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苦恼契诃夫
⑴ 《契诃夫短篇小说集(1)》最新txt全集下载
契诃夫短篇小说集(1)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倾国小说网和您一起继续关注契诃夫短篇小说集(1)最新章节。
契河夫,(l860~1904)
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契河夫出生于小市民家庭,父亲的杂货铺破产后,他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务员之死》(1883)、《苦恼》(1886)、(万卡)(1886)年,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中,作者鞭挞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库页岛考察后,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就是猛烈抨击沙皇专制暴政的作品,该小说使列宁阅读后都受到很大震动。《带阁楼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
⑵ 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免费在线阅读
http://wendang..com/view/6a8afa09581b6bd97f19ea65.html
⑶ 契科夫的《苦恼》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表现手法和表现作用吗
1自然景物/环境描写
2突出人物
3突出主旨
4渲染…的氛围
5为下文做铺垫(不能在结尾)
6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这个一定要在开头)
“您可能听不懂,但是我已经尽力了”(过路人)
您按照我的要求去写您一定能写出来
⑷ 契科夫的小说有哪些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 英语:Аnton chekhov ) (1860~1904)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但契诃夫只身留在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1904年6月,契诃夫因肺炎病情恶化,前往德国的温泉疗养地黑森林的巴登维勒治疗,7月15日逝世。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 齐名为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⑸ 苦恼 契诃夫 文言文品读点击阅读答案
= =
⑹ 契诃夫小说
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务员之死》(1883)、《苦恼》(1886)、《万卡》(1886)年,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中,作者鞭挞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库页岛考察后,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就是猛烈抨击沙皇专制暴政的作品,该小说使列宁阅读后都受到很大震动。《带阁楼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会对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毁灭,讽刺了自由派地方自治会改良主义活动的于事无补。《农民》(1897)极其真实地描述了农民在80、90年代极度贫困的生活现状,表现了他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关心同情,而《在峡谷里》则揭露富农穷凶极恶的剥削,反映了资本主义渗透农村的情况,说明作者把表现俄国社会阶级斗争列入其创作主题,在《新娘》(1903)中,他相信旧制度一定灭亡,新“生活早晚会来!”
契诃夫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1887)、《海鸥》《小贝利》(1896)、《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都曲折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剧本故事虽取材于日常生活,情节朴素,进展平稳,但却富有深刻象征意义。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⑺ 契诃夫《磨坊主》全文
磨坊外
磨坊主人阿历克塞·比留科夫是个矮壮而结实的中年男人,论身材和相貌,颇象孩子们读过儒勒·凡尔纳的作品以后常梦见的那些举止粗野、动作笨拙、脚步沉重的水手。他坐在他那小屋的门槛上,懒洋洋地吧唧着已经灭了的烟斗。这一回他穿着兵士的灰色粗呢长裤和沉重的大皮靴,然而没穿上衣,没戴帽子,其实外面已经是深秋天气,潮湿而阴冷了。
潮湿的雾气自由自在地钻进他敞开怀的坎肩,可是磨坊主人的粗大身体象鸡眼那么硬,分明没感到寒意。他那又红又肥的脸照例神情淡漠,皮肉松弛,仿佛半睡半醒似的。他那埋在一堆肥肉里的小眼睛阴郁地从眉毛底下往四下里瞧,时而瞅着水坝,时而瞅着两间带宽檐的堆房,时而瞅着难看的老柳树。
堆房旁边有两个刚来的修道院修士在忙碌:一个叫克辽巴,是个高身量的白发老人,穿着溅了污泥的法衣,戴着打了补钉的旧法冠;另一个叫焦朵尔,黑胡子,黑脸膛,大概是格鲁吉亚人,穿着普通的农民式羊皮袄。他们正从大车上卸下一袋袋黑麦,是运到这儿来磨成面粉的。离他们稍远点,在一块乌黑而泥泞的草地上,坐着磨坊的工人叶甫塞,是个年轻而没生唇髭的小伙子,穿着短小的破羊皮袄,已经喝得大醉。他手里揉着一张鱼网,做出修补的样子。
磨坊主人转动眼睛,东张西望很久,没开口说话,后来把目光停在搬袋子的修士身上,用男低音粗声粗气地说:“你们这些修士,为什么在这条河里打鱼?是谁准许你们这么干的?”
修士们一句话也没回答,甚至没看磨坊主人一眼。
磨坊主人沉默一忽儿,点上烟斗,继续说:“你们自己打鱼不算,还容许城关的小市民来打鱼。我已经从城郊,从你们那儿包下这条河,付过你们钱,可见鱼是我的,谁也没有权利来打鱼。你们经常祷告上帝,可又认为偷偷摸摸不算罪过。”
磨坊主人打个呵欠,沉默一忽儿,继续抱怨说:“你瞧,他们养成了什么习气!他们当是他们做了修士,日后准保能做圣徒,对他们就没有个管束了。瞧着吧,我不管那套,偏要到调解法官那儿去告一状。调解法官才不管你穿没穿法衣,你就要在他的看守所里坐个够哩。要不然,也不用找调解法官,我自己就能对付。往后我碰上谁在河边钓鱼,就狠狠地给他一个脖儿拐,叫他直到世界末日也不愿意再钓鱼了!”
“您不该说这样的话,阿历克塞·陀罗费伊奇!”克辽巴用文静的男高音说。“凡是敬畏上帝的好人,对狗都不会说这样的话,何况我们是修士!”
“修士,”磨坊主人讥诮道。“你要吃鱼?不是吗?那你就花钱在我这儿买,别偷嘛!”
“主啊,难道我们在偷吗?”克辽巴皱起眉头说。“为什么说这种话呢?我们的见习修士打过鱼,这话是不错的,不过他们原是经修士大司祭许可才这样做的。修士大司祭认为:您交的钱不是包下整条河,只是您有权在我们的岸边撒网罢了。
并不是把整条河都包给您了。……河不是您的,也不是我们的,而是上帝的。……”“修士大司祭也跟你差不多,”磨坊主人嘟哝说,拿烟斗敲他的靴子。“他也喜欢变着法儿骗人!我可不来管他是什么人。在我眼里,修士大司祭跟你,或者,喏,跟叶甫塞,是完全一样的。往后我在河边碰上他打鱼,也照样会揍他一顿。
……”
“既然您存心要打修士,那也随您。等我们到另一个世界,这在我们倒好些。您已经打过维萨里昂和安契庇,那就再打别人吧。”
“别说了,你不要去惹他!”焦朵尔拉着克辽巴的衣袖说。
克辽巴醒悟过来,闭上嘴,开始搬口袋,可是磨坊主人仍然骂个不休。他懒洋洋地发牢骚,每说完一句就吧唧一阵烟斗,吐一口唾沫。打鱼问题讲到无可再讲以后,他想起以前他自己有过两袋面粉,似乎被修士们“蒙混”去了,就开始为那两袋面粉骂街。后来他发觉叶甫塞喝醉了酒,不干活,就丢下修士,朝着那个工人发脾气,弄得空中满是刁钻古怪而又难听的骂人话。
两个修士先是隐忍着,光是大声叹气,可是不久克辽巴就受不住了。……他把两只手合在一起,带着哭音说:“神圣的主宰啊,再也没有比要我到磨坊来更苦的差事了!这儿是个活地狱!地狱,真是地狱呀!”
“那你就别来!”磨坊主人顶他一句。
“圣母啊,我倒情愿不来,可是另外我们到哪儿去找磨坊呢?你自己想一想吧,这一带除了你的磨坊再也没有第二家了!简直只好活活饿死,要不然就把没磨过的麦粒生吞下去!”
磨坊主人不肯干休,继续向四面八方抛出叫骂声。看得出来,发牢骚和谩骂在他已经养成习惯,跟吧唧烟斗一样了。
“你至少不要提魔鬼吧!”克辽巴恳求道,惊慌地眫巴眼睛。“得了,你少说几句吧,劳驾!”
磨坊主人不久就沉默了,然而这倒不是因为克辽巴央求他。原来水坝上出现一个身材矮小而驼背的老太婆,面容忠厚,穿一件古怪的、象甲虫的背脊般的花条长外衣,随身带一个小包,拄着一根小拐杖。……“你们好,神甫!”她吐字不清地说,对修士们深深地鞠躬。“上帝保佑!你好,阿辽宪卡①!你好,叶甫塞!……”“您好,妈妈,”磨坊主人嘟哝道,眼睛没瞧着老太婆,皱起眉头。
“我到你这儿做客来了,我的好孩子!”她说,不住微笑,温柔地瞧着磨坊主人。“我很久没有见到你了。大概从圣母升天节 ②起,我们就没见过面了。……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跟我一起待会儿吧!不过你好象瘦了。……”小老太婆在磨坊主人身旁坐下。在这个大汉身旁,她穿着那件小小的长外衣越发象是甲虫了。
“是啊,从圣母升天节起就没见过面了!”她继续说。“我一直惦记着你,想你把心都想痛了,儿子,可是临到我要动身来看你,不是天下雨,就是我得病了。……”“现在您是从城郊来吧?”磨坊主人闷闷不乐地问。
“从城郊来。……从家里照直上这儿来的。……”“您既然有病,体质又这么单薄,就该待在家里,不该出来做客。嗯,您到这儿来干什么?您也不怕磨破鞋底!”
“我来看看你呗。……我呢,有两个儿子,”她转过脸去对修士说,“这是一个,另外还有一个瓦西里,住在城郊。一 共只有这么两个。我活着也罢,死了也罢,他们都无所谓,可是,在我的眼里他们到底都是亲人,是我的安慰。……他们缺了我倒能活下去,我呢,缺了他们就好象一天也活不下去。
……不过,神甫,我年纪老了,从城郊走到他这儿,觉得吃力了。”
紧跟着是沉默。修士们已经把最后一个袋子抬进堆房里,在大车上坐着休息了。……醉醺醺的叶甫塞手里仍旧揉搓着鱼网,睡意蒙眬地频频点头。
“您来得不是时候,妈妈,”磨坊主人说,“我马上就要坐车到卡里亚席诺村去了。”
“去吧!上帝保佑你!”老太婆叹道。“不要为了我就丢开正事不办。……我歇上一个钟头就回去了。……瓦夏③和他的孩子都问你好,阿辽宪卡。……”“他还在灌酒吗?”
“喝得倒不算太多,不过喝总是喝的。这种罪孽也用不着隐瞒,他是在喝酒。……你知道,他也没有钱喝很多的酒,除非有好心的人请他喝。……他的日子过得苦啊,阿辽宪卡!我瞧着他就难受。……家里没有东西吃,孩子穿得破破烂烂,他自己也不好意思上街,裤子全破了窟窿,皮靴也没有。……我们一家六口挤在一个房间里睡觉。真是穷极了,穷极了,没法想象还有比这更苦的了。……我就是来特为求你的。……阿辽宪卡,你就看在我这个老婆子面上,帮帮瓦西里的忙吧。
……他到底是你的亲兄弟!”
磨坊主人一言不发,眼睛瞧着一旁。
“他穷,可是你呢,赞美上帝吧!你又开磨坊,又有菜园,又做鱼生意。……主赐给你聪明才智,把你抬举得比众人都高,叫你吃得饱饱的。……况且你独身一人。……可是瓦夏有四个孩子,我这个该死的又拖累他,他的工钱一共就只有七卢布。他怎么养活得了这么些人?你帮帮他吧。”
磨坊主人一言不发,专心地装他的烟斗。
“你肯给点吗?”老太婆问。
磨坊主人一言不发,仿佛嘴里装满了水似的。老太婆没有听到回答,就叹口气,抬起眼睛看了看修士们和叶甫塞,站起来说:“好,求上帝跟你同在,不给就算了。我早就知道你不肯给。……我一大半是为纳扎尔·安德烈伊奇的事才来找你的。
……他哭得很厉害,阿辽宪卡!他吻我的手,不住央告我到你这儿来求你。……”“他要怎么样?”
“他求你还他的东西。他说,‘我先前把黑麦运到他那儿去磨,可是他没给我面粉。’”“您用不着管人家的闲事,妈妈,”磨坊主人抱怨道。“您的事就是祷告上帝。”
“我一直在祷告,可是不知怎的,上帝不理我的祷告。瓦西里成了叫化子,我自己也沿街讨饭,穿着别人的长外衣走来走去,你呢,倒过得挺好,可是上帝才知道你长着一颗什么心。哎,阿辽宪卡,贪婪的眼睛把你毁了!你样样都好:又聪明,又漂亮,又是体面的商人,可就是不象个真正的人!你不和气,从来也没有个笑脸,一句好话也不会说,一点慈悲心肠也没有,活象头野兽。……瞧瞧你这张脸!人家都在背后数落你,我听得好伤心哟!喏,你就问问这两位神甫吧!他们胡乱说你吸人的血,横行霸道,晚上带着你的强盗伙计们打劫过往的行人,偷人家的马。……你的磨坊就象一个被上帝诅咒的地方。……姑娘和男孩都不敢走近,大家都躲着你。
人家给你取的外号不是别的,而是该隐和希律④啊。
“您胡闹,妈妈!”
“你走到哪儿,哪儿就不生草;你在哪儿呼吸,哪儿就没有苍蝇飞。我老是听见人家说:‘唉,只求有人快点把他打死,或者定了罪才好!’做母亲的听了这些话是什么滋味?什么滋味啊?你到底是我亲生的孩子,我的血肉呀。……”“不过我得走了,”磨坊主人说着,站起来。“再见,妈妈!”
磨坊主人从堆房里拖出一辆大板车,牵出一匹马,把它象小狗似的往车杠中间一推,开始拴马。老太婆走到他身旁,瞧着他的脸,泪汪汪地眫巴眼睛。
“好,再见!”她说,这时候,她的儿子很快地穿上长外衣。“托上帝的福,你就在这儿住下去吧,可是别忘了我们。
等一等,我送给你一点礼物,……”她压低喉咙说,解开小包。“昨天我到助祭太太家里去,他们给我吃东西,……我就藏起一个留给你。……”老太婆向儿子伸出一只手去,手里拿着一块不大的薄荷饼干。……“您走开!”磨坊主人叫道,推开她的手。
老太婆窘了,饼干从她手中掉下地,她慢腾腾地往水坝走去。……这个场面给人留下沉重的印象。姑且不谈修士们大叫一声,吓得摊开了手,就连喝醉酒的叶甫塞也楞住了,惊恐地呆望着他的主人。不知道是磨坊主人理解了修士们和工人脸上的表情呢,还是也许有一种沉睡已久的感情在他的胸膛里动了一下,总之,他脸上掠过一种类似惊吓的神情。……“妈妈!”他叫道。
老太婆打了个哆嗦,回过头来看。磨坊主人匆匆地把手伸进衣袋,从那儿取出一个皮革制的大钱包。……“给您,……”他喃喃地说着,从钱包里取出一把钱来,有钞票,有银币。“您拿去吧!”
他手里攥着那把钱,揉搓着,不知什么缘故转过头去看一眼修士们,然后又揉搓。钞票和银币顺着手指缝里漏下去,一个个回到钱包里去了,结果手里只剩下一枚二十戈比银币。
……磨坊主人把它细细看一遍,用手指头摩挲着,然后嗽一 下喉咙,涨红脸,把它交给母亲了。
【注释】
①阿历克塞的小名。
②基督教节日,在八月十五日。
③瓦西里的小名。
④该隐是亚当的大儿子,因嫉妒而杀死弟弟,见《旧约·创世记》;希律是犹太王,在耶稣诞生的时候,要捉拿和杀死他,见《新约·马太福音》。
============================================
作者简介
契诃夫,(l860~1904) ,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契诃夫出生于小市民家庭,父亲的杂货铺破产后,他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
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务员之死》(1883)、《苦恼》(1886)、(万卡)(1886)年,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中,作者鞭挞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库页岛考察后,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就是猛烈抨击沙皇专制暴政的作品,该小说使列宁阅读后都受到很大震动。《带阁楼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会对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毁灭,讽刺了自由派地方自治会改良主义活动的于事无补。《农民》(1897)极其真实地描述了农民在80、90年代极度贫困的生活现状,表现了他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关心同情,而《在峡谷里》则揭露富农穷凶极恶的剥削,反映了资本主义渗透农村的情况,说明作者把表现俄国社会阶级斗争列入其创作主题,在《新娘》(1903)中,他相信旧制度一定灭亡,新“生活早晚会来!”
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1887)、《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都曲折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剧本故事虽取材于日常生活,情节朴素,进展平稳,但却富有深刻象征意义。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
契柯夫对中国人民怀有美好的感情,曾约高尔基一同访问中国,但因久病不治而未遂心愿。1904年7月15日因肺病恶化而辞世。
⑻ 读契诃夫短篇小说的感想
契诃夫短篇小说《苦恼》读后感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位在十九世纪里受到残酷剥削的车夫,他为了维持生计,被迫早出晚归,拉着他那匹瘦得只剩下骨头的马,在寒冷、昏暗的大街上穿行。
使我感受颇深的是一段车夫与车夫对骂的镜头,“你往哪里闯,鬼东西!鬼把你支使到哪啊?靠右走!”文中的另一个车夫显然是和文章的主人公一样贫穷的,但他丝毫没有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对方感到同情,反而看到一点点小错便破口大骂。也许,他们的心中的情感已经被赚钱吃饱的肚子的心态占领了,人穷志短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另一个让我有所感触的是主人公有满肚子的烦恼但没有人肯听他说。文章以《苦恼》为题、,我想也是为了突出这一点,无穷无尽的烦恼是贯穿全文的。一旦有人上了这位车夫的车,他就想与别人分享心中的苦恼。“我那个儿子……这个星期死了。”“多半是的了热病吧……他在医院了躺了三天就死了……这是上帝得旨意呦”虽然他不想把这个话题说得太沉重,但从话语上我们仍可以感到他悲伤的情怀。而他得到的回应是什么呢?“赶你的车吧,赶你的车吧……”“大家都要死的,得了,赶你的车吧”显然,人们对他的叙述不以为然,根本不想听。你驾车,我给钱,我没有兴趣和你聊。这也折射出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淡,没有情感,只有钱——尽管只是一点点。人的高贵、尊严,就被这一点点钱所埋没了。
还有一个场景,不是关于车夫的,而是准备乘车的三位乘客正在争论的场景。车,只有两个位置,而人,却有三个——必须有人站着。就为此,三个人经过了长久的吵骂,变卦,责难之后才决定:让一个驼子站着,因为它最矮。然而按我们现在的逻辑,驼子属于“老弱病残”理应坐着。这足以表明,在这个黑暗的社会里,剥削,不只是富人对穷人的专利,穷人和穷人之间也相互剥削,没有剥削人的成本,怎么办?那就从日常生活的小方面欺负别人。
整篇文章充斥着苦恼这个主题,处处透露出一个贫穷车夫的苦恼,然而对于整个社会,对他人漠不关心,互相攻击难道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吗?我想这应该是整个社会的苦恼。
附:
契诃夫是世界文坛上一位罕见的艺术家。他的小说经受了百年的时间检验,依然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彩。契诃夫的着眼点总是平凡的人的日常生活,他是个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最平凡事情的现实主义者。但是他从不陷入日常生活的“泥沼”,他对生活素材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选择”,而在创作过程中又进行“推测、组合”,使生活素材形象化,平平常常的似乎是偶然的现象中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所以我很喜欢契诃夫的作品。在这本短篇小说选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其中的《变色龙》,《钉子上》和《万卡》。
《变色龙》告诉了我们:在沙皇俄国将军家中的一条狗比平民百姓还要重要,巡逻官奥楚美洛夫之流在有权势者的家犬前摇尾乞怜,而对老百姓却张牙舞爪,蛮横娇纵。《变色龙》就是契诃夫送给人世的一面镜子,一个警示,在百余年后的今天同样还是有人身上有着“变色龙”的奴性,表里不一;《万卡》可以说是《苦恼》的姐妹篇。都是抒情心理短篇小说。主要写的是:九岁童工的稚真心灵,他的学徒生活的苦楚,他对祖父和家乡的眷恋——这一切在篇幅不大的作品中巧妙地互相穿插和渗透,短短几页字就写出了童工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短篇小说《钉子上》和《一个文官之死》一样,都展现了但是沙皇俄国在官场上的丑态:强者霸道、倨傲专横,弱者低头哈腰、不敢反抗。臭虫般的切尔维亚科夫以及他的奴才们的心理正是这种官场生活的产物。
读了这本小说选后,我更能体会到当时沙皇俄国官场上的险恶与蛮横,也看清了当时和如今的“变色龙”就是墙头草,哪边是强者就拥护哪边,即使那强者并不是善良的那一方。《契诃夫短篇小说选》给我了很多启迪,让我了解到不少沙皇俄国的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