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阅读 » 小说战争阅读理解

小说战争阅读理解

发布时间: 2021-06-23 02:28:44

⑴ 战争题材的小说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三国演义》
曹操
火烧赤壁

⑵ 伴随着战争,形成了丰富的战争文化。请列举一部课外阅读过的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并说出一个相关的人物及

示例:《三国演义》 诸葛亮,火烧赤壁

⑶ 急求《战争游戏》阅读答案。急啊……高分悬赏……

1.本文写了査海生在21年前的3月26日凌晨于山海关的铁轨上自杀的事,结果使他的母亲伤心21年的事。
2.不能删去,因为他在结构上属插叙,同时也说明海子生前对母亲的孝顺和母亲珍藏海子给她的300元,所以不能删。
3.不知道。
4.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主旨是:孩子对母亲最深的爱就是好好活着。抒发了作者希望每个孩子都要珍惜生命的思想感情。

⑷ 列举一部战争题材小说及其中一位军事人物和一场战役.急急急急急急!!!快快阿!!!

词句:好的统帅不但不需要天才或任何特殊品质,他所需要的,是缺少人类最高尚、最好的品质——爱,诗,亲切,哲学的、探究性的怀疑。他应该是克制的,坚决地相信他所做的是很重要的,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是一个勇敢的统帅。上帝不许他有人性,不许他爱什么人、同情什么人,想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

小说名称:战争与和平

人物:拿破仑

战役:奥斯特里茨战役

⑸ 跪求!!大家帮我想想战争题材的小说内容还有章节的题目!!请各位高手指点!!!!!!!!

写中国人打印度狗的故事

⑹ 看战争小说的好处

让一场战争从贵妇的客厅里开始,是《战争与和平》的开始,也是一个大作家才能从容做到的程度。他一开始显然写得很慢,这似乎让我们能感受到普通的写作者同样具有的小心翼翼——所有的小说,一开始的情绪都很重要,因为它至少要主宰到第十章以前的风格。我们读书的时候,老师教给我们说作者用大量的法语,是为了讽刺当时沙俄贵族的矫情,但现在看来显然不是。他们就是那样说话的,他们的矫情已经不是矫情了,而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身份。语气文静,具有长者风度,甚至在淡漠中也透着点嘲笑。最令人开心的是这样一句话:“我们这年头,稍有感情的人,又怎能心安理得?”
他们的谈话给人一种感觉:甚至连他们自己也不希望别人相信。
沙龙、公众场合的发言,以至可以好笑地延续到今天的论坛,不由令人想到究其实也是一种社交语言的运用。但凡思想带上了社交的成分,除了哗众取宠、趋炎附势、随声附和、立场姿态外,很大程度上也包含了表演的成分。我喜欢看这样的场景,很仔细地看,似乎能看见整个画面在眼前活起来,头顶有点秃的男人,穿着那个时代时髦的紧身裤——这样的裤子据说是拿破仑发明的,拿破仑个子很小,而且据说男根也很小,所以他穿起来不太难看——但是且慢,当时沙俄正准备跟拿破仑开战,当然不会学他穿那样的裤子了,而且拿破仑在他们的眼里,没有贵族身份,只有所有自由平等的空口号。“全是高调,早就名誉扫地了。”听听,这样的话听起来多么像今天我们在任何一间办公室里都能听到的话,彼埃尔在这一章出现并且表现出了一个不良青年的某些特质,正好象一个私生子的样子,不多也不少。
不过我不太喜欢俄国人的性格,他们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尤其喝了酒以后,似乎只是非常乐意做做孩子,安德烈之所以显得格格不入,可能跟他在酒精面前严肃的态度有关系,他比较像一个东方男人——说这话,难道是在说明东方男人的素质高点?呵呵,谁信?
其实第一册里娜塔莎的部分写得并不成功,不知道为什么,作者对她极度天真、单纯的描写,竟让人想起了泰戈尔笔下的完美少女——男人写心目中最美的女人或者是女孩时,也许都会犯同样的通病,他们忽视她们是人就会有的疲惫、警惕、拖沓,而肆无忌惮地夸张她们的轻盈、真纯、烂漫,她们的哭泣和欢笑,看起来好象动物园里的鹿——大师们需要的就是这样的结果,可是那真的也太太简单了。尤其青春期的少女,内心的隐秘和痛楚,所忍受的巨大的压抑和激情,其实并不是快乐而直接的。
突然想起毛姆的一部。

⑺ 列举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或战役

  1. <<美国士兵汤姆*弗兰克斯>>这是一部美国前中央司令部中央司令、四星上将汤姆·弗兰克斯的自传。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他亲历了六十年代的越战、九十年代初攻打伊拉克的“沙漠风暴行动”、“9.11”之后阿富汗战争以及2003年的“伊拉克自由行动”。作为儿子、丈夫、父亲的弗兰克斯,书中有不少真性情地描述。军旅和日常生活片段的穿插,使人物立体而可感。作者的文笔机智、幽默、大气,还涉及到不少军中高层决策的内幕。作为最高军事首脑,通过高科技屏幕观测到的实战视角,远比美国大片更真实、更过瘾——弗兰克斯将军为我们展示了这一切。

  2. 《亮剑》原版小说中有55年李云龙授少将衔到文革时期去世的故事讲述,电视剧没有李云龙原型是王近山中将,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

    小说名称:《亮剑》

    作者名称:都梁

    军事人物:李云龙

    小说名称:《历史的天空》

    作者名称:徐贵祥,笔名楚春秋

    军事人物:姜必达(姜大牙)

    均被拍成过电视剧

  3. 名称:全频带阻塞干扰

    人物:虚构

    战役:虚构,中国VS美国

  4. 1959年面世的小说《红日》,属于“红色经典”的文学范畴。如今被人们视为“红色经典”的文本。

    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在用艺术形式表现重大战役方面作了较好的探索。它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情节的发展主线,体现出作者对现实战争小说的“史诗性”的艺术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出战争的独特魅力。这三次战役中,解放军有败有胜,各具特点,作家的描写也有略有详,各有侧重,在叙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体现了其在小说结构上的匠心。

    作品采用先抑后扬的方法,先以涟水撤退来表现当时国共双方力量的悬殊和解放军面临的严峻形势。发生于1946年底的涟水战役,以国民党军队攻占涟水,人民解放军因伤亡惨重而被迫撤退而结束。涟水撤退在整个国共军事冲突中只是一个小插曲,但作家将它一开始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整部作品充满了悬念和吸引力,使后面战事的发展成为读者共同关心的焦点。而且,作家通过解放军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既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山东战场上力量的强弱对比,为解放军的最终胜利造成强烈对比,以说明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同时也为进一步刻划国共双方各具个性的人物形象作了很好的铺垫。

    作家一开始就把解放军放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绝境之中,这样的结构布局在当时习惯于描写解放军“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文学作品中显得独特而又真实,体现出这位战争小说作家在当时的时代共名下对表现现代战争的独到眼光。然后,作品再以莱芜大捷的胜利作为过渡,最后以集中描写孟良崮战役歼灭国民党“王牌军”74师达到高潮,三次战役虽有主有次,却浑然一体,作家在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形象地完成了对时代共名的印证和阐述:即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现代革命战争,经历了惊心动魄的艰难曲折,经过了无数的牺牲,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⑻ 《战争》这篇小说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

50年代的小说创作,从体裁上来说,最兴盛的是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相对而言发展得比较薄弱。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在刚刚过去的现代文学时期,中篇小说这一文体形式还没有完全从短篇小说中独立出来,文体特征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掘,作家们在短篇和长篇之间,很难把握中篇这一文体的特征和创作技术。在这方面,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显然要远胜于中篇小说,现代文学作家们在这两种文体上所积累的创作经验更多,对它们的文体特征认识也更深刻。其次,还因为时代对于文体的需要和作家们对于时代的趋附。一般而言,长篇小说以表现内容丰富,社会生活面宽阔而见长,作家们通过这一文体的创作,可以追求一种史诗的境界,实现“载道”的理想。对于以欣喜的心情走进“新中国”的广大作家们来说,他们正普遍期望通过创作的方式表达对于新政权的热爱和尊敬。同时,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也需要史诗性的文学作品,总结自己的辉煌,歌颂自己的英雄,在社会大众中建立一种道德肯定和理想膜拜。短篇小说则具有短平快的特点,50年代发展迅速的社会现实变革,迫切需要文学为之摇旗呐喊,迅速地反映和歌颂现实生活,同时,这时期大量的文学刊物创刊,它们都对能迅速服务于时代的短篇小说文体进行了特别的“照顾”。在这种情况下,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得到迅猛的发展,是很自然的结果。 具体到短篇小说的创作上,本时期的繁荣除了表现在作品数量的庞大和创作作家的众多,更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出现了一些有一定特色的作家和作家群体。本时期,一些在现代文学阶段即有所成就的作家在创作上有新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大的影响。在他们周围,往往聚集着一个艺术追求和创作风格基本相似的作家群体。虽然还不能说这些群体已经构成了完全的流派创作,但互有差异的创作群落还是显示了小说创作的热闹。其中,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以孙犁为代表的“河北作家群”,以周立波为代表的“湖南作家群”等,是突出的代表。在群体之外,路翎、茹志鹃、李准、王汶石、萧也牧等作家,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尤其值得提出的是,1956年“百花文学”中涌现出了王蒙、陆文夫、宗璞、邓友梅等年轻作家。虽然由于政治上的限制,他们在本时期的创作时间不长,创作量也不大,但他们敢于突破禁区、敢于直面现实的精神,还是成为50年代的单一歌颂之风中的异彩。 其二,出现了一些在小说艺术上有一定独特追求和创作特点的作品。孙犁、路翎、李准等作家对短篇小说艺术进行了探索,创作出了一些艺术上较为精致的作品。如孙犁的《山地回忆》,路翎的《初雪》和《洼地上的“战役”》,茹志鹃的《百合花》,周立波的《盖满爹》,赵树理的《登记》,都是在当时的文学规范内努力表现了某种程度的艺术个性的作品。此外,王蒙、陆文夫、宗璞等年轻作家创作的《组织部来了个青年人》、《小巷深处》、《红豆》等作品,也表现出新的艺术活力。在50年代,创作界和理论界对短篇小说艺术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1],最为集中的是1957年《文艺报》举行的短篇小说艺术问题讨论专栏。在上面,老作家茅盾发表了《杂谈短篇小说》等系列文章,端木蕻良、蹇先艾等老短篇小说作家,孙犁、马烽、峻青等正处盛年的作家,都发表了有关短篇小说的创作谈。俞林、魏金枝、侯金镜、邵荃麟、巴人等文艺理论家都撰写了有关理论和批评文章,参入到讨论中。不久,茅盾还出版了《夜读偶记》《一九六0年短篇小说漫评》《谈短篇小说创作》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批评和理论著作。 作家和理论家们表述的观点虽然各有歧异,价值也有高下之分,但总体而言,他们都对短篇小说的艺术表现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对这一文体创作的具体技术问题作了细致的研究。尤其是茅盾等老作家对短篇小说艺术的强调,更涉及到了短篇小说的深层美学问题,对于延安整风运动以来小说创作过分的通俗化和故事化倾向,进行了一定的纠偏和补充。此外,茅盾、何其芳等对茹志鹃《百合花》等受到时代政治非难的短篇小说作品进行的肯定和支持,既维护和推动了作家的创作,又促进了短篇小说艺术形式上的开拓。比较短篇小说,这时期中篇小说创作要大为逊色。只有孙犁、杜鹏程等作家在这一领域创作较多。比较著名的中篇小说作品有,陈登科反映“解放战争”时期生活的《活人塘》,孙犁反映农村道德生活变异的《铁木前传》,王汶石反映现实农村变革的《黑凤》,陆柱国反映“抗美援朝”中志愿军生活的《风雪东线》,以及杜鹏程反映工业生活的《在和平的日子里》等。其中孙犁的《铁木前传》可代表这时期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总体而言,这时期文学界中篇小说的文体意识上还不强,作家和理论界对于中篇小说艺术技巧、文体形式上的研究和探索都不够充分。这些都影响了中篇小说艺术上的发展,也限制了本时期中篇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来源:网络)

热点内容
有关神的言情小说 发布:2025-05-19 16:05:02 浏览:455
三国穿越召唤流的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5-19 15:57:02 浏览:680
二战小说完结榜排行榜 发布:2025-05-19 15:48:37 浏览:821
在线小说阅读器哪种好 发布:2025-05-19 15:30:30 浏览:347
科幻小说剧海底两万里 发布:2025-05-19 15:09:02 浏览:727
小说都市欲望疯狂缠绵 发布:2025-05-19 14:56:55 浏览:859
重生古穿今军婚小说推荐 发布:2025-05-19 14:50:35 浏览:815
无敌丧尸后宫类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5-19 14:48:13 浏览:992
山炮的小说叫什么名字 发布:2025-05-19 14:41:01 浏览:227
男主是蛇妖的古代小说 发布:2025-05-19 13:55:03 浏览: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