言、行动、神态 、肖像等方法表现人物性格。不同之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刻画人物直接描写、正面描写多,而且在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点明人物性格特点;而本文除正面描写外还有侧面描写,还通过记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语言也更含蓄。
5(提示:老舍先生为“我”付理发费,是侧面描写,可换成正面描写。)
D. 《永远的汪曾祺》阅读题及答案 体现汪曾祺是怎样的人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出生于1920年3月5日。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贡”(略高于“秀才”)。 汪曾祺的父亲汪菊生(1897——1959)多才多艺,不但金石书画皆通,而且是一个擅长单杠的体操运动员,一名足球健将,学过很多乐器,也喜欢养鸟。汪曾祺的审美意识的形成,与他从小看父亲作画有关;父亲的随和、富于同情心,对汪曾祺日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1939年——1943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后曾先后在昆明、上海的私立中学任教。后又到北京历史博物馆任职。北平和平解放后随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到广州、武汉,最后又回到北京市文联工作。1954年,调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自1950年到1958年,一直任文艺刊物编辑。编过《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张家口地区的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当农业工人,劳动四年。1962年初,调到北京京剧团当编辑。
汪曾祺20岁开始发表作品。年轻时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较深。晚年作品渐趋平实。提倡“回到民族传统、回到现实主义”。但又主张现实主义要容纳各种流派,民族传统要能吸收一切外来影响。汪曾祺的小说乍看似乎不讲究章法结构,然而那是“苦心经营的随便”,因而他的小说被称为“散文化”小说。在语言上,他却非常重视。汪曾祺的语言干净自然,他要求自己“能不说的话就不说”。
E. 求 雨 汪曾祺 阅读答案
1.答案:下雨前,人们的眼睛是蓝的,表现了他们盼雨的急切心情。下雨后,眼睛是黑亮的,映着火光,说明了雨给人们带来了喜悦与希望。(或两处对眼睛的特写,都是从望儿的视角来写的,表现了孩子机灵、纯真的美好品性。雨前人们的眼睛是蓝色的,突出人们盼雨的逼切心情,雨后人们的眼睛是黑亮的,表达了雨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与希望)
2.
3.答案:(1)通过以望儿为首的小孩子求雨这样一小故事,提示普通人身上的人性美。(2)表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以及具有安身立命的坚忍,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与赞美。(3)通过这些小人物小故事来表现一种生活的真实与平淡。(4)作者意在通过小孩子“求雨”这样一件看似游戏的小故事,表现一种风俗、一份温情,一种爱与美。(只要答出其中3点即可)
F. 晚饭花(汪曾祺)阅读题答案 共三小题
写在1981年下半年至1983年下半年的短篇小说都在这里。
集名称“晚饭花集”,是因为焦点小组的题目是“晚饭花小说,这不是因为我特别喜欢这组新的,但想想其他主题集的名称是不恰当的。我也很喜欢写你自己的工作,没有任何偏好。的熟人阅读我的工作,有人说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两个,其他人的意见,可能是正好相反,他们问我的意见,我常常笑而不答。
我花晚餐如何欣赏这花是不是我还没有发现从香远益清“,”出淤泥而不染如道德,绝对不是“没有一天没有一个人必须”的观点,这是一个很不起眼的花,牵牛花,凤仙花,和北京人称为“”的花也较差。凤仙花,“”,有时也出卖了,谁看到了花卉市场上出售晚餐花吗?种,画家没有画这不花卉公园,诗人题咏。首先,它的缺点没有手势。其次,太多的叶子,店中店拉拉,重重叠叠,乱捣鼓了很多的颜色是深绿色的。光合作用甚至需要获得营养,没有必要生出这么多让你,这是真正一种肆无忌惮的废物!花形的乐趣,但美国,长柄颜色为深洋红,白色和黄色的小喇叭。花是很容易串种,黄色,白色的花瓣往往有不规则的红色条纹,花更多的钱,而破碎。这花了一个“村”,“恶俗”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最合适的北京人爱一个把它拉字:“胆小的。”北京的人的晚餐花野茉莉,它是见怪不怪了。可以说,有没有做茉莉,肯定不属于同一个家庭的枝,叶,花的形状是不相似的。和茉莉,可能是因为它是一点点淡淡的清香 - 但是不喜欢茉莉花的香味。只有一个“野”相反,它实至名归。这几乎是没有的物种。扔几粒种子进入土壤,它是赫然长出一大丛。的种子,秋天到土壤中,第二年将增长聪,只要有一点点的开放空间,给你所有获得充分的,有点生硬。干旱,不怕不怕涝,不浇水,不施肥,不生病,并没有看到生昆虫。什么样的花呢?然而,而不是鲜花,又是什么呢?你不能说,它是农作物,蔬菜,药材的白色粉末,胶囊,食用;吴尊说的种子,黑叶蔬菜,如马兰头;的俚语医疗自由基吐血,但我没有看到有人吃,可以接管它仍然是一朵花
小说和晚餐花费毫无相似之处,但其足够珍贵。
我的晚餐花很少的商誉,和我童年的记忆有关系。抛弃了我家后院的老花阶段,晚餐集群中的花。晚饭后,我经常要浪费花园里捉蜻蜓,一个catch可以捕获几十个。选择让它吃蚊子的帐目码(我还没有看到蜻蜓吃蚊子,但我相信它是吃),并装在一个大笼子里休息,第二天早上把他们都放在我赶在其他鲜花和树枝,还用醒目晚餐。每天吃完晚饭花了我的眼睛。见晚餐,鲜花,我觉得一天,炎热的夏季已经过去,冷静偷偷生下从草丛里,全身痱子也不痒,很舒服,有时想到那一天,年轻的年龄,也觉得有点忧郁,很轻,很轻的忧郁。觉得有点孤独,寂寞的菊花茶。
我的儿子曾经问我:李小龙的“吃饭花自己吗?”我说:“是的。我喜欢李小龙,喜欢到处萦绕,环顾四周。我写的字符,如王玉英,我每天都在看一幅画。这些框架吸引了我,所以有兴趣在我的生活中,我的心是柔和,饱满。当我吸引到绘画,它一直是命运的不公平簸弄,我也很喜欢李小龙感到非常气愤。也就是说,我还经常跟我无关和发出幼稚愤怒。这种亲切和愤怒,也许我已经被称为抒情现实主义的心理基础。
这一套,从形式上看,如果说有什么特点的一组三个小短篇小说。数了数,多达6组。结合这些小短,一些小的内部或外部的接触。如三个人写的“故乡陈”姓陈的,钓鱼的孩子们写的关于钱的故事。其他人没有联系,不能构成一个“套房”为“新型三,其实,每一个章节。至于为什么总是三人为一组,也有是没有理由的,只是因为过于单一,二少比三项就足够了“卖出”。“事不过三,诸葛亮三次白芍,所有三个。一二三,真是棒极了。
我写了一个短篇小说,“世说新语”是一个突出的代表的首届中国有用的简约墨水传统的counterdraw人员的。随后命悬一线。我爱读甚至在中国传说中的宋笔记。 “梦溪笔谈”,“荣散文记得人员的一部分,我很喜欢。冷志”龚鲜花葬礼归有光设置了“和记黄埔隐藏的君主”,我觉得可以当小说。
记得人员的文章,我写了。也写散文的诗。这种集中的一些文章,如“钓鱼的孩子”,“职业”,“求雨”,指出散文诗的味道。只有一个篱笆散文诗歌和小说的界限,没有墙壁(A左林和费眯嗯小说其实散文诗歌)。我一直以为短的故事应该有一个小的散文诗组成。纳入散文诗短篇小说集,是不是自我去世了,我看到有一些外国作家。
第三的气质。倪云林的生活只能绘制水平远小景,他不能像范宽的势头抵抗,不能也不过是一块像王蒙,像烟一样。我也很喜欢看的金碧山水及工笔重彩人物,但我的画不来。我的调色板的颜色像干净的水渴墨,淡墨,以的浅焦墨从墨。一旦一个矮纸尺幅绘画早春野树里,认为我们需要一个绿色的小,我挤一点菠菜汁之上。我的小说是喜欢我的画,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我的小说往往是发布焦急的电缆,更易于接受命运的短草案的。书籍是提醒墨不集中,是非常难以计数的笨拙。
在这个情节的小说,“汪曾祺短篇小说”(北京出版社,1982年),一些思想和方法的区别是什么?这是很难说的。几笔的努力,显著的变化是很难看到一个作者的作品。到了我这个年纪,很难像青年作家会产生相同的飞跃。我不喜欢毕加索,多变。但是,相比较而言,也可以说些什么。插曲的思想和情绪和活泼一些。的插曲显然新颖的间接影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三中全会开了,全国人民解放的积极情绪,一些我的作品(如作为“受戒”,“大淖记事“)音活跃。在固体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在是准备为全面的经济起飞阶段,人们转向思考高兴,我也不例外,和小说的内容变得平静,如果第一集新的更抒情,更哲学的这一套是我的工作和政治组织不严密,但我无法脱离政治。我的回忆寄托到目前的社会政治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是在世界上,那么你可以升值。留下一个大的政治和社会背景的作家来分析个人的想法,是不是很清楚,我认为这是唯物主义的方法,当然,这是说,是相对而言的,如果这一套小说是纳入前面的情节,情节纳入的集合没有非在一般情况下,两套是一个不缺乏积极性,还算厚道,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作家认为记录。
我更加自觉地风格,写在普通的,但我不能简单地平淡。盲目平原,将流入的骨感。紧身老化的迹象,我不是太旧了的衣服,我很愿意去结合的沉闷和奇绝。我的语言是流畅自然,但会不时弹出老太太聊发少年疯狂的居民可以保证两个奇怪的句子,古句,形象,句子,甚至有点像外国作家写的句子与海洋的味道。我几乎另一点是,我是更加自觉地吸收民族传统,有时简直有点像旧小说的叙事方法,但有时会突然来到小的现代主义技巧,意象,隐喻,是的转变,从外国来的,这与此前点是一件事。奇,往往是一个小的海洋。不过,我追求和谐,我希望解散,但也借鉴了外国文化的平原,他们可以揉在一起。齐,杨以“醒脾”,但不能看着扎眼,“葛学生。
我63岁,不禁有一个“迟到”的感觉,但这个想法似乎也很灵活,希望能抓紧时间,然后写一个小。被朋友画冬季菊花题诗一首:
新的泡茶晚饭后烟雾
从头短发的负面晴轩。
分行残留菊开幸运的是,
留在中秋小年。
愿意互相鼓励,和我这一代的舒适性。
继续写下去,你应该写一个小的更深入,更重的东西。
序列。
1983年9月1日
G. 老舍先生 汪曾祺 阅读题目加答案
1.三方面 一.养花 二.收藏画 三.好客
2.因为老舍的文章大多贴近百姓,贴近平民,他对细节的把握是到了神的地步的。
3.《北京的春节》 写作方法很好详略得当。
不知道是不是这些, 自己写的,好要评为满意答案哦!感谢了(*^__^*) 嘻嘻……
H. 汪曾祺散文豆腐阅读答案
百姓的文化太博大精深了,他比镜子更透彻,一切美好与丑陋都清晰可见,从没有修饰加工过的另类之美.生活就是百姓文化的表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无不反映着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其实这种思想也是历史铸就的,在他面前无可挑剔也无可批评.一切似乎是顺其自然而形成的,却又充满曲折,当一切都流向正确的方向时,我们只能继续优良的,而尽力避免“逆流”与“迷路”,对于某些精华的片断有也只能留念.
离我们不远,刚逝去的这些片段中也必有这一幕——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古今交界处百姓文化的代表,自有一番广博的世界.在近代中国,中华民族的融合因清政府统治而达到顶峰,也因清政府对外的无能而使其倍受凌辱,是封建的大高院还是手工业商业的集聚地都将在那些瞬间被决定.也许民族的大杂居将人们的建筑习惯推向历史高峰,于是封建的高墙与市民的精细结合,迷信的方位与理性的情感结合,纲纪的秩序户与情感的交流结合,自然地形成了“胡同”.“胡同”的院落方正有序,井井有条,又不失邻里的交往,向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的空间.“胡同”的名字更体现了百姓的大智,像是在思想层层束缚下的挣扎,一片受污秽感染却自由活泼的天地.对一座城市来说,“胡同”又完全像是静脉,不必是主动脉或大静脉,仅仅毛细血管也可以决定其生死.当时的中国人民又何止是受夹板气,封建统治者禁锢其思想,束缚其行动,又剥削其血肉;帝国主义的到来并没改变什么,反到又加上了殖民统治,哪有洋大爷不都得躺着,手工艺品卖不出去又能怎样,干完活之后没被饿死不就万幸了吗?这不算什么,我们可以“忍”但“忍”一时不代表会忍一世.薄进而少出,没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还 追求什么别的,一个“忍”字背后有多少辛酸,看似消极的背后有多少反抗,说出这个字需要承担多大的无奈?但这还不能看作是“胡同文化”的全部,有的人将“忍”忍到底误解了“忍”,但更多的人只暂时一“忍”中华民族的气节还在心底,于是才有今天的一切.
历史风云变幻转瞬即逝,而我们后人除了怀念当时的经典外,更应当借鉴其精神,追究缺点是必须的,体谅情怀同样必不可少.总之,历史是人民造就的而不是由支配人民的一幕幕组成的,人的历史终究在于人.
天地万物,千变万化,各具形态,但是,构成万物的元素并不多,就只有元素周期表上的那几十种.同样,文章的形态千差万别,但是,表达方式也就那么几种,有叙事、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等五种.这五种表达方式,在不同的作家笔下,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就呈现出各自独特的文体形态,表现出作家鲜明的个性特征.汪曾祺的散文也是如此,他以心灵为熔炉,把几种表达方式运用得灵活,剪裁得得体,熔铸出他的散文的独特的文体形态,那就是,以说明为框架,以叙事为填充,以抒情为笔调,三者和谐统一,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高中语文第一册有一篇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这篇散文就具有这样的特点.作者在开头部分总说胡同和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然后分说,先说胡同,说到胡同的取名来源,胡同的大小和数量,胡同功能和环境;再说文化,总说胡同文化的性质,“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接着说明“封闭”的种种具体表现.最后,说明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势,“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这就是文章的结构框架,显然,这是一种说明性的结构形态.
这样的结构并不出奇,奇就奇在作者用叙事为填充.比如,为了说明北京城方正的特点,你看他怎样说,“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作者就这样用日常生活的小事,娓娓道来,生动有趣,使你对北京城的特点有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换一种方法,用常见的九种说明方法的任何一种来介绍,效果会这样?再比如,为了说明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作者就讲了三件事,一件是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的一句经典的话,略写;一件是他自己的小说《八月骄阳》里的一段对话,详写;一件是对一个小伙子打了一个小姑娘一个嘴巴,他和两个老北京的不同态度,详写.在作者笔下,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恰到好处的说明了胡同文化的精义.所以,汪曾祺笔下的叙事,不同于说明文中的举例子,而是极富文学意味.
更为出奇的是,作者在叙事时,带有浓厚的抒情笔调.比如,“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这是直接抒情.“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描写胡同的衰败景象,透露出极其伤感的情绪.文末一句“再见吧,胡同.”,留恋、伤感和无奈之情交织在一起,难以言说.
从《胡同文化》就可以具体感知汪曾祺散文的文体形态之美,之奇.打个比方,如果把汪曾祺的散文比作一幅画,那么,说明就是画的线条,叙事就是填充在线条之内的颜料,抒情就是画面呈现出的光泽和色调.
补充说明,在《汪曾祺作品自选集》(漓江出版社)里,汪曾祺自选了十二篇散文,其中,《翠湖心影》《昆明的雨》《跑警报》等文章就具有这样的特点.汪曾祺在这部集子的《自序》里说:“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读着汪曾祺的这些散文,确实感到普普通通的几种表达方式在他手里已经运用得极其娴熟老到,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于是,他的散文就表现出和谐之美,自然之至,毫无矫揉造作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