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精品课件
① 高考语文阅读题的方法和技巧
2020届高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作用:
1. 文首:开编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散文)/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做铺垫/总领下文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 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照应开头(议论,记叙,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 句子本身作用
2. 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
(2)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3)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4)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5)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6)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7)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8)反复:加强语气,强调了……三、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四、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五、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六、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七、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八、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九、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十、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十一、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二、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三、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四、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五、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六、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七、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十八、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九、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二十、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二十一、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二、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三、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二十四、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五、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二十六、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二十七、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二十八、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二十九、段意的归纳
1. 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 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三十、插叙的作用
1. 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 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十一、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1. 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2. 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3. 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4. 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三十二、描写手法的作用
1. 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 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三十三、环境描写的作用1. 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 公式:
(1)……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2)……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三十四、论证方法的作用
1. 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
2. 明确知识:
(1)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
(2)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3)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
(4)比喻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3. 公式: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比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三十五、仿写句子。公式:
1. 数清例句的字数。
2. 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3. 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三十六、对对联。公式:
1. 名对名,形对形,动对动;
2. 山对川,日对月,天对地;
3. 注意上下联语意的相关、相融。三十七、读图题。公式:
1. 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
2. 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
3. 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2、3)
4. 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⑤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三十八、探究题。公式:
1. 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
2. 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3. 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1、2、3来表达。
4. 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时,要具体写明1、2、3点。三十九、名著阅读。公式:1. 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2. 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3. 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4. 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四十、诗文佳句赏欣。公式:
(1)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格式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
(2)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
(3)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四十一、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公式:
(1)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
(2)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
(3)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四十二、文言句子划分停顿。公式:
1. 带有“故”、“是以”等标志的句子,在这些词语之后画斜线。
2. 名词作状语的,在这个词语之前划。
3. “可以”类实际是两个词语,在“可”后划。
4. 主语和谓语之间划。
5. 谓语与宾语之间划。四十三、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公式:
1. 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
2. ……描写了(或刻画了)……
3. ……意思是……
② 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全面解读
我是2012届考生,下面我就和你分享一下我的学习经验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小说
一.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1.分析作品结构:开端,发展,结局,高潮
(1)分析小说线索:人物,事物;单线,双线;主线,副线;明线,暗线
(2)概括小说情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概括作品主题:蕴含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中,重在理解形象
二.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对情节,人物,环境的具体描绘及其叙述的语言风格
故事发展的表现手法:顺序,倒叙,插叙
叙述人称的表现手法:第一,第二,第三人称
小说特色的表现手法:(营造环境,安排情节,表现主题等方面)铺垫,衬托,渲染,伏笔,照应,悬念,突转,抑扬,对比,描写方式
1.衬托:使主体鲜明突出,主题说明充分,思想表达更强烈
2.悬念:有设悬和释悬,先设置谜面,适时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3.抑扬:可使文势曲折多变,摇曳生姿,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4.对比:形成反差,达到表现人物,凸显事件,深化主题的艺术效果
5.突转: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画龙点睛的作用
6.细节:逼真,细腻,具体,生动的描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7.景物描写:交代时间背景,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暗示人物命运
三.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
(1)体会重要词句的丰富含义:指代义,隐喻义,象征义
(2)体会重要句子的丰富含义:语境灵活把握,体会言外之意,揭示文章主旨
(3)分析句子作用:内容,结构
2.品味小说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1)品味小说叙述性语言的表现力:讲故事,交代情节,交代人物,第一人称记叙的小说也交代”我“的经历和感受
(2)品味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幽默,庄重;委婉含蓄,直来直去;简洁,啰嗦;羞羞答答,大大方方;粗野,文雅。有的人物语言常表现地方色彩鲜明,富有生活情趣
(3)品味小说的独特的语言风格:平实,朴素,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
四.欣赏作品形象,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1.欣赏作品的形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1)分析人物外貌特征,揭示人物性格
(2)分析人物行为动作,语言,揭示人物性格
(3)分析人物心理,揭示人物性格
(4)紧扣故事情节,概括人物性格
2.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内涵:作者褒贬的态度,喜怒的情绪,作品的主旨,社会意义
艺术魅力:塑造形象,运用语言,表达技巧的艺术力量
五.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评价方面:小说思想是否积极,健康,深刻,与时代精神是否合拍;作者观点是否正确,是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批评力量;作者的感情是否真挚,是否符合时代精神和审美习惯
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意蕴:在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语言表述
人文精神: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精神文化的珍视,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七.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1.创作背景
(1)宏观:政治格局,审美情趣,价值取向
(2)微观:作者的心境,影响心境的因素
2.创作意图:挖掘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八.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1.答题指向不是单一的,是多向的,不是单层次的,是多层次的
2.答案不是唯一的,需发现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
3.试题是半开放的,有一定的开放性,但不是漫无边际
九.规律探讨
1.整体感受,把握主题:开端,发展,结局,高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紧扣文本,理清细节:概括故事情节,理解情节的作用
3.筛选信息,全面概括:从人物行为,语言,心理,细节描写方面筛选,按不同性格特点分类
4.依据要求,简明表述:分条表述,概括分类,适当分析
(二)散文
一.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1.分析作品结构
(1)整体结构:把握线索,分清层次关系(并列,递进,因果,转折,总分总,总分,分总)
(2)照应结构:首尾照应,前后语意照应
(3)过度类结构:承上启下,统领下文,总结上文
(4)开头段落作用:a.综合句
1)结构的作用:点明主旨,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点题,交代事情起因
2)内容:考虑开头时对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3)表达技巧:首选修辞
b.单一句:开头结构的作用
2.概括作品主题
(1)对段奕的概括
有中心句抓中心句,无中心句抓关键词,标志词,过渡词
(2)对层意的概括
(3)对作品主题的概括:通过写什么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二.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1.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
情感表达方式: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表达
材料选择上:通过联想
体裁上:以小见大重视真实
2.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情感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虚实相生
情景描述方式: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动静结合,以动写静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1)分析表达方式
肖像描写:表现人物特征,以形传神
动作描写:表现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
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形成强烈的感染力量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蕴含含蓄
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名题旨
比喻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分析表现手法
象征:引申事理,形象含蓄,意义普遍
铺垫,制造气氛,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形象鲜明
抑扬:印象强烈,增强艺术效果
托物言志: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
白描:突出事物神韵
虚实结合:凸显事物,景物特点,集中揭示题旨
借景抒情:含而不露,意境悠远
开门见山:直入正题
衬托或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点面结合:反映事物全貌,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以小见大:感人并且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悬念: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引人入胜
伏笔:前后连贯,结构严谨
联想想象:形象丰满增添艺术表现力
动静结合: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对比:突出特点,形象鲜明
(3)分析修辞手法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鲜明深刻的印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你:使人或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借代: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的效果
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强烈,增强生动性和感染力
对偶:节奏感强,有音乐美;表达集中凝练,比照鲜明
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反复: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设问: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是回答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反问:表达鲜明,起强化语气作用
三.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丰富内涵义,隐喻义,象征义
2.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平实,华丽,自然,明快,含蓄,深沉,幽默,辛辣,愤激
四.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1.形象
(1)外在特征:形态,声音,色彩,气味
(2)内在特征:性格,本质,精神
(3)作者的爱憎情感
(4)理解形象与环境的关系
(5)手法:对比,衬托,动静结合,抒情手法,修辞
2.内涵
(1)了解作者情感倾向
(2)整体把握内容思想,时代背景
(3)把握词语,如“我认为”等
五.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价值判断:时代精神,人文情怀,道德情操
审美取向: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摒弃,对正义光明的歌颂,对黑暗邪恶的批判,对弱小者的悲悯,对恃强者的憎恶
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中国人的传统心理特征
(1)勤劳节俭,自强不息
(2)求同务实,谦和持中
(3)家庭为重,亲疏有别
(4)伦理为纲,尊卑有序
2.当代中国人的民族心理特征
(1)爱国爱家,关心社会
(2)义利兼顾,礼貌文明
(3)勤奋朴实,勇敢谦和
(4)标新立异,敬业乐群
3.人文精神
(1)人性:人的尊严,即广义的人道主义
(2)理性:对真理的追求,即广义的科学精神
(3)超越性: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爱护人
七.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宏观:政治格局,审美情趣,价值取向
微观:作者心境,影响心境的因素
八.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多角度挖掘内涵,获得独特的感受和内涵
九.规律探讨
1.高屋建瓴,突破主旨
2.读懂题面,扣紧题眼
3.借助语境,搜寻答案
4.综合分析,简明概括
5.辨明手法,明确作用
我把高三复习资料中精髓的部分都为你逐字打出来了,希望对你有帮助。