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暂坐小说全文免费阅读
『壹』 路遥,贾平凹,陈忠实同为文坛三大家,你觉得谁写的最好
俗话说文无第一,陈忠实、贾平凹、路遥同为文坛三大家,被称为陕西文坛的三驾马车,在中国当代文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贾平凹
从早期的《浮躁》到《暂坐》,他也不断地在写作方法上探索,从总体上来说不愧大家手法的。并且他的小说思想掩饰得比较深,如同在奇妙的美味松露上面,总是覆盖着落叶枯枝。贾平凹喜欢用这样的障眼法,瞒天过海。从《山本》对比《白鹿原》就可看出些眉目。
故在纯女主的新著《暂坐》小说中,不仅将其审美,从《废都》的城乡结合部提升到了都市级水平,还有很多的现实讽喻和思索,春光乍泄般穿过字里行间,懂得人未免会笑:贾老师太小心狡猾了。
『贰』 贾平凹暂坐性描写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当代作家,全国人大代表。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8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2)贾平凹暂坐小说全文免费阅读扩展阅读:
首先,贾平凹的小说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的追求上,表现在叙事态度和审美理想上。这一特征表现为小说中叙述者或叙述者的隐蔽性、淡化故事情节、以生活代替故事,以及在具体叙述中试图自然地、无人工地呈现故事。
摘要贾平凹长篇小说的叙事特点是由于贾平凹对中国道家哲学和美学思想、古代言说艺术、明清小说以及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新现实主义”小说的深刻影响。贾平凹叙事中对自然的追求有其文学价值和意义,但也带来了一些不足和问题。
其次,贾平凹的小说可以称为意象小说或意象小说,但意象的创造只是其叙事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贾平凹在小说创作中塑造了大量的自然形象、人物形象和社会、文化、民间形象。
『叁』 陕西三大家贾平凹是什么位置与路遥、陈忠实有何不同
贾平凹:“先前拿路遥来压我,路遥死后,又拿陈忠实来压我。” 据说这是著名评论家李建军爆料的贾平凹私下的话。不知真假。不过爆料者意图明显,就是想说贾平凹对自己在作协的待遇处境,也有牢骚和不满意时候。
事实上,从陕西作协主席这个头衔来说,先是路遥,路遥死后是陈忠实,陈忠实之后现在才是贾平凹。这样的顺序似乎代表了陕西文坛某种认定,文坛地位路遥高于陈忠实,陈忠实高于贾平凹。
如此丰富的体量,放眼当今,谁有这样旺盛的创作力。贾似乎是独一份。英国大文豪狄更斯以14部长篇小说享誉世界,被视为高产的代表,在贾平凹这里,早就超越了。而且,贾的步伐还没有停止。相信《暂坐》不会是他的最后一个长篇小说。
除了公认的高产,贾平凹长篇的质量也是有目共睹。《商州》系列、《浮躁》、《废都》、《病相报告》《白夜》、《秦腔》、《古炉》,都是反响较大的作品。 在文学边缘化且不可逆转的时代浪潮下,贾平凹会成为最后的绝响吗?
另外,三人之中,只有贾平凹的作品获得过国际奖项,而且,在国外具有的广泛传播度,也远在路遥、陈忠实之上。
『肆』 贾平凹的《地平线》,全文阅读
地
平
线/贾平凹
小的时侯,我才从奏岭来到渭北大平原,最喜欢骑上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地奔驰。庄稼收割了,又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的稀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屋,差不多一抬头,就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相接了。
天和地已经不再平行,形成个三角形,在交叉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那进而伏着。
“啊,天到尽头了!”
我拚命儿向那树丛奔去。骑了好长时间,赶到树下,但天依然平行;在远远的地方,又有片矮屋,天地相接了,又出现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一个老头迎面走来,胡子飘在胸前,悠悠然如仙翁。
“老爷子,你是天边来的吗?”我问。
“天边?”
“就是那一道很亮的灰白线的地方。去那儿还远吗?”
“孩子,那是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呢。”
“地平线是什么?”
“是个谜吧。”
我有些不大懂了,以为他是骗我,就又对准那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线上的矮屋奔去。然而我失败了:矮屋那里天地平行,又在远远的地方出现了那一道地平线。
我坐在地上。咀嚼着老头的话,想这地平线,真是个谜了。正因为是个谜,我才要去解,跑了这么一程。它为了永远吸引着我和与我有一样兴趣的人去解,才永远是个谜吗?
从那以后,我一天天大起来,踏上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但我却记住了这个地平线,没有生活中沉沦下去,虽然时有艰辛、若楚、寂寞。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但又总有交叉的时侯,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总是在前边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
《地平线》由贾平凹先生娓娓叙说着,从开篇就可领略到一种如被清水清洗般的真实。小的时候,在一个大平原上,有庄稼,有矮屋。远处,天地相接了,有树丛在那里伏着。这是一个人眼睛看到的真实的画面,没有雕饰,天然去生成。行文至此,还看不出思想,只是一种描写而已。然而,“我拼命的向那树丛奔去”,为什么要奔去?为的是看看那天地相接的地方是个什么样。一种好奇也把我们引入了这片天地。文中地平线的寓意就是未来的生活,未知的世界。正是因为对未来充满新鲜的幻想和憧憬,作者才会再成长中努力的追求,而不被各种不良诱惑所吸引。
对地平线这个迷的探索的过程就是人生不断往前看,不断奋斗的过程。
『伍』 唯物质至上的时代,那些靠美貌俘获男人心的女人,最后都怎么样了
有句老话说得好,“男人征服世界,女人用征服男人的方式来征服世界。”
而女人最好用的武器就是“媚”与“柔”,女人是水做的,天生具备“柔”的属性,如果颜值很高,那就是人间尤物,可在男权社会中如鱼得水,甚至平步青云。
《废都》出版半年后就被禁,但是却获得法国三大文学奖之一的“费米娜文学奖”,可见其是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的。
如今《废都》解禁,重温经典,再去细品庄之蝶的那些荒唐事,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暂坐》是贾平凹在68岁时写成,这是他的第17部长篇小说,是所有作品是花的时间最长,重写次数最多的,叙事角度更宏大,也更加深刻。
有人说《暂坐》是《废都》的续集,但我觉得更像是升级版,40岁与68岁,人的思维是有很大不同的。
《暂坐》中融入了贾平凹近70年的人生感悟,对人生感到迷茫无措的凡尘男女,真的可以好好看看这本书。
《废都》与《暂坐》都是城市题材,是贾平凹对自己的突破,27年前曾惊艳全国,27年后,也绝对不会让你失望,两本书都值得珍藏,慢慢品读,你一定会有不少的收获。
『陆』 贾平凹暂坐中性的描写有哪些
一、茶楼百态
暂坐是一座茶楼,所有的故事都围绕茶楼展开,老板娘海若是一个风情万种的女子。她吸引来了11个美丽有钱的女子,有俄罗斯女郎伊娃,有从农村进城的辛起,也有养尊处优得富太太。这不同姿态的12个女人,堪比“金陵十二钗”。
她们的生活看似轻松快活,每天在茶楼和各式各样的人打情骂俏,非常得自在欢愉。
但她们的生活却各有各背后的故事,被男人抛弃、做 小 三、领导下台被牵连、到茶馆消失。十二个女人的十二种人生际遇纠缠在一起,才让人明白,原来每个人都有秘密,而且是不为人道的秘密。
其中最令人唏嘘的,莫过于一个女人。
这个女人,叫做辛起,是个农村来的女人,她16岁就进城打工,为了不让别人看不起自己,她把心思都花在穿着打扮上,一心想要当有钱人。
辛起一直想要嫁给一个有钱的老公,但是一直都没有遇到,她便嫁给了一个城里男人,只是这个城里男人没有钱。
辛起就一直都很嫌弃他,经常和丈夫吵架。一直到辛起遇见了一个70岁的有钱香港富豪,两个人一见钟情,很快就走到了一起。
那个富豪经常给辛起买房、买首饰,辛起觉得自己必须牢牢抓住富豪这棵大树,才是让自己真正变成一个城里人。
所以她回家和自己的老公提离婚,还跟香港富商表白,要跟着他去香港。
在茶楼的12个女子中,贾平凹最欣赏的就是老板娘海若。
海若,是个非常有姿态的上海女子,人长得漂亮,却不施粉黛。
她大气,坦然,有聪明的地方,茶楼的各位姐妹有什么问题,总会来找海若一起商量。
可以说她就是各个姐妹心中的大姐大,总会在事情还是一顿混沌时,帮助自己的姐妹理清楚头绪,可以说是女子中的人间情形。
但是她的装束和打扮又都很中性,贾平凹就是被她所深深吸引,说:“雌雄同体的人,往往是人中之凤!”
柏拉图也曾经说过:“人本来是雌雄同体的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寻找缺失的那一半。”
可见,大师对厉害的人的欣赏都是出于相同的目光和角度。
三、人生不过暂坐
贾平凹年过古稀,却笔锋不老,对于这本70岁的封笔之作《暂坐》,贾平凹花了整整两年!
比以往任何一部作品都要慢,写够了足足二十一万字,而且还写了四遍!生怕自己写得不好!
贾平凹说:“写作中,常常不是我在写她们,是她们在写我。”可见贾平凹在写作时是有多么的投入和专注。
他看惯众生,描写出俗世红尘男女,身不由己的命运轨迹;又用局外人的口吻,隐藏起不甘心和随波逐流,让一切归于云淡风轻。
(6)贾平凹暂坐小说全文免费阅读扩展阅读
人生苦短,漫漫几十载光阴,熬过多少日和夜,却好似只是来这人间"暂坐";但人生又很绵长,如果是遭逢了情人别离,一个辗转反侧的夜晚,却变得像一生那么漫长。
人生漫漫,总有一些事情的发生不遂人愿,让人生陷入低谷。但碰到时不妨豁达一点,想想书中12个女人,想想我们这一生只是"暂坐",这样一来,似乎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读罢《暂坐》这本书,真的会让人久久回味,只恨为什么没有早一点捧起一本这么振聋发聩的书。
如果你觉得生活疲惫了,想要歇息一下;如果你觉得生活乏了,想要看些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风景,可以来翻一番贾平凹的《暂坐》,点击下方商品卡,购买贾平凹的《暂坐》,领略不一样的人生,让心灵从尘世中平静下来,好好欣赏别人的灵魂。
『柒』 以《秦腔》为例分析贾平凹散文民俗特征
《秦腔》通过对秦人自导、自演、自观、自评秦腔的痴醉迷狂的传统风俗的描述,于意识深层的刚烈、粗放、忍耐的民族气质和精神上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天、地、人合一:秦川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 ”,在这里,“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是秦地人平庸、苦难的日常生活的自我宣泄和自我升华,是他们生命中美感和欢乐的源泉。
作者将自然和人文景观相统一,让生活世界和艺术世界彼此拥抱,熔历史、地理、民俗于一炉。《秦腔》行文淋漓甜杨,是贾平凹生命体验的舒展,恰如秦腔艺术正是秦人生命风骨和文化根系的挥发。
(7)贾平凹暂坐小说全文免费阅读扩展阅读:
《秦腔》作品以细腻平实的语言,采用“密实的流年式的书写方式”,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年代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在传统格局中的深刻变化,字里行间倾注了对故乡的一腔深情和对社会转型期农村现状的思考。书中大部分人和事都有原型。贾平凹称“我要以它为故乡竖一块碑”。
2019年9月23日,该小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捌』 贾平凹的资料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当代作家,全国人大代表。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8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11年凭借《古炉》 ,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是当代中国一位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8)贾平凹暂坐小说全文免费阅读扩展阅读
首先,贾平凹长篇小说在叙述态度和审美理想上主要体现为对自然的追求。这一特点,表现在作品中就是对小说叙述者或叙事人的隐藏,故事情节的淡化以至生活对故事的置换,和具体叙述时力图做到自然呈现、不用人力等。
贾平凹长篇小说叙事的这一特点,缘于贾平凹深受中国道家哲学和美学思想,古代说话艺术和明清时期的世情小说,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的“新写实”小说创作潮流等的影响。贾平凹在小说叙述上对自然的追求,自有它的文学价值和意义,但同时也带来一定的缺点和问题。
其次,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可称作意象小说或意象主义小说,但对意象的营造也只是其叙事特色的一个重要侧面。贾平凹在其长篇小说中创造了大量的自然意象,人、事意象和社会、文化和民俗意象。
其意象创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一部作品中的意象往往有主次之分,主要意象多含隐喻、象征之义;二是从前到后来看,贾平凹长篇小说的意象营造从局部走向了整体;三是意象营造往往走向了象征,成为象征性意象。贾平凹在其长篇小说中进行意象营造,有他的创新之处和一定的原因,也给艺术上带来了一些问题。
再次,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描写了各种各样的神秘现象,具有一种神秘主义倾向。这一特点的形成,与贾平凹自身的生长环境和生活经历有关,也与贾平凹对中外文学优秀传统如我国志怪小说、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等的学习和借鉴有关。
当然,这也是贾平凹小说创作比较自觉的艺术追求的结果。贾平凹长篇小说中的神秘色彩或神秘主义倾向,确实给作品带来了比较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但相应地也带来了一定的缺陷和问题。
最后,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大部分都属于“进入型”小说,由此而体现了它在情节结构上的显著特色。从空间上说,“进入型”小说情节结构上的进入—离去,总是联系着两块在传统上是对立的空间地域:城和乡。贾平凹在作品中对城乡二元世界和两种文化进行了强烈的比照,并给予了持久的深刻的思考。
从时间上说,“进入型”小说中所谓的进入者的一进一离,不仅联系了城乡两个空间区域,而且沟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间状态。作品中实际所描写的时间的封闭性、短暂性与所暗示的时间的开放性、永恒性直接构成了一种寓言,一种关于人生的寓言,这寓言也许是说人生在于过程,漂泊是一种宿命。由此从以上时空两个维度出发,可以把贾平凹长篇小说结构的整体特点概括为:人在城乡之间漂泊。
『玖』 贾平凹写了一篇小说,叫《两棵小桃树》,可否给予全文
、《一棵小桃树》
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是我太爱怜它吗?是我爱怜得无所谓了吗?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怪缘故儿,只是常常自个儿忏悔,自个儿安慰,说:我是该给它写点什么了呢。
今天的黄昏,雨下得这般儿地大,使我也有些吃惊了。早晨起来,就淅淅沥沥的,我还高兴地说:春雨贵如油;今年来得这么早!一边让雨湿着我的头发,一边吟些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甚至想去田野悠悠地踏青呢。那雨却下得大了,全不是春的温柔,一直下了一个整天。我深深闭了柴门,伫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儿在风雨里哆嗦。纤纤的生灵儿,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点两点地在黄水里打着旋儿。啊,它已经老了许多呢,瘦了许多呢,昨日楚楚的容颜全然褪尽了。可怜它年纪儿太小了,可怜它才开了第一次花儿!我再也不忍看了,我千般儿万般儿地无奈何。唉,往日多么傲慢的我,多么矜持的我,原来也是个孱头儿。
好多年前的秋天了,我们还是孩子。奶奶从集市上回来,带给了我们一人一颗桃子,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一颗“仙桃”;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我们都认真起来,全含了桃核爬上床去。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想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肯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浇的土里,想让它在那蓄着我的梦。
秋天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冬天,孩子自孩子的快活,我竟将它忘却了。一个春天的早晨,奶奶扫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便叫道:这是什么呀?我才恍然记起了是它: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儿的,黄黄儿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儿是没出版的,多好的种子,长出来,却都是野的,结些毛果子,须得嫁接才成。我却不大相信,执著地偏要它将来开花结果哩。
因为它长的太不是地方,谁也不再理会,惹人费神的倒是那些盆景儿。爷爷是喜欢服侍花的,在我们的屋里、院里、门道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春天花事一盛,远近的人都来赞赏,爷爷便每天一早喊我们从屋里一盆一盆端出来,一晚又一盆一盆端进去;却从来不想到我的小桃树。它却默默地长上来了。
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委琐。但我却十分地高兴了: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我想我的姐姐弟弟,他们那含着桃核做下的梦,或许已经早忘却了,但我的桃树却使我每天能看见它。我说,我的梦儿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
也就在这年里,我到城里上学去了。走出了山,来到城里,我才知道我的渺小:山外的天地这般儿大,城里的好景这般儿多。我从此也有了血气方刚的魂魄,学习呀,奋斗呀,一毕业就走了上了社会,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那家乡的土院,那土院里的小桃树儿便再没有去思想了。
但是,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边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我渐渐地大了,脾性儿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这时候,奶奶也去世了,真是祸不单行。我连夜从城里加古巴老家去,家里人等我不及,奶奶已经下葬了。看着满屋的混乱,想着奶奶往日的容颜,不觉眼泪流了下来,对着灵堂哭了一场。天黑的时候,在窗下坐着,一抬头,却看见我的小桃树了: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这些年来,它是怎么长上来的呢?爷爷的花事早不弄了,一垒一垒的花盆堆在墙根,它却长着!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过一次,要不早就开了花了。他们曾嫌长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啊,小桃树儿,我怎么将你遗在这里,而身漂异乡,又漠漠忘却了呢?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忏悔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
如今,它开了花了,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不见繁,一夜之间,花竟全开了呢。我曾去看守终南山下的夹竹桃花,也去领略过马嵬坡前的水密桃花,那花儿开得火灼灼的,可我的小桃树儿,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儿,又偏苦涩涩地笑着。我忍不住几分忧伤泪珠儿又要下来了。
花幸好并没有立即谢去,就那么一树,孤孤地开在墙角。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可怜的小桃树儿!
我不禁有些颤抖了:这花儿莫不就是我当年要做的梦的精灵儿吗?
雨却这么大地下着,花瓣儿纷纷零落去。我只说有了这场春雨,花儿会开得更艳,香味会蓄得更浓,谁知它却这么命薄,受不得这么大的福分,受不得这么多的洗礼,片片付给风了,雨了!我心里喊着我的奶奶。
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儿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拌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我心里稍稍有些了安慰。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儿,对吗?
草于1981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